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6-27 10:58:19 语文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

  

  学校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本人选择了孔子的《大道之行也》一文。现就本课的有关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一、说文本

  这篇文言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文章紧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作者追求的是安定、和平、幸福、平等的生活。因为作者是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对人类美好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向往,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这就是作者描绘的“大同”社会。

  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学习本文要理清:“大道”和“大同”两个概念。“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温故知新,从学过的《桃花源记》一文理解新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东晋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让人无限憧憬,那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界人人渴望,其实它只不过是《礼记》中“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其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及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可以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社会的关爱。

  理清文章的思路对理解“大同”含义很关键,文章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本文文字不多,全文只有107个字。文短意丰,把人们追求和奋斗千百年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交待得明白、清晰。句式整齐,适合朗读。

  二、说思路

  ⒈说目标。

  一是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是能力目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是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⒉说重难点: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学的重点

  通过知识的迁移来突破学生对“大同”社会的理解。联系《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⒊说教法:

  一是朗读法。教师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二是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是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学过程

  ⒋说学法

  一是指导朗读。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③“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④“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⑤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计划文本朗读10次。

  二是指导运用教材和工具书处理字词。即①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③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④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⑤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⑥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⑦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三是指导对文本的理解。文本的层次,即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四是指导理解什么是大同思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等问题。

  三、说过程

  ⒈导入新课。(2分钟)

  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15分钟)

  一读课文,听一听,朗读节奏。⑴视频朗读,体会朗读停顿。⑵教师范读课,学生勾画生字词。⑶学生自读,注意文中停顿。⑷学生朗读,试着背诵。

  二读课文,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完成练习。

  三读课文,理一理文章层次。(第一层:总领全文。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第三层:总结全文)

  四读课文,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3分钟)

  ⒊合作探究,大同思想。(8分钟)

  五读课文,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5分钟)

  六读课文,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3分钟)

  ⒋七读课文,体验反思,互动释疑。(7分钟)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⒌总结存储,课外延伸。在这个环节我选择了《怪哉》一文与课文比较阅读,期望借此拓展学生的视野。不过这个环节我打算留给学生课外去落实。

  ⒍课堂小结。以此来激励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从军事的角度我认为:战场是瞬息万变的,课堂也是瞬息万变,因为是战争和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学情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前提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调节学生学习的情绪,及时加以引导,再好的教学案需要是实战检验才可以判定它的优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2

  大家好,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的篇幅精短,内涵深刻,所以作为重点内容来学习。

  本文的教学目标

  1、识托名自传的独特写法,感受其自然平淡而形象鲜明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3、背诵全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目标1,难点是学习目标2。

  我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投影,录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思路的,教法启法诱导式,分层教学,学法为讨论式,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品味意境。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才艺展示,简介陶渊明背诵其诗《归园田居》(目的,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导入新课)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关于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陶渊明的作品,《五柳先生传》让我们再次走近陶渊明,了解陶渊明,同时向学生介绍传这种文体知识,明确本文是以史传的形式写得一篇自传,从文章整体结构上看,分传文,赞语两部分,一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渊明。使学生对本文结构有大致了解,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1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①听课文录音,(全面感知课文内容)②学生自读课文,和(投影出示: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不读断句,找疑难点)(意在让学生初步领会文中词语和句段含义)③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词句找出来,向大家置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①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五柳先生的呢,由学生边读边汇报,即“名号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志趣”,(板书)

  ②默读课文,参照提示(思考:五柳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后汇报,,最后师生总结,(他是一个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完成板书)

  ③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同学们齐读课文赞语部分,(在这里问题环环相扣,结合指名读默读,齐读,加深学生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④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了解五柳先生,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赞语部分的哪句话与前文的不慕荣利相照应,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来,找出后再次提问,本来在当时乃至当今社会追求慕华富贵者大有人在,而我们的五柳先生却不慕即作者陶渊明,却不慕不汲汲,你对此举有何认识和看法,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中,小组讨论后汇报,得出两种结论,一是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是他消极避世,不能勇于面对现实,教师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层次的诵读:品味意境。陶渊明的作品以其语言的平淡自然、形象鲜明而著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比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为了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层次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第一题(基础题)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五柳先生传》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诗人,本文作者托________________之名为自己作传。

  1、第二题(能力题)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因以为号

  ②亲旧知其如此

  ③短褐穿结

  ④造饮辄尽

  第三题(潜能发挥题)小练笔:根据本文所学的知识为自己作传。

  第四个环节:小结:学生自我汇报后由教师总结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现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与本单元其他四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根据教材及单元目标,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教学难点: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从台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切入,了解内容,初识人物,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在合作探究中相机点拨与引导,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文章主题。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反复读小说文本,充分地熟悉情节,避免因文章本身太长和离学生生活较远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

  《台阶》是一篇语文平实但内涵深刻的文章,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特别本文的主人公又是一位农民,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所以这堂课适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崔京浩歌曲的《父亲》营造气氛)教师激情导入

  画面、音乐创设情境,唤起美感,使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具有一种急待接触课文的内趋力,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2、字词:

  3、解词:

  检查预习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督促部分不自觉的学生,又使大部分学生得到复习巩固。

  (三)、初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

  1、说说故事梗概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提示:谁?干什么?怎么样?)

  通过复述故事,学生初步把握情节,对人物也有一个初步感知,做到整体的把握。复述故事,也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法阅读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

  3、父亲为什么执意要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屋呢?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文眼。

  三、速读课文 感知人物形象

  父亲显然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父亲,那么除此之外,在你心中,他还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请用这样的句子说话:“他是一个 的父亲,第 段 行这样写道 。 ”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筛选信息,掌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人物赏析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让学生自己感悟父亲身上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引领学生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五、再读课文 品析精美语段

  父亲有着如此优秀的品质,但他身上还有很多东西令我们深思,再读课文,品析精美语段,深入到父亲的内心世界。

  按照提示,迅速找到以下片段,完成活动

  1、准备之时(19-20段)

  2、砌成之时 (21段)

  3、砌成之后 (30-32段)

  活动一:

  准备之时——揣摩父亲的心理,在20段第一句话后加入父亲的心理描写。

  朗读,根据你的理解,在20段第1句后用第一人称加入父亲的心理描写。

  (表现他内心强烈的渴望、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情。)

  你是从哪些细节体会到父亲这种强烈的喜悦的?

  (例:起床的时间 劳动的动作、身姿 )

  活动二:

  砌成之时——本段运用了 描写方法,体现了父亲 的心理。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交流。)

  ——动作、神态 无奈、高兴

  小结:生活的艰辛和重压使父亲“驼惯了”,让这位父亲已经不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关注,而习惯低下头来做人。这是一种复杂的内心活动,说明台阶虽然高了,但地位没高,之所以“无法挺得起”,不仅是生活的重压,还有谦卑的做人态度,这一切都来源于贫穷。正因为贫穷,父亲心中才充满了强烈的想要改变自己贫穷生活和命运的渴望。

  活动三:

  砌成之后——①30段哪些词语应该重读?(要强)

  ②31、32段应读出怎演的语气和情感?(无奈沮丧 懊恼)

  ③32段体现“我”怎样的请感?(伤感 遗憾——付出青春和毕生的精力,得到的仅仅是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子)

  ④齐读30—32段,体会父亲和“我”的内心。

  这一环节是想利用三个片段,设计三个小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来学习本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塑造人物的方法。重点是体会细节描写来把握父亲形象。

  六、深入思考 把握文章主题

  说说“台阶”的内涵

  ——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的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由自卑走向自尊。

  成长在农村的李森祥说:“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

  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想通过对台阶内涵的理解,来达到探究主旨的目的。

  七、布置作业

  1、作业本:字词(全体)

  2、课练:

  A组同学:1—7

  B组同学:13—17

  3:C组同学:写作《我眼中的父亲》)

  分层布置作业,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完成,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说学生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随感式小品。本篇课文放在以“祟尚科学”为主题的第四单元,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

  结合初二学生“独立意识萌芽但又很不成熟、渴望梦想却又容易忽略现实”的心理特征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仿写文中优美语句,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抽象事物。

  情感与态度目标:

  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难点

  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四、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优美的音乐,精美的画面,答题的要点,方法的总结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新课前,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有声画面与一组无声画面,引导学生以“我看到……我听到……”发言。通过两组画面效果的比较感受声音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美读,感悟文本。

  多媒体课件播放班德瑞的《森林狂想曲》,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全体学生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这节课中的很多背景音乐都选自班德瑞的《寂静山林》专辑,因为这些音乐节奏舒缓亲切,更重要的是,音乐中夹杂着不少的大自然中的声音,如鸟鸣声、流水声、蝉鸣声,风格与内容与课文的风格内容相一致,而且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力。此处播放背景音乐是为了给学生的自由朗读提供一个相应的情景和轻松的环境,让他们能融入其中,而问题的设置能引导学生迅速抓住课文中心。)

  (三)、品读

  提示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之处,与大家交流意见,说明理由。注意修辞地运用,句式地选取,谴词造句等方面的考虑。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找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此文转自淘.教。案网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研读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等方面加以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学生思考问题,解答疑问时,多媒体课件播放背景音乐,以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已较深入,但,由于学生发言多为零散的意见,不成系统,所以在学生发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前三段语言精彩之处,并总结文章美点与文章写作技法,以给学生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印象。同时能对下一环节的练笔起到指导作用。

  (五)课堂练笔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成果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由于描写声音,尤其是感受生活中被忽略的声音难度较大,我在学生练笔前,展示了两段范文,以起到示范作用。同时,由教师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六)课堂小结

  在最后,展示一首小诗,由学生集体配乐朗读,从而得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爱,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灵去聆听和感悟,你就一定能听见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声音的结论。这样,一节课在音、画中开始,在音乐中结束,以期创设温馨、和谐、优美、轻松的课堂氛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 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 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教师与学生交流关于座右铭与铭的关系与相关的知识,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

  (二)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四)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五)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六)思考阅读 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

  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通过大屏幕展出刘禹锡的生平简介帮助理解,了解了《陋室铭》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情感后再引导。

  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经过足够的时间的讨论与教师的巡回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创作”,用幻灯展示学生的板书,再用投影板出教师的板书: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水(龙)灵 托物言志景

  人 事 不陋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 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诸葛庐 自比 “何陋之有?”

  子云亭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三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4、激励学生看着板书再背课文,并引导找出文章韵脚。

  ing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七)练习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2、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3、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文的区域,共选编了五篇文章,《核舟记》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设计思路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及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强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1、理解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2、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都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读、查、译、诵”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再辅以查工具书,同桌互译等方式“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实际,我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变讲解为主为自学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学生运用“读、查、译、诵”的方法预习,教师印发关于作者及作品简介资料一份。

  (二)、教学设想:本文文字比较浅显,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加以归纳。

  (三)、导语: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检查预习情况1、请几位学生朗读全文2、请几位学生翻译课文内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与纠正。

  3、对文中的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及一词多义加以归纳并投影出示。

  (五)、作品赏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艺。

  1、集体朗读课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2、思考并讨论。①、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层次应怎样划分?②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在那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③、在介绍核舟时,作者使用了怎样的顺序和那些说明方法?④、纵观全文,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在那里?(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雕刻家的精湛技艺,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总结全文:对照板书,让学生回顾全文,接着再齐读一遍课文,最后说:“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比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一下它的有关情况”

  (七)、作业布置:

  介绍一事物

  五、说板书设计:

  舟(正面) 船舱(中间)上箬篷,下小窗(16个字)[来源:]

  核

  舟 (主体部分) 游览者(船头)佛印右,苏轼中,鲁直左

  记 舟子(船尾) 一人仰面啸呼状,一人俯听茶声然

  舟(背面) 提名(14字)篆章(4字)

  (这样设计板书,使得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体现出雕刻家的“奇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教材地位

  1.教材剖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所收录的5篇虽然体裁不同,但它们的内容却都是战争题材。无论是正义一方还是非正义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充分的表现。在单元中,题材的选取涉及中外,触碰近代与现代;人物有上至政治领袖、文豪作家,下有老妇人、老头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代表了一类人在战争中的勇为、凄苦与对争议的弘扬、对和平的呼唤。《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部队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是一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

  2.课时安排:

  《芦花荡》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将教学时间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白洋淀优美的风光入手,引出抗日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识记重点词语。第二课时则引导学生探究人物性格和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了顺利完成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采取紧扣课文主题,通过设计主问题,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的策略,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

  是准确把握“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体会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并在赏析同时了解老头子是怎样刻画的。同时,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语言作用。

  本课的难点:

  理解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和经验:

  八年级的学生对小说已不陌生,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因此,先让学生通过小说三要素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2.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通过设计主问题“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人人有话说。尤其是关注那些平时不爱讲话的孩子,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发言。通过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让那些阅读书评较好的同学参与到互评环节中,促其养成敢于争鸣,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让各类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提升。

  三.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故事情节。2.把握老头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3.揣摩景物描写的语言。

  (知识和能力目标确定的依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过程和方法目标的确定依据:新课标要求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感受“老头子”的英雄色彩,培养捍卫民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的依据: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圆满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原则确定出本课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辅助,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风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篇,增强生活的体验。

  2.引导点拨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主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让学生自读自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课文浅显易懂,且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我设计的“老头是怎样的人”阅读课文,运用批注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我给予适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方向,读出个性化的自己。

  3.对话教学法。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巴西教育家保罗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不是师生间简单的问答,而是思想的交流,我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对主人公“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进行深入挖掘。

  自主探究,对话交流,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和补充,激发并牵引基础较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五.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自主探究,互评人物;深入挖掘,品读景物;联系生活,布置作业这六个环节。

  第一课时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课文中所描写的环境,进而导入新课。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白洋淀水波荡荡,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天苇泛金光,冬季水似碧玉。然而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日寇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烧杀抢掠,肆意践踏,白洋淀的每一株芦苇都见证了硝烟弥漫,白洋淀也养育了英雄的人民。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把十几个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到底有何等的本领呢?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下这位神奇的老人吧。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让学生简要介绍孙犁的基本情况,培养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屏幕)孙犁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荷花淀派”,《白洋淀记事》是一部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和散文的合集。并让学生在课下识记这些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接着通过教师听写和同桌互改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习情况,并讲解重点字词,把好字词关。

  (3)概括内容:根据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叙述课文的内容。

  (4)人物履历表:

  主 要 人 物 履历表

  姓 名

  主要的任务

  最痛苦的事

  最自豪的事

  最突出的性格

  第二课时

  环节一:提出问题,默读批注

  围绕“我眼中的老头子”展开自由阅读,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批注。批注的话不要太多,只需重点的三两个词语就行。不读书不拿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尤为重要。

  环节二:交流展示,对话人物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要部分,两个主要任务,性格及写法。交流展示架起生生、教师、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的主战场。教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适时归纳老头子的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引导学生理解“过于”这个词的意思。 “过于”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有“非常”之意,老头子确实有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这使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而另一方面,又有过头的意思。大菱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一定关系。同时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的刻画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环境烘托与女孩子反衬相应和,活脱脱的让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站立眼前。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把握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

  预设:

  1.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的明亮。说明老头子很干练。

  2.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人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说明老头子很自信。

  3.“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孩子呀!”说明老头子对同同志们充满了爱,可以说爱憎分明。

  4.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有女儿,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说明老头子自尊心很强,让两个女孩子受伤,他没法原谅自己。

  环节三:品读景物,赏析美点: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但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凄惨,而是感到了的优美和积极向上的力量。这得益于作者对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由此,设计了美句品评教学步骤。首先是美句美读,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感受那流泻于战火中的优美景色。然后美句美读,让学生就具体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思考描写好在哪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师生对话,最后总结出景物的描写能够渲染出战争的气氛和烘托人物的性格。

  预设:

  1.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点明环境气氛,突出环境险恶,交代背景,为后文描写人的行为做铺垫。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的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生存的姿态。象征的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狠狠表现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钻表现了抗日军民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2.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赏析:景随情移,写出了老头子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心里。

  环节四:联系生活,内化提升

  (1)升华主题:白洋淀只是当时的抗日战场的一个典型,无名无姓的老头子也是抗日人民的一分子。白洋淀如此,荷花淀亦如此,整个冀中平原上上下下抗日热情高涨,如火如荼。老头子就是一群人!

  (2)布置作业: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写促读,让学生给老头子写一封信,书写自己内心的敬仰,亦可提出善意的批评。

  3.板书设计:

  自信

  芦 人物美——老头子(过于)

  花 自尊

  荡 景物美——诗情画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8

  《说“屏”》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语文第3单元第15课。该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5课,内容丰富多彩,主题集中,其中《说“屏”》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作者陈从周,古建筑园林专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上课程序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教材。作者着眼于向读者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本文多处引用古诗文,增添了屏风的文化意味。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就内容而言,不能把它作为说明文处理,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见过屏风实物,教师可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文章就好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鉴于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4.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5.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2.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

  其次说教学法。《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提倡。所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如下:

  1.导读法——创设情境,指导点拨。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知识。

  再次,说教学程序,分四个步骤来说。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教师出示一面屏风,由此导入:1.这是一件什么东西,谁能说明一下?2.大家回忆一下,那篇课文中提到过这东西?3.除老师提到的外,你还见到过什么样的屏风?

  问题1有实物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并由问题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至于问题3,《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自读课文的特点,此一环节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老师适当点拨,对学生适当表扬,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班级气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做一个解释,并说明其用处。(2)本文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指出具体的句子。

  此一程序的设计旨在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其中问题2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这一环节的时间实际上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反复朗读并变化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研讨课文,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古诗词,并尝试理解。

  2.老师提供《秋夕》全诗,让学生猜读字面意思,诗歌内容,进而猜测意境。老师点拨:此为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皮肤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是一个孤单的宫女用夏日的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她在无聊中过着怎样的日子?

  3.老师小结:这些古诗词使全文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再次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并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说一下板书。就文章内容而言,首先就交待了什么是屏,并引出其“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的特征。紧承前文,介绍了屏风的三个作用:分隔内外,艺术点缀,挡风,而后介绍分类,最后点出用屏的不足,提出希望,含有期盼之情。而在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对屏的赞赏之情,所以做以下设计:

  说“屏”

  1.对象及特征

  2.作用和分类赞赏之清

  3.应注意的问题期盼之情

  4.再强调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八年级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战争的残酷,中国人民的英勇气概,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参提出,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孙犁的这篇小说《芦花荡》是精读课文,为两课时。我的设想是第一课时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情节,着重分析人物性格,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第二课时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分析环境对刻划人物形象的作用,并进行人物外貌,心理描写的训练。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小说中主人公“老头子”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孙犁在刻画这个人物时从面到点,以“过于自信和自尊”为性格的核心,展开情节,老头子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正是因为作者没有把老头子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才更有了几份亲切,他的英雄行为才更富有传奇色彩。孙犁的小说正是擅长以生活中的平常人物为代表,展现后方人民看似平静却又十分艰苦的斗争生活,表现普通群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从而传达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认识

  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2、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学生在《十面埋伏》《平湖秋月》的音乐背景下以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阅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并将对课文的整体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的句式说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阅读永远是对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配上合适的音乐更容易让学生和与文章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这样的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3、合作探究感受传奇

  1)、比较小兵张嘎、李向阳,铁道游戏队等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术)(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全面探究,体味人物和情节的传奇色彩。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问题有更明晰的掌握。)

  4、展开想象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如果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出示画面,请学和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环境能有自己的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参与说话,展开想象,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合活动原理。)

  5、小结存储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延伸: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在大家所熟悉的抗日战争歌声当中结束。(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故事,歌声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让语文课堂向更远的方向延伸。)

  6、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

  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一文言文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与成就。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为避免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成为必要。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大致理解文章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该文为脍炙人口的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佳材料。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但是古诗文及其讲究铸字、炼句。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析并作简要批注。

  五、说教学方法

  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为了更好的上好这堂文言课,不至于枯燥,我选择通过以“读”为核心而创设了情境教学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整堂课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不至于烦闷,才能让学生更加体会到古文的美至而爱上古文。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2、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本文来自四川教师招聘网xx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互译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动发言讲解课文,其他同学的问题可由发言同学解决,老师适时适当点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习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四、说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 “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说板书

  与朱元思书

  结构

  水异 意境

  总(天下独绝) 分 美

  山奇 志趣

  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②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在七年级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中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赛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在本课教学中,还应强调学生课前要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略文章的美。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峡风情,请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感想,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整体感知

  首先,随着音乐教师深情范读,与此同时,学生认真听,边听边注音、边听边划节奏。然后,指导学生试读、评读、齐读,要求学生做到读准字眼、读清句读、字正腔圆,以此体会山水古文的语音美、节奏美。

  最后,为进一步激发学生诵读欲望,特举办小组赛读品读活动,力争使学生读出山高岭连、遮天蔽日的险峻;读出水势浩大、流速迅猛的气势;读出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的美感;读出水枯气寒、猿鸣凄凉的哀伤。让学生感受山水古文的景物美、情感美。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赛读、品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研读课文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三步,理解成诵。

  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特别是在理解基础上积累,当堂成诵,既巩固了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

  第四步,总结延伸增积累。

  历代文人墨客都对三峡有过描写,请搜集了一些描写三峡的名句诗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赤壁怀古》)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描写三峡的相关诗文,增加积累,扩充储备,相互印证,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语言和感情,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个个题诗,写不尽千秋花月,人人作画,描不完天地江山,昔日的三峡多姿多彩,今日的三峡熠熠生辉。

  此环节意在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五、预期效果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在竞赛中寻找学习方法,在合作中提升能力,在参与中体验快乐,在诵读中感悟美丽。学生不仅会学到文言知识,还能得到审美体验、情感的熏陶、文化的濡染。

  六、课堂评价

  1、对个人表现进行评价

  2、对小组采用计分制进行评价

  3、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评价激励。

  (如:每周评一位课堂明星,每两周评一个优胜小组)

  七、板书设计

  山——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夏季——水势浩大、流速迅猛

  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秋季——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紧扣“山”“水”二字,突出不同季节水的点不同特,引导学生抓住山水特点来品析三峡,体会美感,此板书设计提纲挈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老王》。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趋势,让课程不仅带给学生知识的增进、能力的提高,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语文课堂应是洋溢着动人的情感的,应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感氛围中,培养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

  3、语文课堂不仅是带着学生学知识,同时更是活动、是体验,要加强学生的感受性;

  4、立足文本,高于文本;天地阅览室,生活即语文!

  二、说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其中几篇课文讲述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学习作者用逻辑顺序组织材料展现人物形象,运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模仿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善待他人,感受文章中流露的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学会关注、关爱他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表演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在教学中还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敢想,善于模仿,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只知道一味接受爱,而不懂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回报爱了。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四、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悬念导入、作者简介、整体感知、研读人物、主题揭示、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八个版块。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课堂的第一锤一定要锤在学生的心坎上。”因此,我导入时配乐朗诵了一首动人心弦的诗歌《人力车夫》。人力车夫这个群体,受到很多作家的关注,比如作家老舍的《骆驼祥子》。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也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写下了散文《老王》。同学们肯定在想:一个三轮车夫能跟作家成为朋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杨绛,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结合PPT展示)

  (设计说明:以诗歌导入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文学氛围,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用一个问句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作者介绍:(结合PPT展示)

  了解作者是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

  (三)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结合PPT展示)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接下来我让学生对难字注音、难词释义,因为新课标指导我们要时刻关注对双基的牢固掌握。

  1、注音

  塌败()取缔()伛()

  翳()骷髅()

  绷()滞笨()愧怍()

  2、释义

  塌败:

  滞笨:

  取缔:

  愧怍: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是培养学生概括、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

  (四)研读人物: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PPT展示)

  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个题目既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紧扣课文,加深了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理解)

  2、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归纳,然后再重点赏析对老王进行细致描写的8—14段。

  学生活动:

  a配乐齐读8、9段

  b、请两个同学表演第8、9段,让学生模仿老王的神态、动作。角色扮演是一种比较好的体验方式,它能让学生在换位体验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c、分角色朗读11至14段(老王、“我”、旁白)让学生通过体会老王的语言从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

  (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3、在当时的情况下,作者一家人是如何对待老王的,他们是怎样的人?(结合PPT展示)(这个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五)主题揭示:

  (设计说明: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文末作者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你觉得作者当时真的是一个幸运者吗?老王为什么是不幸的?

  2、既然“我”也关爱老王,为何文中还说“愧怍”?(结合PPT展示)

  3、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PPT展示)

  (这三个问题可谓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我是通过教师讲述背景链接,加之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古语云: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高度的精诚合作,必定成为突破重点难点的首选。同时,老师的背景讲述也是平等中的首席搭建的一架良梯,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主旨。)

  (六)拓展延伸

  1、读了本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提示:

  A、你生活的周围有哪些不幸的人,你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B、当你遇到不幸时,你是否得到过别人的帮助?

  C、你怎样看待人与人交往首先要付出爱的问题?

  (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2、这个世界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无疑我们是幸福的,在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一群和老王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展示图片)

  同学们,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请大家以下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___,就为他人_______。

  (设计说明:通过造句的形式,把感情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净化学生的感情)

  (七)课堂总结: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

  老师有几句名人名言要送给大家:(结合PPT展示)

  1、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2、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

  同学们,让我们手携手、肩并肩,关爱他人,奉献爱心。只有这样,我们生存的世界才会充满爱,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设计说明:本环节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主旨,明白本节课学习所获得的人生体验,并指导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该如何走下去。)

  (八)布置作业:(结合PPT展示)

  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的评选已经开始了,虽然作者和老王没有感天动地的惊人举动,但他们的仁义、厚道、善良、正直,却值得我们由衷钦佩。所以我们不妨把他们作为候选人,让他们参加评选,并尝试为他们各写一个颁奖词。(PPT出示《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候选人》表格)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4

  【说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

  演示活动课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具

  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2、4。

  2、难点:目标3。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说教法】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1、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查字典,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用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查字典,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说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实践法: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5

  各位评委:

  你们好!下面我开始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三峡》。首先分析教材。

  一、说教材

  1、选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依据

  《初中语文大纲》在古文阅读上要求诵读诗词,积累、感悟和运用。我把课文结合单元来分析,甚至置于整个初中古文学习的阶段来分析。宏观看,本单元都是古代歌咏山水的优秀篇章。本文更是开启山水游记的先河,借山水抒性灵,对后一代的柳宗元影响颇深。由此可知酷爱山水是各代文人的共同追求。本文为以后学习山水游记打下基础,具连贯性。微观看,本文不单写景优美,且语言明易,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感情。因此,本文能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力。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依据:新课改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在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纲要》指出:“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此,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重点字词,背默课文。(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联系,落实双基目标。)

  能力目标:

  1、重视朗读训练,能借助工具书翻译;(叶圣陶语“非读无义训练语感,非读无义激发美感”)

  2、学习写景方法,体会语言精妙之处;

  3、结合作者情况,体会作品意境,逐步提高鉴赏力。(教学过程中“授之以渔”如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方法。即了解作者情况,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如教给学生写景方法,抓事物特点进行刻画。)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注重选文的思想性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据这一依据我定以下重、难点,但初中生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要注意循序渐进。

  重点:抓精彩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特点。

  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摘抄,感悟语言的精妙之处。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背诵百篇名篇,《三峡》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本班学生爱读古典文学,引导其背诵可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但初二学生阅历浅,少有真切体会,或许在感悟语言优美上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

  (一)、总体设计及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思维力,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情意之间的联系”因此,我的教法总体设计:导读—感悟—设疑—解疑。

  (二)、教学方法及培养的能力

  1、导读,用朗读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指导学生每次读书的侧重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2、感悟,指用圈点批注法体会语言内涵。(现代人大多情感粗糙,对身边事物缺乏敏感,学生则表现为冷漠麻木或浮燥急进;因此,我着重培养学生感悟,发掘思考的创造力和深度,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能力。)

  3、讨论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集中热点问题,并解疑。培养学生怀疑精神。

  (三)、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利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收集有关课文的资料。学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能发展思维力,加深了对课文理解。

  四、说学法

  新课改中,教师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己翻译。经讨论,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感悟语言,并摘抄优美语言,我适当点拨,并鼓励学生质疑。

  学习方法是:

  1、诵读训练法:落实双基目标

  2、合作探究法:落实重点

  3、设疑法:突破难点

  4、创设情景法提高写作能力

  5、练习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法上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结合。例如:我创设情景提问学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说课稿二》,来自网!

  生对秋景一段怎样读?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带冷清萧杀的哀婉,”依据是“哀转久绝。”有的说“带天高云淡的舒畅”依据是“晴初”和“林寒涧肃”等等,虽然有的答案出乎意料,却颇能显示学生的思考力和个性。

  五、说程序

  (一)、课堂结构:导入、讨论,教师点拨,课堂练习布置作文。

  (二)、简要过程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本节课据此设计如下:

  1、初读感知课文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让学生自由朗读,画出疑难的地方,为下面设疑作准备。

  2、通读全文,教师解疑

  学生互评朗读并翻译,要求读准字音、句读,重点句段能意译,理清作者思路,为下面环节扫清障碍。

  3、研读重点段落,体会语言精妙

  学生在上面的各环节提出问题,教师分问题讨论,为下面的写作练习做准备。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鉴赏的潜能,新课改更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全篇百余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请举具体例子说明(考查学生感悟、鉴赏的能力)

  本文读来音韵和谐,你能发现作者怎样营造这种效果?指出对偶、韵脚(培养学生语感)

  想像文章描绘的画意,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思路。(培养学生想像力)

  4、析读课文,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自己探求真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请学生当一会老师给别的同学出题,学生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如“沿溯阻绝”指陆路还是水路被隔绝,既被隔绝为何“王命急宣”时能急传王命?

  如作者如何安排写景顺序,为何不按往常的春夏秋冬的顺序?

  5、练习延伸,学本文写作方法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学习本文写景方法。)

  6、归纳总结

  板书

  两岸连山—山多峡窄

  山壮正侧结合

  隐天蔽日—山高峡陡

  《三峡》襄陵阻绝

  夏水奔放美

  水美朝发暮至

  素湍绿潭

  春冬清悠美

  清荣峻茂

  霜旦寒肃

  秋凄婉美

  猿啸悲歌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吆喝说课稿11-03

八年级语文《吆喝》说课稿08-28

八年级语文长征说课稿05-14

八年级语文《台阶》说课稿06-17

八年级语文《海燕》说课稿06-17

八年级语文《石榴》说课稿12-02

八年级语文《海燕》说课稿07-10

八年级语文《春酒》说课稿09-08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说课稿09-09

八年级语文《老王》说课稿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