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选)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单元内容: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2.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题西岭壁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游山西村
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
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
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
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
(注意纠正“浑”、“豚”、“疑”的读音。)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
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习所获。(教师主导,集体交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
(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
(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
三、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2、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激光的信息资料,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丰富对激光知识的了解,并能够与同学交流感兴趣的内容。
3、了解作者运用了数字、举例、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激光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运用了数字、举例、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激光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提前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课
1、板书课题:奇异的激光。
谈话:你对激光都有哪些了解?(指名学生交流)
老师这儿有一组激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激光图片)
相信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会对激光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过渡:请大家翻开书,小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过渡: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自学了生字,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情况。(出示课件:词语、多音字)检查学生生字识记情况。
3、导语: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你对激光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4、学生交流,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教师板书)
三、潜心学文,品读词句意味
1、过渡:在这三部分内容中一定有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任选其中的一部分,用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语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句子旁边。
(学生自学,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
2、导语:把你对最喜欢的那部分内容的感受和体会,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交流。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3、集体汇报交流:指名让学生交流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 读一读划出的相关语句,并谈一谈对这写语句的理解。
“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打个比方说,我们如果用眼睛对着电灯看,就会感到刺眼;如果看太阳的话,就会有暂时目眩感觉;我们如果对着激光看,眼睛就会严重受损,以至永久地失明。”(课件出示)
(1)这段话用了对比和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激光是最亮的光的。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当你用眼睛看太阳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学生抓住“目眩”)
随机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结语:看太阳都会“目眩”,激光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体会,指名试读这段话)
教师范读,全班读。
学生交流、补充,揭示利用激光的这个特点可以用在军事上,做激光枪和激光炮等。(板书:军事)
(2)过渡:激光不仅是“最亮的光”,它还是“最快的刀”和“最准的尺”,有喜欢这两部分内容的同学吗?谁想来谈一谈你的体会?
(学生任选其一,交流体会。)
(3)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地读相关的句子来充分体会激光是“最快的刀”是“最准的尺”以及利用激光这两方面的特点可以用在医学和测量等方面。(板书:医学、测量)
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理解,再带着体会去读。
(指名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4)教师结语:通过刚才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了激光是目前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和“最准的尺”,它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在军事、医学和测量等许多方面,所以“激光”真是一种“奇异”的光啊!
四、拓展延伸,充实文本内涵
1、过渡:激光的用途远不止这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激光的身影,你们想一想,都可以在哪些地方见到它呢?
2、学生自由发言。
3、导语:关于激光,课前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部分关于激光的资料,全班学生阅览。
五、教师结语,激发学生情感
其实,激光的用途还有更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开发和研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在咱们班中有同学在研究激光这一科学领域中传出佳音。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继续收集有关激光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德育点: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能力点: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3、知识点:揣摩语言,掌握一些文言词汇;侧面描写。
【教学重点】
1、锻炼学生看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2、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然界中有的动物能模仿人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那么人能模仿其他事物的声音吗?下面请大家听听这些声音。这些都是人口模仿出来的。很奇妙吧!口技表演就是一门奇妙的艺术。不信?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技》这篇课文。
二、导读课文
1、听课文的朗读。
2、齐读课文:
⑴ 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⑵ 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3、正音:
让学生自主找出读错了的字词,学生质疑完成正音,体现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4、再读课文。
三、解读课文──看图说话
(开展小组活动完成)
1、让学生观察画面,看图概括文章内容。课文讲了些什么呢?
⑴ 尽量扣准图片及课文内容进行流利的口头表达。
⑵ 适当进行点评。
2、好,那同学们想想,课文描写了几个场景呀?三个场景。哪三个?
3、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些场景的呀?通过声音的描写。请在文中画出所描写到的声音。(学生口头作答)
4、听到这些声音,听众们的反应如何?
第2段:“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第3段:“意少舒,稍稍正坐”
第4段:“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让听众们如此入迷的口技表演,口技人有些什么特别的表演道具吗?
5、课文首尾。
⑴ 请男女生各一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⑵ 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不是重复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二者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不已。
四、归结文章的主旨
1、课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身边有没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反思】
1、遵循课改的教学理念和学校快乐教学的原则,我从备课开始就关注我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用心备课的'同时也认真地备人。因而这堂课教学目标完成得较好。我通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对文章行文的流畅和精彩的场景描写有了初步的体验;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民间艺术的高超精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
2、不足之处:
⑴ 有一个问题向学生提出时,我措辞有不够精准之处,以致让学生在回答时有一些小偏差。
⑵ 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我有急于道出的心理倾向。
⑶ 我上课还不很老练,有一些紧张,没能做好挥洒自如。
⑷ 教学机智尚待加强,我在处理课堂中学生出现的突发性事件的应变不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
2.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著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重点
1.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深刻探讨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掌握文章三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2.理解关键语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采用追加问的方法,层层激疑,在师生的问答中,掌握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讨论法(给学生留出讨论时间,在自由讨论中,各抒己见后达成共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维纳斯塑像”挂图一张;多媒体投影;课文朗诵带及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出示“维纳斯塑像”挂图
美,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那到底什么是美呢?怎样才算美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人,我们说她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女人,我们亦说是一种美;建筑史上的奇迹,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们说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在人们的眼里而是一种美的展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揭开谜底吧!
二、解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引人注意的是她双臂的残缺,虽给世人带来无限惋惜,但同时又成了历代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永谈不衰的话题。本文的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以其独到新颖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飞想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精湛的艺术创造力。
三、研习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1.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具体研习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提问: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释这种感受的?
板书: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了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3.具体研习第二部分。
(1)教师范读第二部分
(2)提问: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
(3)提问: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板书:复原双臂 受到限制 失去“丧失”美感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部分内容。
明确:作者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4.具体研习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
(2)提问:假如说维纳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艺术效果又将会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3)提问: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明确:因为“双臂”,确切些说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通俗地讲,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
板书:必失双臂 生命光彩 才能有梦幻曲
5.学生讨论:文章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明确: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论述失去双臂却能带来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反而不会超越“丧失”的美感。第三部分则用雕塑美学理论来侧面探讨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才可能存在梦幻曲。除此之外,失去肉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产生此效果,也就是说并不是随意的缺失都会形成“美”。这样更增强了作者观点提出的坚定性。
6.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明确:文章通过多方面(正面、反面、侧面)的论述阐明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这意在说明双臂的失去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更能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力——“缺憾”美或“丧失”美。同时,作者的新颖观点也触动开阔了人们对美认识的新视野。
四、结合语境,探讨和欣赏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
学生质疑,教师激疑,师生共同探讨下列句子含义。(用多媒体投影句子)
明确:结合下文来看,“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想象,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后文所说的“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这句话的含义主要是,由于双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残缺造成了神秘的气氛,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这种“丧失”的美感与创作者是毫无关系的。艺术效果决定美术作品命运,维纳斯神奇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成为不朽的杰作。
2.如何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
明确:这是一句哲理性的阐释,如果手臂完好无损,无论多么美妙,也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维纳斯丧失双臂,在艺术效果上,是一种质的飞跃。
3.如何理解“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一句话。
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具有“丧失”的美感。迷人的神迷气氛,如果一旦复原,就没有这种美感和气氛了,欣赏价值差远了。
4.解读“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
明确: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应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
5.解读“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讽刺。”一句。
明确:从前文看,人们很着重“手”的作用。而维纳斯却是因双臂的残缺才有了非凡的艺术效果。这样看来似乎可以说是对上述观念的嘲讽。
五、拓展
1.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物之象”“大象无形”。这些哲学性的语言指一个“有”“无”相生的道理。试从本文来说说这个道理。
学生讨论后,明确:维纳斯双臂的残缺可以说是“无”,但“无”又相当于“有”,因为她“有”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作家清冈卓行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眼光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2.中国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并以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举几例。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涉及内容很广,学生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即可。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画家在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时,画面上不出现一朵花,而只画马蹄的周围跟了许多蜜蜂;齐白石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却能让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的神境。
六、课文总结
清冈卓行以其敏锐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历来为人称颂但又难以从正面述尽其美的维纳斯,阐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可以说这篇文章真正从艺术的角度诠释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何以有“断臂美神”“美的缺憾”“残缺美”等神秘的雅称。同时,文章也启发和激励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
七、布置作业
假如你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准备买哪一种,为什么?试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本综合学习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和“我的小笔头”四部分内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诱发大家积累的热情,感悟积累的方法,一起分享积累的快乐。
2、鼓励学生多读多背的学习习惯。
3、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动植物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表达的欲望。
4、继续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把想象的世界变成自己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谈话激趣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采取学生自我、组内互评、教师总评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活动目标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积累的习惯;提高交流的欲望;继续培养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我的采蜜集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的小本本很丰富多彩,这节课把你最精彩的积累部分给我们大家欣赏欣赏吧!”谁愿意给我们大家看一看?”
2、(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小本本)
3、交流时可以分积累的不同开始汇报。
如有积累词语和句子的;有积累人事物景,积累观点;积累文字的,积累图片的,积累音像的,积累实物的……
4、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交流。
5、出示书中的这段话。
6、师:“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只要你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你的语文水平就会有所提高的,希继续积累下去,使自己的小本本更精彩!”
二、读读背背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请学生自由读句子。
2、问: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全班交流)
3、1第一句话意思:春天的鸟叫、夏日的雷鸣、秋天的虫语、还有冬天呼啸的寒风,这就是四季的歌。(请学生想象其它关于四季歌的诗句)
2第二句话的意思:因叶落知秋天已到;山高遮住日光,早晨很晚才能见到太阳。(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3第三句话的意思: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的教案02-2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精品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10-10
有关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简单05-18
语文关怀教案03-03
语文《莺》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