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09-16 10:58:5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锦集9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是怎样介绍地球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1、出示多幅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谈话导题:同学们,这就是蕴育多彩生命的摇篮,人类共同的母亲——地球,她是多么美丽啊!欣赏了照片,读了这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引导归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2、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进行整体感知。

  二、自主探究,认识地球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作者怎样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介绍?

  2、学生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议:

  汇报中,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宇宙中的太阳系,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地球的渺小。并适时让学生根据课前资料或生活经验,举例说说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加深体验,获取新知。同时对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了解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之处,从而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环保意识,全文,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深入了解

  1、再读课文,思考: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2、学生读后,同桌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并找出相应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以体会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

  二、课件展示,畅谈感受

  1、课件播放地球“美丽可爱”和“生态灾难”的录像。

  2、看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面,你是否明白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

  三、再读全文,学后质疑

  四、拓展延伸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在宇宙中样子的图片,以及地球资源被随意破坏而导致生态灾难的资料,还可以收集有关地球知识的其它方面的资料。

  2、课后要求选做以下内容:(可以完成一题或多题)

  ⑴动笔写一条环保宣传语或画一幅环保宣传画。

  ⑵写一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⑶围绕“保护地球”这一主题办手抄报。

  ⑷开展社会调查。调查家乡环境遭破坏的情况,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可爱易碎

  人类的母亲

  美丽壮观生命的摇篮

  和蔼可亲裂遭受人类、自然的破坏

  热爱、保护

  教学反思

  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其中,前两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第3项为情感目标,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则应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从而在自主学习中实现目标三个维度的整合。在讲地球的美和小时,把地球比作一叶扁舟,我选择“扁舟”一词作为训练点,我首先向学生发问:“把地球比作扁舟说明了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明了地球的小!”这个比喻的作用真的仅此而已吗?此时,我让学生进一步想想这个比喻与先前接触过的比喻有何异同?我们在打比方时,要求本体和喻体有相似之处,比喻得要贴切、恰当,而地球和扁舟除了有“小”这个共同点之外,似首再也找不出相似之处,这个比喻恰当吗?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不用米粒和皮球来比喻地球和茫茫宇宙,为什么此处比喻忽略了本体和喻体的形似?是作者的失误吗?这样,学生陷入沉思:“扁舟”更巧妙地寓意何在?通过及时的点拨,学生不难体会其巧妙的寓意:地球像一叶小舟行驶在茫茫宇宙中,如果人类在这“生命之舟”上任意破坏,后果则不堪设想。地球这个生命之舟将不复存在,而人类就更无处容身了。从“扁舟”这个词中,我们不难看出地球的“飘摇不定”,从中体会出了地球的容易破碎。因而人类更应保护地球,才是这个比喻地精妙之处。对这一词语的深刻领悟无疑为课文中心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局部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办。第二局部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分,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小朋友内心世界。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同学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同学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同学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鼓励质疑。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要想学习好该怎么做?(有疑问向老师请教)

  2.是的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节课就让我们比比谁会提问?谁的进步大?

  二.板书课题,质疑学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童年的发现》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读了课题后有何疑问?

  2.学生汇报:(重点问题: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

  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

  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第二课时

  一、演读见悟

  在经过精读体悟后,让学生带上自制头饰进行课本剧表演。整个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

  1、自报角色。

  2、角色定位(即把自己与角色融为一体,揣摩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使之合乎角色要求)。

  3、同桌或四人小组演练。

  4、小组代表配乐表演(因该文中小猴、小鸭、小鹰学本领的经过太简单,所以可指导表演者把四人小组联想内容融入到表演当中去)。

  5、课本剧改编、表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6、师生共评(从语言、动作、神情及配合诸方面点评)

  7、评后再读。

  二、总结,课文延伸

  1、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小朋友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并对错误行为进行纠正。(图片1为一张床上有一些散乱的衣服,一位小姑娘正在进行整理;图片2为小刚的书柜上很乱,还有几本书掉了下来,这时,小明来找他踢球,他毫不犹豫地就出去了;图片3为小亮晚上休息前洗完脚后,洗脚水不倒,袜子也不洗,随地一扔,就睡觉了;图片4为一天放学,爷爷接小红回家,小红不加思索,就把书包往爷爷身上一扔,便一手拿过爷爷刚买的冰糖葫芦吃起来了。)

  2、运用所学知识及懂得的道理对自己进行自评、共评。

  三、指导书写生字,拼读认读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2、生字书写。在学生自己练习的基础上,交流写字的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如:“己”容易写成“已”或“巳”;“吃”与“风”的末一笔都是横折弯钩,但写法不同等。

  3、识记、拼读十三个认读字。指导学生把十三个认读字在文中画出来,做上记号,反复连词诵读。

  四、指导背诵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

  2、教师指名复述课文(2--3名)。

  3、自由背诵课文,教师进行指导。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四个生字,给十三个认读字加注拼音。

  2、朗读课文,把你课上所学内容及懂得的道理讲给家长听。

  3、比一比,看谁学做的事情多。(适当时候组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素质大赛。)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计理念】

  一、巧设情境,诱发学生合作欲望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二、给予时间,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于合作学习认识不深,学生尚未开展合作,教师就拍掌喊停,停止合作学习,这纯粹是为了贴道合作学习的标签而已。这样的合作有什么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的质疑、纷纷议论时,大胆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想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由于这些方法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更乐此不疲地去发现、尝试、对比,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教师最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

  三、学会倾听,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不习惯听别人发言,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小组合作学习操作活动中,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与人交流的良好机会。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实践问题上,一是可以用一些语言让学生学会倾听,如评选“动脑好听众”“快乐不倒翁”等,以此来规范学生合作中的听讲习惯;二是要尽量设计一些一个人操作不方便,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操作的内容,培养合作操作的习惯。

  四、合理分工,共同达到团结协作

  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世界上团队意识最强的应属日本人,国际评价说:“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但三个日本人就是一条龙。”那么中国呢?很遗憾,正好相反。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分工,也就是让组内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各小组根据本组实际情况,安排每人的“工作”。

  【教学目标:】

  1、能力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自主学习中阅读理解2、3小节。

  2、知道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减嗓声的作用。

  3、激发学生地环保意识,初步具有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流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

  师:

  △ 小组合作认读词语卡片

  △ 师生合作认读

  △ 看图引入第一段

  ●师:小朋友们,看,这就是穿着绿色的`上衣,在阳光下挺直着身体的绿色卫兵,请小朋友看着图,挺直身体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师:老师刚才发现他朗读时,挺下了身体,多精神呀,让我们也像他一样,像一排排绿色的卫兵一样挺直身体来读读第一段。

  环节2:感司第2小节

  师:二(1)班的孩子读书读地真好,绿色卫兵正同敌人展开一场场激烈的斗争,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吗!

  ● 播放课件: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 按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师:△你们听,这场狂风真够凶猛的。

  △ 听到他的声音,我感觉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危险了。

  ●口语交际:师:你猜想一下,这样的狂风,黄沙进了城市会有什么后果呢?

  △小组讨论 △个别汇报

  ●指导朗读

  师:在这紧急关头,我们的卫兵是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自由读一

  读大屏幕上的这句话。(自由读)

  △ 个别读(师:小树不管用,一片树林挡狂风)

  △ 小组赛读

  师:下面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当好绿色的卫兵,把狂风、黄沙赶出去。

  △ 与电脑赛读

  师:让我们全班挽手臂一起来演一演、读一读。

  △ 教师引读最后一句

  环节三:感司第3小节

  师:绿色的卫兵刚刚休息了一会儿,又与敌人展开战斗了,请小朋友小组合作读一读、演一演。

  第三小节,看看哪个小组读地最好,演地最棒。

  ※小组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关注学生合作的进程,了解各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点拨,适时调整。同学们很好地掌握了按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

  ※反馈交流

  师:●把你们的体会读出来。

  ●还会说什么?

  ● 看录像再读课文。

  师:绿色的卫兵的勇敢确定值得敬佩,不过你们的朗读和表演更值得敬佩,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一排排绿色的卫兵说什么?

  △ 引读第4小节

  师:是呀,正是有了这绿色的卫兵,我们的城市才好的美丽整洁,让我们一起读读第4小节来赞美一下它呢?

  ○齐读

  环节四、拓展

  ●师:了解了绿色卫兵的作用,作为创建绿色学校的其中一员,你最想对绿色卫兵说什么。最想对你身边的人说什么?请你拿起笔在你的小书签上写下来,写字的时候要像一个小卫兵[放音乐]→反馈

  交流→同伙伴交流欣赏

  ● 师深情朗读,孩子看图片。让我们再一次满怀赞美和感激之情,来读一读最后一段话吧!

  诗:小绿树,一排排 挽起手臂筑长城,

  赶走狂风和黄沙 小绿树,叶成荫

  连成一道大屏障 阻挡烟雾和嗓声

  城市明朗又宁静 小绿树,挺起身

  送来整洁和安宁

  【教学反思】

  课后,多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发现正是由于缺乏对小组合作的正确把握,才使合作收效甚微,引发课堂“意外”。学生小组合作,只是依“令”而行,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呢?我感触最深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合作前独立思考,激发合作需要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是: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还没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激发小组合作的

  欲望。如本片断中,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统计方法之前,可以先留出几分钟,让小朋友想一想你自己能想出哪些办法?看看谁想到的方法最多?你想知道其他小朋友的想法吗?当学生有了合作的自我需要时,此时再组织小组内的同学一起探讨,效果也许会更佳。

  (二)小组中分工合作,实践合作需要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获益不多。因此必须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这样才能在小组合作时人人有事可做,有话可说,不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2)合作。不能否认,教师的引导不力是造成此次小组活动无效而终的重要原因。一年级学生还没有合作学习的体验,对怎样与同伴合作还非常陌生。小组内学生各做各的,思考方法单一,探索初浅。因此,作为合作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要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调控、促进,必要时还可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三)合作后正确交流,实现合作需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学会倾听他人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和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1)看懂图意借助图画理解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能力训练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扩展思维,想象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样,写下来。

  (3)继续提高观察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懂得应当全面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老牛的话。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看图,观察想象来理解课文。

  2.以自己为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句。

  3.以讨论、总结的方式来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引出课题。

  ⑴出示关于两条关于骆驼、羊的谜语。

  ⑵板书课题《骆驼和羊》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骆驼和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呢?咱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请你一边读课文第1自然段,一边思考,骆驼和羊为了什么事争论起来?

  生:骆驼和羊都认为自己长得最好,所以争论起来。

  2、指导朗读。

  ⑴骆驼和羊是怎么争论的呢?请你用“------”画出骆驼说的话,用“~~”画出羊说的话。

  ⑵小声读读骆驼和羊说的话,想想它们说话时会用什么语气?

  ⑶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

  ⑷每组推荐两位同学分角色读骆驼和羊的话,大家评议。

  如:

  “长得高好”读出了肯定的语气,还特别骄傲。

  “不对,长得矮才好呢”读出了不服气地语气。

  “我可以……证明……”这句应读出自信肯定、又有些瞧不起羊的语气。

  “我也可以……证明……”这一句应读出不服气,不认输的语气。

  ⑸男女生比赛朗读。看谁读得最有语气。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图文结合理解第二句。

  ⑴小声读读第二句。然后从图中找到“围墙”,想想“围墙”是什么意思?(如:围墙是围绕园子建起来的墙。)

  ⑵边指图边提示第二句的内容。

  师:园子里种了——

  生:许多树。(一起回答,以下同)

  师:茂盛的枝叶____

  生:伸出墙外来。

  师:茂盛的枝叶——

  生:长得特别好的枝叶。

  (教师相机板书)

  ⑶指导朗读。(谁能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一句?)

  园子∕四面∕有围墙,∕∕里面种了∕很多树,∕茂盛的枝叶∕伸出∕墙外来。∕

  3、图文结合理解三、四句。

  ⑴从图上哪些地方能看出骆驼很容易就吃到了树叶?

  ⑵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四句,边读边想边画出羊吃树叶的动作。(如:抬、扒、伸)

  ⑶看图说说“扒在墙上”的样子?

  (如:羊用前脚使劲抠着墙,生怕脚滑下来。它上半身的力气都用在墙上了……可怎么也够不到树叶,真急人。能简单说出所看到的就可以)

  ⑷谁能把骆驼和羊吃树叶时的样子有语气地读出来。

  ⑸骆驼用这个办法证明____

  生:高比矮好。

  (教师相机板书)

  4、指导朗读第五句。

  ⑴想想骆驼现在是什么心情?(很得意)

  ⑵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骆驼的心情吗?

  “你看∕这∕可以∕证明了吧∕高比矮好∕

  5.“羊摇了摇头不肯认输”。“不肯认输”是什么意思?

  如:不想承认自己失败了。

  6、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总结学法引导学生自学。

  2、羊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看法对。根据学法小组自学。

  思考提示

  ⑴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

  ⑵羊怎样走进园子吃青草?

  ⑶骆驼在门前有什么表现呢,请你画出表现骆驼动作的词。

  3、小组自由学习讨论,教师随机指导。

  4、学生汇报。

  (1)生:骆驼和羊来到又窄又矮的园门前。

  骆驼和羊,

  师:看图把又窄又矮的门和骆驼的身子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门还没有骆驼的身子宽,骆驼前后腿之间形成的半圆都比门宽。)

  (这个又窄又矮的门还没有骆驼腿高呢!)

  (2)生:羊大模大样走进园子。

  师:结合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怎么理解“大模大样”这个词?

  (羊走进园子时一点也不费劲,它很得意,因为它知道骆驼进不去。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大模大样的意思说出来就可以。)

  师:有语气地读一读第二句。

  “羊∕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去吃∕园子里的草。∕”

  (3)生:骆驼跪下前腿,低下头往门里钻怎么也钻不进去。

  表示骆驼动作的词有“跪、低、钻”。

  师:有语气地读读第三句话。

  (4)小组比赛朗读第3自然段,看谁读得最好。

  [四]学生讨论:

  1、自由讨论到底高好还是矮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2、可能有以下4种观点:

  ⑴高好。因为长得高才能吃到从围墙里伸出来的树叶。

  ⑵矮好。因为个子矮才能走进又窄又矮的园门。

  ⑶都好。理由同⑴、⑵。

  ⑷都不好。长得太高钻不进园门,太矮也吃不到树叶。

  3、同学们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在第4自然段中老牛把你们的看法做了总结。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老牛是怎样评理的呢?(生读课文有关句子)

  2、老牛的话是什么意思?理解:“长处”、“短处”

  3 你能用不同的句子说一说吗?

  出示句型:……只看到……而看不到……(学生能谈出1、2点就可以)

  生:老牛是在批评它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缺点)。

  生:老牛是在批评它们,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缺点),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优点)。

  生:老牛是在批评它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看到不到自己的短处(缺点)。

  生:老牛是在批评它们,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缺点)。

  4、你认为怎样做才对?(出示:___,这才是对的)补充完整,注意不要与别人说的一样。

  5、如果你就是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谈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生:我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是不对的。

  生:我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是不对的。

  生:我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6、如果骆驼和羊再次相遇会怎样?

  生:它们会互相帮助,用我的长处弥补你的短处,用你的优势弥补我的劣势。

  7、你能续编一段故事吗?

  学生自由发言

  [六]拓展思维

  1、大家想一想,在你所认识的动物中,它们行为往往都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你能用两个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来说明只要互相帮助,就能把事情办好吗?

  如:鸡和鸭可以互相帮助。

  2、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有哪些事可以互相帮助?

  学生自由发言

  (三)小结

  (四)作业设计:

  续写故事: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样。

  板书设计

  高(长处) (短处)矮

  骆驼和羊

  高(短处) (长处)矮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二、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三、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理念】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本节课就是以习作为导向进行课文阅读,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悟德国的风景与风俗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优美词句,在读中学习通过观察加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习作方法。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 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

  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习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引发思考。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课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二、抓“美词”,品读“奇丽”。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 “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读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愿意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抓“文点”,训练文笔。

  过渡:如此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1.用不同的线划出观察与想象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后教师总结: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加想象。板书“观察、想象”)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迁移习作(学以致用)

  (1)试着用上“观察加想象”的写景方法,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课前准备好的风景图,时间5分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课堂组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结并过渡:观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处风景写得更具魅力,而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的,作者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把景色写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德国的奇丽风景,表现德国的奇特民族风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四、抓“佳句”,感悟“奇特”。

  1.合作探究二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经过思考的语言更精彩,注意组织好语言,把话说清楚,把体会说具体)

  2.小组汇报(说句子,谈体会,感情朗读)

  课堂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机出示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B、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 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C、是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注意,我要开始讲德语咯)

  —— 你好,你喜欢养花吗?(老师这是中国式德语,呵呵)

  ——生答

  —— 你好,你是怎样养花的?

  ——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生答 (预设:在家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嗯,我要采访一下我亲爱的房东太太,注意房东太太的表情哦)房东太太,你养花也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答(正是这样!)

  你刚才为什么笑了?(理解“莞尔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预设:一是你发现了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我为自己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自豪地笑、快乐地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是啊!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爱花的人不是把花养在屋子里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更多人欣赏它。这就像诗人说的,“我付出了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3.小结:其实,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风景也许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特色。(你们从搜集到的异国美景图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异国风情了呢?指名说说)

  五、借“书库”,拓展延伸。

  1.师推荐阅读异域风情丛书(要想了更多的异国风情,就去找找“异域风情丛书”吧)

  “异域风情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知识丛书。每一集以国家、地区或城市名称为书名,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

  2.师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当一样风景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它就会变成一种永恒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记载了作者在德国十年来的点滴,读了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

  3.学生推荐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鼓励学生推荐关于异域风情的书籍)

  结束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情),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学会了通过观察加想象去写景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其实,这篇的构篇很独特,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变化贯穿于全文,想去探究吗?好,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究。下课!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单元要点:

  1、 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 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 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2课时

  拼一拼。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

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讨论交流: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检测反馈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2、第6页的第4题。

  (1)小题教师可示范对折方法,再让学生剪开,在引导学生比一比所剪出的两个图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小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一个正方形可以可以分成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或三角形、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3、第6页的第5题。

  [建议学生可以自己的选择用估计、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探究出答案。缺了8块砖。]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板书设计:

  拼一拼

  对边相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拼组,使学生发现了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清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效果很不错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14 个生字,正确认读“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繁花似锦、含情脉脉、大饱眼福”等词语,并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非洲的风情特色,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出非洲的风情特点的。

  4.引导学生练习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以丰富对非洲的认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非洲的风情特色,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出非洲的风情特点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知识,自学课文内容,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离开了万象之国 —— 泰国,我们仍深深地陶醉在与象共舞的欢乐气氛中。今天我们要走进辽阔的非洲,去欣赏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教师板书课题:28 彩色的非洲)

  2.齐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二、自主学文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思考:“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课文中边读边作批注。)

  3.对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三、全班交流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

  1.理解“色彩斑斓”的意思。

  2.朗读句子。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的?

  4.课堂交流,引导学生概括。

  (1)非洲的蓝天、骄阳是彩色的:

  (2)非洲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

  (3)非洲的动物世界是彩色的;

  (4)非洲人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

  (5)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

  5.课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找出这些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深入阅读,体验“非洲的彩色”

  1.色彩斑斓的非洲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再仔细地朗读课文,画一画:非洲的哪一处地方最让你心动?读一读,品一品。

  2.自由交流,随机指导。

  (1)重点交流课文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写出了花之多,花之艳?

  ①出示句子:“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火炬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火,一排似一片霞。”

  “高擎”和“绽开”两个词妙在哪里?“一棵似一团火,一排似一片霞”写出了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出示句子:“还有一种叫做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花树的“妙不可言”妙在哪里?这样的树你看到过吗?你仿佛听到这位“含情脉脉的少女”在对你说些什么,此时,你会做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2)分小组交流非洲其他方面的“多彩”。

  (3)小结:作者写非洲,紧紧抓住非洲的特点——“多彩”展开笔墨,从天空、植物、动物、非洲人的生活、艺术五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写出了非洲特有的风情特色。

  五、总结非洲风情

  1.导语:这激情洋溢的舞蹈,来自舞者的心灵。它诉说着非洲的原始与神秘,诉说着非洲的热烈与奔放,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2.学生朗读这两个感叹句:“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3.教师点题:是啊!说非洲是彩色的在于它的色彩斑斓,更在于它的多姿多彩!让我们再一次赞叹这彩色的非洲吧!

  学生再次感情朗读这两个感叹句。

  4.学生自找答案:回到课前学生的质疑,如: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为什么课文要以“彩色的非洲”为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六、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前搜集到的非洲相关资料,谈谈你对非洲的印象。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如,画一幅画,写一段话,写一首小诗等。

  2.全班交流。

  七、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语句。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6-15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6-2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8-25

小学语文园地教案07-31

小学语文秋游教案07-30

小学语文《瀑布》教案06-25

小学语文《草原》教案12-20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9-06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