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8-03 13:02:1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模板合集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模板合集8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2。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略)

  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 涸hé(不要读成gù)

  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 沛(不要写成)

  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

  4.文章内容的分析。

  (l)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

  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2》。

  第3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

  第4段:沙漠逞强旅威的武器是风和沙。

  第5段: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按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9段:我们向抄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

  第10段: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第11段: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第13段: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l、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几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段):说明为什么向抄漠进军。

  第二部分(第5-8段):说明怎样向抄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答:这两段举了国外地中海沿岸和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受沙漠侵袭的情况。从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属于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类发动攻势的武器是什么?进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这属于哪类说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这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抄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按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例说明“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用事实说明了征服沙漠的现实性。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向按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l.反馈练习

  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②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

  一、合欢树

  教学目标: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

  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意蕴。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课文讲析

  一、教学导入: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

  唤。”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浏览,把握文意。

  教师提问:这篇文章是一篇什么表达形式的文章?主要

  讲述了什么事情?你在其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见课文导读)

  2、精彩赏读。

  教师示范引导:在整篇课文中,最能感动你,打动你心弦的段落是哪一段?能声情并茂地给大家朗读一下吗?为什么能够感动你?(示范朗读2、3自然段)母亲对残废的“我”的照顾、治疗、鼓励,从中体会到了浓浓的母爱。

  3、理清课文思路。

  教师提问: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

  板书设计:

  年龄“我”母亲

  十岁作文获奖回忆自己,做裙子

  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照顾、

  治疗、鼓励“我”

  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去世多年

  三、深析课文

  (一)介绍作者

  作者在青年时代遭遇意外残废后,一度意志消沉,想以死来解脱自己,后来在母亲的照料、关心、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母亲对儿子

  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是哪些段落?

  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2、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

  小结:可以看出母亲不仅关心“我“的身体,更关心“我”的精神,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儿子对母亲

  1、对这样一位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亲,在母亲死后多年,儿子对母亲又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感激、内疚。句子(略)

  重点分析内疚之情。

  (1)母亲原本是一个聪明、爱美、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在自己没得病的时候,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母亲陷入了无止境的忙乱,一次次的失望,而且,史铁生的母亲在49岁时就死去,他一直觉得母亲的早死与自己有关,所以,对母亲,史铁生是怀有深深内疚的。

  (2)对母亲住过的房,栽种的合欢树,作者的态度是有变化的。从不愿去到想去看看一直到后悔没早看。不愿去既是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是无法面对自己深深的内疚之情。想去看,表明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因为他觉得母亲太苦了,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

  板书设计:

  “我”母亲

  感激、怀念、愧疚关心、鼓励(身体和精神)

  (二)重点句理解

  理智起来的作者可以静静回忆与母亲曾经的事情,所以文末写道“悲伤也成享受”可见对母亲怀念之深。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内疚之情并不是完全隔离开,也没有先后之分,两种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理解合欢树的象征含义

  1、文章主旨是母爱,合欢树与母爱有无联系?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有联系,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运用的是象征的手,也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手法。

  2、你认为合欢树象征的是谁,为什么?

  合欢树既象征母亲也象征作者。合欢树是母亲亲自栽种,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所以象征着母亲。同时,合欢树从弱小到花繁叶茂,象征了作者的成长。

  教学环节二:作业指导

  单音节词语(一个字的词语)

  吃、喝、洗、敷、熏、灸、逛

  二、善良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把握善良的含义,做一位善良的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反复阅读,揣摩作者的思维流程,并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善良过时了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导入语:《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二、《诗经》知多少1、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课前已布置预习)2、学生发言,补充。3、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多媒体显示)

  三、四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到研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语文教案 篇3

  一、读题设疑,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外祖父对祖国的无尽思念,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题、读题)读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请大胆地提出来。

  2、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

  ⑴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⑵ 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⑶ “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1、解决学生提出的生字疑难。

  2、指名逐段读文,正音。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作者深情地回忆起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4、“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桂花雨”是指很多桂花一齐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引导学生引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三、自读课文,读出精彩

  1、找出描写“我”小时侯摇桂花的部分,并开展学习:

  第2~6自然段:

  ⑴ 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2~6自然段,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 进行朗读指导:

  指名学生读一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你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让学生充分参与)

  ⑶ 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同时也写了桂花树的特点:样子笨、花形小、味道香。这一段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可引导学生说出一、两种花名来补充。

  ⑷ 第三自然段写了桂花开时,正好是台风季节,母亲总是担心台风来破坏桂花。同时,还交代了桂花收回来是为了送给邻居做糕点。

  ⑸ 第四自然段写了桂花的香以及应当“摇”的原因:

  学习时让学生闭眼想象桂花的香。

  ⑹ 第五自然段写出作者对“摇桂花”的热爱:

  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这一点的词句:是件大事、总是问、乐了、使劲。朗读时注意读出下面两句话的语气:

  ①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迫不及待

  ②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赞美

  感悟形象:

  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再闭眼想象“桂花雨”,和作者分享童年的快乐。

  ⑺ 第六自然段写了桂花的收、藏及作用。(可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桂花的认识)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2~6自然段,让学生读出作者对“摇花乐”的怀念。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体会:

  ⑴ “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

  ⑵ “于是,我也想到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① “摇花乐”指的是在作者眼里,摇桂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② 模仿写句,启发学生回忆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

  听到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还有______。

  五、回归整体,交流感受

  1、师:课文以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蕴含着浓郁的乡情,读来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美丽的桂花雨。(配乐朗读全文)

  2、交流阅读感受,联系古诗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人们对家乡的怀念。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

  2、比较鉴赏

  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剪辑,同时给学生布置两个思考练习。(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3、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4、深入探讨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大体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现在结合原诗进一步明确:①曹操有哪些“忧思”?②曹操是如何解忧的呢?

  换角度思考并讨论:从贤才们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会他们看到这首诗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和魅力。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曹操礼待贤才的诗句,体会曹操良苦用心,以达到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鉴赏,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

  5、总结提升

  (1)探讨诗歌的感情基调

  请学生结合诵读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作有效引导,但不限制学生的答案,鼓励个性化的解读。

  阅读参考:慷慨激昂。

  6、个性解读

  此环节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丰富对本诗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评鉴赏能力。

  7、作业与拓展

  讲解作业要点并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忧 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三:教具: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1、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名字,一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海伦﹒凯勒。

  2、我们来看一看海伦﹒凯勒,(课件出示四幅海伦不同时期的照片)再请大家轻轻地满怀尊敬地念这个名字——

  二、整体感知,走近人物

  1、课前我们已读了课文,了解了小海伦的不幸,也走进了小海伦无声无色的世界。同学们还愿意读课文吗?

  其实读书就是走进课文,与文中的人物对话,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走进人物的内心,认识人物的品格。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时,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你能对海伦有怎样的体会?

  2、由同学们读书的神态看出海伦﹒凯勒深深地吸引住了大家。现在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海伦凯勒,你会一下子想到什么词?学生交流。

  3、同学们,你们都对海伦有了属于自己的感受。不过,在你们的回答中,我注意到这个词,大家请看(板书)——不屈不挠,这是课文结尾对海伦具有精神的概括,而且这个词本身也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4、请大家读读这个词(两遍)怎么来理解这个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感动内心

  1、现在同学们的书本上留下了一道道充满你智慧的波浪线。谁来说,你找到的第一处句子是什么?

  2、出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1)请齐读这段话。这段文字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大家再读读,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用笔将它圈出来。

  (2)你发现了什么词?(根据学生回答,相继红色强调:不分昼夜吮吸 拼命不停地 如饥似渴)请大家读读这些词,你会有什么发现?(这些词写出海伦的不屈不挠)

  (3)你能读好这段话吗?请大家练习朗读,读出你的体会。指生读,评议(4)我建议,如果大家想着画面来读,一定能更好地读好这段话。(生齐读)你看到了什么画面?指生交流。

  (5)就看到了这些画面吗?来,我们闭上眼睛,用我们的想象走进海伦的世界。

  也许这是一个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可是你看到海伦已在做什么?她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吗?早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但海伦呢?她在做什么呢?我们继续看,夜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还是在干什么,你看到了吗?一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她仍在做着什么?连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血在一滴滴落在书上,海伦忍住疼痛,她还在……同学们,你还看到了些什么?

  (6)请同学们睁开眼,看到了吗?

  3、这段话帮助我们理解了“不屈不挠”,文中还有哪段话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

  4、出示: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 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1)又有哪些词跳入你的眼帘?(根据学生回答,突出:夜以继日 反复 甚至 每天坚持)

  (2)学语文就要有这样的敏感,通过关键的词语来理解句子。这段话该怎么读好呢?生练读后齐读。

  (3)当假期到来时,海伦的功课也告一段落。她回到家中,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谁来读读这句话?(3-4生读)那个一岁半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小海伦,完全靠触觉学习发音,现在,她说出的每一个字,难道不都是震撼人心的吗?

  1、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海伦学会了“算术”

  、学会了写字、学会了说话。这也是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的。不过,这篇课文还告诉我们海伦凯勒的什么方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3、5、8几节,你能有什么发现?

  2 、你又对海伦有什么认识?(对生命的喜悦、想象世界的美好、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残疾人等)通过这些,我们发现,海伦的内心充满了——(板书:爱)正因内心有爱,她才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她才会将世界想象的那样美好,她才会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残疾人身上。也是爱,才给了海伦不屈不挠、战胜命运的力量。

  3、 正是心中充满了“爱”,海伦才会写出那样多感动世界的文字

  我们来听一听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冲出黑暗》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世界是美好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我觉得也不会太伤心,但我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你肯定会成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拓展作业:

  1、学了这篇文章,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深深地震撼和鼓舞了我们,请你们以“海伦,我想对你说……”为中心,谈谈自己的心里话。

  好书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板书设计:

  海伦·凯勒

  学盲文

  热爱生活 不屈不挠 走出黑暗 取得成功

  学说话文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槐乡的孩子以苦为乐的品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平时生活中做哪些事情会让你感到快乐?(得到关怀、帮助他人、锻炼身体、学习知识等会让人感到快乐。)

  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群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齐读。

  那么,槐乡的孩子又有什么样的快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一读词语

  槐乡 花苞 米粒般 染料 耷拉 黎明 一簇簇 塞着 缕缕炊烟 觅食 满载而归 月落柳梢 甜蜜 磨好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

  1、同学们,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2、交流感悟:

  ◆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槐乡的孩子与槐树交朋友,多与众不同呀!指导用奇特的语气读一读。

  ◆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1)你知道槐米有什么特点吗?

  (2)槐乡孩子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你们上学的钱是怎么来的?

  (3)多懂事多勤劳的孩子呀!你们喜欢他们吗?读出喜欢、敬佩之情。

  ◆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1)请大家读读这段话,读着读着,把他们读成一幅图,然后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体会“爬到树上”、“一下又一下”、“长长的”等词,理解男孩采摘槐米的辛苦。

  (2)男孩削槐米很努力,女孩拣着槐米很快乐。读读描写女孩的句子,说说各自的发现。用上“有的……像……”说话。

  (3)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可是孩子们却觉得这是快乐的。指导读出欢快的心情。

  导语:还可以从课文的哪些句子看出槐乡孩子快乐的心情?

  ◆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了梦乡。

  (1)哪些词语更能体现孩子们很快乐?

  (2)收获了槐米,孩子们是快乐的。指导读出快乐之情。

  (3)引读:是啊,尽管劳动非常辛苦,可孩子们却是快乐的。孩子们的小床下又放着——明天,只要——

  四、总结课堂

  1、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米,认识了槐乡的孩子,此时,你知道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吗?

  2、小结:快乐不仅来自于休闲,来自于享乐,还有通过劳动取得收获的快乐。同学们,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去品尝槐乡孩子劳动的快乐吧!

  3、全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五、写作积累

  1、通过想象,接着写一写槐乡孩子快乐地劳动的情景。

  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他们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抄下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3.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描写毒蛇动作的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词语“血染”解释,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2.检查生字

  燥热 噪音 花岗石 蜷 捐躯 殷红

  读准这些词语,老师相信同学们再读课文时一定会更加流利。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1.看视频,问:想到哪个词?现在就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南北洲毒蛇?(指名读)

  2.请画出描写毒蛇动作的词语(透、盘、吐、蜷、抬)

  3.从这些动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蛇这样凶猛,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展示?

  5.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做实验的时候,施密特博士不小心被蛇咬伤了。被蛇咬之后,实验室里空无一人,在求救无果的情况下,施密特博士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6.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不”字后的标点符号?表明感情怎么样?(坚定、强烈)

  7.那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来试一试。(生读)

  8.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动物学家,施密特博士当然知道被毒蛇咬伤意味着什么。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懊恼无法和亲人做最后的道别。而是要记录这次特殊的实验?你是怎样理解特殊这个词的?

  9.默读4—5自然段

  要求:用“——”勾画出博士所做的实验记录的内容。

  再用“ ”画出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记录的,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师:谁来说一说你所画的第一处记录。

  生:“体温很快升到了39.5℃……胃剧痛……”

  师: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发过高烧?什么感觉?

  生:发热、头痛、四肢乏力、浑身酸痛,很想睡觉。师:然而施密特博士想到过休息吗?为什么?

  (2)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继续坚持记录的呢?

  课件出示“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但他还是

  顽强地记录着

  师:能说说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吗?

  师: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老人痛苦的表情,博士一手捂着肚子,一手艰难地记录,汗水不住地往下淌,打湿了实验报告。我们被这一幕感动了。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一部分。(生读)

  (3)师:施密特博士忍受着这样的剧痛继续记录着,那么他所做的第二处记录是什么?

  (4)师:真让人心痛呐!时间啊,你过得快一点,让老人别在忍受这样痛苦;时间啊!你过得慢一点,让老人完成最后的心愿吧。可惜,时间听不到我们的祈求。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老人记录的艰难?你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5)师:疼痛不断加剧,记录越来越费劲。但是施密特博士没有放弃,他艰难的写下了最后的记录?

  师: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施密特博士,七窍流血,浑身乏力,还不忘写下这最后的感觉。

  10.我们回头再看这份珍贵的实验报告。你发现什么?从这些省略号中你能读出什么?

  11.在被蛇咬伤五个小时后,博士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在人生的最后五个小时里,他忍受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克服了我们无法估量的困难。

  四、情感升华。

  同学们,这位可敬的老人竟这样离开了人世,他走的是那样匆忙,竟来不及擦去身上淌出的血;他走的又是那样艰难,忍受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此时,凝视着卡尔施密特博士的墓碑,你想说些什么?

  师: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卡尔·施密特博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重于泰山的真正含义。其实像他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下节课汇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各地的不同风俗习惯,感受中华文化。

  2.感受标点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

  (2)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如《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的写法;《藏戏》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

  (3)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

  (4)翻阅班级的《民俗习作集》,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欣赏。

  二、日积月累

  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

  2.积累《元日》。

  (1)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

  (3)正确流利朗读后背诵。

  三、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

  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3.试着给下面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加上标点,看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

  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燕子语文的教案07-05

语文拼音教案01-14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6-19

语文影子教案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