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6-29 11:38:4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合集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感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在阅读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认识本课11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并学习准确、有创意地表情达意。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2、板书“贫困”。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再板书“人家”。现在大家有什么想法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莫小米的《贫困人家》看看这户人家有什么特别之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3、自主阅读,感悟交流。

  4、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5、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对问题进行总结、梳理。

  6、老师组织学生讨论。

  7、如何理解穷日子不能过成苦日子。

  8、我的同事为什么说:这一家生活虽然贫困,精神却并不潦倒。我深信他们不会贫困太久的!

  9、谈一谈感受。

  10、学写格言,升华认识。

  11、拓展延伸,陶冶情操。阅读〈〈最大的财富〉〉〈〈阅读中的〉〉

  12、小结:

  六、教学板书:

  贫困人家

  环境:走进人家,以为走错门

  贫困人家语言:穷日子不能过程苦日子只要精打细算,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谜底:电器是别人淘汰的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具有多元智能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中的长句子,能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并了解附加成分在句子中的作用。

  2、学会本课

  教学难点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具准备ppt录音、录象、

  教学过程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有声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轻松的谈话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并且自己揭开了题目。]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导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书,用自己最拿手的办法认字。(可采用查字典、请教别人、借助拼音识字、上下文猜字等方法)

  2、做“帮字妈妈找宝宝”的识字游戏。 躲在每个课桌纸袋子里的是调皮的字宝宝,字妈妈正在焦急地找寻他们,随着字妈妈呼唤宝宝的名字,请热心的小朋友能够又准又快地帮忙找到字宝宝。如:字妈妈问:“飘落的飘在哪里?”,学生边举起找到的卡片边说:“飘落的飘在这里”。此游戏可分以下步骤完成:

  (1)学生先自己认识一下字宝宝。

  (2)教师扮演字妈妈,同位两人合作找字宝宝。

  (3)请一位同学扮演字妈妈,其余同学找字宝宝。

  (4)同位两人一人扮演字妈妈,一人找字宝宝。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自读感受,注意字音,尝试读好。并且安排他们体验"老师"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高了。]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在比较后自然而然理解了最后一句感叹句的意思。后面的延伸问题,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五、创设情景表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机械的背诵学生没有丝毫兴趣,创设有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头饰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表演中悄悄地完成了巩固课文的任务。]

  板书: 秋天

  秋天到了 小草、树叶 黄

  凉风 落叶

  田野里 果园里 其他地方

  稻子 黄 苹果 大枣 红 打谷场

  棉花 白 石榴 咧嘴 公路上

  高梁 红 葡萄 水灵 田间、房前

  个人修改

  你对季节了解吗?我们来做猜季节的游戏。

  教后反思:

  教案

  学科3《古诗两首》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ppt录音、录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第3课介绍了两首古诗。

  板书:3古诗两首

  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在(请查)年前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

  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可用简图)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俗称蒙古包。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露出,呈现。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

  (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一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一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一句。

  2.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蓝蓝的天空下是辽阔的大草原,一阵阵微风吹过,使草儿低伏,

  现露出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2)展开想像,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二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二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二句。

  3.读全诗,说诗意。

  (1)自由读,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同桌互相说说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五、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如: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句把天比作巨大的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让我们看到了天地相连的景象,想起了牧民的蒙古包和他们的生活。

  “天苍苍,野茫茫。”

  读了这句,让我们看到了蔚蓝色的天空下那辽阔的绿色大草原。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句把草原写活了。让我们看到茂盛的牧草和时隐时现的肥壮的牛羊。

  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六、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阴、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左右结构的字:阴、似。

  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首、似

  七、总结: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诗题。

  1.背诵《敕勒歌》。

  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草原风光。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到风光秀丽的庐山看看。

  2. 庐山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学生观看后,谈谈对庐山的印象。

  庐山秀丽的风光,吸引了古今中外许多文人来观赏,并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赞美庐山瀑布的古诗《望庐山瀑布》。

  板书:望庐山瀑布

  3.介绍诗人。

  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师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

  4.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望”是什么意思?

  再读读课题,想想为什么用“望”不用“看”?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读诗句,互相纠正字音,把诗句读正确。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导名读全诗。

  三、再读诗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

  3.全班交流,教师解答学生未解决的词语。

  香炉:指香炉峰,庐山西北部的高峰。

  生紫烟:“生”生出。“紫烟”指山顶的雾气在阳光照射下呈现的颜色。

  九天:传说中天有九层,九天是最高层。形容天极高。

  4.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试着说说每句大意。

  四、赏读诗文,理解诗意。

  1.赏读第一句。

  (1)有语气地朗读第一句。指句读,齐读。

  (2)观看,理解“生紫烟”中生的意境。(弥漫)

  (3)为什么说是“挂”前川?

  因为瀑布是从上面直泻下来,就像挂在山前。

  2.赏读第二句。

  (1)有语气地朗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2)观看,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写法及“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气势。

  3.指导朗读,体会诗情。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按节拍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想象意境,背诵诗文。

  1.让学生看着挂图,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诗文。

  2.同桌互相背诵。

  3.集体背诵。

  4.指名背诵。

  评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诗文的小能手。

  六、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尺、挂、流、烟,

  2.记忆生字。

  按结构记字。

  独体字:尺

  左右结构的字:挂、流、烟。

  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书写“流“。

  七、总结谈话,课后拓展。

  1.这节课,我们和诗人一起领略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

  2.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你喜欢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读给大家听。

  板书: 古诗两首

  天 广阔、美丽

  勒乐歌 野 牛羊

  望庐山瀑布 飞 三千尺

  壮观 夸张

  疑 落九天个人修改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办法”两个字。

  2、通过多种方法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朗读,感悟课文。

  三、教学难点:

  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1、各种瓶子若干个,小石子若干个

  2、动画课件

  3、各色五角星多个(用于随机激励学生)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乌鸦图片。

  师:肖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新朋友,认识它吗?它今天想来和咱们班的小朋友一起上上课,大家欢迎它吗?(课件:小乌鸦给大家打招呼声音)

  师:小乌鸦给大家打了招呼,我们大家也要做个有礼貌的小朋友,应该怎么样啊?

  (学生和小乌鸦打招呼)

  2、引出课文内容:

  师:大家觉得小乌鸦可爱吗?这只可爱的小乌鸦啊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它的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课件:听《乌鸦喝水》的故事)(板书课题:乌鸦喝水)

  (二)读中识字,感悟课文:

  1、初读课文,提出识字要求:

  师:刚刚小朋友听的故事就是我们语文书上19课的内容,(齐读课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小朋友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应该怎么办?(课件出示识字要求)

  2、识字游戏:

  A.师:小乌鸦知道小朋友都很聪明,他现在就想要来考考大家呢!

  (课件:乌鸦站在苹果树上,树上的每个苹果上都有一个生字,谁读对了就随机奖励一个苹果小贴花,并让他当小老师带全班同学读一读。)

  B.请2-3个小组开火车读(师:小火车开起来!生:开到哪?师:开到这!)。

  C.全班齐读。

  3、逐段朗读,边读边悟。

  A.第一段:

  过渡语:小朋友真聪明,这么快就通过了小乌鸦的考验,让我们继续跟着小乌鸦看看发生什么了?(课件:乌鸦飞来飞去的动画)

  师:小朋友仔细看,谁在那里干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师:乌鸦为了能喝到水,找了这么多地方,真不容易,乌鸦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我们读这一句的时候该怎么读呢?

  (a.指名读;b.请学生表演“到处”找水的感觉;c.评价、奖励。)

  师:乌鸦继续飞呀飞、找呀找,这时……你们看:(课件:乌鸦看到水的动画片段;句子: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想想这时你好像听到乌鸦说什么了吗?你能感觉到乌鸦的心情吗?(a.小组读;b.分男女读。)

  师:找到水了真高兴,可是乌鸦却遇到了新的困难,怎么回事儿呀?(课件:乌鸦喝不到水的动画)此时,乌鸦的心情怎样?怎么看出来的?(课件出示句子: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a.自由练读;b.指名读;c.全班齐读。)

  师:乌鸦喝不到水,我们就给他一点时间去想办法,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吧!

  (课件:歌曲《乌鸦喝水》)

  B.第二段:

  师:歌曲听完了,大家告诉老师乌鸦想出办法来了吗?怎么想出来的?(课件出示:第二段;齐读第二段;比较句子:突出“许多”)

  C.第三段:

  师:自由朗读第三段,把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师:请一个小朋友把你画的句子读一读。(学生读句子)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乌鸦把石子放到瓶子里,为什么就喝着水了?乌鸦到底是怎么放的,我们学着乌鸦的样子试一试。请大家注意观察: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做试验,放石子。)谁知道水为什么会升起来?

  师:瓶子里的水是很快升高的吗?书上用的哪个词?(渐渐,课件出示句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谁能够用“渐渐”说一句话?

  师:想想这时候乌鸦心情怎样?会说什么呢?那该怎样读呢?(课件出示句子:第三段;a.师范读;b.齐读。)

  D.讨论思考、拓展思维:

  师:你喜欢这只小乌鸦吗?为什么喜欢?乌鸦是很聪明。但是,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聪明的小朋友来帮她想想办法吧!(生想办法讨论回答。)

  4、写字指导、练习:

  过渡语:小朋友喜欢这只聪明的小乌鸦,也帮小乌鸦想了很多其他的办法,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办法”这两个字吧!

  A.教学“办”

  拼音:bàn

  在田字格中书写,书写规则:先中间后两边的书写规则,注意两点的位置;

  学生书空后组词;

  B.教学“法”

  拼音:fǎ

  在田字格中书写,书写规则:左右结构,左窄又宽;

  学生书空后组词,并用“办法”说一句话。

  C.自己在书上进行练习,先描一个红色的,再写两个。

  (三)课后总结:

  师:今天小朋友学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今天小朋友们想了这么多的办法,今天,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做实验,讨论讨论,看看到底哪种办法最好呢?明天与同学们来交流交流,好吗?

语文教案 篇4

  15、 《父母的心》

  〖学习目标〗

  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

  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 阅读文章思考

  2. 组织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考 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3. 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 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

  一、导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导入:我们今天学习日本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则小说《父母的心》。

  板书课题: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颗红心。问:若给这个红心里添加一个词语,表达父母之心里最为宝贵的是什么,你觉得最适合添加的词是什么?

  明确:爱

  师:父母对于子女的疼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朱自清在散文《背影》里,以执意送儿子上火车并给他买橘子来表达;林海音追忆小学读书时一次雨天不想上学,被父亲打,他又担心我冻着送来花夹袄。在生活里,你的父母之爱心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师:思考,川端康成在《父母的心》一文里,父母的心又表现在哪里呢?

  引导概括全文内容:本文讲述了穷人父母不舍得送掉自己孩子的故事。

  二、梳理文脉,理解父母之爱

  (一)认识到这个家庭的穷困

  师:这个家庭的穷困你从哪里知道的?

  阅读文章片段:

  1.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孩子们看上去个个聪明可爱,可是每个孩子的衣裳都污迹斑斑。(这是做直接的外貌描写。由此看出这个家庭孩子多,而且生活比较窘迫。师问:为什么不用"衣衫破烂不堪"来描绘?

  明确,这个家庭虽然穷困,可是父母还是竭尽全力照顾好他们。只是孩子们调皮,加上母亲怀里还有小孩子占着身子,衣服换洗不及或没有换洗衣服)

  2."哪里的话,老实说,我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穷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抛弃他们。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这是语言描写。以父亲的口吻,说出家里的穷困状况,已经到了无法养活这几个孩子的地步了。)

  3.师:有的同学还会从别处文字里,看到这个家庭的贫困——你能找到这里吗?

  明确:有位衣着华丽、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贵妇人。女佣和打杂儿的片刻不离左右。

  与此成对照的是,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

  师:这是对比的写法。以贵妇人的形象来衬托,在她的眼里看出了两层意思:这个家庭很穷困;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才能享受天伦之乐。

  师:这时这个穷困家庭面临一次转机。这就是,贵妇人想要收养他们的一个孩子。现在让我们理性分析一下,这个家庭的父母该不该送出自己孩子?

  对比分析:送出的话,这个孩子进入富贵家庭,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而且这个家庭的生活困难也可以得到缓解。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送出去是最正确的选择。不送的话,他们的家庭可以保持完整,可是生活的困境要继续下去。

  明确:送与不送,作为父母这是一个矛盾的选择。这个矛盾性集中体现在本文中的三次反悔。

  (二)理解父母的爱心

  1.全文写了三天的故事。梳理情节发展线:

  空出三次反悔内容,引导学生填写(时间和转变):

  第一天上午,贵夫人想收养孩子;傍晚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又反悔,送来二儿子——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换——第三天上午,快到北海道了,又反悔,想要回孩子。

  2.注意几个时间词:傍晚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就来换回(大儿子离开这个家庭一个晚上);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来换回二儿子(二儿子离开这个家庭一个白天);第三天上午,船快到北海道了,他们决定要回孩子(小女儿离开这个家庭一个晚上多一点时间)。 可知,送出每一个孩子,作为父母心里都不好过。请你选择一个孩子,猜想一下,送出他之后这个家庭会发生什么故事?这是小说预留下的空白,也給读者留下了想像空间。

  明确:清晨,是一早的意思;傍晚是天刚黑下来,这也说明时间很早。由此,可知父母的心情很焦急,迫切想要回孩子。而第三天上午,则写时间很迟。说明他们这一对父母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也不好意思反悔,所以始终犹豫,最后是即将隔离的现实迫使他们下了最后的决心。不惜一切,也要要回孩子。不然,这个后悔将是一辈子的。

  2.注意,第一次送大儿子时,父母都在;第二次,因为反悔要用二儿子还回大儿子,这是父亲来的;第三次,还是反悔,要用女儿还回二儿子,这是母亲来的;第四次,因为想要回孩子,父母都来了。

  对于他们父母几次出现,你怎么理解?

  明确:第一次父母与孩子最有告别,他们以为从此再也见不到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反悔,父母谁都犹豫,不肯出面,所以由父母双方一方担责;而第四次,则是他们表达对于收养人的歉意,也说明他们不惜一切也想要回孩子。

  占了上风。

  4.这父母对于儿女的不舍,还在哪些细节处可以看出来呢?例如,父亲听到贵夫人想要一个孩子。他说,回家商量。可见,他是犹豫的。母亲送女儿换的时候,"难为情",也是表露出一份歉意,觉得对不起人,可是又舍不得孩子。

  师:你是否可以理解了,题目中的父母之心是指什么?

  明确,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不可割舍掉的"宝"。

  三、认知明暗双线的结构

  师:文中只写了这一对父母的心吗?

  提示:文章还有一条暗线,在写父母之心。

  明确,贵夫人,也希望有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她最后还成全了这一对穷人父母,说明她也是理解父母之心的人。而且,也可以说,她虽然无子女,却也有父母之心。

  师:这个贵夫人,她也有对于父母之心的理解,所以每一次换孩子,她都同意了,而且即使穷人父母毁约,她也没有收回报酬。她这么宽容和善待这个家庭,只是因为她也理解什么是父母的不舍之心。

  〖教学反思〗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发言

  2. 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 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

  3.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 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

  〖课后学习〗

  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 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10个,继续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积累词语13个。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收集聪明人的故事,说一个给大家听。

  4. 明白聪明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有聪明才智,人多智慧多。

  教学重点: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其组成的13个词语。

  2. 积累句子2句,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聪明人也需要别人帮助,人人都有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引入课题。

  1、简单介绍“诸葛亮”

  2、揭示课题:诸葛亮和小皮匠。

  3、指名读课题。

  4、学习生字:诸、葛、匠

  “诸葛”是复姓,还有哪些是复姓?

  5、齐读课题,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整体感知课文。

  1)边听故事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轻声读课文,圈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问:你已经认识其中的哪些字?

  2)复习部首查字法,查出“筏、礁、撞”生字。读读字典里“筏”的意思,理解“木筏”这个词语。

  3)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请在小组里交流。比较形近字:“击一出”,“故一敌”,“士一土”。

  4)老师把生字的拼音去掉,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5)生字放到课文里会读吗?

  3.数数课文有几小节?

  三、读课文,学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节。

  1)师生引读第一节。思考:诸葛亮领兵去打仗,来到乌江边,遇到什么困难?

  2)出示句子:乌江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3)指导朗读句子。(开火车读 齐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小节。

  1)师:这下怎么办呢?诸葛亮想了些什么办法呢?让我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学习,并找出有关句子。

  2)全班交流

  3)板书:架人桥、做木筏、贴布告

  4)出示:诸葛亮先…… ,再…… ,最后 …… 。练习说话。

  5)齐读第二、三节。

  3、学习课文第四、五节

  师:三个小皮匠让诸葛亮怎么做呢?(读小z纸条的话)。

  (内容:请你准备三千张牛皮,用牛皮做筏子。牛皮筏子不怕礁石撞,这样你的军队就可顺利过江了。)

  1)指名读,愿意读的站起来。

  2)齐读第四节。

  (引):这真是……(生读第五节)

  师:齐读课文。

  四、复习巩固,课外延伸。

  1. 读生字(开火车)。

  2. 读词语(齐读)。

  3. 讲讲古今中外有关聪明人的故事。

  1)小组讨论。

  2)组内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要有意识地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护,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沉默一词,提问:沉默是什么意思?(不说话)

  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可贵的沉默》。

  2.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是因为什么沉默?为什么说这可贵的沉默?)

  (二)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②一边读,一边思考:本课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③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和大家交流。

  2.学生自学

  (三)反馈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2.交流:

  ①本课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课时,老师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向孩子们祝贺;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孩子们懂得了怎样去爱自己的父母和关心别人。

  ②理解下列词语。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骄傲:自豪。

  神气十足:很得意。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迅速:非常快。

  索性:干脆。

  依然:依旧。

  寂然无声:非常安静,没有声音。

  期待:期望、等待。

  追逐:追赶。

  沉默不语:不说话。

  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个方面。

  (四)再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思考:孩子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沉默的?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要有意识地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护,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

  教学步骤:

  (一)指名有感情地朗读1~9自然段

  1.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当时热闹的场面。

  2.老师再读第9自然段,提问:在你们过生日的时候,你们的爸爸、妈妈一定会给你买生日礼物,向你祝贺,或带你去郊游,从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孩子的生日,父母总会记得,他们会祝福自己的孩子幸福、健康、快乐、学习进步把爱倾注在你们的身上。

  (二)学习10~16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思考:

  孩子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沉默的?

  2.刚才孩子们热情高涨,积极踊跃,怎么变成这种样子了呢?老师在期待他们回答,可是他们此时,目光躲开了老师的眼睛,好像犯了什么错误似的,他们在想什么呢?

  3.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孩子们沉默时自责自己的疏忽,老师轻轻地问:怎样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孩子们积极地交流着自己的办法。他们要补救自己的疏忽。没有了骄傲的样子,没有了当时的神气。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0~15自然段。

  5.教师有感情地朗读16自然段。

  (三)学习17、18两个自然段

  1.自由读17、18两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因为老师想让同学们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同时更希望让同学们懂得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这堂课成功了,小家伙们在沉默中终于懂的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而且他们用各种方式回报了父母对自己的爱。

  3.为什么这种沉默是可贵的?你们理解了吗?是怎么理解的?

  (四)再读课文,加深体会

  (五)总结

  学完这篇课文后,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案点评:

  通过谈话导入课文的学习,以提问沉默是什么意思?沉默前加可贵又是什么意思?来引导学生看课题后想知道什么激趣。

  以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感情朗读为主,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边思考。孩子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沉默的。尤其对17、18两个自然段的理解。如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为什么这种沉默是可贵的。学习这一课对学生的启发:使学生知道尊敬父母、爱自己的长辈是一种美德。

  探究活动

  同学们,学习了《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吗?是不是发现自己也与文中的同学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过没关系,现在补过,马上行动还来得及。你们不是刚学过一则寓言故事,大意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吗?对了,快行动起来,我这里有个小小的建议提供给你考虑。请你制作一个爱心卡,把要祝贺的人物、时间及自己的打算列出来便于实施献爱心行动。

  爱心卡

  人物

  时间

  祝贺

  父亲

  父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生日( )

  写一封信

  母亲

  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生日( )三八妇女节

  买一束花

  爷爷

  送一张贺卡

  奶奶

  送一勺祝福话

  老师

  教师节(9月10日)生日( )

  送一包茶

  同学

  新年 生日( )

  自制小礼物

  表格也可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一月有谁、具体什么时间需要何等方式祝贺;二月

  除上述内容外,还可以设计其他的爱心行动。如:几月几日为班集体做XX事;几月几日帮XX同学做XX事;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其余则有一定的说明文性的小品。

  二、本单元教学,要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三、学习本单元,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四、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教学时间:23课时

  11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2.难点: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学法指导: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以表于是1962年3月4 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检查预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 拱桥 陡坡 匀称 惟妙惟肖

  2. 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 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 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光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 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 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结构特征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 听写

  2. 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 细读全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

  1. 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赵州桥,一个卢沟桥,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 在写赵州桥和卢沟桥时,作者列举了许多精确的数字,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

  3. 为了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的语言很具有逻辑性,例如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写赵州桥时,先介绍了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再分四点用数字分别说明。层次性很强。

  4. 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请同学们找出来。(共同点是都介绍了地点,修建年代,及它们的结构特点。不同点是在介绍赵州桥时顺便说明了桥的设计者,介绍卢沟桥时作马可?波罗的话来赞扬其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价值,还介绍了卢沟桥的的特殊历史价值。这不但使行文有所变化,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

  1. 第九段写什么,怎样写?(文章又分三点解释了到得如此辉煌的建筑成就的原因。先写……再写……最后写……)

  2. 最后一段写什么,怎样写?(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修建情况,列举了我国修建的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拱桥等,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四.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二)

  五. 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三,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理解释清楚。(我们常说用白纸写黑字,黑板其实就是一张黑色的纸,用白色的笔来写。我们把一张黑色的纸放大,再挂起来,就是一张黑板。)

  第 三 课 时

  一、完成课后习题。

  二、拓展延伸: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概括说明

  一般: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具体说明(举例)

  赵州桥:现存最古老 独拱---37.4米(当时最长)

  设计科学,施工巧妙

  卢沟桥:联拱---265米

  石狮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具有纪念意义

  教学后记: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构造等的认识把握得较好,对文中的说明方法也掌握得不错; 但对说明文的多种顺序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形式认识有难度。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描写了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扣人心弦。文章通过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热情赞扬了它们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不必深敲细推,逐句讲解。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如何细致描绘飞渡场面。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故事性强,扣人心弦,学生自然会有浓厚兴趣,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二、学生齐读“自读提示”,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并勾画出生字新词,查工具书加以掌握,同时结合具体语境确定词语的含义。

  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对峙:山7才7相对而立。

  进退维谷:维,文言虚词;谷,比喻困难的境地。进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

  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净、纯洁。有时比喻人的思想没有沾上一点坏影响。

  通然不同:迎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

  娴熟: 熟练。

  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

  2、细读全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是口头表达的基本功,进行此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课文时,把难记的内容和其他一些难记的词语画出来,强化记忆,就可以少花时间,又能复述清楚。复述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之处。教师注意引导。

  3、熟读全文,结合复述的内容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明确:根据故事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门一页段):写班羚身陷进退两难的绝境。

  第二部分(5--9段):彩虹出现,斑羚准备飞渡。

  第三部分(10一16段):写斑羚飞渡,重点写试跳成功。

  第四部分(17-18段):写头羊从容走向深渊。

  四、品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是怎样说清楚的?

  明确:作者注意分类起了名目,又给个体起了名目,有了这些名目,就便于叙述了。分类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小斑羚”等,个体的名目有“镰刀头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这些名目,故事才叙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看似小事,其实在写作上很重要。

  2、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对,作者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

  学生阅读回答后明确:作者采用详写一对,略写其他的方法,清楚而重点突出地写出这群斑羚飞渡的情景。 “老斑羚”和“半大斑势”的试跳情景写得特别详细,从时间上说,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作者用大段文字细细叙述。叙述中又加进作者的悬念,再写飞渡情景,更出人意料,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讲解后可采用范读或指名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

  3、画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内容,体会: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明确: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⑴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

  ⑵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

  ⑶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

  ⑴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

  ⑵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

  ⑶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4、组织讨论本文所要表现的中心意思。

  讨论时教师引导:本文通过对斑羚的细致描写,热情赞颂了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斑羚的身上所体现的可贵的整体精神。

  五、课堂活动。

  1、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生活中曾见过或者做过的保护小动物或残害小动物的故事,要求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

  2、引导学生体会所讲故事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的技巧上,学会运用,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作文思维能力,即选择生活中的题材,表达某一个道理或某一种感情。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的生动词语、优美句子,整理到笔记本上。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3、完成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一、斑羚身陷绝境(1——4)

  二、峰回路转

  彩虹出现(5——7)

  准备飞渡(8——9)

  三、斑羚飞渡

  试跳成功(10)

  全体飞渡(11——16)

  四、头羊从容走向深渊(17——18)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影子教案07-16

语文拼音教案01-14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望月》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