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6-02 16:18:5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锦集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锦集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课时安排:六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使至塞上》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诗歌硕果累累,诗人文豪倍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那么,被称为“诗佛”的是谁呢?

  二、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的闲逸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使至塞上》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非常准确地评价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写作背景。

  此诗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慰问,居河西节度使幕中。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

  四、文体介绍

  《使至塞上》是一首格律诗,关于格律诗,同学们都了解哪些文学常识?

  关于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结构特点: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6.也称近体诗

  五、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六、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人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七、研讨诗歌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参考: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一望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品味赏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明确:交代诗歌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人为什么要以“征蓬”“归雁”自比?

  明确: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明确:“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八、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九、拓展阅读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首联——缘由、地点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尾联——收束诗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及相关词语,认识5各1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词语教学中重视象声词的教学,了解象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课文重点是二至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1.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地作用。

  2.了解课文描写地方法,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 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一些自然界地声音)你们还想听到哪些奇妙声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同座互读,正音。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重点指导读好”柔,诉,敲”,区别”呢,量”是多音字。

  4.小组读书比赛。

  5.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

  三、课堂练习

  1.观察字形,说说你的发现?

  2.师提示重点字的关键笔画,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游戏:找朋友。

  2、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

  二、精读课文主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声音,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书感受。

  3、全班交流。

  第二,三,四段构段方式相同,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段落重点指导,教师通过引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声音的特点,初步了解这种总分的构段方式。其余两段由扶到放。(注意象声词的读法,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意境。)

  4、朗读全文,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背诵。

  5、在老师的引导下背诵相关段落。

  三、拓展

  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美妙地声音,试着像书上这样记录下来。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声音

  可以再生

  不可再生的;

  生活的必需

  ①自然环境的构成

  ②自然资源的分类

  ③生物的多样性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板书:狼

  2、你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鹿

  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3、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

  4、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5、讨论: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⑴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⑵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⑶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五、体会课文中心

  1、为什么鹿会“饿”、“痛”直至从10万只只剩下8千只?

  2、这是“狼”的错吗?“狼”难到就该杀吗?

  3、狼倒在猎l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

  4、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鹿它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从不同途径,初步了起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名称及作者,培养课外阅读习贯。

  教学重点:"万花筒""我发现""我知道""读读背背"栏目的内容。

  教学难点:在"大舞台"上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段时间,同学们的读书兴趣十分浓厚。上读书,去图书馆读书,去书店买书来读,去朋友家借书来读,老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读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有人说"一个人的品质就是在阅读中形成的。"可见读书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很大。"幼学如漆",我们只要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将会终生受益,乐在其中!在"四大名著"中,我们最熟悉的是哪部?

  今天,我们就走进《西游记》,展示它带给我们的快乐。

  (板书课题:走进《西游记》)

  二、分组准备

  1.调查阅读情况。

  (1)你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走进《西游记》的?

  .(2)你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展示你读《西游记》的成果?

  2.根据不同的展示方式分组。

  大致共分4组读书笔记"组";讲故事"组",人物点评"组",绘画"组。

  三、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材料,布置好展板。

  四、在全班交流,评选优胜组

  1."读书笔记"组:推选2-3优秀读后感,在全班朗读,教师作鼓励性点评。

  2."讲故事"组:推选2-3名选手,上台讲故事,用热烈的掌声予以鼓励。

  3."人物点评"组:推选1-2名小点评员,就《西游记》中的最喜欢的人物,进行点评,说清为什么喜欢他。

  4."绘画"组:展示"情节连环画"或"人物画"从是否抓住人物特点来评点。

  5.评选优胜组,掌声鼓励。

  五、

  通过本次的"大舞台"展示读书成果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鼓励学生自由地、从多角度来谈)

语文教案 篇5

  “一起做游戏”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一起做游戏”。教材利用主题图小朋友熟悉的贴鼻子游戏引发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参与游戏,让他们观察游戏的过程,感受到游戏多么有趣,激发他们把自己做过的游戏介绍给同学,同时向别人学习做游戏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的过程,在做游戏中产生口语交际的愿望。

  2.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大方、简单地说出游戏的过程,有趣的地方和心理感受。(重点)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互相交流,学习询问。(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带孩子们玩游戏:老鹰捉小鸡。

  2.让学生找几个小伙伴去玩一下自己喜欢的游戏。

  3.黑板上先画一张小熊的笑脸,准备一个鼻子粘贴,一条蒙眼睛的布。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课间带领孩子们玩一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上课铃声响后,孩子们仍意犹未尽。)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玩的是什么游戏?

  生:老鹰捉小鸡。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极了!

  师:那这节课我们一起做游戏好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中。由生活中最熟悉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引入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参与游戏、乐于表达的'愿望。

  二、引导交流,自由表达

  师:告诉老师,你觉得刚才“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哪儿最好玩?

  生1:老师当老鹰,跑得好快,我差点儿被捉住了。

  生2:我当鸡妈妈,保护我的“孩子”,真有趣!

  生3:我的手紧紧抓住前面的“小鸡”的衣服,生怕被甩掉了,真好玩!

  生4:老师,下次再玩,我当老鹰,你当鸡妈妈,好不好?因为你的胳膊比我们的长。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那你们还喜欢玩什么游戏呢?(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生:丢手绢、跳皮筋、贴鼻子……

  师:那我们再来玩个贴鼻子的游戏吧!咱们一边玩游戏,一边观察游戏的过程,看看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好吗?

  生:太好啦!

  师:那我先请一位同学来给这只可爱的小熊贴鼻子吧!(把学生的眼睛用布条蒙住。)

  生:老师,我们可以给他提示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卖木雕少年的质朴善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策略:讲解与感悟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件 中非友谊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件)

  1、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神秘的非洲,那里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生长着各种热带动植物,住着与我们不同肤色的人。在非洲南部,著名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在瀑布周围,有许多出售木雕的摊点,就在这里,我们将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二、新授:

  (一)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我和少年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2、看谁会填:(这个填空你一定会填)

  “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空留一个(遗憾)。而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非洲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

  这段话其实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我们连续填了两次,是哪一个?(遗憾)

  (二)、研读遗憾

  1、师:“遗憾”是什么意思?(不称心,感到惋惜)

  师:“遗憾”一词出现在文中哪个段落?(指名读,齐读)

  2、出示第九自然段: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第一部分:体会“我”的遗憾

  1、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我”为什么遗憾?

  指名回答(直接从这句中可以找到原因:因为“我”不能带走这件精美的工艺品)

  2、作者说工艺品非常精美,你能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了工艺品的精美,请用横线划下来。 学生先划句子,在指名回答

  理解:琳琅满目 栩栩如生(出示木雕图片)

  看图填词语:( )的木雕

  3、面对如此精美的木雕,我为什么不能买,空留一个遗憾呢?请你轻声读4---9自然段,用“---”划出描写“我”言行的句子,用“~~”划出少年言行的句子。

  再读句子,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划的句子。

  重点理解:

  (1)我的遗憾

  爱不释手 什么意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

  读出喜爱的语气

  师:这么好的木雕,作者为什么不能买,谁能用书中的语言告诉大家?

  学生读句子。

  (2)少年的遗憾

  您是中国人吧?

  师;来自非洲的游客由成千上万人,为什么少年就能猜测出我是中国人呢?(课件出示补充材料)

  补充阅读: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屏幕出示一段简短的文字,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周总理曾三次赴非洲十国;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特别修建了著名的坦赞铁路。为了修这条铁路,XX提供无息贷款9.88亿人民币,运送各种设备材料100万吨,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条件恶劣,有60多个中国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条铁路的完成全部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是把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连结一起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

  问:看完资料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这就是黑人少年特别喜欢中国人的原因。友谊是双方的。中国建设者在坦桑尼亚播下的友谊的种子,在黑人少年的心中发芽开花了。

  (3)分角色练习读课文。

  4、过渡:虽然我留下遗憾,但是对于我这个中国人,少年却把这个遗憾给弥补了过来,他是怎样做的呢?请你轻声读文章的最后几个自然段,读完后,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说说你的体会。

  重点体会:

  (1)晚风吹拂,黑人少年专门到宾馆等候我,他边等边想:( )。

  (2)对比理解“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的含义。

  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带上这沉甸甸的座凳?

  (3)“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重点谈体会。

  师:朋友一般指认识的人,黑人少年和我素不相识,为什么也称朋友

  老师:我与这位卖木雕的少年素不相识,却因中非人民长久以来积淀的深情厚谊而成为了朋友,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呢?

  让我们饱含激情把他们之间的对话再读一读吧。

  (4)出示对话,练习朗读

  “我雕了个小的,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三、拓展练习,情境写话(5分钟)

  是啊,“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是一句多么朴实的话,他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大家,他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少年美好心灵和友好情谊。当我接过少年沉甸甸的座凳回到宾馆时,心里感动极了,向宾馆所有的人说起了这件事,他们对这位少年赞不绝口,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员,你会怎样夸夸这位少年呢?请写下来。你可以从黑人少年的外貌、心灵、所卖的木雕等几个方面去考虑。写在作文纸上,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

  指名读

  四、教师总结:黑人少年的一言一行表达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中非友谊世代相传,万古长青。让我们记住: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愿全世界的人民都成为朋友。

语文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假如我是……》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组(角度)习作练习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领悟到“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一道理。本次习作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设计的。本单元还增加了“与读者换位思考,修改作文”这一习作学习要点。

  要综合运用四、五年级习得的关于修改的知识,如修改的方法、修改的标准、修改的符号,如何为习作写评语,参照学过的课文修改自己的习作等修改习作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使修改成为生动、主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二、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在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三、说学情

  叶老多次强调过,“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要探索学生自改作文的心理规律,了解小学生自改能力的形成特点。小学生自改作文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小学生的自改意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萌发于低年级,发展于中年级,形成于高年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可以认为小学生自改能力的形成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自改的意识逐步萌发。学生的自改作文意识,并不是始于教师第一次的讲评课。在教师、同学的影响下,学生自改的意识早就开始萌发了。到了中年级,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始有目的地,具体地进行批改的教育、指导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意识则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在评讲课上,教师宣读好作文,表扬改得好的学生。这时候,学生已经开始学习评价一篇具体的文章了。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个性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这时,学生自我批评自我监督的品质,以及对作文的责任心得到了发展,自改的意识就进入了形成阶段。

  第二,自改要求逐步掌握。学生自改能力的形成,是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同时、平行地增长的。为了使学生掌握修改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各种各样地修改练习。

  第三,小学生自改意识和能力形成的第三个特点----“自改程度逐步深化。”学生自改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

  四、说教法

  从学生学习心理学看,习作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已知经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出发,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相机诱导和指导。这也决定了教师只是习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所以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1、鼓励参与

  学生完成习作后的第一读者是自己,五年级学生具备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的能力,他们应该自觉运用习得的如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凭借语感修改等修改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就是要积极引导,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修改,成为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主体。

  2、体验成功

  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对于初学习作的小学生来说,我认为“成功是成功之母。”教师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的传播,这对激发写作兴趣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世界上几乎没有不为传播而写的文章。同学们把作文写出来给同学、老师看,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这也是一种发表,是一种传播。想办法让学生展示自己修改后的作品,比如设红榜请学生自荐佳作,汇集佳作打印成册,定期召开佳作朗诵会,家长会上每个学生向全体家长宣读自己满意的作品等。

  3、尊重利用差异

  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过:“他是江河,必然波涛汹涌,他是小溪一定会静静地流淌。”何必让小溪去波涛汹涌,那会让小溪为难,让大江大河静静地流淌同样也是办不到的。学生在作文上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就像江河和小溪一样,差别是很大的。在作文教学中要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每次作文可有不同标准,如最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只要达到其中的一个标准,就算符合教师的要求了。学生自己可以量力而行,较好的学生会更上一层楼,一般的学生会前进一步,稍差的也不至于没有希望。

  教师应当认识到,由于学生间的差异,面对同一经历会有不同的体验,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所以应当尊重和利用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体验。鼓励学生相互弥补、借鉴、启发和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思维网络。

  五、说教学流程

  1、激趣导课希望通过出版班级优秀习作集,向同学们征稿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评价的兴趣,满足他们发表的需求。

  2、有效复习人们在着手做一件事之前,总要先明确,做好的标准是什么,自己想往哪一个方向努力。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学生修改作文,应当有一个“好”的表象,有个改的标准,有个改的方向,否则只能像没头的苍蝇一样误打误撞。所以引导学生复习“有血有肉”、“有条有理”等方面的要求,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和使用,可以把修改的标准用幻灯片呈现:按时完成、书写整洁、错别字少、语句通顺、标点规范、好词佳句。把标准和修改的符号交给学生,学生有了衡量的尺度,不仅写的时候能对自己提要求,写完了也能知道从哪些方面审视,修改时明白从哪里入手,这样,修改的过程就成为继续学习写作的过程,修改也成了一种练笔的方式。

  3、自主修改学生完成习作后的第一读者是自己。从心理活动的角度说,就是要在自改意识推动下,积极思维,重新经历确立中心、选材组材、遣词造句的作文基本过程。不过,这种重新经历,显然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这不仅因为,从作到改,其中已经过了一段时间,而且习作初成后,学生通过读,审视初稿,担当了读者的角色,这就产生了一个心理距离,学生就可以在另一个视点上,从新的角度,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发现原稿的不足。旨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

  4、相互评改学生认识、经验、知识背景的差异也是教学的有效资源。通过引导同桌相互修改习作。学生对照“按时完成”、“书写整洁”等方面相互为习作打“”,使其参与评价,学会评价。拓宽习作的视野,激活思维,交流中学会倾听、合作与分享,评价他人,提高自己。再宣读同桌习作中精妙之处,学生习作成果得到肯定和赏识。

  5、典型引路运用多媒体展示平台出示典型片段,呈现批改过程,引导学生集体评议。通过典型引路,教师适时点评,有助于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鼓励摘抄同学习作中优美词句或精妙片段,因为摘抄的过程也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当然,修改作文也是个性化的劳动,老师可以启发、引导、组织、讲解,但最终的目标,还是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修改习作的方法。

  6、全课总结为了提高学生评价习作的水平,进而提高修改习作的质量。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锦集7篇】相关文章: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锦集7篇05-10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锦集5篇05-29

语文教案范文锦集7篇05-11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锦集7篇05-31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锦集7篇05-21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锦集8篇05-21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锦集6篇05-20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锦集6篇05-13

【必备】语文教案范文锦集7篇05-11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锦集7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