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的情节及人物。
2、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二、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揣摩情景。
2、培养欣赏古代戏曲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
2、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二、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
教学手段:
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形象。
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阅读兴趣,适当拓展文章内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引入课文。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2、让学生上网了解作者汤显祖简介及全剧剧情。
《牡丹亭》属于明代传奇,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作者汤显祖也是一个传奇人物,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这里有一个网站,介绍了《牡丹亭》的全剧剧情以及作者汤显祖,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演示
二、研习新课:
1、进入新课,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归纳文章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诵读精彩片段。(分角色朗读更能让学生仔细体味人物性格,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点读精彩片段〔自由朗读后,让个别学生表演朗读精彩片段,一来可以检查预习效果;二来让学生体验戏曲的妙处。〕
4、研讨剧中人物的角色定位:〔在给角色定位时,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并模仿人物有特点的台词〕
5、给出讨论题:
(1)后来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其主角就是春香,大家认为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
→ 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应在杜丽娘的变化上,文章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要在探讨中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
(2)使杜丽娘发生变化的催化剂是那个不为人知的花园,为什么她连自家有后花园都不知道?(引导学生找根源,找人物悲剧的源头。)
(3)杜丽娘在文章最后叹出“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丽娘?
(让学生自由发挥,去揣摩杜丽娘的心思,去理解一个长期受着束缚的女子的心怀,去感受人在受到压抑而需要奔放时的蠢蠢欲动。)
三、知识拓展:
1、欣赏昆曲《游园》选段。
2、学唱此段,感受心灵的放飞。
3、自由畅想,体味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4、介绍几个有关的网站,方便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案 篇2
一、课型:阅读课
二、知识能力: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
四、创新运用:在大量课外读物的阅读中,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
五、情感道德:
1、德育: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心育: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力及创新力。
3、美育:从外祖父如梅花一般的品质中受到人格美的熏陶。
六、训练点
1、落实单元训练重点,体会“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
2、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3、在情语相融的交流中,通过声情并茂地读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七、创新点
1、回顾全文,针对全文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及灵活性。
2、大量阅读课外资料,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重难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九、教法
1、落实训练点1让学生体会“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一单元训练重点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手、及、口并用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在带有选择性的读文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质疑问难,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十、学法
以“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谈话法、讨论法”。
读文—析句—悟情—运用
十一、媒体配备:录音机、投影仪
十二、设计目的:激发情趣导入,创设学习新知的情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像这样无数赞美梅花的优美诗句,可谓是字字含情、句句铿锵。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为何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的老华侨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9课《梅花魂》相信同学们会受益匪浅的。
二、整体感知,情感渲染。
1、谁来说一说《梅花魂》这篇文章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2、课文中又是怎样体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一单元训练重点的呢?
3、这篇文章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就是在作者字字含情的叙述中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文章中“忆往事”部分使得全文骨肉丰满,情真意切,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作者和外祖父之间发生的哪几件事?
三、自读自悟,牵情入境
1、在这看似乎平常的小事中,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哪一部分使你深受感动,可以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看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的感悟。
2、学第13自然段
A这段文字以外祖父的话自成一段,同学们可以动笔在书中画画,看看这部分内容可以分成几层?
B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分三层可以,分四层层次更清楚。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如果分四层,这四层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C从外祖父的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D傲立雪中的片片梅花清高、雅致正像旅居海外的祖父,外祖父的爱花之情,更是那亘古不变的爱国情,这种真挚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同学们可以在这部分内容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动情的语句来读,自己选一选,试着读一读。
E音乐怡情,配上音乐,感受这种意境,谁愿意大声地有感情朗读。
三、质疑探索、挖掘内涵
1、本文的作者正是在这看似乎平白的叙述中,流露出外祖父的爱国之情。文章写得真实、自然,同学们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一提。
质疑后学生答疑,师生共同探究。
2、教师设疑:这篇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可不可以以文章重点段落所写内容“忆往事”为题?
教师和学生共同解疑
小结:
梅花有魂,人有情,外祖父就是那千千万万侨居在海外的游子的缩影。此时此刻,海外游子的爱国心、爱国情已淋漓于纸面。可见以《梅花魂》为题是作者巧具匠心地安排,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拓展训练,强化效果
1、现在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完了,文章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使得文章浑然一体,真是妙不可言。老师想请同学们打开《阅读训练100篇》从训练15、33、92这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来读,看看这些文章是怎样体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同学们也可以翻阅手中的其它资料,自己选择阅读内容,体会文章这样写的好处。
一篇饱含深情、结构完整的文章,总是使人百看不厌,相信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一好处的同学一定会使自己的文章锦上添花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交流、课堂互动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和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的体验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爱父母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交际话题。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
2、提出学习目标
(1)再现情境。读"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2)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
(3)小组、全班交流,形成观点。
(4)结合本次口语交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交流(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如果我是妈妈呢?)
在小组内和同学进行交流,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倾听,相互补充,也可以提己的问题。
(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
2、全班交流展示 ,师生评议。(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
(1)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同学说得怎么好,还要说说自己听后受到的启发。
3、展示有关父爱母爱的诗句、名言。
三、课堂、拓展延伸。
1、老师。
2、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第二课时
一、提出习作目标
1、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2、提出习作目标
(1)确定习作内容: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2)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3)结合本次习作,展示习作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确定习作的内容。
2、全班汇报展示。
3、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4、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
5、小组交流习作
6、全班交流习作
三、作业
回家再修改,写完整。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了解蒲公英、凤仙花、樱桃、苍耳传播种子的有趣方法;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增强语文能力。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植物传播种子方法的乐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补充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看一看:教师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请学生欣赏。
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教师导语: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饰着我们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呢?它们又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五彩缤纷的色彩铺满大地的呢?为了解这个问题,动物王国的刺猬先生正在做这个调查,它会有些什么收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骑“白马”的苍耳》。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勾出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扫出生字障碍。
2、轻声读课文,给同学介绍课文中说了哪几种植物?
三、再读课文
1、分小组读课文。可以一组一起读;可以每个同学读一部分;还可以两个同学一起读。
2、全班汇报读。
3、大声读喜欢的段落,告诉我们你知道了些什么?
4、把全班同学分为四个组,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你如果是其中的一种植物,你一定能告诉我们,你是怎么传播种子的?不妨试一试。
2、你会对风等说什么呢?
3、推荐阅读《植物妈妈有办法》,想想自己又知道民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4、向别人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和积累词语。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愿望。
教学重点:会认1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2个词语。
教学难点:对恐龙灭绝原因的想象,并产生探究愿望。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了解和研究恐龙的兴趣。
2、同学们想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吗?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出示课题,恐龙的灭绝。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3、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认读。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大家共同解决。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思考: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告诉了我们几种说法?
2、你赞同哪种说法呢?
3、认识省略号“……”
4、理解难懂的词语。如:“躲避”、“耐不住”、“枯萎”等。
5、课后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四、小结
恐龙的灭绝至今还是个谜,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把它解开。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朗读课文,圈出文中的生字读一读。
二、识字写字
1、出示认读字卡片。
(1)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说说怎样识记这几个字。
2、出示本课要求写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1)用字组词,护词,理解字义。
(2)重点指导较难或易写错的字。
“染”字上半部右边的“九”字,不要多加一点。“谜”字先写“讠”,再写“米”,最后写走之儿。注意“寒”字的书写。
三、积累词语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抄抄”。
2、积累:宏大、躲避、尘埃、枯萎、书籍、遮住、耐不住
3、试着用上面的词语练习说话。
4、学会积累,更要学会运用。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3、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点】
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介绍水果的资料。
【相关资料】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副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多媒体展示荔枝画图)
关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由于其色、香、味俱美,历来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
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荔枝的妙,在杨朔的《荔枝蜜》也曾有过,苏东坡的《惠州一绝》也有此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杜牧的《过华清宫》中就是讽刺这一现象,但我们能从中可看出荔枝保鲜不易的特点。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看看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 整体感知
1. 解题
⑴本文是作者为荔枝图作序,其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有答案吗?
盖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最后一段)
⑵齐读最后一段,并请一名同学串译成现代汉语。
2. 检查预习
⑴通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帷wéi 枇杷pī pa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醴lǐ酪lào
⑵四人一小组,试译课文,将不明白的字词句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老师巡视
辅导。
华:huá 花
叶如桂,冬青:叶子好象桂树的叶子,冬天也绿。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
3. 齐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本文围绕荔枝介绍了哪些知识?讨论出说明顺序。
(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
顺序:由外到内,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由整体到句,从树的形状。
4. 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
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
5. 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语言生动形象,这是为什么呢?举例说说。
(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6. 小结课文。
三. 拓展训练
1. 全班齐读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现其它常见水果,利用课文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
2.交流作品。
3.学生散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外形:产地、形状、叶、花 (略)
果实:朵、核、壳、膜 (详) 由外到内
保鲜: (详)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哪是叶子的柄?(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叶子、脚
(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生: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像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7)师总结引导: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生: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一起读课文填空)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吗?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
(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
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爱……)
(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课下,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得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叶
5 爬山虎的脚
脚 位置、形状、颜色
爬:触--→巴--→拉--→贴
变化:萎了 牢固
【教学总结】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指导孩子们仿照原文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写了叶子的哪几个方面。写了叶子的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铺排,还有风吹叶子的样子。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然后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读出叶的可爱和惹人喜爱。接着引导孩子们重温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叶子的多个方面对叶子进行描写的。最后让孩子们仿照原文写个片段,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一种植物的叶子。孩子们写的兴趣比较浓厚,而且没有觉得有什么难度。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其一,我的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其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05-26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05-21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13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10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05-09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05-25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05-25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23
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05-20
精选语文教案锦集5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