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经典哲理语录

时间:2022-04-14 22:44:25 语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荀子经典哲理语录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语录吧,语录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先生的言行,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语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荀子经典哲理语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荀子经典哲理语录

  词条概要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早年游学于齐,曾三次担任齐国学宫之长。后为楚兰陵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人物生平

  世系

  《元和姓纂》载“晋有荀林父生庚裔荀况”,而关于春秋时期荀氏的记载见于(桓王)十三年(公元前678年)“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左传》僖公九年《传》正有“荀息”亦称“荀叔”之文,所以原氏黯即为荀息,被封荀国故地以地为姓。

  荀氏的传承为荀息生逝敖,逝敖生荀林父,荀林父曾为晋国中行将,故后裔别为中行氏,林父生荀庚,庚生荀偃,偃生荀吴,吴生荀寅。荀寅在与赵鞅的斗争失败后,中行氏族人为了避祸,又纷纷改回荀氏,这就是赵国荀氏的由来。

  游学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xún)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入秦

  他曾入秦,对秦国政治予以肯定,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同时又对秦国重视刑法吏治,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为然,谓之“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荀子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兰陵。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著作集为《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的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梁启超胞弟)。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帝术

  《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主要观点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荀子经典哲理语录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荀子

  7、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荀子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荀子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荀子

  13、良医之门多病人。

  ——《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

  ——《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

  ——《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荀子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荀子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

  友者,所以相有也。

  ——《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荀子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

  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荀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

  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荀子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

  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荀子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荀子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荀子·议兵》

  38、恶之者众则危。

  ——《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荀子·大略》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

  ——《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劝学》

  44、务本节用财无极。

  ——《荀子·成相篇》——荀子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不苟》

  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荀子·富国》

  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

  ——《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荀子

  52、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名言

  5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荀子

  5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荀子

  55、酒乱其神也。

  ——荀子

  5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5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

  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

  5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荀子名言

  60、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荀子

  6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荀子

  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

  6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

  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荀子经典语录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荀子

  65、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

  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荀子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

  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

  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荀子·礼论》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荀子

  7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荀子

  71、思索以通之。

  ——荀子

  7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荀子

  7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荀子

  7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

  ——《荀子·性恶》

  75、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荀子名言

  7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荀子

  77、笃志而体,君子也。

  ——荀子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荀子

  7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

  8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荀子

  8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子

  8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荀子

  8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荀子名言

  8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荀子

  8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荀子·劝学》

  8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荀子

  8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荀子

  8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荀子劝学中解释

  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于:从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于:比。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以为轮: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以:把。为:当作。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用墨线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跂:踮起脚后跟站着。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20.彰:清楚。

  21.假:借助,利用。舆:车。

  22.利足:脚步快。致:达到。

  23.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24.绝:横渡。

  25.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26.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7.兴:起。

  28.焉:于之,在那里。

  29.渊:深水。

  30.蛟:一种似龙的生物。

  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而,表因果关系。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4.骐骥:骏马,千里马。

  35.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7.锲:用刀雕刻。

  38.金石可镂:金:金属。石:石头。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这两说高中课本中没有提到)

  41.螯:螃蟹的大钳子。

  42.躁:浮躁,不专心。

  43.神明:精神智慧

  44.跪:脚

  45.滫:污水

  46.劝:鼓励。

  4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48.彰:清楚,明显。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焉。”

  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輮使之然也 (輮:动词做名词,使弯曲的作法)

【荀子经典哲理语录】相关文章:

荀子经典语录11-09

荀子的经典语录11-21

荀子的经典语录6篇11-21

荀子的经典语录(6篇)11-21

荀子名言经典语录(精选190句)04-14

劝学——《荀子》06-11

荀子简介02-01

荀子的名言07-26

荀子的名言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