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试题阅读答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语文试题阅读答案【精品】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考试,接触到试题,借助试题可以对一个人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算得上好试题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试题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试题阅读答案 1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则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的空间不同于现实的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的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的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的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的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的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选自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想象空间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C、想象空间是作家经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
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
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他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答案:
1、【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A项属于强加因果,前后两个分句不能构成因果关系。B项以偏概全,选项中的“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指的就是梦幻空间,只是想象空间的一种形式,不能代表全部。D项是曲解文意,选项中的“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梦幻空间只是想象空间的一种形式,它也只能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
【试题述评】安徽高考试卷中的论述类文本喜欢从理论专著中选择材料,这也是一个特点吧。今年的文本选的是有关文学创作中想象的内容,文本内容考生不感生疏,阅读难度不大,考查的考点也是常考的,选项的设置也不长,最长的选项为50个字。只是题目为两正选一逆选,比两逆选,要难一些。
2、【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A项中“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的,参见第一段。B项中的“《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而原文第二段后几句说的是“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太虚幻境”只是通过一种想象形式构建的。D项中的“用先分后总的方式”是错误的,其实后面的分析就证明了三个段落是递进关系。
3、【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A项属于强加因果,前后两个分句不能构成因果关系。B项以偏概全,选项中的“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指的就是梦幻空间,只是想象空间的一种形式,不能代表全部。D项是曲解文意,选项中的“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梦幻空间只是想象空间的一种形式,它也只能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
【试题述评】安徽高考试卷中的论述类文本喜欢从理论专著中选择材料,这也是一个特点吧。今年的文本选的是有关文学创作中想象的内容,文本内容考生不感生疏,阅读难度不大,考查的考点也是常考的,选项的设置也不长,最长的选项为50个字。只是题目为两正选一逆选,比两逆选,要难一些。
语文试题阅读答案 2
十年前,笔者曾就二战教训的当代意义撰文,讨论促发战争的两个主要因素:进攻性极端(民族)主义和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指出在战争进程中,反法西斯联盟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被侵略的各国已经不可能通过利己主义的自保来求得安全,而只能联合起来反击侵略者。
就战争起源而论,二战是一战的延续,而一战又是由人类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激化的“现代性”矛盾所致。源自西欧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进程表现为两股并行的历史潮流:一是资本逻辑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运动;二是民族国家逻辑推动的现代民族主义运动。两种历史运动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复合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世界体系”与作为政治结构的“国际体系”的矛盾与张力。以大国争霸为特征的一次大战即表达了这种结构性矛盾,一战的发动者和主要参战国都是基于扩大帝国权力以支配世界体系而展开争夺,两大集团的结盟都是狭隘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和霸权利益的追逐,双方都追求基于民族主义的扩张目标。
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起点的二次大战,原本延续了一次大战的逻辑,即不满于既有国际秩序的国家试图通过战争重新布局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形成支配世界体系的新格局。
然而,战争性质转化的客观趋势与实际的战争进程并非同步。二战前期——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到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局部战争阶段的法西斯侵略行为采取了逐步推进、各个击破的蚕食战略。而那些有能力遏制侵略的.国家在自己尚未面临直接入侵的威胁时,并没有表现出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意志。他们依然秉持一战的逻辑加以应对,因处在防御地位而奉行祸水他引的绥靖政策,试图以牺牲他国利益来诱导侵略者转移进攻方向,实现民族利己主义的自保目标。
1940年法国战败和接踵而至的“不列颠空战”,使西方国家处于整体沦陷的危境,1941年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和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更是将两个原本想避开战争的大国——美国和苏联拖入了战场。至此,任何置身事外、逃战自保的意图都被击碎,法西斯国家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普遍性威胁”已成为众所公认的事实。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类的整体利益凸现出来并得以推动各国政府寻求联合抗敌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原来分散的反侵略斗争由此汇聚为一场规模空前浩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诉诸整体性人类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虽然反法西斯联盟的组合在当时具有“应急”特征,各国互施联手、联合抗敌的出发点仍然是保家卫国,但在实现民族主义目标的同时,联盟的机制和效应已经展现出高于民族主义的人类正义理念。正是这些超越民族和国家的普遍性理念,赋予反法西斯联盟不同于一战时期军事同盟的性质,也正因为反法西斯联盟代表了人类整体利益的正义诉求,二次大战才区别于一次大战,从原本的民族国家间的战争升华为捍卫各国人民(包括法西斯国家的人民)整体利益的世界性反侵略战争。
(选自余伟民《反法西斯联盟与人类整体利益》,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法西斯联盟能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是被侵略的各国已经不可能通过利己主义的自保来求得安全,只能联合起来共同反抗侵略者。
B、资本逻辑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运动与民族国家逻辑推动的现代民族主义运动,这两种历史运动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复合结构。
C、二战是因德、意、日这些国家不满于既有国际秩序,试图通过战争重新布局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形成支配世界体系新格局而挑起的。
D、十年前,作者曾就二战教训的当代意义撰文,指出促发战争的因素共有两个,即进攻性极端(民族)主义和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战从局部战争开始,使西方国家处于整体沦陷危境的标志性事件是1940年法国的战败和“不列颠空战”。
B、各国政府寻求联合抗敌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使原本分散的反法西斯斗争转化为一场规模空前浩大的世界性战争。
C、反法西斯联盟的组合在当时具有“应急”特征,其机制和效应仍然局限于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
D、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原本不想加入二战,但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和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迫使其加入二战行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大国争霸为特征的一次大战表达了这样的结构性矛盾:作为经济结构的“世界体系”与作为政治结构的“国际体系”的矛盾。
B、一战中的两大集团的结盟都是狭隘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和霸权利益的追逐,双方都追求基于民族主义的扩张目标,是一次非正义战争。
C、二战中,战争性质转化的客观趋势与实际的战争进程不同步,一些有能力遏制侵略的国家没有表现出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意志。
D、二战与一战有共性,二战是一战的延续;两者又有区别,二战升华为捍卫各国人民整体利益的世界性反侵略战争。
答案:
1.D(“促发战争的因素共有两个”表述有误。原文表述为“讨论促发战争的两个主要因素”,意思是说促发战争的因素比较多,“进攻性极端(民族>主义和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两个主要因素)
2.C(原文表述为“已经展现出高于民族主义的人类正义理念”,且“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只是作者所认为的促发人类战争的两个主要因素之一)
3.C(“一些有能力遏制侵略的国家没有表现出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意志”前面少了限制短语“在自己尚未面临直接入侵的威胁时”)
语文试题阅读答案 3
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
“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注]席慕容,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1954年迁居台湾,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初中语文教材选了她的《乡愁》一诗。
18.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4分)
①
②
19.本文以“燕子”为题,但第一件事与燕子没有关系。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2分)
20.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你认为“父亲”“可惜”什么?(2分)
21.文中加粗的一段文字连用了四个问句,你认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22.作者通过这两件事悟出了哪些道理?(2分)
23.联系作者生平,说说作者为什么“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2分)
24.文中说:“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请你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作者的口吻写一段话,表达那种“朦胧的欢喜”和“朦胧的悲伤”。(4分)
答案:
18.①“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 ②“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
19.第一件事与第二件事性质相同,都属于“美丽的错误”;作者由第一件事自然地引出了第二件事。 20.表现了作者突然发现“燕子”的惊喜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21.可惜那首歌唱的不是自己的家乡,可惜自己感动了这么多年竟然是听错了。
22.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23.作者从小就远离故乡,“燕子”早已成为故乡的一种象征,寄托着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所以作者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自己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
24.示例:燕子啊,你可是从我遥远的故乡飞到了我的身旁?你的声声呢喃,可是故乡人托你带给我的问候?燕子啊,你可以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什么时候我能够像你一样自由地飞回自己的家乡?
语文试题阅读答案 4
小春是一个农村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不怎么好,这也不能怪他。他家的生活条件差,放学后还要放羊、割麦……这是没办法的事。
初中毕业,他的选择只能是回到父辈的生活内容中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大不了,出去打几年工,回来还是照旧。除了皱纹逐渐增加,他的日子将一成不变。
毕业之际,班主任对每一个同学都作了一个中肯的评价,老师说小春的体育不错,比如长跑、跳高等等。老师希望自己的话能够给学生将来的命运带来转机,但是并没有多少家长和学生把他的褒奖和鼓励放在心上。
惟独小春的母亲记在了心里。回到家她对小春的父亲说:“老师夸咱娃体育好,咱就送娃去考体校吧。考上了,就有公家粮吃了。”
父亲一听说有公家粮吃,也来了兴致,他也同意,可是钱呢?去考试,得有报名费、考试费、路费,还有食宿费。父亲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才凑了三百元,只怕刚够车费。
小春说:“三百,够了!”
到了省城,找到体校,考试已经开始了。小春几乎是拼命完成的考试,可是成绩很一般。体校的老师对他说:“你没有考上,回去吧。”
见他默默收拾自己简单行装的狼狈样子,老师很想安慰他,就问他:“你的家是哪里的?”
小春说出了家乡的名字,老师又问:“那地方够远的,车票买好了吗?你有座位吗?”
小春摇了摇头:“我走回家!”
“走回家?”老师大吃一惊。
小春得意地说:“来的时候我就是走着来的——八百里路,我走了九天。”
老师不相信地问:“你……你是从家里走着来这里的?走着来参加考试的?”
“对啊,”小春说,“我本来还以为自己会赶不上考试了呢,没想到,还是赶上了。”
老师的喉咙有点堵:“也就是说,你一直都在走路,没有休息,更加不可能吃得很好……就参加考试了?”
小春点了点头,说:“我是考试前一天夜里赶到的,就在学校门厅里躺了一夜,早上还差点被保卫科的人赶出去了呢。”
老师的眼泪涌了出来,他一把抓住小春的手说:“我们一起去找校长!”
在校长面前,老师语无伦次,他说他见过很多参加考试的学生,考前请人帮助训练,饮食休息都有人安排,甚至还有的学生弄虚作假,托关系走后门……老师激动地说:“但是我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学生,为了给家里省钱,自己走了八百里路来参加考试!这个学生一定要收下,不为别的,就因为这一份不同一般的答卷,这份答卷是他用脚走出来的',用远远超过常人的坚韧毅力走出来的。而这,也正是一个运动员必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啊!”
小春最终被录取了,他的学费也得到了减免。他没有辜负老师的知遇之恩,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多次在各项比赛中获奖。
成功没有侥幸。你怎样书写人生的答卷,答卷就会怎样回报给你结果。
(选自《上海故事》)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倒数第二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乍一看,小春能上体校是偶然的、幸运的,其实不是。你赞同这种说法吗?如果赞同,请用文中原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寓意是什么?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农村孩子小春因为没钱坐车,步行八百里参加体校招生考试,成绩一般,但在老师的帮助下,最终被录取了。(意对即可)
(2)不能。倒数第二段不仅能突出老师的知人之明,而且还能进一步突出小春的成绩,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意对即可)
(3)“就因为这一份不同一般的答卷,这份答卷是他用脚走出来的”,用远远超过常人的坚韧毅力走出来的。”
(4)寓意:成功没有侥幸。启示:我们应该向小春那样,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时,要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克服、去战胜。
语文试题阅读答案 5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921年10月,获得哥伦亚大学博士学位的侯德榜,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登上海轮,驶向阔别8年的祖国,他是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的邀请,回国出任永利碱业公司的总工程师的。
永利碱业公司由范旭东于1917年在天津塘沽创办。创办目的是生产中国的纯碱,打破洋人的垄断。若要成功,全在技术。但公司无法得到先进的制碱技术,当时的制碱工艺氨碱法(又称苏尔维法),完全被欧美的苏尔维公会垄断,1920年,赴美物色人才的陈调甫先生在纽约遇到了侯德榜,振兴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让两人一拍即合。
苏尔维法原理简单,但永利用此法制碱,却困难重重,要靠自己摸索。侯德榜深知创业艰难,创业需要实干。回国后,他脱下西装,穿起蓝色工作服和胶鞋,出没在现场和车间。
永利碱厂的试车过程,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轻舟,随时都会遇到风暴和暗礁。各种技术的问题,随时会突然袭来。先是蒸氨塔堵塞,后又燃烧炉结疤。侯德榜领导着工程师们,昼夜奋战,日夜摸索,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创造性劳动。
1924年8月13日,碱厂要正式生产。人们聚集在出碱口,就像盼望三世单传的孩子降生,希望及早见到中国碱的诞生。但出来的碱不是雪白的,而是红、黑相间,跟洋碱无法相比。股东们开始失望、怀疑,甚至心灰意冷,范旭东认为此时更要知难而进,不能功亏一篑,坚持继续维持开车,可是,祸不单行,最后一台燃烧炉烧裂,工厂只好停工。侯德榜前往美国,重新订购了先进的煅烧炉。
1924年8月29日,碱厂第二次开车生产。当工人拉开出碱口的制动翻板时,像白雪般的碱面,吐珠泻玉般从出料口倾泻出来,四周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侯德榜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辛酸、幸福、感激的泪水。
中国纯碱的成功制造,打破了洋货在华的垄断,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技术的封锁。1926年8月,费城举行万国博览会,永利公司的“红三角”牌纯碱,获得“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的评语,荣膺大会金质奖章。
1938年初,侯德榜决定在四川建设永利川厂。可是当地深井中盐卤浓度低,如用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成本很是可观。侯德榜想用德国人改造的察安法,该法虽不成熟,但食盐利用率达90%,而废液几近于无。
1938年8月,侯德榜率团到柏林考察,拟买下察安法专利。侯德榜并不知晓德、日两国早已暗中勾结,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谈判时,德方先出高价刁难,后又提出:“将来使用察安法专利的产品,不准在东北三省出售。”德国公然否认东北三省是我国的倾土,因条件有辱国权,谈判立即被终止。购买专利的大门已关闭,侯德榜深沉地说:“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就办不到吗?”
侯德样决心要走自己的路,他转赴纽约,改进苏尔维法,创制碱新路,苏尔维法的缺点在于:食盐中的钠和石灰中的碳酸根结合成了需要的碳酸钠,氯和石灰却化合成了没有用途的氯化钙,而且有三成的食盐没有起反应。必须针对这些缺点,加以改进。
要创制碱新路,就必须先设实验室。1939年春,范旭东在香港设立实验室,试验人员由侯德榜在纽约遥控指挥,侯德榜深入地研究了两份关于察安法的专利说明书,规划了新法制碱实验的全部内容,并对具体目标和试验予以明确指示,及时详加指导。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20xx多个样品分析,新的工艺流程终于在1940年完成。
侯德榜的新工艺是将氨碱法与合成氨法联合进行生产,此法食盐利用率可达95%;食盐中的氯不再生成无用的氯化钙,而是制成农业用的氮肥氯化铵;而且制碱与合成氨的联合,简化了生产流程,节省了设备,大大减少了投资。
1941年3月,人们决定将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的研究虽肇始于察安法,但最终远离了察安法的特点,形成制碱工业与合成氨工业紧密结合的全部流程,把世界的纯碱工业的技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李祉川《侯德榜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侯德榜应范旭东的邀请回国,共同的爱国热情以及振兴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是他们攻坚克难生产中国纯碱的精神动力。
B.苏尔维法是一种制碱工艺,这种工艺原理简单,但是生产运用却十分复杂,这是侯德榜不能顺利制出纯碱的根本原因。
C.四川当地深井中盐卤质量差,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造成成本过高,这使侯德榜不得不选择采用新法制碱。
D.侯氏制碱法的成功研制,打破了洋货在华的垄断,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技术的封锁,从此中国民族工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E.本文记述了侯德榜成功掌握“苏尔维法”和成功研制“侯氏制碱法”的过程,展现了一个伟大科学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
(2)侯德榜情不自禁流下泪水时,为什么会感到辛酸、幸福、感激?请分别回答。(6分)
(3)为了研制“侯氏制碱法”,侯德榜都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4)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多方面的素质。结合侯德榜的成功,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2.(1)A C (A给3分,C给2分,D给1分)(B.“根本原因”是技术封锁。 D.“民族工业”应
为“制碱工业”,不准确。E.记述侯德榜成功制造中国纯碱,而非“成功掌握“苏尔维法”,概括偏离记叙中心)
(2)①心酸是因制碱过程艰辛,遭受怀疑。②幸福,是因为成功制出纯碱,打破了西方垄断。③感激是因为艰难时得到了范旭东的支持。(每点2分)
(3)①深入研究了苏尔维法和察安法。②规划了新法制碱实验方案。③对实验过程详加指导。(每点2分)
(4)①要有报效祖国之心,为成就事业提供强大动力;②要有实干精神,因为创业艰难;③要有专业素养,为攻坚克难提供支撑;④要无畏艰难险阻,这样才不被困难吓倒。(三点即可。每点2分)
语文试题阅读答案 6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chuǎn)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络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对母亲深深地(jū)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独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您教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老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老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老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母亲笑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1、注音或写汉字 (4分)
气chuǎn( )如牛 jū( )了一躬 西装革履( ) 衣袖(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2分)
高贵-- 慷慨--
3、造句 (2分)
气度非凡--
美中不足--
4、母亲为什么不直接对那个可怜的乞丐给予施舍?
5、文中的"我"请求母亲,不要乞丐搬砖头了,母亲却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6、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他人?请简要概括。
7、 如何理解"高贵的施舍"这个标题?
《高贵的施舍》阅读理解答案:
1、喘 鞠 lǚ xiù
2、高贵--低贱 慷慨--吝啬(小气)
3、略
4、她要教会乞丐凭自己的力气挣钱
5、意思是:不劳动就接受别人的施舍,对乞丐来说是降低人格的`举动,是可耻的;劳动后接受给予者的钱财是凭自己的能力所得,是光荣的。给予者和接受者之间是平等的。
6、母亲是个有同情心,懂得尊重别人,并且很有骨气,自尊自立的人。
7、"高贵"的本义是气质高雅或地位优越;"高贵的施舍"的含义是"不同寻常的,能激励人自强自立的施舍。"
语文试题阅读答案 7
回家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征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动。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1.回家能使冷漠、孤独的心得以“温暖”的感觉。
(答“冷漠、孤独”得2分,“答“温暖”得2分)
2.幸运”是指离开故乡使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
“不幸”是指离开故乡使我们产生了孤独的感觉、我们的心变得麻木而冷漠。
(答“富足的生活”给2分,答“孤独的感觉”给1分,答“麻木而冷漠”给1分)
3.当我们离开故乡之后,我们已经融入他乡;当我们再回到故乡时,我们与故乡之间,已经有了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
(答“离开故乡之后,我们已经融入他乡”得2分,答“再回到故乡时,我们与故乡之间,已经有了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得2分)
4.提示:
①本文抒发了一种远离故乡之后,思念故乡,回到故乡,但身可归去,心却永远回不去,而又永远想回去的矛盾而又复杂的情绪。此题应围绕这一种矛盾而复杂的情感展开评论。
②本文在抒情上运用了并行而“悖”的抒情技巧:“感到孤独”而又“不是孤身一人”;“喜极而泣”而又“欲哭无泪”;“遗弃了的故乡”却又“清晰无比”;“生在这里”却又“注定要离开这里”……通过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抒发出对故乡缠绵悱恻的感情。
③本文在结构的安排上别具匠心:想念家乡的“感动”与“期望”,回到家乡的“茫然”与“伤心”,离别家乡的“不舍”与“企盼”,在文章中回环婉转,这种循环的结构,正是作品的思路和作者缠绵情感的最好表现形式。
语文试题阅读答案 8
( ),她去上体育课,依然拿着母亲给她灌的凉白开。也有同学故意问她:“里面是凉白开吗?”她就沉静地看着问话的人,说:“是。”
( ),她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个不错的工作,拿着不菲的薪水。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名贵的饮料,更不用说纯净水了。( ),她还是喜欢喝凉白开。她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故意——( ) 名贵——( ) 纯净——( )
3.读句子,并用加粗词语写句子。
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名贵的饮料,更不用说纯净水了。
随心所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有钱了,为什么还是喜欢凉白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后来 再后来 可是
2.有意 昂贵 纯洁
3.他们放假了,可以随心所欲地玩耍。
4.她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妈妈的“纯净水”。
(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语文试题阅读答案 9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 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文: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3、邹忌是怎样发现自己的容貌不及徐公美的?
答:
4、邹忌运用了借此喻彼的方法讽喻齐王纳谏,这种说理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
5、从邹忌进谏的方法和齐王纳谏的态度两方面,谈谈对我们处事为人的启发。
答:
参考答案: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1)城北的徐公,他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2)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3、邹忌见到徐公后,仔细观察他的容貌,再照镜子做比较,发现自己的容貌不及徐公美。
4、邹忌运用借此喻彼讽喻齐王纳谏,现身说法,比喻贴切,论据确凿,使人易于接受。
5、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只要切题即可得分。
语文试题阅读答案 10
《珍珠鸟》阅读试题及答案
真好!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儿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象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子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塔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选自《当代散文鉴赏》)
⒈文章开篇就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待它们的呢?结果如何?为什么要强调它们怕人呢?
⒉文章的重点显然在小珍珠鸟那儿,那么,篇首为什么又写它的父母?
⒊读《珍珠鸟》,不由想起了古代一些诗人的诗篇:陆游的初见梁间牖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咏燕》),杜甫的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两相猜。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三绝句》),秦韬玉的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工夫(《燕子》)。你觉得哪一首诗所描绘的人鸟相亲的场景与本文最为相似呢?请简要分析。
⒋选出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
A、《珍珠鸟》虽是散文,但其盎然诗意并不亚于诗篇。那细腻的笔触、绰约的文姿、委婉的风格、清雅的'格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意,直若一首动人的抒情诗。
B、作者对人鸟相亲的那段描写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突出了小雏鸟的无赖、天真,笔触轻盈活脱,这不仅使文章疏密有致、浓淡相宜,而且色彩斑驳,呈现跌宕变幻的 景象,使人读来兴味益浓。
C、珍珠鸟对作者的亲近和友爱正说明作者有着崇高的情感和理想。作者的理想是什么?文章虽然没有明确揭示,但读者是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的。
D、文章短小、精练,但对氛围即境界的描写异常生动,从字里行间渗透这作家博大的爱心。
E、大凡真正的文学家,大都热爱世界,热爱人生,热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石,乃至一花一木、一鸟一虫。冯骥才对珍珠鸟的喜爱,与杜甫、陆游等大抵是一脉相通的。
【参考答案】
1.开篇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于是竹笼高悬,吊兰遮掩,添水加食都不敢睁大眼睛惊动它们,结果,小鸟就由怕人渐渐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简直与人融为一体。这样写,使文章显得波澜跌宕。
2.写它的父母不过起铺垫作用。这小雏的无赖、天真远胜过它的父母,它对作者的亲近与信赖才是作者最可宝贵的。
3.答案不拘,对任一首诗的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陆游笔下的燕儿衔泥筑巢,哺雏频频,只愁晚归,不怕低飞,对家园的喜爱,对巢穴的依恋,显然同主人的善意与友爱不无关系。末句描写的场景与本文中小珍珠鸟陪伴作者写作、落在作者肩头睡觉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杜甫与鸬鹚初次相遇,便很快取得谅解与信任,进而成为须臾不离的朋友。与鸟儿建立起的深厚情谊,可跟本文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默契相媲美。
秦韬玉笔下的燕子并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便衔泥筑巢了,因为它清楚地记得,昔年它与佳人在此并头相偎,软语呢喃,多少回惹得她目注神移,抛却绣工,燕与人灵犀相通,宛若融为一体。本文作者对小珍珠鸟的体贴与关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4.B、C(B项,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C项,卒章显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就是作者的理想。)
语文试题阅读答案 11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
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徇:示众
B.士卒次舍 次:按次序
C.士卒暴露于境 暴露:日晒夜露
D.身自拊循之 拊循:抚慰安抚
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穰苴能附众威敌的一组是(3分)( )
①身与士卒平分粮食 ②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
③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 ④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
⑤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⑥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晏婴识才举荐,齐王能纳谏任贤,使穰苴的才能得以发挥,未战而屈人之兵。
B.穰苴很有谋略,请派国君的宠臣为监军,又逆君命将他斩首,借此附众、立威。
C.穰苴体恤部下,恩威并施,身先士卒,一战而击退晋、燕之师,尽复所亡封内故境。
D.穰苴出身低微,但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请缨抗敌,表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5分)
译文:
(2)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B(次:驻扎。)
5.D(排除①②③,①是表现其附众的原因,也不能表现其威敌,②是庄贾作为监军应该履行的职责,③是穰苴向景公的请求。)
6.A(B忤逆君命将他斩首有误,斩首应在君命出来之前,谈不上忤逆君命C一战不对,齐师是不战而胜;D挺身而出,请缨抗战错,是晏婴举荐,表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牵强。)
7.(1)齐景公召见了穰苴,跟他共同议论军国大事,齐景公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做了将军,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说通悦,译成高兴,1分;将译成率领,带领,1分;捍,译成抵抗、抵御、抗拒,1分;句意2分。)
(2)规章号令已经制定,日暮时分,庄贾才到来。穰苴说:为什么约定了时间还迟到呢?(约束译成规章号令1分,乃译成才1分,期译成约定时间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子孙。齐景公时,晋国出兵攻打齐国的'东阿和甄城,燕国进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国的军队被打得大败。齐景公为此非常忧虑。于是晏婴就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是田家庶出之子,可是他的文才能使大家归服、顺从,武略能使敌人畏惧,希望君王能试试他。于是齐景公召见了穰苴,跟他共同议论军国大事,齐景公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做了将军,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说:我的地位一向是卑微的,军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出来,置于大夫之上,士兵们不会服从,百姓也不会信任,人的资望轻微,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希望能派一位君王宠信、国家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才行。于是齐景公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庄贾去做监军。穰苴向景公辞行后,便和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在营门会齐。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军门,立起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等待庄贾。
但庄贾一向骄横贵显,认为率领的是自己的军队,自己又是监军,就不特别着急;亲戚朋友为他饯行,挽留他喝酒。已经到了中午,庄贾还没来。穰苴就推倒木表,摔破漏壶,进入军营,巡视营地,整顿军队,宣布了各种规章号令。等他部署完毕,已是日暮时分,庄贾这才到来。穰苴说:为什么约定了时间还迟到?庄贾表示歉意地解释说:敝人的朋友亲戚们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营宣布规定号令后,就应忘掉自己的亲朋,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略已经深入国境,国内骚动不安,战士们已在前线战场暴露,无所隐蔽,国君睡不安稳,吃不香甜,全国百姓的生命都维系在你的身上,还谈得上什么送行呢!于是把军法官叫来,问道:军法上,对约定时间迟到的人是怎么说的?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很害怕,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请他搭救。报信的人去后不久,还没来得及返回,就把庄贾斩首,向三军巡行示众。全军将士都很震惊害怕。
过了好长时间,齐景公派的使者才拿着符节来赦免庄贾,车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又问军法官说:驾着车马在军营里奔驰,军法上是怎么说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异常恐惧。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斩首。就斩了使者的仆从,砍断了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左边驾车的马,向三军巡行示众。让使者回去向齐景公报告,然后就出发了。士兵们安营扎寨,掘井立灶,饮水吃饭,探问疾病,安排医药,田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慰他们。还把自己作为将军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一样平分粮食,特别照顾体弱多病的。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准备出战。病弱的士兵也要求前行,争先奋勇地为他赴敌战斗。晋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把军队撤回去了。燕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渡黄河向北撤退,因而溃散。于是齐国的军队趁势追击他们,收复了所有沦陷的领土,然后率兵凯旋。
【语文试题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语文试题阅读答案08-06
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精选02-27
野鸭阅读试题及答案07-19
槐花阅读试题及答案10-05
雨阅读试题及答案04-24
手帕的阅读试题及答案07-01
《石榴》阅读试题及答案10-26
《长大》 阅读试题与答案10-05
《童趣》阅读试题及答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