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

时间:2024-07-19 09:21:26 阅读理解 我要投稿

[优]文言文阅读理解

  在我们上学期间,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理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乙】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①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璧。

  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②。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③灌杀也。从此誓不植兰。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能张目对日/诚宜开张圣听

  B. 私拟作群鹤舞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又留蚊于素帐中/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

  D. 兰坡临终时/未果,寻病终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甲乙文段中,你看出沈复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请结合乙文中兰花的遭遇,谈谈应怎样对待美的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

  3.(1) 果然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2)事后才知道(因为)有人想要分植兰花而没被允许,所以用开水浇灌烫死了它。

  4.满怀童真童趣,善于观察生活,有浓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爱花成癖,对美好事物珍爱有加。对于美的事物,拥有时,应珍惜爱护;不能拥有,则应心怀美好之念,共同呵护,万不可辣手毁之。

文言文阅读理解2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表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牛头马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______

  ②公使吏禁之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答:_______________?

  ②逾月,而国莫之服。

  答:______________。

  3、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用今天的熟语怎样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喜欢

  ②代词,代女扮男装的行为

  2、 ①君主您为什么不让宫中的'人不要女扮男装呢?

  ②过了一个月,齐国都城里再没有人(或女子)穿着这种服装了。

  3、 比喻。挂羊头没羊肉。

  4、上行则下效;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的以身作则比法律制止更有效。(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3

  刘宣苦读成才(8分)

  景泰间,吉安刘公宣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21.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字。(4分)

  (1)为卫使畜马 (2)使初不知也

  (3)讶其文 (4)使乃优遇之

  22.翻译下面句子。(2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23.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人中的任意两个人物。(2分)

  参考答案:

  21.(4分)当 了解 感到惊奇 他

  22.(2分)(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

  23.(2分)(1)刘宣:苦读成才。(2)卫使:爱惜人才。

  (3)刘铉:慧眼识才。

文言文阅读理解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予始四望惨淡予:_________

  (2)泫然不能自已也 已:_________

  2.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语段加以概括。

  (1)风渐劲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猛风大起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我(2)停止

  2.(1)亦甚雄快(愉快)

  (2)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悲伤,泪流不止)

  3.“略”。

文言文阅读理解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日:“岁②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日:“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日:“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顾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①发,启封。②岁:年成,收成。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4分)

  ①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使____

  ②使者不说 说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3分)

  苟无民,何以有君?

  小题3:、赵威后说的“本”和“末”在文中是指 和 。(2分)

  小题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从“书未发”赵威后即询问齐使看,她是一个热情、不懂礼仪的人。

  B.从“使者不说”并发问赵威后看,他是一个虽鲁莽怛能据理力争的`人。

  C.从赵威后与使者对话中,可看出她是一个有民贵君轻思想的人。

  D.文章紧扣题目中“问”字,把一个咄咄逼人的赵威后形象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派②高兴(2分,每格1分)

  小题1:假如没有老百姓的(存在),凭什么有君王的(存在)呢?

  (苟何以句子通顺)(3分)

  小题1:民君(2分,每格1分)

  小题1:C(3分)

  小题1:(1)使,古今词义差别较大,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派。(2) 说:通假字通“悦”。

  小题1:联系句子“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顾有舍本而问末者耶?”可知本指:民。末指君。

  小题1:

  A.从“书未发”赵威后即询问齐使看,她是关心百姓的人。

  B.从“使者不说”并发问赵威后看,他是一个有君贵思想人。

  D.文章紧扣题目中“问”字,把一个的关心百姓的赵威后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题1: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注意省略成分和关键词解释。苟:假如

文言文阅读理解6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骚。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②。

  注:①许古,金代中后期著名的谏官,性嗜酒,平生好为诗及书,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隐,这首词就是他归居后所作。②消摇:同逍遥。

  (1)上片寓情于景,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景色怡人的山中秋日图,(2分)抒发了词人刚刚从官场中解脱出来,重新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愉悦心情。(2分)

  (2)本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下片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词人的形象特点:放荡不羁、淡泊名利、率真自然、闲适洒脱。下片前四句写出了词人饮酒后的醉态,他放荡不羁,毫无拘束,纵横骋才。五、六句写词人言情言志,只为抒发情怀,并不为什么风骚之旨,表现了词人的洒脱。乐因循表现词人心性的`率真自然;能潦倒表明心迹淡泊名利;也消摇表达出对闲适生活自得其乐,乐此不疲的生活态度。(性格特点2分,能写出其中两点即可;分析2分,分析合理即可)

  阅读练习二:

  ⑴挂衣冠、初脱尘劳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境?(3分)

  答案: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归隐之后的轻松愉悦。(1点1分,两点3分)

  ⑵简要赏析上阕结句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4分)

  答案:①用词精妙,凝炼自然:用低近高三字准确描绘出不同时刻山的特色。②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既写山,也写人,写词人陶醉美景、神与物游的情趣。(特点、分析各2分)

  ⑶根据下阕内容,简要概括词人的形象特征。(4分)

  答案:潇洒闲适、率真自然、淡泊名利、自得其乐。(1点1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7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原文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②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③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④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⑤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原:原国。 ②期:约定。

  ③金:钟。 ④亡:失去。

  ⑤卫人:卫国人。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并写出含有这个词的成语。

  ①裹十日粮

  裹:

  成语:

  ②君姑待之

  姑:

  成语: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原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译文:

  3、在文中横线上用文言补出“孔子记之曰”的'内容。

  4、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①携带 马革裹尸 裹足不前 ②姑且 养奸姑息;指宽容坏人坏事。

  2、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 国君您姑且等待一下吧。

  3、攻原得卫者,信也(意思对即可)

  4、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信用,明礼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前提。(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8

  王徽字昭文,京兆人。第进士,授校书郎。徐商领盐铁,辟署使府。始,宣宗诏宰相选可尚主者,或以徽闻。徽本澹声利,闻不喜,往见宰相刘瑑曰:徽年过四十,又多病,不应在选。 为言,乃罢。召授右拾遗。书二十余上,言无回忌,公议浩然归重。徐商罢政事,守江陵,心欲表徽在幕府,恐其不乐外,恶不言。徽自往曰:公知徽,安得不从?商大喜,表为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高湜荐知杂事,进考功员外郎。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擞始用墨,遂绝妄欺。

  广明元年,以徽为户部侍郎。是日,黄巢入关,僖宗西狩,冒夜出。徽诘朝乃知,追帝不及,堕崖樾间,为贼所执,迫还,将污以官。徽阳喑不答,以刃环胁,卒不动。喊令归第,使医护视。久之,守者懈,乃奔河中,裂缣书章,遣人间走蜀。诏拜兵部尚书。因说行营都监杨复光,请赦沙陀罪,令赴难。其夏,沙陀会诸军,遂平京师,徽助为多,迁右仆射。

  大乱之后,宫观焚残,鞠为丘莽,乘舆未有东意,诏徽充京畿安抚制置奉使。徽外调兵食,内抚绥流亡,逾年,稍稍完聚,兴复殿寝,裁制有宜,即奉表请帝东还。又进御史大夫,仍权京兆尹。宦要家争遣人治第,侵冒齐民,讼诉满前,徽不屈势幸,一平以法,由是为帝左右所憎,共谮罢徽,令赴行在。帝念徽无罪,拜吏部尚书。未行而嗣襄王煜作乱,帝进次汉中。

  逼召徽,以废自言。及僭号,迫群臣作誓牒,徽托手弱,卒不肯署。平。帝至凤翔,召徽为御史大夫,固辞足痹,复拜太子少师。

  昭宗立,见便殿,进对详洽,乃复授吏部尚书。是时,铨选失序,吏肆为奸,补调重复不可检。徽为手藉,一验实之,遂无奸滞。大顺元年卒,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抚绥流亡 绥:安抚。

  B.一平以法 一:都,一概。

  C.帝进次汉中 次:表次数。

  D.共谮罢徽 谮:诬陷,中伤。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徽忠贞不渝的一组是( )

  ①书二十余上,言无回忌 ②徽始用墨,遂绝妄欺

  ③以刃环胁,卒不动 ④ 逼召徽,以废自言

  ⑤徽托手弱,卒不肯署 ⑥固辞足痹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徽淡泊名利。宣宗下诏让宰相挑选可以与公主结婚的人,当王徽听说有人将他上报后很不高兴,前去拜见宰相刘瑑,以年老多病推辞,后经刘瑑劝说,他才作罢。

  B.王徽知恩图报。曾对王徽有知遇之恩的徐商被罢政事后驻守江陵,想调王徽到自己幕府任职,又担心他不愿意外任,王徽却主动前往,表达了自己愿随从徐商的意愿。

  C.王徽为官正直。战乱之后,高官显贵人家竞相派人修治府第,侵害了百姓,百姓纷纷向时任御史大夫的王徽诉告,王徽不屈从权势,依法公正裁决。

  D.王徽为吏精明。任吏部尚书时,他针对官吏考核选任混乱,主事官吏胡作非为,以致官职补调重复无法检查的现象,亲手登记造册以方便查对,消除了作弊拖延的现象。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5分)

  (2)久之,守者懈,乃奔河中,裂缣书章,遣人间走蜀。(5分)

  参考答案

  1.D

  2.D

  3.A

  4.(1)旧例,考核官员的簿册用红笔注明上下表示政绩的.优劣,时间长久容易模糊,主事官吏总是窜改作弊。

  (2)时间一长,看守的人懈怠,王徽于是逃到河中(府),撕裂缣帛书写奏章,派人从小道送到蜀中。

  参考译文

  王徽字昭文,是京兆人。考中进士科,被授予校书郎。徐商兼管盐铁,将他征召到使府任职。起初,宣宗下诏给宰相让他挑选可以与公主结婚的人,有人将王徽上报。王徽原本淡泊名利,听说此事后很不高兴,前去拜见宰相刘瑑说:我已年过四十,又经常生病,不应被选中。刘瑑替他说话,这才作罢。皇上召见任命他为右拾遗。他先后写了二十多篇奏章上奏,言辞毫无回避忌讳,时论都很推重。后来徐商被罢免宰相,驻守江陵,打算上表朝廷将王徽征用到幕府,又担心他不愿意出任外官,就忍住没有提出。王徽主动前去说:您赏识我,我怎能不随从?徐商很高兴,上表朝廷任命他做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高湜举荐他为知杂事,晋升考功员外郎。旧例,考核官员的簿册用红笔注明上下表示政绩的优劣,时间长久容易模糊,主事官吏总是窜改作弊。王徽开始用墨笔标注,于是杜绝了欺诈行为。

  广明元年,朝廷任命王徽为户部侍郎。这一天,黄巢攻进潼关,僖宗西行,连夜出京。王徽次日早晨方才得知,追赶皇帝没有追上,掉到崖边的树丛里,被贼兵俘获,强迫返回,打算让他担任伪官。王徽装作哑巴没有回答,贼兵用刀顶在他的胸部,他始终纹丝不动。贼兵让他返回宅第,派医者护理监视。时间一长,看守的人懈怠,王徽于是逃到河中府,撕裂缣帛书写书奏章,派人从小道送到蜀中。朝廷下诏任命王徽为兵部尚书。他趁机劝说行营都监杨复光,请求赦免沙陀的罪责,让沙陀人赶赴国难。这年夏天,沙陀人会合各路军队,于是平定了京城,王徽的辅佐之功居多,升任右仆射。

  战乱之后,宫室被焚毁残破,长满荒草,皇帝没有东还的意思,下诏王徽任京畿安抚制置脩奉使。王徽从外地征调军粮,安抚当地的流亡百姓,一年之后,逐渐修葺城郭,聚集粮食,修复宫殿,管理规划非常妥当,随即上表请求皇帝东还。又升任御史大夫,并暂代京兆尹。高官显贵人家竞相派人修治府第,侵害了百姓,百姓纷纷前来向王徽诉告,王徽不屈从权势,一概依法公正裁决,因此被皇帝左右亲近憎恨,一同诬陷罢免了王徽,令他前往皇帝驻地。皇帝感念王徽无罪,授予吏部尚书。还没到任,嗣襄王李煴反叛,皇帝进驻汉中。李煴强召王徽前去,王徽声称自己残废加以推辞。到李煴非法称帝时,强迫群臣书写宣誓效忠的文书,王徽以手部无力作为借口,始终不肯署名。李煴被平定后,皇帝到达凤翔,征召王徽做御史大夫,他以腿部瘫痪为由坚决辞让,又拜授太子少师。

  昭宗即位,在便殿召见王徽,他的答对详密周全,于是又被授予吏部尚书。这时,官吏考核选任混乱,主事官吏胡作非为,官职补调重复无法检查。王徽亲手登记造册,一翻检即可查对无误,于是消除了作弊拖延的现象。大顺元年去世,谥号贞。

文言文阅读理解9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①也。”

  子曰:“不愤②不启,不悱③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由!诲女④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⑤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 ①凋:凋零。②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③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表达。④女:通“汝”。⑤知:聪明,通“智”。

  1.翻译下列句子。

  (1)不愤不启。__________。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

  2.孔子是怎样理解“知”的?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教育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3)流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2.孔子认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3.字面的意思似乎传达着一种自然现象:越是严寒树木凋零的季节,越是能够看到松柏的傲然挺立,郁郁葱葱。常用来说明越是艰苦,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体现一个人的崇高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10

  【甲文】山川之芙,古采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晚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 衣 欲 睡 月 色 入 户 欣 然 起 行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竟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和“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之美”(横线处分别用两个字概括)。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的语句中。

  参考答案:

  1.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文阅读理解11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选自《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有删改)

  5.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访之士大夫家 访:拜访

  B.此理之不易者也 易:改变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苟且

  D.皆著而非之 非:批驳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而疑其不可考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

  B.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 吾尝终日而思矣

  C.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 )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D.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在旧法已亡、旧俗已灭绝很久的情况下,孔子、孟子阐明先王之道,并不是勉当时国君之所难,而是因时之变提出应当实行的主张。

  B.《战国策》的写作上接《春秋》,下至楚、汉的兴起,记载的时间跨度长,史料丰富。作者对这部书的史料价值进行了肯定,认为不应该将它废弃。

  C.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刘向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和孔孟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的.对比,孔孟之道与游士邪说的对比。

  D.作者认为,战国游士之说只是偷为一切之计,他们尚诈、言战,有百弊而无一利,小则亡身,大则亡国,远不如先王之道用之无弊。

  9.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文言文阅读理解12

  何易于尝为益昌①令,县距刺史治所②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③,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④不可夺。易于为属令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①益昌:今四川广元一带。②刺史治所:州郡长官的驻地。③腰笏(hù): 把手板插在腰带上。④隙:空闲,这里指时间。⑤属令:属于县的县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何易于尝为益昌令 ( )

  (2)易于即自腰笏 ( )

  (3)方春,百姓不耕即蚕 ( )

  (4)偕骑还去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小题3:请你结合文中何易于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曾经 就正 离开

  小题2:百姓不是在耕种就是在养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剥夺。(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何易于的“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的语言和“即自腰笏,引舟上下”的行动,都表明他敢于直言,关心爱护百姓。(3分,结合言行1分,能说出“关心爱护百姓”2分,意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尝、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较为固定,应译为“曾经”、“离开”。“即、方”根据语境,应译为“就”“正,正在”。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耕、蚕、夺”等。“耕、蚕”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应译为“耕种、养蚕”。“夺”在此句中应用“占用、剥夺”代替。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读选文,找出写何易于的言行的句子,如语言“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行动“即自腰笏,引舟上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他敢于直言,关心爱护百姓,能为百姓着想。

文言文阅读理解13

  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贴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问观所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嘴熟,一字不逸。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选自《蒿庵闲话》)

  注释:①讫(qì):完毕。②掩卷:合上书本。③务期:一定要达到。④笥(xì):竹箱。⑤俟(sì):等到。⑥务为泛滥者:务为,力求;泛滥,此指多而杂乱。⑦影响:此处指印象。⑧枵(xiāo)腹:空腹,指毫无学问。⑨约:简要,精练。

  1、“就”作动词有“接近”、“趋向”的意思,还有“达到”的意思。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就壁间观所录(到,到达)

  B、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接近,趋向)

  C、颓然就醉(接近,趋向)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靠近,接近,此处有欣赏之意)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所直即札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年之后,腹笥渐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此文后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1)遇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就摘录出来。(2)几年以后,(我)腹中(记忆的文章)和竹箱中(储存的文章片断)都渐渐地满了。3、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4、答案不唯一,例如答成:“学习要认真塌实,不能浅尝辄止”等。

  参考译文:

  叶奕绳曾经谈到(读书)加强记忆的方法,(说):“我天资迟钝。每当阅读一本书,遇到喜欢的内容就把它摘录下来。摘录完毕,朗诵十多遍,(然后)把它贴在墙壁上。每天一定(摘录张贴)十多段,至少也要六七段。(有时)合上书本,闲适散步时,就靠近墙壁,观看摘录(的文章片段)。每天看三五遍成了习惯。一定要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一个字也不漏掉。墙壁贴满以后,就把第一天所贴的收到竹箱中。等到再读书有摘录时,补贴到那个地方。(这样)随时收取,随时补贴上,一年到头不空一天。一年之内,大约可以摘录和记得三千段。几年以后,腹中记忆的和竹箱中储存的(文章片段)渐渐地满了。我常常看到(一些)一心贪多而杂乱无章地阅读的人,(他们)略微有点印象就不再阅读了。(这样)稍微经过一段时间,就腹中空空了,不如我精练地阅读而能得到实际的收获。

文言文阅读理解14

  关于文言文《歧路亡羊》原文供大家理解和阅读,歧路亡羊阅读答案仅供同学们在做完练习之后对比参照以分析自己存在的漏洞和不足!

  杨子之领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领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说说下列各句中“之”字的`含义、用法有何不同:

  (1)杨子之领人亡羊——

  (2)吾不知所之——

  (3)奚亡之——

  (4)何追者之众——

  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3翻译句子:

  歧路之中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4、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歧路亡羊 阅读答案:

  1)解释下面“之”字

  杨子之邻人亡羊————的

  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后面的那个“之”)————羊

  (2)补出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既反,(杨子)问:“获羊乎?”(邻人)曰:“亡之矣。

  (3)翻译句子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岔路里面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在哪条路上,所以就回来了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客观事物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如果毫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是会一无所获。

  “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或用心不专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一无所成,后果严重。

  注:歧路亡羊和其阅读答案,希望能够促进同学们的文言文学习和增强文言知识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理解1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道人①诣谢公②。东阳③时始总角④,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⑤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日:“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⑥见!”(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②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③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④总角: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⑤信:传信的'人。⑥朝士:朝廷官员。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东阳时始总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遣信令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太傅留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谢公语同坐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用“/”把文中画线部分断成三个短句。

  新 妇 少 遭 家 难 一 生 所 寄 唯 在 此 儿。

  3.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才

  (2)派

  (3)他,代东阳(或谢朗)

  (4)告诉(或:对……说)

  2.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3.

  ①新病起

  ②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文言文阅读理解】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理解11-09

文言文阅读理解07-16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8

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答案03-19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9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8

文言文阅读理解(15篇)01-21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06-14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