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4-06-17 10:40:40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1

  盖君子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称,故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是以古之志士,悼年齿之流迈,而惧名称之不建也。勉精厉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若宁越之勤,董生之笃,渐渍德义之渊,栖迟道艺之域。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神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是以卜式立志于耕牧,而黄霸受道于囹圄,终有荣显之福,以成不朽之名。故山甫勤于夙夜,而吴汉不离公门,岂有游惰哉?

  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当其临局交争,雌雄未决,专精锐意,神迷体倦,人事旷而不修,宾旅阙而不接,虽有太牢之馔,韶夏之乐,不暇存也。至或赌及衣物,徙棋易行,廉耻之意弛,而忿戾之色发。然其所志不出一枰之上,所务不过方罫②之间;胜敌无封爵之赏,获地无兼土之实。技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征选者不由其道。求之于战阵,则非孙吴之伦也;考之于道艺,则非孔氏之门也;以变诈为务,则非忠信之事也;以劫杀为名,则非仁者之意也。而空妨日废业,终无补益。是何异设木而击之,置石而投之哉!且君子之居室也,勤身以致养;其在朝也,竭命以纳忠;临事且犹旰食,而何暇博弈之足耽?夫然,故孝友之行立,贞纯之名章也。

  方今大吴受命,海内未平,圣朝乾乾,务在得人;勇略之士,则受熊虎之任;儒雅之徒,则处龙凤之署。百行兼苞,文武并骛。博选良才,旌简髦俊。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诚千载之嘉会,百世之良遇也。当世之士,宜勉思至道,爱功惜力,以佐明时。使名书史籍,勋在盟府。乃君子之上务,当今之先急也。

  夫一木之枰,孰与方国之封;枯棋三百,孰与万人之将。衮龙之服,金石之乐,足以兼棋局而贸博弈矣。假令世士,移博弈之力用之于诗书,是有颜闵之志也;用之于智计,是有良平之思也;用之于资货,是有猗顿之富也;用之于射御,是有将帅之备也。如此,则功名立而鄙贱远矣。——萧统《文选》

  【注】①韦弘嗣:三国东吴人。 ②方罫(guǎ):方格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阔勤思——契阔:离散阔别

  B.竭命以纳忠——纳:献

  C.旌简髦俊——简:选拔

  D.使名书史籍——书:记载

  2.下列选项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宁越之勤,董生之笃——填然鼓之

  B.以劫杀为名,则非仁者之意也——忽魂悸以魄动

  C.勇略之士,则受熊虎之任——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乃君子之务,当今之先急也——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运用宁越、董仲舒、文王、周公等往圣先贤的.勤劳事迹,勖勉世人不厌不倦进德修业,以实现经世济民的高远理想。

  B.文章第三段有批评有鼓励,一方面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勇猛精进,一方面指出醉心博弈耗时费神弊多利少。

  C.文章第四段作者针对天下纷争扰攘,君王求贤若渴的情势,鼓励当世之士把握良机,竭智纳忠,以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D.文章例证丰富,言之有物;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句式以骈偶为主,整散结合,节奏分明,琅琅上口,兼用比喻、借代、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因俗论理的力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事且犹旰食,而何暇博弈之足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B

  4.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5.(1)平常日子面对职业不懈怠,身陷困厄时不改变平素的行为志向(根本)。

  (2)面对(繁忙的)事务吃饭时间还要大大推迟,又哪能有时间沉溺在棋局里面呢?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博弈论韦弘嗣①盖君子耻当年而功..”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语句停顿,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句子,一词多义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言文阅读答案2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①,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②干③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⑤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角:较量。②列说:游说。③干:求见。④洫(x):田间水道。

  ⑤歘:同欻(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8.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自谓可将十万 ( ) ②会有土寇( )

  ③恒独步庭阶( ) ④复然(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几为所擒

  A.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C.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D.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9. 用/画出下列句中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自练 乡 兵 与 之 角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11.刘羽冲临死前反复说古人岂欺我哉,那么古人真的欺骗刘羽冲了吗?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8.(1)带领(率领)(2)恰逢(适逢、正赶上)(3)常常、经常(4)这样。(4分)

  (2)C(2分)

  9.自 / 练 乡 兵 / 与 之 角(2分)

  10.(1)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者是愚蠢,可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啊!(2分)

  (2)远远望去,那草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11. 古人没有欺骗刘羽冲。因为情况是不断改变的,刘羽冲只会从书中照搬一些知识(纸上谈兵),不懂得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 (2分)

  附《泥古者愚》参考译文:

  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喜欢多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由于这样,他抑郁失落,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会骗我!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不久,得重病死了。 后来每逢空气清新月光皎洁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古人岂欺我哉)。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马上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独步着喃喃自语。

  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者是愚蠢,可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啊!何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书会妨害做事,腹中竟然没有一卷书,也会妨害做事。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而不偏执于旧的棋谱;国医不会拘泥于古代的药方,却不背离古代的药方。

文言文阅读答案3

  文言文阅读。

  陨星

  沈括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①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②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③为之传甚详。(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日禺:太阳落山。禺,禺谷,传说中日落的地方。②移著:移到。著:通“着”。③王无咎:北宋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1)少时而又震一声( )

  (2)见于东南( )

  (3)至今匣藏( )

  (4)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

  2.下面“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B.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

  C.色如铁,重亦如之

  D.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如实地记录了常州地区发生的一次陨星坠落的真切生动的情景。

  B.全文不足200字,但文辞简练,线索清晰。作者身处封建迷信盛行的年代,能以科学的'精神认识并记述陨星现象,实属难能可贵。

  C.作者以极其生动传神的语言,把科学的道理解释得浅显易懂,让读者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光,睹其形。

  D.本文详略得当,作者特别详细描述了陨星的最后去向。

  参考答案:

  1.(1)不一会儿(2)通“现”,出现、显现(3)用匣子(4)作记载

  2.B

  3.这时火熄灭了,只见地面上有一个像茶杯大小的洞穴,很深。(意对即可)

  4.D

文言文阅读答案4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3)夙夜忧叹( ) (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小题3】诸葛亮始终以“报先帝,忠陛下”为职分,在心理上体现为: ;在行动上的体现为: ;在打算上认为北伐时机成熟的是: 。(摘录原文词、句回答)(3分)

  【小题4】《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 ”“ ”的思想感情。文中,他提出了三条建议,期中最重要的.是

  答案

  【小题1】身份低微,出身低下;奔走效劳;早;那时以来。

  【小题1】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意思对即可)

  【小题1】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分,1处1分)

  【小题1】报先帝 忠陛下(两句共1分)亲贤远佞(1分)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先读懂选段内容,再从选段中找出与要求相对应的词句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应结合《出师表》全文内容来概括。

文言文阅读答案5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①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②。”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度:量(长短) ②度:尺寸尺码

  1、给划线字解释。

  (1)而忘操之( )

  (2)反归取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 “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拿

  (2)同“返”,返回。

  2、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重点字词要翻译正确)

  3、(脚的.尺寸)(到、往)(脚的尺寸)(脚的尺寸)(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6

  何易于尝为益昌①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

  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②,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日: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释】①益昌:县名。 ②腰笏:腰里插着笏板。笏,笏板,古时大臣上朝时用来记录君王旨意的物品。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多从宾客歌酒( ) (2)引舟上下(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小题3】何易于没有索民挽舟的原因是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小题4】对何易于亲自引舟这一行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表现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刻为百姓的精神

  B.他身先士卒,希望能对百姓起模范带头作用。

  C.这是他为了讨好上司而故意做出的姿态。

  D.他身为属令,无所事事,火材小用,未尽其责。

  答案

  【小题1】(1)让跟从(2分)(2)牵,拉(2分)

  【小题1】我是县令,在我没事的时候,可以来充当奴役。(3分,关键词为当)

  【小题1】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3分)

  【小题1】A(2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7

  《僮乙传》文言文阅读原文

  吾生四岁时,有人携一童子售吾家为仆,发鬅鬅覆额,其状稚呆,吾家以千钱鬻之。问其名,曰:“乙。”问其姓,曰:“张。”问其年,曰:“不知也。”与之钱,令记其数,自五六以上,则能知,至七八以外,辄愕不知所措,虽百方教之,终不省。

  家尝以豚蹄置一箪中,令乙持至数里外馈亲串家。道遇一舟,载巨石以行。挽舟者素识乙,且知其呆也,佯为好语乙曰:“若安往?”乙告之故。挽舟者曰:“若持箪良苦,曷不置吾舟而徒手行?”乙曰:“甚善。”遂举箪置其舟中。行不数步,挽舟者曰:“若安能无故以箪置吾舟?宜助吾挽舟。”乙曰:“诺。”即为负纤挽舟,过所遣亲串家不止。又行数里,舟已泊,挽舟者始遣乙去,辞谢良久,乃行。其愚无知,为人所狎弄,皆此类也。

  余尝结夏课①,患客剥啄②,使乙司阍。夙诫曰:“客素我,必告以他出。”乙应曰:“诺。”客至,则笑而不言,客测知其故,佯谓之曰:“若主人令谢他客,独不令谢我,亟入白若主。”乙如客言,走入白。余叱曰:“吾向与汝言谓何?”乙曰:“果尔是诳客也,我终不能诳。”余不得已,出见客,客道所以,相与大笑。乙尝拾遗金若干,执而号于市,曰:“谁失金者?亟从我取去!”黠者诳之曰:“此固吾金也。”乙即随手与金,不复问。得金者以数十钱劳之。乙大喜,夸与人曰:“使吾不还金,安得此钱也。”

  乙死时,尚不冠,发亦有数茎白者,终不知其年。先是,邻人乏仆者,多使乙,乙皆为尽力。或使乙贳③物,未酬市价。死之前一日,亟从邻人索价酬所贳主,越明日死矣。

  江夏生曰:“吾读道家言,谓至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爇④。”窃疑其言不经,及观乙事,始释也。乙非果得道者,特以其气严而愚,其遇物也格而不入,故物莫能戕焉。与吾游者多识乙,乙死数年,犹思之,每责余为传。因记其略,以释夫思乙者之意焉。

  (取材于黄淳耀《僮乙传》)

  [注]①结夏课:举子在夏日邀集同辈读书习文,以备秋季应试。 ②剥啄:敲门声。 ③贳:(shì)赊欠、赊买。 ④爇:(ruò)燃烧。

  《僮乙传》文言文阅读题目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乙司阍司:看守B.若主人令谢他客谢:道歉

  C.窃疑其言不经经:合乎常规D.吾家以千钱鬻之鬻:买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自五六以上,则能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不置吾周而徒手行/或五十步而后止

  C:得金者以数十钱劳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乙皆为尽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挽舟者始遣乙去,辞谢良久,乃行

  拉船的人才打发张乙离开,张乙向他告别并且拜谢了他很长时间,才上路。

  B.特以其气严而愚,其遇物也格而不入,故物莫能戕焉

  只因他天性执着呆愚,行事不合乎世俗的标准,所以外物伤害不了他。

  C.亟从邻人索价酬所贳主,越明日死矣

  (张乙)急忙从邻居那里借钱归还赊给他东西的人,过了第二天就死去了。

  D.乙尝拾遗金若干,执而号于市

  张乙曾经捡到了路人遗失的一些钱币,他拿着这些钱币在集市上大声喊叫。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刻画了一个资质愚钝、行事简单,但热心善良、诚实守信的人物形象。

  B.作者备考时不愿被人打扰,让张乙对客人假称自己外出,可张乙却禁不住客人的百般请求,进去通报了主人。

  C.虽然张乙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但他的所作所为让作者相信了道家所谓“至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爇”的道理。

  D.文章写与作者同游之人在张乙死后数年仍想念他,要作者为其立传,体现了当时一些文人对人性中本真美的呼唤。

  《僮乙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B

  《僮乙传》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我四岁的时候,有人领着一个小孩卖给我家做奴仆。那小孩头发散乱地覆盖着前额,他的外表幼稚呆傻,我家用一千钱买下了他。问他的名字,他说:“乙。”问他的姓,他说:“张。”问他的.年龄,他说:“不知道。”给他钱,让他计钱数,五六以上的数字,他还能知道;问他七八以上的数字时,就惊讶得手足无措。虽然我们想方设法地教他,他最终也不明白。

  家里人曾经把猪蹄放在一个竹筐里,让张乙拿着送到几里以外的亲戚家。他在路途中遇到了一条船,这条船载着巨大的石头前行。拉船的人原本认识张乙,并且知道张乙呆傻,假装对他说好话:“你要到哪里去?”张乙告诉了他。拉船的人说:“你拿着竹筐很辛苦,为什么不把它放在我的船上而后空手行走?”张乙说:“太好了。”于是举起竹筐把它放在船中。走了没几步路,拉船人说:“你怎么能无缘无故把你的竹筐放到我的船上呢?你应该帮助我拉船。”张乙说:“好。”立即就帮他背着纤绳拉船,经过他要到的亲戚家都没有停止。又走了几里路,船已经停泊了,拉船的人才打发他离开,张乙对拉船的人辞谢了好长时间才上路。张乙愚笨无知,被他人戏弄,都与这种情况相似。

  我曾经在夏日备考以迎接秋试,担心客人打扰,就让张乙看门。早晨告诉他说:“如果客人来找我,你一定要告诉他我外出了。”张乙答应说:“好的。”客人来了,张乙只是笑着不说话,客人猜测到其中的缘故,假装对他说:“你的主人叫你谢绝其他客人,唯独不让你谢绝我!赶快进去禀告你的主人。”张乙按照客人的话,跑进来禀告我。我斥责他说:“我先前对你说什么了?”张乙说:“你当真是要欺骗客人,我终究不能骗人。”我没有办法,只好出门见客,客人说了情况,我与客人大笑了起来。张乙曾经捡拾到了路人遗失的一些钱,他拿着这些钱在集市中大声喊:“谁丢金子了?赶快从我这里取回。”狡猾的人欺骗他说:“这本来是我的金子。”张乙立即随手把金子给了那人,不再询问。得到金子的人用几十钱犒劳他。张乙非常高兴,向人夸耀说:“假如我不归还金子给他,怎么会得到这些钱啊。”

  张乙死的时候,还没有行加冠之礼,头上已经有几根白发了,最终也不知道他的年龄。先前,邻居们缺少奴仆,大多使唤张乙,张乙都替他们尽力。有的邻居曾让张乙赊买货物,(过后)没有给他买东西的钱。张乙死前的一天,急忙从邻居那里要来钱偿付给货主,过了第二天他就死了。

  江夏生说:“我读道家的言论,道家认为修炼到极致的人浸入水中,身子不会被沾湿;进入火中,身子不会被点燃。”我私下里怀疑这话不合常理,等到看了张乙的事情后,内心才消除了怀疑。张乙不是真正的得道者,只因为他天性执着呆愚,行事不合乎世俗的标准,所以外物伤害不了他。与我一起游学的许多人都认识张乙,张乙死了几年,仍还想念他,并常常要求我为张乙作传。于是我记述了他的大概情况,来疏解那些怀念张乙的人的心情。

文言文阅读答案8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圣人非所与熙也( ) (2)齐人固善盗乎( )

  (3)吾欲辱之,何以也?( ) (4)晏子避席对曰( )

  (5)酒酣( ) (6)左右对曰(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

  1、(1)同“嬉”,开玩笑;(2)本来;(3)用;(4)离开座位,表示郑重;(5)畅快;(6)回答

  2、①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②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3、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4、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

  晏子使楚译文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赏赐给晏子酒喝,喝酒正当畅快尽情的时候,两个士兵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做什么了?’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成为橘子,它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成为枳,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社会风气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文言文阅读答案9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曾祖皎,周(北周)赠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徽,周河内太守。祖果,周温州刺史,入隋,工部尚书、义兴公,《周书》有传。父咤,隋昌州长史。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

  隋大业中以常调①预选,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汝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遂补滏阳尉,寻弃官而归。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为府属。

  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寻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以为从事中郎,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号为称职。三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知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

  其年冬,遇疾,表请解职,许之,禄赐特依旧。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四年,疾笃,令皇太子就第临问,上亲幸其宅,抚之流涕,赐物千段;及其未终,见子拜官,遂超迁其子左千牛构为尚舍奉御。寻薨,年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明年如晦亡日,太宗复遣尚宫至第慰问其妻子。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旧唐书·杜如晦》有删改)

  注释:①常调:按常规迁选官吏。

  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B。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C。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D。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5。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 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 “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杜如晦家世显赫,世代为官。曾祖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曾任河内太守,祖父任温州刺史、工部尚书,父亲曾任昌州长史。

  B。杜如晦聪慧明达,深受器重。隋朝时,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另眼相看,说他是栋梁之材。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在秦王府众人被外迁之际,奏请把他留下。

  C。杜如晦功勋卓著,多次被封赏。在跟随太宗征讨天下之际就被高祖封为建平县男,待太宗即位后,升迁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D。杜如晦生前辉煌,死后亦荣耀。他死后,太宗很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在第二年他的忌日当天,太宗还专门派人到他家里去慰问他的妻子儿女。

  7。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5分)

  (2)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5分)

  答案:

  4。答案D

  5。答案C。“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6。答案B “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错,原文是房玄龄的陈述。

  7。 (1)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5分)

  (2)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5分)

  给分点(1)“画象于丹青者”,1分;“为冠首”,1分;“其见重如此”被动句1分,意思对1分;整句通顺1分。

  (2):“忧”,1分;“存问”,1分;“名医上药”,1分;“相望于道”,1分;整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曾祖父杜皎,北周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杜徽,北周时任河内太守。祖父杜果,北周时任温州刺史,进入隋朝,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加封为义兴公,《周书》上有他的传记。父亲杜咤,隋朝时任昌州长史。杜如晦年轻时聪慧明悟,喜欢谈论文、史。

  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按常规参与官员选拔,吏部侍郎高孝基很器重他,对他说:“你有应变的才华,必定会成为栋梁之材,希望你保持并崇尚美德。如今想让你暂时屈身就任低级官吏,只是少些俸禄罢了。”于是杜如晦被任命为滏阳县尉,不久他弃官归家。太宗平定京城,引荐杜如晦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又升迁他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亲王府中有很多杰出的人才,被调到外地做官的有很多人,太宗担心这件事。记室房玄龄向太宗建议说:“秦王府中的属官离开的虽然很多,但大都不值得惋惜。只有杜如晦聪慧、明悟、多识、通达,是王佐之才。如果大王您只是想保守籓王的爵位,恪守本分,留下杜如晦就没什么用;如果您想君临天下,统治四方,除此人就没人能帮助您。”太宗十分惊讶地说:“你不说,我差点就失去了这个人!”于是奏请留下杜如晦为亲王府属官。

  后来杜如晦跟从太宗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曾经在军营中参与谋划军机要务。当时军队和国家有许多事,杜如晦分析、决断军国大事如流水一般,众人人被他深深地折服。杜如晦多次升迁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后被高祖加封为建平县男,赏赐三百户封邑。不久又以原官兼任文学馆学士。天策将军府建成之后,太宗任命他为将军府从事中郎,把像画在画上(悬挂)的共有十八人,而杜如晦位居首位,他像这样被器重。隐太子李建成很忌恨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让我们惧怕的,只有杜如晦和房玄龄罢了。”于是就在高祖面前诋毁他们,杜如晦和房玄龄一同被逐出亲王府。后来他们又秘密地进入秦王府,出谋划策,等到太宗即位后,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一样,被提拔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迁为兵部尚书,进封为蔡国公,赏赐实际封邑一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杜如晦以原官兼任检校侍中,暂代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事务,被誉为“称职”。贞观三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掌管官员选举的'事务,和房玄龄一同掌理朝政。以至于台阁规模和典章人物,都是二人拟定的,在当时很被称誉。谈到治国良相,房玄龄和杜如晦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当年冬天,杜如晦身患疾病,上奏请求辞去官职,太宗答应他的请求,但给他的俸禄和赏赐和原来一样。太宗十分担心他的病情,多次派人去问候,有名的医官和送上好药材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贞观四年,杜如晦病情加重,太宗命皇太子到他家去问候。皇帝还亲自来到杜如晦的家里,扶着他流泪,并赏赐丝帛千段;趁他还没有去世,让他的儿子出来并任命官职,于是破格升迁左千牛杜构为尚舍奉御。不久,杜如晦去世,时年四十六岁。太宗哭得十分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改封他为莱国公,谥号“成”。太宗吃到美味的指爪,想到杜如晦不能和自己一同吃而很伤心,吃了一半就停了下来,派使者将剩下的一半送到杜如晦灵前祭奠。后来,太宗忽然梦见了杜如晦,宛如生前。天亮后,把做梦的事告诉了房玄龄,言谈之间歔欷不已,并派人送御馔去祭奠。第二年杜如晦忌日那天,太宗又派遣尚宫到杜如晦家慰问他的妻子儿女。

文言文阅读答案10

  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①去,猴即下与人弈,遍国中莫能胜。国人奇之,献于朝。上诏②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靖请以盘贮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注释】①遁:逃跑②诏:皇帝下的文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因(于是)得其巧B.上诏征能弈者与之较,皆(都)不敌C.时杨靖以(因为)事系于狱D.诏释出之(指老猴)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猴即下与人弈,遍国中莫能胜

  ②国人奇之,献于朝

  小题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请你简要回答。(3分)

  小题1:D

  小题2:1、猴子随即下来和人下棋,全国没有人 能胜过它。2、人们觉得这件事很奇怪,便把(这件事)向朝廷上告。(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从猴子失败的角度: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再有才能也会导致失败;②从杨靖取胜的角度:做事要善于动脑,善于分析,抓住对手的弱点,就会有取胜的把握。(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D、“诏释出之”中的“之”代“杨靖”。

  点评:理解文言文字词的意思,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不能脱离文本,同时要注意一些字词的'古今义、通假义等。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即是随即的意思,弈是下棋的意思,莫是没有谁的意思”,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流畅性与完整性。翻译(2)时,注意“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于是向的意思”,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3:试题分析: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可以从猴子这个角度来谈,也可以从杨靖这个角度来谈,总之,谈寓意,得多角度来谈才是。

  点评:理解寓言的寓意,一定要多角度的去分析,如本文可以从猴子这个角度来谈,也可以从杨靖这个角度来谈,总之,谈寓意,得多角度来谈才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文言文阅读答案11

  《琴谕》阅读材料

  客有为予言,楚越之交恒多山。山民齐氏者,不识琴。问人曰:“何谓琴?”或答之曰:“琴之为制,广前狭后,圆上方下,岳首而越底①,被之以丝,则铿铿然泠泠然可听也。”齐氏悦曰:“是知琴也。”

  一日,至通都大邑,见负筑来者,亟趋视之,惊曰:“是不类广前狭后、圆上方下者耶?”反侧视之,良久又曰:“是不类岳首而越底者耶?”以指横度之,则亦有声出丝间,复曰:“是又不类铿铿泠泠之可听耶?”遂力致其人而归,师之三年,早晚不辍,自以为尽其技也。

  向之告者偶过焉。闻其声辄瞿然曰:“子习者筑也,非琴也。不然,何若是嘈杂淫哇也?”

  因出琴而鼓。齐氏闻之,蹙额曰:“子绐②我矣!子绐我矣!淡乎如大羹③玄酒④,朴乎若蒉桴⑤土鼓,不足乐也。予所嗜者异乎是,若鸾凤之鸣,若笙箫之间作,若燕赵美人之善讴。吾不知子琴之为筑,吾筑之为琴也。请终乐之。”

  嗟夫!琴之为器,人所易识。山民乃筑当之。则夫强指乡愿⑥为君子,日爱之而不知厌者,尚何怪乎?感斯言,作琴谕。

  [注]①岳首而越底:琴头象山,琴底有小孔。 ②绐:欺骗。 ③大羹:未放调味料的肉汤。 ④玄酒:兑水的酒。 ⑤蒉桴:用土块做成的鼓槌。 ⑥乡愿: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不能明辨是非的老好人。

  《琴谕》阅读题题目

  3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亟趋视之 (2)若笙箫之间作

  (3)请终乐之 (4)山民乃筑当之

  36、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和( )。(2分)

  A、楚越之交恒多山 B、师之三年,早晚不辍

  C、若燕赵美人之善讴 D、吾不知子琴之为筑

  E、山民乃筑当之

  37、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齐氏悦曰:“是知琴也。”

  (2)向之告者偶过焉。

  38、听了齐氏的一番话,“向之告者”会作何感想?请展开想象,拟写一小段他的心理活动。

  39、从文中可见,作者之所以作此文的目的是 。(3分)

  《琴谕》阅读题答案

  35、(1)赶紧,赶快 (2)交替,错杂 (3)终止,停止 (4)却 (4分)

  36、C D(2分)

  37、(1)姓齐的高兴地说:“这(我)就知道什么是琴了。” (悦,是 2分)

  (2)先前告诉他(什么是琴)的人偶尔路过那个地方。 (向,焉,省略句 3分)

  38、可围绕齐氏的短识、囿于表象、固执己见等方面展开思考、想象,合理即可。(3分)

  39、讽喻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也“以筑为琴”,常常把表里不一、伪善的老好人错当成品德高尚、操行美好的君子,而且天天爱惜拥戴却不知厌倦的人。他们不会“识人”,比“不辨琴筑”更可悲,更危险。

  《琴谕》参考译文

  有客人跟我说,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全都是山。有个姓齐的山民,不认识琴。问别人:“什么是琴啊?”有人回答他说:“琴的形状是前面宽后面窄,上面圆下面方,琴头象山琴底有小孔,装上丝弦,就能发出铿铿泠泠好听的声音。”姓齐的高兴地说:“这(我)就知道什么是琴了。”

  一天,(他)来到四通八达的大城市,看见一个背着筑的人,赶紧走上前去看,惊异地说:“这不像是前面宽后面窄,上面圆下面方的样子吗?”颠来倒去地看那筑,很长时间又说:“这不像是琴头象山琴底有小孔的样子吗?”用手指横着拨弄它,也会有声音从丝弦之间发出,又说:“这不像铿铿泠泠好听的声音吗?”(他)就竭力让那人和他一起回家,向他学了三年,从早到晚不停顿,自认为把他的技艺都学到了。

  先前告诉他(什么是琴)的人偶尔路过那个地方,听到他演奏的筑声就惊讶地说:“您学的是筑,不是琴啊。要不然,怎么会是这么嘈杂难听啊?”

  那人于是拿出琴来演奏。姓齐的'听了,皱着眉头说:“您骗我啊!您骗我啊!(这音乐)淡得如同没放调料的肉汤和兑了水的酒,简单得就象土鼓草棒,不能算是音乐。我所喜好的和这完全不同,那就像鸾凤的鸣叫,就像笙箫交响,又仿佛是燕赵的善于歌唱的美女歌声。我不知道您的琴是筑呢,还是我的筑是琴。请你停止您的音乐吧。”

  唉!琴作为一种乐器,人很容易识别的。山民却把筑当做它。就如同硬要说伪善的老好人是君子,天天爱戴着他们而不知厌倦的人,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有感于此,便作了这篇琴谕。

文言文阅读答案12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③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④。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⑤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卫使:人名。④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⑤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小题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刘 文 恭 公 铉 主 试 A.刘文恭/公铉主试B.刘文恭公铉主/试

  C.刘文恭公铉/主试D.刘文/恭公铉主试

  小题2:解释文中加线的词。(3分)

  (1)讶( ) (2)及( ) (3)语( )

  小题3:说说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的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刘铉这两个人物,并结合现实谈谈感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试题分析:刘文恭公铉主试 的意思是(会试时)刘铉主持考试,即句中的刘文恭公铉是人名,是句子的主语,因此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

  小题2:对感到惊讶 等到 告诉

  试题分析:讶应译为意动用法,即对感到惊讶,及根据语境应译为等到,语是文言文中意思较为固定的词,多译为告诉。

  小题3: 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使初不知根据语境可知,使指上文中的卫使,初译为起初,最初。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刘宣:苦读成才 刘铉:慧眼识才

  试题分析:根据选文内容可知,刘宣昼夜读书厩中,最终成才,因此可用苦读成才、勤奋刻苦等。而刘铉刘文恭公铉主试,讶其文,可见其能慧眼识才,有知人之明等。

文言文阅读答案13

  文言文阅读。(8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⑴俟其欣悦 ( ) ⑵媵人持汤沃灌 ( )

  ⑶同舍生皆被绮绣 ( ) ⑷腰白玉之环 (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小题3: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等待 ⑵热水 ⑶通“披”,穿 ⑷腰佩(用作动词)(4分)

  小题1: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分)

  小题1:例: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2分)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无论这种对待学生的态度可不可取,都必须要有相应的理由来说明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14

  杨一清,字应宁。少能文,以奇童荐为翰林秀才。年十四举乡试,登成化八年进士。一清善权变①,尤晓畅边事。弘治十五年,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西番故饶马,而仰给中国茶饮以去疾。太祖著令,以蜀茶易番马资军中用。久而寖弛,奸人多挟私茶阑出②为利,番马不时至。一清严为禁,尽笼茶利于官,以服致诸番,番马大集。劾罢贪庸总兵武安侯郑宏,裁镇守中官冗费,军纪肃然。

  武宗初立,寇数万骑抵固原,总兵曹雄军隔绝不相闻。一清帅轻骑自平凉昼夜行,抵雄军为之节度,多张疑兵胁寇,寇移犯隆德。一清夜发火,响应山谷间。寇疑大兵至,遁出塞。一清以延绥、宁夏、甘肃有警不相援,患无所统摄,请遣大臣兼领之。即命一清总制三镇军务。而刘瑾憾一清不附己,诬一清冒破边费,逮下锦衣狱。大学士李东阳、王鏊力救得解。仍致仕归。

  安化王寘鐇反。诏起一清总制军务,中官张永监其军。未至,一清故部将仇钺已捕执之。一清驰至镇,宣布德意。张永旋亦至,一清与结纳,相得甚欢。知永与瑾有隙,乘间扼腕言曰:“赖公力定反侧。然此易除也,如国家内患何。”永曰:“何谓也?”一清遂促席画掌作“瑾”字。永难之曰:“是家晨夕上前,枝附根据,耳目广矣。”一清慷慨曰:“公亦上信臣,讨贼不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奸极陈海内愁怨惧变起心上英武必听公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永曰:“脱不济,奈何?”一清曰:“言出于公必济。万一不信,公顿首据地泣,请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为公动。苟得请,即行事,毋须臾缓。”于是永勃然起曰:“嗟乎,老奴何惜余年不以报主哉!”竟如一清策诛瑾。

  一清性阔大。爱乐贤士大夫,与共功名。凡为瑾所构陷者,率见甄录。朝有所知,夕即登荐,门生遍天下。馈谢有所入,缘手即散之。因引疾乞归,帝慰留之。

  (节选自《明史杨一清传》,有删改)

  注:①权变: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②阑出:擅出,不得许可而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奸极陈海内\愁怨惧变起心上英武必听公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

  B.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奸极陈海内愁怨\惧变起心上英武必听公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

  C.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奸极陈海内愁怨\惧变起心上英武必听公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

  D.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奸极陈海内\愁怨惧变起心上英武必听公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秀才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明清时代,秀才主要是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

  B.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

  C.擢表示升官,古代表示官职升迁的还有加、升、超、提、陟、徙等。

  D.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于是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3分)

  A.杨一清督理陕西马政,力矫积弊。禁止奸人带私茶擅自出关牟利,把茶利完全集中到官府手中,使西番人前来贸易,从而使番马大都聚集过来为朝廷军用。

  B.杨一清统管三镇军务,大权奸刘瑾痛恨杨一清不归附自己,于是诬陷并逮捕杨一清。最终在大学士李东阳、王鏊极力救助下,杨一清才得以解脱。

  C.杨一清富有军事才能。在总兵曹雄的军队被隔绝不通音讯的情况下。杨一清率领轻骑兵从平凉昼夜兼行,抵达曹雄军中,为他调度指挥,多设置疑兵逼迫敌寇,迫使敌寇转移进犯隆德。

  D.在平定安化王朱寘反叛后,杨一清利用宦官、监军张永与刘瑾的矛盾,力劝张永剪除刘瑾,张永最终协助杨一清铲除了刘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乘间扼腕言曰:“赖公力定反侧。然此易除也,如国家内患何。”

  (2)公顿首据地泣,请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为公动。

  参考答案

  4.B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

  5.C【解析】此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项错误在于,徙:调任官职。

  6.D【解析】“张永最终协助杨一清铲除了刘瑾”错,原文是“竟如一清策诛瑾。”

  7.(1)趁机握住张永的手腕说:“是靠你的力量平定了反叛。然而这种事情容易解决,对国家的内患有什么办法呢。”(关键词:乘间、反侧;“如国家内患何”是固定句式。)

  (2)您可叩首伏地哭泣,请求死在皇上面前,剖开心腹以表明没有乱说,皇上一定会被您打动。(关键词:叩首、妄;“请死上前”是省略句;“上必为公动”是被动句。)

  参考译文:

  杨一清,字应宁。少年时就能写文章,凭借奇童的身份被举荐为翰林秀才。十四岁参加乡试,考中成化八年进士。杨一清善于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尤其熟知边地的事务。弘治十五年,(杨一清被)提拔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察管理陕西的马政。西番以前多马,但依赖中原茶叶来除去疾病。太祖颁布命令,用蜀地茶叶交换西番的战马,以供军用。时间久了逐渐松弛,奸人常带私茶擅自出关牟利,西番的马匹不能按时送到。杨一清严格禁止,把茶利完全集中到官府手中,使西番人服从前来(贸易),于是番马大都集聚过来。弹劾罢免了贪庸无能的`总兵武安侯郑宏,裁减了镇守中官多余的费用,军纪肃然。

  武宗刚即位,敌寇数万骑兵进攻抵达固原,总兵曹雄的军队被隔绝不通音讯。杨一清率领轻骑兵从平凉昼夜兼行,抵达曹雄军中,为他调度指挥,多设置疑兵逼迫敌寇,敌寇转移进犯隆德。杨一清夜里发射火炮,声音响彻山谷间。敌寇怀疑大兵到了,逃出塞外。杨一清以延绥、宁夏、甘肃有警报不能相互援助,没有人统管指挥为由,请求派遣大臣统领三镇,(皇帝)就任命杨一清统管三镇军务。但刘瑾恨杨一清不归附自己,诬陷杨一清冒领边防费用,逮捕杨一清并关到锦衣卫监狱。大学士李东阳、王鏊极力救助才得解脱。不过仍然退休回家。

  安化王朱寘反叛。(皇帝)下诏起用杨一清统管军务,中官张永监督杨一清的部队。还没有到,杨一清以前的部将仇铖已经捕获了朱寘。杨一清到了镇上,宣布(皇帝)恩惠意旨。张永不久也到了,杨一清与他结交,相处非常愉快。杨一清知道张永与刘瑾有矛盾,趁机握住张永的手腕说:“是靠你的力量平定了反叛。然而这种事情容易解决,对国家的内患有什么办法呢。”张永说:“说的是谁?”杨一清于是移近张永座位在他手掌上写了一个“瑾”字。张永对此为难地说:“这个人从早到晚都在皇帝跟前,枝叶连附根节盘踞,耳目众多呀。”杨一清慷慨激昂地说:“您也是皇上信任的内臣,征讨叛贼的事不托付他人而托付给您,(皇帝的)用意可知。如今(平叛)成功报捷,请求趁此机会讨论军事,趁机揭发刘瑾奸啊情,极力陈述国内的忧愁怨恨,以及害怕变乱起于心腹之人等情况。皇上英明神武,一定会听从您诛杀刘瑾。刘瑾被诛杀,您会掌握更大的权力,完全可以矫正以前的弊端,收拢天下人心。”张永说:“如果不成功,怎么办?”杨一清说:“话从您口中说出一定行。万一(皇帝)不相信,您可叩首伏地哭泣,请求死在皇上面前,剖开心腹以表明没有乱说,皇上一定会被您打动。如果请求被获准,立即行事,不要拖延片刻。”于是张永突然站起来说:“唉,老奴为何吝惜余生不借此报答皇上呢!”最终按照杨一清的计策杀了刘瑾。

  杨一清心胸开阔。喜欢贤士大夫,并与他们共享功名。凡是被刘瑾陷害的人,都被甄别录用。早上有所了解,晚上就举荐,门生遍于天下。收到馈赠答谢的东西,随手就施散出去。(杨一清)称病请求告老还乡,皇帝安慰挽留他。

文言文阅读答案15

  顾和搏虱如故

  顾和①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②,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觅虱③,夷然④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⑤。”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顾和:字君孝。王导任扬州刺史时,调他做从事(从事:古代官职名),后来官至尚书令。②月旦:农历每月初一。朝:下属进见长官。③虱:虱子,体外寄生虫。④夷然:安然。⑤令仆才:作尚书令和仆射的.才能。

  9. 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两处)

  周 既 过 反 还 指 顾 心 曰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

  11. 联系上下文,说说周侯为什么向丞相推荐说 “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

  答案:

  9. 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

  评分意见:本题2分。每处1分。

  10.示例:顾和照样掐虱子,慢吞吞地回答说:“这里面是最难捉摸的地方。”

  评分意见:本题2分。字字对译,语句通顺,即可得满分。重点词语“搏”“故”“徐”“应”“测”有一词未翻译或翻译不准确,扣一分。

  11.示例:因为顾和搏虱如故,据实回答(率性而为);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不对权贵低首)。

【文言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答案11-04

文言文阅读答案10-31

文言文阅读答案01-04

文言文阅读答案04-03

文言文阅读答案11-04

文言文阅读答案07-31

文言文阅读的部分答案12-06

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答案03-19

颜真卿文言文阅读答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