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论伐蜀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时间:2023-11-22 18:41:3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司马错论伐蜀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错论伐蜀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司马错论伐蜀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B.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C.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D.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钱财,这里犹言“条件”。三资者备,指上文所言的广地、富民、博德三者齐备。

  B. 九鼎,相传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视为国宝,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

  C. “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中“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用法和意义相同。

  D.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惠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一句交待了事件的起因,继之双方互陈观点。最后以定蜀的结果对双方看法的高下作了最后的裁定。

  B. 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然而朝政却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就像驱使豺狼追逐羊群一般。

  C. 张仪正面论证伐韩之利后,再从反面论证伐蜀之弊。蜀地偏僻,戎狄之长,荒远贫瘠。胜了,“不足以成名”;取地“不足以为利”。无名无利,且“敝兵劳众”,其弊大矣。并认为伐蜀将会毁了王业。

  D. 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出兵进攻蜀国。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2)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14. 针对张仪之论,司马错斩钉截铁地用“不然”二字进行反驳,请概括他的理由。

  【答案】

  10. D

  11. C

  12. C

  13. (1)现在三川之地和周室,就是天下争名的朝堂争利的集市,而大王不在这里争夺,反而要与夷狄争夺,这离帝王之业太远了!

  (2)所以攻取一国,但天下却不认为我们残暴;获得蜀国的全部资财,各国诸侯不认为我们贪婪。

  14. ①秦地小民贫,尚不具备成就王业的条件。②蜀有桀,纣之乱,易攻易伐,一举数得,既有利又师出有名。③伐韩未必有利,又有挟天子的恶名,势必迫使各诸侯国联合抗秦,使秦处于危险的境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却想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劫持周天子而言,这是会招致人们唾弃的骂名,即使这样,也未必得到什么好 处,而且还有不义的名声;而攻打天下人都不希望攻打的地方,这实在是太危险。

  “劫天子”是“恶名也”的判断主语,中间可以断开,排除AB;

  “所不欲”所字结构,不断开,且根据后文“此臣所谓‘危'”可知“危”是对前文情况的概括,省略了主语,单独成句,前面应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实词含义的能力。

  C .“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中“敝”是使动用法,“使……疲惫”;《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是动词,损害的意思。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句意: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并认为伐蜀将会毁了王业”此句对原文理解错误,原文是“去王业远矣”,即“离帝王之业太远了”。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判断句;“顾”,反而;“争于戎狄”,状语后置,“与戎狄争;“去”,距离。

  (2)“拔”,攻取;“以为”,认为;“利”,获利;“尽”,全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可知,秦地小民贫,尚不具备成就王业的条件。

  根据“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可知,蜀有桀,纣之乱,易攻易伐,一举数得,既有利又师出有名。

  根据“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可知,伐韩未必有利,又有挟天子的恶名,势必迫使各诸侯国联合抗秦,使秦处于危险的境地。

  参考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展开争论。司马错主张进攻蜀国,张仪说:“不如进攻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理由吧。”张仪说:“我们先和魏国、楚国亲近友好,结成同盟,然后出兵伊水、洛水、黄河三川之地。堵塞轘辕、缑氏两个重要隘口,挡住屯留险要的道路,魏国断绝南阳,楚国兵临南郑,秦国攻打新城、宜阳,直到兵临东西二周都城的近郊,声讨周国君主的罪行,侵削楚国、魏国的土地。这样的话,周国君主自知无法挽救,定会献出传国之宝九鼎的。秦国凭借九鼎,依照地图户籍,挟持周天子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抗拒的,这才是帝王的大业啊!如今蜀国只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进攻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曾听说,争夺威名要到朝廷去争,争夺利益要到市场去争。现在三川之地和周室,就是天下争名的朝堂争利的集市,而大王不在这里争夺,反而要与夷狄争夺, 这离帝王之业太远了!”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想使国家富裕,必须开拓国家疆土;想使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足;想建立帝王之业,必须博施德政。只有这三者都具备了,王业才会随之而来。现在大王统治的国家,地方小,百姓穷,所以我希望先办容易的事情。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然而朝政却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就像驱使豺狼追逐羊群一般。取得蜀国的地盘,足以使秦国的疆土扩大;得到蜀国的钱财,足以使秦国的百姓富足。只要休整军队,而不伤及民众,蜀国就已降服。所以,攻取一国,而天下人不认为我们强暴,获得戎狄的全部资财,各国诸侯不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就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而且还会取得禁除暴虐,制止昏乱的名声。现在却想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劫持周天子而言,这是会招致人们唾弃的骂名,即使这样,也未必得到什么好处,而且还有不义的名声;而攻打天下人都不希望攻打的地方,这实在是太危险,我请求大王允许我说明其中的缘故吧。周朝是天下诸侯国国君的宗室;韩国是周朝结交的友好国家。如果周朝知道自己会失去九鼎,韩国知道自己会丧失三川之地,那么,他们一定会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以对付秦国,而且还会背靠齐国、赵国。并向楚国、魏国求救。如果周朝把九鼎给楚国,韩国把三川之地给魏国,大王制止不了他们这样,这就是我所说的伐韩危险的缘故。相比之下,不如进攻蜀国才是万全之策啊!”秦惠王说:“好!我听从您的建议。”

  秦国最终起兵伐蜀。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攻取蜀地,于是蜀国被平定。将蜀国君主的称号更改为侯,又委任秦国大臣陈庄为蜀相。蜀国既已附属于秦国,秦国就更加强大了,因而就更轻视诸侯各国了。

  相关阅读

  刘晏传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取武遂、方城。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尝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为约曰

  太宗贞观八年。初,吐谷浑可汗伏允遣使入贡,未返,大掠鄯州而去。上遣使让之征伏允入朝称疾不至仍为其子尊王求昏上许之令其亲迎尊王又不至乃绝昏伏允年老,信其臣天柱王之谋

  文言文《张嶷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也。弱冠为县功曹。先主定蜀之际,山寇攻县,县长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携负夫人,文言文《牛首马肉》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词原文如下: 【原文】 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其衣断带相望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

【司马错论伐蜀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相关文章:

司马错论伐蜀文言文及翻译02-21

司马错论伐蜀文言文赏析08-05

去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3-01

《齐欲伐魏》的阅读答案及翻译04-18

武王伐纣阅读答案及翻译07-01

《连处士》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08-16

《司马穰苴传》阅读答案及翻译07-03

小学语文《智伯伐赵》阅读答案及翻译04-26

《唐才子传》的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