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3-11-14 17:38:2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亡臣,因谓楚王曰:‘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

  (或)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王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王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二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后患,则臣恐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智之事也。”

  “语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之,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B.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C.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D.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与“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伯,即“霸”,本指春秋时代势力大且取得统治地位的诸侯,代天子管理天下诸侯。齐桓公、晋文公均为公认的“伯王”。

  C.《诗》,即《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D.绳墨,本指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后引申为法度或规矩。“背绳墨以追曲兮”(《离骚》)中的“绳墨”取本义,与文中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阳之战中,为避免韩楚结盟使秦国陷入危机之中,冯章向秦王进言,若拉拢楚国,韩国便孤立无援,对秦国没有威胁了。

  B.宜阳之战达到目的后,冯章又向秦王进言,以“冯章已逃,秦无地”为由,拒绝履行“许楚汉中”的诺言。

  C.谏者的进言既肯定了秦王已取得的成就,也表达了对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会让秦王步智伯、夫差后尘的担忧。

  D.谏者认为,秦国应改变援魏抗楚的策略,与楚国交好,对抗齐、宋,否则楚国、秦国都可能遭受兵祸,最终沦为天下笑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

  (2)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

  14.同样是向秦王进言,冯章和谏者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0.C(“雍”是堵塞、切断、隔阻之意,不能充当前句的宾语,排除AD;“阳侯”是要塞名,同时结合句子结构分析,排除B。故选C。)

  11.D(“背绳墨以追曲兮”中的“绳墨”用的是引申义,意为规矩、法度,与文中意思相同。)

  12.D(“对抗齐、宋”错,从文中“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可看出,齐宋两国是秦国要去争取的援助国。)

  13.(1)(秦王)果然派冯章出使楚国,许诺把汉中之地割让给楚国,于是秦国攻下了宜阳。楚王根据冯章所说,向冯章索要汉中之地。(拔:攻取、攻占;责:求取、索要;责汉中于冯章: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如今大王对赵、魏广施恩德,却轻视了失去齐国一事,这是骄傲(的表现);攻克了宜阳,不顾及与楚国的交情,这是怨恨(的原因)。(德:施加恩德;轻:轻视,不认为重要;恤:顾及;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冯章从眼前利益出发,只注重秦国当下的一战之胜、一地之失(没有考虑眼下的做法对未来的影响);②谏者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从秦国长久稳定的角度出发),建议做好秦、韩、楚、魏四国之间的平衡。(答出冯章的出发点给1分,答出谏者的出发点给2分,两点都答对给3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宜阳之战中,冯章对秦(武)王说:“如果不攻下宜阳,韩、楚两国趁我国兵力疲敝(前来进犯),秦国处境必然危险了!不如答应把汉中之地割让给楚国,使楚国高兴。楚国一高兴,就不会进兵,韩国一定会孤立无援,(这样),韩国对秦国就没有办法了!秦王说:“好。”(秦王)果然派冯章出使楚国,许诺把汉中之地割让给楚国,于是秦国攻下了宜阳。楚(怀)王根据冯章所说,向他索要汉中之地。冯章对秦王说:“大王您就让我逃走,然后对楚王说:‘我本来就没有答应割让土地给楚王。’”

  (有人)对秦王说:“我私下感到疑惑,大王您轻视齐国和楚国,小看韩国。我听说,王者取胜而不骄傲,霸王约束自己而不怨恨发怒。取胜了也不骄傲,所以能使世人信服;约束自己不怨恨发怒,所以能使邻国顺从。如今大王对赵、魏广施恩德,却轻视了失去齐国一事,这是骄傲(的表现);攻克了宜阳,不顾及与楚国的交情,这是怨恨(的原因)。骄傲、怨恨不是王者取得功业应有的风范,我私下为大王考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

  “《诗经》说:‘万事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少有保持到最后的。’所以先王所看重的就是善始善终。怎么知道是这样呢?过去智伯瑶灭掉了范氏、中行氏,又围攻晋阳,最终失败,被韩、赵、魏三家耻笑;吴王夫差迫使越王勾践退守至会稽山,又在艾陵战胜齐国,召集黄池会盟,对宋国无礼,最后被勾践擒获,死在干隧。这二人并不是(最初)没有战功,但都只有(好的)开始而不能善终啊。”

  “如今大王您攻破宜阳,横扫三川,使天下的士人不敢开口议论;切断诸侯之间的联系,改变二周的疆界,使得国君之间不敢往来;堵塞阳侯隘口,夺取黄棘,使得韩、楚的军队不敢西进。大王如果能保持这种好势头到最后,三王不难成为四王(秦武王成为夏禹、商汤、周武之后的第四位开国之王),五霸也不难成为六霸(秦武王成为五霸之后的第六个霸主)。大王如果不能保持这种好势头到最后,以后就会有大的祸患,那么我担心各国的君主和河、济一带的谋士会使大王步夫差、智伯的后尘。”

  “古语说:‘走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只算走到了一半。’这是说走完最后一程的艰难。如今大王常常有骄傲的神色,以我的见解来看,天下的事情,根据国君的想法,不是楚国遭受兵祸,就一定是秦国遭受兵祸。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秦国援助魏国抵抗楚国,楚国援助韩国抵抗秦国。四国的兵力相当,不能再开战。齐、宋在四国框架法度之外,把它们当作秤锤(调节双方力量)。秦国先拉拢到齐、宋,韩国就会被削弱,韩国削弱了,楚国就会被孤立而遭受兵祸。楚国先拉拢到齐、宋,魏国就会被削弱,魏国削弱了,那么秦国就会被孤立而遭受兵祸。如果照这样行事,秦、楚两国定会被天下人嘲笑。”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阅读答案及翻译】相关文章: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原文及翻译10-02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原文及翻译09-24

《秦王谓唐雎曰》阅读答案及翻译10-23

初,权谓吕蒙曰阅读答案03-17

秦穆公谓伯乐曰原文翻译05-29

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原文及翻译10-02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阅读答案及翻译04-18

关于客卿为韩谓秦王原文及翻译09-24

战国策·东周·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原文及翻译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