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答案与翻译

时间:2023-11-01 15:24:2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阅读答案与翻译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答案与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阅读答案与翻译

阅读答案与翻译1

  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天启五年进士。授浚县知县。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俄以皇陵震惊,疏责辅臣不宜作秦越之视,帝不问。出按福建,数以平寇功受赉。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加一番更移,辄加一番扰害。”帝是其言。十二年十月,杨嗣昌出督师。肯堂奏,帝以偏执臆见责之。

  十四年四月言:“流寇隳城破邑,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此督师嗣昌受事前所未有。目前大计,在先释嗣昌之权。”疏入而嗣昌已死。十二月复言:“今讨贼不可谓无人,巡抚之外更有抚治,总督之上又有督师。位号虽殊,事权无别。中枢冥冥而决,诸臣瞆瞆而任。至失地丧师,中枢纠督抚以自解,督抚又互相委以谢愆,而疆事不可问矣。”帝纳其言,下所司详议。十五年请召还建言谴谪诸臣,乃复给事中阴润、李清、刘昌,御史周一敬官。肯堂迁大理丞,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总兵郑鸿逵拥唐王聿键入闽,与其兄南安伯芝龙及肯堂劝进,遂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曾樱至,言官请令樱掌吏部,乃令肯堂掌都察院。肯堂请出募舟师,由海道抵江南,倡义旅,而王由仙霞趋浙东,与相声援。乃加少保,给敕印,便宜从事。芝龙怀异心,阴沮之,不成行。

  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城中兵六千,居民万余,坚守十余日。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令四妾、一子妇、一女孙先死,乃从容赋诗自经。

  (《明史列传张肯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B.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C.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D.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越之视”即看他人的得失像秦国人看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比喻他人痛痒与己无关。

  B.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是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

  C.“吏部”居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在唐宋明清时期负责科举考试和授官。

  D.蟒玉,即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亦作蟒衣玉带,在文中代指官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肯堂读书仕进,受到重用。他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历任知县、御史和巡抚等官职,受到了重用。

  B.张肯堂忠于职守,敢于谏言。他多次就军事等问题向皇帝上书进言,即使受到皇帝的追责惩处,也不气馁。

  C.张肯堂投身战事,坚持不懈。他请求招募水军;从海路到江南以和唐王呼应,在唐王死后仍坚持作战。

  D.张肯堂气节刚烈,最终殉国。他率军守城十多天,在清军破城后,穿着官服让家人先死,然后写诗自尽。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5分)

  (2)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5分)

  参考答案

  10.D

  11.C

  12.B

  13.(1)崇祯七年,他升任御史,第二年春天,贼寇攻下凤阳,他上书就消灭贼寇的事讲了五点意见。

  (2)(一个官员)今年在河北、陕西,明年调到福建、广东,在路上往返,动不动就是几千里,时限的.耽误经常超过几个月。

  参考译文

  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天启五年进士。初任浚县知县。崇祯七年,他升任御史,第二年春天,贼寇攻下凤阳,他上书就消灭贼寇的事讲了五点意见。不久因为皇陵受战火威胁,让帝王担心震惊,他上书批评辅臣不应该对战事谋划疏远,悲喜不关于心,皇帝没有追究。过后他外出巡察福建,几次因为平定贼盗的战功受到奖赏。回朝以后,他上书说:“监司胡乱钻营,花样百出,心中想让谁留在那里,就可以让他长期在那里任职;心中想让谁离开那里,就可以让他换个地方,说是借用人才。(一个官员)今年在河北、陕西,明年调到福建、广东,在路上往返,动不动就是几千里,时限的耽误经常超过几个月。官员多一次更换地方,就多一份纷扰侵害。”皇帝认为他的话是正确的。十二年十月,杨嗣昌出任督师。肯堂进奏,皇帝批评他的意见偏执、主观。

  十四年四月,肯堂上书说:“流寇攻城破邑,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这是督师嗣昌任职前所没有过的事。目前最好的办法是首先解除嗣昌的职权。”他的奏疏刚递进去嗣昌就死掉了。十二月肯堂又上书说:“现在讨伐贼寇不能说是没有人才,巡抚之外又有抚治,总督之上又有督师。官名虽然不同,所要办的事和他们的权限没什么差别。中枢在这里想当然地做出决策,下边的大臣在那里稀里糊涂地执行。弄到国土失陷、军队受损的时候,中枢纠举督抚来自我开脱,督抚又相互推卸责任,疆场上的战事就这样没法子办了。”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把他的奏疏交给有关部门详细讨论。十五年,肯堂请求召回那些因为提建议被贬出的大臣,朝廷就恢复了给事中阴润、李清、刘昌,御史周一敬的官职。肯堂被提拔为大理丞,不久又升任右佥都御史,外出巡抚福建去了。

  总兵郑鸿逵护唐王朱聿键到福建以后,与他的哥哥、南安伯郑芝龙以及肯堂劝说唐王登上皇位,肯堂就被加官太子少保、吏部尚。曾樱来后,言官奏请让曾樱掌管吏部,于是唐王让肯堂改掌都察院。肯堂请求到地方招募水军,从海路到江南,号召义师举事,请唐王从仙霞直趋浙东,与自己相互声援。唐王于是给他加官为少保,给他发了敕命、印信,由他自行见机行事。芝龙怀有二心,暗中阻挠他,肯堂未能成行。

  顺治三年,唐王败死,肯堂漂泊海外。六年,他到舟山。待王任用他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淸部队乘满天大雾的机会集结在螺头门。定西候张名振保护抒王航海离开,嘱咐肯堂防守。城中兵力只有六千人,百姓一万多人,坚守了十多天,城被攻破后,肯堂身穿官袍朝南坐着,让四个妾、一个儿媳、一个孙女先死,然后从容不迫地写下绝命诗,上吊自杀了。

阅读答案与翻译2

  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注解】:

  1、窥:窃伺。

  2、临洮:今甘肃泯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韵译】:

  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

  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

  吐蕃族至今牧马只能远望;

  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1、一二句运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手法赋比兴中的哪一种?其目的是什么?

  2、沈德潜说:与《敕勒歌》同是天籁,不可以工拙求之。试简述之。

  参考答案

  1、答: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兴中有比,目的是以北斗七星喻哥舒翰的功高。

  2、答案:全诗内容平淡素雅,以简练的手法勾勒哥舒翰执刀深夜警戒的形象,又以胡人至今不敢南下牧马,喻哥舒翰功劳的影响深远。

  赏析:

  这是西域边境人民歌颂哥舒翰战功的诗。诗以北斗起兴,喻哥舒翰的功高;以胡人至今不敢南下牧马,喻哥舒翰功劳的影响深远。全诗内容平淡素雅,音节铿锵和顺,既有民歌的自然流畅,又不失五言诗的典雅逸秀。所以,沈德潜说:与《敕勒歌》同是天籁,不可以工拙求之。然而,即使以工拙求之之,难道就失其俊美感人吗?

  赏析二

  这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颂歌。此诗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牧马,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自从遭到哥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

  这首诗题为《哥舒歌》,哥舒之所以值得歌唱,是因为他戍边抗敌,保国为民。但是,作者并不从激烈的战斗中直接表现他如何英勇善战,如何机智果敢,用兵如神等等,而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诗的第一句就把哥舒翰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渲染出来。人民为何赞扬,吐蕃何故畏惧;过去吐蕃长驱直入,如今又为什么不敢过临洮,这都是宣扬哥舒翰的赫赫武功。可见这样的描写是很富于启发性的。哥舒夜带刀,这个夜字是颇有讲究的,它把起兴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把赞扬和崇敬之情融注于人物形象之中;同时又将边地的`紧张气氛和人物的警备神态刻画出来了。哥舒夜带刀五个字干净利落,好像是一幅引人注目的人物画像。在那简炼有力、富有特征的形象中,蕴藏了一股英武之气,给人一种战则能胜的信心,而给吐蕃以屏足不敢近的威慑。因此,就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诗的主题来讲,哥舒夜带刀比起那种冲锋陷阵的形象更丰富、更传神,更能诱导人们的想象。

  这首《哥舒歌》可能是经过修改加工后的作品,但是它那种朴实和巧妙、明朗和含蓄相统一的风格,依然显示出民歌的特色。哥舒歌(西鄙人)

阅读答案与翻译3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予竞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及宣帝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四海倾注,朝野肃然。或有请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人之美也。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军事,不得妄有改革。”

  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帝曰“诸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且水口非一,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恪果并力合肥,卒如所度。帝于是使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俭、钦请战,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节选自《晋书·景帝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使人觇之 觇:窥视

  B.此子竟可也 竟:竟然

  C.伊陟嗣事 嗣:继承

  D.欲徼一时之利 徼:求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景帝“沈毅多大略”的一组是(3分)

  ①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②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

  ③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 ④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⑤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 ⑥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帝才华出众。他年少时就博得好名声;高雅有风采,沉着坚毅,深谋远虑;宣帝薨后,文帝任命景帝为抚军大将军辅佐朝政。

  B.景帝重视人才。他制定选用人才的方法,提出了选人用人要求,命令百官司推举人才,关心人,体恤人,因此赢得了人心,自己也得到了朝廷内外的尊重。

  C.景帝遵守旧制。当有人提出要改变现有制度时,景帝引用一位诗人的`诗句,表示祖先留下来的典章制度应当遵守,但他同时也表示,如果有战争则例外。

  D.景帝洞察战况,诸葛恪合肥起兵,应验了景帝战初的判断;景帝下令以防守消耗敌人的力量,再根据战况,令属下主动出击,结果大败敌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5分)

  (2)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5分)

  4.B(竟:最终。)

  5.B (②表现其“孝”,③是间接表现,⑤为众人的意见)

  6.A (文帝任命错误,应该是天子任命。)

  7.(1)景帝暗地里收养了三千名不怕死的士人,分散在百姓中,到这时一个早晨就集合起来,众人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阴”“死士三千” “人间”各1分,句意2分)

  (2)景帝就命令文钦督率精锐部队奔赴合榆,拦截敌军的退路,毋丘俭率领众将作为后继。(“敕”“趋”“要”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景皇帝名师,字子元,是宣帝的儿子。高雅有风采,沉着坚毅很有远大的谋略。他年少时就流传有好声誉,和夏侯玄、何晏名望相同。何晏时常称说:“差不多可以成就天下事的,是司马子元。”魏景初年间,任散骑常侍,多次升官为中卫军。制定选用人才的方法,提拔人不超越他的功绩,任免官吏无私情。宣穆皇后去世,景帝服丧以极其孝顺闻名。宣帝将要诛杀曹爽时,精心秘密谋划,单独跟景帝悄悄策划,文帝不知道这件事。将要动手的前一天晚上才告诉他,之后派人窥视,景帝像平常一样入睡,而文帝不能安然就寝。清晨在司马门会集兵队,景帝镇静内外,布置非常严整。宣帝说:“这个儿子终究真行啊。”当初,景帝暗地里收养了三千名不怕死的士人,分散在百姓中,到这时一个早晨就集合起来,众人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事件平息后,因为有功被封为长平乡侯,食邑千户,接着加封为卫将军。等到宣帝死时,议政的人们都说:“伊尹已死,伊陟继承事业。”天子任命景帝为抚军大将军辅佐朝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升为大将军,加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令百官推举人才,明确年少与年长者的尊卑,体恤贫困与孤独的人,清理被废除不用的人。四海倾心向往,朝廷内外恭敬。间或有人请求要改变制度,景帝说:“‘好像什么都不知道,顺从上代帝王的法度去做’,这是诗人所赞美的。三代祖先的典章制度,是应当遵守的;如果不是有战争,不能随意更改。”

  五年夏五月,吴国太傅诸葛恪包围新城,朝廷的议论担 心他分兵侵犯准泗,打算守卫各水路口岸。景帝说:“诸葛恪新近在吴国得到权势,想求得一时的好处,聚兵合肥,希望侥幸得手,没有精力再在青徐找麻烦。再说水路口岸不是一个,多守卫就用兵多,少守卫又不足以抵挡敌人。”诸葛恪果然在合肥集中兵力,最终正像景帝所推测的那样。景帝便派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人抵御敌军。毋丘俭、文钦请求出战,景帝说:“诸葛恪全力深入我方,把军队置于险境,他们的锋芒难以抵挡。再说新城既小又坚固,敌军进攻也难以攻克。”于是命令众将领筑城防守。相持了好几个月,诸葛恪攻城的力量耗尽,死伤超过半数。景帝就命令文钦督率精锐部队奔赴合榆,拦截敌军的退路,毋丘俭率领众将作后继。诸葛恪因害怕而逃跑,文钦迎上去攻击,大败敌军,杀敌一万多人。

阅读答案与翻译4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注①瘿:(yǐng)颈瘤病。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①凡饮之者辄

  ②不求药去尔病

  (2)文中画横线句子体现了南歧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这则寓言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分析】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病:得大脖子病;

  ②句意为: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善:好;

  (2)本题考查理理解重点语句及人物心理分析的能力。重点语句的理解可结合句意,人物心理的分析,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意思是“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有句子“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可见南岐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及其得到的启示。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

  结合故事内容,不难看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孤陋寡闻,混淆黑白。

  答案:

  (1)①得大脖子病②好

  (2)因为南岐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笑外方人。

  (3)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阅读答案与翻译5

  郭浩字充道,顺德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

  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州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人有名有字,自称用字,称人以名。“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B.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而“谥号”指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

  C.年号,指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因祥瑞或重大事故而立号改元,有一帝改立年号至十数次,一年之中改立年号至数次者。

  D.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时的路,犹明清的省;元时的路,犹明清的府。

  6.根据文意,下列各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B.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C.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D.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7.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B.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C.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D.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州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5分)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分)

  参考答案

  5.【答案】A,应为“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6.【答案】A,根据句意。

  7.【答案】D解析: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在吴举劾之后

  8.(1)考点“按”(核查,调查);“阴”(暗中,私下);“鞫”(审讯)“不协”(不和);句意1分。

  吴玠查究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地与敌人勾结.而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不同,由此吴玠与郭浩开始不和。

  (2)考点,“作难”(应翻译为起义、作乱。闹事)1分;三处被动对一处给1分;“隳”(毁坏);“仁义不施”宾语前置1分;最后判断句语气1分。

  【参考译文】

  郭浩字充道,顺德军陇干人。宋徽宗时,曾率领一百名骑兵抵达灵州城下,夏国人率领一千名骑兵来追赶他们,郭浩亲手斩杀两名骑兵,提着首级返回。跟从种师道进军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用来断绝宋军的饮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它。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乱箭射中左肋,发怒不去拔箭,奋力大声呼喊,活捉到敌人才停止;各军跟着前进,敌人逃走,郭浩从此知名。积功升任中州刺史。

  宋钦宗即位,因为种师道推荐,郭浩被皇上召见问答,他上奏说:“金军长期在外,一心想着回归。请求派轻装军队,从小路驰往滑台,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可发动攻击。”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之策没有被采纳。皇上询问西边事务,郭浩说:“臣在任的时候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防。”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泾原路,夺取了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年间开拓的土地,又全部失去。

  建炎元年,郭浩任原州知州。二年,金军攻取长安,泾州守将夏大节弃城逃跑,郡人也投降了金军。郭浩正好在半夜时来到郡中,他只率领了二百人,抓获金兵,让他们返回,说:“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要交战就立即来决战。”金军于是退去。

  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盗取梁、洋两地,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郭浩与吴璘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数以万计。升任为邠州观察使,调任兴元知府。饥民在米仓山聚集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调任利州知州。金人步兵骑兵十多万攻破和尚原,进而窥视川口,到达杀金平,郭浩与吴玠大败金军。吴玠查究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地与敌人勾结.而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不同,由此吴玠与郭浩开始不和。朝廷就调任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损破坏得非常严重,住户也没有几家,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放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其他军队因为军需困乏依靠朝廷补给,而只有郭浩把积余的十万钱资助给户部,朝廷嘉奖他,以后他凡有奏请,都能得以直达朝廷。九年,改任金、洋、房三州节制。十四年,得到皇上召见,授官检校少保。十五年,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阅读答案与翻译6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⑦,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⑧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

  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轼的小儿子。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5.甲乙两文的作者是苏轼,他和韩愈、王安石等人合称为“(1)”,初中阶段教材中我们学过的他的诗词或文还有《(2)》(试卷中出现的除外)。(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予欣然从之()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归舍已三鼓矣。

  8.【甲】文中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景象是“ (1)”;【乙】文中作者上元日夜游见到的景象是“(2)”。(4分)

  9.分析“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中三个加点词的表达作用。(4分)

  10.下列对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画线句写出了月光的动态美以及因月色不期而至引发的愉悦之情。

  B.乙文结尾用韩愈的典故,把人生比作钓鱼,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得失的辩证思考。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之笔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夜繁荣之景、淳朴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无法排遣,寻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1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这几句与他在这两篇小品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3分)

  答

  5.唐宋八大家(1分)

  书戴嵩画牛/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1分

  6.(1)寻找,找(2分)(2)跟随,跟从(2分)

  7.(1)只是缺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2分,关键词“少”)

  (2)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2分,关键词“归”“舍”)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分,少写多写都扣1分)民夷杂糅,屠沽纷然(2分,前后句各1分,多写扣1分)

  9.三个动词构成三个短句,节奏明快,写出作者夜游的经过,表现出作者从容随性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心境。(4分,形式1分,内容概括1分,表达的情感2分)

  10.D(3分).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乐观豁达的情怀。本项中“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无法排遣,寻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说法错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3分,没有写完整扣1分)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

  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要被贬后乐观豁达的心态。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作者与家人分别而且不得团圆时自我排解,旷达乐观的诗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参考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书上元夜游

  己卯年元宵节,我当时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出去吗?”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只见汉人和少数民族住在一起,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鼾声响起,一觉醒来又睡去。(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阅读答案与翻译7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忠嗣初名训,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初,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天宝四年四月,固让朔方、河东节度,许之。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囯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故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迄于天宝末,战马蕃息。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节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B.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C.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D.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因帝王所居的宫苑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B.中国,上古华夏族生活于黄河流域,以为所居居天下之中,故称;后泛指中原地区。

  C.三司,早指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唐时主理刑狱。

  D.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死者的官职,是以精神的方式给予逝去的人嘉奖。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忠嗣兵家出身,谙熟兵法。他的父亲为朝廷而死;唐玄宗和拥有雄才武略的王忠嗣讨论兵法,王忠嗣应对自如,出人意料。

  B.王忠嗣忠于职守,淡泊功名利禄。王忠嗣身居将职时,行事慎重,安守边疆;他认为,不能消耗中原的兵力来获取个人功名。

  C.王忠嗣敢于上谏,险些被处以极刑。针对唐玄宗攻占石堡城的计划,他分析双方形势,提出先观察再定夺的意见,几乎落到被处以极刑的地步。D.王忠嗣心思缜密,具有远见卓识。在朔方互市时,他抬高马的价格来引诱诸蕃,导致诸蕃战马越来越少,而汉军更加壮大。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

  (2)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

  【参考答案】

  9.C

  10.D

  11.C

  12.(1)等到了河、陇,(王忠嗣)非常不习惯当地的风俗人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傲,威望比从前降低。

  (2)之后哥舒翰大举进兵攻打石堡城,攻打下来后,死者过半,终究如同王忠嗣所说的那样。

  【解析】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皇甫惟明义弟王昱”是“短”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B;“贬东阳府左果毅”意思是“东阳府左果毅”是被贬的地方和官职”,作“贬”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D项,“是以精神的方式给予逝去的人嘉奖”错。追赠,主要有实物形式的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两种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的方式。故选D。

  【1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C项,“王忠嗣敢于上谏,差点被处极刑”错。王忠嗣险被处以极刑的主要原因是“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非王忠嗣勇敢上谏。故选C。

  【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颇”,非常;“物情”,风俗人情;“自处”,自傲;“于”,比。第二句得分点:“伐”,攻打;“拔”,攻占,占领;“竟”,终究。

  参考译文:

  王忠嗣,太原祁人。原名训,由于父亲为朝廷身死缘故,赐名忠嗣,在禁宫中供养多年。等到长大,雄毅而少言,受人尊重有武略,玄宗因为他是兵家子弟,和他讨论兵法,应对纵横,皆出意料。玄宗对他说:“你今后必然为良将。”王忠嗣曾经说皇甫惟明的义弟王昱的短处,于是被他们诬陷,王忠嗣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划占领新城,有人说以忠嗣的才能足以完成,若要取胜,非他不可。希望随即上奏请求,皇上诏令忠嗣赴河西。忠嗣年少时以勇敢自负,到了身居将职,又以稳重守边为本职。曾对人说:“当国家安定的时候,作为将领的职责是抚恤军队而已。我不想让中原的兵力疲敝,来捞取(求取)个人功名啊。”每次军队出战,便召集各将领交付兵器分发给士兵,虽然是一弓一箭,但都在上面记上用者的姓名,战斗完后收回。如果遗失,就验明其身份治罪。所以人人自勉,兵器充足。当初,王忠嗣在河东、朔方很长时间,对边疆的情况非常熟悉,很得士卒人心。到了河、陇,对当地风俗人情非常不习惯,又以功名富贵自傲,威望比往日降低。天宝四年四月,坚持让位朔方、河东节度使职务,唐玄宗同意了。唐玄宗正在考虑攻占石堡城,下诏令征询攻战的方法,王忠嗣上奏说:“石堡城地势险要,吐蕃全力守卫它。如果以疲惫之师攻其坚固的城池,必将被敌杀死数万人,之后战事才能完成。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请休兵秣马,观察势态发展再夺取它,这是上策。”唐玄宗由此不高兴。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每天都在寻察他的过失。李林甫又命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唐玄宗大怒,召见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几乎被陷害致死。十一月,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天宝七年,经权衡后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第二年,王忠嗣暴死,终年四十五岁。之后,哥舒翰大举进兵攻打石堡城,攻打下来后,死者过半,竟然真的如同王忠嗣所说的,当世人称他为名将。之前,王忠嗣在朔方,每次到互市的时候,就抬高马的价格来引诱诸蕃,诸蕃听说这个消息,争着来卖马,他们只要来了,王忠嗣就买下。因此诸蕃战马越来越少,而汉军更加壮大。等到他到了河、陇,他又奏请迁移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来充实实力,他的军队又更加壮大。到天宝末年,战马繁殖增多。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阅读答案与翻译8

  念奴娇·闹红一舸

  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煞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开头描绘了一种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开时节,词人曾乘小舟荡漾在荷花丛里,一对对鸳鸯伴着船儿戏水。

  B、 连绵成片的荷塘中人迹罕至,满目只有荷叶荷花,“水佩风裳”本指美人的衣饰,此处喻指荷叶与荷花。

  C、 下阕首三句承上启下,表明在不知不觉间光阴飞逝,只有荷花还留在原地。词人巧用比喻,将荷花刻画成痴情仙子。

  D、 天色渐晚,诗人不忍心离去,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还有高柳、老鱼都在挽留自己,表达出词人的深切眷恋之情。

  E、 本词多处直接引用前人的诗句。例如“田田多少”(形容水面荷叶),南朝民歌有“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之句。

  15、 本词上片中“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一句,广受称赞。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14、 CE

  15、 ①构思巧妙:想象荷花的香气仿佛飞入了诗人的诗句,用语新奇。②手法巧妙:“嫣然”照应前句之“玉容”,暗含拟人,将荷花当作美人;荷花于风“吹”、雨“洒”中的“摇动”又与“冷香”在视觉、触觉与嗅觉上相通,“飞”字巧用比拟,化静为动。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词人巧用比喻”有误,“将荷花刻画成痴情仙子”为拟人,“青盖亭亭”为比喻。E项,本词多化用前人诗句,不是直接引用。

  15、 试题分析:题干说本词上片中“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一句,广受称赞。要求赏析其精妙之处。这是考查考生赏析诗句的能力,作答时可以从诗句的艺术手法角度考虑。“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一句是说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我赞美荷花的诗句。这一句充分反映出作者丰富而又独特的想象力,“香”是人们喜欢的一种气味,它直接作用于人的嗅觉,而诗却是诉之于视觉或听觉的。“嫣然”,赋予荷花人的情态,而“飞”字巧用比拟,化静为动,让人们想象着荷花的“冷香”是如何惹起诗人诗兴大发,写出了优美的诗句的情态。本句诗人构思巧妙,用语新奇。

  【翻译】

  小舟荡漾在红火、繁茂的荷花丛里,记得来时曾经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罕见游人踪迹,无数映水的荷花衬着荷叶在微风中摇曳,就像系着佩带和裙裳的美女。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我赞美荷花的诗句。

  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季,舞衣般的荷瓣容易凋落,西风吹得南浦一片狼藉,使我愁恨悲凄。那高高的柳树垂下绿荫,肥大的老鱼将浪花吹起,仿佛拘留我在荷花间留居。多少圆圆的荷叶啊,曾知我多少回在沙岸边的归路上徘徊,不舍离去。

  《念奴娇·闹红一舸》是南宋诗人姜夔的一首咏荷词。词对荷塘景色的描绘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光景奇绝清幽空灵的世界。姜夔以这首托物比兴的咏物词借写荷花寄托了他对自己的超凡脱俗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阅读答案与翻译9

  大将军青 ① 兵出定襄。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议郎周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长史安曰:“不然,建以数千卒当虏数万,力战一日,士皆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不若降之也。不当斩。”青曰:“青()肺腑领兵于外,不患无威,()霸说我()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余以此示为人臣者不敢专权,不亦可乎?”遂囚建诣行在,天子果赦不诛。

  〔评〕卫青握兵数载,宠任无比,而上不疑,下不忌,唯能避权远嫌故。不然,虽以狄枢使 ② 之功名,犹不克令终,可不戒软?南俗尚鬼,狄武襄征侬智高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之,与神约:“果大捷,投此钱尽钱面。”左右谏止:“倘不如意,恐阻师。”武襄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倏一掷,百钱皆面,于是举军欢呼,声震林野。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曰:“俊凯旋,当谢神取钱。”其后平誉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视,乃两面钱也。

  〔评〕桂林路险,士心惶惑,故假神道以坚之。狄青为枢密使,自恃有功,颇骄赛,恬惜士卒,每得衣粮,皆曰:“此狄家爷爷所赐。”朝廷患之。时文璐公当国,建言以两镇节使出之,青自陈无功而受镇节,无罪而出外藩。仁宗亦以为然,向璐公述此语,且言狄青忠臣。璐公曰:“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心,所以有陈桥之变。”上默然。青犹未知,到中书自辨,璐公直视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步。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辄惊疑终日,不半年,病作而卒。皆璐公之谋也。

  (选自明代冯梦龙 《智囊全集》,凤凰出版社 20xx 年版,有删改)

  【 注 】 ① 大将军青:卫青,西汉时期杭击句奴的名将。 ② 狄枢使:狄青,北宋名将,谧号“武襄”,官至枢密使,故又称“狄枢使”、“狄武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自裁之 裁:裁决

  B.南俗尚鬼 尚:迷信

  C.建言以两镇节使出之 建:提出

  D.却行数步 却:反而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青( )肺腑领兵于外,不患无威,( )霸说我( )明威,甚失臣意

  A.之于为

  B .以于之

  C .之而以

  D .以而以

  3、下列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

  B.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

  C.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

  D.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

  4、下列各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青执掌兵权多年,深受宠信,天子对他没有疑心,属下对他也没有嫉妒之意。这正是因为他能避开过度的权威,远离各种嫌疑的缘故。

  B.狄青带兵征讨侬智高的时候,大军到达桂林的`南面,他焚香祝祷,并取出一百枚铜钱与神相约后掷地卜金,这些举动都是为了鼓舞士气。

  C.文潞公在朝执政,建议宋仁宗让狄青出任两镇节度使以便让他离开朝廷,但仁宗觉得狄青是忠臣,始终未怀疑过狄青,只是文潞公怀疑。

  D.狄青到藩镇后,宋仁宗每月都派使者去慰问看望他两次。每次听说皇上的使者要来,狄青整天都会惊吓疑虑。不到半年,就得病去世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 3 分)

  译文:

  (2)犹不克令终,可不戒软? ( 3 分)

  译文:

  (3)桂林路险,士心惶惑,故假神道以坚之。( 4 分)

  译文:

  答案:

  1 . D (却:后退。)

  2 . D (采用代人法,结合语境,不难得出答案。)

  3 . B (画波浪线部分应翻译为:狄青也非常高兴,让副将取来一百颗铁钉,立即任随铜钱的疏与密,将它们一一钉在原地,并覆盖上青纱笼,亲手加上了封条。)

  4 . C (此项“始终未怀疑过狄青”与“朝廷患之”“上默然”等矛盾。)

  5 . ( l )两人率军和匈奴大军苦战一天,士兵将伤亡殆尽,赵信投降单于,苏建独身一人逃回到卫青大营。(采分点:补齐省略成分;且,将要、就要;归,回到,逃回到。)

  ( 2 )还是不能让(他)得到善终,可以不引以为戒吗?(采分点:克,能;补齐省略成分;句式正确。)

  ( 3 )桂林路途险要,军士们人心惶恐疑惑,因此狄青借神明的力量来让他们坚定必胜的信念。[采分点:惶惑,惶恐疑惑;假,借助;以,来;坚,使(让). · · … 坚定。」

  翻译

  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出兵定襄攻击匈奴。苏建、赵信两位将领同率三千多骑兵行军,在途中遭遇单于军队。汉军和匈奴军苦战一天,士兵伤亡殆尽,赵信投降单于,苏建独身一人逃回大营。议郎周霸说:“自从大将军出兵以来,从来没有处死过副将。现在苏建抛弃军队,独自逃回,可以杀他以显示大将军的威严。”长史任安说:“这样不可以。苏建以数千骑兵去抵挡数万之敌,奋力作战一天,而士兵没有二心。如今他侥幸脱险,将军反而要杀他,岂非要告诉后人,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回来还不如向敌人投降吗?我认为不该杀苏建。”卫青说:“我作为天子的外戚心腹之臣带兵出征,并不怕没有威严。周霸说要显示我的威严,这并不合我的心意。虽然论职权,我有权处死手下将官,但以我所受到天子的宠信,也不敢在塞外专擅生杀大权,而应该押回京师,请天子裁决,并可借此训示为人臣的不应擅自专权,这样做不是更好吗?”于是卫青命人把苏建押解到天子行在,后来汉武帝果然赦免了他。

  〔评译〕卫青掌兵权多年,深受宠信,天子对他没有疑心,属下对他也没有嫉妒之意。这正是因为他能避开过度的权威,远离各种嫌疑的缘故啊。若非如此,即使有北宋狄青般的显赫功勋,还是不能得到善终,这实在不能不引以为戒啊。

  狄青担任枢密院枢密使时,自恃功勋卓著,十分桀骜不驯,袒护士卒。士卒每次得到衣物粮食,都说:“这是狄家爷爷赏赐的。”朝廷上下都以此为心头大患。当时文潞公在朝执政,建议仁宗让狄青出任两镇节度使以便让他离开朝廷。狄青上书说自己无功却受封节度使,无罪却又外放,心中很是委屈。仁宗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向潞公述说了狄青的话,并说狄青是忠臣。潞公说:“本朝太祖难道不是后周世宗的忠臣吗?但因为得到军心,所以才会发生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事。”仁宗听了,默然无语。狄青尚不知道这事,到中书门下去为自己辩白。潞公盯着他,直截了当地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朝廷有些怀疑你罢了。”狄青吓得禁不住后退好几步。狄青到藩镇以后,仁宗每个月都派使者去慰问看望他两次。每次听说皇上的使者要来,狄青都会整日惊吓疑虑。结果不到半年,就得病去世了。这些都是文潞公的计谋啊。

阅读答案与翻译10

  张中丞传后序(韩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有删减)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然尚恨有阙者恨:怨恨

  B.引绳而绝之引:拉

  C.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卒:最终弃城而逆遁

  D.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拥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人相食且尽 臣死且不避

  B.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纵一苇之所如

  C.当二公之初守也蚓无爪牙之利

  D.其谁之功也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4分)

  (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4分)

  11.韩愈从哪些方面为许远作了辩白?请简要回答。(5分)

  参考答案

  8、A(恨:遗憾)

  9、B(A.前一个“且”是副词,可翻译为“将要”,后一个“且”是连词,可翻译为“尚且”;B.两个“所”都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作名词使用;C.前一个“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后一个“之”是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D.前一个“其”是语气副词,表反问,后一个“其”是代词,可翻译为“它”)

  10、(1)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全部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通知”1分,“辞服”1分,大意2分)

  (2)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穷”1分,“将”1分,大意2分)

  11、(1)许远没有畏死投降;(2)城市陷落从许远管处开始很正常,不能以此责怪许远;(3)许远他们死守,有正当理由;(4)许远谦逊,接纳张巡并自处其下;(5)守一城而捍卫天下。

  参考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像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

  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张、许二位的功绩,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候的事情。

阅读答案与翻译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习凿齿,字彦威。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江夏相袁乔深器之,数称其才于温,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

  时温有大志,追蜀人知天文者至,夜执手问国家祚运修短。星人曰:“无忧虞,至五十年外不论耳。”温不悦,乃止。异日,送绢一匹、钱五千文以与之。星人乃驰诣凿齿曰:“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凿齿问其故,星人曰:“赐绢一匹,令仆自裁,惠钱五千,以买棺耳。”凿齿曰:“君几误死!君尝闻干知星宿有不覆之义乎?此以绢戏君,以钱供道中资,是听君去耳。”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累迁别驾。温出征伐,凿齿或从或守。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温甚器遇之。时清谈文章之士韩伯、伏滔等并相友善,后使至京师,简文亦雅重焉。既还,温问:“相王何似?”答曰:“生平所未见。”以此大忤温旨,左迁户曹参军。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道安曰:“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

  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及襄阳陷于苻坚,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既见,与语,大悦之,赐遗甚厚。又以其蹇疾,与诸镇书:“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士裁一人有半耳。”俄以疾归襄阳,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

  (节选自《晋书·习凿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B.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C.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D.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簿,职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只在地方郡、县官府设有此官,中央不设。

  B.棺,棺材,常见以木、铜、石等物料制造,分内棺和外椁,棺:装殓尸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

  C.星宿,古代天文术语。文中指星象,指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迷信的人借观察星象,推测人事的吉凶。

  D.荆州,九州之一,九州,传说我国上古时期有冀州、兖州、扬州、徐州等九大行政区,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凿齿才干突出,很受赏识。他从小立志,博学多闻,文笔好;他妙答释道安,被人称好;他被袁乔器重,得到桓温的优厚待遇。

  B.习凿齿思维敏捷,机智过人。桓温向占星人咨询后送给占星人钱物,占星人访问习凿齿请求他帮忙,习凿齿点拨后救了占星人。

  C.习凿齿恪尽职守,忠于朝廷。他在桓温手下,常常担任要职,办事有成效,后来他居住郡里时,撰述《汉晋春秋》来劝谏桓温。

  D.习凿齿评论别人,实事求是。他评价简文帝用语是“生平所未见”,桓温认为其忤逆了皇上,但合自己的意愿,把他官职升迁了。

  13.把文中这些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5分)

  (2)俄以疾归襄阳,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5分)

  阅读答案:

  10.A【解析】原文标点: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笑:“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海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11.A【解析】“只在地方郡、县官府设有此官,中央不设”错,中央机关和地方郡、县官府皆设有此官。

  12.D【解析】“忤逆了皇上”、“升迁”两处皆错,应为:忤逆了桓温;降职。

  13.(1)我家在益州,我接受命令从远道来到这里,现在接受桓公的旨意自杀,没办法使自己的尸骨返回家乡。(“被命”“无由”“致其骸骨”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又过不久襄阳、邓州回归东晋,朝廷想要征召习凿齿,让他主管撰写国史的事,适逢(恰逢)习凿齿病死,这件事便中止(没有结果)。(“寻”“征”“典”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凿齿,字彦威。习凿齿年轻时就颇有志气,博学多闻,以文章著称,荆州刺史温召为从事,江夏相袁乔十分器重他,多次在桓温面前夸奖他的才干,桓温便升迁他为西曹主簿,关系亲密,待遇优厚。

  当时桓温有野心异志。将蜀地一位通晓天文术数的星人请来,夜里握住他的手询问国家命运气数的长短。星人道:“国运绝无忧患。到五十年以后就难以预测了。”桓温不高兴,便不再追问。过了一天,桓温送给星人绢一匹,钱五千文。星人便急忙奔告习凿齿说:“家住益州,受命远道而来,今奉桓公旨意自裁,无法使尸骨返乡。因为足下仁厚慈爱,请为小人备棺立碑安葬于黄土。”习凿齿问其缘故,星人说:“桓公赐绢一匹,是让小人自缢,钱五千文,是置办棺材之费。”习凿齿说:足下差一点因误会而死,足下曾听说过干知星宿吉凶有不杀之义吗?桓公这是用丝绢跟足下开个玩笑,赐钱是供路途费册。这是让足下离开回乡而已。”星人大喜,第二天天一亮就去辞别桓温。桓溫询问他离去的本意,星人以习凿齿之言作答。桓温笑道:“习凿齿担心足下因误解而死,足下倒是因误解而得生。然而这真是三十年白读儒书,不如一问习主簿。”

  习凿齿多次升迁,任别驾从事。桓温出兵征战,习凿齿有时行军有时留守,所任职务,常常处在机要之位,任职理事颇有功绩,擅长写书信论议,桓温十分器重信任他。当时著名的清谈文章之士韩伯、伏滔等皆与习凿齿交情深厚。后来习凿齿奉桓温之命出使至京师,当时做丞相的简文帝也十分敬重他。返回荆州后,桓温问:“丞相会稽王是怎样的人?”习凿齿答道:“生平所未见。”与桓温旨意大为不合,因此被降职为户曹参军。当时有个僧人释道安,俊逸善辩有高才,从北方到荆州,与习凿齿初次会见。释道安道:“弥天释道安。”习凿齿应声道:四海习凿齿。”当时人认为这是绝妙对句。

  当时桓温图谋篡位,习凿齿闲居襄阳郡里,著写《汉晋春秋》载定正逆来节制桓温,书起于汉光武帝,终止于晋愍帝。一直到襄陽被前秦苻坚占领,苻坚平素多闻习凿齿的大名,便用轿子将习凿齿与释道安一起送到长安。相见后,与他交谈,十分欣赏他。赐赠礼物非常丰厚。又因为习凿齿跛足,苻坚给各镇的文书中说:“从前晋朝司马氏平定吴国,利在获得陆机、陆云二位才士;今日我平定汉南,所获得仅仅是一个半人而已。”不久习凿齿因病返回襄陽。又过不久襄陽邓州回归东晋。朝廷打算征召习凿齿,让他主管撰写国史。适逢习凿齿病死,此事便告中止。

阅读答案与翻译12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②执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

  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译文:

  4.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

  答案:

  1.拿用鞭子打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4.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阅读答案与翻译13

  道士救虎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土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1、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意思

  具()躬()以()

  【答案】准备亲自用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

  【答案】道士说:“这也是有生命的东西,一定要快快救它!”

  3、想象一下,受了重伤后的道士将会说些什么呢?

  【答案】光讲人道,不讲是非,最终要吃大苦头

  4、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对像虎一样凶恶的东西,人们不应怜悯。

  【解析】道士救上虎之后反而差点被虎咬死,说明不是所有生命都值得救,一定要看清他的善恶。

  参考译文:

  满是苍莨的山,溪水汇合流在了一起,进入到江中。有个道士在它上面建造寺庙,用来伺奉佛主,十分谨慎小心。一天晚上,山上发了洪水,水上漂流着房屋,塞满了山溪,滔滔向下流去。很多受灾的人,有的骑在木头上,有的趴在屋顶上,又哭又喊,向周围求救,那求救的声音接连不断。道士便准备了大船,亲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水边,督促善于游泳的人拿好绳索等候在岸边。有人被水冲来便投去木头、绳索,把他拉上岸。被救活的人很多。第二天清早,有一只野兽被冲来,躯体淹没在波涛中,把头伸出水面左右盼望,好像向人求救的样子。道士说:“这也是有生命的东西,一定要赶快救它!”驾船的人听从他的`话去救。用木头把它接上了船,原来是一只老虎。开始时,它还是昏昏沉沉的样子,坐着舔身上的毛。等船一到岸,它就瞪着眼睛看着道士,跳上去把道士扑倒在地。船工们一齐涌上去救,他虽然没被咬死但已经受了重伤。郁离子说:“悲哀啊,这也是道士自己的过失啊。知道它不是人而去救它,难道不是道士的过失吗?虽然如此,正如孔子所说:‘看一个人的过失,就知道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了。’道士就是这样的人。”

  启示

  文中说的“道士”,他救了落水的老虎,结果差点儿反被老虎吃掉。他多么像明朝人马中锡在《中山狼传》中描写的东郭先生,又多么像《克雷诺夫寓言》中《农夫与蛇》中的农夫。坏人总是坏人,他们的本性难改,你轻易同情他们,结果往往害了自己,鳄鱼的眼泪是不能相信的!

阅读答案与翻译14

  喜鲍禅师自龙山至

  刘长卿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

  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注释】

  ①龙山:即乌龙山,在睦州。

  ②居;全诗校:“一作山。”

  ③芊芊:茂盛貌。

  ④后夜:佛家有初夜、中夜、后夜之说,见《遗教经》。

  ⑤杖锡:锡为锡杖,僧人所持,高与眉齐,头有锡环,振之有声。杖锡谓僧人出行。

  ⑥禅:梵语禅那之省,意译为静虑。

  1.“谁听石上泉”中的“谁”有的版本作“也”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请结合诗歌分析。(4分)

  2.作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示例一:“也”字更好。内容上,写出了鲍禅师既赏山中月,又听石上泉的悠闲生活。格律上,“也”与“犹”对仗工整,读来流畅、自然。

  示例二:“谁”字更好。营造了苍凉、荒芜、凄清的意境。故居仍在对着山中明月,却久已无人居住,还有谁去听那清泉流经岩石发出的优美声音?主人去了哪里?做什么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也给诗歌增添了几分精彩。(4分)

  2.(1)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盼望;

  (2)作者与鲍禅师深厚的情谊;

  (3)作者对出家人生活的向往,喜欢出家人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思想。(4分)

  【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翻译: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从故居落下,春天嫩绿的小草长势那么芊芊。

  夜深了我们还静对山中的明月,恍惚中听到了石上传来的流泉。

  从猿啼的声音中感觉已到夜半,由花朵的开放想见无情的流年。

  多想像禅师那样杖锡到处游玩,丢弃名利之心人间到处可悟禅。

  赏析:

  刘长卿他在睦州(今浙江嘉兴)任司马时,由于厌倦了那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狼狈为奸的官场生活,所以就去游山玩水,去寺院参禅悟道,也认识很多的和尚道人,也写了很多诗篇,《寻洪尊师不遇》、《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等诗篇,但是这篇《喜鲍禅师自龙山至》算是其中佼佼者,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来佳作。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首联的意思:“在明媚,温煦,祥和的春天阳光照耀下的鲍禅师故居房子的.四周,春草苍翠茂绿。”“故居”指旧居,“芊芊”指茂盛的意思。作者首联是写看到的景物;但是作者写景时,“动”与“静”相结合,此联的故居房子当然是“静”物,芊芊春草,本来是“静”物,当是风吹会草动,这里按“动”物来写,“动”与“静”交融,相得益彰,也更加突出诗歌的深刻内涵。我们在看下去。

  “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有些书上这首颔联中的后半句里面“谁”字是“也”字,“也听石上泉”。我认为“也”字好一点,对仗也工整,读来也流畅,顺意,不别扭,内容与含义也提高了很多,但是我这里还是按这样解释。这句的意思:“四周都是芊芊春草的故居在晚上的时候,皎洁的月亮正对着它洒下一片美丽,柔和,醉人的光辉,此时此刻,故居房子里好久没有人居住了,还有谁去听那清水流在石岩上所发出的优美声音。”诗歌的意境显的很寂寞,苍凉,荒芜,凄清。那主人去哪里?去龙山了,到底干什么呢?诗中没有讲,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思!这样的诗歌才会引起读者的意趣,也给诗歌增添了几分精彩。但是一去就是很长时间啊!我们接下来去欣赏颈联。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这句诗的意思:“山中的猿声又啼叫,就知道又是半夜;花草又发芽,就知道又过了一年。”作者的朋友鲍禅师是道人,道人没有成家立业,四海为家,云游天下,清心寡欲,六根清净,不闻求达,淡泊名利,孤芳自赏,超凡脱俗,所以一去龙山就是好长时间,花落花开,猿声依旧。我们从诗句中读出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盼望,说明作者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后来作者的朋友鲍禅师终于从龙山回来,那么作者的朋友归来后,作者与朋友又是怎么样呢?我们欣赏最后一联。

  “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这句的意思:“回来后的鲍禅师经常在悠闲时策仗来谈心,谈到心中无杂念时,那就是达到了道家人常说的最高人生境界,已经领悟到了真正的道家禅心。”我们从诗句里不仅看出作者与鲍禅师感情深厚,而且还可以看出作者向往道家人的生活,也喜欢道家人那种淡泊名利,孤芳自赏,超凡脱俗的思想。

阅读答案与翻译15

  卜式以耕田畜牧为业。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等到弟弟长大成人,卜式就从家里搬出来,只要了家中畜养的一百多头羊,田宅房屋等全都留给了弟弟。卜式进山牧羊,十多年,羊达到一千多头,买了田地宅舍。而他的弟弟却尽破他的家产,卜式就又多次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弟弟。

  当时汉朝正在从事征伐匈奴的战争,卜式上书,愿意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皇上派使者问卜式:“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我从小放羊,不熟习做官的事,不想做官。”使者问道:“莫非是家中有冤屈,想要申诉冤情?”卜式说:“我生来与人无争,同乡的人中贫穷的,我救济他;品行不好的,我劝导他;我所住的地方,人们都听从我卜式,我怎么会被人冤屈!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效死以保其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献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使者把他的话报告给了皇上。皇上把卜式的话告诉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这种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为教化的榜样而扰乱正常的法规,希望陛下不要答应他的请求。”于是皇上很久没有答复卜式的上书,过了几年,才打发他回去。卜式回家后,依旧耕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花费很大,仓廪府库都空了,贫民大量迁徙,都仰仗朝廷给养,朝廷没有能力来全部供养。卜式又出资二十万给河南太守,用来接济那些迁徙的百姓。河南太守上报富人助济贫人的名册,皇上记得卜式的姓名,说道:“这原是以前想要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的那个人。”当时,富豪(为了逃税)争相着隐匿家产,唯有卜式想要资助边防费用。皇上于是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于是召见卜式并拜他为中郎,赐爵为左庶长,田十顷,并布告天下,使他尊贵显荣,用来教化百姓。

  起初,卜式不愿做郎官。皇上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让你去牧养它们。”一年多后,羊长得肥壮,而且繁殖了很多。皇上路过他放羊之处,很赞许他。卜式说: “不只是放羊,治理百姓也是像这样:让它们按时起居,凶恶的就立即除掉,不让它危害一群。”皇上对他所说的话感到惊奇,想试一试让他治理百姓。封他为缑氏县令,缑氏人都安于他的治理。又调为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绩为最好。皇上认为卜式为人朴实忠厚,(于是)封他做齐王太傅,后来又封为丞相。适逢(南越丞相)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说,他父子愿意与齐国善于射箭操船的人一起到南越决一死战,以尽为臣的节义。皇上认为卜式贤良,下诏说:“如今天下不幸发生了战事,郡县诸侯没有依正直之道奋起的。齐国丞相卜式其行雅正,亲事耕种,不为利益所惑。过去,北方发生了战事,他曾上书要捐献家产帮助官府保卫边疆;现在又首先站出来,虽然没有参加战斗,可以说他的义是从内心里表现出来的。”于是,拜卜式为御史大夫。

  评论说:卜式就像鸿雁有威仪的羽翼没有飞起时却被燕雀所轻视一样,其行迹远藏于放牧猪羊的事情上,若不是遇到了好的时机,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地位呢?

【阅读答案与翻译】相关文章:

阅读答案及翻译06-12

《包拯》阅读答案及翻译06-19

《社鼠》阅读答案及翻译06-15

《王冕》阅读答案及翻译01-11

《旧唐书》阅读答案及翻译07-05

《小村》阅读答案及翻译04-29

《鹧鸪》阅读答案及翻译07-06

《明史》阅读答案及翻译04-18

《于园》阅读答案及翻译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