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菱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菱阅读答案1
菱溪石记
(北宋)欧阳修
⑴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⑵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濆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⑶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①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⑷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丰乐)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⑸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
⑹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释】①佚:同逸,安逸。
22. 第⑴段的见其可怪中的其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 对刘金其人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刘金是乱世举事的三十六位英雄之一。
B.刘金爱石是效仿爱赏奇异的孩子女人。
C.刘金曾构建陂池台榭,植种奇木异草。
D.刘金后代为平民,仍有散居在溪边的。
24. 第⑵段考求溪名,是否游离于文外?(2分)
25. 第⑸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
26. 概括本文主旨。(3分)
参考答案:
22.(1分)六块菱溪石中最大的一块
23.(3分)B
24.(2分)否。溪名虽被迫改掉,且被记于正史,流传于民众心中的却仍然是溪的本名。可见只有民众的口碑才是真能流传改变不了的。这与作者主旨是有内在一致的。
25.(2分)承上文我对两石的安置方式,解释这样安置的原因(避免天下所有奇异事物或被弃或被占的命运),为发出告诫和请求作铺垫。
26.(3分)借菱溪石的或被取或被弃的命运,慨叹人事兴衰无常,表达与民同乐的思想。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有个姓封的老人,家里有钱,品德高尚。有一年除夕,他在出屋门的时候看见自家的燕子惊恐的飞出来,就让两个仆人拿着蜡烛看看是怎么回事,出了中庭,他抬头看见树梢上有人,于是就止步不进,对两个婢女说:你们把蜡烛留在这,我一个人在这里喝酒,赶快把酒杯拿来!酒杯拿来后,他屏退家人,抬头对着树说:树上的人,这里已经没有外人,为何不下来呢?树上的人听了后,吓得直打哆嗦几乎都要掉下来了!老翁说:别怕,我怎么是忍心去抓你的人呢。那人才下来了,磕头称自己是死罪!老翁一看,原来是邻居,于是把他带进亭子,先替他倒了三杯酒,说:你需要什么。邻人流着泪说:我家有个老母亲,现在遇到年荒,没有什么可以度日,向来知道你家富有,所以做这不孝的事情。现在你不怪罪我,我还有其他什么要求呢。说完,声音哽咽!老翁说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于你做坏事,这是我的过错!现在酒菜还温着,你先吃饱,我再送你三十两银子,用来过日子的同时,也可以做小生意,这就可以过日子了!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了。别人不会像我这样宽恕,而且你这样也陷你母亲于不义。一旦成为小偷,到老也洗脱不了,何苦呢。他吃完了,给了他三十两银子,并把食物打包让他带走,送到墙下,说:回去给你母亲!你仍旧从这出去,不要让我的家人知道这件事,我也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其他的人。
菱阅读答案2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 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4分)
8.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3分)
第④段横线处应写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说说“不耻相师”的含义。(2分)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2分)
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4分)
答案:
7.要虚心好学;要不耻不知,要不耻下问,一不耻相师。
8.怎样虚心好学呢? (或“什么叫虚心好学呢?”
9.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②谦逊、谦虚、虚心等。雅量、度量、胸怀等。
③乙处:因为它不是解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从“语义连贯”的角度回答也可)。
菱阅读答案3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几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于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2.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第④段横线处应写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说说“不耻相师”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要虚心好学;要不耻不知,要不耻下问,一不耻相师。
2、怎样虚心好学呢?(或“什么叫虚心好学呢?”
3、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②谦逊、谦虚、虚心等。雅量、度量、胸怀等。③乙处:因为它不是解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从“语义连贯”的角度回答也可)。
菱阅读答案4
阅读文言文《北人食菱》,回答后面问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因为)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文中划线词:
仕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 而______________ 强______________
2.翻译: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当官;有人;却;硬是
2.连壳一起吃,是想用来清热啊。
3.他这样不懂装懂很不好,我们一方面要发奋学习,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也要大胆承认自己在许多领域是无知的。否则必然会贻笑大方。(意对即可)
菱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19分)
【甲】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并:连同 ; ⑤以:用来 ⑥何:哪里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从其所契者( ) (4)席上啖菱( )
13.选出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其人自护其短
C、置之其坐 D、其人自护其短
14.翻译句子:(6分)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分别获得什么启示?(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4分) (1) (立刻,匆忙) (2) ( 迷惑,糊涂 )
(3) ( 雕刻) (4) (吃)
13( B )(3分)
14.(6分)(1)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
3.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15.(3+3分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菱阅读答案6
夏天,菱在湖中开着洁白的小花。三角形的叶片一簇簇浮在水上,染绿了湖面。
菱有很大很大的须根,深深扎进泥里,吸取营养。无需照料,它们依靠自己顽强地生 存、成长,自由自在地开花结果。
菱的果实,长着尖尖的角儿,有坚硬的外壳。果实的肉,又白又嫩,脆生生、水汪汪的, 清香可口。
采菱季节是孩子们的节日,撑出一个个月儿形的梭子船,一边采食到处都是的菱果,一 边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荡漾,真像一幅又热闹又美丽的水乡风情画。
1. 填空。
.本文除了写菱的叶,还写了菱的 和 。
2. 三角形的叶片一簇簇浮在水面,染绿了湖面。从“一簇簇”我们可以读出 ,“染绿了湖面”说明 。
3. 想一想,为什么说采菱季节是孩子们的节日?再写下来。
参考答案:
1.小花 须根 果实
2.菱叶长得多 密
3.提示:语句通顺即可。
菱阅读答案7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吐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①菱:即菱角。 ② 仕:做官。
1、解释划线的词。
席上啖菱( ) 或曰( )
2、翻译句子。
(1)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吃;有人
2、(1)连壳一起吃,是想用来清除热气。
(2)前山后山,哪个地方没有!
3、无论碰到什么事,不要不懂装懂。如果自以为是,只会惹来笑话。(意思对即可)
菱阅读答案8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以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称她“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咏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问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这事,就嘲讽的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仍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都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 ,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 ,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识大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的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点本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其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 。
2.作者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3.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不耻相师“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要虚心好学。举例论证(例证法)
2.要不耻不知要不耻下问要不耻相师
3.怎样才能做到虚心好学呢?(用陈述句也行:要做到虚心好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4.乙处
5.(1)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应当互相学习)
(2)谦逊(谦虚、虚心)雅量(度量、胸怀)
菱阅读答案9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选自《雪涛小说》)
编辑本段解释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编辑本段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注释 1.并:连同.2.去:去除.3.欲:想要.4.坐:因为,由于.5.或:有的人.6.而:却.7.曰:说.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9.北人:北方人.10.以:用来.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12.仕:(仕途)在……做官.13.啖:吃.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15.食:食用.16.何:哪里.17.识:见过,见识
寓意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补充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编辑本段解释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358804731 20xx-11-13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编辑本段解释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编辑本段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 寓意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补充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 井有香泉树有灵 20xx-11-13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北方的人不知道菱角为何物,但他在南方当官。在酒席上吃菱角把壳也吃进去了。有人说,吃菱角要剥掉壳,北方的人自圆其说,不承认自己的缺点,我不是不知道,我吃壳,只是想去热降火。那人告诉他,北方有菱角吗?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里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不是生长在土里,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说成知道的。
北方的人不知道菱角为何物,但他在南方当官。在酒席上吃菱角把壳也吃进去了。有人说,吃菱角要剥掉壳,北方的人自圆其说,不承认自己的缺点,我不是不知道,我吃壳,只是想去热降火。那人告诉他,北方有菱角吗?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里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不是生长在土里,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说成知道的。
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 分)
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
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 分)
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解释
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保护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解释
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保护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longlong28go 20xx-11-13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
寓意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补充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魔饰天蝎龙 20xx-11-13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补充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解释
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护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护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辨别,护其短处
有一条河,有一座独木桥,只能容一个人通过.河东河西有两个人,一个从东来,一个往西去谁也不让谁.怎么过桥?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编辑本段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补充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补充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
一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后来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是想用来清热呀!”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菱阅读答案10
菱 溪 石 记
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 按:察看
B.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 称:适合
C.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 佚:遗失
D.亭负城而近 负:靠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乃能知爱赏奇异 吾常终日而思矣
B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C石即刘氏之物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
D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 去以六月息者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重新安置菱溪石的目的是满足滁州百姓逢时过节玩赏,本文写作目的只是告诫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B.菱溪石在刘金手中是私人藏品,在欧阳修手中供百姓观赏,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这说明二人境界悬殊。
C.刘金是一名勇猛之人,身处乱世,志向远大,事业有成,他收藏菱溪奇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
D.作者介绍了刘金在世时的盛极一时,后叙述刘氏后代泯然无闻之状,两相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兴废之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4分)
(2)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6分)
参考答案:
4C(佚通逸,放荡。此题为了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理解和判断方法的掌握。)
5.(都是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A、转折连词可是/假设连词假如。B、代词其中的/祈使语气词还是。D、介词根据/介词凭借。)
6A(根据最后一段的议论可知,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二,其一是富贵如浮云,奇物难以永远占有;其二才是告诫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7.参考答案:
(1)我对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产生感慨,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其中感人物废兴和弃的被动句式各1分,全句通顺1分)
(2)那些奇异的事物,被弃置在偏僻悠远的地方就很可惜,被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把它拿走。(其中物之奇者定语后置、幽远活用、置之后的介词省略、耳目各1分,全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菱溪的奇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被人取走了,一块稍微小一点但形状特别奇异,也被收藏在老百姓家里;最大的一块仰面躺于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每年天寒霜降,溪水干涸就露出了石头,溪旁住的人见它形状怪异,往往把它作为神灵祭祀。
菱溪,查阅各类图册经籍中都没有记载。唐代会昌年间,刺史李渍写了一篇《荇溪记》,说:荇溪水出永阳岭,向西从皇道山下经过。根据地理位置寻找,现在没有被称为 荇溪的河流。问滁州人荇溪在什么地方,他们回答说菱溪就是这条河。杨行密占据淮南的时候,淮南人为了避讳他的名字,把荇改为菱,从道理上说也许就是这样。
溪旁有一处遗址,听说是以前将军刘金的住宅,奇石就是刘金的东西。刘金,伪吴时代的贵将,和杨行密同时在合肥举事,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本来是一个骠悍武夫,却也知道喜欢、欣赏奇异的事物,有了像小孩子一样的爱好,难道不是因为在乱世之中功成志得,满足于富贵人的安乐与嗜欲而使他这样吗?遥想这宅院当年的水池台榭、奇木异草,和这些石很匹配,也是一时的盛事!现在刘金的后人,散居为平民,还有住在溪两岸的。
我对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产生感慨,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就用三头牛拖出来,放置于幽谷之中,又寻找那块稍微小一点的,在白塔的老百姓朱某家得到了它,就将它们立在丰乐亭的南北。丰乐亭靠近滁州城,道路近便,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那些奇异的事物,被弃置在偏 僻悠远的地方就很可惜,被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将它拿走。唉!刘金虽然不值一提,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勇猛的人,他平生的理想志向,难道不大吗?可是到了他的后辈,衰败零落,以至于子孙没落而默默无闻,何况是要想长久地占有这块石头呢?那这件事可以作为那些富贵者的警戒。而那些喜欢奇异事物的人听到了这块石头的故事以后,也就可以欣赏就行了,何必取走占为己有呢!
【菱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菱溪石记阅读答案12-14
理发阅读答案 理发阅读理解答案12-10
求婚阅读答案 求婚阅读理解答案12-10
相认阅读理解答案 相认阅读答案12-10
《父子》阅读答案09-11
竹子阅读答案09-10
蜜蜂阅读答案09-10
雷雨阅读答案09-07
转身 阅读答案08-31
《雪儿》阅读答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