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阅读答案

时间:2021-03-29 12:30:0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隆中对》阅读答案精选15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隆中对》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隆中对》阅读答案精选15篇

《隆中对》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22—24题(10分)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

  (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3)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用:

  (4)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日:

  2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2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凡三往,乃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王以为若其父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两句中的若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B.刘备善于听从他人意见,以诚心求得人才,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从他人意见,最终兵败。

  C.两段选文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

  D.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件事三顾茅庐和长平之战在两段选文中仅以凡三往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就概括了,这是因为这两件事本身与突出两篇传记的主人公的性格关系不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要略写。

  参考答案:

  22.(4分,每小题1分)(1) 拜访

  (2)通伸,伸张(须写出本字和解释。)

  (3)因此

  (4)每天

  23.(3分)孝成王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因此最终没有加罪于她。(以卒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4.(3分)C

《隆中对》阅读答案2

  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节选自《隆中对》)

  6.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持,控制) B.国险而民附(国家)

  C.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 D.总揽英雄(广泛地罗致)

  7. 下面四个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挟天子而令诸侯 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B.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①此用武之国 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①贤能为之用 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B.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C.本文详略分明,如刘备三顾茅庐,仅用“凡三往,乃见”一句带过;诸葛亮论对策则详写,着力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谋略。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如结尾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答案:

  6. B (国险而民附:地势)

  评分意见:本题2分。 sp; C.①的 ②主谓之间无实义;D.①被 ②结为)

  评分意见:本

  7. B (A.①表修饰 ②表转折,却 B.①②来&nb分。

  8. C(诸葛亮论对策,是从正面表现诸葛亮的谋略。)

《隆中对》阅读答案3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3分)

  (1)自董卓已来 ( )

  (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3)挟天子而令诸侯 ( )

  【小题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于:曹操比于袁绍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B.而: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C.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之:犹鱼之有水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小题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小题4】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案

  【小题1】(1)通以(2)一天天 (3)挟持、控制

  【小题1】D

  【小题1】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竹篮、竹筒)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酒水)来迎接将军你呢?

  【小题1】(1)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到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已为通假字。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及用法的能力。A项分别译为同、在 B项分别为并列关系和转折关系连词 C 项分别译为凭借、于是 D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除了注意孰、箪、以等重点字,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还要注意语句的通顺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中诸葛亮所说的所做的来概括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即可。

《隆中对》阅读答案4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11--13题。(10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 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4分)

  (1)躬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

  (4)此人可就见 就: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将军宜枉驾顾之。

  13.根据甲乙两选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诸葛亮其人作出评价。(2分)

  [答案]11.躬:亲自,自身。卑鄙:低微鄙陋。诣:拜访。就:接近。(每词1分) 12.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将军应该委屈自己亲自去拜访他。(每句2分) 13.出身卑微,少有大志,知恩图报,鞠躬尽瘁。(答出两点即可)。(2分)

《隆中对》阅读答案5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 ( ) (2)欲信大义于天下 ( )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 (4)愿诸君勿复言 ( )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之:犹鱼之有水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而: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

  C.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于:曹操比于袁绍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小题4:在对策中,诸葛亮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作了哪几方面的规划?你最佩服他哪一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2分)(1)命人退避 (2)通“伸”,伸张 (3)一天天 (4)希望

  小题2:A(2分)

  小题3: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2分)

  小题4:内政、外交、军事路线方面 高瞻远瞩、科学的预见性、重视人才等(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对所学文言文名篇中的词语,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注意字词在句子中的变化,比如“屏”是名词动用,“日”是名词做状语。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A句中“之”都在主谓之间,不译。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殷、存恤,智能、思”,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了解选文内容,分析诸葛亮所说的话,从内政、外交、军事策略方面概括,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

《隆中对》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yì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小题1: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由是先主遂诣亮(告诉)B.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C.先主器之(器重,重视)D.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则名微而众寡而其主不能守

  B.此用武之国或置酒而招之

  C.因屏人曰:“汉室倾颓……”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信义著于四海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小题3:翻译下面文言文语句。(4分)

  ① 将军宜枉驾顾之。 (2分)

  译文:

  ②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2分)

  译文:

  小题4:下列有关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分析天下形势,并提出对策、蓝图中,可见诸葛亮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天才的预见能力。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

  C.选段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围绕“隆中对”的“对”前、 “对”中、“对”后依次写来,且详略得当。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如结尾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小题5: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根据文意,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能用原文中的词。)(2分)

  ①孙权: ②益州: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①将军应该屈尊亲自拜访他。②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小题4:B

  小题5:①联(合) ②夺(取、占)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中的“诣”应该解释为“拜访,请教”,所以选A。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的“而”,第一个表并列,第二个表转折;B项中的“之”,第一个是 “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C项中的“因”,第一个是“于是”的意思,第二个是“凭借,靠”的意思;D项中的“于”都有“在”的意思,所以选D。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翻译时要注意“宜”和“顾”的意思必须要翻译出来。第二句翻译时要注意这是一个问句,译文也必须为问句形式,同时需注意“然”和“谓”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对照原文分析,B项中应该是先谈“必要生”,再谈“可能性”。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一个字”的要求和“不能用原文中的词”这一限制条件。由原文“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概括出对孙权是“联(合)”的态度,对益州则是“夺(取,占)”的态度。

《隆中对》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备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选自司马光《隆中对》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欲信大义于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

  (2)智术浅短,遂用猖蹶___________________

  (3)利尽南海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加粗“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挟天子而令诸侯

  B.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C.国险而民附

  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3.翻译下列句子。

  (1)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1)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州、益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戎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话后,只说了一个“善”字,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描写一下此时此刻刘备的心理活动。(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伸”,伸张。

  (2)同“猖獗”,颠覆,失败。

  (3)物资。

  2.B和D

  3(1)刘备按此去拜见诸葛亮,总共三次前往,才得以见到。

  (2)这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主人不善守治,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意思对即可)

  4.(1)此诚不可与争锋

  (2)可以为援(结好)

  (3)夺取、占领(跨有)

  (4)抚和(意思到即可)

  5.示例:

  太精彩了,孔明真是神人啊!真乃天助我也!有了孔明,不愁大业不成!(意思到即可)

《隆中对》阅读答案8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7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将军宜枉驾顾之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 ④遂许先帝以驱驰

  【小题2】翻译下列的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小题3】甲文中诸葛亮回顾了与先帝之间的哪三件大事?回顾这些大事的目的是什么?(5分)

  【小题4】乙文对诸葛亮的描写采用了什么方法?结合甲文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

  【小题1】⑴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⑵ 拜访 ⑶ 通“伸”伸张 ⑷ 奔走效劳 (4分)

  【小题2】⑴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⑵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小题3】 三件往事:①三顾茅庐 ②临危受命 ③临崩寄大事(每点1分)目的是: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后主。(2分)

  【小题4】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诸葛亮是一个有远大抱负,有卓越才能,知恩图报的人。(每问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如本题中的“卑鄙”是古今异义词,要注意分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的“苟“闻达”“犹”“计”“安”,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通读文段,了解内容,根据诸葛亮的自述经历,概括事件,体会诸葛亮自述经历表达什么心意,从诸葛亮的个人情感上的知恩图报和对后主的鼓励两个方面来概括。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乙文第二段从徐庶的角度介绍诸葛亮是侧面描写,第三段“三顾茅庐”是正面写诸葛亮。从诸葛亮对先帝的忠诚、对身负已任的尽心尽责、对后主的悉心关照等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隆中对》阅读答案9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隆中对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屏( )

  (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 )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 )

  (4)愿诸君勿复言 愿( )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犹鱼之有水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C.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曹操比于袁绍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参考答案

  1.(1)屏:(2)命人退避信:(3)(通“伸”)伸张日:(4)一天天愿,希望

  2.A

  3.(1)这个人值得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2)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从秦川出击,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水来迎接将军您呢?(意对即可)

  4.A

《隆中对》阅读答案10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先帝

  2、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Zhu :“身”的意思是亲自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

  4、“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天下计”,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3分)(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三)阅读下面《隆中对》中的文段,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字可兴矣”

  1(1分)用“/”给下面语句标出正确的停顿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2(2分)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A)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2分)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①曹操: ②诸戎、夷越: ①曹操: ②诸戎、夷越: ①此诚不可与争锋②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自董卓已来 ( ) (2)名微而众寡 ( ) (3)挟天子而令诸侯( ) (4)利尽南海 ( )

  (1)通“以”(2)而且(并且)(3)挟持(控制)(4)物资

  5.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竹篮、竹筒)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酒水)来迎接将军你呢?(2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6.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1)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

  7简答:(3分) (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 (1)①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孙权“贤能为之用”⑧刘备“总揽英雄”(1分,可选其中一例回答)(2)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2分,意同即可)

  文言文(共13分)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B ) A.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挟持,控制 B.利尽南海 利:利用 C.国险而民附 附:归附 D.时先主屯新野 屯:驻扎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B ) A.①贤能为之用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B.①而其主不能守 ②舍生而取义者也 C.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②辍耕之垄上

  3.句子翻译(3分)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这个意思吗?(本题要注意“殆”、“资”及反问语气,翻译意思对即可)

  4.填空(3分) 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兵力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人才优势;分析刘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物产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大计

  7.简答题(3分) 选文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一句,反映了诸葛亮什么样的思想?天命观 (或“唯心主义”,意思对即可)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 ) ②不耻劳辱( )去拜访 ②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每词1分)

  2.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左右皆笑之

  3.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的抄书人来谋生(供养家庭) 或: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

  4.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本字是通假字:研 本字:砚(各占1分)

  5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4分)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分析均可,异同各占2分,不结合文本扣一半分)

  (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3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拜访) (2)由是先主遂诣亮 (到……去,这里有“去拜访”之意) (3)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因为) (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总共)

  3、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1)我原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种,只希望在动乱的年代中苟且保全生命,不要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2)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当时一般人没有谁同意他这种比附

  4、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三顾茅庐、临危受命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3分) A 以弱为强者 B 曹操比于袁绍 贤能为之用 信义著于四海 C 此用武之国 D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此诚不可与争锋 争锋:争强、争胜⑵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资:资助、给予 ⑶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兴旺富裕⑷ 总揽英雄 揽招致、罗致

  7.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4分) 对曹操“不可与争锋”(1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1分);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2分)(意思

  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③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④,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趋:奔赴④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降低身份,指谦卑; ) (2)孤之愿也(愿望) (3)燕国殷富(殷实富足) (4)燕王吊死问孤(慰问)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3分)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3.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2分) 我的理解:①招纳贤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

  4.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我的感悟:示例: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由是感激(此(或“这”,或“这件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B )(2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 士争凑燕士/争凑燕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1)三次到我住的草庐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 (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燕国

  4.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2分) 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

《隆中对》阅读答案11

  文言文阅读 (16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失败),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

  15、下列句中黑体的词 (3分)

  躬耕于南阳(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由是感激( ) 欲信大义于天下( )

  1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

  17、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4分)

  甲文:

  乙文:

  18、诸葛亮和刘备历来备受尊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15、(4分)亲自 身份卑微、见识短浅 感动激愤 通“伸”,倡导。

  16、 (4分)(1) 在战事失利之际接受了任命,在艰危困境之中奉命(出使东吴)。

  (2)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17、(4分)甲文:诸葛亮自述经历乙文: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

  18、欣赏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懂地理,智商极高。忠心耿耿、知恩图报。欣赏刘备。他能识人、会用人,不但是情商高,还具有非凡的管理能力。 (答案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即可)

《隆中对》阅读答案12

  隆中对 陈 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小题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 屏

  (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

  (4)愿诸君勿复言 愿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犹鱼之有水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C.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曹操比于袁绍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3分)

  翻译: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分)

  翻译:

  【小题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答:( )。

  答案

  【小题1】(共4分)屏:命人退避 信:(通“伸”)伸张 日:一天天 愿:希望 (一词1分)

  【小题2】(3分)A (A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分别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的连词。C项分别译为“凭借”、“于是”。D项分别为“同”、“在”。)

  【小题3】(共6分)(1)这个人值得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3分,就见1分,枉驾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从秦川出击,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水来迎接将军您呢?(3分,“出于秦川”1分,“箪食壶浆”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小题4】(3分)A(应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隆中对》阅读答案13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选自《隆中对》)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

  (2)国险而民附 附:

  (3)夙夜忧叹 夙夜:

  (4)恐托付不效 效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两项是(2分) ( )( )A.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B.北定中原北通巫峡C.还于旧都曹操比于袁绍D.则名微而众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小题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甲】段中 “三分天下”的内容,并指出【乙】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老臣心”?(4分)

  【小题5】、有人认为后主刘禅愚钝无能,先帝刘备驾崩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取而代之。读完【甲】【乙】两文后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小题1】(4分)(1)挟持,控制 (2)归附

  (3)早晚 (4)完成

  【小题1】(2分) C D

  【小题1】(4分)(1)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2)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小题1】(4分)(1) “三分天下”,具体指对曹操“不可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1)“天下计”是指“三分天下”,具体指对曹操“不可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

  (2)最能体现“老臣心”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分)

  【小题1】(3分)开放性题,结合选文分析诸葛亮性格,得出结论,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示例:不同意这种观点(1分)。从选文看诸葛亮受刘氏父子礼遇,先为先主制定三分天下的大计,后受先主托孤重任,他为蜀汉南征北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忠臣良将他绝不会夺权谋逆(2分,意思对即可)

《隆中对》阅读答案14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选自《隆中对》)

  【小题1】《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修明政治的主张,即 、 、其中最主要的是 。 (2分)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将军宜枉驾顾之 B.时先主屯新野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C.遂许先帝以驱驰高可二黍许D.咨臣以当世之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小题3】下列句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咨臣以当世之事B.扶苏以数谏故 C.遂许先帝以驱驰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小题4】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小题5】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2分)

  甲文: _____ 乙文:

  【小题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远佞。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甲文:诸葛亮自述经历 乙文: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

  【小题1】略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等方面的内容来概括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修明政治的主张。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A、拜访。B、驻扎。C、答应,大约。D咨询。经过分析,应选C。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A、拿。B、因为。C、来。D、凭借。例句中“以”的意思为“因为”,所以选“B”。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D.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甲文中诸葛亮的生平介绍“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及出世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已文中“刘备拜访诸葛亮时所说的内容“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来概括甲乙两段的大概内容为甲文:诸葛亮自述经历 乙文: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所以翻译时,除了注意“于是在的意思、孤作者自称、度是估计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等重点字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比如(1)句就要补出省略的主语“诸葛亮”,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翻译的流畅性、准确性。

《隆中对》阅读答案15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陈寿《隆中对》)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常常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2)这个人你可以前去拜访他,而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3.乙文中刘备描述了当时“汉室倾颓”的混乱局面,如果用甲文中的话概括导致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最恰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2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句1分,2分)

  4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乙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类比论证或对比论证(1分) 求贤若渴,延揽人才,复兴汉室,礼贤下士,善听谏言,谦虚(答出一个即可,1分)

【《隆中对》阅读答案精选15篇】相关文章:

《隆中对》中考试题阅读及答案07-16

《隆中对》优秀说课稿12-17

乡愁阅读答案(精选5篇)05-21

《炊烟》阅读答案(精选17篇)03-04

长城阅读答案(精选15篇)12-14

理发阅读答案 理发阅读理解答案12-10

求婚阅读答案 求婚阅读理解答案12-10

相认阅读理解答案 相认阅读答案12-10

门槛阅读答案02-25

鹭鸶阅读答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