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1-03-23 15:05:20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丰乐亭记》阅读及答案

《丰乐亭记》阅读及答案1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丰乐亭记》阅读及答案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①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②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③,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④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⑤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滃然:水盛大的样子。 ②周师破李璟兵:后周出兵由赵匡胤指挥,进攻南唐,在滁州的清流关大败之。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 ③铲削消磨:削平削灭。 ④涵煦:滋润化育。 ⑤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顾:回头 B.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升:登上

  C.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察看 D.遂书以名其亭焉 书:写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B.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因为本其山川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B.文中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之意。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援引史实,通过写景、议论、记叙,达到突出颂扬赵宋王朝统一天下的功德的写作目的。

  D.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9分)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答: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答:

  (3)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

  答:

  欧阳修《丰乐亭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13.(3分)A (顾,看)

  14.(3分)

  B(A、“之于”的合音;“之乎”的合音。B、都表原因C、于是;依靠D、于是;竟然)

  15.(3分)C (重点落在“丰乐”二字上,歌颂宋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16.(9分)(1)(3分)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始:才、甘:意动,觉得甘甜,每字1分,句意通畅1分)

  (2)(3分)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简少,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

  (乐:喜欢、俗:民风,每字1分,句意通畅1分)

  (3)(3分)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一起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的浓荫下休息。(乃:于是、掇:采摘,每字1分,句意通畅1分)

《丰乐亭记》阅读及答案2

  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②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③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④数?及⑤宋受天命,圣人出而海内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⑥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⑦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⑧其山川,道⑨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⑩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1]写于庆历六年(1046)。所谓“庆历新政”,仅经过一年多时间,就在庆历五年春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贬于滁州。滁州五代时为争战之地,备受破坏,经过宋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已初步恢复元气。州西南琅琊山为游览胜地,欧阳修政事之暇,颇喜寻幽访胜,辟地筑亭。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欧阳修的散文,语言简洁,含义深远。全篇不足500字,却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了“丰乐亭”的“乐”意。

  翻译

  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讯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因为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成为敌国的,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度过一生,死后被人送进坟墓。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草木凋零,山岩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下“丰乐”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丰乐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①明年:第二年。

  ②顾:向四周看。

  ③按:查核。

  ④胜:尽。

  ⑤及:到达。

  ⑥涵煦:滋润化育。

  ⑦幸:庆幸。

  ⑧因为:于是就。本:根据。

  ⑨道:称道。

  ⑩夫:句首语气词。宣:宣扬。A滁:滁州[安徽省]

  11.书:写下

  12.名:命名

  B:丰山:在滁州西南

  C:耸然“高耸的样子

  D: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滃(wěng)然:水势充盛的样子

  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辟地:开辟出一块土地

  掇幽芳:意为欣赏清秀而芬芳的风景。

  荫乔木:在大树下乘凉。

  刻露:指秋冬时节,草本凋零,景致萧瑟。

  岁物:收成

  事简:公务简单

  掇(duō):拾取,采取

《丰乐亭记》阅读及答案3

  (一)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2. 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译:

  4. 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

  (1)

  (2)

  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

  (二)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佳木秀而繁阴 ( )(2)遂书以名其亭焉(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3.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

  5.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6.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7.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答案】

  (一)1.(1)像鸟的翅膀 (2)命名。

  2.:C 。

  3.:(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所以山有水就有活力,有草木就有生机,有烟云就秀丽妩媚。

  4.:山清水秀 山穷水尽 千山万水 山重水复。

  5.答案示例一: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

  示例二:会,画家郭熙认为,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景物的相互衬托,画面才美,而琅琊山正符合他的审美要求。

  (二) 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

  2.既 得 斯 泉 / 于 山 谷 之间

  3.(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

  4.与民共乐

  5.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6.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

  7.同: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乙文以掇j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写秋冬。

  异:甲文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多用而字,有回环咏叹的意味。乙文 用散句描写。

《丰乐亭记》阅读及答案4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世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8.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窃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D(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形容词,可译为“快乐”。B动词,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断,可译为“叙写”“描绘”,但如译为“根据”,亦可通;名词,可译为“根本”,此处指王道。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

  9.D(B、C项的前句不属于“山川美”,A项的后句不属于’‘风俗美”,可据此排除

  10.A(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11.(10分)

  (1)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3)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4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译出“所以”、“安”、“幸”各1分)

  附参考译文

  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泉水,甘甜无比。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面约百步远的近处找到了泉源。那儿上面是丰山,高耸而突兀;下面是幽谷,幽静而深藏;两者中间有一道清冽的泉水,翻滚着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看,很喜欢这里的风景。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过去,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十五万兵马,在滁州东门之外活捉了他的将领皇甫晖、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查对过滁州的地图和记录,又登上高处眺望清流关口,想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是,经历过战乱的老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

  自从唐代政治颓败,天下四分五裂,英雄豪杰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一出天下就统一了。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削平,有的自行消亡了。百年之间,寂静无声,只见青山依旧高耸,河水依旧清澈。想打听当时战争情况,可是经历过的老人都早已去世了。现在滁州位于长江和淮水之间,乘船坐车的商贩和四面八方宾客都很少来到这里。百姓一生中接触不到外面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已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地方僻静而且公事清简,也喜欢当地的民风安闲。既然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就天天同滁州人在此有时昂首观青山,有时低头听流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茂密的大树下纳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峭裸露,春夏的清爽秀丽,一年四季的景色,没有不可爱的。我又幸运地遇到当地百姓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我为他们描绘这里的山水(或“根据这里山河的特点”),说说这里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宣扬皇上的恩德,并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知州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下“丰乐”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丰乐亭记》阅读及答案5

  丰乐亭记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所不至 ( ) ②乐生送死 ( )

  ③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 ( )④名其亭 ( )

  【小题2】下列句中的“而”与“仰而望山”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而年又最高B.水落而石出C.朝而往D.而吾蛇尚存【小题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2分)

  民 生 不 见 外 事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小题5】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与《醉翁亭记》一文相同的政治理想,就是: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答案

  【小题1】①到 ②以……为乐 ③……的原因 ④命名

  【小题2】C

  【小题3】民/生 不 见 外 事

  【小题4】(1) (我)喜欢滁州地方偏僻而政事简略,又爱这里的人习惯于安适清闲。(2) 野花开放,散发出淡淡幽香,(好的)树木也都秀美而茂盛。

  【小题5】与民同乐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词不离句”,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如果孤立片面地理解某个词语,往往会出现错误。所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4)中的名为动词,命名的意思;(2)中“乐”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乐”的意思。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而这个连词的用法的能力。A、表并列。B、表并列。C、表修饰。D、表顺承。例句中“而”的作用为“表修饰”,所以选“C”。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的时候,除了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之外,还要注意句子的结构。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1)中乐、简、之”以及“(2)中“芳、秀、繁阴”等重点字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翻译句子的完整性、准确性。所以翻译句子时,第一步: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

  【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醉翁亭记》通过作者外出游玩来表现与民同乐的情怀,本文中“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以及“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来分析与《醉翁亭记》与之相似的政治思想。

《丰乐亭记》阅读及答案6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选出加粗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安此丰年之乐 安于畎亩衣食

  B.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朝而往,暮而归

  C.幸生无事之时也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D.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翻译句子。

  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子游也。

  3.文段中点明了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所写景物与《醉翁亭记》中描写的景物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

  5.本文段选自欧阳修的《丰乐亭记》,结合文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要以“丰乐亭”来命名。________

  6.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与《醉翁亭记》一文相同的政治理想,就是: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答案:

  1.D

  2.①喜欢滁州地方偏僻而政事简略,又爱这里的人习惯于安适清闲。

  ②又幸好当地百姓为他们获得丰收的年景而高兴,因而爱和我一同游玩。

  3.夫宣上因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

  4.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5.因为当地百姓获得丰收,生活和美快乐,作者又与民同乐,所以以此命名。

  6.与民同乐

《丰乐亭记》阅读及答案7

  语段,完成小题。(4分)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③,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掇>拾取。 ②<刻露> 明显地表露出来。③ <本其山川> 依据其山川地。

  【小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小题2】本段文字多角度写出了作者之乐,请再概括出四种。(2分)

  答案

  【小题1】(那时)又恰好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意思正确1分,语句通顺1分,共2分)

  【小题1】乐岁物丰成,乐山川之美(可爱之景),乐风俗之美,乐和平安定,乐与民同乐。(每个0.5分,答对任意四个得2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的理解来概括即可。

【《丰乐亭记》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丰乐亭记阅读答案05-26

《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12-24

欧阳修丰乐亭记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11-02

《丰乐亭记 欧阳修》阅读答案03-04

欧阳修丰乐亭记阅读答案09-06

《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比较阅读答案11-20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阅读答案及鉴赏12-27

欧阳修醉翁亭记与丰乐亭记的比较阅读答案12-25

《学舍记》阅读题及答案09-01

《囚绿记》阅读习题及答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