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王》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王》阅读答案1
阅读下文,完成第17一21题。(18分)
王绂传
①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
②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③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②也。客以红氍毹③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④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这里指纸。②估客:商人。③氍毹(qú shū):毛织的地毯。
(节选自《明史 ·王绂夏昶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坐累戍朔州 (2)除中书舍人
(3)虽豪贵人勿顾也 (4)俟黔公与求则可耳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B.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 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2) 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
20.从王绂的处事经验看,要保持操守,需要警惕□□和□□这两种人。(用文中的词语回答)(2分)
21.本文③④两段分别叙写了王绂哪两件事,从中可以看出王绂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7.(1)定罪,由而获罪(1分)(2)授予官职(1分)(3)顾忌(1分)(4)等待(1分)
18.A (2分)
19.(1)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审、轻者、固定句式,共3分)
(2)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之、是、判断句式,共3分)
20.估客;豪贵(2分)
21.王绂赠画,撕画还馈;(1分)由友人转赠黔国公的索画;(1分)清高耿直,不为金钱所动;(1分)不随流俗,不趋附权贵。(1分)
《文王》阅读答案2
司马文王①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②,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③曰:“是人之无情,乃可至于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④何由并之。”
他曰,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⑤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⑥,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选自《三国志.蜀书》
【注解】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他死后,被尊称为文帝,故这里称“文王”。②蜀技:表演四川的歌舞。技,同“伎”。③贾充:司马昭父子的亲信。④殿下:汉代以后,对太子、亲王的尊称。⑤郤正:刘禅旧日的大臣,和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⑥陇、蜀:指四川。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颇思蜀否? _________________
(2)宜泣而答_________________
(3)会王复问正 _________________
(4)诚如尊命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乃似郤正语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充分表现刘禅“无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由此句演化出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现在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文中刘禅的言行你是怎样评价这位亡国之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很
(2)应当
(3)正巧
(4)的确
2、(1)司马昭和刘禅在一起宴饮,(派人)专为他表演四川的歌舞。
(2)怎么竟然像郤正说过的话呢?
3、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 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意对即可)
4、通过文中刘禅的言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昏庸无能、贪图享乐、敌我不分、麻木不仁的亡国之君。(意对即可)
《文王》阅读答案3
姜太公遇文王
文王将田⑴,史编⑵布卜⑶,曰:田于渭阳⑷,将大得焉,非龙非螭⑸,非虎非罴⑹,兆得公侯,天遗⑺汝师。文王乃乘田车⑻,驾田马⑼,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⑽。曰:自吾先君⑾太公⑿曰:当有圣人适⒀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注释
⑴田:田猎。⑵史编:名叫编的太史。⑶布卜:布,陈;卜,灼剥龟:陈龟而灼剥之,视龟兆的纵横以定吉凶,叫布卜。⑷渭阳:渭水的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⑸螭(ch ):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 ⑹罴(p ):棕熊。⑺遗:赠予,给予。⑻田车:田猎的车。 ⑼田马:田猎的马。⑽说:通悦。⑾先君:去世之父为先君。⑿太公:父称太公。先君太公连称,即去世之父的意思。 ⒀适:到。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与语,大说__________②汤熨之所及也________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__
2.天遗汝师一句中的遗与下列句中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路不拾遗 B.深追先帝遗昭C.得遗金一饼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野径云俱黑______ 载与俱归______
卒见太公______ 卒中往往语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
②文王乃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5.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是历代贤明君主对待人才的态度,文王礼遇姜太公就是一例。你还能再举出历史上这样的一个例子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说通悦 ②汤通烫 ③反通返 2.D 3.全,都 一起,一同 终于 士兵 4.①不久准会有圣人到我们这里来,那时我们周民族就将要兴旺发达了。 ②文王便坐了猎车,驾了猎马,到渭水北岸去打猎,终于见到了姜太公,他正坐在一束茅草上钓鱼。 5.答案举例:刘备三顾茅庐 6.略。
译文
文王将要出去打猎,叫太史编替他卜了一课,太史编看了龟兆,唱道:
到渭水北边去打猎,将会有很大的收获。
不是螭也不是龙,不是老虎不是熊;
兆得个贤人是公侯,上天赐你的好帮手。
文王便坐了猎车,驾了猎马,到渭水北岸去打猎,终于见到了姜太公,太公正坐在一束茅草上,(安安静静地在那里)钓鱼。
周西伯出去打猎,果然在渭水北岸遇见了太公,和他交谈,大为高兴,说道:记得先前我那去世的父亲太公常向我说:不久准会有圣人到我们这里来,那时我们周民族就将要兴盛发达了。你可真就是这样的人吗?我家太公盼望你已经很久了!所以就叫他做太公望。用车子把他载了一同回京城去,回去就拜他做了国师。
《文王》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识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馀。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赐祭葬,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既至,不识碑所 识:知道
B.赏花赋诗,礼接优渥 渥:深厚
C.英上疏待罪。宥不问。 宥:宽恕
D.居二年卒,年七十五。 居:居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帝察其慎密 毋俾前人独专其美
B.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 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
C.异日且以为己地 朕且用尔
D.因问以北伐事 以英奏,复给予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英“慎密”的一组是( ) (3分)
①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 ②师旋,过李陵城
③沉诸河,还奏 ④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
⑤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 ⑥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英随皇帝北征路过李陵城,被召去查看石碑,王英发现碑上阴刻有鲁花赤等名氏,担心日后起争端,就将石碑击碎,沉入河底,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B.皇帝询问王英北伐之事,王英认为皇帝亲征,敌人定会远逃,希望皇帝不要穷追。皇帝认为这是王英讥讽他穷兵黩武,因此怀恨在心。
C.宣宗之时,天下安定。天子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曾勉励王英,向宋濂、吴沉、解缙等学习,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
D.王英细致谨慎,端庄稳重,正直宽容,受四位皇帝恩遇。正统十二年,其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事获罪入狱,王英上奏章等待治罪,皇上不问其罪。
9.断句和翻译。(共7分)
⑴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英 端 凝 持 重 历 仕 四 朝 在 翰 林 四 十 馀 年 屡 为 会 试 考 官 朝 廷 制 作 多 出 其 手 四 方 求 铭 志 碑 记 者 不 绝 性 直 谅 好 规 人 过 三 杨 皆 不 喜 故 不 得 柄 用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馀。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
②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5.D(居,应为“停留,过了”。如“居数月,其马将骏马而归”中,“居”即为此意。“知道”是“识”的常见义,如“不识有诸?”“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句中,“识”都是此意。“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中,“渥”即为“优厚,深厚”意。“帝知其冤,而宥其失”中,“宥”即为“宽恕”意。今言“宥罪”“原宥”的“宥”也是此意。)
6.C(A.同为代词,前者为他,指王英;后者为那、那些。B.前者为介词,和,跟,同;后者为动词,赐予,给予。C.同为副词,将要;D、前者为介词,拿;后者为连词,因为。)
7.B(“慎密”,为认真细致谨慎之意。在所给的六个句子中,②讲述北征的部队凯旋,经过李陵城,与王英无关;④是皇帝对王英的勉励和期望。⑥讲述王英到南镇祝祭的奇遇,与他的“慎密”无关。)
8.D(A.此项的错点比较多,“北征路过”应为“北征,凯旋,经过李陵城”,“担心日后起争端”的是皇帝而不是王英,“将石碑击碎”是皇帝的命令,原文只说“帝喜”,没说到“受到了皇帝的赞扬”。B.“皇帝认为这是王英讥讽他穷兵黩武,因此怀恨在心”,原文没有“讥讽”之意,亦没有“怀恨在心”。C.“向宋濂、吴沉、解缙等学习”原文无此意。)
9.(1)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4分。每错、漏3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而城北门有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驿令谢某的德政碑。(3分。“发”“乃”各1分,大意1分。)
②立有功劳的官军有过失,皇上命不要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而泣。(3分,省略部分补充完整,2分,大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永乐二年(1404),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文渊阁读书。皇上考察他缜密,令他与王直抄写机密文字。他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进升侍读。
二十年(1422),他随从皇上北征。部队回来时,经过李陵城。皇上听说城中有石碑,召王英前往查看。王英到后,不知道石碑在哪里,而城北门有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驿令谢某的德政碑,碑上阴刻【阴刻为凹形状。凹陷下去的字是阴字,凸出来的字是阳字。刻图章是如果刻凹陷下去的字,这就是阴刻。】有达鲁花赤等名氏。王英回来把情况详细地上奏皇上。皇上说:“碑上有蒙古名,将来会说是他们的土地,引起争端。”便命王英再去把碑击碎,王英还把它沉入河中。回来汇报时,皇上很高兴他这么细心,说:“你是二十八人中读书的人,朕将任用你。”便问他北伐的事。王英说:“皇帝亲征,他们一定远逃,愿不要穷追。”皇上笑道:“秀才是说朕黩武吗?”便对他说道:“军中有什么动静,听到了你即入奏。”还传谕宦官不要阻拦。立有功劳的官军有过失,皇上命不要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而泣。因王英上奏后,才又给予他们。仁宗即位后,王英累升为右春坊大学士,请求省亲归家。
宣宗即位后,王英回朝。这时海内平安,天子雅好文章,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对他们的礼遇非常优厚。皇上曾对王英说:“洪武年间,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年,则有解缙、胡广。你要自勉,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太宗和仁宗《实录》修成后,王英被进升为少詹事,被赐给麒麟带。母亲去世时,皇上特给予祭葬,遣宦官护送归乡。不久命他回来任职。正统元年(1436),命他侍奉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升为礼部侍郎。八年命他处理礼部事务。浙江百姓染上瘟病,皇上派他到南镇祝祭。当时久旱,王英到后,下起大雨,百姓欢呼称他为侍郎雨。他七十岁时,一再请求退休,皇上不许。十二年,王英的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犯罪入狱,王英上疏待罪,皇上宽恕不问。第二年升他为南京礼部尚书,使他能有闲逸。过了两年,他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赐给祭葬,谥号文安。
王英端庄稳重,历仕四朝。他在翰林院四十余年,多次担任会试考官,朝廷制度多出于其手,四方来向他求铭文碑记的不断。他个性诚信正直,也好规劝别人的过失,三杨都不喜欢他,所以他不能掌大权。王裕后来积功升官为四川按察使。
《文王》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赵军固壁不战壁:坚守B.赵使廉颇将攻秦将:率兵C.为假相国假:代理D.顷之,三遗矢矣矢:筷子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赵王因以括为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乃得解邯郸之围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C.壮者尽于长平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夫天下以市道交以勇气闻于诸侯赵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出赵孝成王昏庸无能的一项是()
①赵王信秦之间②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③悉更约束,易置军吏④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⑤使乐乘代廉颇⑥赵王以为老,遂不召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⑤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4分)
(2)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4分)
(3)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①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得很厉害,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
②您的见识怎么这样落后呢?天下的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
③赵国的使臣见到廉颇后,廉颇为了这件事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着铁甲上马,来表示自己还可以重用。
小题1:
试题分析:矢,通“屎”。
小题2:
试题分析:A.因,分别是“于是”“通过”的意思。B.乃,都是“才”的意思。C.于,分别为“在”“对于”的意思。D.以,分别是“用”“凭借”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③是赵括做的事,⑤⑥是赵悼襄王做的事,④可以从侧面表现出赵孝成王的昏庸无能。
小题4:
试题分析:尽量采用直译。第一句:距,通“拒”,相拒,对峙;病笃,病重;将,动词,率领。第二句:见,见识;以,根据;市道,做买卖的法则;固,本来。第三句:为之,为了这事;饭,吃饭,动词;被,通“披”。
【参考译文】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得很厉害,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忌讳的,就只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于是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赵王没有听从,还是命赵括做了大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就把廉颇的规定制度全都改变了,又撤换了原来管事的军吏。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后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国军心涣散。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饿得没有办法,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最后投降了秦,结果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自己,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自邯郸解围五年之后,燕国采纳栗腹的计谋,他说:“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末长大成人。”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音“浩”)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赐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之职。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识怎么这样落后呢?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逃奔到魏国的大梁。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因为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了使者很多钱,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这件事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着铁甲骑上马,来表示自己还可以重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但还能吃很多饭,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再征召他。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廉颇最终死在寿春。
《文王》阅读答案6
文言文,完成4~7小题。
王丘,光禄卿同皎从兄子也。父同晊,左庶子。丘年十一,童子举擢第,时类皆以诵经为课,丘独以属文见擢,由是知名。弱冠,又应制举,拜奉礼郎。丘神气清古,而志行修洁,尤善词赋,族人左庶子方庆及御史大夫魏元忠皆称荐之。长安中,自偃师主簿擢第,拜监察御史。
开元初,累迁考功员外郎。先是,考功举人,请托大行,取士颇滥,每年至数百人,丘一切核其实材,登科者仅满百人。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丘者,其后席豫、严挺之为其次焉。三迁紫微舍人,以知制诰之勤,加朝散大夫,再转吏部侍郎。典选累年,甚称平允。擢用山阴尉孙逖、桃林尉张镜微、湖城尉张晋明、进士王泠然,皆称一时之秀。俄换尚书左丞。
十一年,拜黄门侍郎。其年,山东旱俭,朝议选朝臣为刺史以抚贫民,制曰:“昔咎繇与禹言曰:‘在知人,在安人。’此皆念存邦本,光于帝载,乾乾夕惕,无忘一日。而长吏或不称,苍生或未宁,深思循良,以矫过弊,仍重诸侯之选,故自朝廷始之。”于是以丘为怀州刺史,又以中书侍郎崔沔等数人皆为山东诸州刺史。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病卒,中书令萧嵩与丘有旧,将荐丘知政事,丘知而固辞,且盛推尚书右丞韩休,嵩因而奏之。及休作相,遂荐丘代崔琳为御史大夫。丘既讷于言词,敷奏多不称旨。俄转太子宾客,袭父爵宿预男,寻以疾拜礼部尚书,仍听致仕。
丘虽历要职,固守清俭,未尝受人馈遗,第宅舆马,称为敝陋。致仕之后,药饵殆将不给。上闻而嘉叹,下制曰:“王丘夙负良材 ,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闻其家道屡空,医药靡给,久此从宦,遂无余资。持操若斯 ,古人何远!且优贤之义,方册所先,周急之宜,沮劝攸在。其俸禄一事已上,并宜全给,式表殊常之泽,用旌贞白之吏 。”天宝二年卒,赠荆州大都督。
(《旧唐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B.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C.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D.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5.下列对文中画虚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行冠礼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该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也可用于女子。
B.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说登第。登科源于科举制度,当时的科举考试过后,通过发科榜,即黄榜,来通知考生是否及第,所以登上科榜即表示录用。
C.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
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丘自幼聪颖,尤善为文,很年轻便担任了奉礼郎,又由于神气纯朴,志行高洁,擅长辞赋,深得方庆和魏元忠赏识。
B.山东大旱,王丘自告奋勇出任怀洲刺史,与其他被任命为州刺史的人相比,他治理清明严格,百姓官吏都敬畏他。
C.中书令萧嵩推荐王丘接任裴光庭,但他坚决予以拒绝并极力推荐韩休,后来,韩休又推荐他当了御史大夫。
D.因为生病,王丘请求退休,并得到允许。但他离职后,生活困窘,以致生病后药物难以为继,皇帝下召给与补偿。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丘者,其后席豫、严挺之为其次焉。(5分)
(2)下制曰:“王丘夙负良材 ,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5分)
【答案】
4.A
5.A
6.B
7.(1)评议的人认为,从武则天以后共几十年,没有能比得上王丘的,在他之后的席豫、严挺之也比不上 他。(2)皇帝下令说:“王丘一向富有才华,多次升迁担任了重要的官职,近来由于生病,才准许他辞官过安闲的生活。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B“王丘不是自告奋勇”事件错误。
7.试题分析:主要的得分点:“凡”“无如”“为其次夙”“比”“优闲”。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凡”“无如”“为其次夙”“比”“优闲”等词语的落实。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王丘,是光禄卿王同皎的堂兄的儿子。父亲王同日至,左庶子。王丘 十一岁时,应童子科考试登第,当时所有的童子都是以背经文应试,只有王丘独以文章考中,因此知名。他二十岁 时,又应试中举,拜奉礼郎。王丘神气清古,而且志行修洁,特别善于词赋。族人左庶子王方庆和御史大夫魏元忠皆称扬推荐他。长安年中,他由偃师主簿提拔,拜监察御史。
开元初年(713),调任考功员外郎。原先,考功举人,开后门拉关系盛行,取士很滥,每年达数百人之多。王丘一一复核材料,登科的仅只有一百人。人们议论,认为从武则天以后数十年,没有谁能赶得上王丘的,其后席豫、严挺之再其次。王丘三任紫微舍人,以主管制诰的勤谨,加朝散大夫之职,又调任吏部侍郎。选拔人才多年,都很公平恰当,他提拔任用了山阴县尉孙逖、桃林县尉张镜微、湖城县尉张晋明、进士王泠然,都被世人称为一时之秀。不久换职尚书左丞。
开元十一年(723),王丘任黄门侍郎,那一年,山东大旱歉收,朝廷从朝臣中选刺史去安抚贫民,下旨道:“古代咎繇对大禹说:‘在知人,在安人。’这都是说心上想着国家的根本,光大帝业,小心谨慎,无一日遗忘。但是长吏中有不称职的,百姓中有不能安生的,朕深思依循良好的政治,来矫正过失,依旧要很重视诸侯的选拔。”这样就派王丘为怀州刺史,又派中书侍郎崔沔等数人都去任山东诸州的刺史。到任,皆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只有王丘在职清严,官民又敬又畏。不久,又分管吏部选拔人才的工作,入台阁任 尚书左丞。父丧去职,期满,拜右散骑常侍,仍管天子的诏书等制诰之事。
开元二十一年(733),侍中裴光庭病卒,中书令肖嵩与王丘有老交情,将推荐王丘任宰相,王丘得知坚决辞谢,并且极力推荐尚书右丞韩休,肖嵩也固请上奏,到韩休做了宰相,便推荐王丘代崔琳任御史大夫。王丘因不善言辞,奏对多不称皇上的心意。不久调任太子宾客,袭父爵为宿预男。不久带病拜任礼部尚书,后告老还乡。
王丘虽然历任要职,但却固守清廉,从不受人馈送,住宅车马,均是很敝陋的。辞官归田以后,病了连吃药的钱都有困难。皇上闻知而赞叹,下书道:“王丘一向富有才华,累升要位,由于多病,借此辞官在家。闻其家道屡空,医药不给,长期做官,竟无余资。持操如此,离古圣人何远!王丘俸禄,应当全给,以此来表示殊常的待遇,用来表彰廉洁之吏。”天宝二年(743)去世,追赠荆州大都督。
《文王》阅读答案7
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②,立定大计③,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注】①顾念后事:仁宗无子,欧阳文忠公议立仁宗侄子赵曙为皇子。②指顾:手指眼看,形容动作极其迅速。③大计:指立赵曙为帝一事。
22.王安石,字 ,号半山;文题中文忠是 的谥号。(2分)
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蕴含遭受贬谪之意的一项是(2分)( )
A.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 B.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
C.既压复起,遂显于世 D.功名成就,不居而去
24.对文末而其谁与归一句的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与迷茫。 B.赞颂逝者高远的追求与归宿。
C.寄托自己对逝者的哀思与缅怀。 D.感慨世事的无常与命运的多舛。
25.首段说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从全文看,公的不朽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6.本文第二段的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评析。(3分)
参考答案:
22.(2分)介甫/欧阳修。23.(2分)D. 24.(2分)C. 25.(3分)①学识精微、文章灿烂;②气节刚正、品德高尚;③有安邦定国之才略。(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26.(3分)角度有:语言风格上雄浑豪放;句式上整散结合;修辞手法上有比喻、对偶、排比等。(任选一个角度,特点1分,举例1分,作用1分)
《文王》阅读答案8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王文正①在相府日,未归第②。上遣使赐御酒十器,其兄丞令人首取二壶,其妇曰:“上赐也,俟相公归视。”即欲持去。兄怒,擎梃击壶皆碎,酝③流盈地。夫人恶之,不令扫却④。公归见之,问其故,左右具道所以然。公徐语曰:“人生光景几许时?其间何用较计。”余无他言。
【注释】①王文正:北宋名相王旦,谥号文正。②归第:回家。③酝;酒。④却:去掉。
11.解释上文中划线的词语(4分)
(1)上遣使赐御酒十器( ) (2)酝流盈地( )
1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王文正从左到右地来回打听这样的原因。B 王文正向全部近旁侍者打听这样的原因。
C 近旁侍者全部向王文正讲述这样的原因。D 近旁侍者向王文正详细讲述这样的原因。
13.其妇“即欲持去”的理由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4.本文表现了王文正 的品质。(3分)
答案解析:
11(4分,各2分)(1)使:使者 (2)盈:满
12D
13(2分)上赐也,誓相公归视
14(3分)为人豁达(宽宏大量)。
《文王》阅读答案9
王徽字昭文,京兆人。第进士,授校书郎。徐商领盐铁,辟署使府。始,宣宗诏宰相选可尚主者,或以徽闻。徽本澹声利,闻不喜,往见宰相刘瑑曰:徽年过四十,又多病,不应在选。 为言,乃罢。召授右拾遗。书二十余上,言无回忌,公议浩然归重。徐商罢政事,守江陵,心欲表徽在幕府,恐其不乐外,恶不言。徽自往曰:公知徽,安得不从?商大喜,表为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高湜荐知杂事,进考功员外郎。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擞始用墨,遂绝妄欺。
广明元年,以徽为户部侍郎。是日,黄巢入关,僖宗西狩,冒夜出。徽诘朝乃知,追帝不及,堕崖樾间,为贼所执,迫还,将污以官。徽阳喑不答,以刃环胁,卒不动。喊令归第,使医护视。久之,守者懈,乃奔河中,裂缣书章,遣人间走蜀。诏拜兵部尚书。因说行营都监杨复光,请赦沙陀罪,令赴难。其夏,沙陀会诸军,遂平京师,徽助为多,迁右仆射。
大乱之后,宫观焚残,鞠为丘莽,乘舆未有东意,诏徽充京畿安抚制置奉使。徽外调兵食,内抚绥流亡,逾年,稍稍完聚,兴复殿寝,裁制有宜,即奉表请帝东还。又进御史大夫,仍权京兆尹。宦要家争遣人治第,侵冒齐民,讼诉满前,徽不屈势幸,一平以法,由是为帝左右所憎,共谮罢徽,令赴行在。帝念徽无罪,拜吏部尚书。未行而嗣襄王煜作乱,帝进次汉中。
逼召徽,以废自言。及僭号,迫群臣作誓牒,徽托手弱,卒不肯署。平。帝至凤翔,召徽为御史大夫,固辞足痹,复拜太子少师。
昭宗立,见便殿,进对详洽,乃复授吏部尚书。是时,铨选失序,吏肆为奸,补调重复不可检。徽为手藉,一验实之,遂无奸滞。大顺元年卒,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抚绥流亡 绥:安抚。
B.一平以法 一:都,一概。
C.帝进次汉中 次:表次数。
D.共谮罢徽 谮:诬陷,中伤。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徽忠贞不渝的一组是( )
①书二十余上,言无回忌 ②徽始用墨,遂绝妄欺
③以刃环胁,卒不动 ④ 逼召徽,以废自言
⑤徽托手弱,卒不肯署 ⑥固辞足痹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徽淡泊名利。宣宗下诏让宰相挑选可以与公主结婚的人,当王徽听说有人将他上报后很不高兴,前去拜见宰相刘瑑,以年老多病推辞,后经刘瑑劝说,他才作罢。
B.王徽知恩图报。曾对王徽有知遇之恩的徐商被罢政事后驻守江陵,想调王徽到自己幕府任职,又担心他不愿意外任,王徽却主动前往,表达了自己愿随从徐商的意愿。
C.王徽为官正直。战乱之后,高官显贵人家竞相派人修治府第,侵害了百姓,百姓纷纷向时任御史大夫的王徽诉告,王徽不屈从权势,依法公正裁决。
D.王徽为吏精明。任吏部尚书时,他针对官吏考核选任混乱,主事官吏胡作非为,以致官职补调重复无法检查的现象,亲手登记造册以方便查对,消除了作弊拖延的现象。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5分)
(2)久之,守者懈,乃奔河中,裂缣书章,遣人间走蜀。(5分)
参考答案
1.D
2.D
3.A
4.(1)旧例,考核官员的簿册用红笔注明上下表示政绩的优劣,时间长久容易模糊,主事官吏总是窜改作弊。
(2)时间一长,看守的人懈怠,王徽于是逃到河中(府),撕裂缣帛书写奏章,派人从小道送到蜀中。
参考译文
王徽字昭文,是京兆人。考中进士科,被授予校书郎。徐商兼管盐铁,将他征召到使府任职。起初,宣宗下诏给宰相让他挑选可以与公主结婚的人,有人将王徽上报。王徽原本淡泊名利,听说此事后很不高兴,前去拜见宰相刘瑑说:我已年过四十,又经常生病,不应被选中。刘瑑替他说话,这才作罢。皇上召见任命他为右拾遗。他先后写了二十多篇奏章上奏,言辞毫无回避忌讳,时论都很推重。后来徐商被罢免宰相,驻守江陵,打算上表朝廷将王徽征用到幕府,又担心他不愿意出任外官,就忍住没有提出。王徽主动前去说:您赏识我,我怎能不随从?徐商很高兴,上表朝廷任命他做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高湜举荐他为知杂事,晋升考功员外郎。旧例,考核官员的簿册用红笔注明上下表示政绩的优劣,时间长久容易模糊,主事官吏总是窜改作弊。王徽开始用墨笔标注,于是杜绝了欺诈行为。
广明元年,朝廷任命王徽为户部侍郎。这一天,黄巢攻进潼关,僖宗西行,连夜出京。王徽次日早晨方才得知,追赶皇帝没有追上,掉到崖边的树丛里,被贼兵俘获,强迫返回,打算让他担任伪官。王徽装作哑巴没有回答,贼兵用刀顶在他的胸部,他始终纹丝不动。贼兵让他返回宅第,派医者护理监视。时间一长,看守的人懈怠,王徽于是逃到河中府,撕裂缣帛书写书奏章,派人从小道送到蜀中。朝廷下诏任命王徽为兵部尚书。他趁机劝说行营都监杨复光,请求赦免沙陀的罪责,让沙陀人赶赴国难。这年夏天,沙陀人会合各路军队,于是平定了京城,王徽的辅佐之功居多,升任右仆射。
战乱之后,宫室被焚毁残破,长满荒草,皇帝没有东还的意思,下诏王徽任京畿安抚制置脩奉使。王徽从外地征调军粮,安抚当地的流亡百姓,一年之后,逐渐修葺城郭,聚集粮食,修复宫殿,管理规划非常妥当,随即上表请求皇帝东还。又升任御史大夫,并暂代京兆尹。高官显贵人家竞相派人修治府第,侵害了百姓,百姓纷纷前来向王徽诉告,王徽不屈从权势,一概依法公正裁决,因此被皇帝左右亲近憎恨,一同诬陷罢免了王徽,令他前往皇帝驻地。皇帝感念王徽无罪,授予吏部尚书。还没到任,嗣襄王李煴反叛,皇帝进驻汉中。李煴强召王徽前去,王徽声称自己残废加以推辞。到李煴非法称帝时,强迫群臣书写宣誓效忠的文书,王徽以手部无力作为借口,始终不肯署名。李煴被平定后,皇帝到达凤翔,征召王徽做御史大夫,他以腿部瘫痪为由坚决辞让,又拜授太子少师。
昭宗即位,在便殿召见王徽,他的答对详密周全,于是又被授予吏部尚书。这时,官吏考核选任混乱,主事官吏胡作非为,官职补调重复无法检查。王徽亲手登记造册,一翻检即可查对无误,于是消除了作弊拖延的现象。大顺元年去世,谥号贞。
《文王》阅读答案10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8—13题。(13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出师表》)
【乙】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 间乐,不思蜀。” 郤(xì)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选自《三国志》)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宜泣而答曰 ▲ ④会王复问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
②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
B.
A.
12.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2分)
诚如尊命 以伤先帝之明
D.
C.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如太行、王屋何 所以动心忍性
13.选文【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概括,就选文中对刘禅言行的描绘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评价此人。(3分)
▲
参考答案:
10.拜访、拜见;身份低微,出生低下;应该、应当;恰逢、适逢
11.希望竭尽我低微的才能,排除奸邪凶恶之人。
即使让诸葛亮在,也不能辅佐他长久,何况姜维呢?
12.D
13.乐不思蜀 他为人没有远大抱负,无心政事,又贪玩,城府不深
《文王》阅读答案11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⑥,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著:筷子。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公约之饭( ) (2)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
2. 用“∕”划出下句的朗读节奏最明显的一处。
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代词,代萧氏子(2)只
2.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3.(1)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出席,以为王安石必定会以盛宴相邀。(2)王安石就把他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氏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4.示例:王安石员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文王》阅读答案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14分)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下棋下得好的有棋王,打牌打得好的有牌王,跳舞跳得好的有舞王,同样,文章写得好的有文王。
文王出生在一个大山环抱的小山村,封闭落后的'环境使文王从小便产生了走出家乡迈向大世界的梦想。很不幸的是,文王的梦想在一次又一次的高考面前碰壁。落榜三年的耻辱已经深深烙在文王的心上。父母亲也彻底对儿子失去了信心,他们劝他打消这念头:“咱不是读书的料,不是犁上的铧,啥也别想了,以后老老实实回家耕地娶媳妇,过平常人家的日子。”
看着父母亲饱经沧桑的黝黑面庞,看着父母亲骨瘦如柴的手臂,看着家里那头已经默默耕耘了二十年的老牛,文王心里掠过一丝悲凉:“难道我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大山里,像父母亲那样一辈子如老黄牛一样耕作在那瘠薄的土地上。如果抛弃了梦想,那十四年的书不是白读了吗?”就这样放弃,实在让文王有所不甘。文王决定离开大山,离开父母,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
文王做出的决定令父母惊讶,也令村子里的人们惊讶,大家都以为文王读书读呆了,脑子有点不正常。就这样,在众人的嘲讽声和亲人的白眼里文王来到了大城市。
大城市的花花绿绿激荡着了文王的内心,细雨蒙蒙时,他独自站在天桥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和车流,发出内心的呐喊:“十年以后,我要让你们看到另外一个全新的自己。”
文王决定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哪怕就是打工,也要干下去。正好,某文学杂志社需要招聘一位收发员,看起来工资不是多么高,应聘的人也寥寥无几。文王之所以看上这个临时职业,是因为他太喜爱文学了,他认为这是让自己零距离接近文学的一个好机会。
文王破灭的梦想重新燃烧起来。他白天收发各类文稿以及邮件,晚上默默地伏案耕读。在多年处理各类信件和邮发杂志稿费的过程中,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一条道路。他决定走下去。
每当夜深人静时,文王就拉灯苦读,他边读边写。经过多年写作的历练,文王已经累积了大量文稿,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废人》,在他的精心修改下已经非常成熟了。他感觉自己需要拜见杂志社的主编先生。
由于文王兢兢业业的工作和踏踏实实的干事,在大家的眼里,文王是一位敦实勤快聪明的好小伙。当杂志社主编看到文王那厚厚一沓文稿时,主编睁大了眼,惊呆了,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么一位勤快敬业的好小伙竟然能写出这么精彩的长篇小说。
主编把这个情况汇报了社长,社长立马召开了发行会议,决定为文王公费出版这部长篇小说。在出版社猛烈的宣传造势下,在主编先生和国内几位著名作家的力荐下,人们翘首以待的长篇小说《废人》横空出世。一时洛阳纸贵,首版即刻告罄。一时间,各种盗版纷纷出台。
而文王呢?一下子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各大媒体记者蜂拥而来,读者也以见他为荣。而他破旧的老家呢?也瞬间成了名人故居。由于《废人》给出版社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出版社不仅给文王支付了巨额稿酬,而且聘请他为社里专业作家,为他奖励了小洋楼和汽车。
消息很快传到了文王的小山村,村民们纷纷传颂着“文曲星下凡的传奇故事”。而文王老眼昏花的父母呢?却怎么也不相信这惊天动地的新闻,以为自己在做白日梦呢?
——《选自<名家美文精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棋王、牌王、舞王,目的在于引出“文王”,为下文讲述故事做好铺垫。
B.文王决定到大城市闯荡,受到了父母、乡亲们的白眼和嘲讽,说明了大山里的人们思想观念太保守。
C.文中写到主编“睁大了眼,惊呆了”,这一细节生动写出文王的小说文笔很好,毅力惊人,让人刮目相看。
D.本文成功刻画了文王经过自己刻苦努力,终于取得了惊人的成绩,除了主观因素外,也离不开主编的推荐等。
5.小说中的文王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6.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请问在构思有哪些妙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4、B。“说明了大山里的人们思想观念太保守。”解释不全面,大山里的人们思想太保守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对文王远大理想的不理解。
5、有理想、有追求,在挫折面前不低头;不墨守成规,敢于闯,闯出个人的新天地;坚持自己的爱好,勤奋用功,积蓄力量;不露才,是一位敦实勤快聪明的好小伙;有眼光,选对了自己的职业;有毅力,有斗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答出5点给全分)
6、小说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主要是作者善于在“平中见奇,奇中见险,出人意料”,具体表现:一是文王前后身份的变化之大,令人生“奇”;二是文王在打工中竟然写出了长篇小说《废人》,令人生“奇”;三是在父母、乡亲眼里文王换成了另外一个人,令人生“奇”。正是这样,作者匠心安排,让人读来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文王》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11-13
祭欧阳文忠公文王安石阅读答案11-14
礼记文王世子原文12-15
《礼记》文王世子原文12-15
文王“研卦”的故事09-03
理发阅读答案 理发阅读理解答案12-10
求婚阅读答案 求婚阅读理解答案12-10
相认阅读理解答案 相认阅读答案12-10
暴雨阅读答案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