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阅读答案

时间:2022-04-28 16:46:33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茶》阅读答案(通用19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茶》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茶》阅读答案(通用19篇)

  《茶》阅读答案 篇1

  中国茶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刘民间。

  D.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伐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唐代在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

  参考答案:

  1.C 【解析】扩大范围。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中宫廷错误,文中有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可以判断出随后的茶书、茶人的世界应该扩大到整个社会。

  2.D 【解析】胡乱联系。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错误,原文说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意思是因为中国的茶道长期无人提及,造成一些人认为茶道就是日本的而不是中国的错误观念。

  3.B 【解析】延伸过度。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主要因为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而不是因为制茶技术的发展。

  《茶》阅读答案 篇2

  神奇的福鼎白茶

  ①白茶属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福鼎白茶以其神奇的特点在中国白茶中出类拔萃,深受人们的喜爱。

  ②福鼎有适合白茶生长的独特环境。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为原料茶的福鼎白茶种植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5℃左右,年降水量约1669.5mm,年相对湿度80%,山区平均无霜期228天。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白茶的生长。福鼎市濒临海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除了海滨一带有少数的低山平地外,大多数海拔在500-800米之间,有的乃至1000米之上。太姥山就分布在境内的西南部。这种独特的地势有利于海洋暖湿气流进入。千百年来,经过风化腐蚀,形成了很适合白茶生长的红壤、黄壤、紫色土和冲积土。这种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得福鼎白茶与其他地方的白茶相比,具有香气清高、豪香持久、鲜醇嫩爽等优良品质。

  ③福鼎白茶制作工艺自然高超。它的制作讲究“自然萎凋,不炒不揉”。一般来说,绿茶是没有经过发酵的。制作中要经过采摘、炒青、揉捻、干燥等过程。红茶要经过完整的发酵,制作过程包括采摘、萎凋、揉捻等,但没有炒青这道工序。白茶的制作综合了绿茶和红茶制作工序的优点,以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为主,通过除梗、去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待水分为4-5%时,趁热装箱。由于制作过程讲究天然,以最少的工序进行加工,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因制作工艺自然高超,今年5月福鼎白茶的制作工艺光荣入选我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④福鼎白茶还有特别的营养成分。除了含有茶类所具有的茶多酚,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活性酶和多种氨基酸。

  ⑤现在,神奇的福鼎白茶已成为我市的一个品牌,走进世博会,走进联合国馆。相信不久的将来,“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的美名将盛传天下!

  小题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福鼎白茶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请你从说明语言和说明方法两方面分析第②段“年平均气温18.5℃左右,年降水量约1669.5mm”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小题1:生长环境独特、制作工艺自然高超、营养成分特别

  小题2:“左右”“约”表示约数,如果去掉就表示确数;显然有这两个词更符合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

  用具体的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福鼎适合白茶生长的气候特点。

  《茶》阅读答案 篇3

  琴茶

  白居易

  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陶②任性一生问。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令无往还?

  [注]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②陶陶:和乐貌。③渌水:琴曲名。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8.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9.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 琴 茶 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做简要分析。(6分)

  8.一二句总起全诗,①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1分)②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1分)③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1分),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1分);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做铺垫(1分)。(只写 总起总用 没有分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

  9.①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

  ②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 抛官 闲居的无奈与郁闷。

  ③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 穷通行止 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茶》阅读答案 篇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

  吴主孙皓每宴群宦,皆令尽醉。韦昭饮酒不多,皓密使以茶茗自代。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

  《续搜神记》云:“有人因病能饮茗一斛二斗,有客劝饮,过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胰。置柈中,以茗浇之,容一斛二斗。客云:“此名茗瘕。”(选自《唐五代笔记小说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渐身衣野服。 衣:穿。

  B. 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市:买

  C. 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 胜:超过

  D. 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殆大概、几乎。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①其茶自江、淮而来。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①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 ①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 ①皓密使以茶茗自代。 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茶与茗是以所采时间的早晚为区分,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喝茶。茶不仅能

  止渴,也可使人不想睡觉,泰山灵岩寺的和尚为了坐禅时不打瞌睡而不断喝茶。

  B. 人们互相仿效和尚喝茶,于是就成了一种风俗,很多地方的城镇里都有茶铺,无论什

  么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的买卖也不断。

  C. 陆鸿渐对茶道的盛行作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写了《茶论》,而且造了二十四件茶具,

  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

  D.士大夫们都很看重喝茶,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时请人为他煮茶;晋时谢安去拜访陆纳时,陆纳用茶与水果招待。

  10.C【解析】胜:有名,出名。

  11.B【解析】A项第①句讲喝风俗的形成。C项第②句表现李季卿看不起陆鸿渐重复常伯熊的茶道。D项第①句表达作者反对过度喝茶,第②句讲吴王孙皓喜好喝酒并让下臣喝醉。

  12.C【解析】原文是“北人初不多饮”,而不是不喝茶。

  参考译文】茶,采得早的叫作茶,采得晚的叫作茗。《本草》说:“茶能止渴,使人不想睡觉。”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多喝茶。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位称降魔师的和尚大力提倡禅宗,坐禅时必须不打瞌睡,又不吃晚饭,于是允许和尚们喝茶。和尚们各自携带着茶,到什么地方都煮茶喝。从此,人们互相仿效,喝茶就成了风俗。从邹、齐、沧、棣等州,直到京城,城镇里大都开设店铺煮茶卖,不管是僧道之徒,还是世俗之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

  楚地人陆鸿渐写了一篇《茶沦》,论说茶的功效以及煮茶的方法,又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用大篮子装着。远近四方的都钦佩、羡慕,喜欢新鲜事的人家里也都收藏了一套这样的茶具。有个叫常伯熊的人,又根据陆鸿渐的论说作了大量修订补充。于是茶道盛行,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到临淮县客舍的时候,有人说常伯熊精通茶道,李季卿就请他表演。常伯熊身穿黄披衫,头顶乌纱帽,手拿茶器,口报茶名,安排指点,使旁观者刮目相看。茶煮熟了,李季倾喝了两杯才住口。到了江南以后,又有人说陆鸿渐精通茶道,李季倾又请他来表演。陆鸿渐身穿山野居民的服装,带着茶具进门。坐下以后,吩咐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茶事结束后,李季卿让奴仆拿出三十文钱,说是酬答煎茶博士的。陆鸿渐游历长江一带,与名流一向交好,受到这次讥笑后感觉羞愧,又写了一篇《毁茶论》。常伯熊喝茶过度,就患了风气病,晚年也不鼓励人多喝茶。

  吴国皇帝孙晧每次宴请群臣,都强近他们喝醉。韦昭酒量不大,孙晧暗中让用茶代酒。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这说明人也喝茶,但不像现在的人这样过分沉迷,从白天喝到夜晚,几乎成了风气。起初在中原地区流行,后来传到塞外。往年回鹘入京朝见,带来大批好马,买了茶叶回去,也真够奇怪的。

  《续搜神记》说:“有个人因为生了病,能喝茶十二斗(一斛为十斗),有客人劝茶,他又喝了五升多,就吐出一个东西来,形状像牛的胰脏。放在盘子里,用茶灌下去,正好装十二斗。客人说:“这叫作茶肿瘤。”

  《茶》阅读答案 篇5

  松子茶

  林清玄

  朋友从韩国来,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来吃的,怎么样来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来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来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1.按要求摘取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①文中说,看到松子“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结合下文,指出“情怀”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目的是想阐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判断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平凡起来了。( )

  B.松子虽小,但和“我们”一样,吸取了日月精华。( )

  C.小松子有时也可以做“我们”情绪的大主宰。( )

  D.在人心所动的那一刻,看见万物都是动的。( )

  3.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请问“那面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按字数限制填入横线上。

  坦然地_________(四个字),不要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而要像把握小松子一样把握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_________(3个字)。

  4.本文通过如何吃松子这件小事阐发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作者阐发的这个人生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B.本文行文曲折有致,从对松子食用的错误认识到领略人生的真谛,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C.从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旨来看,文章倒数第二段至倒数第三段似乎是多余的,删去并无大碍,反而更加精炼。

  D.“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句中的“它”指的是“身边的事物”。

  E.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个深奥的深奥人生哲理阐述得通俗易懂,很好地揭示了本文的主旨,让人备受启迪。

  参考答案:

  1.①“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②“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能胜出不同的意义。”

  2.A.× B.√ C.√ D.×

  3.面对生活 小东西(小事物)

  4.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的事物。

  5.“略”。意思正确,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样即可。

  6.AC

  《茶》阅读答案 篇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父亲的茶

  (1)谷雨后,同事们纷纷喝上了新茶。大家见面多了一事:评茶。你看看我的茶杯,我看看你的茶杯,比较着形色味,打听着各自茶叶的来头、价格。

  (2)我还在喝陈茶。我的新茶已经到了,但我仍然喝着陈茶。

  (3)这茶是父亲过年时送给我的,用两层方便袋扎着。这茶是父亲一个人从山上一片一片摘下来的,又一个人摸着黑、锅上一把锅下一把炒出来的。

  (4)父亲七十好几的人了。我告诉我自己,我一定要把它喝完,不能糟蹋掉。

  (5)父亲的茶叫“炒青“,样子不好看,没有专业的炒茶机,全是手工做的。采下山的鲜叶,当晚就要炒,采茶炒茶是连轴转的,格外地累人。

  (6)鲜茶,先放在锅里杀青,锅就是做饭的大锅;然后放在匾子里搓揉,直到揉出“汗”,匾子是平常晒粮食的匾子;最后,再放进铁锅里焙干,铁锅烧得发红。我曾伸手进锅里翻炒,被烫得龇牙咧嘴。父亲的手是老手,不怕烫,烫也没法子。他教我以茶翻茶,抓住就放,动作要快。

  (7)茶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茶叶的颜色有些旧了,那是故乡泥土的颜色;茶叶的.形状有些粗大,那故乡茶山的形状;茶叶的香气有些走了,那是故乡平淡的风的气味。天天捧着它,看着它,饮着它,天天就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童年,回到了父母的身旁。茶叶是一条故乡的小路,带我回家。

  (8)闭上眼睛,就能看到我家屋后壮硕的大山上,那层层的茶园。

  (9)这茶园跟我的岁数相仿,最早是集体的,后来,每家分了一块。随着我的上学、姐姐的出嫁,我们都迁走了户口,每走一个,就要放掉一垄至两垄,最后只剩下父母两人有限的几垄了。靠山顶的,茶的品质好,但父母都先后放了它们,留着山腰和山脚的。他们岁数大了,爬不动那么高的地方。

  (10)靠山顶的地方,还有我家的几棵茶,20xx年4月13日下午,母亲就是为采这几棵茶而倒下的,再也没能起来。后来,医生告诉我,山高也是诱发脑溢血的一个原因。

  (11)母亲去世后,那几棵茶,父亲再也没去采过,不知它们现在怎么样了。

  (12)我常常想:母亲要是活到现在,该是个什么样子;有了母亲,我的生活又该是个什么样子。我现在脑海中,还是她最后一次送鸡蛋来的样子,吃过饭匆匆回家摘茶的样子,突发脑溢血昏倒在茶山上被七手八脚抬下来的样子。母亲走的时候,指甲缝里尽是茶绿,脚上面沾了很多新鲜的黄泥。

  (13)有一年清明,我突然心血来潮,骑车回家。到家时是晌午时分。大门锁着,门口的索上晾着几件湿衣裳,树阴下面,一只母鸡带着一团一团鹅黄的小鸡苗。我知道,他们下田去了。再看大门上有父亲的“留言”,粉笔字:“我们在畚箕洼锄麻草,钥匙在老地方,早饭在锅里。”我找到钥匙,开了门,放下东西。拖开锅盖,锅里面熏着一碗饭,一碗熟菜,熟菜上有两只煮鸡蛋。

  (14)父母怎么知道我要回来?

  (15)他们是不知道我回来的,他们只是准备着我回来,他们清明前好些天都在思默这件事,他们是盼望着的。父母对于子女一生都是盼望着的,都是随时准备着的。 (选自《散文》09年第8期,有删改)

  1、第2段作者说,“我的新茶已经到了,但我仍然喝着陈茶”,根据下文,分条概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7段文字表达有什么特点?请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方面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2段中划线的句子是细节描写,请赏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作者说,“父母对于子女一生都是盼望着的,都是随时准备着的”,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它是父亲炒好送来的,包含着父亲的心血;它体现着父亲对我的关心和思念;它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思念和感谢;它寄托着我对故乡的怀念。(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2、从表达方式上看,是抒情;从修辞上看,使用了排比和比喻(比喻:茶叶是一条通往故乡的小路。排比举例略);

  从句式上看,整齐中富有变化。生动形象,情感真挚,表现了我对故乡和父母的深切怀念。(意对即可)

  3、表现了母亲一生勤劳,一生操劳;表达了我的悲伤、痛苦和思念。(意对即可)

  4、“略”。(言之有理即可。)

  《茶》阅读答案 篇7

  洞茶

  毕淑敏

  ①16岁时,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百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②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我不以为意。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③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④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川’字牌。”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司务长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⑥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⑦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⑧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⑨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叫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⑩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洞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

  (11)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

  (12)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母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13)一时间,熟悉的感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逐渐显影,越发清晰。

  (14)那些冰雪漫天的日子,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他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他们疲乏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

  (15)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你曾传递给边防战士多少温暖。你曾给予边防战士多少力量!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16)我用当年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祭。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道,好茶!

  (有删改)

  小题1:本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每空用8个字回答)(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寻找砖茶,失望困惑→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品读第(15)段划线句,联系全文,说说“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4分)

  小题3: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和(12)段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初见砖茶,不以为意 ②茶砖相伴,温暖安慰 ③误买茶砖,绝望黯然 ④重逢茶砖,思念感动

  小题2:①茶砖将我和高原以及高原的战士紧紧联系在一起。

  ②我与这茶砖朝夕相伴,茶砖不仅缓解了我的高原反应,而且它是我无声的知己,是我的朋友。

  ③茶砖见证了我在高原度过的难忘的岁月,寄托着我对高原生活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④茶砖给边防军人带来温暖和力量,我对茶砖充满了感激和赞美之情。

  ⑤茶砖更寄托了我对逝去的高原战友们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小题3:第⑦段运用排比,强调作者对于茶的繁文缛节、高贵和价格的昂贵的讨厌,体现了 “我”的迷惘困惑,又用排比将四个反问句联系在一起,从侧面表达自己对茶砖的思念之情。第⑿段“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你温润如旧”直抒胸臆,运用拟人和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从味觉方面描写出再次与茶砖重逢时的那种思念和感动。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情节的概括,结合所给示例即可很容易划出层次,在划准层次的基础上,每空由事件加上情感构成。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示例所提供给的格式。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作者与砖茶的情感,以及砖茶对作者的意义。做此题时一定要结合全文来思考,既要从字面意思来看,又要从深层次考虑。

  小题3:

  试题分析:做此题时要找准角度进行赏析,同时不能单纯地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文字。第⑦段排比手法和第(12)段拟人手法很容易能判断出来,但要注意(12)段中第二人称容易忽略,所以要用心,考虑要全面。

  《茶》阅读答案 篇8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三把茶壶”为叙事线索,通过修茶壶、换茶壶刻画了主人公小娄踏实、敬业、诚信的人物形象。

  B.“他长得俊眉细眼,面若小生”暗含了“我对小娄的不信任,下文“衔接处有渗水”进一步印证了“我”的判断。

  C小说先提到“还加了他的微信”后写到“当即拍了照片,从微信上传给了他”,这是一组伏笔和照应,体现了作者构思的严密。

  D.“汝瓷”简淡、素雅、明润,透着自安之美,把玩时能让人淡泊守静,“汝瓷”寄寓了“我”对生活的情感态度。

  8.文章多次提及“开片”一词,说说“开片”一词在小说中有哪些具体含义。(6分)

  9.最后一段中“我想或许他已从汝瓷茶道中,品嚼出生活的真味”,请结合小说内容,从小娄的角度说说他从茶道中品嚼出了怎样的生活真味。(6分)

  答

  7.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他长得俊眉细眼,面若小生”是突出小娄与“我”印象中制瓷人的形象有鲜明的反差,“下文”衔接处有渗水进一步印证了‘我的判断”更无从说起)

  8.指汝瓷因胎与釉膨胀系数的不同,冲水后形成的“吡呲”的声音;指小娄在经历创业失败的打击之后,能够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实现了他个人意义的“开片”。(意思对即可,每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句子意思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先找到小说中有哪几个句子提到“开片”,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9.要以人为本,尊重人与人的情感。如小娄"来市里办事,顺道看望您”;要诚信本分。小娄从当初创业时默许作假的错误做法到后来的诚信经商,两次寄茶壶给我;要专注做事。小娄从当初的“心性贪玩”,到后来的踏实做事,表明他已实现了人生质的飞跃;要敢于面对失败,不怕磨炼。小娄从最初创业失败时的“沮丧”,到传承汝瓷后变得自信安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解题时先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再通过分析主要情节来梳理出小娄“嚼出怎样的生活真味”

  《茶》阅读答案 篇9

  《茶馆》第三幕选段

  秦仲义 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知怎么又变成了逆产。仓库里(指后边)有多少货呀,全完!哈哈!

  王利发 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负谁!可是,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我呀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松二爷,我的朋友,饿死啦,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化来的!他还有我这么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钱的棺材;我自己呢?我爱咱们国家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拣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

  秦仲义 四爷,让咱们自己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王利发 对!四爷,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喊喊!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戏的内容和意义。

  2.概括归纳秦仲义、王利发、常四爷这三个人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3.对这一幕所反映的时代和三个人共同的思想情绪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解放前夕,三人都充满了绝望情绪。

  B.抗战刚刚胜利,他们充满了不平、懊恼和愤慨。

  C.日本投降不久,三人都充满了绝望情绪。

  D.解放前夕,他们充满了不平、懊恼和愤慨。

  4.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不叫我活着呢?对这句话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王利发自己的自白是对国民党统治的愤怒控诉。

  B.这是王利发对自己悲惨命运的生动概括。

  C.这话代表了千千万万小商人的命运和遭遇。

  D.这话控诉了整个旧时代太黑暗、太不合理。

  5.我爱咱们国家呀,可是谁爱我呢?对这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四爷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所以一切反动人物都迫害他。

  B.常四爷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百姓,这是他们反抗封建专制制度情绪的流露。

  C.老百姓爱国,可是代表国家的政府却不爱老百姓。

  D.常四爷是个爱国者,可是他又不按政府意愿去做,所以政府不爱他。

  参考答案:

  1.三个人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纸钱,也为时代唱起葬歌;

  2.秦:是个民族资本家,终于被各种反动势力吞噬而彻底破产了,变得无可奈何。王:是个小商人,虽善于经营,却无法抵御住种种反动家伙的欺压,是个可怜虫,无路可走,只有自杀。常:是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的代表,骨气铮铮,富有反抗精神;

  3.B;

  4.A;

  5.C

  《茶》阅读答案 篇10

  在中国文化中,茶是一个异数。一个纵横雅俗、亦雅亦俗、大雅大俗的异数。

  阳春白雪者,是文人雅士高门大族每日不可稍离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品茗论道、煮茶听琴,于袅袅幽香中揣摩炎凉情境、体味苦乐人生。缺了茗香,便低了品位,就如同神仙丢了飞升的祥云,灵感殆尽。

  下里巴人者,是引车卖浆贩夫走卒开门七件要事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泡茶待客、请茶谈事,于漫漫水汽中滋润焦渴咽喉、谈论生活关节。少了茶水,便跌了架子,无异于面孔失了微笑的内涵,干巴无力。

  但今天,关于茶,文化传承自中国的日本尚有精致到了艺术境界的茶道,中国,有着数千年饮茶传统的中国,却只剩下那一堆被榨取、流失尽精华的茶渣。

  虽然,茶依旧饱满在高人雅人贵人们古雅的紫砂壶或晶莹的玻璃杯里,可从什么时候开始,茶开始淡出一般家庭主夫、主妇们的视野了呢?

  也许是因为喝茶太复杂找茶叶、烧开水、洗杯子、寻杯垫喝到的,无非是一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茶。用一次性水杯倒可乐,不是方便得多吗?在锅台碗碟边跳够了舞的主妇们实在没有精神再去操持高情雅趣的茶水了。奔波了一天的主夫们也更愿意喝简易方便的袋泡红茶或绿茶只是,那能算是真正的茶么?于是,他们索性喝酒、喝咖啡。那费心劳神的茶,不喝也罢。

  也许是因为茶味太平淡尽管茶也有苦、恬、淡、无四道滋味,但哪及得上可乐、咖啡、罐装乌龙茶的一步到味?扮帅耍酷的青少年只要IN,只要自由与刺激,哪受得了茶经的唠叨、茶道的繁琐、茶味的清淡?麦氏咖啡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茶能有什么?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可口可乐是永远的可口可乐,独一无二好味道,百事可乐则如其广告语所宣示的,确是新一代的选择。在他们心目中,茶只能算是老掉牙的古董级食品,过去的传统算得了什么呢?茶既然什么也不是,什么时尚也搭不上边,那就请离得远远儿的吧。

  事实就是如此。古人的血液里高山流水着醇浓的茶香,今人的器官间则山重水复着两种可乐的战争。

  无论如何,那份泛舟江湖、啸歌山林的从容、淡泊,那份举杯临风、笑望同好的高远情怀,在城市纵情纵欲狩猎的人们,怕是再也无法领略与消受的了。

  是由于时空被科技、工商骤然压缩得容不下自然的神韵,还是由于心灵被生存、社会逐步挤迫得趋向于精美的复制?

  也许,在工业化、信息化了的今天,只有静谧时间与清洁灵魂才能品味的茶未免太奢侈、太固执、太落伍了,在水泥森林、物质天堂、铜臭与锅碗间操心、操劳的现代人干嘛不投身工商业的流水线上一统天下的口味呢?那些袋装、罐装红茶绿茶、果珍乳品,自会填充现代人因忙碌而空虚的灵魂。

  如今的年轻人往往把乐趣停留在可乐与咖啡的杯口上,香甜迷醉之际神飞巴黎、纽约、维也纳,他们的口味是舶来的口味,一次性消费,无须铺垫与延续,也不谈结局与余音。一如群鸥掠水过,春梦了无痕。

  只有少数爱喝袋装红茶、绿茶,却也往往只为那一瞬间的爽口。喝完了,便将茶叶袋从杯子里拈出来,将那堆散尽了滋味的茶渣连纸袋一扔了事,仿佛不曾有过。唯有杯口那圈黄黑的茶垢,在清洗之前,若有若无地流露着曾经的痕迹。

  一些中年人则多爱喝酒,解酒者何?茶。但半醉半醒之间,他们在鸡毛蒜皮、勾心斗角的人际战争中,也往往成了一堆行将被抛弃的茶渣,那是时光与社会共谋的。

  老年人则只能在陆羽与天水的氤氲中,慨叹风光雨韵的时光春水流逝、昔日难来。

  还有多少人肯静下心来、能静下心来拾掇那些终于失去味道的往事?

  只有那些衙门里的大小老爷们能够悠闲地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但他们从茶里得到的,无非是类似茶锈溶液的黄水或绿水,他们给社会留下的,也只是一堆寡淡无味的茶渣。

  那确实是要抛掉的。

  前两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以下不是证明茶为什么会淡出一般人的视野的两项是?()()(5分)

  A.在中国文化中,茶是一个异数。一个纵横雅俗、亦雅亦俗、大雅大俗的异数

  B.年轻人往往把乐趣停留在可乐与咖啡的杯口上,他们的口味是舶来的口味,一次性消费,无须铺垫与延续,也不谈结局与余音。

  C.找茶叶、烧开水、洗杯子、寻杯垫喝到的,无非是一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茶。

  D.工业化提供了一统天下的口味。

  E.时空被科技、工商骤然压缩得容不下自然的神韵。

  F.茶开始淡出一般家庭主夫、主妇们的视野。

  2.文章以一堆茶渣为题,下列不是茶渣寓意的项是?()(3分)

  A.丢掉了高远情怀的现代人。

  B.失去传统文化内涵的饮茶方式

  C.茶味太平淡,青少年追逐时尚、自由和刺激。

  D.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官僚作风

  3.古人的血液里高山流水着醇浓的茶香,今人的器官间则山重水复着两种可乐的战争。这句话里的高山流水山重水复两个词的表达效果如何?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前三段谈论茶的雅和俗,有哪些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F

  2.C

  3.形式上2分,可从语言的规范或语言创新来谈;内容上2分,可从意境和情怀上来谈。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

  4.(1)表现了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后文谈论茶淡出人们的视野作铺垫。(2)形成古今对比,隐含作者对现代人精神异化的批判。(每点2分,共4分。意合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在也许是因为喝茶太复杂和是由于时空被科技若有若无地流露着曾经的痕迹两部分中有阐述,A是对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总的评价,F茶开始淡出一般家庭主夫、主妇们的视野,不是解说原因,这两项都不是茶淡出一般人的视野的原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信息筛选和辨析,茶渣的寓意是筛选的标准,将题干逐一分析可得。茶味太平淡,青少年追逐时尚、自由和刺激。是淡出一般人的视野的论据,而不是茶渣的寓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答,注意语言的组织。从形式上来说,这两个词本都不是动词,这里活用为动词,语言活泼生动,富有富有文化色彩成语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味;从内容上来说,高山流水让人联想起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山重水复疑无路让人联想起富有诗意的意境,形象地表达了古人高雅的情调难再,现代人生活的单调和无聊。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前三段谈论茶的雅和俗从内容上说,是表现了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隐含作者对现代人的批判;结构上铺垫作用可从下文联系中看,对比作用可从全文整体上分析。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茶》阅读答案 篇11

  闲说古丈茶

  (1)湘西古丈历来出好茶,早在东汉就被列入全国产茶地之一,南北朝时更是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曾说过“浮(武)陵茶,最好”。到了近现代,一批古丈茶在湘西王陈渠珍的推荐下古丈茶出现在当年的西湖国际博览会上,并荣获金奖,于是一时间街巷里坊大以喝古丈茶为时尚。1956年,古阳镇思源桥茶叶社把精心制作的古丈茶寄给了领袖毛主席,据说毛主席舍不得饮,留着接待外国元首,遂知外国元首不品则矣,一品就要定购成千上万吨,这可难为了这个小小茶乡,一夜间哪捻得出这许多茶来。

  (2)出好茶自然得有好山,大凡茶都不钟意平地良田,而偏爱山山之间的弯弯绕绕。湘西多山,尤以古丈为最。“县城在山窝里,唯一的小街要靠桥和洞来延伸,作为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坪,但还是让山又挤了进来。某年县里举行100米赛,硬是找不到赛道,最后组委会决定把比赛安排在全县最繁华的大街上。谁知,冲刺的小伙一性急,稍不留神就都跑出了城。

  (3)这样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方自然不宜种稻麦瓜果,但种茶却再适合不过,于是勤劳的古丈人筚路蓝缕,在这偏僻山区坎坎垄垄种下了数以万本的茶树。峰岭是茶,山腰是茶,河谷是茶,狭坪也是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远远望去,到处是茶丛茶垛。坪场里,屋后面,坎上坎下,左左右右,都方方溜溜地栽了一排。

  (4)有了好山还要有好的气候,“高山云雾出名茶” 古丈多雾,出县城不远的田麻寨、牛角山几乎常年被大雾笼罩,大晴天能见度都低得吓人,若是去得不迟不早,正好碰上清晨或入夜雾起,车远灯那手术刀般的光都丝毫奈何不了这浓密的雾障。而这样于出行极度不利的雾障于茶却是万里难寻的。

  (5)茶这种常绿小灌木适合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对水分和光线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古丈密云浓雾的特征正好契合了茶的这一生理需求。密云和浓雾不仅会让激烈的阳光变得如微尘般散漫,还会像乳汁一样哺育着茶树的生长。

  (6)好山、好雾滋生出好的鲜叶,微舒、新绿,有如翠鸟幼雏的嫩羽,如果再有幸碰上好的工艺,就算完成了古丈茶的全过程。

  (7)制作古丈茶时,杀青、清风、初揉、炒二青、复揉、炒三青、做条、提毫收锅,八道繁复的工序,每一道都打不得折扣,每一道都像在精心雕琢一尊华美的工艺品。

  (8)待锅底微红,先进行杀青,将茶倾倒其中,时而单手贴住茶芽、锅底来回翻动;时而双手抓起一撮往上空稍稍抛扬;时而捏几枚放至鼻间,细细嗅闻。(A)然后时而掬一捧摊在掌心,轻轻揉捻。待茶芽半卷,空气中弥漫出一股熨帖的香味时,将茶取出,摊放于青竹簸箕之上。任山风徐徐拂过,待到新凉初透,复放入锅,如此反复者二,即开始做条,(B)茶胚握于双掌,如搓绒线,如捻灯芯,忽如飞瀑直下,飞花溅玉;忽又如山间清流,汩汩而出。水分渐失,表汽散尽,待到八成干时,将茶芽提至白毫微显,茶香透发,这就成了上好的古丈茶,也就成了家乡人民惠寄远方亲人的相思,成了远离故土至亲心中那沉甸甸的期待。

  (9)古丈茶是大自然和勤劳的古丈先辈们留下来的一笔难得的财富和宝藏。如今,古丈茶仍以它的魅力继续焕发着新的生机。

  1. 请在第(1)段横线处填上意思为“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成语:家喻户晓。

  2. 第(2)段划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具体地说明了湘西古丈多山、少平地,适合种茶。

  3. 制作古丈茶有八道工序,第(8)段画线句所介绍的工序分别是:

  (A)初揉(B)做条

  4. 文章围绕古丈茶说明的内容有:

  (1)古丈茶的历史悠久(古丈茶作为名茶由来已久)。

  (2)古丈茶的生长环境独特。

  (3)古丈茶的制作工艺讲究(精良)。

  5. 古丈茶是湘西古丈的特产。请你再列举一种地方特产,并说说它成名的原因。

  特产:上海五香豆 成名原因:用料讲究,皮薄肉松,别有风味。

  特产:景德镇瓷器 成名原因:制作技艺高超,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

  《茶》阅读答案 篇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胜者获得茶亭主人设下的华贵奖品。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日本室町中期(十五世纪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宋人游艺变成了真正的本土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日本丰臣秀占时代(十六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他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而后,千利休在民间的声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的时候,将军丰臣秀吉借口平乱,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在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但今日中国,有大碗茶,有极品茶馆,却无茶道。能见到的茶道,都是日式器具、礼仪、程式、塌塌米式的茶室环境,连服务小姐也是高髻和服,跪式服务,这不令人深思吗?

  1.下列关于“茶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道的最早记载是中国唐朝的《封氏闻见记》,这证明茶道起源中国而后才流传到日本。

  B.唐朝时茶道的形式是“茶宴”,茶宴是对环境气氛、操作品饮程序仪式都很讲究,流行于上流社会和市井平民的一种社交活动。

  C.茶道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内省修行、修身养性的方式。

  D.中国茶道被引进日本是由南浦昭明禅师实现的。他是在浙江余杭经山寺学得茶宴仪程并在南宋末年将茶道带回日本的。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时的茶道是“茶宴”,它突出的是礼仪;宋时流行的是“斗茶”,它的特色是游艺。

  B.斗茶时如果能说出是否本地茶叶,冲茶之水的由来并且得分最多,便可获得奖品。

  C.珠光流茶道的出现,标志着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的茶道日本化的开始。

  D.日本茶道的顶峰标志是千利休创立的“利休流草庵风茶法”流行于全世界,但因以茶干政,千利休终被当政者勒令自杀。

  3.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宋徽宗赵佶爱茶,他认为茶能使人“闲和宁静”,“致清导和”,这必然影响他,使他性格更软弱,而这可能影响了北宋对金的政策:对金人屈膝退让。

  B.茶种和茶文化都是由日本僧人引进日本的,随之东传日本的还有中国的儒学、社会生活习俗等。

  C.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但引进后日本创立了“珠光流茶道”、“利休流草庵风茶法”,说明日本民族不仅善于学习,还善于创新。

  D.日本茶道四规明显有着中国茶道的精神,但日后中国茶道式微而日本茶道兴盛以至于反传中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日本在茶道文化上渐渐分道,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参考答案:

  1.B.(流行于“市井平民”错。当时大行于“王公朝士”,而后三种茶宴皆流行于上层社会)

  2.D.(“流行了全世界”错。文中“风靡天下”指流行全日本。“以茶干政”错。千利休未干政只是“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注意“莫须有”三字。)

  3.A.(爱茶,“闲和宁静”的生活方式、环境气氛可能影响其性格,并无使他的性格软弱的必然性。“更”,言此前已软弱,属主观臆测。)

  《茶》阅读答案 篇13

  我们学校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再远一点,是一座座山岭。早晨,我总爱远眺那漫山遍岭的山茶花。

  你看哟!那漫山遍岭的山茶花开得那么鲜艳,那么红火。阳光一照,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耀 跃);微风一吹,叉好像千万面旗(织 帜)在飘扬。

  我酷爱山茶花,常常想:它怎么红得那么绚烂夺目?

  后来,我从一位放牛伯伯那里听到了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这一带的山茶花全是白的,纯净透明;像水晶一样。红军路过这儿时,跟敌人交上了火。一场血战后,敌人被歼灭了,红军一位女卫生队长挂了重(彩 采),部队北上之前,把她托给农民协会照顾,藏在附近一个山洞里养伤。后来,敌人顺着血迹抓到了这位红军女战士,万恶的匪徒绑着她游乡示众,一滴滴鲜血洒遍了条条山梁。

  第二年春天,这山村开遍了鲜红鲜红的山茶花。人们说,那是红军女战士的殷殷血迹。

  我把这动人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的眼睛湿润了,晶莹的泪珠滴在胸前(漂 飘)拂的红领巾上……

  1.用“/”划掉括号里使用不正确的字。

  2.依据短文内容简要回答问题。

  (1)小山村的山茶花原来是什么颜色?

  (2)现在小山村的山茶花开得怎样?

  (3)传说中山茶花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从文中找出两个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句子,画上“ ”,再填空。

  (1)把_______ _比做 。

  (2)把___ _比做___ _。

  4.用一句话概括出你读了这篇短文后的感受。

  参考答案:1.跃 织 采 漂

  2.(1)全是白的,纯净透明,像水晶一样。

  (2)那么鲜艳,那么红火。

  (3)红军女战士的殷殷血迹洒遍了条条山梁,第二年这山村开遍了鲜红鲜红的山茶花。

  3.比喻句:阳光一照,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耀。

  这一带的山茶花全是白的,纯净透明,像水晶一样。

  (1) 山茶花 红星

  (2)山茶花 水晶

  4.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答案不唯一)

  《茶》阅读答案 篇14

  茶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由茶树植物叶或芽制作的饮品。也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铁观音”等。课文中国的茶阅读答案,我们来看看。

  ①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②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此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也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③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个义项。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④茶能消除疲劳,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饮茶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运动能力。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每天喝三两杯茶可抑制细胞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饮茶也需注意,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不宜餐前睡前喝茶﹐餐前喝茶容易刺激肠胃,睡前喝茶则容易影响睡眠品质;茶水不宜过浓,也不宜置放太久;服用药物时,不可以茶水配服,会影响药效。

  ⑤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1.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大家都认为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B. 中国人皆爱饮茶,茶对人体诸多器官均有益处,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举国之饮。

  C. 探究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必须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来进行。

  D.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但文章作者认为茶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2.文章第②③④⑤段分别从哪个角度介绍了有关茶的知识,请简要概括,每句字数不超过8个字。(4分)

  参考答案:

  1、 D

  2、第②段茶的起源,

  第③段茶字的历史,

  第④段茶的功用和禁忌,

  第⑤段茶的文化内涵

  《茶》阅读答案 篇15

  “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而“茶”这个字出现却较迟。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说文》:“荼,苦荼也。”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茶经》:“茶之为饮,发之神农氏。”《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就有了。

  茶是我国特产,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荣誉,它和我国瓷器一样,简直可以代表中国。我国茶不但品种多而且质量高。在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如中国十大名茶:1、杭州龙井。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而享誉中外。2、苏州碧螺春。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3、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4、庐山云雾。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5、六安瓜片。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6、恩施玉露。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7、白毫银针。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8、武夷岩茶。产于武夷山。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乌龙等,品质独特,茶汤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9、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复杂,好的铁观音,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10、普洱茶。普洱属于黑茶,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理作用,因此,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的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茶经》诞生后茶大行其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明代文人学士认为,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由于茶能益思,所以诗人饮茶成习,对此体会更深。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很有味道:“……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饮誉全球。有文人学士的参与,更显底蕴丰厚、音韵悠长。

  1、下列有关“茶”的表述,正确的的一项是

  A、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说文》中“荼,苦荼也”和《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就是证明。

  B、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从而使茶具有了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

  C、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国的茶业已经在巴蜀地区兴起。

  D、“茶”这个字出现较迟,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才出现。

  2、下列有关“中国十大名茶”的表述,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中国十大名茶”中,有绿茶、白茶、黑茶等品类,杭州龙井、庐山云雾、恩施玉露属于绿茶。

  B、“中国十大名茶”中,有的因产地得名,有的因形得名,因形得名的有苏州碧螺春、六安瓜片、白毫银针。

  C、好的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复杂,冲泡后,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兰花香,后尝纯浓味,回味无穷。

  D、普洱茶被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当作养生妙品,正是因为普洱茶特殊的药理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文人饮茶的兴起带来了咏茶的诗词歌赋的出现,茶走入了文化圈,起着精神和社会作用。

  B、唐代禅教兴起,寺庙因茶的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而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这导致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C、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这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D、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暗合了明代文人学士追求的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新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的境界。

  参考答案

  1、B(A《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例子是证明“茶在我国出现很早”。C中国茶的历史与茶业的兴起并非一个概念。 D原文是说“茶”这个字,在汉代“就”有了,而不是“才”有。)

  2、D(原因中遗漏了“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

  3、D (A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B 原文只是说”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而不能说是“导致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C颠倒了因果关系)

  《茶》阅读答案 篇1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琴茶

  白居易

  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陶②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注】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②陶陶:和乐貌。③渌水:琴曲名。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1.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2.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做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一二句总起全诗,①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1分)②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1分)③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1分),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1分);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做铺垫(1分)。(只写“总起总用”没有分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

  2.①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②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③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茶》阅读答案 篇17

  琴茶

  白居易

  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陶②任性一生问。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令无往还?

  [注]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②陶陶:和乐貌。③渌水:琴曲名。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8.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9.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 琴 茶 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做简要分析。(6分)

  8.一二句总起全诗,①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1分)②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1分)③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1分),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1分);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做铺垫(1分)。(只写 总起总用 没有分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

  9.①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

  ②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 抛官 闲居的无奈与郁闷。

  ③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 穷通行止 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茶》阅读答案 篇18

  故人寄茶

  李德裕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

  [注]作者一说曹邺。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扣题,“缄题”扣“寄”,“剑外”“玉京”暗寓千里寄茶情意深厚。

  B.作者将茶碾碎烹煎,已至半夜还邀请僧人前来品饮,足见其爱茶之深。

  C.绿色茶汤悦人眼目,香气四溢,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

  D.作者不愿耗用余茶,要留下在读书时饮用,表现了对茶和友情的珍视。

  16.“微月”“泉声”“竹”三个意象对写饮茶一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参考答案】C(3分)

  【试题分析】曲解诗意。“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不当,“香泛乳花轻”是说茶汤表面泛起如花般的茶沫,茶沫轻盈,茶香四溢。

  16.【参考答案】“微月”点明开茶的时间,渲染了清幽的气氛(1分);“泉声”以动衬静,突出了碾茶时环境的清静(2分);“竹”写出了饮茶之处的雅致(1分)。三个意象展现了烹茶饮茶的美好环境,从侧面烘托出饮茶的清雅脱俗之趣(2分)。

  (6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茶》阅读答案 篇19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龙井问茶

  钱汉东

  ①杭州西湖是最令人向往的,它的美妙,不仅在于湖光山色,还在于湖边、山里的那些清静的喝茶处。龙井是茶客必到之地。

  ②暮春三月,正是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季节。十余年前的那个时节,我邀三五知己结伴前去龙井。一路的好山好水,一路的桃红柳绿,让人陶醉。到九溪十八洞,我们准备品茗聊天,小憩片刻。这时来了一位老妪,说是龙井村人,欲搭我们的车回去。龙井正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我们不假思索就爽快地答应了。老妪坐在前面带路,车子在弯弯曲曲的小道上,缓缓前行。车窗外,高低茶树,相连成趣;山影斑斓,泉水叮咚。山腰间还有不少村妇在采茶。到底是龙井人,老妪三句话不离龙井茶,从老妪的话中,我们知道龙井茶以“色清、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

  ③到了龙井,我们跟随好客的老妪走进她那黛瓦粉墙的老屋。她的媳妇正在门前用电锅炒茶。坐在老屋客堂里的竹椅上,我们目睹那满满一锅碧绿的茶树叶子慢慢卷起,干瘪,随之,阵阵清香四处飘逸。老妪热情地为我们沏上刚出锅的龙井茶,茶水清澈,色泽嫩黄。在我的印象中,绿茶泡出的颜色应该是黄中带绿的,怎么这龙井茶是嫩黄色的呢?于是向老妪请教。老妪拿出几种茶叶让我们识别,她说最好的茶叶绿中显黄,似翠非翠,扁平挺秀,光滑匀齐。这种茶叶在二月份后就开始采摘,第一道茶味道最好,通常被定为特级茶。清明前龙井茶叶都是嫩芽做的,一叶一芽,泡在杯中,均匀成朵,茶水自然是嫩黄色的了。清明后叶子长大了,绿色素增加,泡出的茶水就有点发绿了。说话间,我们轻轻举杯,喝上一口,细细品味,果然不凡。那茶,香郁若兰,清幽淡雅,清洌甘醇,回味无穷。

  ④我想买点龙井回去,让父亲品尝,于是与老妪讨价还价。物以稀为贵,最后以600元一斤成交。带回家后,父亲责备太贵了。如今父亲离我们远去已十年了,但他老人家品茗时怡然自得的神情,依然漫溢在我脑中,那么清晰,那么美妙。

  ⑤酽酽之茶真是神奇之物,初饮略带几分苦涩,细品却甘美无比。人生道理莫不如此:试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茶水清香娴雅,它能陶冶性情,明净心智,让人乐以忘忧。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让龙井茶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也让文人雅士格外偏爱它。

  1、细读全文,将下面的记叙要素填充完整。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杭州西湖龙井村

  人物:我,老妪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外形上看,龙井特级茶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与题目“龙井问茶”的“问”相照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茶水颜色看,该怎么区分清明前和清明后的龙井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读第⑤段,在横线上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说说饮茶带给你的人生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暮春三月问茶

  2、绿中显黄,似翠非翠,扁平挺秀,光滑匀齐。

  3、怎么这龙井茶是嫩黄色的呢?于是向老妪请教。(两句中任选一句亦可)

  4、清明前:茶水是嫩黄色的。清明后:茶水有点发绿。

  5、示例:我们如果没有经历坎坷艰苦的磨炼,就不会有生命的绚丽多彩;我们如果没有经历风雨雷电的考验,就不会有人生的无限风光。

【《茶》阅读答案(通用19篇)】相关文章:

“龙井问茶”阅读答案11-18

“龙井问茶”阅读理解答案11-18

一堆茶渣阅读答案 一堆茶渣阅读题11-18

茶乡五年级阅读答案09-23

演变阅读答案(通用6篇)01-23

《燕子》阅读答案(通用15篇)02-27

《咏雪》阅读答案(通用12篇)07-13

童趣阅读答案(通用5篇)07-08

新叶阅读答案通用9篇12-13

《燕子》阅读答案(通用16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