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把酒对西山阅读理解及答案

时间:2021-06-12 19:31:33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悠然把酒对西山阅读理解及答案

  悠然把酒对西山——颐和园

 悠然把酒对西山阅读理解及答案

  陈从周

  “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诗句。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这在中国古代造园中早已应用,明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他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已阐述得很明白了。

  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汇为湖沼,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

  这座在历史上驰名中外的名园——圆明园,其于造园之术,可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八字来概括。圆明园的成功,在于“因”“借”二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手法的具体表现。偌大一个园林,如果立意不明,终难成佳构。所以造园要立意在先。尤其是郊园,郊园多野趣,重借景。这两点不论从哪一个园,即今日尚存的颐和园,都能体现出来。

  圆明园在1860年英法联军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已全被烧毁,今仅存断垣残壁。如今,只能用另一个大园林颐和园来谈借景。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郊10公里,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风景洵美。

  颐和园在元代名壅山金海,至明代有所增饰,名好山园。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曾就此作壅山行宫。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始大规模兴建,更名清漪园。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毁。1886年修复,易名颐和园。1900年又为八国联军所破坏,1903年又重修,遂成今状。

  颐和园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摹拟,故西堤、水岛、烟柳画桥,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景虽有相同,趣则各异。

  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入东宫门,见仁寿殿,峻宇翚飞,峰石罗前。绕其南豁然开朗,明湖在望。

  万寿山面临昆明湖,佛香阁踞其颠,八角四层,俨然为全国之中心。登阁则西山如黛,湖光似镜,跃然眼帘;俯视则亭馆扑地,长廊萦带,景色全囿于一园之内,其所以得无尽之趣,在于借景。小坐湖畔的湖山真意亭,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畿,明秀中又富雄伟,为他园所不及。

  廊在中国园林中极尽变化之能事,颐和园长廊可算显例,其予游者之兴味最浓,印象特深,廊引人随,中国画山水手卷,于此舒展,移步换景,上苑别馆,有别宫禁,宜其清代帝王常作园居。

  谐趣园独自成区,倚万寿山之东麓,积水以成池,周以亭榭,小桥浮水,游廊随径,适宜静观,此大园中之小园,自有天地。园仿江南无锡寄畅园,以同属山麓园,故有积水,皆有景可借。

  水曲由岸,水隔因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斯景始出,而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若玉带桥之莹洁柔和,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每当山横春霭,新柳拂水,游人泛舟,所得之景与陆上得之景,分明异趣。而处处皆能映西山入园,足证“借景”之妙。

  1.阅读第一段,回答:(1)作者为什么能将一个建筑学、园林艺术里的“借景”讲得如此清

  晰明白、生趣盎然?(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借景”艺术的?

  2.本文主要是阐述园林建筑中“借景”这门艺术的,为什么还要用两段文字分别记述圆明园

  和颐和园的历史?

  3.颐和园的创意和造园艺术的特点各是什么?

  4.文章着意描写万寿山、长廊、谐趣园和长堤美景的用意是什么?这几段文字在语言上有

  什么特色?

  《悠然把酒对西山——颐和园》答案

  1.①引用古诗文,富有诗情画意。

  ②一是“借景”艺术的历史,二是“借景”这门艺术的原因。

  2.①交代以颐和园为例说明“借景”这门艺术的原因。

  ②表达作者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园林破坏的愤懑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3.创意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移江南淡妆,现此地之胭脂。特点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

  4.用意是:说明“借景”之妙。语言特色是:清新明丽,简洁优美。

【 悠然把酒对西山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文章:

悠然下山阅读理解及答案03-12

茶可道茶亦悠然阅读理解及答案05-10

把酒吟咏悠然人生散文10-01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理解答案10-30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阅读答案09-25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阅读及答案11-16

阅读理解及答案08-17

阅读理解及答案08-17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阅读答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