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王昶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时都畿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余篇,又著《兵书》十余篇,言奇正之用。
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于二州,广农垦殖,仓谷盈积。
嘉平初,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乃奏博问大臣得失。昶陈治略五事:其一,欲祟道笃学,抑绝浮华,使国子入太学而修庠序;其二,欲用考试,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其三,欲令居官者久于其职,有治绩则就增位赐爵;其四,欲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其五,欲绝侈靡,务崇节俭,令衣服有章,上下有叙,储谷畜帛,反民于朴。诏书褒赞。因使撰百官考课事。
二年,昶奏:“孙权流放良臣,适庶分争,可乘衅而制吴、蜀。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皆在江北,可袭取也。”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昶诣江陵,两岸引竹絙为桥,渡水击之。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于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追斩数百级。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追军,与战,克之。绩遁走,斩其将钟离茂、许旻,收其甲首旗鼓珍宝器仗,振旅而还。王基、州泰皆有功。于是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甘露四年薨,谥曰穆侯。(节选自《三国志·魏·王昶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勤劝百姓劝:勉励。
B.心存朝廷存:思念。
C.习水军于二州习:熟悉。
D.上下有叙叙:次序。
答:C(操练)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入太学而修庠序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B.反民于朴使不辱于诸侯
C.使贼望见以喜之填然鼓之
D.设伏兵以待之乐琴书以消忧
答案:D(均为连词,表目的。A分别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分别为:介词,到;介词,表被动。C分别为:代词,代“贼”;句末助词,无实义)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注意事项:
①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②本部分共4大题,12小题。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5分)
译文:魏继承了秦、汉的弊端,法制苛刻琐碎,不大力修改国家的法令制度,效仿先王的风范,却希望政治开明、国家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译出大意1分。“承”“苛碎”“准”“治化复兴”译正确一处,1分)
(2)欲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3分)
译文:要约定官员的实际俸禄,用廉洁羞耻来勉励他们,不让他们和老百姓争利。(译出大意,1分。“约官实禄”“励以廉耻”译正确一处,1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写了传主王昶哪些功绩?请简要概括(5分)
答:为民表率,广垦农田;见识卓越,著述丰厚;为政地方,治军有方;关注朝政,政绩显著;善于用兵,军功显赫。(一点1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划线部分断句。(限画9处)(4分)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三国志·魏·王昶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三国志·魏·王昶传》阅读答案及译文06-20
《王昶传》语文阅读和答案12-05
《明史·王绂、夏昶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06-19
诫子书王昶文言文阅读答案08-12
《明史王绂、夏昶传》文言文阅读05-12
三国志.王粲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03-17
王祥传文言文阅读题05-11
三国志司马芝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