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3-01-06 16:25:04 学习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部编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教材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编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部编教材学习心得体会1

  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3月初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20xx年部编教材网络培训会,认真聆听了几位专家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编排体系详细诠释。新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知识之间的整合;注重加强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交流。

  首先,培训专家熊宁宁从教材整体结构和内容;教材的梯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材选文(营养与趣味并重)教材弹性(注重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四个方面进行了培训。其次,再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三个方面详细具体讲解了一年级语文学习的具体目标。最后,专家引用教材中范例谈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和阅读。

  新教材有它的新理念、新方法。要把握特点,活用教材。在识字方面:要坚持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基本原则。识字内容要丰富多彩,集中识字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通过字理识字、同类事物列举识字、趣味性知识活动设计中识字、传统蒙学识字、查字典识字等,让枯燥的识字课堂一下子“活”起来。在写字方面:要求学生坐姿正确,熟悉基本笔画笔顺,明确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认真规范的书写,人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语文课堂还要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要指导学生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读好文中的长句子,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老师范读的习惯,倡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说话、写话能力。

  这次培训学习,立足科学体系,以教育实践为主体,为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使我对本册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今后,我将以新课标为准绳,以课本为依据,以课堂为阵地,在有效课堂的探索中,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部编教材学习心得体会2

  最近我们学校里的低年级语文老师集体观看了部编小学语文教材视频会议,在这次培训会上我聆听了专家老师对部编新教材的解读,让我对新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大量教材中的实例解读教材,对各部分内容如何教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从而让我懂得了怎样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更有效的去教好语文。

  专家老师首先从整体结构与内容、总体特点、具体编排与建议三方面对部编新教材进行了深入解读,通过讲解我们知道了部编教材的四个特点:

  一、进一步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自然渗透立德树人。充分分发挥教材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内容自然地融合在教材中。通过“家乡”“伟人”等单元主题的设定,加大上述教育内容的比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我爱阅读”栏目中的文章,让学生了解古代先贤的丰功伟绩,感受革命先烈壮怀激烈的故事;通过“日积月累”栏目,让学生读背优秀古诗词和立志、勤学、忠厚等方面的名言、警句、俗语,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通过慈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古诗、寓言、传说、历史名人故事、古代神话故事等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在教材中增加了,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点滴积累,潜移默化真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使之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得以提高。正如慈老师所言,理想境界:如水中之盐,品之有味,寻之无痕。

  二、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梯度目标。慈老师首先明确了语文素养这个概念,即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每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成为语文学习的要素。每个单元,既有较为宽泛的人文主题,又有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的要素,这种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使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使教学更加有章可循。慈老师重点讲述了语文要素的梯度序列,以复述能力的发展为例,对语文要素的长线发展进行说明,以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为例,语文要素的短线发展进行说明,使我们关注到不同年级、不同册次之间语言要素的衔接与发展,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教材语文学习的要素,努力做到循序渐进,螺旋递进。即使是同册围绕同一个语文要素也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

  三、关注语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即在生活中学语文,随学随用,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价值,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具体环境。教材不仅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意识,而且还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四、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构建课内外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是本套教材编排创新的一个体现。从课文到学生自主阅读的“我爱阅读”,再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快乐读书吧”,整个教材形成了一个课内外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这套教材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克服了课外阅读的边缘化。慈老师根更指出黄金阅读期是8-14岁,从本册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整本书的阅读,我们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指导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想对于低年级来说,还是要多读童话、寓言、故事,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不能把大人眼中的好书强加给孩子,败坏孩子们的阅读胃口。要有分享和交流,通过交流、评价、激励去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接着专家老师又针对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讲解了各部分编排及主要特点。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对于识字写字教学的讲解,使我明白了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还要注重识字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如韵文识字、字理识字、事物归类识字、生活识字、查字典识字。更要注重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引导学生大胆地猜读生字,自主学习课文。

  专家老师结合实例针对每个板块进行了细致解读,使我们对部编本教材有了新的认识,了解了新教材各框架编排的特点及教学重点,这必将使我们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部编教材学习心得体会3

  新编历史教材把立德树人与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结合起来,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历史发展角度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历史,认识到: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在教学中,如何依据课程标准,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使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上重要的、基本的史实,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优化学习策略是一种好方法。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的情境和活动中;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认识,对学习规则的掌握,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对学习方法的运用等。学习策略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时的操作、监控、调节、促动系统,是衡量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又是决定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优化学习策略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特点的策略

  历史学习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人和事,看上去包罗万象,纷繁复杂。要掌握历史学习的内容,就要对历史知识的特点有所认识。历史知识的特点,不仅是指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思想性等特质,而且是指历史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如历史知识是由具体知识和理论知识构成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是构成具体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构成了历史的基础知识,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的掌握是形成理论知识的基础等等。历史知识还具有联系性的特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之间的联系,某一领域的纵向发展中的联系,古与今的联系,中与外的联系,原因与结果的联系,表面现象与内在因素的联系,历史知识系统的上下纵横联系等等。了解历史知识的特点和历史知识结构,是学好历史的手段。

  二、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策略

  历史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既需要记诵,又需要思考。要适应历史学习的要求,就需要有意识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运用正确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历史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是善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采用适合的方法,这就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包括模仿、练习以至创造,并不断进行摸索、总结和交流,以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的方法,大都是围绕着对历史信息的吸纳、辨析和运用上。在学习方式上,要了解和熟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使自己能够适应这些学习方式,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还要能够在班级学习、小组学习及个人学习的环境中提高运用学习方法的技能。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适应历史学习的方式,是学好历史的途径。

  三、提高历史认识水平的策略

  历史学习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而且是对历史意识、历史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是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过程。学习历史的意义也在于更好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教学是学生的个体认识”(注: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学生自己的认识是一种学习价值的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历史认识是基于社会认识上的个人认识,这种认识离不开个人的感受和体会,否则就会是机械的和空洞的。历史学习更重要的是提高历史认识的水平,通过学习历史,有意識地运用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经过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积累认识历史的经验,学会全面、辨证、客观、发展、联系地看待社会历史的进程,学会分析并解决与历史有关的问题。提高历史认识水平,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四、提高学生记忆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力求把复杂的历史史实简约化,把简单的东西再简化。

  比如:把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归纳为: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筑长城,修灵渠,焚书坑儒疆域广。

  把中国近代史主要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用四个字简要概括为:《南京条约》割赔开税、《马关条约》割赔开厂、《辛丑条约》钱禁兵馆,等等。

  这样,学生记忆负担大为减轻,也容易记得住,记得牢。

  五、互动与引导策略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即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以交流与互动为特征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精神,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从精神角度讲,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

  六、写考后记的习惯

  考卷拿到手后,常常见到一些同学,只注重考卷上的分数,得了高分就兴高采烈,得了低分则闷闷不乐,有的竟把考卷扯得粉碎或揉成纸团。后来,他们发现,很多考题是以前考过的题,或者略作引申,相差无几看起来似曾相识,做起来照样出错。学生应对每次考试进行认真总结,注意作好考后记,下面就结合历史材料来谈一谈这一问题。①记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每次考试后,我们既要弄会每一个题目,又要着眼于把握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特别 是材料解析题、问答 题、识图题等主观性试题,因其灵活多变,更要注意总结他们的解题方法。一般而言老师在讲评时总会介绍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我们还要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总结,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②记典型。试题多以教材重点,难点而设,也有些试题是教材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点。这些问题考过了以后还会再考,并且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在笔记本上要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记录考卷中出现错误的典型例子,然后加上注释,说明错在那里,应如何修正,并记下出现错误的原因,对某些典型的错题,也要收入“错题集”,以免下次再重犯类似错误。③记新知。考试也是我们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试题本身会蕴涵新知,另一方面,老师也会结合某些试题介绍一 些相关的新知识,新信息。④记得失。每次考试后,我们都会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但不少同学却难遂人愿。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记取每次考试的经验和教训。因此,我们对每次考试的成功之处,尤其对失利的原因,如思路问题、概念问题、粗心问题。弄清了错误的性质,也就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和改正错误的办法。每次能对错误进行分析,就会自己容易犯什么错误,找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都要作好总结记录,以便经常翻阅,从而掌握应试技巧,提高学习成绩。

  七、沟通相关社会知识的策略

  历史知识与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着紧密的关联,历史认识也是一种社会认识,学习历史必然要涉及到很多社会方面的知识。从知识性质上讲,历史知识并不是封闭性的知识,也不是排他性的.知识,而是具有很强的吸纳性、包容性和贯通性。同时,掌握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历史学习中,要注意与其他社会知识的联系与沟通,注意运用其他社会知识于历史学习之中。沟通相关社会科学的知识,是学好历史的帮助。

  此外,如历史课堂学习的策略、课外学习的策略、有计划地安排学习进度的策略以及运用各种学习方法的策略等,对于历史学习都是有意义的。

部编教材学习心得体会4

  针对传统教材的弊端,教育部受中央委派编写部编教材,高度重视语文教材中文学名著的涉及范围及篇目,要求教材要体现古典文学和名著典籍的重要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肯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显著地位和重要作用,强化教师和学生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重视。

  然而,由于初中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以及电子网络产品的冲击,当前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不高,方法不当,时间不足,资源不广……以上种种问题制约学生的阅读,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探讨、引导解决的问题。

  首先,学校教师要采用多种渠道收集部编教材中及教材以外的优秀文学名著,在学校图书馆建立“文学作品区”,给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机会。

  部编语文教材与普通教材相比的显著特点是大量增加了文学名著篇目,注重传统文化和经典故事的传承,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泰戈尔的《金色花》,鲁迅的《社戏》,沈复的《海国记》等,部编语文教材节选了很多经典的文学篇章,强调通过古典文学作品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毅力品质。

  然而,教材篇幅容量毕竟有效,很多学生会被教材中节选的内容吸引,希望拜读全篇文章或书籍,却苦于没有书籍资源。因此,全校的语文老师应该重视文学名著的收集和汇总分类,尤其是部编教材中涉及的文学名著,教师可以号召学生将家里闲置的名著带到学校放在文学作品区,大家互相借鉴;可以呼吁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充实学校的文学作品;可以筹募资金购买一些有教育价值的文学典籍。总之,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文学名著,保证学生的选择空间和机会,在全校形成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学习风尚。

  其次,引导学生有效阅读、高效阅读,体会阅读的乐趣与益处,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文学名著。

  由于语文课时有限,而且语文自习时间相较其他科目更少,致使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极为有限;再加上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冲击,学生更难安安静静地细细品味文学名著的韵味。

  因此,引导学生有效乃至高效地阅读名著是语文老师的重任和挑战。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就像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所言,我们可以对阅读进行规划,变成日常有规律的习惯、爱好。首先,阅读难度要由难到易。例如,在初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一些好理解、有趣味的文学名著,如《西游記》、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等到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后,再布置更难的阅读任务,可以阅读文学性更强的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泰戈尔精选》等,阅读难度逐渐上升,学生阅读逐渐提高;其次,阅读量逐渐增大,如一开始每天要求学生阅读一章节,慢慢提升要求,让学生阅读两节,假期可以适当增加阅读量;最后,引导学生巧妙应用零散时间来阅读文学名著,例如课间休息、餐前饭后、晚上睡觉前,甚至做题做累了都可以拿出文学名著阅读一会,既让自己内心沉静下来,也增加了阅读量。

  第三,盲目的阅读是无效的,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展现自己阅读情况,分享自己阅读体会的机会和平台,以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运用文学名著的机会,让学生看到古典文学名著的作用。例如,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教师要精选作文主题,适当的向文学名著上引,或者以文学作品中的片段为材料,引导学生写材料作文;教师还可以在班里举行读书分享会,定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讲述自己所读的故事,互相交流学习。

  第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引领者,要更加注重自身的文学素养,不断充实自身。

  作为语文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做到博览群书,见识广博。只有这样当学生就文学名著里的某个人物或者故事与老师进行探讨时,老师才能信手拈来的与学生交流,才能与学生对话;另外只有老师自己不断阅读,才能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给学生具体的、有效的指导。

  综上所述,随着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问世,随着大量文学名著被纳入教材中,文学名著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语文老师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尝试,力求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保证名著储存量以满足学生的选择空间,指导学生高效阅读、给学生机会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切实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品质情操。

部编教材学习心得体会5

  部编版语文教材一翻开,水墨画风的插图,舒适的图文的编排,再加上名家名篇的编排,浓浓的语文味和传统文化素养扑面而来,让我对教材有了不同的感受。

  一、强化阅读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部编版教材在阅读的编排上做了精心安排,一方面是重视培养孩子阅读的能力,例如:阅读策略单元,提出要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通过借助阅读提示,教会学生一些通识方法,实训练重点和方法,来强化阅读速度,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实际运用,精读课文中学的方法,根据课后练习题运用在略读课文进行实践。不仅仅是略读,提高阅读速度,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提醒学生课外阅读时有意识地运用相关策略和方法,以落实“学习在课内,运用在课外,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材将“快乐读书吧”设置为课程,这就将散漫的课外阅读规范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只有这样方法配合实践才会真正有效的促使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提高!

  另一方面,课文的学习不仅仅是阅读的理解,还有对于表达的训练。例如:作为习作单元,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记叙文的特点,更重要的诗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体会其好处并学会运用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一件事。

  二、突出双主线

  通过培训,让我得知部编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实践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时代的需求,体现时代性。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并适合语文教学。努力做好价值观的“整体渗透”,让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情感、审美和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

  教材不仅选文精美, 编排独具匠心,更是聚焦了“语用”,明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点, 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实践性。课文编排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双主线,努力体现语文学习体系与教学“梯度”, 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层级序列,增强实践性、操作性。

  越学越深,越学越觉得部编版教材匠心独运,不仅仅孩子们是新教材的受益者,我们教师更是,教学相长,且思且行……

部编教材学习心得体会6

  本学期始,我参加了历史新教材网络培训,学习后深感收获颇丰,受益匪浅,现就新教材培训后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第一、新教材在每一单元的前面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单元的内容,首先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总体的把握,这是以前所没有的,我觉得这一点设计的比较好。

  第二、新教材的课文辅助部分设计的有关栏目比较好,比如课文旁设的“相关史事”、“人物扫描”、“材料研读”等都是比较新颖的,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更好的平台,充分体现了新版教科书既是“教本”,又是“学本”,在这两方面,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将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新教材上有大量的插图,平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图文并茂。通过这些插图,一是配合课文的内容叙述相互印证、活化内容;二是可使学生拓展视野,获取更多的信息;三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历史信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所以我觉得这一点设计的也比较好,一般学生都比较喜欢看书中五颜六色的插图,这样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新教材从内容来看,体现了与时俱进,并新增加了一些内容。新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分时期、分时段地逐步展现出来,并加以贯通;重点选择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密切联系的史事,使这方面的教育内容贯穿始终,做到了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材内容的总量减少,但为使历史发展线索更为清晰,更客观地反映历史进程,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如一些朝代的历史:东汉、两晋、五代时期的内容,使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得以贯通,前后相连;一些反映历史上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史事,如东汉、隋末、唐末、元末和明末的农民起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对于这些新增加的内容,我感觉很有必要。

  最后,与会专家还就新教材的使用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1.以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

  2.整体把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

  3.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用好教科书。

  总之,通过这次新教材网络培训的学习,使我在思想认识上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以及以后在历史教学、实际操作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收获满满哒!

【部编教材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关于部编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01-24

部编教材培训心得03-15

部编教材《江南》的说课稿09-28

部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01-08

部编本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03-18

部编版教材培训心得体会02-19

关于部编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01-18

部编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04-29

部编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