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时间:2024-05-08 11:34:44 雪桃 学习心得 我要投稿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精选21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精选21篇)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下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和对我国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最新概括,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对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擘画和远景期许。这一概念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创新发展的理论品格,是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宏大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提在于深刻认识其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是命运共同体,即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各民族相互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国情意识,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必须正确树立、真正树牢政治观、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实践途径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键在于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2

  这民族那民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巩固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是各民族每一个成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高亢的民族团结之歌,需要众声合唱;鲜艳的民族团结之花,需要同心呵护;牢固的民族团结之桥,需要真情浇铸;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建设。一句话,维护民族团结大局人人有责任,实现民族团结目标个个有义务。

  但民族团结不会凭空而至、从天而降,更是坐等不来。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个人工作的岗位,都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舞台。我们都应坚定自觉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发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维护者。点点滴滴,涓涓细流,终能汇聚成涵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浩荡潮流。

  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团结局面,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携手共筑维护民族团结的铜墙铁壁,使民族团结成为时代的正能量、最强音。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3

  11月29日我有幸聆听了安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的杨教授为我们带来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在两个小时的交流与互动中,敬业又博学的杨教授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在讲座中,杨教授提到五个方面:

  1、缘何提及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2、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3、学习共同体之于教师专业发展;

  4、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之建构策略;

  5、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展望;具体心得体会如下:

  一、缘何提及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自主发展尤为重要,事关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新课改的成败。教师的自主发展并不意味着课程改革完全依靠教师个人的行为,而是要求教师的团队合作和交流,形成教、学、研合一的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在相互激励、相互学习中真正走自主发展的道路。首先,在教师共同体中,教师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自觉进行反思教学研究活动,不仅能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加快自主发展的步伐,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次,在教师共同体中,教师能够互相依靠。可见,教师共同体恰恰为教师之间的合作和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安全、亲切而有效的平台。在教师共同体中,教师之间可以彼此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和各自所学的内容,并在专业对话和合作实践中通过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为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提供丰富的发展资源。教师既可以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教育教学经验,了解他们学习的新知识、新观念,也可以从与其他教师的对话分享中,了解到对问题的不同观察角度和观点,从而在反思中建构新知识。另外,在教师共同体中存在着鼓励与支持教师学习的文化氛围,并通过提供各种支持性条件和学习资源来支持教师学习。教师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可以相互影响、相互鼓励,从而坦然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实现不断发展。

  二、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对学习共同体的一般理解是:一个群体,其所有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了一个主题共同追求。他们在这一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师学习共同体理解为:由有着强烈学习意愿和共同研究兴趣的教师自愿组成,其共同目标是要在共同参与的各种教肓实践和研究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并通过创造与传承知识而促进自身的成长,达到教师整体的发展。

  三、学习共同体之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专业实践智慧。教师真正成长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脱产培训,教师能力显著提高是在日常的专业教学实践中,而课堂就是教师不可回避的专业实践场。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这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群体持续合作、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表明,个体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后,往往就会进入专业发展的高点,这时他们特别渴望在同行的相互切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寻求个体发展的增长点。而对于处在发展中的其他教师来说,则是期待同行的帮助和支援,使自己踏上专业发展的最优化之路。因此,搭建教师共同体,可以为不同的教师群体提供发展的机会,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之建构策略

  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五项修炼技术为核心,打造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应在能学、会学的同时,培养具有内在动机的想学精神,有不断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内在需求,锲而不舍,终身学习。打破传统的教师孤军奋战思维模式,在当前信息更新迅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趋势下,“1+1>2”的团队学习效果更为显著。愿景是最有力的激励因素,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应建立在成员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同时与学校愿景内在统一。具体来说,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特别需要宏观环境的配合。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更容易形成教师间的自然合作文化。为此,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尊重信任教师,讲究领导艺术,充分发扬民主的工作作风。既要用制度和纪律去约束教师行为,又要注重情感管理,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提升教师的士气和工作满意度。和谐的人文环境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建设和培育教师合作文化,是为了鼓励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使个体的专业经验在共同体内分享,从而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教师自然合作文化的形成,而行之有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应当是以自然合作文化为主,与人为合作文化的有机结合。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能使资深教师主动分享经验,年轻教师自由表达想法,实现部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核心。 评价方法上多采用访谈、非正式交流等形式,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同行专家评价与领导学生等多元化主体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上既考察教师的业绩量化指标,又注重教师的工作态度、合作学习过程考核。评价结果尽量少与奖罚直接挂钩,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和评价教师工作,促进全员的专业发展。

  五、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展望

  建构主义认为,真理性的认识是一个基于体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不同个体由于体验不同,认识也不尽相同,需要在互动交流中完善意义建构。鸠江区名师培育提供了一个阐述个人体验、同伴互助、互动交流的平台。实践证明,教师的互动交流不仅能起到互补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思想碰撞,互相启发,激发教育智慧创新,帮助教师习得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持续发展的方法,并能与之进行情感互动,协助教师提升职业认同感,促其专业发展的稳步提升。充分地与教师交流、研究、沟通,畅通渠道,挖掘教师的潜力,帮助他们对自我原有经验进行反思,促进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

  在这次报告会中深刻体会到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使我充分认识到要通过构建校内的学习共同体来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从而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4

  20xx年11月29日,在实验小学,我有幸听了安徽师范大学的杨小奇教授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现将收获总结如下:

  一、理念和思想的更新

  首先,教师们就应树立终生学习、终身培训的意识,不断更新观念,勤于学习,与时俱进。随着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英语词汇的不断更新,社会需求对英语教师的口语、语音、技能等水平要求会越来越高,如果教师不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势必会被动挨打。其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透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归宿,失去了落脚点。

  二、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1、有助于回到教育本身审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议题的出现,有助于我们思考学校之于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让我们深刻领会教育之于社会发展的`价值以及主要方式。

  2、有助于基于学校场域认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价值是对于学校作为组织机构属性的基本改善,是学校迈向学习型组织的关键。

  3、有助于助推校长的领导力

  领导力是在实现组织愿景的过程中,领导者影响被领导者及部分利益相关者的能力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和部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领导力本身,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个作用的过程。

  4、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教师群体是先于学生学习、优于学生学习、乐于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最根本上教师自己主动寻求发展的机会,将自己由知识传播者转变为集知识、能力、素养为一身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育者的过程。

  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成员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成员之间的学习和协作,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与反思。在此过程中,并不提供现成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共同的活动去发现价值,分享观念和发展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具有个体性差异,但是通过共同体的活动,教师一方面在整合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分享,实现知识的个体性和公共性的统一,又在不断的合作、交流、反思当中,扩大自身的知识结构。这种目标明确、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有利于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教师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专业性职业,每位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如果不及时应对这些困难,不仅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良好和谐的组织氛围能为教师提供直面挑战的精神力量和心理支持。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我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并加强自我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潜力,有目的地总结教育经验,反思教学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在工作中起到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5

  一、课前教学准备:

  1、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备课是关键。学生在课上很想放松,开小差、说话、做作业是家常便饭。用心备课,提高趣味和实效性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那么他们也乐于参与。备课组的老师间一定要加强交流和合作,提供教学实践中的素材,讨论形成:一类课一种或几种合作学习模式。备课内容一般包括学案的设计、引入、合作学习、课堂反馈几个环节。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教班级的情况,融合老师自身特点,灵活变通,形成有实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2、学案的设计。学案要反映教学目标,一般分成三个层次:自学能完成的知识,练习题难易要适度;老师需要精讲总结的知识,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方法引导和能力提升;学生掌握情况反馈的知识,考虑到中下学生,只要认真,一定能很好的完成,增强学习信心。

  二、共同体模式学习的课堂生成

  1、教师用好学案。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合作学习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布置自学内容,要求小组先阅读教材,再共同完成学案上的知识要点,答案小组要求统一。提出的讨论问题,适当拔高,问题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深浅得当,跳一跳够得着,让学生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愿望。

  2、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力:

  ①合作能力。考评、加分以小组为单位,答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发言人往往是小组最差的.学生或小组按一定顺序发言,控制优生独霸课堂,一好遮多丑,看重小组整体发展。

  ②合作技巧,仅仅有合作意识是不够的,没有一定的合作技巧,愿望与效果难以统一。引导学生尊重每一个学习伙伴,要注意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将发言者的重要观点或思路进行摘要,然后汇总观点,再讨论或寻求老师帮助,形成较好的答案。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思想,思想只有在交流中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6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xx老师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主题讲座。之前,我对学习共同体只有概念的理解,通过这次学习之后,我对学习共同体又有了新的认识。听完会议之后,我又收集了相关的资料,更加深了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

  首先,请允许我简单的介绍一下xx老师。xx老师,现任xx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xx班主任带头人,xx工作室主持人。近年来以课题为载体,研究学习共同体,跟随陈静静博士实践学习共同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建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完整的人的价值取向,从知识传递的教学转向知识建构的教学,为学生主动的多向的协同学习,创建幸福温暖成长性真实性的学习共同体。在这次培训中,xx老师首先讲解了他学习共同体的个人成长经历,讲了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然后,就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结合自己本班教学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给老师们进行了辅导。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几个词语。第1个是倾听,学习共同体要从老师倾听孩子的声音开始,也就是我们不要在高高在上,而是弯下身子来,其实和我国许多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弯下身子搞教学,我们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做一个平等的'教师。我们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姿态的老师,而是走到孩子们的身边,贴近孩子们的身边,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中去。这对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缺乏倾听的能力,有时候没有耐心,所以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第2个是相信。我们要相信孩子,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给学生机会,而不是把所有的知识都浇灌给孩子,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在交流当中,在沟通当中不断的体会知识,不断的自己去掌握知识。学习变成孩子自己的事,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让老师拽着跑着去学。

  第3个关键词是协同。协同,也就是老师起着协助共同,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成长,互相学习,每一个孩子也是老师的老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在他们身上闪耀着想象力的光辉,闪耀着童心的美丽。也许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力也是无穷的,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上的课会让孩子和老师都变得特别的开心。听完这次会议以后,我又去翻看了相关的文章。学习共同体建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大胆的说出,我不懂。有很多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不敢说我不懂。问听懂了吗?他只会应和老师说,老师我听懂了,而共同体就要求我们,敢于说,我不懂,敢于提出疑问。佐藤学先生用交响乐的学习来形容共同体的学习。在他看来,共同性学习不是找出共性,而是找出不同的个性已形成共同体。很多教育家认为,高质量学习在共同体中更有实现的可能。他还特别提到深度学习需要注意的事情,他说现在的课堂小手林立,学生们都想发言,都是我想说我想说,但是如果不把我想说换成我想听,可能不能实现真正的探究,我们的合作学习应该是探究不会的东西,现在有一些课堂现场是一种发表的竞争展示的竞争,如果合作学习必须要有这种对话,那就必须要重视倾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愿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都能不忘倾听,不忘合作,不忘协同。努力提高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7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统一、团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比如满族、回族、傣族、苗族、壮族、土家族……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暴乱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8

  我有幸参加鸠江区名师培育工作室培训班的学习。我深知参加本次培训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自始至终我都在努力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慢慢地认识到了自身的贫乏与稚嫩,学习又逐渐地使我变得充实与干练。在培训学习的每一天都能让人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撞击与迸发,整个培训的过程就好像是一次“洗脑”的过程,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和启迪!又仿佛是一剂“兴奋剂”,给了我无限的工作激情和留下了太多的思索!

  在本次培训中我有幸聆听了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杨晓奇教授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实践,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工作态度;通过培训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使我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多地思考未来的教师之路该如何去走。

  一、教师学习新路径——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即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按照一定的方式、现象将学校教师组合为一个个灵活、自由、彼此需要他人行动的小团体,小团体变成整个组织学习的一个小单位。学校通过价值引领、目标要求、机制约束、评价激励等措施促进团体运行,使其成员将所得到的共识化为行动,进而建立起整个组织一起学习的风气与标准,从而带动教师成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怎样通过团体学习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教师自主生成与外部给予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研修效率。为此,我们按照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两条线索,把教师“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行政性”手段为主形成的,如教研组、备课组、名师工作室等;一类是根据各个教师的专业、工作需要、兴趣爱好、自主生长需要自发形成的“非行政组织”,如“非常5+2”、轻松组合、青葵小组、班主任组合等。

  总之,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今后自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用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9

  伴随学习型社会的突显,身处学习型组织的我们,认识到学习之于教师的巨大作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不仅应成为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而且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必须的基本态度与主要内容。

  通过本次报告会,我认识到教师学习共同体不是一个由个体简单相加的集合,而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组成的团体。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开放性。意味着共同体成员可以共享愿景和学习资源,在人际关系上是平等合作、和谐开放的,在心智模式上是先内观吾身,反思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正确与否,积极克服思维定势和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且能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进行开放性地对话与交流,而后开放容纳别人的想法。在心理空间上不是封闭、防卫的。共同体成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观,以成为该共同体成员为荣,对共同体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谐,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理解、合作共处,形成了相互支持、依赖共生的成员关系,很少有人身攻击。大家共处同一空间,共同学习交流、畅所欲言、共同成长。尊重成员的差异,强调个体的参与。在充分尊重和理解个体愿景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提炼全体成员衷心拥有的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从而催发个体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在团队学习和讨论中,每个成员深入参与,挖掘远比个人更深入的见解,从而克服有碍学习的自我防卫,获得学习和成长速度较其他学习方式更快的效果。充分体现成员人格的`平等,参与机会的平等,以及参与的自愿和行为的自主。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议题的出现,有助于我们思考学校之于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让我们深刻领会教育之于社会发展的价值以及主要方式。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价值是对于学校作为组织机构属性的基本改善,是学校迈向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同时有助于改善教师群体的教育属性,彰显教师群体的学习属性,激活教师群体的自主发展属性,重拾教师群体的知识分子属性,体现教师群体的社会引领属性。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应当借助于教师学习共同体,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10

  读书心得活动还在继续,这次我选择了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所著的《学校的挑战 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本书介绍了日本现代教学的变化和进步。从一个个经典的课堂案例中让教育实践者感悟学习共同体的真实与美妙。

  如果你认为的课堂是这样的,课桌椅面向黑板和讲台排成行列,教师以教科书为中心,使用黑板和粉笔进行讲解,教师提问学生作答,那你就落伍了。一场“宁静的革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课堂从“同步教学”向“合作学习”转换,就国内而言,这些转化通常是在政府的教育政策支持下进行的。但作者认为,课堂的变化与其借助教育政策推进划一的改革,不如借助教师们自发的、创意的挑战,作为“宁静的革命”加以推进来得有效。读过此书,你会发现“合作学习”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作为互惠学习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一词 ,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 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佐藤学教授娓娓道来的一个案例,让我感悟颇深,才明白合作学习真正的含义与实施办法。“课堂上沉默寡言的高志与学力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分到同一小组,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内一句改变了学力低下的状况;高志为了回报幸子的对自己的一番好意,也轻声细语的回答了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帮助”,共同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合作课堂美景。作者反复重申,学力低下的学生并不是一点一滴地转变的,而是跳跃式地一举成功的。这句话听起来,不真实,但从幸子学习的变化的确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为这种机会提供了丰富的准备。

  二、小学低年级的“合作学习”

  最近去一年级上过两次汇报课。对合作学习这一点印象特别深刻。学生不懂得合作,不愿意与对方交流,交流的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看了小学低年级的“合作学习”后,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自己哪些方面出现问题。小组学习应当在小学(3年级以上)、初中、高中积极展开,但小学一二年级阶段不能实施。小学低年级的“合作学习”宜让所有儿童和教师系统参与,对低年级儿童而言,需要的是同教师的个人之间的关联。低年级儿童唯有得到了来自教师的稳定的个人关联,才能慢慢发展到对伙伴学习的关心,才会有同伙伴沟通的意识。

  三、克服低学力的“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的实施中存在若干问题需要注意。其一,低学力儿童几乎只想独自学习。事实上他们需要同伙伴合作,但讨厌依赖同学,总想独立摆脱困境却屡遭挫折。教师的应对也存在问题,教师对他们的提问是有问必答。越是这样,他们越处于被动等待老师和同学来“教教我”的心态,丧失了主动地争取同学的帮助以摆脱自己困境的能力。读到这点时,我深有启发。在我教学的课堂上,更加关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的参与度。有些性格谨慎的学生,依旧在小组中扮演者倾听者的角色。如何让每位学生都能投入到小组讨论中,我想这还需要教师润物细无声的一对一引导以及采取一些小措施促进每位学生都主动的投入到小组讨论中。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确实是有必要的。小组中每位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经过交流讨论汇总不同的方法或观点,更有利于课堂走向挑战性学习。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11

  赵淑芳老师阅读了《学习共同体》一书后,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力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挑战未知的勇气和毅力,不断超越自我。二个是建立学习共同体,保障深度学习的发生。三要建构深度学习的课堂模式,课堂上应该进行高品质学习设计等内容。

  宋现玲老师分享到:《学习共同体》与我之前所接触的教育著作不同,他是真正的教育,真正对于孩子有用的教育,说出了我们一线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心态,我们不要只看眼前的学习成绩,知识的传授,而要注重捕捉学生需求的敏感的问题,多思考真正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发展考虑有用的方面。

  董梦成老师在阅读本书后,思考到了三个问题。第一,在繁杂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是否忽略了“人文情怀”?第二,在疲惫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是否忘却了“学习”的本质?第三,在复杂的教育现实中,我们是否还能守望教育的理想?所以,找到教学的起点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因为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真实的学习往往是从学生说出“我不懂”开始,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是教师教学的真正自信。

  段钰通过拜读陈静静博士的《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感悟到体现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必然根植于深入。准确的学情分析,既包含对本体性知识的分析,也包含对学生已有思维路径的把握。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12

  读了《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一本书,让我对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堂重组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其中最大的改变是对公开课这一种教学形式有了不同的认识。

  在我上班刚开始,我一直是对公开课有抵触心里的,认为这只是走走过场,完成任务式的。在看了这本书后,我有了不同的认识,公开课确实是对教师成长有着极其突出的作用。

  作为一名刚步入教师岗位的我是幸运的。学校领导注重新教师的培养,经常让我们去听一些优秀的公开课,鼓励我们上公开课。每一次的活动都冲击着我的旧理念,尤其是一些优质课让我们新教师受益匪浅,总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上完公开课后,教师们各抒己见,点评有的犀利刻薄,有的委婉鼓励,有的沉默寡言,在边看边听边学之时,心中不少想法油然而生。这就是“学习共同体”产生的前奏。

  我们以前说到“学习共同体”想到的.都是学生的小组合作或是小组交流,而没有把教师纳入到这个共同体中,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没有将其他教师也看做是“共同体”成员,通常情况下,每个语文老师自己带一个班,就负责这个班的教学,学生也就听这一个老师的授课,久而久之就会有“疲态”出现,学生如此,教师亦如此。而在这本书上讲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公开课,当然,这和我们通常认知下的公开课还是有些许不同的,它将眼光放在了整个学校。

  这个学校的所有教室都是公开的,面向全校教师开放的,这对全体师生都是一种考验。但是它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俗话说“一人计短,十人计长”,你自己上课是感受不到自己的问题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人的意见会更加中肯,你也更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教学上的漏洞,对学生也是更加负责的。

  有一种观点说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上而非“公开”上,要在“课”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但我认为“课”是很重要,但是也要将“公开”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公开课要回归常态课,避免失真、作秀,上得自然平实,让人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只有将课堂公开了,才能有更多新鲜的空气涌入,这些新鲜的空气会吹散萦绕在师生心头的迷雾,让课堂教学更加有实效性。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13

  最近几天,一直徘徊在佐藤学教授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中。细细品味时,感觉自己像是在听课,听一名资深教育家在谈日本这个教育强国的教学特色——富有挑战性的合作学习。书中那些精致深刻的语言,细腻描写每所学校改革和活动的场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活生生的课堂实例,令我耳目一新。

  书的作者佐藤学教授是一位日本教育研究专家,是一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认真阅读这本书,一定会让你的教育活动充满思考的习惯,充满灵动的气息,充满辩证的味道。

  作者在书中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所谓的“优质学校”是怎样的学校?学校改革的目的何在?是否仅仅是比别的学校更能“上好课”而已?佐藤学教授认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最大限度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学生怕读书,不想读书,并不是因为教师不够努力,而是谁也没有承担起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权这种责任,为此,作者提出“合作”的概念,提倡年级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课堂里构筑“合作学习”的关系,共同承担起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

  佐藤学认为课堂上的“学习共同体”最典型的方式是小班额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式学习。区别于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佐藤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强调渗透人文精神。从人性的高度看的合作学习,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好生辅导差生“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而是建立在深入心灵的倾听与对话基础上的合作,是一种自然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交响乐式”的和谐关系。教师不仅要对知识层面上的合作进行引导,还必须对如何开展顺畅的交流与沟通进行点拨。正如叶澜教授指出的那样:“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书中所描述的“合作学习”不是强强联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帮的姿态。所以,“合作学习”可以称之为“互惠学习”,书中幸子之所以这么着迷英语,是因为她期待用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高志之所以轻声细语地回应幸子的问话,是因为他想回报幸子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这种彼此之间好意交换的“互惠关系”,造就了两个人的“合作学习”。这个案例让我感受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所在,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是教师应该着手思考的问题。

  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是一种和谐交响的课堂。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给予我很大的启示:“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生命的独特色彩,学习力上必然存在差异。精彩的课堂应该是激扬学生生命,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促进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对话,开展自主自由的合作与帮助,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是所有以人为本课堂教学改革的真谛,与我国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殊途同归。他们都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教师应立足于将服务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全体学生作为服务对象,把在情感上使学生热爱学习、在素质上使学生全面提高作为服务内容。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强调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对学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赞美,少一点苛求多一些宽容,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更加理想。

  这样的和谐美好的课堂无疑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对学校提出了挑战,书中告诉我们真正做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还是凤毛麟角。因为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前,自身必须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和研究,掌握其精髓。无论是铃木雅彦老师讲授的“四边形的等积变形”,还是菅野哲哉老师的.“学习生命、感悟生命”,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巧妙设计问题的基础之上有目的、有方法的组织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多次设置富有挑战性问题,才使学生间的互相学习与启发,达到互助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而这些成功的取得,取决于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取决于教师对课堂讨论的组织。因此,要使合作学习成为高效的课堂,教师要不断提高组织课堂的能力,备课时除备教材、备教学过程外,更重要的要备学生,对学生的分组必须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并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和“优势互补”原则进行。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合作是件快乐的事,比我好的,我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我差的,我应帮助,小组成员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学生只有建立了这种意识,才会在课堂中自发地进行合作、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此外,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注意教学形式的变革,给学生动眼看的机会,动脑想的机会,动手做的机会和动口说的机会。教学前小组的分配要合理,事先安排好组长,根据学生的特长有所分工,讨论前应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还要不断提出由浅入深的问题来挑战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上进心会让儿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进步,感到同伴认可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交给学生,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孩子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创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14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井底之蛙出井观天的感觉。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切切实实的进行了很久的学校教育改革。并多已卓有成效。

  特别是看到日本的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在本世纪初就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心里着实有些感到危机。一个多世纪前,就是因为明治维新,日本强大了,而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浩劫。也正是这种危机感使我有了详细地看完这本《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动力,甚至看了第二遍。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业,我们每个人都该重视。在十九世纪就是因为人家的教育和科技强于我们,才有八国联军进北京,列强瓜分中国的悲哀。所以现在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我们要带着谦虚的态度,“师夷长技以制夷”。

  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最大程度实现学生的学习。保障学生的“学习权”。书中的确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如“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乃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因此书中认为“合作学习”是最好的方式,“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改革中,学生的“学习权”得到了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的激发。

  学校的改革不仅解放了学生而且解放了教师。不仅学生实现了“合作”,教师也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改革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从学校内部真正的“宁静的革命”,而且是“永远的革命。“合作学习”既不是以往课堂里广泛普及的“集体学习”,也不是“分组学习”。学习,并不是从同一性中产生的。学习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异之中。

  就像笔者所说,在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之际,本书对我们的确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当然我们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而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国情不同于日本。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学校规模,班型大小,社会大环境,家庭结构等等都与之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书中我注意到在日本,包括校长在内十八名教师的学校就算是中等规模了,班级人数多在20人以下,多的不过是30人左右。而我国最少的也有30多人,多的有50人甚至达70人。

  书中强调“合作学习”,极力反对“分层教学”。但也补充说明“确实,只要是设定统一的教学,’分层教学‘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第200页)”而我们的教学都是统一设定的。“合作学习”是给了教师和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而我们的考试制度是不允许我们的教师任意发挥的。我能够理解“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但这必须是在我们的大环境下进行的。现阶段,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上适当的引入“互惠学习”,幸子和高志的例子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挖掘学生的潜力。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

  再有,我国的家庭教育对教学改革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对其学习效率的左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佐藤学先生说,学校的改革需要坚持至少十年才能见效。我想说,我国的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延长时间,需要“持久战”,而且需要扩大范围,需要发动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可喜的事。如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许多大学、许多古迹的免费参观,许多名人对教育的大力资助,等等。这些无疑会对孩子们的成长、素质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些大学的自主招生也已经对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同时精神文明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年中神州大地上不断涌现出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女孩儿等等。这些对祖国的教育显然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

  我们应该迎合时代的要求,积极的投身于学校的教育改革中去,积极的支援家庭教育改革,为社会教育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适当运用“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15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是在一个学习型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激励、呼唤与鼓舞,也就是说,彼此间找到共同的归属,成就共同的愿景。《大班额教学新视野: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一书通过鲜活的实例展现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揭示了学习共同体是“以学习为本、以生命为本”的实质。细细品读,感受着那种轻松教愉快学的氛围,分享着低投资高回报的喜悦,感悟到教育不仅仅是文化启蒙,更为重要的是精神启蒙。“养鱼养水,育人育心”。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则应该是生命的“牧者”,在一望无垠的知识大草原上,放飞心灵,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的生命活动,在悠闲自得中实现提升。

  具体说来,“牧者”工作可以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关注孩子的感情,共谱和谐之音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总希望孩子们能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享受着学习所创造的欢乐。这一切应该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理解、体悟、尊重和信任之上。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有感情的学生。在每天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除了完成教学内容外,有多少时间在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私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地注重师生的认知交往,而忽视了师生的情感交往。《学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 “知其心”,进而才能“救其失”。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尽更多地接触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那样才能理解和感觉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应该多走到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面前,像父母一样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学习愿望。书中一个个成功的案例无不提醒我们: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真诚的微笑,都能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让学生变得快乐自信,激发其向上的潜质,从而愿意与你一起延续爱的传递。

  这就是学习共同体建立的基础。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等)共同构成的共同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的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共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详见《学习共同体构建和教学方式变革》第10页)

  可见,在这个学习场中,学习者本身对知识诱惑而产生的心智投入是基础,但是,如果没有助学者的激励、呼唤和鼓舞,就会使这个学习场丧失某种动力。所以,教师作为学生生命的“牧者”,是建立在关爱的基础之上,为学习者的学习注入“动力”,而不仅仅是关注知识本身。

  二、激发孩子的潜能,共享学习之乐

  教育是启蒙,但教育不仅仅是启蒙。启蒙只是点燃和照亮,只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但很小的一部分。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的学习本能,通过训练帮助孩子们挖掘自己的潜能。书中第三篇“大班额教学方式变革研究”重点阐述了教师在教学方式变革中的重要作用。用一个比喻表达就是:教师变革教学方式是做“牧者”而不是成为“纤夫”。

  牧者不去包办羊群的饮食,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羊自由地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服务、保护着羊群,又尊重羊群独立的生命运动,让羊根据自己的喜好、食量、方式去自由采食,于是羊便能自主地、和谐地、健康地成长。我想这就是生态成长。试想,如果牧羊者强硬地干涉羊群摄食,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羊群,吃何种草、吃的方式、数量都严格控制,很可能造成牧羊人的抑郁劳疾,羊儿不再肥美。

  其实,教育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依靠教还是依靠学,是“控制生命”还是“激扬生命”,教育需要回归自然。让孩子自主学习,不仅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使学生更清楚重难点所在,让知识的种子生长到头脑之中,而非为传授灌输下的暂时寄存。

  这令我想起了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的教学理念即自由教育。他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利用本能关注发展。他认为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之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作为“牧者”我们只要提出主题和问题,区分出哪些依靠本能可以学会的,哪些需要老师启蒙的,让孩子拥有相当大的自主空间,把学习变成他们自己的有趣的探究活动,基础教育的任务便可以轻松完成,学习成绩必然良性地发展,从而轻松地释放本能,激扬生命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和孩子一起成长,互相促进启发

  进步是相对的。时代飞速发展,知识理念推陈出新,进步必然会带来反进步。过去,教师的专业能力在于分析挖掘教材。而对于基本依靠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课堂来说,教材与课堂的灵活性、可动性和个性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握课程的线索和灵魂,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以学定教”的形式下实现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时俱进的教师应与书为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感悟生命的满足与快乐,体验生命的成长与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身的价值。

  本书第九章重点阐述了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索。该书认为:在分层教学中,了解差异是前提,分层是关键,学生的发展是目标。而在许多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实践时,仅仅从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成绩优劣,简单粗放地进行分层教学。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关注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学生的认知程度。在该书提供的几个研究案例中,我们发现教师也是一位学习者,或者说成长者,需要面对新的教育形势,践行新教育理念。例如一位教师归纳出隐性分层教学力求“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既能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又能激发学生起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罗森塔尔说过,最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正是那些能提出公正要求而又能机智地实现它的教师。

  在教育这片广袤的天地间,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放飞儿童的心灵,做生命的牧者。学生能够自己做的,让他们自己做,学生不能做的,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做,让他们在成功中看到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让学习时光在如歌岁月中升华。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16

  在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中,我深刻认识到了研究对于教师的重要性。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以及生存,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态度和主要内容。

  教师研究共同体不是简单的个体集合,而是由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组成的团体。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研究型组织,共同体成员可以共享愿景和研究资源,在人际关系上平等合作、和谐开放,在心智模式上反思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积极克服思维定势和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进行开放性地对话与交流,从而开放容纳别人的想法。共同体成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观,以成为该共同体成员为荣,对共同体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谐,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理解、合作共处,形成了相互支持、依赖共生的成员关系,很少有人身攻击。共同体成员共同研究交流、畅所欲言、共同成长,强调个体的参与和尊重成员的差异。

  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的出现,让我们思考学校对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深刻领会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和主要方式。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的价值在于对学校组织机构属性的基本改善,是学校迈向研究型组织的关键。同时,共同体也有助于改善教师群体的教育属性,彰显教师群体的研究属性,激活教师群体的自主发展属性,重拾教师群体的知识分子属性,体现教师群体的社会引领属性。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应该借助教师研究共同体,不断研究,充实自己,提升专业能力和素养。

  我很幸运地参加了鸠江区名师培育工作室的培训班,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一直在努力研究,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不成熟,但研究也让我变得更充实和自信。整个培训过程就像是一次“洗脑”,让我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思考,也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

  一、构建教师研究共同体,开辟教师研究新途径

  教师研究共同体是指将学校教师组合为小团体,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让他们自由、灵活地互相合作,共同研究,最终提升整个组织的专业素养。学校可以通过价值引领、目标要求、机制约束、评价激励等措施来促进团体运行,让团体成员将共识转化为行动,建立起整个组织一起研究的风气和标准。

  二、通过团体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需要教师自主生成与外部给予有机结合。我们可以将教师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行政性组织,如教研组、备课组、名师工作室等;另一类是非行政组织,根据教师的专业、工作需要、兴趣爱好、自主生长需要自发形成,如“非常5+2”、轻松组合、青葵小组、班主任组合等。这些团体研究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师的研修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满了教育智慧,让我们受益匪浅。作为老师,我们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断研究、反思和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静下心来研究各种教育理论,用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

  三、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师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研究、相互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和各自所学的内容,通过专业对话和合作实践,促进个体的专业成长。其次,教师共同体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共同体中不仅可以相互研究、相互激励,还可以通过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最后,教师共同体可以提高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帮助教师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四、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之建构策略

  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的建构需要有一定的策略和方法。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组织机制,明确共同体的目标和任务,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以便教师之间可以及时交流、分享和反馈。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研究资源和支持机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研究资源和支持条件,以便教师可以在共同体中更好地研究和成长。最后,要注重共同体的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和文化氛围,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和主动性。

  五、基于研究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展望

  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未来,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教师将通过参与共同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同时,共同体也将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依靠他们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作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研究和探究,形成自己的专业实践智慧。教师的真正成长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岗前培训或脱产培训,而是在日常的专业教学实践中。因此,课堂是教师不可回避的专业实践场。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这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研究与实践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群体持续合作、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表明,个体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后,往往就会进入专业发展的高点。这时,他们特别渴望在同行的相互切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寻求个体发展的增长点。对于处在发展中的其他教师来说,则是期待同行的帮助和支援,使自己踏上专业发展的最优化之路。因此,搭建教师共同体可以为不同的教师群体提供发展的机会,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建立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1.建立专业发展平台。教育部门可以建立专业发展平台,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资源和支持,以促进教师的专业研究和发展。

  2.建立专业发展机构。教育部门可以建立专业发展机构,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培训、研讨和指导,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建立专业发展网络。教育部门可以建立专业发展网络,为教师提供在线研究和交流的平台,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建立专业发展社区。教育部门可以建立专业发展社区,为教师提供交流、合作和分享的平台,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建立专业发展评价体系。教育部门可以建立专业发展评价体系,以评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发展成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反馈和指导。

  为了打造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我们需要以研究型组织理论五项修炼技术为核心。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让教师能够研究和掌握新知识,还要培养他们内在的想学精神和终身研究的内在需求。在当前信息更新迅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趋势下,团队研究效果更为显著,因此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师孤军奋战思维模式,建立起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

  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的愿景是最有力的激励因素,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在成员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同时与学校愿景内在统一。具体来说,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是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需要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建立起教师间的自然合作文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尊重信任教师,并注重情感管理。我们需要用制度和纪律去约束教师行为,同时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提升教师的士气和工作满意度。和谐的人文环境是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构建的基础。

  建设和培育教师合作文化,是为了鼓励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使个体的专业经验在共同体内分享,从而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教师自然合作文化的形成,而行之有效的专业研究共同体构建应当是以自然合作文化为主,与人为合作文化的有机结合。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能使资深教师主动分享经验,年轻教师自由表达想法,实现部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构建的核心。

  最后,我们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同行专家评价与领导学生等多元化主体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上既考察教师的业绩量化指标,又注重教师的工作态度、合作研究过程考核。评价结果应该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和评价教师工作,促进全员的专业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认识的真理性是基于个体体验的意义建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体验不同,认识也不同,因此需要在互动交流中完善意义建构。鸠江区名师培育计划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阐述个人体验、同伴互助、互动交流的平台。实践证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能够互补,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碰撞、互相启发,激发教育智慧创新,帮助教师研究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持续发展的方法。此外,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可以协助教师提升职业认同感,促进专业发展的稳步提升。因此,充分地与教师交流、研究、沟通,畅通渠道,挖掘教师的潜力,帮助他们对自我原有经验进行反思,促进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构建校内的研究共同体来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从而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在2018年11月29日的报告会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的重要性。教师们应该树立终生研究、终身培训的意识,不断更新观念,勤于研究,与时俱进。同时,教学方式和研究方式也需要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透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的出现有助于我们回归教育本身,审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学校作为组织机构属性的基本改善,迈向研究型组织的关键。此外,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也可以促进校长的领导力,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教师群体是研究的先行者,他们比学生更优秀,而且愿意让学生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自己积极寻求发展机会,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具有人格魅力的教育者。

  在专业研究共同体中,成员们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研究和协作,分析、交流和反思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个过程不是为了提供现成的问题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共同活动来探索价值、分享观念和发展知识。尽管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有个体差异,但是通过共同体的活动,教师可以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通过交流和分享,实现知识的个体性和公共性的统一。在合作、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还能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目标明确、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教师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专业性职业,每个教师都会面临各种问题和困难。如果不及时应对这些困难,不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而且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良好和谐的组织氛围能够为教师提供直面挑战的精神力量和心理支持。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下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和对我国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最新概括,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对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擘画和远景期许。这一概念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创新发展的理论品格,是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宏大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提在于深刻认识其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是命运共同体,即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各民族相互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国情意识,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必须正确树立、真正树牢政治观、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实践途径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键在于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18

  非常荣幸的参加这次”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这个活动,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多多。

  首先对李上游老师讲的《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李老师能够运用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灵活把握课堂教学的主线,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如教学中通过直观、比较、发现等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从而对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与特征理解透彻。课堂教学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也解决得轻松自如,学生在本节课中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整节课练习题题型多样,由易到难,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不断强化了新知,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我受益匪浅。

  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展示时,老师在课堂上要来回的巡视学生听讲的情况,并且要注意倾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跑偏时,当学生经过合作还未解决问题时,当学生总结不到位时,要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引导。

  其次是李娜老师的一节《包装的学问》,这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综合实践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也有了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反思整个课堂,李老师努力创设情境,积极组织引导,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互相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主人。

  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因势利利导,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与交流,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探究性;使学生既得到感性的认识,又做到理性的思考。

  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第二个环节小组交流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交流话题,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共享资源,了解更多的商品知识。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展示学生能力。

  在学生汇报成果阶段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汇报:如采用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食品包装信息,采用快板书的形式把药品的包装信息与快板书结合起来学生很感兴趣。不仅学习到了只是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打破课堂壁垒,将活动延伸到课外,激励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课堂中合作探究、自主尝试。

  因为一堂综合课的结束,仅仅是学生社会生活的开始。所以在买到不合适的商品怎么办这个环节结束时,我留给了学生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的网址,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消费知识。同时,在本课结束时,还提示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购物知识购物,并跟同学交流感受。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实现综合活动课的实践性。

  中午听得是合阳县城关小学潘玫老师和富平县实验小学田昭老师这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二年级数学广角---《推理》。听了两位老师的课,真的是很精彩。

  潘老师的《推理》是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潘老师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呈现出来,比如把学生们喜欢的推理家“柯南”引到课堂上,并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整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小组活动内容多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推理的过程,从初步感知到自主设计操作,层层深入,学生和教师较好的融为一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整堂课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参与广度,学生学得有味又有效,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读懂了学生的心思。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侦探高手柯南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活跃起来。在解决问题中,师生、生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感知推理的过程,提高推理的能力。

  田老师讲的也是这节课,构思不同。她首先出示的是四位小动物,熊熊(熊猫),羚羚(羚羊),朱朱(朱鹮),金金(金丝猴)。整体上看,设计地非常巧妙。无论是课前导入、课中新授、还是课后练习,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很享受。导入新颖、实用。学生从猜一猜中意识到没有提示胡乱地猜是猜不出正确的答案的。然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再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直到老师再给出提示,学生才猜出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就能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层层紧接,环环相扣,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密切相关,对后面顺利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能初步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注重对理解题意和推理过程的引导。课堂中,引导学生对问题中的信息进行梳理,让学生把握关键信息。弄清题意后,分角色演示,再自己写方案,说想法。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过程中每一个判断的理由和依据,使得思考过程变得清晰、有条理。

  总的来说,这几位老师的这课非常成功。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上深入浅出,层层推进,有深度,有广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19

  加入学习共同体的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真谛。在这个由志同道合的学习者组成的.团体中,每个人既是学生也是老师。我们共享学习资源、交流解题思路、讨论学术难题,这种互动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特别是那些我曾经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在同伴的点拨下豁然开朗。

  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孤独旅程,而是携手并进、共同成长的过程。这种集体智慧的力量,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价值,也激励我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20

  在学习共同体的交流中,我逐渐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每次讨论会上,面对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我们不仅要理解吸收,更要学会质疑和评估。这种氛围鼓励我不仅仅满足于接受信息,而是要主动思考、提出疑问、寻求证据。

  通过不断地分析、比较、反思,我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和深刻。我学会了如何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如何从多个角度审视知识,这对我个人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极大的提升。学习共同体成为了我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沃土。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21

  加入学习共同体后,我意外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有情感上的'巨大支持。在学习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和低谷,但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每当遇到困难,总有人愿意倾听、给予鼓励。

  我们相互激励,共同面对挑战,这种情感上的联结让学习之路不再孤单。我发现,当学习成为一种共同的追求,压力似乎也变得可以承受。在相互扶持中,我学会了坚持和乐观,更加坚信努力的意义。学习共同体不仅让我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寻找并珍惜那份难得的同行之谊。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06-12

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08-04

共同体方案03-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02-08

学习共同体理论对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启示论文10-02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04-27

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11-01

共同体建设方案03-03

教育共同体方案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