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计划修订的四次探索论文

时间:2021-01-22 20:47:55 学习计划 我要投稿

课程计划修订的四次探索论文

  学校是教育真实发生的最重要场所,只有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和学生实际,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办成让社会、家长、学生和教师都满意的学校。因此,学校的课程计划不仅要体现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更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最有效的课程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课程计划修订的四次探索论文

  20XX年,我校参与了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持的课题“学校课程计划研制”,系统地反思二十多年来学校在课程计划实施方面的经历和困惑,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对课程计划的“自我评价与完善机制”作了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第一次——社会生活实践探索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有目的地学习中外主要教育流派的理论,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接受式”与“活动式”这两种课程结构理论。在继续学习青浦区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校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课程类型、课程实施策略等进行比较系统的反思、归纳,逐步形成“活动一发展”的教育模式,其特征是强调教师引导、启发作用的发挥,突出学生在学习经历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的学习、成长与发展,从而有效地达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的目的。

  我校有计划地制订并实施注重联系社会的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结构的主干,重视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达到让学生多元发展的目的。如在课时数方面,基础型课程占周总课时数的66. 7%~69. 2%,实践活动课占周总课时数的30%以上,这样的数据比例是比较合理的。但实践后发现,我们把本应属于基础型课程的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划入活动课的范畴,约占50%,使真正意义上的活动课的课时数相对较少,且内容显得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我们对三个不同表现层次(优秀、合格、需努力)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学生进行访谈后发现,我校基础型课程在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缺少相应的深入导向,导致部分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妥善分配课时。又由于学生的个体需求不同,而学校开设的活动课类型有限,所以现有的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既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又在教学、课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的课程并不是自己所需要的,影响了学习兴趣;部分教师也认为某些课程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学要求不能落实到位,教学困难重重。可见,当前的学校课程缺乏本校应有的特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学校课程计划的修订迫在眉睫。

  二、第二次——课内外结合实践探索

  20XX年,随着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通过先进的理念引导,进一步探索学校课程的发展规律,力求注重学生的学习经历,大力开展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构建了以“课堂内的基本活动”“课内外密切联系的专题活动”“校内外结合的综合活动”三项活动为主线的由内向外、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三类课程教学计划方案。

  1.我校现有基础型课程18门,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分年段实施,为学生所必修;在“4+2”学科中设置“+2”课程,如语文学科增加阅读、书法课。

  2.我校拓展型课程包含学科拓展、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等三项活动。学科拓展活动为学生自选课程,可通过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也可通过课外社团形式组织活动,如成立文学社、书法社、制作社等近十个课外社团;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则要求学生必须参与。

  3.我校探究型课程采用课内外结合方式,四个年段学生围绕关注生活、生命、自然、社会四个系列专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次的课程教学计划方案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利用本校师资特色,增加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活动模块,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模式,提出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努力培养学生适应学习社会化”的能力目标。

  依据本次课程计划,从课时数来看,基础型课程占周总课时数的75%,其他类型的课程占周总课时数的25%左右。基础型课程的占比增加,既包含了更丰富的学科知识,又包含了学科拓展课程与学科活动课程的内容。尤其对“4+2”课程中的“+2”课程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对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便于引领教师的教学方向。在这期间,我校出现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民防教育”“地震科普教育”等,为形成我校科技、体育、艺术的特色打下基础。

  但在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此次课程计划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让课程计划的修订与实施缺乏针对性。我们逐步认识到课程改革能否积极、稳妥地推进,其重要的动力措施就是要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因此,必须要有创新有效的学业评价方案。

  三、第三次——学业评价实践探索

  从20XX年起,我们研究、制订并实施与三类课程的学业评价改革相对应的学分制评价方案,其目的是将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和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相应的评定学分作为学生四年学习的总学分,并成为学生毕业、推优、评优的重要依据,从而逐步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该学分制评价方案提出了学分制评价的实施办法,其中的“课程学分结构”分为基础型课程学分、拓展型课程学分、探究型课程学分与思想品德学分四大类。基础型课程学分不高于75%,拓展型课程学分占10%左右,探究型课程学分占5%左右,思想品德学分不低于10%。

  我们先后制订了学校学生学分卡、拓展型课程学业评价表(分学科、活动两类)、探究型课程学业评价表、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素养评价表和学生学分奖励方案等,逐步完善了教师、家长、社会等群体的评价反馈系统。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探索,我们预设的学校课程计划与相应的评价措施按照“课程一实施一评价”的步骤有序地进行。

  要进一步完善或改进学校课程计划,真正有重要发言权的'是学校课程作用的直接对象——学生和学校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他们的感受、想法和建议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们对学生、教师及社区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获得学生、教师的样本群。我们统计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本课程方案更注重过程,更体现人本化等优点,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合理、可接受的评价,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大部分学生对三类课程的学习感到满意,很多学生喜欢学分制或学分与分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校现行的课程评价制度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探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在发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总感到在培养学生个性(或特色)方面似乎不够明显,也就是说我们设置探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时既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需求,又要适合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这可能是我们继续改进课程计划的方向。鉴于上述因素,我们对20XX年学校三类课程教学计划的实践进行反思,感到我校的基础型课程重视基础知识,但缺乏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探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共性求,但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的激发与培养。为此,我们对探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进一步细化,进行非限定课程种类的设置,为进一步的课程改革或课程计划修订提供既遵循国家的课程指导思想,又贴近学生实际的可行的新思路。

  四、第四次——共性与个性融洽发展的实践探索

  20XX年9月,我校迁入新的校址,教学环境与教学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继续在学校“活动一发展”教育模式的背景下,在我校当前的环境、学生、教师等因素发展变化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学校课程计划的宗旨。为了促进所有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终身发展,我校全力构建既能为所有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又能满足所有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制订了相配套的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课程计划。

  新的课程计划是依据上海市初中课程计划和我校办学实际与特点而形成的。在课时数方面,基础型课程占周总课时数的69%~79%,其他类型课程占周总课时数的209'o以上。我们在20XX年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加强对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进一步细化,也就是加强非限定课程种类的设置,如心理类开展团队心理游戏、科技类学习PPT深度开发、文学类学习影视制作等。这样多元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课程计划修订的四次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论文05-17

论文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05-17

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论文02-04

治新课程理念探索论文04-25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08-01

VF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索论文07-24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探索论文04-11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探索论文01-31

高校俄语口译课程设计探索论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