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刻意学习》读后感(3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刻意学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刻意学习》读后感1
01
刻意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再好的潜力若不加以发展也会变得荒芜。而如果想要学习取得进步,就需要走出舒适区。
02
人类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它保持稳定的内部温度,保持稳定的血压和心率,并使得血糖稳定、PH值平衡。它使我们的体重日复一日地保持合理的一致。当然,这些都不是完全静态的。例如,进行锻炼时,人们的心率会加快;如果暴饮暴食,人们的体重会增加;如果节食,人们的体重会下降。但是,这些变化通常是暂时的,而身体最终会回到它原来的模样。这种现象称为“体内平衡”,它意味着一个系统有一种保持其自身稳定性的趋势。
拿健身举例子,如果你想要改变,就要长时间付出努力,直到你的身体适应了锻炼的强度。但是此时也意味着你的身体到达了一个新的平衡点,同样的训练时长和强度不会再使你更强壮,你必须不断加码。对于我们从事的所有心理活动,同样是这个道理,一旦我们抵达了某个平衡,不再去走出舒适区,我们就不会有大的进步,但重要的是记住,选择总是存在,如果你想变得更好,你就可以做到。
03
传统的学习方法并不会专门挑战体内的平衡,我们不会特意地强调走出舒适区,以前的观念认为只要你训练,就可以发展自己的潜力,而有些人多年训练无果,大概是与他本人的天赋有关。而对于刻意训练来说,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涉及发掘自己的潜能,而且要构筑它,让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得可能。这意味着要挑战体内的平衡并走出舒适区,让你的大脑和身体来适应。一旦你做到这一点,学习便不再只是执行某些遗传命运的方式,它变成了一种控制你自己命运的方式,也就是一种按照你选择的方法构筑潜力的方式。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挑战平衡、发展潜力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
04
作者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1924年4月27日,俄国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亚历山大·阿廖欣将要同时和26名最优秀的国际象棋棋手进行对战。26位棋手面前都摆着一个棋盘,阿廖欣背对着他们,看不到任何一个棋盘,也就是下盲棋。挑战者每下一步,工作人员便大声念出那步棋,阿廖欣再说出自己的应对招数,工作人员把这步棋摆到相应的棋盘上。26盘棋,832个棋子,以及棋盘上1664个方格,阿廖欣不借助任何工具,却依然游刃有余地应对着,这场比赛持续了12个小时,中间只吃了个简单的晚餐,等到最后一盘棋下完,已经是凌晨2点,阿廖欣赢了其中的17盘棋,输了5盘,和了4盘。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做到同时和这么多精英对弈而获得胜利呢。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心理表征”。
05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比如,当提到蒙娜丽莎的时候,你可能会想到那副著名的油画,这就是蒙娜丽莎在你脑海中的心理表征。有些人的表征可能更为详细,比如他还能描述出蒙娜丽莎的发型和眉毛的模样。刻意练习包括创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比如那位能记住82位随机数的史蒂夫,当他在记忆的时候,在心理上将随机数进行了编码,形成了他自己特有的记忆方式,也就是说,他创建了心理表征。实际上后来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关于思维导图的书,也是在指导人们怎么在心理上编码记忆。将杰出人物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因素,正是前者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通过多年练习,他们针对本行业或领域中自己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局面,创建了高度复杂和精密的表征,这些心理表征反过来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规律的识别、问题的解决等成为可能,也使得他们能够培养和发展各种高级的能力,以便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中表现卓越。几乎在每一个行业或领域,杰出表现的标志是能在一系列事物中找出规律,这些事物,在无法创建高效心理表征的人们看来,可能是随机的或是令人困惑的。换句话说,杰出人物能够看到“一片森林”,而其他人,却只能看到“一棵树”。
大脑的结构与运行都会为了应对各种不同的心理训练而改变,而且,很大程度上像你的肌肉和心血管系统响应体育锻炼那样。
《刻意学习》读后感2
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放了好一段时间了,总有一种书在这里迟早会看,我已经用意念读了的错觉。书名与现代商业化书店醒目位置摆着一圈top10成功学书籍的名称类似,误让我觉得这又是一本无比浓烈的鸡汤书。而我最初翻开它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我想写一篇稿,投入运营半年多的企业公众号,纪念仅剩一个尾巴的20xx年,以此象征性的告诉自己,也曾为公众号贡献过一点微薄的力量。
本书最大的内容输出便是持续与行动两个重中之重的关键词,以及与之相关的所付出的力与所形成的逻辑思维之间相互关系,当然还有很多,见仁见智,毕竟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惊觉,书中所提及的一些人恰恰对应的便是我这种焦虑而又付出不够的一类人,书中某些文字真的能一语成谶,直戳内心最真实的自己,仿佛一面照妖镜,照出原本的实力。这时候让浮躁的自己冷静下来尤为必要。
看完此书我只想表达两个最直观的感受。
1、碎片化的汲取真的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啃书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忽然想起那页躺在备忘录里的20xx年必做十件事情,第一条便是考过CPA三门,而我只去参考了两门,显然易见,我被现实狠狠打了脸。更好笑的是,我在临考之前还义正严辞的告诉自己,我这只不过是战略性调整,现实需要。直到此刻我才意识到,我的这些不作为全是平日里对自己的放纵所形成的最终结果。
我像放电影一般在脑海中放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我总是在学习的时候想要去刷一遍热门微博,事实上我也这样做了,仿佛我不看这些信息我就丧失了对世界的认知,不是那个与时俱进的年轻人。而这些热门话题的不断输入并没有让我觉得轻松,反而相对的变得更加焦虑,看过上千话题,于我有益却寥寥无几。甚至,还会以劳逸结合为名,告诉自己短暂休息是为了更高效率的学习,而实际情况却是,书看了十分钟,公众号倒是刷了半小时,一直以来我都在行驶‘逸’的权利,却忘了‘劳’是义务是前提,所有的一切都有些本末倒置。作者书中所提及的碎片化学习是自欺欺人这个观点在我身上是最好的验证。
把时间放在真正学习上,而不是留恋于这些表面信息,加以持续,形成自己的体系,才有可能完成列表里所列的小目标。当然,新闻除外,也仅仅是指政治新闻,多了解国家大事、政策信息只有益处没有坏处,可以放大我们的格局。我们都不是天赋异禀之人,只有通过最笨拙的办法才能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点。我依稀记得大学导师对我说的一句话:求学的路上必定是孤独的。她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这份孤独是我们必须学会的。
2、不要自视清高,没有人比你差,不进则退
在毕业后的这两年里,我也曾想过这样日复一日的工作,似乎与毕业前踌躇满志的那个自己所想象的不一样,那些铺天盖地热血挥洒职场、三年财务经理等热销文章不知毒害了多少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大家看完好像都有一种说的`不就是我这样一种错觉。给你画一个大饼,实际却不给你是这些文章最擅长做的,因为它根本没有让你认识到达到这个目标之前所要付出的其实比你想象中更多,甚至还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先天优势等因素,而对于没有达到这个层次的我们是最容易中招的。我们只想要得到结果,却没有对应的付出。
能在一起工作,一定都是能力相当的人,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会有一种通病,会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其实不然,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共享中心工作的这两年,除了本部门的业务,自己对别的处室业务真的了解么?据我所知,一部分人真的了解,这便是差距拉开的时刻。当初一起报道的小伙伴们,是不是手上持有的证书比你多了呢?
站在最好时代的我们,永远要从自身去寻找问题,多去看去学去想,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的时代,我们能看到优秀的人那么多,行动起来,加入他们。不进则退,适时的套用杨奇函那句:今天比昨天更博学了吗?
如果此时的你也很浮躁,打开这本书,让自己冷静下来。
《刻意学习》读后感3
我以前不相信这一类的书,我认为这种书就是类似一种鸡血文章,给予我的帮助应该是微乎其微,但是这本书给予我一种全新的感觉,就是十分的贴近生活,我感觉其中说的许多事情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因此这本书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看完这本书,我十分赞同作者所说的“持续行动”。当然,“持续行动”是相对于短期的行动而言的,短期行动算的上是我经常做的了,文中讲到的10的n次方问题,我应该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很多行动无法突破10的1次方,有时候就是三分钟热血,就比如说高中的一次我打算好好学习英语,每天背多少单词,于是就拿了一本大词典在家里热火朝天的背书,可是没过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就开始埋怨自己不能坚持,然后又忙于寻找一种快捷便利的方式去学习英语,短期之内这些方法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可是时间一长就谈不上有什么用了。因此我首先认为,“持续行动”真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暂且将如何持续行动的问题放到后面来讨论,因为我们要首先明确这一事实,这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先从这本书说起,这本书的名字是《刻意学习》,首先学习确实应该是刻意为之的,而不应该是被动的,我们在上高中的时候大多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老师说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但是上了大学之后,我们的学习应该提升为另一个阶段了。刻意学习正可以很好的概括这一阶段。我觉得,我已经开始转换自己的学习状态了,图书馆的存在真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转换。在这一点,我十分佩服我的室友,他在没有课的时候经常回去图书馆里找书刊阅读,而且每一天都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在这一点上我应该向他学习,我也很庆幸有这样一个好室友。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重视学习,刻意学习,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我很明确得知道《持续行动》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坚持下去,我还要继续去探索发现,在高中的时候,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励志的文章来给我们加油打气,增加我们学习的动力,这应该算的上是书中描写的打鸡血或者是鸡汤了吧。在书中,作者谈到了对打鸡血的看法,作者不认为打鸡血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作者认为打鸡血就和吸毒一样,获得短时间的快感,最后需要的剂量会越来越大。确实,听完老师讲的鸡血故事,确实会有一种有动力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假象,并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帮助,最后你发现,还是要靠自己,自己给自己造血,这是作者的观点,我认真的思考了一下,认为作者说的有道理,我平时也有做这样的造血活动,我是一个理科生,学习法学对我来说可能有些枯燥,但是,我比较喜欢历史,因此我从这方面下手,我去图书馆借了一下法制史类的书籍,在阅读中培养法学的兴趣。结果还算是不错的,我最近觉得法学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学习自然就有了动力。
作者的另一个观点是碎片化学习是消极化的,碎片化的学习并不会如你想象的那样,积少成多,真正应该掌握的是体系,体系化的才是重要的。在一节法理课堂上,法理老师也说出了这个观点,这让我更加的相信这个观点的正确性。我们法理老师说的一句话我认为十分精辟,“当你心中有了体系,什么都会变得简单许多”。因此,我认为学习要有系统意识。比如说,在你读书前应该先读一下序言,了解一个整体的大局观,在了解大局观的情况下在进行阅读,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作者的书写意图,帮助你更好的学习。
阅读这本书也不是很久,对这本书的见解也不是很深刻,我会继续努力下去,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我会尽力做到持续学习,希望能够有一天,我也能像书的作者一样,变得更好。
【《刻意学习》读后感】相关文章:
《刻意学习》读书笔记09-27
《刻意学习》读后感12-26
读《刻意学习》读后感03-12
《刻意学习》读后感范文12-01
《刻意学习》读后感1000字07-27
《刻意学习》读后感3篇01-01
《刻意学习》读后感(通用12篇)06-28
《刻意学习》读书笔记读后感01-20
刻意疏远的句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