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读书笔记4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之道》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1
关于“左右脑”的学习之道。
通读下来感觉这本书的结构还是有点乱且很多学习方法是针对数学、物理等理工科目,关于记忆方法提的比较浅,大概提了一下方法,没有深入讲。不过对于我是第一本学习方法论的书来说,确实搭建了一些学习方法的组块。
本书评以“左右脑”为切入点来分析关于此书的一些观点,肯定很多地方表达不当,仅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专注思维与发散思维
感觉此书通篇以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为主线来串写整本书的观点,专注思维对应的是左半脑用于理性、连贯、分解的形式来处理问题的思维,而发散思维对应的是右半脑对问题思考的宏观、跳跃、抽象的方式,文中用弹球来比喻此两类思考模式还是很贴切的。在学习过程当中左半脑和右半脑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但都各有其优势,当理解新事物时,最好关掉精确的专注思考模式,以免自己陷入死循环,但是遇到困难问题时要发挥专注思考的优势,一步步逻辑紧扣地分析从而解决难题。总之,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分配左右脑来工作从而启动两种思维方式结合工作来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当睡觉时,右半脑发散模式启动,继续在你不自觉中工作,突然醒来就能找到解决方案。
二、组块构建
书中对于组块的定义是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在我理解看来,组块构建的过程应该就是形成知识点的过程最后再把知识点总和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类似于思维导图)。
提到构建组块的步骤为;1.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2.理解;3.获取背景信息。其中1步骤用到左脑的专注思维,2步骤理解概念需要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结合,3步骤把组块结合到你的知识体系(背景信息)中,方便再提取。
三、记忆力
书中提到的记忆技巧有:通过构建知识组块来记忆;图像记忆,记忆宫殿;类比、形象化、编口诀、创造意群等等。
其中很多记忆技巧是运用右半脑的发散思维来运用,比如右脑是负责图像储存的,而大脑对图像的储存速度以及储存量都比文字要大很多;又如形象化、编口诀等技巧也是利用右脑的跳跃性思维来进行运用。
四、避免自负
书中提到要依靠团队的力量避免自负,原因是自己在只运用左脑的专注思维时会使人陷入错误之中,无法跳脱来看待问题,从而导致自负。应当多用左脑右脑相结合的方式来看待以及处理问题。
五、考试
书里面提到难忘的一点观点是先做难题,发现想偏或者做不出来时立刻抽身做简单的,首先防止自己陷入思维定式,此时右脑关于难题的发散模式在你做简单的题目还在启动,提高大脑的利用效率。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2
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最有力量者非学习莫属,因为很少有其他力量能像学习那样能高确定性地、持久地改变一个人,并因此改变这个人的社会关系,改变这个人的内涵定义。其他因素可能也会带来改变,比如运气,但是这些因素的改变与前者带来的改变不能相提并论,一则这样的改变确定性很低,二来改变的往往只是外在的方面,因而经不住岁月的洗礼,一旦随性的幸运女神移情别恋,给其宠儿剩下的可能别原来还要少一些。而学习则不然,真正的学习给当事人留下与其说是改变,不如说是烙印,而且是深深烙在骨头之上的烙印,以至于它们再也无法被抹去。知识可以老化,思想可以死去,但是洞察世界的见识却是历久弥新,更重要的是被知识的营养和思想的奶酪滋养过的大脑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神经元连接变得更加紧密,脑回路更加丰富,这也就意味着思维能力更加强大,因而说这样的改变才是更本质的,更深刻的,是写入物理结构的,因而也是深入骨髓的。
正因为学习之力如此强大,也如此重要,所以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就必然是一个所有人必须认真考虑并妥善解决好的大问题。而谈到学习就必然讲究一个学习方法,好的方法必然事半功倍,而不好的学习方法可能就事倍功半,这本书就是要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大家提供学习能力的。这本书有两大好处:
第一、没有陷入经验主义的窠臼。
这个世界上学习好的,或者是认为自己学习好,会学习的人很多。
所以有关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的书籍资料就免不了满天飞。但是问题来了,这些东西管用吗,或者说哪些管用,哪些不管用?即使管用的话,有没有自带前提,只有符合某些条件才管用?正因为存在这样的未知属性,也就为急于寻找学习方法的读者带来了相当的不确定性,他们有可能有所获益,也有可能仅仅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依然一无所获。
而本书没有落入经验主义的窠臼,没有简单地把特殊化的东西归结为普遍规律,而是通过科学根据对学习方法、经验和技巧进行筛选,确保书里边的每一条学习方法、每一条经验都不只是在部分人的'学习实践中有效,还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说清楚为什么有效,除此之外还能进一步清楚地说明按照科学实验,这样的方法如果能够做出相应的调整会更加有效。正是这样,那些原来只是个别的经验的方法,被改造成为科学加持下的方法。因而再也不会轻易浪费读者时间,更不会易于误人子弟了。
第二、没有陷入理论的漩涡。
尽管本书的一大特点是讲究方法的科学性,但是并没有因此作者就把持不住,高兴之余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冲进了科学实验的长篇大论和理论的大幅宣讲之中。而是很有定力的点到为止,做到引用理论适度而有节,所以从内容安排上就显得恰到好处,既能说明问题,不至于语焉不详,又没有长篇大论,喧宾夺主,让读者啃食那些极易导致消化不良的理论硬货。所以读起来,既可信,又轻松。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3
一、渐进理论,努力慢慢变好。
学习这两个字极具表达力,学是了解和模仿,习是练习。因此,学习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知晓的会增加我们的自信,未知和尚未掌握自如的会打击我们的学习热情。渐进,鼓励不断学习,只要通过努力,循序渐进就能获得成功。多着眼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少标签式的定论,是更值得赞赏的学习态度。
二、走出舒适区,爱上学习。
维茨金在一次和230磅重的对手的比赛中,被撞成了右手骨折。与一般人修养好右手再接受训练不同,维茨金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开始尝试用比较弱的左手接受训练。当骨折完全恢复时,维茨金的左手已如天生的左撇子一般熟练。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克服情绪带来的负面作用,心平气和的接受,再试着将这些为自己所用。
三、划小圈,要深不要广。
划小圈就是要精简自己的学习目标,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对一个技能要充分学习,直至掌握后,再去学习下一个技能。每天都要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把潜力中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极具创造力的部分挖掘出来。不停地深耕自己所处的领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四、软区域,不去对抗干扰,顺势而为。
维茨金在进行象棋比赛的时候,发现脑中突然想起一首歌,一直摆脱不了,干扰了思考。此时如果用手捂住耳朵,阻止分心,则是进入了硬区域,像树枝一样脆弱。想要保持自己注意力的集中,要让自己处于“软区域”,心平气和对待一切已经发生的事情,并将其为自己所用,试着制造一些起伏和波动来激励自己前进。
31岁的维茨金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学习之旅中遇到的挫折、失败、探索、坚持,并分享了他对于学习的观点。学会正确对待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关系,使用拆分细节和融为整体的训练方法,在面对困境时要激发自己的软区域。
“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4
《学习之道》的作者是乔希.维茨金在很短的时间从零到一变成了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又在很短的时间从零到一变成了太极拳世界冠军,他说他最大的本事不是下象棋,也不是打太极,而是学习,他有一套学习的方法论,以我看确实很有效。
有效的标准有两条:
1、能够快速入门。
2、能快速打破一个又一个天花板,不让水平停留在一个高度上不去。
怎么做到的呢?我觉得主要有三条:
1、画小圈。先深刻研究一个东西最基础的规律和原则。多对照各种情况下这些基本规律的变化和潜力,在这些规律上充分优化和挖掘它们的潜力。
2、打包。把这些基本规律组合起来,打成一个个小包,然后熟练运用这些流程化的东西。
3、制造困难。狂风暴雨中还能留下的花朵一定是最有生命力的,500斤的东西都能拿起来,100斤的东西就肯定不是问题,在最困难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创业者很可能就是最有生命力的创业者。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07-21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07-04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4篇)11-02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06-24
学习之道作文08-20
《自然之道》读书笔记04-21
《治校之道》读书笔记03-02
我的学习之道作文08-22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读书笔记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