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令人激动 更令人震撼
在此次参与“世界之眼·聚焦金普”走进金普采风活动的中外摄影家中,对金普新区最为熟悉的摄影家非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王大斌莫属。这不仅因为他是大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更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金州人。
定情“决定性瞬间”
1959年出生在金州的王大斌是纺织厂子弟,从小最熟悉的就是金纺车间里机器的巨大轰鸣声。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学习期间,在大连籍老师刘志超的影响下爱上了摄影。寒暑假回家,他找两只碗分别装上显影液和定影液,拉上窗帘就把家里变成暗房,苦练摄影技术。大学毕业进入大连日报社后,他主动选择当一名摄影记者。“许多人对我的选择都不理解,不过我确实太爱摄影了,铁了心就要干摄影,这一干就是近40年。”王大斌对自己当年的选择无怨无悔。
由于从小学过美术,他在拍摄新闻图片的同时,格外追求构图、光影乃至色彩,比其他摄影记者更注重如何去艺术地表现。他回忆,当时由于信息和理论知识的匮乏,并没有真正形成有体系的摄影理念,而为了吸收新的知识,他专程坐火车到沈阳等地,仅仅为了买一本书或者看一次影展,直到接触到纪实摄影大师、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理论和作品。
布列松是“决定性瞬间”摄影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他认为摄影师就是要捕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通过瞬间记录活生生的生活。布列松的理论就像为王大斌打开一扇窗,新闻摄影的本职工作、大学历史专业形成的历史视角,与唯美的艺术追求,就这样自然统一在一起,并开始赋予他的摄影作品与众不同的力量和分量。从计划经济时代拍摄的大排长龙的买秋菜,到市场经济初期的“商业演出”“学车”等系列作品,他能用长达几年时间关注和拍摄一个主题,通过对题材的深度发掘,记录时代的发展步伐。他在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获奖感言中说:“影像是人类前行的一面镜子。历史漫长,那些将现实的独一瞬间神奇地转化为历史永恒的影像,已经变成人类社会不可抹去的记忆。愿我的作品能够加入到这种记忆中来,为记录城市发展、地域人文演进提供新的品鉴。”
用影像见证家乡巨变
从事摄影近40年来,王大斌始终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作为时代的记录者,从“神州第一开发区”,到国家级新区、自贸片区的发展脚步,以及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变化,他一直密切关注。
他至今记得,1984年,国务院批准在原金县大孤山乡马桥子村一带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他怀着激动的心情专程来到这里,用手中的相机拍了一整天,留下“神州第一开发区”开发建设前的珍贵影像。“从当年很少有外人前来的偏僻落后的小渔村,到如今的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城区,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家前来采风、创作,家乡的变化令人激动,更令人震撼。”
一张张记录家乡的变化照片,折射了大时代的有力脉动。多年来,王大斌多次到金州进行专题摄影创作,忠实记录曾经作为老金州骨干企业的国营金州纺织厂变迁,和改革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于是,摄影界习惯用“守望,记录时代;发现,视界之外”形容王大斌的`摄影艺术。他镜头下那些人们往往熟视无睹的而又意味无穷的“决定性瞬间”,总是充满历史的厚重感和力量感,常让人陷入沉思。
两年前,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王大斌正式退休,而作为一个纪实摄影家的王大斌却更忙了。大连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他格外关注的专题。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正在金普新区二十里堡街道半拉山村,拍摄这里的大连金州人和酒业公司采用固态发酵传统工艺酿酒过程。走进金普采风活动几天来,他把相机对准了家乡金州的传统非遗项目,除了传统白酒酿造,金州龙舞、辽南面塑、辽南炻器等十几项国家级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成了他相机下的“主角”。他说,如今走在金州大街小巷,经常会有沧海桑田的陌生感,这是时代进步的巨大力量。但同时,我也希望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流传下去,我愿为此贡献绵薄之力。
【家乡的变化令人激动 更令人震撼】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