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害怕得越少心得体会

时间:2021-11-08 14:29:2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害怕得越少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害怕得越少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害怕得越少心得体会

  去中文系参加考研复试的时候,有幸和师姐见了几面。——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写过,师姐是直接影响我做出最终的跨考决定的人。

  复试结束后,我和师姐在园子里散步、聊天。师姐说,之前有老师在课堂上问大家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很多同学给出的答案是“自我完善”。师姐问,你怎么看呢?

  我思考了一会儿,说我觉得是让我学会了“自我教育”。

  后面师姐提到了人生的选择和形态,她觉得读书和受教育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全新的认知,架构了新的世界观。

  师姐是一个十分“出世”的人,她感兴趣的领域是科技哲学、人文社科这些,我甚至觉得,师姐最大的人生追求,是知识和真理。

  当然,我对师姐的了解并不多,据我所掌握的有限的信息来看,她像是人间的“观察者”。师姐提到她在老家见过的没怎么读过书的女孩子,问我会觉得她们不幸吗?

  我回答师姐,或许站在我们的角度,会觉得她们“不幸”,毕竟,她们到了20岁出头的年纪,便听从家里的安排,相亲、结婚、生子,纠结于婆媳关系,偶尔和丈夫吵架,为孩子烦恼,然后就这样度过一生。这种人生,是我们想都没法想的。

  但是,她们是自洽的、完整的,不会质疑所处环境的合理性,只觉得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那么,从主观的角度看,她们就是幸福的。我甚至觉得她们比我们幸福,因为我们常常是充满着自我怀疑的,建构了某件事情或者观念的合理性,又用新的思路,把它消解掉。

  我当时说这些是有感而发,那个时候的我,刚刚经历了跨考,从自己不喜欢的化学专业,去了中文系。这样的选择和行动,看似勇敢,但过程是很痛苦和分裂的。

  我明明一路都是理科生,高考报志愿也主动选择了当时很喜欢的化学,却又没能按部就班地读下去。在决定跨考之前,我问了一遍同学们的想法,他们的答案都是“不喜欢”,但并不觉得有改变的必要。

  同样是上课和做实验,同样是不那么喜欢,但如果你不去想“事情可以不是这样”,那就依然能够身处比较舒适的状态,你可以边抱怨讨厌化学公式,边继续认真理解记忆。但是一旦你有了那个想法,开始质疑生活的合理性,想象另一种可能,那就没法自洽了。

  这种在人生选择上所经历的分裂体验,和“读书”带来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我说了那段话,师姐表示赞同。从师姐的反馈,我能感受到,她在此之前就想过这个问题,并且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

  当时觉得好开心。我时常说,师姐在我心里,是类似“偶像”的角色。当偶像问你问题,而你给出了和她相同的观点,这种被肯定的感觉,真是快乐。

  如今想来,从进入大学开始,我一直在经历这种分裂体验。质疑自己的来处,打碎自己原先被建构的种种观念,旧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它的牢靠性,摇摇欲坠,但你又暂时找不到新的逻辑体系去支撑自己,于是整个人变得很痛苦。

  人是需要合理性的,需要为自己的生活、选择赋予意义,讲一个有前因后果的故事。

  如果你无法对这段话感同身受,我会说,你是幸福的。

  这种“幸福”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的人生,你的观念体系,本就处在正确的大方向上,你不需要经历打碎和重构的过程;一种是,你没有发现眼下生活的不合理。

  我第一次告诉大家我要写女性号的时候,说自己会关注女性成长的方方面面,比如亲密关系、家庭、社会议题等等,有一位胖友留言:有个悖论,没关注你的女孩很幸福;关注你的公众号的女孩会很自由地幸福。

  在那个即时的情境中,他把“关注我”作为一个具体的变量,但其实他要表达的本质,是“自洽”和“觉醒”带来的差别。

  “自洽”就是我前文说的,完全接受自己的家庭和经历,以及环境和人生的`合理性,比如传统的性别观念,会告诉你,女孩子要安稳一些,女孩子要利用性别“优势”去撒娇和示弱,女孩子找到一个对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女孩子不要那么优秀,女孩子应该把时间多放在家庭和孩子上面……

  这就是那位胖友说的,“没关注你的女孩很幸福”。

  而“觉醒”是指,她知道自己首先是一个人,知道“世俗”和社会对女性有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和“凝视”,知道她应该拥有更多的选择,知道她可以靠自己去争取想要的东西……

  但这个过程必然是要经历痛苦的,没有什么比打碎和重构更为艰难了。“觉醒”最终也是要达成新的“自洽”的,也就是“自由地幸福”。

  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塑造了一个传统的女性角色娜拉,她单纯温柔,对家庭和丈夫无私地付出,并且从这种模式中得到了自洽与快乐,最终却发现自己不过是父亲和丈夫的“玩偶”,一直处在被支配和摆布的位置。于是有了“娜拉的出走”。

  娜拉出走之后就会获得新生吗?不是的。不然子君就不会死,而应该和涓生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子君是鲁迅在《伤逝》中塑造的角色,觉醒之后出走)

  究竟是没有见过更多可能性,于是自然地接受现有的那条路更幸福?还是见识过很多可能性之后,摇摆在自我怀疑与坚定之间,最终做出选择、付出努力、抵达某种平和,更为幸福?

  因为经历过太多的分裂体验,于是一度有好几年,我都坚定地认为当时和师姐表达的观点是正确的,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过于艰难和痛苦,不如像那些简单的女孩子一样,不用了解更多的复杂,获得“普通”的幸福。

  年岁渐长,我见到了更多人后来的故事。那些我曾认为拥有幸福的女孩子,她们遇到了一些不曾料想的变故。

  我意识到,原来我曾或多或少羡慕的“幸福”,是被命运赠予的,那是一种被动的幸福。

  那些平安、健康、顺利、美好的可能性,是寄托在命运和他人身上的。人生的变幻实在是难以预料,而她们却没有还手之力。

  如今,我开始站在“自由地幸福”这一边了。

  打碎和重构,需要经历漫长的艰难,而且这种分裂体验可能会一直存在。但,那是你主动选择的痛苦,与此同时,你也拥有了主动选择的幸福。

  “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害怕得越少。”

【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害怕得越少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我们知道》课件设计05-02

我们奋斗我们奉献我们成长演讲稿范文03-18

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电影台词03-27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作文(11篇)12-19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作文11篇12-19

我们努力了!我们做到了!作文11-23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自由作文2篇12-23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作文(集合11篇)12-19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作文(汇编11篇)12-19

我们年少我们需要作文通用11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