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分解与综合

时间:2021-07-11 16:10:56 歇后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歇后语分解与综合

  歇后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极其特殊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粹部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何关注本土文化和民族的语言文化形式,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势必会引起新一轮的中国文化输出热。与中国在世界各地开设孔子学院相辉映的就是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他们来到中国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不自觉的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精粹的内容,比如曲艺形式中的京剧、四川变脸、相声表演、演唱歌曲等,在中国语言文化中,对来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留学生以及外国人来说,歇后语成为他们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很重要的一个渠道,也是我们输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

歇后语分解与综合

  将关联理论运用到歇后语的教学中,首先要了解歇后语这种语言文化形式的核心要素及其格式。歇后语通常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1]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它们从形式上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利用汉字的谐音和比喻,其二是利用汉语的会意。

  歇后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英语中没有一个专门的词与汉语中的“歇后语”相对应。偶见词典中出现“sequels”作为歇后语的英译词,但它却不是“歇后语”的等译词,因为英语中不存在歇后语这种形式。因此,歇后语的学习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文化形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歇后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百科知识以及词汇信息进行分解,然后再将之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教授给学生。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逻辑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根据关联理论,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方式结合其原有认知环境的旧信息对话语信息进行推理,在推理中便使用到了逻辑信息。如“聋子的耳朵――摆设”,“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在歇后语中如谜面的前一部分就是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听话人要理解这两个歇后语就需要用自身的逻辑信息进行推理。这种逻辑信息其实是一种语义推演,它一方面体现的是某一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人不同的智力反映。如外国朋友听到“聋子的耳朵”,他的'推理可能会是“聋子的耳朵”就是“听不见”。但是,根据中国人的思维进行推理,聋子的耳朵虽然是“摆设”――听不见,但有没有它可大不一样,有了它至少没有缺少器官,起到“装饰”作用,所以这样的耳朵就是“中看不中用”――摆设。

  第二、从百科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百科知识,也会决定他对异文化的理解程度的深入与否。当听话人听到一个信息,首先就会用自己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尽可能快速地理解它,其次,对于知识渊博、百科信息了解全面的人来说,理解起来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百科信息在理解歇后语中至关重要,如“过河的卒子――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螃蟹与蛇为伴――横行霸道”,这两个歇后语需要学习者有宽泛的常识才能领悟谜底的真正意义。第一个歇后语如果学生不懂中国象棋的下棋规则,则难以领会和理解;同样,如果不了解蛇、蟹的行走方式,螃蟹横着行走,而蛇经常横穿小道,所以这两种动物走到一起的时候,人们就会想到 “横行霸道”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或势力胡作非为,不讲道理,如果这些知识不了解,那么听话人就好像是听天书。因此,如果学生的百科知识较为丰富,那么这样的歇后语经教师简单指点后学生便会恍然大悟,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否则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教授留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中国象棋的产生、发展、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围绕象棋所形成的俗语,如“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这种蕴含百科信息的歇后语经常是比喻式的,

  第三、从词汇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词汇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话人对汉语词汇的掌握。词汇信息体现在歇后语教学中主要有要把握汉字的构成和词汇的谐音,如“巨木――水到渠成”,“ 六月里戴手套――保手(守)”。第一个歇后语是一个关于“渠”字构造的歇后语,这也是来华留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记忆汉字方法。如汉语教师经常在教授“臭”字时会使用与之相关的一个歇后语就是“自大一点儿――臭”。这是留学生包括本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汉字习得方式。第二个是词汇谐音歇后语,“六月里戴手套”,为的就是保护手,谐音为“保守(手)”,指跟不上形势,思想守旧。这种构字法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是来华留学生最能接受的一种形式,因为其认知过程也是根据词汇信息进行推测理解的,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会学到更多独体字、合体汉字和同音字。 第四、从百科、逻辑和词汇信息整合的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用关联理论来解读歇后语的时候,不只局限于上述三种简单的认知方式。它们可能是其中任意两种信息的组合构成听话人的旧信息。如“八戒――悟能(无能)”,即为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的组合;“瞎子――盲人(忙人)”,为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的组合;“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的组合。还有一种最复杂的就是三种信息的整合用于解读一个歇后语,如“孔夫子的包――书袋子(书呆子)”,“老太太的脚――小足(小卒)――窝囊一辈子”。理解这两个歇后语需要学习者既有百科知识、逻辑知识还要有词汇知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歇后语都是人们随口而出,较易理解的一种熟语形式,但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学生提供诸多的信息帮助学生通过推理最终完全明白。如果留学生甚至都没有孔子、孔夫子即孔子这样的百科信息,那么即使他有着相关的词汇信息,即“袋”与“呆”的谐音,他也无从获得逻辑信息以彻底理解这个歇后语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同时如“老太太的脚――小足(小卒)――窝囊一辈子”,这个歇后语可以说含有两个谜面,也可以说含有两个谜底,前一谜底做为后一谜底的谜面最终导出所要表达的思想。留学生要理解这个歇后语,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老太太的脚是“小足”。如果学生不懂中国社会历史上曾有过“裹脚”、“三寸金莲”的文化,不知道中国象棋文化,那么他便无法继续“谐音”、“比喻”进而推理得出“窝囊”的结论。这两个歇后语就需要有三种信息的整合才能让留学生明白其真正的意思,也能让听话人据此推导出它的“谜底”。

  总之,关联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将这种理论运用于语言学教学中,尤其是极具民族特色、体现民族文化的歇后语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之目前国内语言学界对于歇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甚少。因此,将歇后语作为外国学生学习中国语言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可以让他们尽可能快的掌握中国的语言形式,而且也相应地提高外国学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这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歇后语分解与综合】相关文章:

因式分解和分解因式的区别09-26

6的分解教案03-28

三的分解教案03-19

力的分解课件03-19

6的分解教案09-08

《9的分解》教案09-10

力的分解与合成10-08

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什么?09-25

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什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