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名”阅读答案

时间:2023-12-27 12:26:5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地名”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地名”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地名”阅读答案

“历史地名”阅读答案1

  据测算,湖北襄樊更名为襄阳,仅更改公章、牌匾、地图、证照等费用将不下亿元。这说的只是更名成本,而且是直接可见的成本。还有另一个看不见的成本在心理:对一些出生和成长于襄樊时代的人来说,地名的变化,会产生一种被掏空了的感觉。然而。无论直接的经济成本也好,还是间接的心理成本也好,如果更名是合理的,那么长远而言,不是大问题。只是提醒人们地名更改总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襄樊有60年历史,襄阳的历史是20xx多年。襄樊源于襄阳与樊城,得名于l950年。那正是一个政权的初生期,襄樊隶属襄阳行署。此时襄樊为市名,或有区别于行署名称之意。但'-3时及后来很长时间,行署与治所名称相同的并不少见。两地各取一字以成新名。其实使我更容易想到晋绥鄂豫皖湘赣等根据地命名之法,这算是一种新的地名文化吧。尽管像武昌与汉口、汉阳合称武汉,这种情况也前已有之,但几个地名各取一字合成新名,确比根据地命名更为普遍。

  地名一旦生效,影响当然巨大。一切历史,在新地名下书写;更重要的是,生老病死在新地名下完成,从而地名也变成很多人个人的历史。然而,每一次新地名生效,这样的事情都会发生,寰樊从无到有,同样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在政权初生期的兴奋中,人们对这个地名确曾有过非驴非马的感受。

  但无论如何,行署襄阳仍然作为一个大地名存在,尚可使地名的历史温情延续。后来撤销行署,襄樊驾乎其上,襄阳仅为城市的一个区名。历史地看,襄樊替代襄阳,可视为地方命名上的一次篡夺,时任委书记表示当时缺乏文化传承理念,就是这个意思。而另一个考虑,即为了照顾襄阳和樊城两地干部的情绪,作为曾经发生的历史,可令人哑然无语。在湖北,考虑两地情绪的`地名,更荒唐的无过于荆沙市。这个在荆州与沙市的地市合并中专为照顾情绪而搞出的非驴非马的怪物,很快终止。两年之内,招牌两换,直接成本可谓高昂;但还是要看到,毕竟迅速变回荆州市,尚不至于如襄樊市这样,又制造了几代人的心理代价。

  湖北襄樊复名襄阳,与其说是引起地名更名的新一轮风潮,不如说是引起人们对地名文化的关注。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标志,被视为最便捷、最具影响力的名片,从而成为不少地方用心琢磨的对象。更名本身有改旧布新的快感,一个简单的理由就能产生改名行动,我的家乡,原称沔阳县,县改市时,更名为仙桃市,据说是因为沔字难写,而且音近绵阳。更多的地方为擦亮旅游名片而改名,确实收效可观,而且旅游地点本身也大多具有文化内涵,这类改名中只有黄山替代徽州使人有些怅然若失。

  换名需要多少成本,会带来多少收益,不足以衡量改名是否合理,而只能证明改名需要慎重。地名,更重要的是传承一份历史的温情。每一片土地,都曾经有无数代人生活,诗文歌赋、地方史志、记忆积淀、乡关所寄,依托于此,使人知道历史的厚度、大地的坚实,并产生地方认同、乡情史思。

  当然,每个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不一致,不是所有改过名的都需要复归。但总体上说,如果可能,应该尽量还回被割断的地名历史,不成功的改名比比皆是,不能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钱。没有改朝换代,地名天翻地覆,这样的情况,历史上怕是少有。几十年前,张奚若指责轻视历史,迷信将来,近些年的地名乱象,也算是一个表现。

  1.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首段所说巨大的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巨大的代价是指一个地方更名时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包括高昂的直接可见的经济成本和当地民众因地名变更所要承担的使之产生被掏空的感觉的心理成本。

  B.在新中国政权初生期,襄樊这个地名从无到有,让当时的人们付出了心理成本,产生非驴非马的感受。

  C.当年荆州与沙市合并时改名荆沙市,两年之内又复名荆州市,所付出的直接成本是高昂的。

  D.虽然如今襄樊复名襄阳,但此前却因为已经制造了几代人的心理代价,所以心理成本的付出远比经济成本的付出更为高昂。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襄阳行署撤销后,襄樊驾乎其上,襄阳仅为城市的一个区名。历史地看,襄樊替代襄阳,是缺乏文化传承理念的,可视为地方命名上的一次篡夺。

  B.为照顾两地情绪,荆州市两年之内,两易其名,招牌两换,直接成本可谓高昂,但毕竟迅速变回了荆州市,尚不至于如襄樊市这样,制造几代人的心理代价。

  C.沔字难写,而且沔阳音近绵阳,据说这个简单的理由就促成了我的家乡沔阳县在县改市时更名为仙桃市。

  D.为擦亮旅游名片,徽州改名黄山市,尽管收效可观,而且该旅游地点本身也具有文化内涵,但多少还是让人有些怅然若失。

  3.文中说改名需要慎重。下列不属于要慎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一个地方更名后,必须更改公章、牌匾、地图、证照等,这些必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花费动辄上亿元,经济成本昂贵。

  B.从当地民众的角度上看,个体的生老病死都是在特定地名下完成的,地名也是很多人个人的历史。一旦改名会让人产生被掏空了的感觉,民众付出的心理成本巨大。

  C.每一片土地,都曾经有无数代人生活,诗文歌赋、地方史志、记忆积淀、乡关所寄,都依托于地名。地名,是历史传承的载体。更改地名往往会割断该地的历史文脉。

  D.总体上说,过去改过名的城市,如果可能,应该尽量复名,以恢复被割断的地名历史,不能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钱。

  4.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的主要观点。

  答案:

  1.D

  2.B

  3.D

  4.赞同恢复历史地名,不怕为改名而花钱。(作者在本文中的主要观点都体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赞同恢复历史地名在原文中的依据是但总体上说,如果可能,应该尽量还回被割断的地名历史;不怕为改名而花钱在原文中的依据是不成功的改名比比皆是,不能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钱。对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要概括全面,只答出其中一个方面,给2分;能答出两个方面,给3分)

  答案解析:

  1.(根据文意,巨大的代价既指直接的经济成本,也指间接的心理成本,但文中没有任何信息说明两种成本的付出是谁比谁更为高昂才是巨大的代价,所以D项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而A项是从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两个方面来理解巨大的代价的,B项是从心理成本这个方面来理解巨大的代价的,C项是从经济成本这个方面来理解巨大的代价的,在A、B、C三项中都没有使用比较法来说明两种成本的付出是谁比谁更为高昂,因此都是符合文意的)

  2.(根据原文信息,当年取名荆沙是为了照顾在荆州与沙市的地市合并中的干部情绪,而后来由荆沙变回荆州则不是为照顾两地情绪了)

  3.(属于要慎重的表现或做法,而非原因)

  4.略

“历史地名”阅读答案2

  历史地名即史上实有、史籍中常见的地名。这类地名,属于古诗中最基础的写实层面,其作用是交代诗歌的写作场地,说明诗歌创作和地域的关系。进入文学作品以后,部分原样照搬,部分则经作者改造,被文学化。

  其文学化往往遵循三条基本路径:

  一是不全用实名而稍加改造,但仍以地名为中心词,如称某驿为孤驿,某馆为孤馆。这么做舍弃个别,突出一般,可以获得更好的审美效果。

  二是改用代称,不用实名。如称越州为会稽,称镇江为京口之类。这种情况,稍具史地常识的都知道,没有的看看注释立即明白,无需特别说明。

  三是地名前加形容词,这个也容易理解。这里只谈第一种情况。不妨以唐诗中的驿馆为例。在这些诗词中,历史地名的文学化表现突出。一般做法是诗题中使用历史地名,而到诗中则改为文学化表达,进行局部改造。如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标题载明此诗作于石头驿,诗句却说它是座旅馆,表面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标题是交代地名的,必须如实道来,读者才能明白地理方位。正文以抒写羁思为主,讲求抒情含蓄,忌讳言事直露,故做这种处理,以与所写之情合拍。

  又如孟浩然《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犯霜驱晓驾,数里见唐城。旅馆归心逼,荒村客思盈。”也是诗题中标出驿名,而诗中则径称旅馆。我们知道,古代驿站都是官营的,旅馆则是私营的。

  为何称官驿为旅馆?这里就有个语体色彩和使用规范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称驿馆而举其正名,只有在史地文献中才会如此,这是因为史地文献以真实性为首要要求,所记必须合实,否则就失去了应有价值,不能取信于人。而诗题也是交代了写作背景的,担负着说明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人地关系的任务,也不能用代称、简称或泛称,而应如实记载驿馆真名。而作品中则不必如此,因为诗题既已如实道来,诗句中就须换一套写法。这么做,一则可以避免用词重复,二则文学作品中如果事事处处如实照搬,那也就混淆了历史地名和文学地名的界限。而且,具有实感的词语过多,也妨碍读者的审美接受。

  诗者抒情之物,写景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审美出发,诗词地名往往化实为虚,转直为曲,意内言外。前面所举唐人馆驿诗便有这样的'特点,普通的地名也经过了有意的渲染,被文学化,以较虚、较曲的特质进入文学作品。历史地名入诗以后,由于有意略去了具体地点的特质,只保留表明事物性质类别的关键词,这样,作者的写作背景就被淡化,而情感则被强化。所以,多数偏于抒情的篇章,地理因素都被淡化。这样,它就由一个表示地理方位的实名变成作品中具有通性的审美意象,不同的读者都可越过具体的生活背景和地理障碍,找到生活和情感上的契合点。

  比如李白《送友人》,诗中的青山、北郭、白水、东城,原来都是生活中的实名,各有地理要素,但其中具体的地名信息都被诗人有意略去,只保留具有形象性的部分。这么做,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和友人的情谊,并且,意象化的地名在诗中还和下面的浮云、游子互为映衬,形象性和感人度更强。(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地名被文学化后既交代了诗歌的写作场地,又说明了诗歌创作和地域的关系。

  B、诗歌创作中诗歌题目用历史地名;而为了便于作者抒发情感,诗歌正文往往会用文学地名。

  C、“孤驿”“孤馆”等词是诗人舍弃一般,突出个别,对历史地名进行改造而得到的意象。

  D、文学作品中有实感的词过多会妨碍读者的审美感受是对历史地名进行改造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述历史地名文学化的三条基本路径时,重点阐述了第一条路径。

  B、文章采用逻辑顺序有理有据地论述了历史地名文学化的基本路径和意义。

  C、文章以唐诗中的驿馆为例详细地阐述了历史地名文学化的最突出的表现。

  D、文章选用了三首唐诗进行分析,或详或略或印证,互为参证,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地名进入文学作品都会被文学化,成为具有通性的审美意象,和读者产生共鸣。

  B、文学地名可以使读者越过具体的生活背景和地理障碍,找到生活和情感上的契合点。

  C、诗者从审美出发,通过对历史地名的虚化使其以较虚、较曲的特质进入文学作品。

  D、《送友人》中的青山、北郭、白水、东城四词的地理因素被淡化,更利于表现作者和友人的情谊。

  1、B(A项,历史地名本身就交代了诗歌的写作场地,又说明了诗歌创作和地域的关系。C项,“舍弃一般,突出个别”错,应是“舍弃个别,突出一般”。D项,文巾未提到哪个是主要原因,选项只是原因之一。)

  2、C(C项,文章以唐诗中的驿馆为例详细地阐述了历史地名被文学化的第一条路径。)

  3、A(A项,历史地名进入文学作品,部分原样照搬,部分则经作者改造,被文学化。)

【“历史地名”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地名的谜语及答案08-09

地名谜语及答案09-23

历史的母本阅读理解及答案09-24

答案是地名的谜语大全08-20

浙江地名谜语及答案08-29

地名谜语大全及答案08-16

有趣地名谜语及答案08-26

有关地名的谜语及答案08-26

有趣的地名谜语及答案08-29

外国地名谜语及答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