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采桑女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采桑女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桑女阅读答案1
齐宿瘤女
宿瘤女者,齐东郭采桑之女,闵王之后也。项有大瘤,故号曰宿瘤。
初,闵王出游,至东郭,百姓尽观,宿瘤女采桑如故。王怪之,召问曰: “寡人出游,车骑甚众,百姓无少长皆弃事来观,汝采桑道旁,曾不一视,何也? ”对曰: “妾受父母教采桑,不受教观大王。”王曰:“此奇女也,惜哉宿瘤!”女曰:“婢妾之职,属之不二。予之不忘,中心谓何。宿瘤何伤?”王大悦之曰:“此贤女也。”命后车载之。女曰:“赖大王之力,父母在内,使妾不受父母之教,而随大王,是奔女也,大王又安用之?”王大惭,曰: “寡人失之。”女曰:“贞女一礼不备,虽死不从。”于是王遣归。使使者加金百镒,往聘迎之。父母惊惶,欲洗沐,加衣裳。女曰:“如是见王,则变容更服,不见识也,请死不往。”于是如故随使者。
闵王归见诸夫人,告曰:“今日出游,得一圣女,今至,斥汝属矣。”诸夫人皆怪之,盛服而卫。迟其至也,宿痼骇宫中,诸夫人皆掩口而笑,左右失貌,不能自止。王大惭曰:“且无笑,不饰耳。夫饰与不饰,固相去十百也。”女曰:“夫饰与不饰,相去千万,尚不足言,何独十百也!”
王曰:“何以言之?”对曰:“性相近,习相远也。昔者尧、舜、桀、纣,俱天子也。尧、舜自饰以仁义,虽为天子,安于节俭,茅茨不剪,采椽不斫,后宫衣不重彩,食不重味。至今数千岁,天下归善焉。桀、纣不自饰以仁义,习为苛文,造为高台深池,后宫蹈绮觳,弄珠玉,意非有餍时也。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至今千余岁,天下归恶焉。由是观之,饰与不饰,相去千万,尚不足言,何独十百也。”于是诸夫人皆大惭,闵王大感,立瘤女以为后。出令:卑宫室,填池泽,损膳减乐,后宫不得重彩。期月之间,化行邻国,诸侯朝之。侵三晋1,惧秦、楚,立帝号。闵王至于此也,宿瘤女有力焉。及女死之后,燕遂屠齐,闵王逃亡,而弑死于外。君子谓宿瘤女通而有礼。诗云:“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此之谓也。
(选自《列女传》有删减)
【注】①三晋:春秋末期,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瓜分,三家各立为国,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宿瘤何伤伤:妨碍
B.则变容更服更:改变
C.斥汝属矣斥:斥责
D.意非有餍时也餍:满足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宿瘤女“通而有礼”的一项是( )(3分)
①妾受父母教采桑,不受教观大王②使妾不受父母之教,而随大王,是奔女也,大王又安用之③贞女一礼不备,虽死不从④由是观之,饰与不饰,相去千万,尚不足言,何独十百也⑤卑宫室,填池泽,损膳减乐,后宫不得重彩⑥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于,乐且有仪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②③⑤ D. ②④⑥
6.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桥,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闵王出游的车队来到东郭的时候,宿瘤女的举动和其他老百姓的举动形成了鲜明对比,引起了闵王对她的好奇。
B.宿瘤女的应对有礼有节,闵王心里非常喜欢,决定将她载入宫中,却忽视了迎娶她的必要礼数。
C.宿瘤女刚入宫时,因“项有大瘤”受到夫人们的讥笑;而她那一番“饰与不饰”的道理,让夫人们非常惭愧。
D.在闵王攻打三晋,震慑秦国、楚国,建立帝号的过程中,宿瘤女的直接谋划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7.将文言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姓无少长皆弃事来观,汝采桑道旁,曾不一视,何也?(5分)
(2)出令:卑宫室,填池泽,损膳减乐,后宫不得重彩。(5分)
参考答案
4. C斥:扩充,加入。
5. A ⑤是闵王受到宿瘤女启发后发布的政令;⑥作者借诗经对宿瘤女的评价。
6. D宿瘤女并没有直接参与谋划。
7.(1)百姓无论长幼都放下手中的活前来观看,你在路边采桑,竟然不看一眼,这是为什么?(得分点:“无”“弃事”“采桑道旁”)
(2)发布政令:降低宫室规格,填平池泽,减少膳食和音乐种类,后宫不得穿华服。(得分点:“卑”“损”“重彩”)
【参考译文】
宿瘤女,是齐国东郭的采桑女,闵王的王后。脖子上长一大肉瘤,因此被称为宿瘤。
当初,闵王出游,来到东郭,百姓都前来观看,只有宿瘤女采桑依然。闵王感到奇怪,召她来问道:“寡人出游,车队浩大。百姓无论长幼都放下手中的活前来观看,你在路边采桑,竟然不看一眼,这是为什么?”宿瘤女回答道:“我受父母之命,只是来采桑叶,没让我观看大王车队。”闵王说:“这真是个奇女予,可惜长了个大瘤。”宿瘤今说:“我分内的.事,只有父母嘱咐的这一件事。我不会忘记心中所想。大瘤子对我又有何妨碍?”闵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真是个有贤德的女子啊。于是命令后面的车载她入宫。宿瘤女说:“有幸得到大王的垂爱,只是父母在家,如果没受父母之命,就随大王而去,那就是私奔的女人,大王又怎么能垂爱我呢?”闵王非常羞慚,说:“寡人有过失。”宿瘤女说:“我是贞洁女子,您连一点礼数也没有,我即使去死也不屈从。”于是,闵王打发她回家,派使者用一百镒金子前往她家送聘礼迎娶她。父母惊惶,想让她沐浴,又感为她置办衣服。宿瘤女说:“像这样去见大王,那就改变了容貌变换了服装,大王就不认识我了,我死也不去。”于是还像原来一样跟随使者前往。
闵王回到宫中见到各位夫人后,告诉她们说:“今日出游,得到一位圣洁的女子,今天到了以后,就加入到你们这些人中。”夫人们都感到好奇,穿着华服恭候她。等宿瘤女到了以后,脖子上的大瘤子让宫女惊骇,夫人们都掩口而笑,侍从都失去常态,不能自已。闵王非常羞愧,说:“你们暂且不要笑,她只不过没有妆扮罢了。妆扮与不妆扮,本来差距就有十百倍。”宿瘤女说:“妆扮与不妆扮相差千万倍也不止,何止十百倍?”
闵王说:“为什么这样说?”宿瘤女说:“性相近,习相远。从前尧、舜、桀、纣,都是天子。尧、舜用仁义修饰自己,虽然为天子,安心于节俭,覆盖屋顶的茅草都没有修剪整齐,做橡子的柞木都没砍削,后宫不穿色彩鲜艳的衣服,不吃多种饭菜。至今已有数千年了,天下人都赞美他。桀、纣不用仁义修饰自己,习惯于制定烦苛的法令,建造高台深池,后宫竞相穿奇錦丽服,玩弄珠玉,心里没有满足的时候。身死国亡,被天下人取笑。至今已有千余年了,天下人都厌恶他。由此来看,修饰与不修饰,相差千万倍还不止,何止是十百倍?”于是夫人们都感到十分羞愧,闵王深有感悟,立宿瘤女为王后。发布政令:降低宫室规格,填平池泽,减少膳食和音乐种类,后宫不得穿华服。整整一个月后,教化流行到邻国,诸侯都前来朝拜。攻打三晋,震慑秦国、楚国,建立了帝号。闵王达到这种地步,宿瘤女功不可没。等到宿瘤女死了之后,燕国于是攻打齐国,闵王逃亡外地并被杀死。诗经说:“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说的就是宿瘤女啊。
采桑女阅读答案2
【原文】: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释】
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里胥:里中小吏。初眠:蚕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为一眠。
①努:用力冒出
②青鸦嘴:桑芽
③侵晨:凌晨
④挽:攀着
⑤岁:年
⑥春寒:指春天倒寒
⑦里胥:古代的一种官职
【翻译】
春天的寒风吹打着细如蚂蚁的蚕,桑树吐出的嫩芽才刚如青鸭的嘴。那是谁家的女子在凌晨起来采桑,手攀着柔长的桑条眼泪犹如下雨。去年幼蚕初眠就正是在这个时候,今年春天倒寒使得树叶生长延迟。听见门外里胥的催逼而感到愁苦,还在二月官家就已经来征收新丝。
【赏析】:
《采桑女》是唐朝名家唐彦谦所作。人物的和心理刻画相结合。此诗语言质朴生动。拟人手法当即就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据《唐会要》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绸、丝、绵等”,搜刮的名目可谓繁多,但也明文规定了征税的时间是在夏季。因为只有夏收后,老百姓才有丝织品可交。可是到了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了:官家在二月征收新丝。这是多么蛮横无理!阴历二月,春风料峭,寒气袭人。采桑女凌晨即起采桑,可见多么勤劳。可她却无法使“桑芽”变成桑叶,更无法使蚂蚁般大小的蚕子马上长大吐丝结茧。而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早就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下。诗人不着一字议论,而以一位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先“画龙”后“点睛”,是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诗人先写蚕子细小,继写无桑叶可采,接着通过采桑女的泪眼愁思,写出今年蚕事不如去年。这些描写,抓住了“有包孕”的片刻,含意丰富,暗示性很强,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蚕细”可能会因“春寒”而冻死;无桑叶,蚕子可能会饿死;即使蚕子成活下来,但距离吐丝、结茧的日子还很远。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这期间,不知采桑女还要花费多少艰难辛苦的劳动。可是,就在这蚕细如蚁,初眠尚未进行,丝茧收成难卜的时候,里胥就上门催逼。这一点睛之笔,力重千钧,点出了采桑女下泪的原因,突出了主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诗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和心理刻画相结合。“手挽长条泪如雨”,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点出采桑女心中的忧虑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此诗语言质朴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酷肖而生动。“青鸦嘴”“桑芽”。“努”,用力冒出的意思。用“才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又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努”的动态。一“努”字,用拟人手法当即就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
【阅读训练】
一、
(1)诗歌塑造的`采桑女的形象是怎样的?
(2)这首诗的首联中的“努”的含义是什么?
(3)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
(4)这首诗语言既朴素又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一句写景状物就精细传神,试选一角度赏析。(3分)
(5)诗人通过采桑女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试结合全诗分析(4分)
二、
1、请分析首联“桑芽才努青鸭嘴”努的含意与作用?
2、颈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根据全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3、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采桑女形象?突出运用了什么手法?
【参考答案】
一、
(1)勤劳善良备受压迫下层劳动人民形象。采桑女清晨采桑,泪如雨下,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遭到无边痛苦。此诗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2)柔桑用力凸出青鸦嘴般的嫩芽。用“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又用拟人手法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冒出”的动态。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反衬了采桑女的愁苦之情。
(3)此诗语言生动质朴、明白如话。“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青鸦嘴”比喻“桑芽”,酷肖而生动;“去岁”“今岁”对比鲜明,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4)①炼字的角度:“努”,用力伸出、用力冒出的意思。(1分)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缓慢生长的动态(1分),给画面增加了艺术情趣。(1分)
②的角度:这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诗人把“桑芽”比喻成“青鸦嘴”,(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的颜色和形状。(1分)
(如学生答到工笔描写,可酌情给分。)
(5)①诗人通过采桑女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1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分)②由于春寒,导致桑叶二月才吐芽儿,蚕事比往年推迟,而里胥却催她交新丝,揭露了苛政带给人民的痛苦。(1分)清晨采桑、挽长条而哭的描写,则可看出诗人对采桑女的同情。(1分)
二、
(1)“努”,用力冒出的意思(1分)。用“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形成比喻(1分),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刚刚冒芽的动态(1分),此时就要采摘,更显压榨之重(1分)。
(2)通过对比,显现出“今岁”比“去岁”更为痛苦的情形(1分),既表现出采桑女的忧虑愁苦之情(1分),也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分)。
(3)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身受苛捐杂税的压榨的下层劳动者形象(1分)。和心理描写相结合的手法(2分)。
采桑女阅读答案3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
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忧,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
C.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D.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16.颔联写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采桑女为何“泪如雨”?诗人想要反映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作答。(6分)
答
15.D(“诗人直抒胸臆”有误。这个“愁”指的是采桑女的愁,不是诗人自己的愁。)
16.原因:蚕细如蚁,尚未初眠;倒春寒使得桑树叶生长延迟;丝茧收成难卜,里胥提前上门催征。
社会问题:通过描写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评分参考:原因和社会现实各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采桑女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采桑子重阳》阅读及答案10-20
静女阅读答案06-25
静女阅读答案06-26
《父与女》阅读答案06-22
父与女阅读答案03-15
《镜湖女》阅读答案09-25
采桑女原文及赏析04-26
欧阳修《采桑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12-20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练习及答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