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说课稿

时间:2024-03-28 15:55:23 林强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说课稿

  《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说课稿 1

  现代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等多种活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所以学生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下面我将以此理念为指导,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作业反馈等几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说明我的构思和设想。

  首先我先谈一下,本节课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射线、直线、线段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线段的特性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线段的和、差、倍及角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学平面几何的基础性知识。因此,我认为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现阶段,六年级学生还处于对几何知识的直观体验阶段,大多以将直观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说明和归纳。在小学时已经对比较线段的长短已有肤浅的认识,而用符号语言表示线段的大小和用尺规作图等知识却是新知识。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和表达的能力,而且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强,能够主动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的直观体验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获得知识和体验,并鼓励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提问。

  三、教学目标: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特别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根据教学大纲和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3点:

  1.经历用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关系的过程,并会用数学符号表示他们的大小关系;掌握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并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意义;

  2.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用直尺、圆规等学习工具画相等的线段的方法,初步体验用作图语言叙述画法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3.经历个体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合作化学习过程;渗透树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过程中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来指导生活,渗透德育思想。

  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以及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求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学难点:尺规法作图;用作图语言叙述画法。

  那么如何来突破难点:由于本节课是对于平面几何的第一次探索,从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考虑,我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分析

  鉴于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为体现“为学而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的新课堂理念,我主要采用引导启发和直观演示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启发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五、学法分析

  借鉴杜威的“做中学”的思想,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并经历自主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相互质疑的合作化学习过程。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六、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以此为理念为指导,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整节课通过情境导向的联会贯通,设计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情境,探索新知;回归情境,合作探究;重构情境,知识升华等四大板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所以我创设了到学校食堂哪条路近的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探究线段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由此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几何图形。

  2.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回答:BC这条路更近,得出观察法和度量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法存在视觉误差,并不可靠。如果没有尺的话,还能有什么方法呢?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平常比较普遍的比身高的生活经验(观看视频),并邀请两位学生来现场演示,从而得出叠合的比较方法。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感悟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够深刻的感悟叠合法的精髓。

  数学的精髓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反复体验和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就十分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掌握叠合的方法后要求同学们用分类讨论的方法,猜测线段AB和线段CD比较大小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很容易得到一共有三种情况。并将三种情况以图形、文字和符号三种形式填入表格中,这也是学生对数学三种语言的初次接触,应该说是有点陌生的,所以我利用教具引导学生将第一种情况填写完整(观看视频),随后要求他们思考后,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剩下的表格,并邀请学生上台交流(观看视频)。

  3.回归情境、合作探究

  学以致用是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通过探究,学生掌握了用叠合法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那么如何用?怎么用呢?就要回到我们创设的情境中去了。

  能否利用其它的工具运用叠合法比较线段AC与BC的大小?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后,邀请学生上台交流,交流的时候,其他同学还可以当场质疑和提问(观看视频)。由此得出利用圆规可以将两条线段叠合在一起,同时指出可以把线段AC叠在线段BC上,也可以将线段BC叠在线段AC上,还可以将两条线段叠合在另外的一条射线上,这种用圆规叠合的方法叫做截取。利用截取的方法我们可以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下面是学生动手操作环节,先给予一定时间的思考,再请几位有想法的同学说说他们的做法,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法(观看视频)。尺规作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师规范的示范有很大的必要性。

  掌握尺规作图的方法后,将图形进行变式,在BC上有任意一点,连接AD,比较线段AD和线段CB的大小,由此巩固尺规作图法,并能够及时反馈,教师适时的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重构情境、知识升华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在于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最后我们又回到我们刚开始创设的情境中去,并添加新的条件,问学生你选择哪条路?由此得出两点之间距离的概念,同时再一次由生活经验归纳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我又创设了过马路的情境让学生选择走哪条路,是否可以走所谓的近路?在简短的时间内渗透了生命安全教育,加强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但更要科学地应用。

  七、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主要板书了,线段的2种表示方法,线段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以及用尺规作图的画法和作图痕迹。通过规范的板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和解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作业反馈

  作业设计中,我主要落实了以下几个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以及尺规作图。特别的,我校六年级尝试以数学日记的形式鼓励学生将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数学课上最有趣的事、想对数学老师说的话,等等,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数学日记,让老师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本堂课主要从实际问题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以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基础的数学认知过程。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主要内容。

  谢谢大家!

  《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说课稿 2

各位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较线段的长短。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构思和设想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位于初中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比较线段的长短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教材在安排上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鼓励学生探索两条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及线段的有关性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又为后面角度的比较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线段是我们早已熟悉的图形,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几何工具的运用和几何语言的表达理解可能会产生一些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认识线段的性质,掌握线段比较长短的正确方法,理解线段的中点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难点为:理解线段中点,能进行线段的有关计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

  (2)理解线段中点,能进行线段的有关计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为有序地进行教学,本节课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孕育新知。

  <活动一>(多媒体课件展示)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如图,小明从学校到避暑山庄玩有三条路可走,你认为走那条路最近?试着说说你的理由?: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鼓励学生充分谈自己的想法。

  总结出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设计意图: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生需求,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溵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把学生引入下一个环节。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二>展示图片,问题1:你会采取怎样的方法比较王明和李刚的高矮呢?

  问题2:已知线段AB、CD,比较AB和CD的长短有哪几种方法?利用手中木棒动手操作,三分钟后比谁的方法更多。

  请同学看大屏幕的课件演示

  问题3: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你对线段中点的理解?如何用符号来表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设计意图:尽力营造一个和谐、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尽力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身参加探索发现,引导学生在关键处深入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突出重点,基本突破难点。

  3、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a、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的又快又准

  (1)观察图中的线段AB和CD,你认为哪条线段比较长?

  (2)用前面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比较线段AB和CD的长短。

  b、相信自己

  怎样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已知线段AB,作一条线段AB,使AB=AB。

  设计意图: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通过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通过变成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并且通过抢答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疏理反思,升华新知。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对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最后教师做全面总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及合理表达能力。

  5、回归实践,再用新知。

  作业:必做题习4.21、2

  选做题习4.23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素质差异,进行分层次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培养学生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请各位评委指正。谢谢!

  《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说课稿 3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比较线段的长短》一课是培养学生视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是对前一节的复习巩固,同时也为今后几何的计算、作图和三角形等知识的学习提供方法和依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对比较线段的长短已有肤浅的认识,同时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能主动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能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发展有条理的思维,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成果。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比较线段的长短;难点是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及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和应用。

  四、教法学法分析

  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了如下教法学法:即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时,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1)回顾:什么叫线段?射线和直线?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张生活中“猫狗获取食物”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它们的走法。

  (3)上图中,是小猫跑得远?还是小狗跑得远?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思考:

  教师点明课题:把小猫、小狗跑的路程看成两条线段,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板书课题:比较线段的长短)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1、性质、定义

  (1)情境:在地面上有两点A和B,B处放有一块骨头,小明走的是AB间的一条弧线,小红走的是AB这条线段,小华狗走的是AB间的一条折线,我提问:哪个人最聪明呢?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增强对图形的直观体验,感受到发现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从上面的情境中引出: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重点强调两点间的距离是长度即是一个数量,而不是线段图形本身。

  (设计意图:通过对定义的剖析,强化了数与形的区别与联系,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2、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条线段,再画一条线段等于前面所画线段。

  由于学生还没有系统接触圆规,同学们采用的方法都是用刻度尺度量的办法,我和学生共同探索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设计意图:向学生初步渗透圆规的作用,并为后面用叠合法比较线段长短和尺规作图打基础)

  3、比较线段的长短AB

  (1)情境:拿出两根筷子请学生比较长短。学生采用的办法是:筷子的一端对齐,另外一端在外的筷子长。这时我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如何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关键点:两条线段要在同一直线上,而且其中的一个端点互相重合,另外的两个端点在重合端点的.同侧。如果点A与点C互相重合,点B与点D要在A点的同侧,当点D与点B重合时AB=CD;当点D在线段AB内部时,AB>CD;当点D在线段AB外部时,AB<CD。

  以上就是用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几种情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学生归纳两条线段的长短关系,进而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思想)

  学生在比较时我发现有的同学没有先画一条直线,而是直接进行比较,这种作法也是对的。除此之外,有的学生直接用圆规比较线段的长短,对于学生的这种大胆发现,应及时给予表扬。

  学生还探索出比较线段的长短还可以用度量的办法,当两条线段长短差别比较大时,还可以用目测的办法加以比较。除此之外,鼓励学生课外探索用其他办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4、线段的中点

  (1)情境:学生通过游戏,抽象出线段的中点。学生从玩过的游戏中学到线段中点的有关知识,既降低了学习知识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点:线段的中点应满足的两个条件:①点M在线段AB上。

  ②AM=BM。

  AMB

  线段间的关系:AM=BM=1/2ABAB=2AM=2BM。

  注意:以上关系式揭示了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同时也是点M是线段AB中点的符号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对于表示法的强调,揭示了线段中点的主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所学,梯度延伸

  第一题:选择:

  在跳绳比赛中,要在两条长度相近的绳中挑选一条最长的绳子参加比赛,最简单的选择方法是:

  (B)

  A、把两根绳子接在一起

  B、把两条绳子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绳子,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

  C、用尺量绳长

  D、没有办法挑选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多观察、多比较,培养学生的选优思想)

  第二题:动手操作:

  1、用折纸的办法作一条线段的中点。

  2、用折纸的办法比较三角形的边AB和AC的长短。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第三题:实践应用:

  1、有一弯曲的灌渠流经一片农田,为了缩短流程,以减少水分的过分流失,现要将该灌渠改直,我提问学生这应用的是什么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实际上将弯曲的灌渠改直不仅能减少水分的过分流失,同时还能增加土地的种植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同时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学生数学地思考。同时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这一理念)

  2、在我校教学楼和校门之间是四周种有树墙的操场,偶尔有学生穿越树墙、践踏花坛的现象,这既破坏了环境,又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结合本节课知识,我设计了保护校园环境一题。

  (设计意图:这道题把我校校园实际情况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个别学生的这种不良做法虽然利用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结论)

  (四)知识归纳,情感升华

  教师鼓励学生先自述学会了什么,然后找几位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能力,学会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和优化,完善自己的知识构件)

  (五)布置作业,拓展外延

  1、必做题:P121随堂练习1、2。

  2、选做题:如图,点C是线段AB上的一点,点M是线段AC的中点,点N是线段BC的中点。

  (1)如果AB=10cm,AM=3cm,求NC的长。

  (2)如果MN=6cm,求AB的长。

  3、社会调查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结论?

  (设计意图:作业的分层要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为大多数同学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社会调查作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展示自我)

  《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形象化的教学。形象化的语言,比如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两端,线段躲到了图形队伍中去了等等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毛线入手,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感知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找线段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课本的边,数一数有几条线段,引导孩子观察这几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做线段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孕伏和渗透。

  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4、画线段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三、游戏巩固,拓展延伸

  结合书中的练习,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闯关“画线段”。

  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

  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

  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

  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认识线段》评课记录

  朱月萍:今天朱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形象生动的低年级的数学课,整节课体现了形象化的教学风格,下面请各位老师围绕“形象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王燕:

  1、形象化教学语言的运用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形象化的语言不仅有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记住线段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

  2、形象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开始,由生活中的实物毛线引入新课,再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特征,最后抽象成线段这一图形。由生活到数学,由形象到抽象,充分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的理解。

  游晓霞:教者从谜语导入引起学生兴趣,重点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教者能引导学生发现注重指导学生观察操作。

  孙亮:画线段时动画出现的是先画直线,再画两个端点,是否可以展示先画两个端点,再画直线,或先画一个端点再画直线和另一个端点。

  胡万进:关于四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学生容易定式思维连成4条线段,可以在出示3个点连成线段之后再在连好图形旁边再加一个点,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对角线连成的线段了。

  周建:

  1、联系生活实践,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步认识线段的本质特征。

  2、课堂结构合理,过度自然,语言形象化突出,教学效果好。

  建议:连接4点,可以结合学生握手的情境

  周文进:儿童化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性的语言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自然得体,富有启发的无声语言带动课堂教学。

【《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说课稿】相关文章:

线段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07-12

线段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3篇03-04

线段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5篇03-22

《小数大小比较》说课稿07-13

《小数大小比较》说课稿07-13

小数大小比较说课稿07-22

小数大小比较说课稿07-22

比较小数大小说课稿12-13

《小数大小比较》说课稿 8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