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7-26 09:35: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汇编八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扬州一瞥》,它是河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初中二年级学生), 经过前七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积累了一些解读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 而思想意识尚未成熟, 认知能力、思维方式正处发展阶段。使他们在已有能力的基础上,知之能言、善言, 思之能疑、敢问, 闻疑善思、能解,并培养其琏接能力,发散思维,是教师主导的方向。

  三、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扬州一瞥>>所在的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山水寄情”篇, 自然之美开阔了人类的视野, 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又增加了自然景观的观赏价值。编者意在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光辉灿烂的自然、文化遗产, 学习借描写景物、说明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扬州一瞥>>属游记类文章, 但又与一般游记不同, 作者怀着深沉的感情, 用典雅秀丽的语言描述了他所听到、见到的扬州。重点不是写所见到的景物, 而是根据景物生发开去, 写历史沿革, 写自己的感受、体会。让读者在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品味与扬州相关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品读历史沿革的同时,有所感悟、有所启发。基于以上分析,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利用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投影等,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思维琏接能力,及信息共享意识。

  2、调动学生主动感知作者笔下描述的扬州风光及人文历史;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品味: 作者借游览名胜古迹 ,抒写自己对扬州的感受, 赞扬了一种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精神。

  4、体会文章层层深入的写法,以及引用古诗文对于增加文章的内涵,丰富文章的内容所起的积极作用。

  重点: (1) 目标2; (2) 目标3

  难点: 目标3

  四、 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采用“双自主”教学法,辅以现代技术。

  1、以“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基本方向,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

  (利用网络、多媒体电脑、投影等电教设施:

  ①扩展资源空间,培养自主探知、筛选能力;

  ②使学生的“看、听、想、说”,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捕捉信息能力, 思考能力, 相关信息的琏接、分析能力, 及语言表达能力 ;

  ③扩大课堂容量,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④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导阅读。)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自主查找、选择信息。

  (二)、课堂教学:

  1、导入课题: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以学生熟悉的诗句,导入新课,使学生自然进入情景。

  2、展示预习及查找情况:

  请学生将写在卡片上的内容、或软盘上的内容,以投影、电脑演示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3、配乐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配乐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悠悠情韵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齐读分读结合,既鼓励个体展示又培养合作精神。

  4、对比欣赏,品味异同,引导阅读,激发思考。

  作者认为,到扬州首先应看的是什么风景?[瘦西湖](以此问题引出下文 )

  用多媒体电脑,放映瘦西湖风光片,请学生体会片中所展示的内容,与课文中有什么不同?感觉如何?看后学生各抒己见。

  5、小组合作探究:

  用5分钟时间,分小组讨论。指点学生主要围绕文章的内容、主题、写法, 三大方面去分析、品味课文,从中提炼出自己能读懂的内容,尚有哪些疑问,并要求各小组将读懂的内容、未懂的问题,分别整理在卡片上或输入电脑,以待全班交流。

  6、各组分别展示读懂的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计算机举手或派代表主动到台前(快的优先),用大屏幕展示读懂的的内容,并朗读给大家听。台下同学若有不同意见,可主动及时发表,或适当讨论,若分歧较大教师可简单点拨。

  7、各组展示所存疑问:

  各组将已懂疑问删除,尚存疑问主动展示,同学们思考后可主动站起各抒己见。教师作为参与者适时点拨(有标准答案的),或适时给予一些评论(属多角度思考的问题)。

  [附:可能产生的疑问:

  ①、开篇五个自然段,展示了一堆矛盾的概念,写这些内容的作用?②、2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③、为什么说扬州“是迷人的”,“又是能令人从梦中觉醒的”?④、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

  8、深入品味:教师引导深入思考一些学生未品透的,又与本课的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既使教学完整,又培养学生学无止境的意识。

  9、小结:兼检验重点、难点的把握情况。

  把从网络上查找到的相关图片,用电脑排列显示。学生主动到台前,结合图片,总结本课主要内容,领悟作者写作目的。

  10、进行思维扩展:

  [过渡:作者怀着深沉的情感,用典雅秀丽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所见所闻扬州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展现出江南的悠悠神韵。可爱的江南令人流连,发人深省,祖国的塞北亦是神韵悠远。]

  观赏一段用计算机剪切下来的内蒙草原风光,请同学们边看边品味影片中的景物特点,所蕴含的人文底蕴,观后请简单描述。要求学生,课后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构思成文。

  板书设计:

  想扬州 古人的“矛盾评价” (疑惑)扬 到扬州 瘦西湖 来历 、 虹桥、 白塔、 命名

  州 余 (历史沿革、文化内涵)

  一 心 平山堂 借景之法、琼花衰兴

  瞥 言 (神奇、创新)

  大名寺 鉴真东渡,矢志不渝

  (不屈不挠)

  史公墓 史公故事、遭受劫难

  (反抗、觉醒)

  思扬州 写感受,赞奋斗与创新精神 (肯定)

  本文特点:“形散神聚”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三、【学情分析】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六、【教学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面小屏风,由此导入:

  1、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工艺品、屏风)谁能用几句话说明一下。(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它有四扇组成,每扇长12CM,高31CM。屏风雕有“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四处西湖胜景。)大家回忆一下在哪一篇学过的课文中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由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实物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切实的感受。用几句话说明,又检查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掌握情况。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除老师拿的屏风外,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学生自由谈论,并继续展示不同形状的屏风(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让学生简单评述。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3、作者简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音。(多媒体展示)(旨在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自主回答:(多媒体展示)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限3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多媒体展示图片)屏的设置,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述自己的方法。然后派代表表达本组的意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③合作的时间要有定量。④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⑤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为:“我们小组认为……”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四)品味赏析拓展延伸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学生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多媒体展示)(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1)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多媒体展示)(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

  2)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该题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了学生人文底蕴,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因时间的原因,本节课无法完成,可布置学生课后探究。)

  (六)布置作业必做:

  美读课文三遍。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作业布置应分层次。)

  (七)板书设计

  说“屏”陈从周

  作用

  ↗巧↖

  分类→设置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一、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管理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管理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二、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五、课前预习

  六、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七、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八、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韩愈及有关“马”的资料和文学作品。

  新课标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教学过程

  1、马的世界

  让学生总结带“马”字的成语及与马有关的文学作品。

  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将他们带入了文章情境。

  2、解读标题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用多媒体展示)

  3、讲解背景故事

  这一项由学生自己完成。

  4、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所以,这个环节就是“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

  第一步:探讨“食”字的读法,带动对这个字的理解,然后教师范读。范读是为了体现教师的示范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一个学生朗读,然后全体朗读。这样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三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全班进行交流。基本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学生集体评议,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的诵读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

  学生的评议可能回涉及到这么几点:

  (1)5个“也”字句的语气。

  (2)最后一段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嘴脸的句子和自问自答的句子的语气。

  (3)整篇文章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疑”和帮助“解疑”。

  第五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确语感、语气进行朗读。

  5、精品细读

  教师此时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学生已较透彻地把握了文章。接下来该呈现出文章最实质的内核了,“文章是说马,但作者真的只想说马吗?”学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了。

  6、了解作者

  依据文章推测作者此时的处境和所怀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韩愈,和刚才的推测相印证。如有欠缺,教师作补充。

  7、情感延伸

  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长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这个环节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读后感的形式,具有灵活机动性,又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

  以千里著称

  千里马,伯乐

  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杜甫诗三首》选自杜甫的《杜诗详注》。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其中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历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能对诗歌的形式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染。

  本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课文体裁不尽相同,内容各有侧重,其教学任务是: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在文言文教学上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课文选取的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望岳》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抒发作者攀登绝顶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体,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衰城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之情。诗歌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显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石壕吏》是诗人回华州途中所见,明写老妇失子之痛、无人应征之苦、自请应役之举;暗写差役逼征之暴,在一定程度反映他思想的矛盾,既有对人民百姓的同情,也有对官府差役的含蓄揭露。诗情沉郁而忧愤。这三首诗,是诗人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2、该文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地位及作用。

  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的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通过杜甫诗歌的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构建及其对诗歌情感的体会有积极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根据本课在初中阶段的地位及其作用,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内容)

  (2)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写作手法。(形式)

  (3)通晓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些古诗。(语言)

  4、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迁移到写作方向。

  二、说学生

  1、说学生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及其与学习新知识的关系。

  初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本班是学校今年转型的第一届实验班,生源主要来自之前本校的普通班,全班共36人,属于小班额。学生语文基础普遍不扎实,学习本课仍有较大难度。因此,必须通过介绍古诗的时代背景进入学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是学习本文的制高点。

  2、说学生生理特点、学习态度和水平,以及由于态度、智力和身体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本班学生男生占三分之二,好动,喜欢体育活动,学习成绩不如女生。在教学中,更要积极培养男生的学习兴趣,多提问,多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说学法。

  由于学生水平较弱,对古诗、文言文虽然并不陌生,但要真正达到教学目标,仍需要严抓基础教学,主要是用讲读法和质疑法。按作者三个时期内容层次,组织一系列问题积极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并要求他们记好笔记、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背三首诗。

  三、说教法

  诗文总有魂,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如《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既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又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老妪的话句句都是在差吏逼问下说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设想:差吏一进门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妪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逼着要人,老妪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问贯穿在老妪陈情的全过程。是理解全诗的一条主线,只要抓住它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通过杜甫诗三首提炼诗文之魂的教学,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古诗文的教学中去,以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

  一堂课不是让孩子做什么,而是让孩子学会怎么做,即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提炼出“课之魂”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教法:

  1、《望岳》采用古诗四步教学法。听、读、说、悟四步教学,让学生把握物境、情境、画境、意境。

  2、《春望》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学生合作探究,感知诗意、把握意象、赏析意蕴、比较鉴赏。

  3、《石壕吏》采用自主演读教学法。(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演习、自主评价。)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知识内化——拓展深化。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四、说训练

  1、三种类型训练安排(课内外)

  三种类型的练习均有,以巩固型训练为主;课外的紧扣中考题型,这是重头;能力型训练,以写作时巧用古诗词和学习写作手法为主要方向。

  【一】如《望岳》安排以下同步训练:

  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11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岱宗: (2)未了:

  (3)造化: (4)钟:

  (5)会当: (6)凌绝顶: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3、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5、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6、《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7、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8、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标题中的“ ”字,二是诗句中的“ ”一词。

  【二】如《石壕吏》安排以下写作能力训练

  学了《杜甫诗三首》,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学习诗圣杜甫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石壕吏》改写为一则故事。

  提示:

  A、运用想象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神态。

  B、展开合理地联想,补充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2、对上中下三类学生训练的区别安排

  布置课外同步练习作业,对后进生的作业详细批改,并要求及时订正记录在错题本上。

  五.说过程

  采取343教学法,在结构上实施四步流程,考虑到学生水平较弱,本课相对难度较大,安排为2课时

  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分别把握各首诗魂授课。

  第一、二课时学习《望岳》、《春望》

  第二课时学习《石壕吏》

  ▲教学目标:

  1. (内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重点)

  2. (形式)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常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写作手法。(难点)

  3. 通晓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些古诗。(语言)

  第一课时

  ▲学习《望岳》

  一、 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他是谁?不错,是杜甫!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诗三首》,去领略一代诗圣的豪情与哀情。(激趣入题,引起学生的注意)

  2、题目分析

  《杜甫诗三首》刚好是杜甫三个时期的作的诗歌。

  3、解决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岱宗( ) 未了( ) 决眦( )

  骚 ( ) 簪 ( ) 逾墙( )

  邺城( ) 戍 ( ) 老妪( )

  幽咽( ) 烽火( )

  (扫清文字障碍,多读,获得语感,是下一步研读的必备条件)

  4、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

  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5、体裁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

  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望岳》这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朗读,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配乐诗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5)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6)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就诗的内容质疑。

  (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

  二、研读《望岳》

  1、教师提问:若全诗就抓一个字,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明确:“望”。

  (引导学生明确目标)

  2、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请展开想象,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将你想像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

  (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此诗被后人称为歌咏泰山的“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你认为它堪称“绝唱”吗?为什么?

  (让学生各抒己见,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明确:(1)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天下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曾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三、深入探究

  1、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写作特点:

  (1)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

  (2)情景交融,写景有序。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

  四、巩固拓展

  1、学生背诵默写《望岳》。

  2、搜集古代描写泰山的诗歌三首,并加以翻译,在班上展出。

  ▲学习《春望》

  一、整体感知

  1.背诵《望岳》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3.介绍体裁:

  《春望》是一首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4、朗诵

  (1)配乐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随声低和。

  (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

  5、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二、研读《春望》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只要言之成理,当以鼓励为主。)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对本诗的理解。)

  三、深入探究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引导通过形象体验情感,更贴切。)

  2、这首诗中,名句较多,你认为哪两句诗最值得被称为名句?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可能会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1)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播放音调低沉的背景音乐,学生齐背《春望》。

  (朗诵更能让学生走入本诗情景)

  四、巩固拓展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异同。

  明确:同:都写“望”见之景,抒“望”中之情,情景交融;

  异:《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第二课时

  ▲学习《石壕吏》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石壕吏》写作背景简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3、介绍体裁:这是一首叙事诗

  4、朗读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

  5、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6、小组合作翻译(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7、当堂抽查翻译(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8、理清情节

  本文共叙写了几个人物形象?到底谁是主人公?各人物形象在故事中都有些什么活动?(为下面演小品做铺垫)

  二、研读《石壕吏》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小组合议,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一个小品《石壕吏》。

  2、一组同学上台表演故事《石壕吏》,其他同学评表演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是否相符。

  3、评价表演,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步,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故事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2)学生根据情节提示,读诗,背诵。

  (通过演小品,让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把握课文;评价表演,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本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配乐能令朗诵效果更好)

  四、拓展延伸

  (一)看课文,自由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学生可能提出或教师启发的问题有:

  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裙:古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

  2.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 一子苟且偷生,孀妻弱子无依,老妇自请应役)

  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结合文本理解字词,更切实际)

  3.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捉尽壮丁,及于老弱。

  4.为什么夜间出动捉人?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5、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军队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保夕。

  6、背诵诗歌,抽查过关

  (二)课外作业:

  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学学诗圣杜甫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一则故事。

  提示:

  1. 注意运用想象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神态。

  2. 展开合理地联想,补充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拓展作业不仅是本课的总结,它还是学生课外迁移的方向)

  (三)总结

  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而当时的杜甫看着老妇人泪别,万分同情,却不能解救。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他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六、说板书

  采用提纲式,使全文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对复杂的课文尤为重要。书写与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加深理解与记忆。在黑板上画出。

  总之,作为一名授课者,我们应该吃透教材,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施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评委,谢谢大家!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说教学目标】

  因为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

  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

  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说教学重难点】

  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体味学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

  〖教学难点

  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

  〖教法

  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

  通读感知文意、品读赏析语言、精读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包括“解题导入”/“探究感悟”/“品读赏析”/“拓展延伸/“总结感言五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本课的教学过程。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汪冬妮。很高兴能在这里为大家说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桥。大家熟悉的长江大桥,学校里的小桥。无论是哪种桥,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可以很方便的与对岸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篇目就是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处理、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为大家阐述。

  一、教材的处理

  《中国石拱桥》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说明文。所以,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要注重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介绍事物的,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以及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二、学情的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接触的一般都是记叙文。《中国石拱桥》应该说是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第一篇说明文。对于有一定文学基础的八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就某一事物的特点来介绍事物不难,但是在没有系统的了解说明文的情况下,让他们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就有了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篇文章的特点、八年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了解说明顺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时间由先到后等顺序)

  (2)学习运用准确周密的语言,感受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

  四、教法学法

  我将遵循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对于本课,我将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导读法

  在我的带领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提问法

  包括学生向老师提问和老师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的优点和薄弱方面,通过赞扬他们的优点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3)比较法

  在《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中,作者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桥梁,通过对这两个桥梁的对比。能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个性特征。

  在运用了上述的教学方法之后,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新课标的要求,尽可能让每个环节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当中,我还采用了以下的学法:

  (1)图表法

  作者在文中举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桥梁,赵州桥和卢沟桥,让学生画出表格并把两座桥的异同点填在表格中。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两座桥各自的特点。

  (2)讨论法

  在通读课文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练习法

  根据“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并重的原则”和“课内与课外语文学习相促进的'原则”,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法,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因为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所以我设计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先向学生展示关于“桥”图片,这些图片里面包含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桥,让学生就图片中桥的特点进行讨论,这些桥共同的特点以及每个桥的各自特点。进而进入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中国石拱桥》。

  介绍作者茅以升。

  2、通读课文

  运用导读法和自主探究法,放手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处理文中的生字词。在此过程中,思考问题:

  (1)文章从第几段开始写中国的石拱桥?

  (2)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3)作者举了哪两个桥梁作为例子来介绍中国石拱桥?

  让他们在思考中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3、分组讨论

  运用讨论法对上面三个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请同学起来回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老师进行总结。

  4、讲解知识

  在讨论了上述三个问题之后,我会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说明文”。

  5、问题遗留

  (1)本篇文章能分为几个部分?分别给每个部分取个小标题。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把赵州桥与卢沟桥的异同点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来。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绘制的表格,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表格,进行评价。在PPT上展示自己绘制的图表。让学生初步了解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品读课文

  让学生通读全文,提问两到三个学生,即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小标题是什么?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然后学生进行讨论和补充。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以及了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3、细读课文

  在了解了文章的整体的脉络后,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文中划出这些句子。

  重点讲解有关数据的句子(精确的数字、大概的数字)

  4、布置作业

  挑选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作一篇说明文。不少500字。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2、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2)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法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的学生是山区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

  三:学法分析: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基础,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四:过程设计:

  (一)1、进场导入:苏芮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 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爱的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朋友(设计说明:使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为进入主题作为铺垫)

  2、教学导入:以20xx年度超级女声的冠军相关情况入手。

  3、教师结语: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设计说明: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环节一“走近老王”: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评说老王”:讨论老王的品质,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说说“我们”一家人是怎么做的?(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环节三:怀念老王: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她为什么能这样想?(设计说明:进一步理会作者隐含在内的深沉的感情,也一进陶冶自己的情操。)

  环节四关注“老王”: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组新时代老王的照片为参考依据)(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环节五:拓展延伸:造句: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片云, 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就为他人__;(设计说明:通过造句的形式,把感情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净化学生的感情)

  五:结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家一家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以《爱的奉献》结束,让学生一起高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六、布置作业:课后题二(设计说明:课上不足课下补,整个教学设计,读得较多,语言品位不够,本题恰是品味语言的,可以让学生先品味品味:那句好,好在哪里?)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本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随感式的小品,学习本文主要引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本文为自读课文,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2、说目标:

  ⑴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⑵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自主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⑶情感目标: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导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3、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说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引导法。

  【说学法】

  1、朗读法;

  2、欣赏法;

  3、默读法;

  4、讨论法。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选取《丁香花》这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目的.让学生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二、品味课文(跳读、精读)

  1、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的要求:语气亲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谈心,不要读得像朗诵表演,夸张造作。

  2、品味文章重点句子或语段。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语段,说说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继续让学生朗读课文,领会运用排比、问句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研读课文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部分?(各小组推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学生游戏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做声音游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引导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五、课外拓展

  写出对《丁香花》感受。(100字左右)

  布置此项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学生已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 初中语文八年级说课稿02-02

八年级语文《春酒》说课稿12-27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07-03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06-25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06-25

关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初中语文八年级说课稿05-30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精品)10-03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说课稿12-27

202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03-21

《语文》说课稿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