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练习巩固,实践运用。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米。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三)久经磨课,追求卓越。
教学的成功在于能够发现并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环节。我长期在低年级进行数学教学工作,对文本还是熟悉的,但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学情的分析还要下细功夫。努力做到:
1. 研读教本。把握内容核心,校准施教目标。
2. 以学定教。反复比对教案,按班实施计划。
3. 情趣高效。设计多种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始终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始终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次活动选材于《幼儿园和蔼发展课程》大班上学期科学《寻找声音》。自然界、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到处充满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但小朋友对声音的产生又了解多少呢?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大班幼儿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他们总是不停的看,听,摸,动,见到新奇的东西总会去探索,去了解。大班幼儿有了辩听、探索各种各样声音的能力,由此,一方面结合《纲要》中"强调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探索意识,以幼儿的实现生活为轴心开展活动"的指导,一方面结合《指南》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并根据该年龄特点的幼儿活泼、好奇,喜欢新奇的特点,设计了《寻找声音》这一活动,在幼儿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让孩子们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给孩子们有个提升。另一方面这一选材能进一步增加幼儿了解自然的事物,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主动地探索自然中各种奇妙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的能力。为幼儿的倾听打下基础。所以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指南》中指出: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制订了以目标:
认知目标:感知物体振动后产生声音。
能力目标:能积极探索寻找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大胆表述。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乐意探究的兴趣。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知物体振动后产生声音。
难点:能积极探索寻找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大胆表述。
四、说活动准备:
丰富的教学用具,能使活动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为了使本次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于教于生活游戏之中,我做了以下准备:
课前准备:幼儿已对自然界的声音有了初步的了解。
环境准备:在教室里提供多种乐,让幼儿操作感受声音的产生。
物质准备:
1、教师制造声音的材料:黑米、鼓、小棍、锣、碰铃等。
2、幼儿制造声音用的操作材料:碗里装有水、米物品若干,积木、玩具等。
五、说教学法:
1、教法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提问法:在活动中教师适当的提出问题,有助于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幼儿获得新的知识和发展智力。
直观法:以鼓直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能使活动生动活泼。
2、学法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应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了以下学法:
自由探索法:是通过提供材料,让幼儿通过探索,敲、拍等动手操作过程,体验和探究物体发出声音的过程。
操作法:《新纲要》中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让孩子们通过操作探索,初步感知物品碰撞后会发出声音。
发现法:教师提供适于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教材,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过程,发现知识。
观察法:通过让幼儿观察敲鼓时米的变化,使幼儿直观形象地看鼓棍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
对比法:
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采用体验法,是让幼儿在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六、说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发现声音是怎么来的。
1、老师这里有很多的东西,请你们用它们发出声音。等一下告诉老师你用了什么方法使它发出声音?
2、幼儿自由探索。
(通过碰、打、敲等方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知道物品发出声音是由多样物品碰撞发出来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3、个别提问:刚才你玩了什么?你是怎么让它发出声音的?
4、教师小结(两个物体碰撞在一起后才会发出声音,从而引出寻找声音这一课题,为下一环节作铺垫)(二)、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引出"振动"。
1、出示鼓,让幼儿摸鼓面,感知鼓面。
2、教师敲鼓再次让幼儿感知鼓面有什么不一样,从而引出下面的实验。
3、教师实验,幼儿观察、对比鼓面的变化。
4、这些米怎么样了?它是怎样才会跳起来的?通过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引出振动。
(引导幼儿感知棍子敲击鼓面使得鼓面振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轻轻敲大米跳得低,用力敲大米跳得高,初步了解声音是两个物体碰撞在一起后产生振动而产生的。)(三)、引导幼儿通过摸喉、发声的过程,说说有什么感觉?
(四)、了解声音的多样性。
1、生活中你听见过哪些声音呢?
(启发幼儿回忆在不同的场所听过的不同声音,如公园里、大街上等。)
2、播放寻音:这里有一段声音,你们能听出来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吗?
3、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听到的声音,并能大胆表述。
(五)、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七、说活动:
延伸平时利用散步时间带幼儿到户外寻找声音,继续感受声音的多样性。
八、效果分析:(略)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分析
《我们都是公民》是粤教版教材初二第五单位第一课的内容,第五单元式初二下册的单元,学好本课既有助于了解以后各课的内容,更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课内容是本册书的理论基础部分,学好本课知识对掌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宪法的作用相当重要和关键。
2.结构分析
本课题的主题是讲述公民身份的内涵,围绕这个主题,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三个小节:
第一部分(第一、二小节):简要地说明公民身份的确认和公民
身份的内涵。
第二部分(第三小节):从四个方面指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
3.逻辑关系
我是中国公民——公民与国家具有的法律关系——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公民素质。
4.目标分析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掌握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身份的含义,了解自己所具有的中国公民身份,并懂得运用相关的法律规定去分析一些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情境问题和简单材料。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园”中的“情境研讨”文例分析等活动,观察、分析、思考公民的内涵,对怎样树立公民意识进行剖析。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和引导性教学,唤起和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法律观念,养成学法、守法、护法的好习惯。
5.教学重、难点
本着初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些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公民身份的内涵
本课的课题是我们的公民,要讲好这个问题就要从公民的含义、国籍的含义以及公民资格的确认这几个角度入手,明确公民的含义以后展开公民的内涵的讲解,在讲公民身份的内涵时,不仅讲公民身份表示着个人与国家的法律的关系,更要重点讲公民具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这一重点讲解为以后学习第2、3课奠定基础。
②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这一难点不是理论知识上的难点,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难点,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因素,难就难在学生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并把它落到实处,在突破时,我准备从公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上来展开说明国家的安危、社会的稳定对公民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这种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认为对学生的分析很重要,不了解学情就无法对症下药,我任课的初二两个班级层次明显,一班学习氛围较好,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接受较快,但学生普遍发言不积极,我在教学中主要引导他们把知识拓宽、学精,引导他们积极发言;二班的尖子生较少,中等偏下的较多,我认为对他们的教学主要抓牢基础,适当扩展,尤其要培养一部分差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
1、教法分析
我们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问题引入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并与下面的教学模式紧密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模式:疑—解—导—悟
疑:疑问。疑从何而来?一是教材之疑;二是教师设疑;三是学生质疑。“疑”是教和学的先导和起点。
解:解答。谁解?谁答?解什么?答什么?一是教师解疑,解教材之疑,解教师设疑,解学生质疑。二是学生答疑。答教材之疑,答教师设疑,答自己之疑。这一环节注重学生常规知识的.掌握,重视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
导:引导。导什么?导学,导思,导解,导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导课堂气氛,导思路开放,导思维灵活,导知识深化,导认识升华。这一环节注重培养思维的创新,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悟:悟知,悟理。悟是解和导的结果,是课堂创新教学的归宿,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知识深化,认识升华,会学会用的重要表现。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本课对初二学生而言,理论性较强,知识难度较大,我在教学中会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采用大量的事例,增强教学直观性,把抽象内容具体化,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学法分析
现代学习方式适应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体系。针对我所任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他们进行这集中学习方法的培养:一是以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学习法,重在突出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以问题为载体的探究学习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自觉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以活动为载体的合作学习法,重在培养学生沟通、表达、竞争、合作的现代学习意识。
五、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故事:“探究园”中的“情景研讨”
〔问〕以上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这里出现的问题补要求学生回答,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进入新课,在教学中来解来悟。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我们都是公民
(一)公民身份的确认
〔问〕什么是公民?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找出公民的含义
结论: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深化理解:这个概念有两个要点:一是个人具有某国国籍就是该国公民;二是公民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
〔问〕公民与国籍
关于“公民”与“国籍”两个概念都比较抽象,只需要学生识记即可。
〔问〕我们一出生就具有公民资格吗?
参照第五页“小链接”学生讨论后明白: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是中国公民,在中国的领土上出生,那么一出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多媒体展示〕巩俐已加入新加坡国籍
〔问〕她还是中国公民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见相关的法律规定:我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因此,她已不是中国公民。
回顾“探究园”中的“情景研讨”中的问题,此刻,学生基本能准确的判断。
活动:新闻回放—当中国游客被困国外机场
分组讨论:中国游客为什么能顺利摆脱困境?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小组代表发言:
结论: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这些权利的享受没有地域的限制,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条件下,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国家都要义不容辞地提供保护和帮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公民身份的内涵—
(二)公民身份的内涵
⑴公民身份表示着个人与国家的法律关系。
⑵作为公民,我们具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公民的义务。
⑶作为公民,我们享有平等的权利。
结合具体事例说明。
〔多媒体展示〕钱学森事迹
从钱老的身上你感悟倒了说明?
引导学生感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公民,应树立国家观念,培养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问〕做一个好公民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
(三)树立公民意识,做合格公民
⑴要树立国家观念(要有爱国意识)
⑵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
〔多媒体展示〕材料
〔问〕人们为什么回赞扬那个孕妇?那个偷孕妇提包的人为什么会受人唾骂?
〔问〕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通过事例分析使学生明白: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基本行为准则,它对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个公民应自觉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⑶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多媒体展示〕材料
〔问〕是什么帮助青年讨回了公道?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事例?
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法律是国家和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公民的生活也离不开法律,每个公民都要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第三环节:本课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的知识
第四环节:自我检测
六:板书设计
我们都是公民
(一)公民身份的确认
(二)公民身份的内涵
⑴公民身份表示着个人与国家的法律关系。
⑵作为公民,我们具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公民的义务。
⑶作为公民,我们享有平等的权利。
(三)树立公民意识,做合格公民
⑴要树立国家观念(要有爱国意识)
⑵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
⑶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选自高一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第四框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到公民享有监督权,这为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框题承接了教材第一课“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又为后面第四课“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所以学好本框题的内容,为以后知识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框题的核心概念是“监督”。即要求学生了解公民监督的对象、范围;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以及要负责任地行使公民监督的权利。所以,确定本框题的重难点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以及公民如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第一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到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监督权是公民的其中一项政治权利。而《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框题进一步详细地阐述在不同情况下,公民应该行使监督权里的哪个权利,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行使;行使监督权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行使的问题,让学生对公民的监督权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生活,学生要正确判断并选择正确的方式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了解监督权的内容;理解行使监督权的渠道、意义以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和能力,逐步增强和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民主监督的`意义,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同时引导学生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体会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必要性,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着遵循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结合本框题内容,我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法和分析归纳法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由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重、难点的突破过程: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的安排,我把本框题的内容分成四个主题:监督权知多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知多少;瞩社会,看为何行使监督权;系生活,究怎样行使监督权。课堂上,各组学生讨论得出本组的观点,而后进行阐述交流。小组之间共同学生,完成本节课的目标,教师只是起到主导的作用。
第一组:监督权知多少,这一组的学生主要是围绕监督权的内容展开,用具体的事例说明监督权的内容。
第二组:行使监督权的方式知多少,这一组的学生围绕实行民主监督的渠道展开,用具体的事例说明民主监督的渠道。
第三组:瞩社会,看为何行使监督权,这一组的学生围绕实行民主监督
的意义展开。
第四组:系生活,究如何行使监督权,这一组的学生围绕行使监督权的方法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会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民主监督的渠道的内容分析,对此教师必须加以纠正。根据学生所讲的内容,运用多媒体展示适当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先由学生就本节课学习的几个问题进行小结,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着重强调知识要点,分清本节课的重难点。
4、板书设计:
三、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1、民主监督权的内容:
2、民主监督的渠道:
(1)信访举报制度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3)舆论监督制度
3、实行民主监督的作用:
4、实行民主监督的要求:
六、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受到重视,能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运用多媒体现代辅助教学,较为直观地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对于学生探究出的知识点,能及时给出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当然,在探究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以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说内容:
教科书第68页“整理与反思”,完成第68—70页“练习与实践”第1-9题。
说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掌握整数与小数的读写方法。体会整数与小数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通过复习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体会数在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的价值,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说重点:
能根据概念间的联系与发展把知识分类整理,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说难点:
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说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行总复习,使我们进一步牢固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整数、小数,包括负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回顾与整理
1、自主整理。
学生在小组里一起回忆已经学过哪些有关整数和小树(包括负数)的知识。
2、完善认知结构。
(1)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2)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读写整数和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4)怎样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5)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把一个数改写有什么不同?
(6)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的?
三、练习与实践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7题。
四、总结与反思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方面的知识?是怎样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的?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难报三春晖》。本课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三框的内容。我将向大家介绍本课我是怎样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突出学科教学特色,通过情感体验等方法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我知我家》、《我爱我家》。本课既是前两框的教学落脚点,又为后面的“正确处理我与父母、我与他人的关系”做准备。意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关爱和付出,进而学会孝敬父母、长辈。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热爱自已的父母及长辈,厌恶不孝的行为;树立家庭中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感。
(2 )能力目标:提高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
(3)知识目标:明白子女应孝敬父母、长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否则要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追究,但反对盲目的愚孝。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重点:学会孝敬父母,并将“孝敬”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之中。
难点:怎样将孝敬父母落到实处,从孝敬父母的实践中体验幸福快乐。
二、学情分析
今天生活在幸福和甜蜜之中的初中生,心理和智力发育还不够成熟。所以容易忽视父母的爱心,不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因此,通过体验、感悟,帮助他们逐步理解父母的恩情,学会用心去回报父母,孝敬父母、长辈。
三、教法、学法
(一)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音乐熏陶法:利用多媒体在一些环节设置背景音乐,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到父母深沉、伟大的爱。同时也能深化教学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活动体验法、情绪感染法:人为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和氛围,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
1、活动探究法: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动手操作。
2、体验法,感情交流法:通过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对孝敬父母的认识逐步实现情感上的转变。
四、教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着爱的主旋律,紧紧把握“活动”和“情感”两条主线。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亲手算一算)
1、假如你的妈妈每天早晨5:30分起床,晚上10:30分睡觉,在这17小时中,除去工作8小时及其它等一些时间,至少约有5小时奉献给了家庭。如果按照我国的平均工资每小时约10元钱、每月按30天计算、那么当你长到18周岁时,母亲将会获得多少的报酬呢?(5×10×30×12×18=324000元)这至少30多万元的薪水又有多少子女支付过呢?原来我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已经欠下了母亲那么巨大的一笔薪水!
2、一个重约3500克的婴儿每天至少需要400毫升的乳汁。如果按哺乳期为6个月,每月30天计算(一升的纯净水约重1公斤),那么一位母亲养活一个婴儿至少需要多少公斤的奶水呢?(400×30×6÷1000=72升≈72公斤)这72公斤的重量通常可要比一位母亲的体重大得多。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母亲,这只有两个字的一个词,轻轻地读出来,却是如此的沉重!
设计意图:这样的计算,让学生乃至我都感到非常震惊,真是母亲的恩情重如山!这是我们用一生都难以回报的。这样设计更容易打动学生,引发他们深思,便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感受爱
活动一:【情深似海】
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事。
设计意图:我是想利用真实的事件、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回忆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中,体会到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质朴、最无私的爱。
活动二:【句子接龙】
是父母教我们牙牙学语,是父母教我们走路,是父母教我们…
设计意图:简单的说教,往往会让学生厌烦。因此通过小游戏,寓教于乐,以加深体会父母的关爱和付出。
(三)理解爱
活动一:【真情感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邝丹随打工的父母一起来深圳生活。请看其中的一个小小片断。(播放视频:《邝丹的秘密》片断)后面的内容是邝丹面对父爱所发出的一番肺腑之言。启发学生思考:从邝丹的秘密中你读懂了一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播放邝丹的故事,是想达到同龄人互相教育、启发、感染的效果。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父母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但是我们要学会体谅父母,珍惜现在拥有的,懂得感恩父母。
活动二:【实话实说】
在学生中搞个小调查:你能准确说出父母的生日吗?你知道父母最爱吃什么吗?你知道父母近期的烦恼是什么吗?你知道父母的健康状况如何吗?你经常顶撞父母吗?你能经常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吗?如果父母做出了违反道德或法律的事,你知道怎么做吗?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小调查,是想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让他们学会为父母、长辈着想。知道孝敬父母、长辈应首先从了解、关爱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并且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不盲目地“愚孝”。
(四)回报爱
活动一:【爱的天平】
在爱的天平上,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要远远超过我们为父母所做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加重爱的砝码呢?为什么要这样做?
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懂得面对父母沉甸甸的爱,我们不能只知道索取,而是要学会报答父母的恩情,就是要学会孝敬父母、长辈。因为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的要求。帮助学生把孝敬父母、长辈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并且明确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扶助,更应该是精神上的关爱。这样有利于达成知识目标,突破教学难点。
活动二、【爱的献礼】
把《父亲》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如果让你为父母、长辈做一件事,你会选择什么呢?你将如何实施?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设计思考。”(可以是一封信、一件贴心的小礼物、或是其它爱的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途径,使他们能把孝敬父母的心意、表现与行为选择结合起来。也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心情小语(结束本课)
先请学生做本课小结,然后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展示子女孝敬父母、长辈的图片。最后请每个学生写一句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回去送给父母。并请父母在上面写上自己的感受,下节课带回来,大家互相交流。以此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我是本着从爱开始,用爱对待的教学理念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和父母的沟通中,感受到父母的愉悦,家庭的温馨,以增进亲子之情。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板书设计:
父母:行养育之恩 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难报三春晖 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
子女:尽孝敬之天职 不要愚孝和盲从
对父母的长辈尽孝心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
(结束语)长江能容百代客,寸草难报三春晖!在学生过于重视物质享受、轻视情感回报、过于崇尚自我的今天,我们做为一线的教育实践者,有责任唤起学生感恩的心。使他们不光长有一双理性的眼睛,更要有感性的心灵。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此次说课我将从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准备、教法学法、活动过程等六方面来说。
首先,活动设计的意图出自于对大班孩子年龄特点及年龄段发展外现情况的把握,大班孩子的自我认知意识逐步加强,在社会交往上表现出对自己交往的朋友圈有了一定意识上的界定,他们有自己喜欢的朋友,有自己“讨厌”的同学,而且在游戏活动中总是愿意和自己的好朋友分享玩具,和好朋友一起去“欺负”其他人,甚至和好朋友一起“干坏事”。针对上述种种孩子的表现,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目标2中对大班年龄段孩子的要求: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有自己的好朋友,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等社会性发展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本次活动我相当重视这一点,整个活动都是幼儿自己观察、讨论、并做到幼幼、师幼交流共同形成社会认知,达到活动的目的。
好的活动选材及设计意图是活动开展的源动力,但活动的具体实施还得有赖于活动目标的导向性指引,针对此次活动我从能力及情感两个维度设计了如下活动目标:一是情感目标培养幼儿主动关心、帮助周围人或动物的情感;二是能力目标帮助幼儿用完整的语言与同伴、老师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与想法。把情感目标定位于此次活动的重点目标是因为社会交往本来就是孩子情感外显的学习与体验。而此次活动的难点则为从活动开展中延伸对好朋友的拓展认识,将幼儿情感融合进大自然内皆朋友这一点,它需要进行后续活动进一步体现。为了很好的达成活动的目标,我为活动作了如下准备:PPT及轻快的音乐。
在明确了设计意图、拟定了活动目标及做好了活动相关准备后,我把活动
的过程分为了导入活动、基本活动 、结束活动三个大环节,其中在导入活动环节的设计为跟随律动找朋友,感受找到好朋友的愉快。老师提出要求后开始活动,环节预设问题为: 和自己喜欢的朋友坐在起心里是什么感觉? 该环节的设计意图一是为了给孩子愉悦的情感体验,二是为更好地过渡到基本活动环节,在两环节的过渡时师可用很轻松的言语即可过渡,过渡环节预设问题为:孩子们和好朋友坐在一起的感觉都这么好,那我们来看看有这样一群小朋友,你愿意和他成为好朋友吗?为什么?让孩子带着问题看PPT,顺利过渡到基本活动的第一个步骤。在孩子们形成基本的情感认同后展开基本活动的第二个环节,说说自己喜欢的朋友。通过说达到能力目标的实现,再回到对重点目标的突破即讨论他们怎样才能交到朋友。最后让幼儿进一步发展思维,说说自己要怎样去结交更多的好朋友。我把基本活动设计为四个步骤递进主要是想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发展幼儿情感,伙伴交流发展幼儿语言表述能力,发展思维提升幼儿情感。结束活动是与导入活动相呼应的设计,即听着音乐找更多朋友一起跳舞,并和朋友做一些抱一抱、亲一亲的动作,增进朋友间的友谊。总之,把幼儿放在活动的主体位置是我在设计活动过程的主要想法。也是新《纲要》对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即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就是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与支持者。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同时我还将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即在活动引导中,提出恰当的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好的师幼互动。当然活动的开展成功与否最主要还是体现在孩子的学习效
果上,为了保障孩子更好地学,在此次活动中采用的学法有:多通道参与法和体验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就注意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观察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说一说、想一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为了让幼儿对朋友间的有更深的认识,同时采用游戏体验法,在寻找新朋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交往成功的快乐期间,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交流、师幼合作的方法,表达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当然,活动的开展会有一些生成性的东西随时发生,再好的活动方案预设也没有活动过程的变化快,所以我会在开展活动后再深刻反思,找出方案设计中的不足再改进,敬请大家多指导。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传统的寓言故事。它讲了狐狸故意奉承乌鸦,从乌鸦嘴里骗取了肉。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听了别人的奉承就得意忘形,使读者知道爱听好话容易上当的道理。全文共有六小节:第二至五小结重点写了狐狸骗乌鸦的经过。狐狸三次奉承乌鸦,开始是亲热地打招呼。然后问候它的孩子,最后夸奖乌鸦的羽毛漂亮;嗓音动听;其中还包括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后的反应。开始是"没有回答",接着”还是没有回答"但到最后“非常得意,就唱了起来”,结果。上了狐狸的当。这三次对话构成了文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领悟文章表达的道理,演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新词,分角色读课文,明白课文讲述的道理。
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演一演课文的内容。注意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感。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复习字词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文中六个带“一”的词分成两类,一类是“一棵树、一开口、一片肉、一溜烟”,一类是“眼珠一转、看了一眼”引导孩子通过比较读、静心思,明确“一”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读音,也就是需要变调。如此,便于孩子们归类识记。两组四字词“眼珠一转”和“看了一眼”分别与狐狸和乌鸦有关,在识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既识了字、正了音,又对文字背后隐藏的狐狸与乌鸦的形象有了一个整体回顾。
(二)学习三次行骗,感受不同的形象。
狐狸对乌鸦说的三次好话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我采用三比细读的方式,引导孩子体悟狐狸的狡猾以及乌。鸦上当受骗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坚持以“读”为主线,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情地去学习朗读、默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语感,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1。一比三句好话,找寻异同。
狐狸是怎样骗乌鸦嘴上的那片肉的?看看狐狸对乌鸦说了些什么?让学生用“——n”把它划下来。这样一提炼,初步去粗存精,突出重点。二年级儿童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短时间内阅读三段文字已属不易,经由细读,再找出三句话的相似点和不同处,锻炼了学生的眼力、缜密的思维以及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
2。二比三处提示语,探究用意。
单读狐狸的三次好话,我们感受到的是狐狸对乌鸦的关心,赞扬,可加上提示语再读,狐狸的司马昭之心便昭然若揭了。在教学时,我紧紧扣住“眼珠一转”、“赔着笑脸”、“摇。摇尾巴”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探究狐狸动听语句背后的真实用意。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对话中,孩子们走进了文本,理解了奉承话原来可以如此颠倒黑白;在三“骗”板书一字比一字大的.直观感召下,狐狸的狡猾尽现学生眼前。
3。三比乌鸦三次反应,梳理结果。
狐狸一次比一次具有欺骗性的好话最终让乌鸦放松了警惕,上了狐狸的当。那么,乌鸦为什么会上当呢?让学生画出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后的反应。开始是“没有回答"接着“还是没有回答”但到最后“非常得意,就唱了起来”,结果上了狐狸的当。同时安排了说话练习,乌鸦面对狐狸说的好话,都会想些什么?孩子们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捕捉到了乌鸦的心理变化,明白了爱听奉承话、得意忘形,最终导致上当受骗的结果。而这正是本文想要传达给孩子们的道理。
(三)揭示寓意、表演故事。
在此阶段,我将练习四中出现的莎士比亚的话“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提前学习,而且,在这两者之间架设桥梁,由课文引出名言,由名言上的词句“动听的语言”再次回归文本、再让学生读一读狐狸对乌鸦说的那些好话,品味词句,明白道理。如此,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更能体现小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在了解故事寓意的基础上,回归文本,让学生练习演一演这个故事,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想象续写、拓展延伸。
《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结尾含蓄深刻,为学生思维的拓展留有广阔的空间。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出示了语文补充习题上的:《乌鸦被骗之……》。。在学生进行小。练笔之前,我先引导孩子们确定故事可能的结尾,要么肉又被骗走了,要么肉没被骗走。如此,学生在起因与结果间理请思绪,创编故事,既降低了难度,又不会被束缚思维。
说课稿 篇9
背景分析:
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物质粒子模型的启蒙知识,对于学生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结构知识的过渡、认知,对于粒子模型知识、气压、物体的浮沉及热胀冷缩知识的学习掌握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文中涉及的“归纳方法”是找出各种原理和规律一个重要的逻辑推理方法。
内容分析:
本节的内容主要是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区分、认识物质三态的性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求知欲强、交往需求增加,有虚荣心、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模仿力强、有好胜心,但缺少分析判别能力。
根据上面的分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对本节课的内容分成六个活动模块来达成七个教学目标。完成两个学习重点和两个学习难点突破。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活动知道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 通过学生活动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共同性质。
3 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正确分辨物质的三种状态。
4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根据一定的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物质的性质。
5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的精神,学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6 通过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设计实施实验,在得到研究结果中体验成功, 得到成就感。
7 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增进学习的乐趣,体验同伴间互帮互助的必要性。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知道物质有三种状态,并且学会基本的分辨。
知道物质三种状态的性质。
难点:
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
设计并实施相关实验,得到固体的性质。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首现我运用国产一部经典动画片《雪孩子》作为本节课的引入,利用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快的的导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将本节课的第一模块知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根据影片中雪人和小兔间的友情,将同学间、朋友间友情的可贵渗透入教学中,使同学间合作精神、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精神加以放大,使学生能有更深刻认识。并通过活动二让学生学会初步区分物质三态的'方法,进一步的使学生能认识物质有三态 。其次通过活动三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气体的性质并初步掌握“归纳方法”的运用,领会“归纳方法”的要领(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概念、一般原理和规律。为什么要对大量同类事实进得观察和比较的原因。)再通过活动四的学习更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归纳方法”的要领。认识到液体的性质, 在活动五中我通过问题“通过对气体和液体的性质学习,大家对于物质的最后一种状态——固态的性质有什么思考呢?”让学生思考并推测固体的性质,得到一个固体性质的假设。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的实施来验证他们的假设,从而获得证据来让证明他们的假设是否成立。在整个过程中要使学生能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探究方法,认识到每一条理论的得出是无数的证据作为支撑的。最后通过活动六回顾整节课同学们所学到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牛汉的一首代表诗歌。“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诗人以华南虎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负有表现力的语言。
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了现代诗歌,对诗歌的学习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这样确定这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诵读品味诗歌,鉴赏诗歌形象,在朗读中感悟老虎不羁、不屈的形象。
2、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及感情,欣赏品味关键语句。
能力目标:1、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语句,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揣摩品味诗歌语言。
二、说教法学法;
1、朗读教学法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和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景,体会作者思想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我将朗读作为贯穿始终的教学手段,采用自由读、听读、默读、齐读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品味语言,获得启示。
2、自主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知道学生自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享受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读写结合法
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做到读写结合,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说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自己阅读,学会阅读。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与文本对话,得到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想象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和“老虎 笼子 带血的趾爪 梦”四个词语
请用一段话描述这幅画面,用上提示的四个词。
导课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我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用一段话描绘视频内容,要求用上出示的几个词语。这个设计,直观形象地把学生迅速带入了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奠定了悲愤的情感基调。同时,关键词的出示既降低了学生说话的难度,又引出了本课的内容,可谓一箭双雕。
(二)朗读诗歌,把握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诗中的华南虎有着怎样的遭遇?
2、听课文录音。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华南虎的形象。
谈感受:我觉得这是一只 的华南虎。我是从“ ”看出来的。
此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自由朗读和听读中对文章内容和情感有初步的感知。
(三)自主学习,理解主旨
<一>形象探究:
1、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试从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在文中圈点批注)
2、对这样一只极富个性的华南虎,“观众”和“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把握华南虎的形象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设计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提取信息,并加以提炼概括,可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了解“我”和“观众” 对 华南虎的态度是一种对比,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二>、理解主旨:
1、了解象征手法
2、了解写作背景
3、理解主旨:
以上三个步骤的设计,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对主旨的把握就做到了水到渠成。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2、交流探讨
3、学生有感情诵读最后一段,再次感受华南虎的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环节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独特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倾听者,在师生交流中扮演着朋友的角色。
(五)以读促写,获取启示
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你想对华南虎说点什么呢?请用“华南虎,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
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写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巩固,更是一个提升。学生既能领会人生的哲理,学习作者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也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赋予它时代意义,懂得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不屈服、不迷失。这正是学生学习本文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说板书
一篇优秀的课堂板书,可以显示文章的结构骨架,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的板书简洁而清晰,较好地体现了文章的结构,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华南虎
牛汉
华南虎 象征意义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 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 向往自由
灰灰的水泥墙上,有一道一道血淋淋的沟壑 勇于斗争
六、课后反思:教学环节我们可以设定,而课堂是灵动的,需运用教学策略到课堂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在深深的思忖一个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将运用怎样的教育理念,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实实在在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不能上成说教式的政治课,又不能上成单是知识传授的训练课。我觉得一堂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融融。”当上完这节课后我又有了新的感想,给它补充了八个字,那便是“沉思默默,感受深深”。我想这20个字将成为我今后施教的座右铭,也会让这样的语文教学观落实到今后的语文课堂之中。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兴味盎然、丰富多彩,也让语文的味道更加的浓郁。谢谢大家。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