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分析
《我们都是公民》是粤教版教材初二第五单位第一课的内容,第五单元式初二下册的单元,学好本课既有助于了解以后各课的内容,更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课内容是本册书的理论基础部分,学好本课知识对掌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宪法的作用相当重要和关键。
2.结构分析
本课题的主题是讲述公民身份的内涵,围绕这个主题,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三个小节:
第一部分(第一、二小节):简要地说明公民身份的确认和公民
身份的内涵。
第二部分(第三小节):从四个方面指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
3.逻辑关系
我是中国公民——公民与国家具有的法律关系——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公民素质。
4.目标分析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掌握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身份的含义,了解自己所具有的中国公民身份,并懂得运用相关的法律规定去分析一些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情境问题和简单材料。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园”中的“情境研讨”文例分析等活动,观察、分析、思考公民的内涵,对怎样树立公民意识进行剖析。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和引导性教学,唤起和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法律观念,养成学法、守法、护法的好习惯。
5.教学重、难点
本着初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些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公民身份的内涵
本课的课题是我们的公民,要讲好这个问题就要从公民的含义、国籍的含义以及公民资格的确认这几个角度入手,明确公民的含义以后展开公民的内涵的讲解,在讲公民身份的内涵时,不仅讲公民身份表示着个人与国家的法律的关系,更要重点讲公民具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这一重点讲解为以后学习第2、3课奠定基础。
②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这一难点不是理论知识上的难点,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难点,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因素,难就难在学生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并把它落到实处,在突破时,我准备从公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上来展开说明国家的安危、社会的稳定对公民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这种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认为对学生的分析很重要,不了解学情就无法对症下药,我任课的初二两个班级层次明显,一班学习氛围较好,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接受较快,但学生普遍发言不积极,我在教学中主要引导他们把知识拓宽、学精,引导他们积极发言;二班的尖子生较少,中等偏下的较多,我认为对他们的教学主要抓牢基础,适当扩展,尤其要培养一部分差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
1、教法分析
我们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问题引入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并与下面的教学模式紧密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模式:疑—解—导—悟
疑:疑问。疑从何而来?一是教材之疑;二是教师设疑;三是学生质疑。“疑”是教和学的先导和起点。
解:解答。谁解?谁答?解什么?答什么?一是教师解疑,解教材之疑,解教师设疑,解学生质疑。二是学生答疑。答教材之疑,答教师设疑,答自己之疑。这一环节注重学生常规知识的掌握,重视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
导:引导。导什么?导学,导思,导解,导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导课堂气氛,导思路开放,导思维灵活,导知识深化,导认识升华。这一环节注重培养思维的创新,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悟:悟知,悟理。悟是解和导的结果,是课堂创新教学的归宿,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知识深化,认识升华,会学会用的重要表现。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本课对初二学生而言,理论性较强,知识难度较大,我在教学中会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采用大量的事例,增强教学直观性,把抽象内容具体化,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学法分析
现代学习方式适应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体系。针对我所任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他们进行这集中学习方法的培养:一是以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学习法,重在突出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以问题为载体的探究学习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自觉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以活动为载体的合作学习法,重在培养学生沟通、表达、竞争、合作的现代学习意识。
五、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故事:“探究园”中的“情景研讨”
〔问〕以上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这里出现的问题补要求学生回答,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进入新课,在教学中来解来悟。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我们都是公民
(一)公民身份的确认
〔问〕什么是公民?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找出公民的含义
结论: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深化理解:这个概念有两个要点:一是个人具有某国国籍就是该国公民;二是公民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
〔问〕公民与国籍
关于“公民”与“国籍”两个概念都比较抽象,只需要学生识记即可。
〔问〕我们一出生就具有公民资格吗?
参照第五页“小链接”学生讨论后明白: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是中国公民,在中国的领土上出生,那么一出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多媒体展示〕巩俐已加入新加坡国籍
〔问〕她还是中国公民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见相关的法律规定:我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因此,她已不是中国公民。
回顾“探究园”中的“情景研讨”中的问题,此刻,学生基本能准确的判断。
活动:新闻回放—当中国游客被困国外机场
分组讨论:中国游客为什么能顺利摆脱困境?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小组代表发言:
结论: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这些权利的享受没有地域的限制,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条件下,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国家都要义不容辞地提供保护和帮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公民身份的内涵—
(二)公民身份的内涵
⑴公民身份表示着个人与国家的法律关系。
⑵作为公民,我们具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公民的义务。
⑶作为公民,我们享有平等的权利。
结合具体事例说明。
〔多媒体展示〕钱学森事迹
从钱老的身上你感悟倒了说明?
引导学生感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公民,应树立国家观念,培养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问〕做一个好公民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
(三)树立公民意识,做合格公民
⑴要树立国家观念(要有爱国意识)
⑵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
〔多媒体展示〕材料
〔问〕人们为什么回赞扬那个孕妇?那个偷孕妇提包的人为什么会受人唾骂?
〔问〕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通过事例分析使学生明白: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基本行为准则,它对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个公民应自觉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⑶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多媒体展示〕材料
〔问〕是什么帮助青年讨回了公道?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事例?
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法律是国家和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公民的生活也离不开法律,每个公民都要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第三环节:本课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的知识
第四环节:自我检测
六:板书设计
我们都是公民
(一)公民身份的确认
(二)公民身份的内涵
⑴公民身份表示着个人与国家的法律关系。
⑵作为公民,我们具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公民的义务。
⑶作为公民,我们享有平等的权利。
(三)树立公民意识,做合格公民
⑴要树立国家观念(要有爱国意识)
⑵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
⑶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四节,光的折射是光学中重要的一类,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类。
二、学情分析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初步知识,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已经有所了解,同时加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也与光的折射息息相关,所以对于接受光的折射的相关知识不会太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4)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2)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对光的折射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向学生强调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的热情;提高动手操作和探究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能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用玻璃砖等器材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如果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中,情况将会怎样呢?
2.进行新课
(1)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1:在水槽中加水,使光射入水中,观察到水槽侧面的光斑向左移。
分组实验2: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币,移动碗,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碗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教师引导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
概括总结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光斑向左移和水中硬币“升高”,前者是由于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发生了偏折,而后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发生了偏折。物理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会发生偏折,光到底如何偏折呢?光在折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呢?
介绍光路图:重点解释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实验探究: 提示: 1.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2.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分析与论证: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斜射时空气中的角始终最大)
4.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学生活动 让学生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 1.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的情形;
2.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后的情形。
(3)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1、光斑为何向左移动?
2、放在碗底的硬币原来看不见,加水后却又看见了?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内容,是一节平面图形识别课。在此之前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加之本书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学习,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为今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推导以及圆等知识也起着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及内容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圆和扇形。2.能根据扇形和圆的关关系求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
三、重难点确立
教学重点: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圆和扇形。
教学难点:探索分割平面图形的一些规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图形,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
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所学知识,同时配合使用画图、观察、归纳、猜想、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通过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和实际画圆的过程突出重点,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四、学生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小学阶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多边形和圆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对多边形、圆的概念缺乏较为系统的、深刻的、抽象化的理解。而七年级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符号表达思维对象和思维结果的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事实上,这些也是我们希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得到发展的方面。因此我选择的教学素材是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和小学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而设计的学习活动则指向促进学生在相关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
五、教学策略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并动手操作,以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归纳、猜想为主,在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数学又于生活,首先以一段《建筑》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用各种实际生活中的精美图片和我们所处的教室环境为背景,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些熟悉的图形,通过合作交流,学生探究出了多边形的定义及特征。对多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多边形可分割为三角形这一内容,让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特殊地位,为以后的三角形学习埋下伏笔。通过学生对画圆过程的体验,和对圆心、圆弧、扇形的认识,再次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圆的知识运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细致。这时再通过合作探究拓宽学生的知识,最后用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用“创意设计——我能行”再次使学生达到兴奋点,感受到趣味性。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并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进行设计,意在使学生既要掌握简单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更要丰富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同时,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勤于动手动脑、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发展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由于本节课分为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两部分内容,所以本节课也要经历两次知识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确立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自制视频,“流光溢彩的建筑艺术,凝聚着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你想成为杰出的艺术家吗?你想成为杰出的建筑学家吗?让我们从基本的几何图形入手,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2、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美。猜一猜这些图片像什么?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到数学美。
(二)新课:通过六个活动展开学习:
活动一:寻找几何图形
1、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你能发现那些几何图形呢?(学生先寻找,教师再演示)2、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几何图形呢?再找找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平面图形?从图中抽象出数学图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活动二:小组交流,概念展示
从小学我们知道,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都是多边形。
1、认识多边形的概念。(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多边形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的看法,互相补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准备展示。)2、认识正多边形,观察这几个多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3、多边形的相关概念。(直接展示)再追问“图中的多边形还有那些顶点、边、内角、对角线呢?”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归纳,相互合作得出概念,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感知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进行开放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并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
活动三:画图归纳猜想
探究活动:1、探究n边形有多少个顶点、多少条边、多少个内角?2、探究过n边形的每一个顶点有多少条对角线?整个n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了多少个三角形?探究活动充分放开学生,探索分割平面图形的一些规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通过动手活动,观察讨论,发表意见,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练习纸上的表格,在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让学生领悟做任何事情都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规律。
活动四:动手感知概念
1、请同桌之间合作用细绳和铅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个圆。然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上黑板用圆规画个圆。 (PPT演示画圆的动画)2、试试说一说什么是圆?圆心、圆的半径、圆弧、扇形的概念是什么?(教师总结)通过PPT画圆的动画和画圆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圆的动态定义。(概念展示)
活动五:知识运用
1、想一想:图中有多少个小于半圆的扇形?2、算一算:将一个圆分割成三个扇形,使它们的圆心角的比为1:2:3,求这三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通过这道非常简单的题让学生充分认识扇形;2题的计算,请学生板演,考察了学生的掌握程度,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活动六:拓展提高
探究活动:1.将一个圆分成三个大小相同的扇形,你能算出它们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知道每个扇形的面积和整个圆的面积的关系吗?2.画一个半径是2c的圆,并在其中画一个圆心角为60的扇形,你会计算这个扇形的面积吗?要求能根据扇形和圆的关系求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练习:通过练一练和创意设计活动来进行。
1、十二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多少条对角线?一共有多少条对角线?2、如果从一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的对角线可将这个多边形分割成20xx个三角形,那么它是几边形?3、一个多边形有44条对角线,它是几边形?4、课本随堂练习2
活动七:创意设计——我能行
幻灯片显示――我能行:以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出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如:小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教师活动:①限制条件必须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 ②巡视、观察学生做的情况; ③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④点评学生作品,和学生一道把解说词设计的更贴切、更诙谐。 学生活动:①学生自己自由设计创作图案;②欣赏同伴作品。
(四)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学生自己总结交流,尽可能补充完整。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以便有的放矢进行后续教学。
说课稿 篇4
“美术”就是“美的艺术”或“美的技术”。美术是在技术的基础上追求“美观”的综合。而美术课就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美育课。既然美术课的技术性很强,那么,在实际的美术课堂上,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技能、如何把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有效的结合 ,是值的我们好好学习的。
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在绘画技法要求上降低了很大的难度,而《大家来运动》这课如果不能撑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法是无法完成本课的目标,也无法呈现出一堂好课。那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能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和观察人在运动时的动态规律,使学生在感受生活乐趣之中,学会画生动的人物动态呢?接下来我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说一说:
《大家来运动》这是小学第四册第十八课的内容.
艺术源于生活.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本课旨在通过“运动”这个题材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欣赏、探索、创作、评价活动,从而认识到运动的美、健康的美,意识到运动的重要。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观察、感知、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在参与美术、文化的交流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大家来运动》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动态特点。
2.初步学习表现人物的动态。
3.通过对人物动态的描绘,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欣赏、感知、探索、理解运动场上及生活中人的运动动态,让学生意识到运动的美及健康的重要。
难点:对运动中人物动态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 用游戏导入,用音乐激趣,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用音乐与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绘画积极性,让学生有学的欲望,变被动为主动。在游戏中体会运动的快乐。
二、 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中快乐的接受运动中人物的绘画技法,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美术好情感。
1、 用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脑海中形成各种不同运动中人物的姿势。引导学生欣赏比较、自主探索、发现运动中的人物有什么特征
2、 借用小木头人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中的人物的特征。图片只是一个初步的印象,用小木人来总结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运动中人物在运动时身体哪些部位是有变化的。
3、 让学生通过简单练习初步撑握绘画技法。
通过前面两步其实学生绘画欲望己经开始蠢蠢欲动了,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参与游戏和作简单的绘画,恰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感受到画运动中的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难。
而比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试着画运动中的人效果要好些。
在做简短评价时解决学生很容易犯的错误:同一种运动中人物的动态是有很多种的,老师只是呈现了一个瞬间,再次借用小木人来加以说明,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4、 用猜猜看的添加游戏完成本课的提示。绘画运动中的人物时应画出运动器具的要求。让学生明白绘画运动器具的重要性。并且教学生如何把前面简笔画的人物,过渡到穿上衣服具体的人物的画法。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撑握了运动中人物绘画技法。
三、展示、评价、延伸
1、用特别的报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用绘画的形式来报名自己想参加的运动项目,最后剪好贴到黑板的报名表上。
2、组织引导评价:从人物的动态、衣服的色彩否有创意、人物的大小比例等方面评价。
3、通过身边的例子,生病和健康的两个孩子来对比,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运动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用公园的雕塑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运动中的人是美丽的。让学生意识到运动的美及健康的重要。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的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前后、左右与上下,这些内容都是空间图形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知识。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前后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描述。
【教学难点】体验前后的相对性。
三、说教法,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介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感知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而,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四、教学流程
学习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体验,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因而我在本节课中力求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具体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老师自我介绍。
师:今天很高兴能与一( )班的同学一起学习,我先来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是一年级7班和8班的数学王老师,我的前面是( )名可爱的同学们,我的后面是一块黑板。
2. 请同学介绍自己。
今天还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我们作为主人,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吧!
要求:介绍自己的时候说说与自己座位相邻的同学。
3.刚才大家都用到了两个字“前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前后”的知识。板书“前后”。
4.写完“前后”这两个字,我发现刚才我向大家介绍错了。我前面是黑板,我的后面才是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
5.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6.根据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小结:面对的是前面,背对的是后面。当面朝的方向改变了,前后也就变了。
7. 这节课,我们来进行一次小组比赛,老师将从纪律、发言、讨论展示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表现好的小组每次向前跳一格,看看哪个组是今天的冠军组,你们有信心吗?
活动一:排队买票
1. 课前笑笑给王老师打了一个电话,说今天动物园举行一场动物运动会,她要去现场做采访报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她观看现场直播吧!
2. 笑笑到了动物园门口,她要排队买票,买票的一共有几个人?
笑笑排第几?她前面有几个人?她后面有几个人?
3.一会儿淘气跑来了,他想排在笑笑这里买一张票,你们认为可以吗?(生:不可以)
4.可是淘气说他是百米赛跑的裁判,比赛马上开始了,他要赶紧进去,要不然来不及了,如果你是笑笑你会怎样做呢?
5.根据学生的意见,淘气排在笑笑的前面。笑笑的位置有变化吗?只有笑笑一个人的位置有变化吗?
6. 笑笑到底是怎么做的呢,笑笑想了想她是这样做的。笑笑的位置又有变化吗?你们猜一猜笑笑这样做是怎么想的。
师小结:如果让淘气站在自己的前面,不仅影响了自己的顺序,还影响了后面所有人的顺序。所以她选择让出自己的位置,自己站在最后,这样不仅不影响大家,还帮助了自己的朋友。掌声送给聪明、可爱的笑笑吧!
活动二:百米赛跑
1. 同学们,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有哪些运动员参加比赛。预测一下谁得冠军。
2. 比赛进行到一半,你看到了什么?(谁在谁的前面/后面)
3.比赛继续进行,为你喜欢的小动物加油吧!
4.比赛结束了,它们分别得了第几?
5.王老师说:小兔子在前面,这句话对吗?(不对,看和谁比。)
师小结:比的对象不同,前后位置就不同。
6.请用王老师给出的语言准确描述并板书。
在 的前面。 在 的后面。
在 的前面,在 的后面。
活动三:卡丁车赛
1. 紧张的百米赛跑结束了,更加刺激的卡丁车大赛就要开始了。笑笑赶快来到卡丁车赛场。先来认识参赛的车辆吧。①号车、②号车、③号车、④号车。选手准备好了,比赛开始,进行到一半。
2.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赛场上车辆的位置关系,同桌二人合作,完成题卡“填一填”。
3.汇报。重点仿照第(3)题说一说?
③号车在 的前面,在 号车的后面。
4.忽然信号不好,接收不到比赛画面了。别着急,细心的笑笑给王老师发来了短信,告诉我们比赛结果。短信内容:2号车排在最前面,1号车在4号车和3号车的后面。(齐读短信内容)
5.同桌二人合作,用手中卡丁车图片摆出比赛的结果。
6.集体反馈。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重点说一说方法。板演。
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突破难点。
活动四: 公交站牌
师:做完现场报道,笑笑就要立刻赶回学校了。
1.我们一起来观察公交站牌,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生1:红色的字表示本站是动物园。
生2:箭头表示汽车是从火车站开往高新一小的。
2.师:看,车来了,你知道下一站是哪儿吗?(太平路)
笑笑想知道到高新一小共有几站路?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站路,有3个间隔)
师生交流谈收获: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都了解到了什么?(关于前后的知识)
2、能否用刚才学过的“前后”知识,说一说我们四个小组的排名关系?
例:第1组的前面是 ,后面是 。
2在 1的前面,1在 2 的后面。
第3组在 的前面,在 的后面。 冠军组是第( )组
恭喜第( )组的同学们,掌声送给他们。其他小组下节课要加油哦!
作业布置:
师:看来今天同学们已经掌握“前后”的知识,请大家开动你的小脑筋,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完成学力单B“智慧加油站”的题目。
总之,整节课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数学是饱满的、丰富的、充实的、更是精彩的,使儿童的数学学习充盈着智慧的挑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享受着探索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而真切的应用价值。
【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