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

时间:2023-11-07 11:00:31 博耿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通用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通用6篇)

  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 1

  一、对教材的理解

  1.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中国的传统文学博大精深,诗歌犹如其中的一泓清泉 ,常常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清凉的慰藉。陶渊明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诗人。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更对晋以后的唐宋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饮酒》则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归隐之后的思想,赞美田园生活的无限美好,流露出诗人融入自然的那种闲适自得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憎恨。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并不陌生,但对其思想的高度,对其历史地位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利用这首古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的理解。将作品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习鉴赏诗歌的常见方法,而且在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确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于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为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3.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真意”“悠然”等词句的含义以及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前面已经学过了陶渊明的多篇古诗文,其中有古诗《归园田居》,古文《桃花源记》,传记《五柳先生传》,对其人其诗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三、教学理念:出于对教材以及作者陶渊明这样的理解以及学生实际,加之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能启发思维,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为了将这首诗讲出味道来,让学生能从多方面收获。在教学理念上我遵循以下两点: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2.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及手段实施教学。

  1.朗读欣赏法

  2.讨论探究法

  3.情境设置法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设计

  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以便探求诗歌的言外之味,寻求适合学生解读经典古诗词的赏读途径,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教师先出示一副对联,学生很容易就能猜出这位独爱菊花的田园诗人就是陶渊明。顺势请学生交流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并且结合他作品中的一些语句来评价陶渊明。为了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我给学生作如下示范并出示句式。

  这样在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新世界。

  (我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实现本节课“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标奠定了基础,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学生疑

  (新课标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自主质疑。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敢于怀疑的精神,我引导学生注意题目和诗文的联系。相信善于观察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并且提出这样的疑问:题目虽为《饮酒》,但诗文为何没有提到酒?如果学生之间能结合自己读书所得解答这一解惑更好,如果不能我会给予这样的解答:陶渊明共写《饮酒》诗20首,诗前有小序,序中说,这些诗是其“闲居寡欢”,“既醉之后”所作。《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这首诗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为了深入了解关于古人的“酒文化”,我还补充这些材料: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 2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嗜酒”;“著文章”。

  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

  理想追求:世外桃源

  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势,弃官归田。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三、我们学过他的那些文章?

  1、《桃花源记》(散文)

  2、《五柳先生传》(传记)

  3、《归园田居》(田园诗)

  四、朗读诗歌。

  1、听读诗歌,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

  A、学生先听一遍朗读录音。

  B、学生跟着录音朗读。

  C、学生自己朗读。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请同学朗读,然后请同学点评。

  E、男生读,女生点评。

  F、女生读,男生点评。

  五、诗意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却。

  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喧闹、纷扰。喧:喧闹、喧哗。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

  尔:这样。

  心远:精神超脱世俗。

  偏:僻静、偏远。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南山:庐山。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

  佳:美好、秀丽。相与:相伴。(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还:飞回巢。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即隐居生活。

  真意:深刻自然的人生感受。

  辨:辨别,说明。

  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六、在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第一层:(1—4句)叙结庐之事。

  第二层:(5—8句。)描田园之景。

  第三层:(9—10句。)抒隐居之情。

  2、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

  心远地自偏

  心远:指心远离世俗,远离官场。

  哲理:一切自然的乐趣都是由于心灵的超凡脱俗才能感受到。

  七、三读诗歌,探究以下问题。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能否将“见”改为“望”?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不经意之间山入眼帘。

  2、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3、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本诗的主旨吗?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八、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加入一定的想象将《饮酒》这首诗改写成一——400字的散文。

  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其艺术魅力。

  3、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品味诗句,感受其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古代文人有两大爱好,一是登高,二是饮酒。特别是对于酒来说,几乎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白好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曹操好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范仲淹好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甚至连女词人李清照也很喜欢喝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他们在酒中找到安慰,获得解脱,寻得一方心灵寓居之所在。陶渊明也很喜欢喝酒,并为此写下了二十首以“饮酒”为题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其五)》。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学生谈自己眼中的陶渊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读

  (2)个别同学读,或者小组一起读。

  (3)听录音,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

  2、根据注释,翻译全诗

  (1)补充《饮酒》的注释。

  结庐:构筑房舍。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尔:代词,这样。

  偏:偏远,偏僻。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山中景色。气:气象,景致。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2)分小组翻译全诗

  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本诗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本诗被编排在高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高一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时代,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少,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受诗人隐逸思想。

  四、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五、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六、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全程设计》的疑问,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为了名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不存在,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陶渊明个人档案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其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爱好:嗜酒、读书,喜爱的花:晋陶渊明独爱菊,理想生活:世外桃源。

  三、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五言律诗的朗诵节奏:

  朗诵五言诗如果将其划为三个语节,即“二二一、二一二”格式,也是可以的。但就词义和诗句意思,内容来说,将其划分为“二三”格式更为合理些。如“粒粒皆辛苦”处理为“粒粒/皆/辛苦”或“粒粒/皆辛苦”,“大漠孤烟直”处理为“大漠/孤烟/直”或“大漠/孤烟直”。如处理为后一种,在朗诵时可以更好地体味诗情,展现诗的意境。

  3、师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五、品读赏析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说酒话,胡言乱语,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结庐:建造的房屋,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②人境:(课文注释)人聚居的地方。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③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④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全句释义: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但并没有(感觉到)车马的喧闹声。问自己为什么能这样,心境高远,所居之处就感到很僻静。

  小结:由此可知,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心灵远离了尘俗,虽然身居闹市,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板书:叙事(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日夕:傍晚相与:相伴

  全句译文:在东篱下采菊,无意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傍晚时分南山蒸腾着美丽的山气,飞鸟相伴飞回家。

  (这里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风景,什么样的画面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②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这里我们是从整体上来赏析的,下面我们再从字、词上进行赏析,看一看我们都喜欢那些字、词,我们再从这些字、词着手分析一下)

  ③“采菊”:“采(摘取,选取)”,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校园里的花花草草可不能乱采)。“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④“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⑤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用得好吗?

  明确:好。“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有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却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板书:绘景(傍晚南山的美景)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辨通:辩,辨识。

  全句译文: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地隐居。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板书:议论抒情(领悟真谛)

  4、本诗主旨

  诗人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课堂练习

  1、《饮酒》其五描写傍晚山中的美景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2、下列诗词名句的出处,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观沧海》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关雎》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七、板书

  饮酒

  陶渊明

  叙事

  绘景

  议论抒情

  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 6

  教学目标:

  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感受诗人的心灵。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研读诗中的“有”字,感受语言的朴素、精妙,感受诗歌悠然、闲适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研读诗中的“无”字,感受诗人自然、平和、超逸的心灵。

  教学过程:

  一、我来说你来猜

  (一)导入。师:有这么一个人,他被苏轼一生视为良师益友,他被辛弃疾赞为千古一人;他曾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他曾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名垂青史……

  (二)说说印象中的陶渊明。

  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1、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

  2、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二、朗读诗歌,感悟音韵美。

  第一步:指导学生读得字正腔圆;

  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二三节奏;

  第三步: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

  三、描绘画面——感悟意境美

  品读“有”——生活中有什么?

  1、师: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诗里有一组很常见很普通的反义词,你们发现了吗?预设:“有”和“无”。

  2、师:作者在此地的生活中有什么呢?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学生讨论)

  3、师:如果你是陶渊明,想把眼前的美景画下,你会选择什么颜色?(学生思考)预设:各自阐述自己对颜色的选择及原因。

  4、师:那么,在你所选择的主色调下,你会怎样描绘你所喜爱的景物?请选择一句来描绘。

  重点品读“悠然”和“见”、“相与还”。

  5、指导朗读。

  四、理解内容——感悟情感美

  品读“有”——心中有什么?

  1、师:“此中有真意”,有何真意?在陶渊明心中又有些什么呢?请结合《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以及自己对陶渊明的了解,思考一下,然后跟你的同伴讨论。

  五、品析人物——感悟形象美

  品读“无”。师:我们一开始说到诗中的反义词“有”和“无”,那作者在诗中写的是“无”什么?

  生:无车马喧。

  师:诗人结庐于人来人往之中,为何能感觉不到这种喧嚣呢?

  指导理解“心远地自偏”。

  师:……其实在作者的精神世界里还有很多个“无”,请大家讨论一下。

  无(扰)——而无车马喧、无欲、无忧、无浊……无(我)——物我相融,天人合一。

  六、最后,以《赞陶潜》结束此课。

  赞陶潜

  姚金凤

  天子呼来不当官,不为斗米求心安。

  粗衣草庐不蹙眉,箪瓢屡空也无怨。

  饮酒采菊见南山,徜徉山水田园间。

  衔觞赋诗乐其志,悠然闲雅似神仙。

  补充资料:

  1、品味“见”与“望”字哪个更贴切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

  2、联系全诗,回答问题。

  解释下列诗句,说说你的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3、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4、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诗的思想是什么?(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悠然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5、读一读,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

  恬淡、闲适、悠然自得、安于隐逸、超脱、超然物外宁静、悠闲、恬静

  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洁身自爱、随遇而安、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相关文章:

饮酒陶渊明其五12-22

陶渊明饮酒其五11-02

饮酒·其五 陶渊明04-15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赏析10-14

饮酒陶渊明其五赏析01-21

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赏析09-16

饮酒陶渊明其五的主旨08-23

饮酒其五陶渊明的注音及赏析03-22

饮酒陶渊明其九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