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一、学什么
师:四五十年后的今天季羡林先生有来到了德国。他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都开满了鲜花,他情不自禁地赞叹着。他发出怎样读赞叹呢?(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师:季先生为什么赞叹德国有奇丽的景色,是奇特的民族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课题二、我来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德国的风景和风俗特点。
(指名读)
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用直线画出文中描写德国景色的奇丽句子,简单批注。小组交流体会。(时间3分钟)
一、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的?
学生汇报: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花,但它们的意思不一样(出示图片)花成团的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叫花团锦簇各种颜色的花竞相开放绚丽夺目就叫姹紫嫣红。假如现在你就置身于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街上,你仿佛看到听到闻到了什么?
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评价。
就这一段你还从哪看出景色的奇丽?(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得人如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从哪些词语看出花多?(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走在这样的大街上会有怎样的感觉?
二、课文中那些句子使人感到德国民族的奇特?
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体现德国民族奇特的`句子。 2.从文中找出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句子。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
3生活中你见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小组交流。(时间5分钟)
师:如此美丽的景色,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会永远保持下去吗?
师:时隔四五十年,德国人把花养在临街的窗户外面的习惯没有改变,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没有改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没有改变。师: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请大家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你是怎样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的?
难怪季先生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来用
文章的结尾季先生做了一个梦这到底是怎样的梦,梦到了什么?请你简单写一写。
我来思
说说你的收获。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初步领悟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象》、《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品读“以小见大”课外小品文。
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指题)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脊梁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范写“暇”,关注日字旁。
(3)学生练写。
4、请4位学生轮读课文4个自然段。学生评价。
5、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花美人美)
(三)自主研读,体会“花美”。
1、请学生读课文,找出写花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请学生再读这3句话,用横线划出描写花美的词语。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2)“山阴道”
①山阴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谈)
②小结:山阴道是地处我国的一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
(3)“花的海洋”
①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
③这段话中还有用得非常贴切的词语吗?说出理由。
(4)“任何”
去掉“任何”,让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贴切。
(5)“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指的什么?能去掉吗?有更贴切的词语替代吗?
(6)“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过来。)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贴切啊。正所谓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当。真让人折服!
③课件播放画面,师生美读并背诵。
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教师配乐范读)
课件:图片配乐连播。
学生多种形式读。
3、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画面、用心揣摩文中每个词语的意思,融入了文章的意境,全身心沐浴在花海中,闻到了花香,看到了花美,读出了文章所蕴含的真情。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1、关于“人美”,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
①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生读。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4、刚才我们读到的内容是描述德国什么时候的情景?四五十年之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课件出示: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5、如果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一定还会是怎样的景象?
6、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怎样的感叹?为什么?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板书:以小见大)
2、推荐阅读:《德国印象》
六、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脊花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丽的景色)
以小见大
暇人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通过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走进“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周围的人为什么养花,喜欢把花摆放在哪里。
2、搜集有关德国的风景资料。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借助拼音,指导学生熟练地读出生字词语并指导正确书写7个生字词。
(2)指导学生在掌握生字词语的基础上数量地朗读课课文,了解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作者在德国看到的是一种怎样的奇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交流资料。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许多美的东西,有让我们祖国引以为荣的锦绣河山;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放眼世界,还有我们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和异域文化。今天,我们同作者一起到国外走一走,第一站——德国(板书)。
2、老师找了一些关于德国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放多媒体,欣赏: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梦幻般的莱茵河畔,童话般的山中天鹅堡……)
3、同学们听了介绍,看了图片,有什么感受?(交流感受)
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引入课题。
4、板书课题,齐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同学们说说你们自己家或周围的人,养花的目的是什么?都爱把花放在哪儿?
6、引入: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知道,我们养花的目的主要是自家欣赏,人们通常把花摆放在客厅里,案桌上,阳台上……可是德国人种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我们从文中去了解。
(设计意图:引入环节把学生的视野引入广阔的世界中,体会到异域风情,不同的美。通过身边人与德国人养花的不同目的及摆放花的地点的对比,为引入中心作铺垫,直接切入课文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生字,扫清障碍。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2、出示生字词语,同桌读,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注意“嫣”(读yān)、“莞”(读wǎn)的读音。重点分析“嫣”(分部件记)“脊”(以形记,人的背每边两根肋骨)的字形。
3、写字:范写“嫣、脊”,然后让学生正确地抄写生字词语,注意纠正写字姿势,检查学生书写得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正确熟练的书写汉字,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写字的指导,课堂上安排这一内容,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写字姿势和写字的准确性,也能通过范例的引导指导学生写好每一个字。)
4、积累词语:出示一些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让学生读。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安排这一步骤,是想让学生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语言,为日后的写文章打基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景色?
找出课文中有关语段读一读,初步感知这奇丽的景色。
3、学生回答,然后出示句子,分别找学生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通过学生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的最基本要求,接着让学生思考课后二题要求,初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奇丽景色,这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
(3)“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积累词语。抄写文中描写花的句子。
3、思考课后第三题。
板书: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上下文,理解“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通过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出示部分词语,指名读,检查掌握的情况。
2、利用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有关内容。
(设计意图:检查上节课的收获,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二、进一步理解内容,读出情感。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种,这是一个。
(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1、文中说“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时,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德国人养花是怎样的呢?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语段,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课件随机出示句子,师生共同探讨。
出示⑴“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①读这段话。
②“脊梁”指什么,在文中指什么?
③从“家家户户都……都……都……”这几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④小结过渡:可见他们将花栽在临街的窗外,是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令人感到惊叹,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
而德国人看来却是如此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
“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结合图片理解。
⑤我们来读读,感受这奇丽的景色,应怎样读才能表达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种景色的.感受呢?(重读“家家户户”三个“都”)
出示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指名读句子。
②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先按字面理解,再用课件帮助理解)“应接不暇”
③请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现象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景象,是怎样汇成了花的海洋?
④口头练习:假如我来到德国,走在街上,看到,想到。
⑤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花被别人欣赏,同时又能欣赏别人的花,心中不由会产生许多感受。这是多么美妙、多么值得人回味的情景啊!
我们称之为——“耐人寻味”(学生答)。
⑥假如我们同作者一道走在街上,欣赏着这奇丽的景色,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多美啊),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赞美)?再读这一句,试试背诵。
出示⑶“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①读句子,为什么用“又”?(联系前面第二小节)
②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③感情朗读这几句话。(学生读,说说为什么那样读)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景色及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感情朗读,加深理解,体会德国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及美好心灵。)
三、理解重点句。
(一)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体会人间真情,走进“耐人寻味”的境界。
1、我们从前面的学习中,知道德国人的确是一个爱花的民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找出文中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句子,读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学生读后,理解:
①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德国人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
②“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生活中你有没有这种感受?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学生汇报。
3、出示几句话,加深理解。
4、感情朗读这句话。(放慢速度,有回味无穷的感觉)
(设计理念:德国人为什么要把花都栽在临街的窗户外,这一问题要引导学生回到文中,找到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走进“耐人寻味”的境界。)
(二)理解“没有改变”,读懂“美丽没有改变”的含义。
1、四五十年以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过的情景和以后又看到的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读读第四自然段,就明白了。
2、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理解:什么有变化?什么没有变化?“美丽”指的是什么?
3、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发现很多的东西变了,但(),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是的,德国人()始终没有变。”
4、感情朗读这几句话,注意“美丽”后稍停顿,“没有改变”读出重音,肯定语气。
(设计理念: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关键在于理解没有改变的是什么,进而悟得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情是永恒的。)
(三)理解“花的梦,思乡的梦”
1、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海,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此时,作者心中产生了美好的梦境,读文中最后一句话。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
想想作者做了什么样的梦?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梦的呢?反复读,说理解。
2、出示句子,根据内容联想,教师指点。(答案多元的)
想想“乡”“花”指什么?
“乡”指中国的家乡,文中哪里看出?(“如入山阴道上”)“花”由眼前的花联想到什么?
3、反复读,说说自己的理解,想象作者会梦到些什么?
4、感情朗读。
(设计理念:这句话寄托了作者的情思,理解其中的内涵有利于更深入地感悟文章的内涵。)
四、联系实际,扩展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一些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2、总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走进德国,认识了一个爱花的民族,明白了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懂得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设计理念:先学后谈感受,再说生活中的感受,把学习引向行动,鼓励学生真诚地去帮助别人。)
五、作业。
1、写一写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推荐阅读:《季羡林散文》《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人人为我
花朵朝外奇丽景色奇特的民族
花的海洋我为人人
(设计理念:以上关键字来自课文,它浓缩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有利于让学生从中悟得做人的道理,从而步入美好的境界,体现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朗读课文,不懂的生字词语,查字典,把意思写下来。
教师:课件
教学流程:
导入:
欣赏图片:埃及的金字塔,西班牙的斗牛图片,泰国的大象图片,非洲的土著人,威尼斯的小艇,悉尼大剧院。请学生猜一猜这些图片分别是关于哪一个国家的。
小结。(师:每个地方都有美丽的景色,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要去德国,看看那里独特的风土人情。)
一、揭题初读,整体感知。
1、引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生齐读。
2、初读课文,结合预习,检查字词。
初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试几遍
“莞”多音字。指名读正音强调“脊梁”的读音。指导笔顺。
学生课堂写生字“脊”(要求:正确和美观俱备),教师巡视。
3、出示图片:这是德国著名的哥廷根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孕育了30多名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这位是季羡林爷爷。 1935年,25岁的季羡林爷爷到德国留学10年。四五十年以后,当他再次来到德国故地重游时,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引找文中原句。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
二、深入文本,了解德国风情。
(一)品读感悟,感受奇丽的景色。
1、季爷爷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呢?
让我们一起随着季老先生来到德国,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民族的奇特?划出有关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划句子,教师巡视。
交流,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的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从哪里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①“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提示:眼看到----,鼻子闻到----,耳朵---,心-------)
通过想象说话的方式,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
板书:街上看花
②任何、家家户户
透过家家户户你感受到什么?这么美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句子的前半句。
男女生读
③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知道什么叫山阴道吗?想象一下,茂密的山林,走在林间小道上,微风吹来,听着各种鸟鸣声,给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送进朗读里,读后半句。
季爷爷借用山阴道,写出了德国街道的特别。配乐出示一组图片(街头花景)
师配音: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走在这样的街道,就像走在山阴道上,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瞧:走过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引读:(生)家家户户的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的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
师: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不积累下来多可惜。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
学生背诵(配乐)。
(二)初探“吃惊”,感受民族的奇特。
过渡: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又从哪儿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呢?
A: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1、 奇特表现在哪儿?谈谈体会
与众不同的窗外养花:
板书:窗外养花
2、你在平常的生活中看到人们都把花种在哪?
3、一般我们都会把花种在家里,而他们的花都种在外面,很特别,让人吃惊。
B: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用手摸摸看。花的脊梁指什么?(花的茎、花的枝叶)
2、角色迁移体验:如果你来到德国人的家里,看到这些花的脊梁,会怎样想?
3、季爷爷初来咋到时也惊讶极了,
指名读、齐读。
过渡:难怪季羡林爷爷曾多次这样的询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女房东又是怎样说的呢?
C:出示: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①、莞尔一笑就是微微一笑,是真心的笑,自然的笑,很平常的笑,最普通的一笑
②、从这样的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女房东的眼里却是如此的平常,只是莞尔一笑,微微一笑,那么平常。
师生分角色读(指两三名女生当女房东)
过渡: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D: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读(正是这样)
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E: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齐读)
耐人寻味意思就是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德国人民让花的美丽为路人绽放,为他人而芬芳!
试想,走在这样的街上,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写在课题旁边的空白处。
F:四边三化活动成果展示:
师:以前老师在羡慕,可敬的季爷爷也在羡慕,在座的同学,相信你们读了这篇文章肯定想马上置身德国,可喜的是,如今我们的家园也正悄然发生变化,那就是这段时间由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发起的,平阳县县委、县政府积极行动的“四边三化”活动,即“清理公路边,山边,铁路边,河边,做到绿化,净化,洁化”,给我们的居住环境披上了新装,请看我们身边的变化!欣赏图片
师:其实我们更可喜的是呈现我们面前的美景是大家齐心协力打造的,更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老百姓正形成一种新风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共建新环境!引出图片:
那么这项活动如果仅仅靠政府的力量够么?仅仅靠几个人够么?所以从今天开始,在座的特别棒的五小的孩子也愿意尽自己一份力吗?我们可以怎么做——或宣传,或行动
四、总结回顾,存疑待解。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带着对家乡美化的期盼,齐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板书: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街上看花 窗外养花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为我们讲述了“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设计理念】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中心句切入教学,以此贯穿教学。教学时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品评重点词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准备:
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
一提起“花”,我们总是把它和美丽芬芳联系在一起,而在季羡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这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每一条大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文本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精美隽永,具有不同凡响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性价值。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设计理念】:以读代讲,读中明意,读中懂理,读中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再识季羡林,初识文本内容。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的是谁?
2、季羡林爷爷曾告诫我们学习要几贯通?分别是什么?
3、请你向同桌介绍季老先生。谁来给大家介绍季老先生?
师:你介绍得真清楚,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的?(到网上查找需要的信息是个良好的学习方法,在课外学习中可要经常用呀!这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就是季羡林,他年轻时曾在德国留学,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四、五十年后,当他再一次来到德国,故地重游,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文章。大家一起读课题!(引导读出不同的语气:多么不可思议的风情,这种风情令人赞叹不已!)
二、学习生字词语,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1、听朗读。(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德国的独特民族风情,请同学们注意听,仔细想。)
2、学习生字、词语。认读生字,指导写字。强调多音字:莞。读准轻音:脊梁。指导写脊梁的“脊”字。
3、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相信你会把课文读得更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喜欢的地方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1)文中哪几段是写作者留学时的,哪里又是写他第二次故地重游的。(2)作者第二次重返德国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动笔画一画。
4、指名。(文中二、三自然段是写作者留学时的,第四自然段写他第二次故地重游的)
5、作者第二次重返德国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品读课文,感悟文章内涵
(一)感悟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
1、第一自然写了什么?我们来学习第一自然段。
(爱美大概是人的天性吧!作者在谈什么?美…花…点明德国是爱花的民族。)
2、引导朗读。小结:季羡林不愧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这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二)感受景色之“奇丽”。
师: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吧!(课件:学习提示)
1、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用~~画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圈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2、根据学生汇报,品读重点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一起大声读。哪些词语体现景色奇丽呢?小组交流,预设汇报。(课件提示)
(1)花团锦簇多么富有意境的词语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花团锦簇是怎样的景象呢?说一说,你想到的画面。
这么多花儿竞相开放,一朵挨着一朵,一簇拥着一簇,非常华丽,这就是——花团锦簇。
(2)姹紫嫣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五颜六色的花儿开得非常的鲜艳美丽。(出示图)这就是——姹紫嫣红。作者的用词多么生动啊!
(3)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景色奇丽的呢?花的海洋仅仅只写出了花美吗?还有什么特点?(花多)描写花多的词语有哪些呢?
(4)“山阴道”在浙江绍兴郊外一带,那里的景色特别优美。
(5)应接不暇在这篇课文中还包含着观花的人一种怎样的情感呀?(观花的人被眼前的.奇丽景色所陶醉,舍不得错过一处景物。)
师:体会的多好啊!同学们,我们就应该像这样,不仅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懂文字所蕴藏的情感。
(6)走过任何一条街……同学们:走过任何一条街,也就是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也是。走过每一条街,大家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户前同样是。真是应接不暇呀!
3、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啊!请你用朗读告诉大家。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的朗读把老师带到这样的境界里(出示德国风光图)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到底是怎样的奇特的民族,创造了这样奇丽的景色?我们下节课又来研究。
五、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把生字所在的词语抄写两遍,把课文认真读两遍。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听写生字词。
2、订正(注意对难写字的指导,如“脊”“嫣”“暇”)。
3、回顾前课:同学们,我们知道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其实德国还有很多让人向往的地方。(出示图片)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座城市因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而举世闻名。这所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在1935年,二十五岁的季羡林,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德国这块土地──他的第二故乡,感慨万千,由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前节课我们领略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品读课文,感悟文章内涵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鲜花给我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颇耐人寻味的是怎样的奇特的民族,创造了这样奇丽的景色?(课件提示)
(一)感悟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出示:家家户户……花的脊梁。
(1)读了这些句子,哪儿让你感到奇怪?(“脊梁”就是人或动物的脊椎,在身体的背部,而“花的脊梁”就是花的枝干、花的背面,并不美观。种花人自己不能完全看到妩媚动人的花朵,只看到花的脊梁,真让人感到奇怪。“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在我们看来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她却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2)从女房东莞尔一笑中,我们明白了什么?(说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每一个德国人心里是司空见惯的事。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3、“正是这样!”体现一种怎样的境界?(出示句子:每一家都……又看别人的花。)
(1)如果此刻你走在大街上,看到自己的花被别人欣赏,自己又欣赏别人更多、更美的花。你心中会有什么感觉啊?
(2)这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付出,共同享受美丽的境界是多么和谐啊!文中哪八个字概括了这境界?(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解释了我为人人。……那么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解释的又是人人为我。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吗?指名说。(值日、班级图书角、植物角、做手抄报等)
(二)感悟美丽。
师:美丽是没有国界的。有了“人人为我”的前提,才有“我为人人”美好境界。季老先生重游德国时,回答迎接他们的主人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美丽”指什么?(拓展阅读)
三、“写一写”回顾全文,(课件65、66)再次体会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推荐季羡林作品:《季羡林文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本篇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雕刻精美隽永的短文,表达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轻松谈话。
■小试牛刀。
第1课时
(执教课时)
一、一写一读,巧做铺垫,情感初萌。
师:有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他们爱花,他们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
1、板书课题: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⑴和老师同写课题。
⑵指导“看”字的书写。
2、品读课题。思:透过课题中的一个“让”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突破常规,直扣中心,引发赞叹。
师: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写的,季羡林何许人也?一位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一位享有“东方学者”盛誉的大人物。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名篇佳作。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
①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念几遍。
②想想,课文能读成哪一句话?
2、出示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⑴个别朗读,读出一个“奇”。
⑵引导质疑,追寻一个“奇”。
板书:奇丽?奇特?
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
㈠学习2、3自然段。
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2、3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语句。
(快速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预设㈠: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体会“家家户户”,明“吃惊”原因之一
①理解“家家户户”。
②体会“爱花真切”。
2、体会“脊梁”,明“吃惊”原因之二
⑴体会“脊梁”。
a、“脊梁”是什么意思?
b、在文中指什么?
预设㈡:
出示对话: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齐读,分角色读。
2、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3、说说形容笑的四字词语。
4、体会“莞尔一笑”的内涵。
思:这一笑,知道女房东笑出了什么?
5、生读对话。
预设㈢: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生读句子。
2、体会“花的海洋”。
(播放德国大街视频)
3、读句子:“许多窗子……应接不暇。”
4、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听老师朗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课件展示花儿的图片)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孩子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读)
5、角色体验: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㈣: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
2、理解“耐人寻味”。
3、联系上文,体会“境界”。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创设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
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这──
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
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
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
留德十年的求学足迹!
这──
怎能不令他思绪万千?
(播放《阳光三叠》的曲子)
(引导情境朗读)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
⑵“美丽”指什么?
⑶生读句子。
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节选自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在我写博士论文的那几年中,我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因为屡次反复修改,打字量是非常大的。适逢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机,而且她还愿意帮我打。因为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般。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节选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思: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导学生朗读。
四、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五、交流谈话,推荐书目。
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tí)醐(hú),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伪劣假冒,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季羡林先生语
季羡林作品: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师:同学们,在继续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听写几个词语:
奇丽奇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境界耐人寻味
2、师:昨天,我们随着季羡林先生,游览了德国的城市哥廷根,知道了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这种异国风情的赞叹,就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课件出示。)
3、板书: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齐读。)
二、品读学文
1、默读课文,体悟风情:
师:是什么让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体现奇丽景色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体现民族奇特的句子,然后把画出来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2、感受“奇丽的景色!”
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说,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⑴“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表现“丽”。)
体会景色“奇”在哪里。
(“任何”“家家户户”表现“奇”。)
②指导朗读:
师:多么美丽,多么与众不同的景色啊,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练读,评价。
全班读。
⑵“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渗透造句练习。)
感受“花的海洋”:
师:是什么让作者感到“应接不暇”呢?(花)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花比作(海洋),谁来说说海洋的特点是什么?
(无边无际。)
师:整条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人应接不暇,怪不得作者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②指导朗读:
指名读,评价。
全班读。
3、体会“民族的奇特”:
师:刚刚我们通过交流,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从哪里能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
⑴“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①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理解德国民族养花的奇特。
②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
师:如果你跟作者一样,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请读出这种吃惊、不理解。
全班自由朗读。
(读出吃惊、不理解。)
4、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⑴过渡:
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简洁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话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课件文字并板书: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⑵结合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⑶小练笔:
①师: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看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景象,他的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拿出小练笔,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②同桌交流,班级交流。
⑷理解“耐人寻味”:
师:同学们写出了这么多的想法和思考,怪不得作者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出示课件文字)现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5、朗读升华: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鲜花绽放的清香,所以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奇丽的花,这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老先生,所以他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齐读。)
师:正是这种“我为人人”的境界,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接读第2自然段部分文字,课件出示。)
师:正是这样奇特的民族,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
(生接读第3自然段写景的部分,课件出示。)
6、理解“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导语:
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
(会。)
师:如此奇丽的景色!如此奇特的民族!所以当近50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他阔别多年的土地时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出示句子,齐读。)
⑵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你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美丽到底指什么?
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汇报。
(美丽除了指美丽的花,也许作者还指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师: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齐读。)
7、理解“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课文的最后,作者说他在这样的境界里又想起了四十五年前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梦的?
课件出示文字并板书:
梦
引导学生谈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来理解。)
三、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推荐课外阅读作品:
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去读一读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有一本书等待着你们去把它翻启,这本书的书名是《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课下,同学们读读这本书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2、积累优美词句:
师: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领悟比较突出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写的既具体又生动,让我们体验到了语言描写带来的美,请大家把这些文字摘抄到采蜜集里,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生背诵或摘抄。)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梦
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季羡林的一篇介绍德国的风景民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资料,现在请你们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
⑴关于季羡林你了解什么?
学过关于季羡林的什么课文?季羡林先生在你的印象中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或者怎样的作家?
小结:
在你们的眼中,季羡林是一位慈祥和蔼、学问渊博的96岁高龄的老爷爷;其实,季羡林先生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山东人,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篇文章就是在季羡林先生旧地重游时的感受。
⑵关于德国的民俗风情你知道哪些?
(广袤的原野,安静的河流,古老的教堂,狂热的都市,精致的小镇。)
3、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有许多新的词语,不知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解决了没有?
出示:
莞尔一笑脊梁应接不暇
自顾不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指名读文,思考问题: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三、精读全文,交流感受
1、过渡: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先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后读相关的句段)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景色的奇丽?
随机出示相关的重点句段: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⑴学生读──教师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仿佛看到了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师: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评价读得怎样。)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说明了什么?体会花之多、花之美。闻着花香
⑵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后两句的确耐人寻味,意味深长,默读一下2、3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重点指导朗读以下句段: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联系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师: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在互相帮助中我们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本身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齐读3自然段:男女生接读,看图背诵。)
⑶走在德国,满眼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走在德国,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留学德国十年的求学的足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羡林先生思绪万千?此时季羡林先生的心情怎样?
谁愿意入情入境地为大家朗读最后一段?把这种种思绪,滴滴感受读出来。
师:你最喜欢哪句话?谈谈你的体会?
①预设一: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的含义包含什么?女主人的淳朴善良的人生境界像花一样美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俗风情!
②预设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赞美德国街道奇丽的景色!赞扬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③预设三: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作者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课下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续写一段话:梦见了;梦见了
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伸出异国他乡的青年季羡林先生怎能不怀念祖国和家乡?怎能不怀念亲人?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相信这篇隽永的小短文留给我们记忆深处的不仅仅是这些。现在我想知道此时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感谢季羡林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引领我们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假如我们能为季爷爷声情并茂地朗读他的作品,他一定会很欣慰!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
3、季羡林先生本身就具备这样的人生境界,老师为大家推荐两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黄昏》,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走进季羡林崇高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今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品味“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异域风情,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初步感受德国人优雅、含蓄的处事风格。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是老师和大家第二次合作上课,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合作,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一、以“独特的养花方式”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北大教授季羡林文章,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他们爱花的方式非常的独特,谁能说说它的独特之处?
3、课文也是这样写的,出示句子,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2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板书)
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句子写了两层意思,所以中间用的标点是——;齐读句子。
二、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行为美
1、课文哪些地方讲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层意思,找出来,划一划。指名读。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你从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德国人独特的爱花方式?(引出3个“都”)。
小结:是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家家户户的花朵都朝外开。多么不约而同的行为,多么自觉的行为,这在德国已形成了一种风俗,已形成了一种习惯,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独特吧!一起读。
3、“脊梁”本来是什么意思?(脊背,背上中间的骨头),动作演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就是看到什么?(枝干)
小结:德国人把花的背面留给自己,把最美丽的一面留给别人看,让我们再齐读感悟。
三、感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景色美
1、在屋子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美丽的景色呢?小声读第3自然段,划出景色美丽的句子。请生读。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你特别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美丽的呢?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奖励理解好的同学板书词语。
“花团锦簇”:形容花儿很多,紧紧聚拢在一起,五彩艳丽的花儿一朵挤着一朵,一朵挨着一朵,花儿多而茂盛,强调形态。(你从形态上感受到了花的多而茂盛。)
“姹紫嫣红”:形容花儿颜色丰富,艳而娇,强调色彩。(你从颜色上感受到了花儿的美丽。)
应接不暇:看花的人看得来不及,看出花的多而美。(你从看花人的反应中感受到美丽。)
花的海洋:花很多,像海洋一样。(你从面积广看出了花的多。)
山阴道:让看花的人如进入了郁郁葱葱的的大森林,感受到花的多而美丽。
任何、家家户户;从街道、窗户的多感受到花的多。
小结:你们真会读书啊!作者用那么多词语,从那么多角度写出了景色的美丽。
3、指导朗读:那你能把这美丽读出来吗?指导读出花的多、美;
多么美丽的景色啊!值得人慢慢去品味,让我们读慢些,读柔些。
指名读,谁能把花读得更多些,更美些!
真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一起把花读得更多更美。
4、欣赏景色,展开想象:想不想看看着美丽的景色?一边看一边展开想象,此时你正漫步在德国的街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把你感受到的美丽,展开的想象,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下来。(音乐不断)
学生交流自己的小练笔。
6、小结:是啊,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高兴、愉悦、神清气爽、舒畅)
让我们带上这份心情再一起配音乐齐读。
四、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美
1、因为有那样独特的养花方式,才有如此美丽的景色,所以季先生这样认为——,出示句子,齐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对这句话,你怎么理解?(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提示: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补充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一起读。
(2)“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颇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很耐人寻味的呢?
2、小结:对啊,在屋子里自己的花给别人看,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看到的景色比看自家的花更加美丽,更加绚丽多彩,得到的收获更大、更多,这确实“耐人寻味”,确实值得人细细去琢磨、品味啊!。没有发过言的同学起立,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感悟“莞尔一笑”的含蓄美
1、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话”这种独特的爱花方式是耐人寻味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当季先生为有如此的养花方式感到吃惊,去女房东时,女房东的反应同样也是耐人寻味的。
出示句子,引读: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2、师生分角色朗读,请生评价。(语气,表情等)
3、“莞尔一笑”是怎么样的一笑?(微微一笑)季先生很吃惊,但是女房东却是微微一笑,你觉得女房东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提示:
(1)很平常,再普通不过了,每户人家都是这么做的。(作为德国民族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做的,当然觉得很平常,很普通了!)
(2)很自豪,整个民族都有这样的境界。家家户户都这样养花,对于外国留学生的季先生才感到吃惊。(相对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而言,德国民族家家户户都这样养花,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多么值得自豪啊!)
(3)很高兴,季先生能领会德国人这样养花的用意。(一名外国留学生,能猜测、领悟到德国民族这样养花的用意、目的,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
4、小结:从“莞尔一笑”中,我们能解读出女房东那么丰富的想法,但不管想法如何丰富,女房东都只是“莞尔一笑”,这多么“耐人寻味”啊!让我们一起读这几句话。
3、既然“莞尔一笑”是微微一笑的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用微微一笑呢?
小结:是的,从“莞尔一笑”让我们感受到了德国人的含蓄、内敛;美丽、优雅,就如他们爱花,就默默地、自觉地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样,德国人的这种言语神态与养花方式是多么相似,真是异曲同工、耐人寻味啊!再齐读。
六、抓住“美丽”总结课文
1、四五十年后,季先生又回到了德国,看到了街上家家户户的窗口上依然开满了鲜花。于是,他说——出示句子,齐读。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你认为季先生说的“美丽”包含什么?(板书:美丽)
2、小结:是的,“美丽”不光包含着美丽的景色,更包含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境界。如果没有“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种独特的养花方式,就没有这美丽的景色;正是因为有了这家家户户、整个民族、世世代代都拥有的“人人为有,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所以才有了这奇丽无比的景色。
3、所以季先生发生了这样的感叹:
出示句子,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让我们再大声地朗读这两句话,来结束这美丽的课文。
七、延伸作业
1、如果想对作者与德国有更多的了解,课外可看看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我们的课文就出自这部作品。
出示:“课外阅读:《再返哥廷根》
2、课文的第3自然段描写的景色很优美,表达方式也很独特,背诵并抄写,把它积累起来。
出示:背诵并抄写课文第3自然段。
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美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丽
任何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家家户户
花的海洋 山阴道 应接不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实却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教学本课应力求让学生通过多读书,在读书中抓住重点词句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从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具体的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如下:
一、交流比较,激趣引入
1、师谈话:同学们,我们许多家庭养过花,你们都把花摆放在哪里?跟大家说一说?同时也想一想,我们家里栽种花草的目的是什么?
2、学生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
3、师小结过渡: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知道我们养花常常是等花开了,就把花摆放到厅堂里、案桌上、阳台上……,养花的目的主要是自家欣赏。现在,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图片,说一说这里的人把花养在哪里?
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读图,知道这里的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悟到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5、师谈话引入: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啊!这里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会明白的。
6、揭示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先是让学生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而后老师小结过渡,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读图中直观感知德国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最后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话题,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直接切入课文内容,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谈话过渡: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词,指名读,齐读,纠正读音,重点引导学生识记好“脊、嫣”等生字。
(2)检查课文朗读,注意正音,了解学生对课文蕴含情感的把握情况。
4、默读课文,想想说说: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找出课文有关语段读一读,初步感知这种奇丽的景色。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接着再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2、4的要求,初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奇丽的景色,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
三、抓住重点,细读感悟
1、抓住“家家户户”,读出“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情感
(1)师谈话过渡:课文说“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文中有一个多次出现的词最能说明德国人爱花,读读课文,找一找这个词,并把相关的语段画下来。
(2)学生读课文,找相关语段,说自己的理解。
(3)课件随机出示下面句子,教师作相应指导。
①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抓住语段中的三个“都”字,让学生明白家家户户都养着花,都这样做,为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铺垫;二要注意朗读时声调的上扬要有层次。)
②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从而理解“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花的海洋”之间的联系;二在读这个语段时,要注意对“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提示:可提醒学生联系春游、秋游的体验来朗读“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可提示学生朗读的语速可稍快,有“应接不暇”之感。)
③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抓住“又”字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从而明白“我”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会感到吃惊的原因;二要抓住两个“多么”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明白使“我”感到耐人寻味的'是什么;三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时情感要高昂些。)
2、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走进“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1)师谈话过渡:在前面的读书中,我们知道德国人的确是个爱花的民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找出文中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一个句子,并把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学生读句子,说自己的理解。
(3)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①理解“我为人人”,要与第二自然段的“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联系起来。
②理解“人人为我”,要与第三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在看别人的花”这句话联系起来。
③理解“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要与第四自然段的“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联系起来。
④要让学生把上面三点连起来说说对句子的理解,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⑤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语速要放慢些,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感觉。
3、抓住“没有改变”,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1、师谈话过渡:四五十年以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四五十年后,作者又看到这一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读读第四自然段,也就明白了。
2、学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课件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学生读句子,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教学时要抓住“没有改变”来指导:
(1)“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变;
(2)“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
(3)“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
(4)这句话的朗读要注意在“美丽”后稍有停顿,“没有改变”要读得肯定,要读出重音。
4、抓住“花的梦、思乡的梦”,悟得“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的内涵
1、师谈话过渡: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写了“我”做梦,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梦的呢?反复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读句子,说看法。
3、课件出示:“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要细腻些:
(1)在德国“思乡”,这个“乡”指的是哪里?答案简单:不是德国,是“我”的祖国,是在中国的“乡”;
(2)“做了一个花的梦”,“我”在德国梦的“花”指什么?要联系上文“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让学生明白“我”看到德国临街窗户的花,就想到家乡的山,家乡的花;
(3)整句话的理解,要注意联系第一自然段中的“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爱花的民族也很多”,从而让学生也能在生活中感受到课文所描述的境界。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抓住文中的四个关键句段,让学生在读书中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
四、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回读全文,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赞美。
3、练习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教学,通过感情朗读、背诵的练习,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些什么?也可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集体交流。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时,教师要侧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说;
二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教师谈话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走进德国,认识了一个爱花的民族,知道养花要给别人看,才能在看到别人的花中看到自己的花,明白了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懂得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
(2)鼓励学生写一写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再说说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后教师总结谈话,把学习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真诚地去帮助别人。
作业的设计意图主要是:抄写句子是积累语言的需要;小练笔,是本堂课教学的延伸,是联系和沟通课内外知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凭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有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课堂朗读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含德国风光图、课文重点词句段、小练笔)
一盆花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许多美的东西,在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优秀的中华文化。而德国,也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去德国看看。好吗?
2、欣赏德国风光片,导入新课
3、德国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直奔中心,引导质疑
1、季老先生又是怎么赞美德国的呢,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中心句)
2、读了这个句子,你有疑问吗?
3、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拿出笔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句子。
三、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景色奇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品读这两个句子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的意思。
4、在朗读中感受花多而美。
5、指导朗读,想象意境
四、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民族的奇特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文中三个都让你感受到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3、什么是花的脊梁?
4、正是这样你读懂了什么?
5、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6、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
7、生活中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吗?
8、指导朗读。
五、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从文中的又是你能体会到什么?
3、四五十年了,这种奇丽的景色依然如故,这让季老先生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这里的美丽指什么?
4、在梦中有怎样的花?又有怎样思乡愁绪呢?
5、再读课题。
6、总结延伸。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说明: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意味着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本课的设计重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刺激视觉、听觉,从音、画等多方面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或同学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疑难,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3
一、 “花”字导入
板题:花。看到这个字大家都想到了什么,或是想说些什么?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事物有许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花”也是我们今天课题中的关键字,让我们来看看是哪些更关键的字组成了今天的课题。课件出示题目,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词,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你认为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是较常见的?哪些是赏心悦目很特别地?还有哪些是你不理解的?
三、了解背景抓出文眼
1、简单介绍写作的背景
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先生。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印度学研究大家。早在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先生经清华大学的推荐,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图大志远赴德国哥廷根,求学于哥廷根大学。他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这十年,用季老的话来说:是自己人生地转折点。所以季羡林先生也称德国的哥廷根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三十五年后,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于是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这篇课文就选自《再返哥廷根》
2、抓出文眼
季老重返哥廷根以后当人们问哥廷根有什么变化时,李老意味深长地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看看书,不变的“美丽”是指什么呢?板书:不变的美丽
四、深入理解两种美丽
抓住花的美丽和人内心的美丽来深入探究
(一)花的。美丽、街景的美丽
1.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哥廷根花的美丽?找出描写街景美丽的句子。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2.电脑出示两个句子
⑴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⑵“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读这两个句子,哪些词语体会到了美丽?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自己读这两个词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想象花的美。再把词语带入句子,读出这种美丽。练读、个别读、示范读。最后两个词语读慢一点。慢慢回味。
4.老师导语:读得很不错,我们再来看看哥廷根的街景吧!边看边找找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词语。
老师解说词:这里的花太多了,像花的海洋。五颜六色娇艳的鲜花彼此连着、挤着、压着,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人们每天都徜徉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街道两旁竞相怒放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是否让我们觉得赏心悦目呢?能否带着这种美好地感觉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二)德国人内心的分享、互惠思想
1.回到板书上,“不变的美丽”其中包含着花,还包含了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老师就引导:这种街道上的美丽表面上看是因花而美,其中折射出来的是——人内心的美丽。板书:心
2.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人美丽的内心。
(1)街道的美丽是因为德国人怎么做的?(抓住“都、家家户户、莞尔一笑”来分析理解。)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再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想想他们是怎么摆放花盆的。花的脊背是什么样的?那么想一想作为辛苦栽花的主人能看到些什么呢?(枝干和叶子,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凌乱的花枝,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娇艳的鲜花)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德国人有这样的想法吗?
(2)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道:“正是这样!”(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引起深思。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一种思想境界,联系上文那么是什么思想呢?(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季老先生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么值得好好体味,那么我就来细细思考一下。
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老师点评:这就是中国人讲的“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能不能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有了我为人人的实际行动,才能出现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当人人都是一朵“我为人人”绽放美丽的花时,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六、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
老师小结:(板书)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再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老先生思绪万千,所以他做了一个梦,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美梦啊,课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再返哥廷根》一文,你就会找到答案。
七、板书: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花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丽的景色
不变的美丽
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德国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2分钟)
说到德国,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深受感动,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很有意思,注意读好,一起再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8分钟)
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三个生字。
wǎn
莞 莞尔一笑(抽读。想想,“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做个“莞尔一笑”的样子)
ch yān
姹 嫣 姹紫嫣红(抽读。“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用食指写一遍。)
我们一起读两遍。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爱、养<点明让别人看>、赏<点明看别人的花>、梦)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段意连接法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五年级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抓重点段落的方法来归纳。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析形会神,领略风情。(29分钟)
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样两层意思,找出来,画上波浪线。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齐读。这句话就讲了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画上直线;哪些语句具体在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画上虚线。
A、(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抽生汇报,[指导过程:
1、这几句在具体写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起读读。
2、再默读这段话,想想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3、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齐读。
B、(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汇报(指导读好“山阴道”)。这两句重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们一起读读。
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看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听老师读第一句(读两遍,后一遍从“家家户户”处开始),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还听到了蜜蜂的嗡响,小鸟的鸣叫,游人的惊叹。
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词见过没有?没见过,我们先跟它打个招呼。)
“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丽)
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自由读——抽读——点评(特别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再抽读——一起美美地读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内容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我为人人。)
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课件:后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现)
“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
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多么值得仔细体味呀。让我们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美好的境界吧。接读课件:
(我为人人——他们奉献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读(手势):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手势):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德国人都具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呀!)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件:慢慢飞出)
(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一种境界是颇——(生说)耐人寻味的。而且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这样的景象:(齐读——课件)
C、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所以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师读)——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丽”指什么?(鲜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也是没有改变的。这令作者无比惊叹:(齐读最后三句。)
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我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发现最后一句不好懂。我们一起再读读。(课件出示最后一句。)
我当时就想:学习语文,我们可以通过搜集信息,了解写作背景来帮助理解。
文章是1985年写的(板:1985),四五十年前是什么时候?1935年到45年这十年间,作者正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次再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想起了学生时代所做的梦。
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梦?(花的梦,思乡的梦。)
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从花的梦,思乡的梦想开去,留学德国,他见到的什么给他印象最深,他在德国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思乡” 指导策略(根据实际,选择使用):
1、你离开过父母吗?多久?那段日子你会想些什么?
2、季老离开祖国十年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他却孤独一人呆在哥廷根,他会想些什么?
3、(课件)季老曾说过:住在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他在1935年11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这是他思乡的真实写照呀,请读——]
谁能想得更深一点?季老仅仅是思念故乡吗?他看到德国景色这样美,德国人有这样美好的境界,他就不想对祖国说点什么吗?(像德国一样美,像德国人民那样,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思想境界……)
是呀,这就是季老对祖国的祝福,这就是季老的梦。一起再读读。但愿全
人类都有这美好的境界!
四、回顾板书,总结课文。(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的介绍认识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品味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德国独特的风情,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脊、莞、锦、姹、嫣、暇、颇”等7个生字。
(2)能正确理解“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记课文第三自然段。
2、过程和方法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深入研读,围绕重点词句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培养阅读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3)在情境中,在想象中、在感悟中,在拓展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加强语言的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德国的奇丽景色。
(2)初步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德国的奇丽景色,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奇特民族风情;在读中培养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理解奇丽的景色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奇特民族风情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准备
1、读读课文。
2、搜集关于德国的有关信息。
3、搜集整理有关季羡林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季羡林先生在回忆起自己留学德国的生活时,动情地对人们说:“在我的心灵深处,那里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幻灯片出示句子1)
德国,为什么会给季羡林先生留下这样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爷的写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生读课题。
2、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选择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读一读,把它读通顺,读流利。(要想成功,一要自信,有信心,二要努力实践,克服困难。同桌读――个别读,教师随机指导。)
(3)读了课文,你能概括地说说,季爷爷心灵深处的德国,是个怎样的国家?(美丽)
(板书:美丽)
3、深入研读,感悟美丽
(1)默读课文,想想季先生为什么会觉得德国的美丽。用心地静静地去读,想想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2)交流反馈。
预设学生的答案可能有:
A、“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幻灯出示句子2)
从:“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可以看出花的多,可以看出景色的奇丽。
(幻灯出示“如入山阴道上”的图片。指导理解花的多,花的密,花的美丽。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花的多。)
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可以看出花一团团拥在一起,各种颜色都有,很美。
(幻灯出示花:你还准备要什么词语来赞美这美丽的花?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花的美。)
☆这儿的景色是多么奇丽,难怪季羡林爷爷会把这份美丽刻在心中。(板书:奇丽的景色。)
B、从“把花都栽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以看出德国民族的奇特,他们种花是给别人看的。
(理解“脊梁”、“莞尔一笑”的意思。理解花的主人把美丽留给了别人,心中想着他人,在他们看来,这一切是那么理所当然。他们的心灵就像他们的微笑一样美丽,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特的民族)
(学生圈出三处“家家户户”,师引读。他们家家户户都把美丽留给别人,人人为他人着想,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五十年前,他们家家户户养花给别人看,四五十年后他们依然是家家户户都养花,岁月流逝,没有流逝的美丽的风景和人们美好的心灵,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1-06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08-1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设计10-19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08-16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03-0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设计07-2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优秀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