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活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1)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古诗并背诵。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①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②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③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④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
5、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①齐读
②比赛朗读(男女生)
③同桌互读
④齐读
⑤背(提示:根据第1.2句意)
a、自背
b、互相抽背
c、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
2、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①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加。
②抽讲,其余补充或教师补充。
③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
④每生自己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⑤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注意生字读音
2、自学生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
3、学诗
①根据课前预习自学诗意,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参与。
②抽说,师生一起根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没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想嫦娥应该后悔吃了不死仙药。
③读诗、读诗
a、自读
b、互抽读
c、齐读
d、背
三、拓展
课后搜集其它神话或明间故事,准备园地八故事会讲。
资料:仙人嫦娥来到人间后怕死,丈夫羿经过千辛万苦到西王母那里要了一粒不死仙药,西王母叫他们夫妻吃了长生不老,嫦娥不想当凡人想成仙,就把灵药一人吃了,她立刻飘起来,朝窗外飞去。丈夫羿飞回急得喊起来,嫦娥身不由己越飞越高,后悔不该私自吃了药。飞到南天门她怕嘲笑,就转身向月亮飞去。月亮里有一只玉兔,一棵桂花树和一只蟾蜍,她感到很冷清,很后悔,许多年后,吴刚被罚到月亮砍桂花树。现在,玉兔、嫦娥、吴刚还住在月亮里。不信,你朝月亮看看。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读两首诗
2、说诗意
二、讲讲另外的神话故事(四人小组)
三、写字
1、自己分析音形义(行用学过的方法分析)
2、抽说易错,应注意的地方
区别乞──气”晓”右上角不要添一点,“霄”上扁,盖住下。区别偷──愉
3、写
4、评比。
四、作业:回家听写。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梅花》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这首诗从神态、颜色、香味3方面描写了梅花的特点:墙壁角落里的几枝梅树冒着严寒独自开出了雪白的花朵,远远看过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全诗虽仅有20字,却写出了梅花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高洁、坚强的性格。此诗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大班幼儿的语言结构敏感性有了明显的发展,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朗通,感受古诗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体会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和梅花的特点,知道“凌寒独自开”的寓意。
2.能按照古诗的.的律、节奏有感情地明通。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
【活动准备】
自制课件《梅花》、古等曲(渔舟唱晚)、“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拥抱冬天)。
【活动建议】
1.结合课件,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了解古诗的作者。
(1)引导幼儿讨论画面内容。
提问:画面中是什么季节?梅花盛开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
(2)简单介绍古诗的名称、作者。
教师:这首古诗的名字是(梅花),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
2.请动儿倾听古诗,感受古诗特有的的律,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
(1)教师有感情地朗通古诗,引导幼儿感受古诗特有的的律和节奏。
(2)组织幼儿交流、讨论,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
提问: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哪句古诗突出了梅花的特点?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结合幼儿的回答讲解古诗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诗的意境。例如:在很冷很冷的天气里,几枝梅花在墙角坚强地挺立着,远远看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
3.鼓励幼儿尝试按节奏和的律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的律美。
(1)引导幼儿尝试模仿教师朗诵通的的律、节奏,和教师一起看图朗通古诗。
(2)引导幼儿再次尝试朗通,运用表情、动作等大胆表现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3)组织幼儿通过个人、小组、集体、配乐等形式进行朗通表演,体会古诗的意境。
(4)组织“小诗人朗通会”,鼓励幼儿大胆朗通古诗。
4.引导幼儿感受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
请幼儿围绕“你认为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为什么”进行讨论、交流,感受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
【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阅读《拥抱冬天》第14页,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附
梅花
北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小资料
梅的生长很有特点:先开花,后长叶。它的花也很有特色,如果你仔细地数一数,就会发现它的花是5解,或者是5的倍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有的梅果,有的不结果,如果它的花只有一层,那么它有很大可能鲇果,它的果子味道酸;如果它的花有两成两层以上,就很少结果,只能供人观赏了。梅花有大红、红、白色、黄色等多种色,植物学家们还新培育了其他顺色的梅花呢。梅花在百花调本的冬天给大家带来更多美的事受
中班奥尔夫音乐歌唱《小黄鸭合唱队》优质课视频+课件+教案+音乐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⑴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⑵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 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⑴ 学习《牧童》:
① 理解字词。
②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③ 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⑵ 学习《舟过安仁》:
① 理解字词。
② 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③ 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⑴ 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⑵ 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⑶ 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⑴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六、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⑵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⑶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补充资料】
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悟是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具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出示课件庐山画面。)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两行描写看到的景物。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两行是作者的想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推荐书目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二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五、教学准备
卡片、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想到了什么。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像,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像-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第二课时
《山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像。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附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于刘径残君菊霜寒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7
一、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古诗,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学习有感情地朗诵。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表达对春天景色的感受。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画有古诗中的景象的图片一幅,配乐。
2、经验准备:幼儿有观察过春天美景的经验,主要回顾春鸟啼鸣、春风春雨吹打、春花谢落等声音和景象。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欣赏、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有感情地朗诵。
2、活动难点:理解古诗诗意,并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指导要点:通过图片观察、分句解读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古诗《春晓》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自由表达对春天景色的感受。
提问:春天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春天里你感觉怎么样?请把你看到的景色用好听的话说一说。(引导幼儿回顾:春天的花、树、风雨,鸟的声音,以及春天温和的气候让人有好睡眠等。结合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经验,丰富相关词语,如小鸟在“啾啾”地唱歌;夜晚刮风下雨啦;有一棵棵开满花的树;许多花瓣落下来等。)
小结: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小鸟在树上“啾啾”鸣叫,花朵都被春天的风雨吹落到地上,小朋友在春天的夜里睡觉可舒服了,早晨都不想醒来。
2、教师示范朗诵,引导幼儿初步欣赏、理解古诗内容。
师:古时候有个诗人名叫孟浩然,他特别喜欢春天里的'景色,还写了一首诗歌,名字叫《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诗人在春天的早晨里睡醒发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老师示范朗诵古诗后,提问:诗歌里讲了什么?说说哪些地方你听懂了,哪些地方没听懂。
3、教师再次示范朗诵,以边提问边讲解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有谁知道春眠是什么意思呢?(春:指春天;眠:指睡眠;不觉:指不知觉;晓:指早晨。)
小结:“春眠不觉晓”的意思是“春天里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呢?(处处:指到处;闻:指听到;啼:鸟叫声。)
小结:到处听到鸟儿“啾啾”啼叫声。
第三、四句:早晨醒来,诗人看到满地的落花,他会想到什么呢?“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什么意思?
小结:诗人看到满地落花,就是在想“也里传来刮风下雨得的声音,不知道吹落了多少花朵呢!”
4、教师配乐朗诵古诗,引导幼儿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师模仿古人,以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诗歌,表达出对春天景色的喜悦之情。
提问: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
5、幼儿学习朗诵古诗。
(1)在教师的带领下跟读古诗。
(2)配乐学习朗诵古诗。
6、延伸活动。
请幼儿把古诗《春晓》带回家与爸爸妈妈分享,一起朗诵古诗。
五、评价要素
1、能否感受古诗《春晓》的意境美,并喜欢朗诵。
2、能否大胆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六、活动建议
请家长在春天的节假日里带着幼儿去踏青,进一步感受、体验春天。
附: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本课选的是两首较为有名的表现朋友真情的古诗。
第一首《赠汪伦》作者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诗人登船而走,朋友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的是“送别情深”。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深为人们所赞赏,成为后人抒发朋友之间感情的千古名句。
第二首《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理解和背诵两首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两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赠汪伦》后两句诗比喻、夸张运用的巧妙和诗人强烈的感叹之意。
2、体会《过故人庄》中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准备:
1、预习古诗,查阅相关的资料。
2、配套光盘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理解《赠汪伦》,体会李白和汪伦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25、古诗两首,其中第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赠汪伦》,这是一首送别体古诗。
板书:赠汪伦
李白
2、关于这首诗的来历,里面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想不想听一听?
(教师讲关于《赠汪伦》一诗的来历)(教参201页)
二、学习《赠汪伦》,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
2、指名朗读。
3、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
4、理解诗歌意思
(1)交流词语的意思。
欲:将要
赠;送
踏歌:一种用脚步敲打节拍唱的民歌。
不及:比不上。
(2)交流诗句的意思。(说出大意即可,不必字字不差)
我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
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啊,你虽然深过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情谊深。
三、体会意境,了解修辞手法。
1、朗读古诗,想想当时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画来说一说。
(1)指导说出诗的意境。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话。
(2)指名表演离别的情景。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中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吗?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作者用什么来说明汪伦和“我”的情谊?
(用桃花潭的水来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诗人与汪伦间的感情怎么样?
四、朗读、背诵古诗。
1、教师总结。前两句诗叙事,后两句抒情,全诗表达了送别情深的感情。
指导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五、拓展练习
1、《赠汪伦》是一首送别体诗,你知道的送别体诗还有哪些?
2、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轻声读。
3、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讲谁送谁,谁别谁?用什么来相送?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
4、朗读两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抄写古诗。
3、收集有关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赠汪伦》
2、《赠汪伦》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描绘了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了送别情深。)
二、学习古诗《过故人庄》
1、这是一首讲朋友间情谊的古诗。
2、解题
故人:老朋友
庄:村落,田舍
过故人庄:经过老朋友的村舍
3、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4、轻声读古诗,想想古诗意思。
5、指名读课文。
6、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
a、轻声读诗句,理解:
具:准备,置办。
鸡黍:鸡和黄米。
至:到。
田家:农家。
b、意思: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
(2)、诗人来到农家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诗人一起走进农家吧?
(3)、理解第三、四行诗
a、轻声读,思考:来到农家,诗人看到的是一派怎样的景色呢?
b、结合图理解:
合:合拢
斜:原指不正。这里指群山连绵起伏。
郭:城墙。
c、意思: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
d、这里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画卷。
e、讲解对仗句的特点: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对“青山”是写景物的,“村边”对“郭外”都是写地点的,“合”对“斜”都是写事物特点的。
(4)、理解五、六两行诗
a、读诗,理解:
轩:窗户。
面:向着。
场圃:谷场和菜园。
话:谈话。
桑麻:这里指农家的生活。
把酒:举起酒杯(看图理解)
b、意思:打开窗户面对着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闲谈农家的生活。
c、他们可能会谈些什么?
d、这两句诗是否也是对仗句?
e、诗人和好友沉浸在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里,举杯畅饮,真是好不惬意。
(5)、理解第七、八两句诗
a、读诗,理解:
待:等。
重阳日: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就:欣赏、观赏。
b、意思: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还会来观赏菊花的。
7、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老朋友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庄做客。村边,茂密的绿树连成一片,村外,隐隐横斜着一抹青山。打开窗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杯饮美酒闲谈桑麻。呵,朋友,等到重阳佳节那一天,我们一定会再来观赏菊花。)
三、总结全诗。
1、这首诗通过诗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话家常的场面描写,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优美画卷,体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
2、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填空。
《过故人庄》反映的是诗人_________应邀到_________家,主客把酒话家常的感人场面。诗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一幅优美画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先解释带点的词语,再理解诗句。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家中。
4、组词
黍( ) 邀( ) 郭( ) 圃( )
黎( ) 激( ) 谆( ) 铺( )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步骤 怎样设计古诗教学12-22
古诗教学设计思路03-16
古诗出塞教学设计06-01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07-04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04-22
古诗教学游戏设计03-17
古诗教学设计(精选21篇)05-25
古诗教学设计(15篇)11-17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