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加减混合运算。学会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三、教学流程:
(一)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交流
1、大家喜欢玩具吗?今天我们就和小羊一起来到玩具店,帮小羊解决买玩具的问题,投影出示:
小猴子玩具店的经理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出示情景图:商店里有18个白皮球,23个花皮球,小羊买20个皮球。还剩多少个皮球?
2、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3、教师提出:“还剩多少个皮球?我们应该怎样算?”
4、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5、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
分步计算:18+23=41(个) 综合算式:18+23—20
:41—20=21(个)
=41—20=21(个)
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脱式计算的格式、步骤和方法: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理解分布解答和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直接列出两步算式,先计算前两个数字并把得数落下来写在第一步,然后把第二个运算符号和第三个数字落下来,最后计算把前两个数的结果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写在脱式的第二步。
6、 写出答语
学生试着写出答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订正。
(二)巩固提高
1、(1)向阳村原有电视机39台,今年新买的比原有的.少11台。向阳村现在一共有电视机多少台?
(2)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综合算式
①34+56=90 678—299=379
②90—45=45 379+546=925
2、大显身手
(1)①295+326—483 420+191+78
②205—176+317 670—218—132
(2)一列从北京开往广州的火车,到石家庄前车上有乘客856位,在石家庄站上车的乘客有288位。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的乘客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有多少位乘客?
(3)学校里原有85盒粉笔,又买来56盒。用去了73盒,还剩多少盒?
小结: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好收获一定很大,都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收获了,现在老师就给你们机会,谁先来?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是冀教版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小数乘法》第6时的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把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并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围绕“乘法的分配律”这一核心知识,通过“王老师要为幼儿园买香蕉、苹果各14千克,她带了150元钱,够吗?(香蕉5.6元/千克,苹果4.4元/千克)”的相关图片、信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应用,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表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学生在整数乘法中,已经掌握了乘法的三种运算定律,会进行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五年级再一次安排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简算方法的有效迁移,学会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并能利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混合运算实际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已有经验的正迁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归纳概括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案例描述
自学自研,教室里静得出奇,孩子们的大脑在飞速地运转,享受着独立思考的快乐;小组交流开始了,组长有序的组织,教室里热闹起来,你补充,我纠错,他质疑……合作的氛围热烈而真诚。当教室里慢慢静下来的时候,小组交流结束了,全班展示交流开始:
师:老师刚才发现,九组组长对本组6号进行了有效的帮助,她为小组赢得2分!刚才老听到二组有掌声响起,请二组组长起立,告诉我们为什么?
生:(二组组长杨宇宁)因为我们组的1、2、3、4、5号同学全没做出那种简单的方法,而6号同学做出来了,我们给他掌声鼓励!
师:真好!我们还学会了激励性评价!现在,我们目光聚焦前黑板,请对抗组来点评1组的展示。
(二组朱琪大方地走上讲台)
生1:大家好!我代表二组点评,请大家看这里,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我认为最后这步比较很重要,还应该加上单位“元”,二组同学做对了!我给他4.5分,因为他们的书写上山了,最后一步还没写单位。
(马上有好几个学生站起,“我补充!”“我纠错!”“我质疑!”)
生2:(九组的崔佳豫跑上台来,转身面对大家)大家好!我来为二组点评的同学补充,从题中我们获得信息:香蕉每千克5.6元,5.6×14是王老师买14千克香蕉的价钱,苹果每千克4.4元,4.4×14是王老师买14千克苹果的价钱,5.6×14+4.4×14是王老师买香蕉和苹果的总钱数。我的补充完毕,大家还有什么意见或补充?
生3:(4组的陈思彤从座位上站起)我反驳,我认为最后一步单位不加也可以,因为题里已经明确给了单位,既然140﹤150写出来了,大家都明白单位是元。
师:我们大家来看一看,单位可以不加吗?(绝大多数学生点头认可)点评,我们给几分?
(学生有的在喊“3分”,有的伸出手指示意。)
师:因为朱琪这一学期刚转到我们学校,但她很快融入了我们得集体,有勇气上台点评,所以老师给他加1分的勇气分,给她4分,大家同意吗?(生齐答同意)
师:请大家目光继续聚焦我们的前黑板,请对抗组点评5组的展示。
生:(6组崔美地迅速站到黑板前)大家好!我代表6组点评,请大家看这里,香蕉每千克5.6元,苹果每千克4.4元,5.6+4.4表示每千克香蕉和苹果共多少元,因为王老师要为幼儿园买香蕉、苹果各14千克,所以再乘14就是王老师共花的`钱数,然后再和王老师带的150元钱做一下比较,就知道钱带够了!5组的同学做对了,而且书写很工整,所以我给他们5分!我的点评完毕,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
师:点评我们给她几分?说出你的理由!
生:4分,因为声音太小了!
师:我们回头看一看两种做法,如果让你向你的组员推荐,你会推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
生1: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5组的做法,因为5组方法更简便!
生2:(郭一萱迅速站起来)我有不同做法!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所以王老师带的钱够!
师:来,你说,老师帮你写到黑板上。(随学生回答,师板书在这种做法综合算式的旁边)
生3:(郭一萱的话音刚落,1组的贾鑫卓站起来)老师,我也有不同做法,5.6+4.4=10(元),10×14=140(元),140﹤150所以王老师带的钱够!
师:我们先来看郭一萱的补充,再与一组的展示做一下比较,两种方法有本质的区别吗?我们看郭一萱是怎么做的?(分步,孩子们边分析边回答着)那1组展示的是什么算式?(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综合”)对,两者只是分步与综合的区别,所以同属于一种做法。贾鑫卓补充的也是。另外,两位同学的补充应该在两种方法点评完毕,下次注意!
师:如果让你推荐,你会推荐哪种?
生:(2组的杨宇宁站起)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郭一萱的做法,因为四年级老师说过,分步做更容易得分!
生:(4组的陈思彤又站起来)我同意杨宇宁的意见,因为这样做可以的高分!
生:(郭一萱又站起来)我反驳,因为这种做法计算容易出错,还不如列综合算式得分多!(听课老师笑了,讲课老师也笑了,多么真实的课堂!)
师:刚才你们都是从分数角度来分析的,我们能从其他角度来想一想吗?
生:我还是觉得5组的方法更简单,因为5.6+4.4=10,得到的是整数,计算简便。
师:但这种方法适合所有的题吗?有什么条件吗?
生:我觉得只有数量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方法,而其他时候只能用一组的方法。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虽然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同样适用,但我们需要有选择的使用。同学们愿不愿接受更难的挑战?那就请你观察两个综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
三、教学反思
在自学自研部分,虽然老师只叫两组不同方法展示,但在全班交流环节,分步、综合两种方法全展示在黑板上:(1)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2)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3)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4)5.6+4.4=10(元),10×14=140(元),140﹤150而且当老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向你的组员推荐,你会推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孩子们的理由是多角度的:“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5组的做法,因为5组方法更简便!”“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郭一萱的做法(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因为四年级老师说过,分步做更容易得分!”“我同意杨宇宁的意见,因为这样做可以的高分!”“我还是觉得5组的方法更简单,因为5.6+4.4=10,得到的是整数,计算简便。”……随着孩子们讨论的逐步深入,老师抛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但这种方法适合所有的题吗?有什么条件吗?”“我觉得只有数量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方法,而其他时候只能用一组的方法。”在孩子们思维的交锋中,每个人都重新建构了自己的计算方法,或(1),或(2)……虽然算法多样化为构建过程提供了开放的场景,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时空,但我们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课堂所呈现出来的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想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由低层次思维向高层次思维逐层优化,逐步达到算法的个体优化。
一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孩子们的精彩成就了精彩的课堂,让我们尽情享受数学课堂,让孩子们在知识的超市尽情畅游,体验生命的狂欢。走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边走边思考,思考让我们逐渐深刻!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 使学生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3.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 铺垫
1. 第一轮第一次游戏:用三张牌“算24点”。
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 × 10 + 4和4 + 2 × 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板书: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 第一轮第二次游戏:教师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提问:
(1) 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2) 4 × 7 - 4的算式中,我们可以先算减法吗?
(3) 算式中有乘法和减法时,应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呢?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引入方式可有多种,比如教材中联系实际问题,从具体的情境引入便是其中的一种。可这里似乎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具体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以便从算理上弄清为什么“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道理。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到了三步以上的混合运算,如果要嵌入具体的情景之中,对学生的思维要求,特别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新课的引入,不应拘泥于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求一个最能激发学生探索愿望、最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切入口,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又富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挑战性呢?我想到了“算24点”这个游戏。
理由有三:
一是这个游戏学生玩过,有经验、有兴趣,且不会在游戏规则的问题上耗费太多的时间;
二是游戏的机动性强,三张牌、四张牌都可以玩,而用三张牌玩,刚好对应学生已经掌握的两步混合运算知识,用四张牌则对应了这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这使得学生激活已有的'经验成为可能,又使得旧知向新知的过渡变得自然而顺畅;
三是算式被赋予了恰如其分的“意义”,学生要算得24,在头脑中已经经历了一个“分步列式”的过程,一旦形成综合算式,并不影响头脑中原有的运算顺序,相反,学生正是用头脑中已经确定的运算顺序来阐释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这就使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学生头脑中的解题顺序对应起来,从而体会到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二、 新授
1. 第二轮第一次游戏。
引导:我们用四张牌来玩“算24点”游戏,情况会怎样呢?
教师呈现四张扑克牌:2、2、5、7。
要求:个人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然后将意见带到小组内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
(1) 小组内成员所列的算式都相同吗?
(2) 这些算式运算的顺序和步骤也相同吗?
(3) 比较不同的运算顺序,有区别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呈现:
2×5+2×7 2×5+2×7
=10+2×7=10+14
=10+14=24
=24
2. 引导比较:两种运算顺序都是正确的,但哪一种运算过程更简单一些呢?
3. 教师呈现:40 ÷ 4 - 28 ÷ 7,要求学生独立计算。
4. 比较:2 × 5 + 2 × 7和40 ÷ 4 - 28 ÷ 7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 第二轮第二次游戏。
教师呈现四张扑克牌:3、6、6、9。
学生先行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第二次合作。
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有:6 × 6 - 3 - 9,6 + 6 ÷ 3 × 9,6 + 9 ÷ 3 × 6,6 + 6 × 9 ÷ 3,3 + 6 + 6 + 9……
6. 将上面的算式按运算顺序的不同进行分类,观察分析后比较:
(1) 哪些算式不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运算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 哪些算式应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运算?这些算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3)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呢?
7. 小结规律,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学生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其实是经历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对得出的结论深信不疑,我们应努力呈现各种情况,让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中加深对事理的理解。这一部分,我安排了两轮游戏,其作用分别对应于教材中的“例题”和“试一试”两部分的知识要点。第一部分侧重于体验学习,学生亲历尝试和交流,体会将算式中的乘法同时运算的优越性。第二部分侧重于分类和归纳,在开放的情境中比较同一级运算与两级运算的区别,进而发现两级运算的共同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我着意引导学生进行了多次比较,如简单运算与较复杂运算的比较,同一类运算中不同运算顺序的比较等等,落脚点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增强学生的抗干扰能力。]
三、 巩固
1.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80 ÷ 2 + 76 ÷ 4 240 ÷ 6 - 2 × 17
45 - 20 × 3 ÷ 4 51 - 36 ÷ 3 + 25
评讲:第一行两道题怎样计算更简便些?第二行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 小虎学了今天的知识以后,很高兴,老师要求完成20 × 5 - 20 × 5和20 × 5 ÷ 20 × 5两题的计算,小虎不一会儿就算好了。同学们,我们也来看一看,小虎做得对吗?
20×5-20×5 20×5÷20×5
=100-100=100÷100
=0=1
[设计意图:小虎做的两题形式上比较相近,但第二题属同一级运算,第一题是两级运算。根据教学的前馈信息,学生常常容易发生混淆,故此处将两题同时呈现出来专门研究,便有了必要性。]
3. “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讨论:求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多少,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在数与数之间添上加、减、乘或除号,使计算结果正好等于右边的数。
2 2 2 2 = 1
2 2 2 2 = 2
2 2 2 2 = 3
2 2 2 2 = 4
2 2 2 2 = 5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努力体现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不仅立足于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而且在不断变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智慧的数学。]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
难点: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板书设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12×3+15×412×3+15×4
=36+15×4=36+60
=36+60 =96(元)
=96(元)
答:一共要付96元。
教学反思:
一得:
一失:
一联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37+26=76-39=605+59= 30×23=
12×8= 27+32=48+27=4500×20=
二、新授:
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复习: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1)分步列式:12×3=36元15×4=60元36+60=96元
(2)综合:12×3+15×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12×3+15×4
=36+15×4=36+60
=36+60=96(元)
=96(元)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6÷4240÷6-2×1745-20×3÷4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25×30+25×20840÷40-400÷40
25×(30+20)(840-400)÷40
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2、(第5题)分析“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指名说说“你们两组的总人数”怎么算?
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
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五、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思维拓展:
4. 把下面三组用字母表示的算式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⑴ a × b = c ⑵ x ÷ y = a⑶ y × b = x
X – y = ax × y = b a ÷ b = c
X + y= b b – a = ca +y = x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例3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要比一比,看谁学的'快,看谁教学会的徒弟多,看谁教的徒弟运算的正确率高?你们说好吗?揭示课题:学与教大比武
二、学与教大比武
1、出示60+240÷[(30-10)×2]
⑴区分会与不会
⑵开始学与教大比武
⑶汇报学与教的情况
自己学会了吗?教会了几个徒弟?
2、考核(过五关)
请徒弟们接受老师的提问,同学们当评委,指出讲的不好的地方,和精彩之处。
⑴提问:
[]是什么括号?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里面的,再算里面的。
⑵划运算顺序
118+1536÷[12×(63-59)][60+240÷(30-10)]×2
[(60+240÷30)-10]×2(60+240)÷[(30-10)×2]
⑶下面的运算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00-(600+300÷15)]×2第一步运算顺序错误
=[700-(900÷15)]×2
=[700-60]×2
=640×2
=1280
⑷实力比拼
用递等式计算
[514-(123+217)]÷(29×6)
⑸评选先秀师傅出色徒弟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一练第14页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最满意的是什么?最大的改获是什么?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运算律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重温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板演:5/8×18 1—3/4 4/5÷3/4 2/3+4/7
说说分数四则运算的方法。
2、谈话:中国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元旦时我们班将用它来装扮教室。出示场景图:小的中国结每个用4分米彩绳,大的中国结每个用6分米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4、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二、主动探索,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将数据改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5×18+3/5×18 (2/5+3/5)×18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1)提问:根据以往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尝试:这两道算式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分别计算,指名板演。
5、交流算法,理解顺序
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说说运算顺序。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出:两种方法从算式来看,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3、引导:两个不同的算式,求的都是“一共用彩绳多少米”。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练习巩固,正确计算。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反馈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你是怎么处理的?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
提问:你是怎么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的?
使学生重温检查的方法,养成习惯:(1)数字、符号有没有抄错;(2)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正确;(3)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2、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3、练习十五1、2题
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不足?
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觉得你对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友情提醒?
六、练习设计:
1、填空:(1/9+5/6)×18=( × + ×)
4/7×1/6+4/7×5/6= ×( + )
2、下面四个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
(1/7+1/9)×10 (1/8+1/9)×10 (1/8+1/10)×10 (1/9+1/10)×10
3、用简便方法计算:
(4/5—3/4)×20 (5+4/5)×10 7/9×15/11—7/9×4/11 (9/4+9/7)÷9/28
4、解决问题:一块地,长1/2米,宽是长的4/5,这块地的周长是多少?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贴积膏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星期天,小刚和小林来到新华书店,他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二、自主探究
(出示教材三种图书和单价图)
师:小刚买了3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师:通过读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少儿绘画ABC》单价7.45元,《太空漫步》单价5.8元,《海洋世界》单价4.69元。
师:求买上面的三本书一共要花多少元,就是求什么?生:就是求上面三本书单价的综合,即求7.45、5.8与4.69的和。
师:求和我们用什么计算?你会列出算式吗?生:用加法九三,列式为7.45+5.8+4.69
师:谁能说说,解答上面的.问题,需要怎样计算?
生1:先求出《少儿绘画ABC》与《太空漫步》的单价之和,再求出三本书的单价之和。
生2:直接列竖式求三本书的单价之和。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上面两种解题方法的算式并解答出来。(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出示课件)小林买了两本书,一本单价是6.45元、一本单价是8.3元。如果小林付出20元,应找回多少钱?师:谁能说说“找回多少钱”是什么意思?
生:用付出的钱数减去花掉的钱数就是还剩下的钱数,也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
师:你能画图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吗?学生尝试画图,教师演示:
师:根据给出的线段图,谁能说说付出的钱数、花掉的钱数与找回的钱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付出的钱数-买单价6.45元的书花掉的钱数-买单价8.3元的数花掉的钱数=应找回的钱数。师:你还能找到其他的等量关系吗?
生:付出的钱数-(买单价6.45元的书花掉的钱数+买单价8.3元的数花掉的钱数)=应找回的钱数。师:根据上面的关系式,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方法一20-6.45-8.3=13.55-8.3=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方法二20-(6.45+8.3=20-14.75=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生1:三个小数连加,可以先求出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生2:三个小数连加,还可以把小数点对齐后,列一个竖式来计算。计算时,哪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生3:小数连加的运算跟整数连加的运算顺序相同,可以一次相加,也可以两次相加。
师:计算小数的连减,需要注意什么?
生:小数连减计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还可以先求出两个减数的和,再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以类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
生2:计算小数的连减时,可以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先求出两个减数的和,再求差。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8
【单元教材分析】
关于混合运算,《标准》在1~3年级学段内容标准中没有提出具体要求,4~6年级学段内容标准阐述为: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但考虑到1~3年级学段,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公式时,要用到两级混合运算,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三年级的学生也能够解决一些需要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所以在本册安排混合运算,主要内容是两级两步运算。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单元形式独立编排混合运算。主要内容包括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和简单的三步(可以两步解答)混合运算等。结合单元内容,还安排了“探索乐园”。
另外五年级以上还要再安排一次,主要学习三步计算问题和运算顺序。本套教材关于混合运算内容的安排有以下特点:第一,同级混合运算结合有关计算单元安排。如,加、减混合运算(包括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都是结合加、减法的计算学习的。第二,在知识内容构建上,打破“先学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再解决应用问题”的传统教材体系,而是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在混合运算的'编排和活动设计上,都采取“呈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自主尝试解决——试着写成一个算式”的过程来学习的。需要说明的是,学完相应的运算顺序后,再解决简单问题时,不要求学生必须列出综合算式。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括号、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此时的学生已经能够解决一些需要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了。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将分步计算改写成混合运算的过程,使其体悟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了解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
【单元教学难点】
了解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1课时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P56~P57)
【课时教材分析】
第1课时(P56~P57),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材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活动一,教材呈现了饮料瓶的情境图和一共有多少瓶饮料的问题,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解决,在交流个性化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的问题,指导学生将分步计算的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了解两级混合运算和分步计算的关系。再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说一说改成后的算式怎样计算,理解含有乘、加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活动二,教材安排了常见的鞋子价钱问题,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将含有减、除的算式改成一个算式,并自己确定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然后,通过上面的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归纳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2、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3、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
正确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课堂实录】
一、出示练习,检查铺垫。
1、教师投影出示下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
236+254=490490-370=120——————
550-330=220120+220=440——————
2、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卡片出示下列题目,指名说说先算哪一步。
227-291+126119+208-303227-(560-410)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课件出示课本56页的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从图上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生交流,师板书:有3箱饮料,每箱有24瓶,箱外有8瓶。
3、那谁能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师边提问边板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4、生自己试着解决问题。
5、指名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请学生到前面板演。
6、(教师提出蓝灵鼠的问题):谁能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7、生试着在练习本上进行改写,教师巡视并进行相应指导。
8、指名汇报改写后的算式并板演。
9、现在谁来说一说改写后的算式该怎样进行计算?当学生回答出先算乘法后教师要追问:为什么?这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下面该算什么?这里又求的是什么?
10、(教师出示课后练一练第1题的第2道小题40×5-162)同桌讨论一下,如果遇到这道题,你会怎样解决?
11、同桌讨论运算顺序并交流汇报。
1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在运算顺序方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13、生小结: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我们应先算乘法。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师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从这幅图上你又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生交流汇报。
3、你能用你所学会的知识,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4、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决。
5、师:谁来说说你的解决办法?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计算导入
我听说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计算小能手,大家敢不敢挑战两个计算题? 计算:
26+35+11 65-21+18 在两位数运算的基础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你说我说,探究新知
1、出示数学信息
星期天妈妈带礼物去姥姥家,给姥爷买了一件上衣112元,一件下衣103元,给姥姥买了双鞋88元。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买一件上衣和件下衣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一件上衣和一双鞋一共需要多少钱? (3)买两件下衣需要多少钱? (4)上衣比下衣便宜多少钱?
(5)姥姥的上衣比姥爷的裤子贵多少钱? (6)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板书) (7)衣服比鞋贵多少钱?(板书)
大家真善于思考,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解决这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3、解决问题: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
(1)认真思考,你可以列出什么算式?由复习导入,学生可以列出112+103+88 (2)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有哪些方法解决? (3)找学生展示他的算法。
(4)学生说算法及运算顺序,其他同学补充。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列分式计算:
112+103=215(元) 215+88=303(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215 112 + 103 + 88 或 + 103 215 303 215 + 88 303 (4)口算(凑整百、整十)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第一个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你们的计算能力真强,第二个问题敢不敢挑战?
4、解决问题:衣服比鞋贵多少钱? (1)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
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再通过学生讲解补充掌握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5、总结归纳运算顺序。
思考: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下,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过关形式)
真了不起,这么快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看来大家的计算能力非同一般。老师带来了过关游戏,敢不敢闯?好,请看第一关。 第一关:计算
795-35-138 335+280-104 第二关:
一水果店有300斤苹果,上周卖了132斤,这周卖了121斤,现在还有多少斤? 第三关:
王阿姨去逛商场看中三件商品:电话248元,果汁机187元,饮水机186元,她的钱包里有600元,够吗?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发言。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及计算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出示一组算式、(课件出示、)
观察以上6个算式,讨论、
1、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根据算式的特点,可以分为哪几类?
二、新课(小组合作,研讨新课、)
第2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汇报、
学生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1、依据计算步骤分为:
两步计算的有:
三步计算的有:
2、按算式中数的特征可以分为:
属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有:
属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有:
……
3、教师重点依据学生的第2种分类,先让学生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再具体说出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算式的下方标上运算步骤、(可用课件演示、)
4、出示下面一组算式、
(1)让学生仿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分小组试着说出上面4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分组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时,仿照上面题的'方法用红线标出运算步骤、
(3)让学生分小组试做,每人试做两题(一题有括号,一题无括号的)、可协助完成、
(4)请其中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每题的运算过程及结果,其他组进行核对、
5、让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进而总结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反馈练习
1、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请你用1等数编几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1)小组协助完成。
(2)每个小组成员选2题,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3)各小组汇报编题及计算情况,对编得合理,计算准确的小组给予奖励。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先独立做,再集体订正。
2、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第5题。
板书设计
例1:+÷ 20-×
=+=20-
=1=20-
=19
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
例2:÷[(+)×][4-(-)]×
=÷[(+×]=[4-(-)]×
=÷[]=[4-]×
= =3×
=3=
=
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教学设计说明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教学的、依据两者之间的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让学生自主探索掌握新知识、
本课的教学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通过给一组算式进行分类,设置疑问,导入新课、第二层,重点依据学生的第二种分类方法,即把算式依据数的特征分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迁移类推的方法得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一个算式中有两级运算,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如果算式中有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第三层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分数任意编出二、三步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这样,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协作,共同学习新知识、第四步: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此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从而深刻地理解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利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畅所欲言)
一、回眸一看,引入新课。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0+20-40125×8÷50(同级运算)
4+150÷581-12×4(两级运算)
(32-5)÷9(有括号的算式)
做一做:6×5÷315×(35÷7)
二、质疑问难,板书课题。
想一想: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板书:分数混合运算)
三、探索验证,获取新知。
1、课件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出示数学书上第56页图。
师:这是我们班上这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是气象小组的1/3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3/4。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
师:我们要求是什么?
生: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师:那航模小组的人数与谁有直接的关系,把它读出来。
生: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3/4。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的人数,还必须知道到什么?(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那摄影小组有多少人呢?(不知道)
师: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还必须想办法找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摄影小组的人数除了和航模小组的人数有直接的关系,还和谁有直接的关系?请您把它读出来。
生: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1/3。
(2)引导提问
师: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1/3,谁的1/3?把谁看着单位“1”?(气象小组的人数),把它平均分成3份,取了这样的1份,就是1/3,表示摄影小组人数的分率。
(师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画出对应的线段图)
师:在这线段图中,您还知道什么信息?(气象小组有12人)
(师板书出来12人)
师:根据线段图,你可以求出摄影小组的人数了吗?
生:12×1/3=4(人)
师:有了摄影小组的人数4人(板书4人),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到航模小组的人数。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3/4,谁的3/4?把谁看着单位“1”?(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哦,再次把摄影小组的人数看着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取了这样的3份,就是3/4,表示航模小组人数的分率。
(师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画出对应的线段图)
师:您会求航模小组的人数了吗?
生:4×3/4=3(人)
(3)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的探讨。
师:用手势给大家比比线段图的意思(先把气象小组的人数看着单位“1”,它的1/3是摄影小组的人数,再把摄影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它的3/4就是航模小组的人数)
师:请你把刚才的两个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生:12×1/3×3/4
=4×3/4
=3(人)
师:我们先算12×1/3求到摄影小组的人数4人,再算12×1/3的积去乘3/4,求出航模小组的人数。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分数连乘也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小结:观察综合算式,我们发现分数连乘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连乘运算顺序(一样),都是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其实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先乘除后加减;在同级运算中,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接着结合例题,说明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注意书写格式。)
4、看书:并齐读结论
四、三动结合,当堂消化。
1、动手。第56页试一试。
2、动脑。实验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人数
3、动口。看线段图编应用题。
五、全课小结,拓展延伸。(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几分之几?)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一)
12×=4(人)12×1/3×=3(人)
4×3/4=3(人)
【教学反思】
本课要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运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容量较多,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找准课的重难点尤为关键。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有这样的认识: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的能将已学的知识迁移至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运算顺序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难点,但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要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能正确的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而另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能利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析理解分数应用题,并画出正确的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我首先出示整数混合运算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交流结果时,让学生观察说出:“这些都是什么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简短的一个环节唤醒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认识。学生在学习小数混合运算时,就已经能将整数混合运算的方法迁移至小数混合运算中,那么学生也能在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的正迁移。解决问题是难点,如何突破呢?我从引导学生省题入手。我想,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先审题,理解题意,只有在理解了题意的前提下,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让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和良好的方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审题、理解题意,并在信息中关键的地方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的渗透。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分析把总数看作单位“1”,求剩余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分数减法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这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下图:
1、估计一下各部分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出示例题:
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二)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选择典型的解法让学生板演
1-1/4-1/31-(1/4+1/3)
(四)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让学生独立计算
(六)问:通过解答这一道题目你有什么体会?
(七)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样适用于分数的计算
三、运用知识,加深理解
(一)计算下面各题
5/9+2/3-2/51-(1/2+1/6)
1、生独立计算
2、指名板演,集体评议(注意让学生感悟不同的算法)
(二)解答下面各题
1、有一块2米长的布,第一次用去2/5米,第二次用去1/3米,还剩多少米?
2、有一块2米长的布,第一次用去它的2/5,第二次用去它的1/3,还剩几分之几没用?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13
一、复习导入:
1.你能计算并说一说出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2+5-7= 25-4+9=
18-8+3= 45+5-10=
教师:为什么这些算式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呢?(学生:因为这组算式没有括号,而且只有加减法。)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和除法或者有其它运算我们又如何计算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只有同级的混合运算。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释题:
教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学生:什么是同级运算?教师:在数学上规定加法和减法为同级运算,是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为同级运算,是二级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只有加减法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如果遇到新的知识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就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还是从我们学过的知识入手。
(1)出示例1①(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道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指名读题。
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
(3)列式、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要想求阅览里下午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学生:要先求中午走了24人后,还剩多少人?)列式为53-24=29 29+38=67,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3-24+38=67,在这个综合算式里,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学生: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从刚才这个实际问题和以往我们的计算经验,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我们要怎样计算呢?
学生汇报: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为什么要强调没有括号呢?(因为有括号就会改变运算顺序。)只有加、减法是什么意思?出示:53-(24+38),这样的算式只有加、减法,能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吗?
学生齐读总结出的规律。
因为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所以这个规律还可以说成是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同级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学习脱式的'写法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我们可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在这个综合算式里,先算53-24=29,我们可以在算式的左前方写上等号,在等号的后面写出53减24的结果29。在29的后面把没有参加运算的加号和38照抄下来,和上一个等号对齐在下面再写一个等号,再算出29+38的结果67。像这样的写出每次运算结果的计算方法叫脱式计算。(注意等号的写法:要用尺画,大约5毫米长;上下两个等号之间的距离要适当,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
2.学习只有乘除法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刚才我们总结出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的计算规律。除了加、减法,还有哪两种运算也是同级运算呢?根据我们总结的规律,类推一下,如果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
(1)出示例1②
同桌交流:(老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学生汇报(多指几名同学说)
(3)计算例1②
掌握了运算规律,你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5)展评
(6)读计算法则。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总结出了只有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规律,让我们一起把总结的规律读一读吧!
三、巩固练习
1.哪些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在( )里画“√”。
32-30+16( ) 12÷(2×3)( ) 21÷3×8( )
45+10-25( ) 42-(6+7)( ) 6×6÷4( )
2.小法官,判一判。
3.用脱式算一算。
23+6-11 2×8÷4 72÷8÷3
4.计算
32+14-8 25-12+45 35-6-12
3×6÷2 4×6÷8 48÷8×9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比较脱式与直等式的优缺点。)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14
学情分析:
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中,凡是能口算的要鼓励学生口算,将两种计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其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34+20+5= 86-6-50= 40+20+8= 90-60-10= 35-5+60= 50+30-10=
要求:先读算式,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例如:34+20+5= ,34加20,再加5等于几?先算34加20等于54,再算54加5等于59)
指着后两张口算卡片提问,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
像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我们还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加减混合的知识。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景。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出示例3。
师:你瞧,一辆5路公交车缓缓地开过来了,它停在哪里?
1、仔细观察,说一说画面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上车的有28人,下车的有25人)
根据上车的有28人,下车的有25人,你能求出什么问题?(学生会的不多,师引导)
到了这一站之后,车上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了) 多了几人?(3人)
怎样列式?(28-25=3(人))
根据这两个信息,我们可以求出到了这一站之后,车上多了3人,如果老师想问你,现在车上有多少人,你会算吗?(个别学生回答,用28+25,其余学生予以否定,不能算)
(还少一个信息,还不知道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对,现在把这个信息告诉你,车上原来有67人,让学生先找出图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再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几个算式:
67-25+28= 67+28-25= 28-25+67= (这种算法学生理解的还是不好,只有个别学生会列式)
3、探究算法。
(1)师提问 67-25+28= 67+28-25= 你会笔算吗?(会),在笔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计算方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书写方面,画横线用尺子,别忘写横式得数)
把书翻到28页 做一做 选你喜欢的题目,笔算在练习本上。
(2)学生计算,师巡视。选出错例。
(3)指名讲解第一、二道题目,讲讲如何笔算。
(4)出示错例。请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予以纠正
(5)生齐说,师板书在黑板上。
三、巩固练习
(一)填一填
56+34-20=( ) 78-24+39=( )
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二)笔算
69+30-45= 71-65+43= 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三)拓展题 谁来当大王?
自从孙悟空离开了花果山陪唐僧去西天取经,山里的猴子们就开始争着要当花果山的大王。一只老猴子说:“我来出一道题,25+47+25-7-30=?谁能算出来谁就是大王。”结果没有一只小猴子能算出来。你来试一试吧!想一想,能巧算吗? 25+47+25-7-30=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本节课最大的的特点是“老师敢于放手”,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计算,放手让学生自己讲解算法。效果还可以。练习有坡度。我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情境中探索新知,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感觉不足的有:学生课堂气氛不活跃。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在参与教学,但是有个别学生走神,而且学生还有拉长腔的毛病。总是觉得学生大了,不再注重物资奖励了,看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是时刻要注意的事。
另外我也有一点感触,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
课本P57——58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
四、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教学过程:
五、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
72-5×8=;
30÷6+29=
7×(36-30)=
48-18+32=
(14+21)÷7=
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1.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
2.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
(2)只含有加减或乘。
(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72-5×8=
30÷6+29=7×(36-30)=
48-18+32=(14+21)÷7=
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1.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
2.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对比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18+27÷94×8-3
(18+27)÷94×(8-3)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复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你会解答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5.解答正确吗?
4.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3.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小男孩:
3×4+5
=12+5
=17(元)
小女孩:
10-(3+5)
=10-8
=2(元)
10-3-5
=7-5
=2(元)
(26+19)÷5
=45÷5
=9(个)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5.解答正确吗?
8×3-10
=24-10
=14(瓶)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还剩多少瓶”,你们会解决吗?能列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3.说一说你的想法。
4.这道题需要加小括号吗?
5.解答正确吗?
三、课堂作业
作业:第58页练习十三,第1~3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04-11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01-20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1-28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1-17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4-09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07-04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8-17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0-21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1-09
《混合运算同级运算》教学设计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