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8 13:20:4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度单位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同学们,你们的文具盒里都有什么东西?能不能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让学生自己动手,并汇报测量结果。通过同学们用各自不同的物品得出不同的结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分小组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法并动手操作。

  (1)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不能弯弯曲曲的。

  (2)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组从三件物品中(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全班总共分为6个小组,其中3组用正方形,3组用曲别针,3组用三角形。

  注意:在使用三角形时,规定只使用三角形的一条边来量。

  (3)在测量好后各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讨论交流,让学生尝试着总结。)

  结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2、让各小组换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然后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学生独立操作,体会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反思: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2、合理学习活动的组织。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整节课学生参与面很广,学的很轻松,很扎实,效果很好。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解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并在不同的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牢固掌握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钟面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问中揭示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出示第100页图(二)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测量物体的长度应用到什么单位名称?这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4)计量一节课的时间应用到什么计量单位?

  2.揭示课题

  板书: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操作中梳理知识

  1.复习长度单位

  (1)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测量铅笔的长度应选( )作单位,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应选( )作单位。

  ①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②思考:测量物体的长度应选谁作单位?

  ③指定学生汇报想法,并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加以说明。

  ④学生汇报: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及时练习。

  ①填一填:(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量一量:量出下面指定线段的长度,并指定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

  ③画一画:(出示下面的题目。)

  a.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c.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2.复习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组成

  ①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②学生作业展示并进行评析。

  (2)角的分类

  ①出示下面的三个角。

  ②指定学生说出各个角的名称,并说说你的判断方法。

  ③在下面给定的边上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钝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3)及时巩固

  ①看一看:下面的各个图形哪几个是角?它是什么角?哪几个不是角?为什么?

  ②画一画:从这个角的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先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3.复习认识时间

  (1)出示一个钟面,从钟面上你能得到哪些知识?

  ①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②这个钟面现在表示几时几分?时针和分针组成的是什么角?

  (2)及时练习

  ①画一画:看看几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直角。(3时、9时)

  ②写一写: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教材第101页的第3题)

  ③拨一拨:老师说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针和分针所在的位置。

  4:00 7:00 6:50 10:20

  【设计意图】在复习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而是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写一写、拨一拨” 等操作活动中,经历复习知识的全过程,避免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中深化知识

  1.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选择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0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估计,再动手测量,最后全班交流。

  3.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注意角的顶点是给定的)

  4.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定学生说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做到能轻轻松松学知识、做数学,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总结中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觉得哪些地方还有疑问?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3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6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千克,5000千克=()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1)填出适合的单位。·

  一筐苹果重25()一个乒乓球重3()

  一袋化肥重50()一只大象重6()

  一辆货车载重4()一支粉笔重5()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2吨

  8吨6千克

  20xx千克8000千克

  6000克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6吨+50千克

  72吨—23吨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小结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

  【设计理念】

  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回顾梳理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进行练习。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 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 )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 )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 )厘米 30厘米+6厘米=( )厘米

  100厘米 – 40厘米=( )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 ) 我们的身高约130( )

  旗杆高15( ) 橡皮擦长3( )

  小红的手臂长约40( ) 床长2( )

  爸爸的鞋子长25( ) 我们的房子高3( )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设计意图】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三、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到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物体,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 )作单位,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 )作单位。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观察两条细线,初步感知线段。在摸一摸,看一看的过程中,体验线段的特性:直和两个端点,并能正确的找出线段。

  2、在动手画一画的实践活动中,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动手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准备

  弯和直的吸管、铁丝、铅笔、木棒、带刻度的直尺等。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解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2分钟)

  1、师:小朋友,我们就要举行一次运动会了,看,这两个小女孩在干什么?

  生:在帮小男孩量一量,看看他跳了多远。

  师:说一说,她们是怎么帮他量的?

  生:一个女孩把卷尺的一端对准起点,另一个女孩把卷尺的另一端对准在终点。

  生:中间的线要拉直。

  师:(板书:直,两个端点)把其中的一端看成一个点。我们把这样的一段叫做线段。(板书:线段)

  二、自主探究,认知新知

  1、看一看,认识线段(2分钟)

  师:老师在数学王国里发现了很多线段,下面我要考考小朋友的眼力,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名1—2个学生回答。

  生1:这条线的两端有两个点。

  师:还有吗?

  生2:两端点之间还是直的。

  ……

  师:两个端点之间直的,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把它叫做这两点的距离,也就叫做线段

  2、找一找线段(4分钟)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线段,看,这里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为什么,说一说理由。

  3、师:找一找这里有几条线段

  三、延伸拓展,探究新知

  1、量一量(6分钟)

  (1)师:线段和直线不一样,直线是没有长度的,而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在我们量线段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生:从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看物品的右端对着几

  (若不知道,翻开书本第3页,读一读书本老师说的话)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书本第5页的做一做,先示范量第一条线段,然后自己量一量,同桌互相监督,看做得是否对。

  (2)翻到书本第7页,第10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师:指名1—2名学生说一说量出的长度和量法。

  师:是的,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在我们生活当中,有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画一画,感知线段(不指定长度)(7分钟)

  师:小朋友真能干,不但认识了线段,还会量线段的长度,那么你能画一条线段吗?

  师:下面根据自己对线段的理解,画一条线段。

  巡视

  师:老师发现有好多小朋友都会画线段,下面抬头看黑板,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指导学生画线段

  (1)指导画法:

  1)先在纸上点一个小圆点,然后用直尺定好所画线段的两个端点;

  2)用直尺把两个定点连起来。

  师: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和直线组成的,你们都会画了吗?下面自己再画一遍,同桌互相检查,是否画正确。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画出来的线段有什么特点?

  3、画一画,探究线段(指定长度)(7分钟)

  (1)师:假如我要画3厘米长的线段,又应该怎么画?

  师:齐读第5页书本老师说的话。

  师:请1-2个学生说一说要注意什么?

  生:要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再画到3厘米的地方。有两个端点,两端点之间有一条直线。

  展示画法

  师:看老师,先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这样就是一条3厘米的线段了。

  (2)画一条5厘米,10厘米的线段

  巡视

  个别学生指导

  (3)①若直尺断了,它是从3厘米的刻度开始的,要画5厘米的线段,又应该怎么画?

  师:从尺的“3”刻度开始画,要画到几厘米的地方为止?

  生:8厘米

  师:为什么?

  生:3和8相差5个间隔,每个间隔1厘米,所以画到8厘米为止

  ②若要画10厘米,又应该画到几厘米的地方为止?

  生:13厘米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0分钟)

  师:看来今天小朋友都掌握的非常不错,值得表扬,下面翻开课堂练习,做第页的第题。

  板书设计

  线段

  线段:⒈两个端点

  ⒉直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页至第7页的教学内容包括:(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2)认识线段、量画线段。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身边的物品、学习用具等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年龄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在学习长度单位前对长、短概念已有初步认识基础,但怎么测量物体长度学生还不了解,对长、短的概念的理解也还不够透彻,需要系统学习来认识厘米、米的长度观念等。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的正确表象。

  3、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回形针一盒、30厘米尺子一把、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题1、老师:新学期开始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长高了,来,谁能跟大家说说自己的身高。

  请学生发言,将自己的身高说出来。

  2、老师:老师相信还有部分学生还不知道自己的身高,我们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为《长度单位》,同学们要是认真听讲这堂课,课后就可以同桌之间互量身高了。(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学生思考自己的身高高度并踊跃发言。

  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出学习课题。

  探究、学习新知1、老师:老师看到大家课桌上都有一块橡皮擦,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请大家把自己的`橡皮擦那出来量一量我们手中的数学课本的宽度有几个橡皮擦那么长?

  请学生起来回答自己的测量结果。(板书学生的测量结果,同时PPT播放我测量的结果课件)

  2、老师:同学们是不是存在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数学书的宽度是一样的但大家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3、老师:我听到有同学说是因为大家测量用的橡皮擦不一样长,在这里老师把它说成同学们测量的标准不一样,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那下面老师老统一一下标准。老师手上有一盒回形针,现在发给每位同学一个,同学们再用它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度有几个回形针那么长。

  4、老师想学生展示真是的尺子并同步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尺子,分析尺子上数字、线段和线段与线段之间的含义,并让学生知道测量长度单位用的是尺子。

  1、学生举手回答自己的测量结果。

  2、学生思考疑问,得出结论。

  3、学生在课堂上带着好奇心重新测量起来。

  4、学生认真听老师分析尺子,认识尺子。

  1、让学生初步体验测量的形式和结果

  3、使学生形成测量物体要统一一个标准的概念。

  4、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数字和线段的意义,认识1厘米的概念,知道生活中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练习巩固1、课件展示询问学生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

  2、让学生在课堂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并用课件展示画线段要注意点事项。

  3、课件展示让学生比较蚂蚱和蟋蟀谁跳的距离远?1、学生思考并踊跃发言。

  2、学生踊跃上黑板作画并积极动手画出5厘米的线条。

  3、同学们纷纷猜测起来

  1、加深学生对1厘米概念的理解,巩固新知。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巩固知识和了解学生是否会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对距离远近的估算能力和巩固学习内容。

  4、课件展示练习题:判断题,下列题目对的打√,错的打×,让学生起身来回答。

  4、学生踊跃举手发言

  4、巩固新知并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等。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一:第2、7、9题学生课下做让学生巩固新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3.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4.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5.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二、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三、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材设想】

  一、背景分析

  “统一长度单位”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这是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明显差异。教材的主题情境是: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并提示:“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再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并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两个操作层次,实际上都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虽然教材中两个操作层次最终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维角度不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呈现时,常常省略了知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这样的知识还是会感到抽象困难。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交流物体长度的经历比较少,要他们分层、理性地还原本教材知识内容的建构过程,是有相当难度的。

  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呈现以及预期落点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

  二、策略选择

  1.变素材,降落点。

  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现有思维发展水平,改变操作层次,简化思维难度。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的落点也适当调低,让学生能体会到长度单位不统一会给日常生活、交流带来不便,能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体验。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操作、体验感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本节课应注意安排设计多项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动,努力使知识的还原建构过程生动活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样,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了解该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初步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实际动手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导入新课,交流测量方法

  2.动手测量:桌子的宽。

  3.汇报结果:测量工具和结果。

  4.讨论交流:多样的结果。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

  (1)教师介绍1厘米

  (2)学生找找1厘米

  (3)师生比比1厘米

  (4)学生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

  三、应用

  (1)撕一撕:动手撕一段1厘米长的纸条。

  (2)估一估:书本等物品大约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9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 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 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 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编排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编排

  1.长度单位

  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①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左上图)

  ②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右上图)

  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三个题目都是让学生估计或测量每种物品大约有多少个长度单位,由直观逐步抽象。

  第1题,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观地估计出来。

  第2题,学生不再使用多个测量标准与被量物体进行比较,而是使用一个测量标准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量完一次后,从前一次量的终点开始测量。

  第3题,逐渐过渡到用1厘米的单位长度进行度量,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做准备。估计时,比第1题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

  认识厘米

  (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学生理解直尺是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① 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② 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2(用厘米量)

  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

  认识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① 实际观察米尺

  ② 量身高

  ③ 量臂展

  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

  (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线段

  认识线段

  教材的编排有所变化,原通用教材: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实验教材: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征:直、有两个端点。

  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

  画线段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学建议

  1. 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改编。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

  【教材分析】

  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从呈现形式来说,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学情分析】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探究新知→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

  巩固应用→通过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长。

  2.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领的动画片。

  师:在长颈鹿和小羊比本领时,为什么长颈鹿赢了?

  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

  师: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还是5米?由此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课件出示高大的长颈鹿图片。

  师: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师: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相比,谁高?

  生:长颈鹿比我高。

  2.议一议。

  提出问题:长颈鹿高5厘米还是5米?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长,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向全班汇报作准备。

  3.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5厘米就是5个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宽量5次的长度,这跟我的中指的长度差不多,长颈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觉得长颈鹿有5米高。

  生2:我尺子上从0到5的长度就是5厘米。

  这太短了,还没有长颈鹿的耳朵长,所以我觉得长颈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还没有长颈鹿的脖子长,我觉得长颈鹿有好几个1米,应该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还没有长颈鹿的脚高,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长颈鹿一样高,所以长颈鹿是5米高。

  ……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长度,在括号里画“√”。

  (1)黑板长:①3厘米()②3米()

  (2)橡皮长:①2厘米()②2米()

  (3)大树高:①10厘米()②10米()

  学生自己辨别以上物体的长度,教师及时反馈。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橡皮长2厘米长颈鹿高5米

  大树高10米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的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长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正确使用厘米尺测量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尺彩带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买卖”彩带

  (1)国庆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彩带回家做装饰品,我发现你们手上就有一些漂亮彩带,愿意卖给我吗?不过,我要按它的长度付钱。

  (2)学生用学具袋里的物品量彩带的长

  (3)激发矛盾:同样长的彩带卖的价钱不同,这样公平吗?

  (4)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就不会出现刚才不统一的现象了。

  2、买贺卡

  (1)老师在买节日贺卡时遇到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2)贺卡问题

  (3)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练习(课件显示)

  三、认识厘米

  1、认识直尺

  介绍直尺上的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大格、小格等。

  2、认识1厘米

  课件演示直尺上的1厘米

  学生比一比1厘米的长

  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指出尺子上的3厘米、5厘米、7厘米

  四、用厘米量

  1、例2:

  课件演示不同量法

  学生判断:谁的量法正确?为什么?

  2、正确量法:电脑老师是怎么说的?

  五、巩固实践

  1、正确读出各物品的长度。

  2、量彩带。

  3、量数学书的短边。

  4、估计奖品的长,再量一量。

  六、资料介绍

  七、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尝到了哪些知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12

  课题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

  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学情分析:

  复习米和厘米,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算和测量,对于角和直角的复习,则使学生学会在几何图形中发现角和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复习观察物体,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而复习认识时间,让学生认识时、分和间隔5分钟的时间的读写,并会运用时间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1、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2、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第105页第10题中的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4、组织完成104页第9题

  (二)观察物体(课件出示汽车观察图)

  1、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观察物体时,要多

  从几个方向观察。

  1、 观察圆柱,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2、 观察球和正方体你又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3、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物体?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学生独立完成105页第11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想一想,填一填。

  (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作单位。

  (2)一枚图钉的长约1()。

  (3)过两点可以画()条线段。

  (4)学生用尺上“0”刻度到“10”是()。

  (5)1厘米1厘米地数,数()次是9厘米。

  (6)70厘米-15厘米= 44米+26米=

  35米+18米= 56厘米-28厘米=

  1米-30厘米= 64厘米+28厘米=

  四、总结评讲,升华目标

  这节课你学到了的什么?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14

  长度单位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指名回答。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15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

  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08-06

《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10-0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精选15篇)08-12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20篇10-1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教学设计10-27

统一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10-11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6-17

《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08-04

人教版《长度单位(厘米)》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07-13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