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21 20:16:5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日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日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出》教学设计

《日出》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生字新词和新颖鲜活词汇。

  2、品读文章精彩的词句,欣赏雄奇瑰丽而富于活力的泰山日出奇景。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4、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感受作者真挚热烈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对语文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但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不注意听讲,字迹潦草,不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等。学生的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泰山日出

  导入新课:

  同学们,登泰山,有一件事不可不做,那是什么?(激起学生品泰山日出的热情)让我们一起随浪漫的诗人徐志摩一起去欣赏他心中的泰山日出奇景。

  活动2【讲授】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曾赴美、英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他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活动3【活动】品读精彩语言

  (一)老师和个别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学生静听文章朗读,注意:

  1、标记需要积累的生字新词及传神词汇。

  2、标记文中描写日出景象的词句、语段,并初步品读。

  (二)品读展示:

  1、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莽莽苍苍雾霭溟蒙(míng)飒飒(sà)层累(lěi)毳(cuì)饱饫(yù)无餍(yàn)醒豁(huò)平拓

  热奋:热烈,兴奋。默祷:默默地祈祷。

  涛澜:波涛,波澜。消翳(yì):消失并湮没在欢欣里。

  2、朗读品味,交流展示:

  朗读你标注的描写日出景象的语句,选择最精彩的加以品读,并在自己欣赏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各自欣赏到的精彩语句。

  老师预测精彩点并注意在学生的回答中适时引导学生学会品读精彩语言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1)、描写日出的语句;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

  (一系列美好事物的罗列展现日出时云彩的变幻美,多重比喻再现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与奇丽,让人产生美的遐想)

  “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鱼龙的比喻,显现日出时活跃而变幻莫测的动态美)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的驰骋。”

  (揭示东方巨人的觉醒,并用传神的比喻显现活跃而变幻莫测的动态美)

  “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得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缘。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反等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关注比喻和拟人修辞的重点词句,如“雀屏”的形态美,“金”的色彩美,以及拟人中的不可遏制的力量美)

  (2)、描写云海的语句:

  (对比两次云海描写,感受静态美到动态美的转化,品读日出到来时的活跃与生机,感受光明到来时的欢欣)

  “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地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3、老师放映“泰山日出视频”画面,学生朗读并尝试背诵“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在热奋的驰骋。”

  4、你能用文中的两个短语来概括泰山日出之美,美在何处吗?

  关注“瑰丽荣华的色彩”,“伟大普照的光明”。

  (三)主题探究:

  如此充满瑰丽而雄奇日出景象饱含无限的绚烂,美好,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品读欣赏泰山日出的眼睛里饱含怎样的心灵吗?思考:

  1、如此瑰丽、雄奇的泰山日出奇景触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灵感想?你如何理解作者对日出的这些感受呢?

  (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出发,品读作者对光明的渴望)

  “在航过海的人……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

  (对比衬托泰山观日出的美妙,雄奇。更彰显企盼心境)

  品读“我躯体无限的长大……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悲喜交互的热泪……”

  (排比,短句,一气呵成,形象表现巨人迎接日出时迫不及待而一往情深的情感)

  “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传神写出目不转睛的注视状态,仿佛在呼唤,在催促,在协助光明的伟大诞生,传神的体现出对日出的企盼)

  品读最后三自然段

  (当光明胜利之时,诗人的心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响彻四方八隅的只有他颂美的歌声,他在为东方的复活而歌唱,为光明的胜利而赞美,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与联想)

  2、齐读最后三自然段,再次感受真挚而热烈的情感。

  3、太阳升起时,诗人慨叹“东方之复活,光明的胜利”,那么这个东方仅仅指东方的天空吗?光明仅仅指阳光的普照吗?

  老师顺势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相关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明确:光明不仅指日出的光明,还指社会的光明。作者描绘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也是表达中国诗人对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

  (四)比较探究:

  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对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描写,品味三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再次品读精彩,并将精彩语句当堂背诵)

  活动4【练习】巩固提升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饱饫()无餍()醒豁()厚毳()溟濛()

  飒飒()蜿蜒()祈祷()玛瑙()消翳()

  ②朝xù()长róng()雾ǎi()quán()石平tuò()

  久mù()guī()丽八yú()神jū()临lì()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①观②朝

  ()()

  ()()

  ③奇④约

  ()()

  3.选出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莽莽彻成弥漫依稀B.平辅飘荡催促崇拜

  C.婉似默祷馒形浮礁D.玫瑰紫荆驰骋涛澜

  4.下列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饱饫:吃饱。

  ②无餍:不能满足。

  ③莽莽苍苍:无边无际。

  ④醒豁:清醒豁亮。

  ⑤见所未见: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

  ⑥溟蒙: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

  ⑦蜿蜒:弯弯曲曲的龙蛇。

  ⑧临莅:来到﹑来临。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

  C.②④⑥⑧D.①③⑤⑦

  5.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结构完整,构思独特,呼应巧妙,其想象更是不同凡响,紧扣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

  B.作者把对光明的歌唱,对光明的赞美表达到了极致。

  C.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

  D.课文是一篇散文诗,着重在抒情、幻想、暗示。

  6.下面都是含有“泰山”的成语或俗语,其中的“泰山”不是指东岳泰山的一项是()

  ⑴泰山鸿毛⑵泰山压顶⑶泰山压卵⑷泰山其颓⑸稳如泰山

  ⑹安如泰山⑺泰山北斗⑻泰山梁木⑼一叶障(蔽)目,不见泰山

  ⑽有眼不识泰山⑾泰山压顶不弯腰⑿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⒀泰山虽高,遮不住太阳⒁泰山倒了恩情断

  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在热奋的驰骋”这段文字。

  2、积累徐志摩的几首诗并尝试背诵。(例如《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

  活动6【活动】板书设计

  泰山日出

  生字词:探究讨论:

  饱饫无餍

  醒豁消翳

  厚毳溟蒙

  飒飒蜿蜒

  活动7【活动】教学反思

  离开了语言的品读,语文教学便失去了魅力。对徐志摩先生这篇“浓的化不开”的文章,一开始我很是担心学生会望而却步,因而浮躁阅读,品读不出应有的内涵与神韵。但此节课以“拆——猜词义”为引子,诱发学生品读语言之法,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传神词汇和生动修辞手法所创造的精彩语句,从而理解了作者浓烈而真挚的情感。

  同时倡导合作探究,采取小组评价的方法,小组内互助并互评,小组外竞争互评,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日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根据课题理清课文脉络,找到相应小节,并了解游记的一般写法。

  2、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

  3、欣赏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认识泰山,导入课题

  (课前播放泰山影像资料)

  师:说到中国的名山大川,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五岳”

  (出示齐读)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师:说到五岳,人们必然会想到素有五岳独尊、五岳之长之称的泰山。

  (出示齐读)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交流

  (1)闻名中外

  A、你还能想到哪些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出示)

  B、泰山如此有名,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对它的了解?

  泰山的闻名不仅因为它的无限风光,还因为它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泰山的闻名是因为它无限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早在1987年12月11日,泰山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游览胜地

  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使得泰山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

  带着对泰山新的认识,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句子)

  过渡:能够亲自登上泰山,一览泰山美景,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将共同学习第十七课,一起去——(齐读)登泰山观日出

  二、抓住课题,理清文脉

  1、师: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两个部分内容(指名说)

  请你快速找出相应的小节。

  交流:2——6登泰山 7——8观日出

  2、师:为了看到泰山之巅云开日出,作者凌晨就开始了登山。(出示)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第2——6小节,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登山过程的。

  3、师:(黑板出示线路图)这是作者登山的部分线路图,我请两位同学根据刚才所圈划的语句完成这幅线路图。(分左右部分,时间、地点)其余同学在书上的空白处试着画一画线路图。

  师:从线路图上,你发现登山部分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交流:时间推移地点转换(这就是一种时空转换的写作顺序)

  师:这两种写作顺序穿插记叙我们也称之为时空转换顺序,这是游记这种文体写作的一般方法。(板书:游记)

  (结合线路图引说登山顺序)

  三、深入研读,指导写作

  1、师:巍峨含柔媚,清风草木香。(出示)作者在登山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仔细默读第2——6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交流,逐句出示

  (1)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山势高)(指名读)

  (2)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山势多变)

  (3)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云雾美)

  (4)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路面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山路险)这山路真似九天银河,让人举步维艰。(指名读)

  2、通过学习,你发现这四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1)这四个句子都是写泰山,但是描写各不相同。你看——出示红色字体,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角度不同,感受就不同

  (2)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修辞手法好处就在于能够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但是,同样是比喻,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出示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有的像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小结:不再是简单的比喻,比喻的同时还写出了云雾的动态美。谁能读好它,读出这种云雾扩展飘动升腾的感觉。

  指名读,男女生齐读

  3、这真是“白雾横天,飞云遍岭,一片虚幻迷朦”啊。这云雾还像些什么呢?你们看——(出示云雾图片)

  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也试着来写一句比喻句,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上两三句或者用上动态描写的手法。

  出示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

  交流、点评

  小结:山的静与云雾的动相映成趣,这真是巍巍泰山多胜景,青山云雾共长天。

  4、过渡:作者从凌晨两点半开始登山,到达日观峰,已是7点10分,这漫长而且艰辛的登山之旅,为的就是看到泰山日出啊。

  5、(1)出示“泰山日出”图片

  师:用一个词语说一说这日出带给你的感受。(壮美蔚为壮观……)

  带着这样一种感受,自己先大声地读一读日出的过程并试着完成这样的填空。

  (2)填空

  (3)从所填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作者抓住颜色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

  (4)引读日出时的句子(这里作者抓住的是日出时形状的变化来写的。)

  (5)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读好它

  6、日破云涛万里红,看到日出,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齐读)“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情不自禁”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

  作者抑制不住的是历经艰辛登上泰山的之后的喜悦,抑制不住的是看到难得一见的泰山日出的激动。带着这样一种心情,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呼喊——(引读)“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登临了泰山,仰泰山之——(高),览云雾之(美),察山路之(险),观日出之(壮丽)。同时还感受了作者比喻的精妙,动态描写的逼真。这登泰山观日出真是“幽径通天,云雾飘盈,无尽胸臆,冉冉朝阳里。”让我们再读课题,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第十七课登泰山观日出)

  《登泰山观日出》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杜甫是我们熟知的一位大师人,他写过一首诗叫《望岳》,一起来念一念其中的这两句。(出示)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意思就是说,登上了那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杜甫所写的这座山就是泰山(板书:泰山),从杜甫的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高大。

  生2: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雄伟高峻。

  生3: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高耸入云,它把旁边的山都给比下去了。

  师:是啊,泰山被推为五岳之首,五大名山中最高的一座。今天我们就要跟随着作者的步伐登上这座高山去观看那里的日出。(板书完整课题)一起来读课题。

  生:登泰山观日出。

  师:课题由两个短语构成,中间略作停顿,再来读一读。

  生:登泰山观日出。

  二、初读课文,感知写作顺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出示默读要求)谁来把要求念一念?

  生:(1)依据课题,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然后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了这两部分内容之后的感受。(2)这篇课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游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用直线划下有关语句。

  (生默读课文,思考圈画)

  师: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划分和感受。

  生1:1-6小节写了登泰山,读了这个部分,我感到泰山非常的雄伟高大。7-9小节写了观日出,我感受到了日出的变化多端。

  生2:我也是这样分的,我感受到泰山的巍峨高大,感受到了日出的壮丽多姿。

  师:看来,泰山和泰山日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呢?找到作者的行踪了吗?

  生1:我找到的句子有:第二小节,凌晨2时半,我开始登山;第三小节,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7点10分,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师:有没有谁要补充的?

  生2:到达对松亭之后,作者经过了南天门,最后才达到日观峰的。

  师:我们再请个同学来完整地说说,先说时间,再说地点。

  生3:凌晨2点半,我开始登山。

  师:开始登山,也就是说此时我们在——

  生:山脚下。(板书:凌晨2点半 山脚下)

  生3:4点半,到了中天门;天微明十分到了对松亭;途经南天门,7点10分,登上了日观峰。(师板书相应时间和地点)

  师:发现了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

  生:作者是按照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来写的。

  师:是啊,作者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顺序写了这篇游记。(板书:时间 地点)

  三、研读课文,欣赏美景,感悟写法

  (一)研读“登泰山”

  师:课文1—6节,作者写了登泰山的整个过程,一路上,在不同的地方他看到了怎样不同的景色呢?默读这几个小节,把作者看到的景物找出来。

  (生默读圈画)

  生1:在山脚,他看到了整个泰山;在对松亭看到了山势和云海。

  (板书:整个泰山 山势、云海)

  师:山势就是什么?

  生2:就是山的形状。

  师:是的,山的样子、形状。那么中天门、南天门这儿呢?

  生3:中天门天还黑,作者忙着赶路,所以没有写到景物。在南天门,作者看到山路,也就是有高又窄的石阶。

  师:真是好孩子!读书真仔细!中天门一笔带过,是略写;南天门写到的景是石阶,但这一节更多的是在写人。

  师:(指板书)作者写景的时候用上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描绘了“整个泰山、山势、云海还有石阶”,那么让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地方的美景呢?这里的景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曲线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批注。

  (生朗读课文,并作圈画、批注)

  师:和大家来交流分享一下吧。

  生1: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一句: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这个句子用上了比喻,把泰山比作成了一堵墙,形象地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大的特点。(板书:高)

  师:发现作者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的特点,再找找,句中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出了泰山的这个特点?

  生2:还有“顶天立地、天有多高、山有多高”这些词语也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大的特点。

  师:(出示夜色中的泰山的画面)看,这就是顶天立地、高耸入云的夜色中的泰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师:继续交流。

  生1:我最喜欢的是对松亭的云海: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句话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云比做成了棉絮、绸带、浪花,让人感受到了云海壮观美丽的特点。(板书:美)

  师:也注意到了修辞手法的运用,那么,这里只用到了比喻吗?

  生2:还用上了排比。

  师:是啊,三个比喻组成了一个排比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边读边再好好感受一下,对松亭的云海究竟有哪些特点?

  生:(齐读)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日出》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欣赏乐曲《日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2.通过欣赏《日出》,感受、体验单簧管、英国管、长笛所代表的音乐形象以及单个乐器和乐队和奏所带来不同效果。在聆听音乐时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美。

  3.了解有关组曲的知识,了解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

  教学重点: 聆听音乐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

  教学难点: 标题性作品的特点。

  教学方法:欣赏法、联想法等

  教学准备:教学光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开始上课。

  二、导入课 师:

  听一段音乐片段(日出的主题音乐),谈谈你对这段音乐的感受。音乐在描写什么?

  三、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美国作曲家格罗非创作于1931年《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日出》的主题音乐。

  1.背景资料。 大峡谷是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河中游的游览胜地,峡谷长350公里,深600至1800米,宽8至25公里,河谷的谷底宽度不足1公里,两侧谷壁呈阶梯状。1919年被辟为国家公园。大峡谷的景观宏伟雄壮,气势磅礴。 《大峡谷组曲》全曲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日出》、第二乐章《赤色的沙漠》、第三乐章《羊肠小道》、第四乐章《日落》、第五乐章《暴风雨》。

  2.唱主旋律。

  师:下面我们把日出的主旋律再来熟练一下。 学生来一句句的跟唱。边唱边划拍。再完整一遍结束。

  3.师:完整欣赏一遍作品。同时边听边思考: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大峡谷日出升起是一种什么景象?(壮观、美丽)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讲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细细的感受一下音乐是如何来表现渐渐升起的日出?

  四、分段欣赏乐曲

  师:下面来分段欣赏。首先欣赏的是引子部分。要注意听出现的每一种突出的乐器是什么? 1。引子(先将引子部分完整听一遍)。 师:思考:这部分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或想法? 师:音乐在表现大峡谷的什么景象?(宁静、空旷)用什么乐器?——长笛。

  2.师:下面听第一部分。 师说:单簧管的演奏始终陪伴着,那么这部分音乐就叫——伴奏音乐。除了用伴奏音乐来表现日出的变化还能用什么来表现呢?

  师:请同学们来听这段音乐。边听边思考:这部分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主题音乐总共演奏了几遍?有什么不同?(旋律:流畅、抒情、优美)

  师:主题音乐由英国管,长笛奏出,后面变化的主题音乐重复还由英国管和长笛相继奏出。这里又出现重复的问题,而且还有变化。它在表现什么?——渐渐升起的不断变化日出。

  师:接下来听这部分音乐是独奏还是合奏?独奏与合奏有什么不同?

  3.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这部分音乐。 思考:这部分音乐是什么变了?——(是力度、速度、旋律、音乐情绪都变了) 师:最后音乐在辉煌的音响中结束。

  4.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画大峡谷日出变化过程给他画出来。

  五、教师总结

  这是一部游记音乐同时它也是一首描写性音乐,通过这节课的欣赏我们知道音乐不仅能传递感情而且还能表现大自然的景象。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音乐有自己的不同感悟,教师做好引导即可。教师一定要少讲,多让学生聆听音乐,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音乐,表述听到的音乐意境,每个人对音乐的感悟不一样,音乐是视听觉得艺术,让学生多听,大胆想象,发挥想象力。

《日出》教学设计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平、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第一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品评13自然段课文;

  第二课时诵读46自然段,质疑及交流收集的资料。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范、刹、镶的读音);

  3、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体会出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以机帆船的机器声衬托周围很静;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得益于作者常常不懈的观察);

  4、诵读、品评二、三自然段,体会出:

  (1)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2)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

  (3)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诵读、背诵13自然段。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固1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

  第二学时

  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1)目不转睛;

  (2)转眼间一会儿一刹那间;

  (3)浅蓝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

  2、自由练读第4、5自然段,抓住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3、品评最后一节,体会出: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4、质疑。

  5、练习背诵全文,可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6、相互讨论思考-练习3。

  7、交流收集的资料。

《日出》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人物形象分析。

  3、曹禺作品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

  1、重点: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话剧这样久演不衰。1933年,年仅23岁的他创作了第一部剧作《雷雨》,便引起了巨大轰动。1934年,又创作了《日出》。这两部剧作轰动了京津和上海,茅盾先生的一句“当年海上惊雷雨”,就是对其剧作社会效应的最恰当的评价。这也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简介曹禺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原名万家宝,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四、预习检测。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世故:处事经验。

  凄楚;凄惨痛苦。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

  狞笑;凶恶地笑。 萧条:经济衰微。

  五、戏剧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特点:

  第一,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舞台说明: 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六、理情节:

  1、理清剧中人物的关系并加以分类。

  黄省三 (不足者) 李石清 潘月亭(有余者)

  2、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明确: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

  3、理清情节发展。按剧本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情节

  开端: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李石清求情——求情

  发展: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指路

  高潮:潘月亭出场,黄省三慷慨控诉——控诉

  结局:黄省三昏倒在地,被拖了下去——打昏

  七、欣赏影音片段并分角色朗读课文。

  八、析人物

  1、黄省三为何一心想要复职?他当时的处境怎样?

  2、从黄省三与李石清的矛盾冲突以及黄省三与潘月亭的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

  1、黄省三李石清求情的理由有:一个月只花银行十三块钱,孩子饿得直叫,银行还在盖大楼,银行还添了新人,再累一点也心甘情愿。这些遭到了李石清的反驳:没饭吃,这不是粥厂,银行可以辞人,你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谁叫你一大堆一大堆地养孩子。见求情无望,黄省三只好泪汪汪地告辞,可是刚走两步,黄省三忽然跑回来,因为他无路可走,无处可去,为了饥饿的三个孩子,他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别无他法。

  2、从文中的矛盾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有如下性格特点:

  他非常的卑怯,懦弱。从他的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显然非常“胆小”;他只会“苦笑”、“他凄凉地”“又卷弄他的围巾”“嗫嚅地”,不断地“乞求”。被愚弄了,竟还会燃起了一线希望”“脸红、不安”“嘴唇自动”“惧怕地”。李石清的无情羞辱,给他指出了去偷去拉洋车,最后竟唆使他去跳楼自杀。听了李玉清的一番冷酷无情的话黄省三“忽然爆发地悲声”“帮帮我,我不能死,为看我的孩子们,活得再苦我也死不得”、到这里黄省三与李石清发生了一场大冲突。一个残忍冷酷,毫无人性,一个卑怯,懦弱;一个冷言冷语将人往绝路上逼。

  接着潘月亭上场,黄有三的下跪求情惹恼了他,厉声地让黄滚开。潘月亭的唯利是图、凶狠残忍使得黄省三内心积压已久的怨恨突然暴发出来,他“疯狂似的又哭又笑地抽咽起来”“两手捶胸”“尖锐的声音,不顾一切地”“愤恨地”指责“你们真是没有良心,你们是贼,是强盗, 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最后被潘月亭狠狠一拳打昏。为了他的孩子,为了那每月的十三块钱发出愤怒的吼叫。“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抓住潘经理的衣服)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可以看出他也有反抗、刚强的一面,但只是被逼无奈所为。

  九、研环境:

  《日出》是以 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十、揭主题:

  剧本描绘了“不足者”的备受欺凌,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正是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十一、拓展训练

  如果潘月亭是当时社会上层人物代表的话,那么李石清就是上层与下层人物之间的枢纽。潘月亭渡过了临时的难关之后,他一改对李石清的态度。对李石清的话语中暗含嘲讽和杀机。李石清最终被炒了鱿鱼,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李石清转眼之间由襄理变成了扫地出门的“废物”。

  阅读上面资料,由李石清最终的结局猜想潘月亭的命运又会怎样?从而揭示了什么?

  他精明、能干、咄咄逼人,然而终被辞退。潘月亭在辞退李石清之后,也难逃破产的命运。曹禺在剧中表现了上流社会的尔虞我诈和腐朽糜烂,表现了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揭露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本质。非常有力地表现出了那个社会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和人与人间冷酷无情的关系.

  小结:这场戏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结构严谨完整。简洁紧凑得就像一出独幕剧一样。人物个性鲜明。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思想也在变化,这是这场或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日出》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光彩"、"光芒",会用"目不转睛"、"果然"、"终于"、"不仅……连……也……"等词语造句。

  3、理解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句子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

  4、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并能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篇描写日出或日落时晕色的短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两段写作者在一般情况下观察到日出的景象和在特殊情况下(多云)观察到日出的不同情况。

  难点: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1~3句,抓住"然而"、"后来"这些词语,理解太阳的动态和云片色彩变化,想象当时天空的美景。然后着重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这时候,不仅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想象这时阳光照亮一切的奇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尝试设疑、突出主线、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五、使用媒体: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欣赏过日出的壮美景观吗?

  那海上日出的景色大家一定没见过,今天,我们就跟随巴金老先生一同去欣赏一下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神奇。

  二、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巴金的资料

  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1904年生,四川成都人。1927年到法国留学,1928年底回国。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赶巴黎留学,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海上日出》是第23篇

  三、看视频听朗读,欣赏巴金笔下的海上日出的美景。

  四、学生交流看后感受。

  五、处理生字词

  1、指生读,齐读相结合。

  2、指导书写。

  3、重点讲解“辨”(结合着辩和辫识记),“镶”

  3、这一段与全文关系怎样?(结构上有提挚全文的作用--全文总起。)

  六、自读课文,学生质疑

  七、梳理问题,精读释疑,师生共同解决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作者描绘了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3、日出时的景象是怎样变化的?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太阳还没有露面之前,天空的颜色有些什么变化?

  (2、"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这句话中"知道"是什么意思?

  (3、个别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课文5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描写太阳升起的过程的?

  (4、文章用了哪些词句分别写出了太阳升出海面时的颜色、形状、光亮、动态的?

  (5、导读第三自然段。

  (6、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7、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4、天空有云时日出景色如何 ?

  (1、指名读第4、5自然段。思考:两个"有时候"各指什么样的情况下的日出景象?

  (2、当云薄时,海边的臼出是怎样的景象?

  板书:水天一色一片灿烂

  (3、当云很厚时,日出又是怎样的奇观?

  (4、第5自然段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5、齐读第4、5自然段。

  5、为什么作者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齐读第6自然段。

  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哪种表达更好,为什么?

  a这不是伟大奇观吗?

  b这是伟大奇观。

  八、小结

  日出是壮美的,人人都见得到,但巴金老先生却能将它写的如此神奇壮丽,不仅源于他细心是观察,还源于他掌握了正确的描写方法,能按规律,按顺序使美丽景色以文字的形式再现眼前,用词造句十分讲究,这同样是老师对大家的要求,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做到以下几点:

  1、细致观察

  2、按顺序描写

  3、语言要形象生动

  九、在不同的地方观日出会有不同的感受,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一下《黄山观日出》又给你什么感觉?

  十、重温课文朗读视频

  十一、布置作业

  1、学习第三自然段,将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描写出来

  2、摘抄文章的好词好句

  六、板书设计

  7、海上日出

  好天气

  伟大的奇观 有薄云 热爱大自然

  有黑云

《日出》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壮观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解题释意,范读课文

  1、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写下的“海上日出”回答了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写景的课文,日出: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在什么地方看日出,从题目可以看到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3、范读课文。

  二、按预习题预习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听写生字。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刹那:形容时间极短。

  重围:层层包围。

  奇观:指少见的雄伟美丽的景象。观,景象。

  3、想想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上日出的?引导学生讨论各自然段内容并归纳。

  第一部分(1)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

  第二部分(2~5)叙述了几次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色,具体描写了日出过程中景色的变化。

  第三部分(6)观看日出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文中找出赞美海上日出的句子

  1、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什么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真是伟大的奇观!

  2、让学生思考:尾句中“这”和“奇观”是指什么,与题目有什么联系?(“这”和“奇观”都是指海上日出的景象,题目点明了“奇观”指的是什么?尾句赞美了“海上日出”)。

  3、谁能把题目与尾句合成一句话?(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4、“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学习课文第一段。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时间:天还没有亮

  人物:我

  地点:海上

  事情:看日出

  环境:周围很静

  ⑵“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什么?与下文有什么联系。(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下文是多次看日出看到的景象。)

  ⑶小结:"海上看日出的伟大奇观是怎样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5、听写词语:

  浅蓝 红霞 范围 扩大 夺目 光彩 分辨

  灿烂 紫色 奇观 目不转睛 一刹那

  〖板书〗

  1海上日出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

  这真是伟大的奇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出的全过程。

  2、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选取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地方,画出不懂的句子。

  2、想想,平时读书时遇到不理解的句子你是怎样做的?(可以:①先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难句。②查阅资料理解难句。③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难句。④通过多读展开想像理解难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句子。指名读课后练习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种景象“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先讨论学习,拿出自学中不懂的地方大家共同研究。

  3、重点理解:

  ⑴“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为什么觉得太阳像负着重担?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句话是写太阳由露头儿至跳出海面的上升过程。是动态的。此时作者是在船上,船、人、海都在动,所以使作者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⑵“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先指名说“奇观”的意思,再说句子意思。(海上日出是伟大、雄伟美丽而又奇特的景象)先改成陈述句读一读,再想想反问句在这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课文中难句的。(①在难句的上下文,有对这个句子进行解释说明或提示的文字,读了这些文字,也就理解了这个句子;也可以根据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推断出难句的意思。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难句,就是联系生活中相同或相似的情形,通过联想、想象理解句子。)

  四、指导朗读

  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欣喜)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五、指导背诵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

  ⑴读背交叉。

  ⑵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

  ⑶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在熟读课文基础上进行背诵。

  〖板书〗

  1海上日出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日出》教学设计8

  《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是巴金的名作,它记叙的是巴金在旅法途中在船上多次看日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的追求结构很清晰,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出为看日出,我常常早起,第2至第5自然段写海上日出过程及景象的不同。第6自然段写作者对海上日出的赞叹,表达热爱祖国之情。

  课文的第2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日出前天空的颜色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就与前面描写天空颜色形成对比,让人很快想像到景色,这是太阳升起的序曲。

  第3自然段可以说是重点段,也是难点段。重点是作者很具体很细致地描绘了日出的全过程。难点也是这个过程。从最初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到最终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简单的几行文字,却使日出的过程呈一种动态的效果。抓住重点句太阳像负着什么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理解其中负着什么重担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冲破跳出这几个词,让学生体会过程是艰辛的。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最初日出费力到后来的跳出海面这个过程,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过程。第4、5自然段分别描述了太阳躲进云里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观察仔细具体,其中蕴含了科学道理。第6自然段以一个反问句结尾,加强语气,表现这就是伟大的奇观,总结全文。

  文章语言平实晓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典范,也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的范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目不转睛”造句。

  2、熟读课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给2―5自然段加小标题。

  3、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教学准备:

  师: 课件1:重点语句的幻灯片。课件2:日出的影像资料。

  生: 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观察日出的情景,摘录与“日”有关的词句并做好记录,搜集有关背景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二、 理清写作顺序。

  三、 学习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导语: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自然景观。用一两个词语或几句话说说你们看日出的感受。(生说)

  2、是啊,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板书课题:海上日出)看到题目,结合上节课的学习,你能想到什么?(生说)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开展 观察记录的语文实践活动,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联系学生生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目地在于渲染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指名朗读课文。

  讨论:文章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3、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共同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读读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句子的比较,使学生对反问句有了感性的认识。]

  三、品读课文,美读展示。

  1、 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

  (1)、画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自己理解句意的方法。

  (2)、小组内汇报,师巡视捕捉学情,理顺学而导的策略。

  (3)、集体交流:(指名3-5名学生汇报)

  重点理解:课件出示

  1、“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1)为什么觉得“太阳好像负着重荷?”

  (2)为什么是“一步一步慢慢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想。引导学生体会太阳上升时,给人的一步一步的感觉。

  (3)看录像,谈感受。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加上感情情朗读,这样情景交融,便于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景象的了解把握,以期达到入情入景之效果。]

  (4)读出自己的理解。(个人展示)

  2、“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1)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你愿意跟谁比一比读这一句话。(赛读)

  3、比较画线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

  (1)“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2)“太阳在黑云里放谢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

  (3)“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4)“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词句是课文的基本要素,也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意思相近词语的辨别,加深了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4、指导朗读

  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配乐)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指名展示,他人评价。

  [评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表能力,听读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养成有效倾听的好习惯。]

  5、齐读最后一段。

  [《海上日出》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写景散文,通过指导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而体味出课文意境。范读、指名读、齐读、默读、赛读、配乐读等多样化的朗读指导既能促进理解,也能展现学生的收获,实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四、拓展延伸

  1、默读思考,给2-5自然段加小标题。(提示:抓文中关健词 据板书)[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会用提炼关键词的方法来命题,培养概括能力]

  ,《海上日出》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与反思

  2、课件展示收集到的海上日出美景的图片。

  写上一句感受最深的话,可以摘抄,可以创作。[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种语言的积累,再创作。]

  五、指导背诵、积累文字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六、作业:

  1、背诵积累好词佳句(词不少于10个 句不少于5句)

  2、 给课文配画或配乐朗诵(二选一)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按时间先后的观察顺序

  开头—— 交代时间 地点

  日出前——颜色变化:蓝、红、亮

  伟大的奇观 日出时——跳出海面:慢慢上升、光彩夺目

  日出后——云中情景:射进云里、透出重围

  结尾——赞叹美景 (篇末点题)

《日出》教学设计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联系全文正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的全过程,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的壮观之美,让学生学会欣赏美的自然现象。

  二、学法引导

  仔细观察图画,再朗读课文,想一想,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分别是怎样的,在书中画出来,读一读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交流。

  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晴朗天气里日出的全过程,体会其壮观之美。

  (二)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想像的动态过程。

  (三)解决办法

  课文重点的突破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每句话读懂,体会太阳升起时的特点,同时通过图文对照,并利用不同形式的诵读体会的壮观之美,课文难点一是利用动态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想像基础,二是利用覆盖投影片加深理解。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交待学习方法,总结学习情况。

  2.学生自学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导入: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丽的。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的壮丽景象。

  2.谁看过?是什么样的?当时心情怎样?

  (联系学生生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

  1.说说图1、图2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学生简单描绘)

  2.文中哪些段落写了太阳升起的景象?指名读课文。

  注意正音:一纵一纵() 一刹()那 镶()

  (三)目标完成过程及重点难点学习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文章里作者向我们交待了什么?

  (时间——天还没有大亮。地点——在海上。环境——周围很静。事件——看日出。“常常”说明“我”多次观察日出。)

  2.小结第一自然段,写出了作者在海上看日出的时间及周围环境,点出下面是作者多次观察日出的所得。

  3.讲读第六自然段。

  (1)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哪一自然段作者热情赞美了这一自然景象?找出来读一读。

  (2)出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①说说什么是“奇观”?这指什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少见的景象;“这”指日出的景象;整句话指是雄伟、壮丽的景象。)

  ②为什么说是雄伟、壮丽的?是一种奇观?(不要求回答。)

  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描述了的哪几种景象?

  (讨论回答:明确写了晴朗的天气和有云情况下的。)

  ③全文分为几段?每段讲了什么?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我”常常在海上看日出。

  第二段(2—3)讲作者在晴朗天气看到的。

  第三段(4—5)讲作者在有云时看到的日出。

  第四段(6)总起来说是伟大的奇观。

  (上述要求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由于课文层次清晰、内容明了,尽量让学生自己概括段意)

《日出》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四、作业

  朗读课文。

  抄写课后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二、三自然段。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二、三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讲读四、五自然段。

  在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图,指导观察: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太阳在什么地方,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观察后说说。

  云薄时的日出是怎样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云厚时的日出又是怎样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理解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的景象,还有太阳从云里出来后,太阳、云和海水呈现的景象。学生看看、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三、出示练习: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填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换词比较“镶”“透”“染”,说说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朗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四、讲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读,理解“奇观”的意思。

  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使这种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练习朗读全文,试着背诵课文。

  指导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五、总结:

  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背诵课文。

  听写生字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做一课一练。

  预习《燕子》。

《日出》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观察日出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2.学习文章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写法。

  3.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如何借助衬托、对比等写法,表现壮观和瑰丽的日出。

  难点:文章细述两次未见的日出,并引述海涅、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描写,对后文描写日出起了什么作用。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带学生去观察天空,并完成200字左右的描写性小作文。

  观察前指导:

  ①用心灵去亲近自然。不同的人观察同一景物会有不同的体验,受到个性、心情、角度等等的影响。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②观察要细致。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观察,如:天空的颜色,天上各种景物的特点和变化等。并用心体验:这些景物景象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和想象?

  ③描写也要细致。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来帮助表达。

  批改时注意:

  ①真实的个性化的感受。

  ②生动细致的观察与描写。

  (二)安排本文的预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以讲评上一课时的小作文引入。讲评的着重点:能观察和写出景物的基本特征;孩子的个性化体验形成的不同情趣;描述景物的语言的生动性。

  现在我们来阅读欣赏《日出》,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和描写日出的。

  (二)解题

  参见本教材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注意介绍写作时间与背景。

  (三)学习新课

  让孩子挑选他们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可集体读,也可分组或一个一个轮流),并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

  1.朗读指导:注意重音与节奏。如:

  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

  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

  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重音:“.” ;停顿:“/”)

  2.讨论:作者的描写跟刚才你们的描述是不是完全一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关于日出、特别是色彩方面的新词句有哪些呢?

  引导学生注意本文细致的观察和描写,以及采用修辞产生的效果等。

  (1)细致写出日出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天空呈现的色彩变化。如:

  清冷的淡蓝色黑沉沉红带红海暗红色的光黑色无边磁蓝色墨蓝色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更红更亮的小片晶光耀眼整个世界大放光明

  (2)采用比喻产生的表达效果。如: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问:海涅的这组句子中,“一片白浪的海”“洪水泛滥”到底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云海和它的状貌。作者实际是站在布罗肯高峰上,他说“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像是”,“使人以为”就是说并不是真的,“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山峰的大部是被云海所遮蔽,给人造成了错觉。这里用了借喻的手法,写出晨曦微明中从高峰远望,云海茫茫给人的印象。

  提示:如果直接写“云海”,因为常见,就很难给读者新鲜的冲击力,而作者这么一写,就把他那份独特的感受,细腻而生动地推到读者眼前了。

  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上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

  问: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诞生过婴儿的母亲”来比喻整个宇宙?这个比喻与后面的议论有什么关系?

  ——与文章所表达的歌颂祖国的主旨相关,因而对后面以议论抒情的方式来歌颂新中国起到铺垫的作用。写作年代是1958年,新中国刚成立9年,全国正处于政治理想的激情中,作者亦同。

  提示:比喻是散文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目的是使表达的事物生动形象。但是,用什么来比喻是有讲究的。使用比喻,要注意在感情上,语言风格上的一致性。

  (四)布置作业

  1.本文重点字词练习:解释词义,完成加点的字的注音写字。

  萧瑟绯红拂拂无羁簇拥瑰丽黛色

  2.背诵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

  (一)朗读最后一段

  (二)问:上节课我们好像在探讨“怎么写好景物”,谁能告诉我,到底要怎样才能写好景物呢?(板书)

  ——细致地观察;细致准确生动地描写;采用恰当的修辞;前后描写的一致性和整体性等。(板书)

  (三)问:但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想让大家来帮我解决。你看:

  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

  作者采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把云层形容为主动让开的“急流”,这是云层的实际状态,还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呢?

  还有: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一轮朝日。

  “肃穆的欢悦”是太阳自身的状态,还是作者主观的感受?

  ——事实上,本文许多句子都是这样。要写好景物,除了准确细致地观察和描写以外,一定还要有本人心灵的加入。才能够写出与众不同的那份感受,才能让文字活起来。(板书)

  古人说:“以情观山,则情满于山”,不论观什么,都应如此。我们今天讲的,可以说是“以情观天,则情满于天”吧。

  (四)问1:老师还有问题,本文不是写日出吗?可是你们翻翻,全文作者直接写日出的感受的篇幅有多大?

  ——才五分之二!另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是引用别人文章,还有五分之二左右是写自己在印度和黄山两个地方没看成日出。(板书)

  问2:把这么多的文字花在这些方面是不是跑题了?

  ——不是跑题。这样写使文章的表达丰富了。用别人所经历的日出来烘托自己经历的日出,用自己两次特意等待日出却终竟失望,来蓄势反衬出这次飞机上看到的日出,显出此次观赏的弥足珍贵。

  这样的写法也是散文常见的写法,我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

  (五)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写文章时不要为了“形散”,而没有主题地随意乱侃,或虽有主题,却没有按照主题来选择和组织材料,那样都会使文章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六)总结:如果说,上节课我们完成探讨的是“怎样写好景物”,那么本节课我们探讨的是——“怎样写好写景的文章”。(板书)

  1.记住无论描写什么,都要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有自己心灵参与,文章才可能活起来。

  2.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和增加文章内容情感的丰富性,谋篇布局可以采用烘托对比的写法。

  (七)现在我们就牛刀小试一下

  当堂完成小作文修改:将小作文发给大家,上边已经有老师对一些需要修改的语句画出的批改线条。要求大家根据所学的方法,再次修改自己的小作文,然后誊抄在作文本上,作为正式作业。

  (八)作业

  1.完成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

  2.默写最后一段。

  附板书设计:

  日出

  怎么写好景物:怎样写好写景的文章:

  细致地观察

  细致准确生动地描写+心灵的参与(主观感受)

  采用恰当的修辞文章表达的丰富性

  前后描写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烘托、对比

《日出》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过程与方法:

  由观看戏剧导人课文,然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划分层次,最后对出场人物的语言言、动作、表情等进行分析,从而剖析人物性格,探究当时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难点:了解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一定知道现代文学史上才华出众的现实主义作家曹禺,也一定有很多同学看过根据他的剧本演出的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或拍成的电影《原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剧作《日出》。1. 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国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朋旦剑篇》、《王昭君》和改编巴金的《家》等著名剧本。

  2.抽取同学介绍作者,并做补充说明。2.积极配合教师,回答问题。

  3.请一两个学生谈谈自己对戏剧这种体裁的认识,并做戏剧常识介绍。3.就自己的了解谈谈戏剧的常识,并认真听取老师介绍:

  二、作品朗读

  1.师:要了解剧本,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与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将自己融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因此读就非常重要。下面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课文。注意在朗读时仔细体会角色的情感与心理活动。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角色个性与戏剧语言特色、要注意将自己设想成为所读的角色。

  2.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做总结评价。2.听教师总结,吸取经验教训。

  三、本课小结

  本课时通过对剧本的观看与朗读,初步接触了剧本情节,并对作家及一些重要

  戏剧常识有了一定了解。

  (第二课时)

  一、情节分析,主旨揭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向学生介绍整个剧本的情节,便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1.听教师讲述情节,了解全剧内容

  2.指导细读剧本,请一至二个同学试着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2.细读剧本,思考分析并积极回答问题。

  3.请几个学生就自己的理解概括剧本的中心思想,进行评解并揭示课文主旨。点拨:《日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尔虞我诈,而下层社会却饥寒交迫、痛苦挣扎。3.思考回答剧本中心思想。生:该剧本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二、段落研读,人物分析

  1.选取重点段落,抽取同学分角色朗读。1.按教师要求分角色朗读。

  2.师:剧本主要通过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课文描写了黄省三和李石青、潘月亭之间的几次大的冲突,它们分别是哪几次?从这几次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2.在教师指导下对朗读段落进行具体研读,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三、本课小结

  通过对剧本的具体研读,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并对人物形象、个

  性特色进行了详细分析。

  四、课末板书设计

  日 出

  曹禺

  黄省三——李石青

  黄省三——潘月亭

  黄省三性格特点:卑却懦弱

  (第三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戏剧各要素分析讲解1.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等特点

  2.指导完成练习2.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一、戏剧各要素分析讲解

  1.师:《日出》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有相应的变化。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下边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剧中人物的语言。 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1.体会剧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2.补充分析其它要素,动作、表情、人物上下场等。将内容板书。2.听教师补充讲解,积极思考引申。认识到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二、练习

  1.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三、四,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讨论黄省三的命运及文中破折号的作用。

  2.指导完成随堂练习。掌握疑难字词。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黄省三的内心世界。

  4.组织讨论,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六。

  三、本课小结

  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研读,具体分析了语言表达与人物形象、个性特色塑造的关系。

  随堂练习设计

  1正确认读并解释下列词语,体会其韵味。

  凄凉 嗫嚅 萧条 世故 凄楚 愤慨 狞笑 安分守己

  2:从黄省三的悲惨遭遇看社会现实。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及提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字数500左右。

  补充资料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栖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

  剧本的特点:

  第一,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的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第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日出》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会景物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光彩"、"光芒",会用"目不转睛"、"果然"、"终于"、"不仅……连……也……"等词语造句。

  3、理解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句子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

  4、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并能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篇描写日出或日落时景色的短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两段写作者在一般情况下观察到日出的景象和在特殊情况下(多云)观察到日出的不同情况。

  难点: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1~3句,抓住"然而"、"后来"这些词语,理解太阳的动态和云片色彩变化,想象当时天空的美景。然后着重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这时候,不仅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想象这时阳光照亮一切的奇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导入课文。

  在著名的作家巴金笔下,日出显得异样辉煌、壮观,让人印象深刻。今天,我们就随着巴金爷爷一起去领略这奇迹般的《海上日出》。

  2、读题、审题。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由课题你会想到什么样的问题?

  二、逐段朗读,随文识字

  1、指名读文,思考每段的大意。

  2、随文找出生字词引导学生识字、理解应用生词。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回忆一下哪几段写日出,首尾两段起什么作用。

  3、写日出景象的段落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创景激情,顺势导入

  1、厚积薄发,加强积累:应用百花园一中的比喻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作为上课口令。

  2、吟诵经典,温故知新:将生字蕴藏古诗名句,复习积淀双管齐下。

  3、谈话引入,课件展示日出情景,板书课题。

  4、过渡:《海上日出》描写的是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壮观景象。巴金爷爷乘船去巴黎留学,在海上航行的日子里,常常早期观看日出,并把看到的景象写了下来寄给了他的哥哥们,让他们一起领略这壮观的景象。今天让我们也一起来继续领略一下这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自由读文,思考: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2、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共同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明白修辞,反问句改陈述句:这真是伟大的奇观!

  读读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句子的比较,使学生对反问句有了感性的认识。】

  三、品读课文,美读展示。

  1、巧设疑问,突出主线: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

  默读课文,画画能体现“伟大奇观”的语句,简单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

  2、集体交流,顺学而教

  重点理解:课件出示

  (1)“太阳好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为什么觉得“太阳好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

  ①“一纵一纵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想。引导学生体会太阳上升时,给人的一步一步的感觉。

  ②看录像,谈感受。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便于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景象的了解把握。】

  ③想象着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个人展示)

  (2)“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你愿意跟谁比一比读这一句话。(赛读)

  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太阳在黑云里放谢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

  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意思相近词语的辨别,加深了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3、把握情感,指导朗读

  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指名展示,他人评价。

  【评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表能力,听读能力。】

  4、齐读最后一段,回味整篇文章。

  四、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

  (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理出思路,按顺序背……)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五、谈话小结,学习写法

  1、渗透观察,养习惯

  《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学习巴金先生留心生活、勤于观察,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2、总结写法,指明灯

  结构安排是:总起----分述----总述;

  写作顺序是: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有详有略:一六段略写,二三四五详写。

  3、延伸拓展,陶醉美

  太阳----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它是光明的使者,温暖的象征。尤其

  是经过漫漫长夜喷薄而出的太阳,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光明和温暖,还有奋

  发向上的精神和力量。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点起来,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尽可能的用上“词

  语采集”中的“目不转睛、夺目、奇观”三个词语写一个片段,注意写出其变化

  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学习课

  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日出》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描绘的海上日出的美景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知识目标:

  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注意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理解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

  教学难点:

  引导雪生凭借图片或课件结合文字描述,展开现象,去感受日出时的壮观景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了解《日出》,激发浓浓的趣。

  导入语:同学们,您们细心地观察过日出吗?“日出江花红胜火”,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日出就意味着新生、意味着希望、意味着光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著名的描写日出的美文,它是由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在年青时写的一篇文章。谁能把了解到的巴金爷爷的情况,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交流介绍巴金的资料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即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阅读兴趣,又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整体感知,享受《日出》,体验文章的美。

  1、这篇课文很美,下面老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耳朵静静地倾听课文朗诵用心来感受日出的壮美。

  2、你们能读出日出的美吗?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教师在屏幕上出示容易读错的生字和有必要和大家一起来解释的新词,大家阅读时重点注意)。

  3、谁能说说作者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引导得出:课文中写了在天气晴朗时看到的日出景象和有云时看到的景象。)课文哪些内容分别作了介绍?

  4、提问:读了课文,有什么地方是自己不明白的?(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来读课文,共同解决这些疑问。

  三、解读释疑,研读《日出》,领悟深深的意。

  1、通过细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天气晴朗时和有云时的日出景象,那么这两种景象你更喜欢哪一种?(指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结合两幅彩图来分析认识。)

  2、谁能找出描写精彩的句子读一读?(全班交流,鼓励大家起来用自己所理解的情况充满感情地来朗读,感受语言的美。)

  3、播放日出的录象片段,仔细观察和自己想象的日出景像有什么不同。(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日出的直观感受,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4、下面,我们重点来研读用动态描写来写日出的美和日出时有云的情况下出现的奇观。

  (投影出以下句子,引导学生在感受的同时评讲句子的准确性和形象性。

  (1)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引导探究: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2)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引导探究: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3)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引导探究: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 “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

  (4)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引导探究: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教师小结:正是通过这些准确生动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日出的壮观美景;让我们来共同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比一比,谁能把课文中最美的句子背诵下来。

  四、交流体验,探究《日出》,感悟殷殷的情。

  过渡语:到这个时候,大家对课文后面所说的日出是“伟大的奇观”都有了了解了吧,谁能想想说说,巴金爷爷写这篇文字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小结感受:课文主要讲了巴金爷爷在海上看日出时的事情,日出是那样的美丽壮观。)

  1、谁能说说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说说日出能代表什么?(设想答案为:日出是代表着希望、日出代表新生,日出代表我们同学们,像早上的太阳,朝气蓬勃地生长着……

  总结语:日出是代表着希望、日出代表新生……希望大家将来都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2、简单处理课文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鉴赏课文,结合《日出》,品味语言的美。、让我们再一次来朗读品味课文,和巴金爷爷一起来看日出的壮观美景吧!(可以配上音乐,舒缓课堂的气氛。)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晴朗时

  有云时

《日出》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登泰山”和“观日出”两部分内容;了解作者抓景物特点、展开想象,将景物写清楚、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抓景物特点、展开想象,将登泰山、观日出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2、进一步学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作用,从而感悟泰山、日出的特点。并能尝试着写几句。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词语。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泰山的绮丽风光。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学生“课前两分钟演讲”——以“小导游”的形式简单介绍泰山。

  播放泰山风景资料,请学生介绍有关泰山的知识。

  2、揭示课题。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小导游到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泰山,一起登上泰山观看日出。出示课题:17登泰山观日出

  说明:查找资料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交流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课前两分钟演讲”,请一名“小导游”边播放泰山风光边向大家作介绍,让学生对泰山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学习课文作一个铺垫。活泼的形式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依据课题,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1—6节、7—9节)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了“登泰山”和“观日出”这两部分内容之后的感受。

  2、讨论交流。板书:登泰山(千辛万苦)

  观日出(壮美)

  说明:充分开拓课文资源,以词句为重点,设计各种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选词用语的能力。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分别用一个词语表达自己读了“登泰山”和“观日出”这两部分内容之后的感受,对于加强学生选用恰当词语表情达意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研读课文,品味词句

  学习第一部分内容(1—6小节)——登泰山。

  1、指名读1—6小节,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时候,作者分别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出有关词语。

  2、小组讨论并填空。

  时间地点景物

  凌晨2时半山脚下整个泰山

  刚4时半中天门

  天已微明对松亭山势、云海7点10分南天门、日观峰石阶

  3、师小结:课文1—6节,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文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描述了泰山绮丽的景色。

  4、指导学生默读课文1——6小节,用“——”划出登泰山时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5、交流句子,体会泰山的特点以及“我”由此产生的感受。

  (1)高:

  “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板书:雄伟担心

  (2)美:

  山势美:“……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指名读。理解:“依稀可辨”。想象一下“马鞍俯卧”、“驼峰耸立”。

  云雾美:“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引读:“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板书:变幻莫测迫不及待

  小结:作者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高低起伏、形态各异;又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云雾升腾缭绕、扩展幻化的美景,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3)险:

  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

  板书:险峻

  齐读。再次体会比喻的生动、贴切。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找出的句子。

  说明:把文体知识的教学与课文的理解结合起来,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有利于学生有感性上的认识。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上语文课还是要让学生知道作者使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内容的。

  7、学习方法,训练说写

  (1)做小导游,带领大家登上泰山,向大家介绍泰山美丽的景色。

  (2)仿照课文第四小节,发挥想象,说说依稀可见的泰山还会有哪些美丽的山势?美丽的云海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尝试写几句比喻句。

  说明: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文本特点渗透写作指导。在体会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后,在此处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之效。

  8、师:雄伟壮丽的泰山吸引了无数的游人,不仅是年轻人,连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被吸引来了,他们登山的快乐让疲累的我——备受鼓舞。(板书)

  过渡:登泰山的快乐是在日观峰看日出,那壮丽的景象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现在让我们去领略一下日出时的美景。

  学习第二部分内容(7—9小节)——观日出。

  1、观看日出音像资料。运用能力迁移,与学过的《火烧云》比较,掌握写作方法。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用不同符号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天空颜色变化以及太阳逐渐变化的词语。

  3、交流、板书。

  观日出过了七八分钟出现鱼肚白不断扩大

  一会儿淡红色加深了

  一刹那出现一道弧边半圆挣脱地面

  4、用媒体图片演示,让学生复述“日出”过程,进一步感受其美丽与壮观。

  5、配乐朗读比赛。

  说明:语文课上的朗读指导尤为重要。文本所展现的是日出的瑰丽景色,因此要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文本的语言之美,要让课堂充满琅琅的书声。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并配合画面与音乐的渲染,学生更能感受泰山日出的壮观景象和磅礴气势。

  6、师小结:泰山的日出景观真是太奇妙了,读了课文,大家一定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诗人也赞美过这座雄伟壮丽的山,下面请同学们把搜集的有关泰山的诗或诗句进行交流。

  四、搜集诗句,拓展交流。

  附板书:17登泰山观日出

  观日出(壮美)过了七八分钟出现鱼肚白不断扩大

  险峻被受鼓舞一会儿淡红色加深了

  变幻莫测迫不及待一刹那出现一道弧边半圆挣脱地面

  雄伟担心

  登泰山(千辛万苦)

【《日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粤教版选修戏剧《日出》教学设计12-16

语文s版《海上日出》教学设计(通用5篇)12-02

S版五年级上册《海上日出》教学设计12-16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精选6篇)11-25

日出﹒日落作文11-24

李白《日出行 / 日出入行》译文及鉴赏04-10

校徽设计教学设计11-16

an教学设计11-23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3-08

麓山观日出-关于日出的作文600字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