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人生》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0 03:41: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文《人生》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人生》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课文《人生》的教学设计

  课文《人生》的教学设计1

  整体感知:《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学生说出关于人生的名言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é)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同桌之间交流读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成果展示:

  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3)“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

  教师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课文《人生》的教学设计2

  【创意说明】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要少些,重要的是以文本为平台,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拓展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如果人生是一江春水,我们应选择那奋勇向前奔流的疾水;如果人生是一条路,我们要向往那美妙而曲折的幽径;如果人生是一座高塔,我们又该如何去攀登呢?让我们到勃兰兑斯的《人生》中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感知文本

  1、学生交流上网查找的作者资料,教师补充。

  2、听录音朗读,认知字词,疏通文句,初步感受文章。

  3、自由朗读全文,标记自己感触很深的语句,进一步感受文本。

  三、按要求自学,研讨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结合下面的提示自学课文,必要的时候可以小组商量。

  ⑴你觉得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恰当吗?说出你的理由。

  ⑵你能够概括文章中涉及的四个场景吗?

  ⑶你认为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请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

  ⑷你读出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肯定的精神了吗?

  ⑸你能够解读文中你理解得还不透彻的一个难句吗?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教师个别辅导,了解学情。

  3、展开课堂讨论。

  四、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续写练习:

  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请你试着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

  2、读完文章对照自己,你将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请谈谈你的想法。

  【资料整台平台】

  作者: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90年出版此书,轰动了丹麦思想界。重要的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课文《人生》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抓住要点,理解文章对人生作的比喻,树立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2、发挥联想和想像,理解文章所说的理。

  3、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表达深刻道理的写法。

  2、难点:

  结合文中一些关键句子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女作家冰心把人生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比作是一棵小树。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生》。

  二、课前热身

  1、,读准下列加粗字。

  瞭望(liào) 瞻望(zhān) 攫取(jué)

  鲑鱼(guī) 停滞(zhì) 馈赠(kuì)

  2、结合文章解释下列词语。

  瞻望:往远处看或往将来看。

  赏心悦目: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臆测:主观的推测。

  攫取:掠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几个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课文。

  2、思考,作者把人生比作什么?你认为哪个比喻最形象,为什么?

  人生如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场。高塔这个比喻最形象。

  (明确:人生犹如攀登,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成长奋斗的进程,每前进一步,就如上了一个台阶。起初轻松快乐,越往上,难度越大。所以把人生比作高塔很形象。人类的命运有着这样的相似,但具体来说,生命的表现形式却千变万化。挖掘地洞、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中劳作则是三种不同的人生活动景像。)

  四、结合关键语句,理解课文

  1、“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大多数正常人的一生”是如何过去的?为什么“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

  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每一件事物都是的.”“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在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的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

  (明确:人一出生就开始攀登人生这座中空的高塔。起初的攀登不需太多体力、智力,又有父母的扶助,所以很容易,而且大部分时光是快乐的;越往上登,困难越大,要靠体力、智力,到一定时期还会失去父母的扶助,失去一切帮助,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由于经历的事越来越多,所以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不再值得留恋。所以攀登高塔时,不再有什么新的追求,平平庸庸而过。大多数人每增长一岁,就会受到人们的一次祝贺,年岁越大,人们希望其生存下去的愿望也欲强,但继续“登下去”的可能欲小,困难欲多。等到他爬到他生命注定的某一级,他便死亡了。大多数人的一生就这样度过──乐天知命,平平庸庸,虽然年事在增高,但其思想、志趣、品质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说他们的精神是停留在一个地方。)

  3、还在少数的人,他们的一生则是在探索、挑战和开拓中度过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是怎样的人?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下面三种人。

  ⑴ 师生共同分析第一种人。

  “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从这句话你感悟到“挖掘坑道”的人是哪一类人?“矿物”指什么?

  实际生活中的这种人你知道哪些?

  找出写这种人的工作状态的句子,说说作者赞颂了这类人的什么精神?

  ⑵ 学生自读7~9段,讨论分析第二种人、第三种人。

  抓住关键句子,说说“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与“在工场的劳动者”分别是哪两类人,他们具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挖掘坑道的人──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如科学家、思想家──甘于寂寞,勇于探索。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军事家、政治家──勇于挑战,热爱生活。

  在工场劳动的人──艺术工作者、发明家──珍惜时间,勤于劳作。)

  五、写作训练

  由于篇幅有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其实还可用更多的画面,更多的人的形象来概括丰富的人生。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像续写第四种人的生活景像吗?

  (学生习作摘录略)

  六、小结

  不论是哪一种人,哪一种生活场景,归结起来就是两个词──奋斗、进取。用冰心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地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是的,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不进取的便永远停顿在同一个地方。

  【板书设计】

  攀登高塔

  人 挖掘坑道 奋斗

  生 征服广阔领域 进取

  在工场劳动

【课文《人生》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猫教学设计猫课文的教学设计04-11

课文《山雨》教学设计09-10

课文教学设计09-01

课文《挑山工》教学设计11-30

《背课文》教学设计03-17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06-06

课文早的教学设计04-04

课文《春日》的教学设计06-12

课文《影子》 教学设计10-07

课文《船长》的教学设计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