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用配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利用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
2、在理解配方法的基础上,熟练应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寻找解题的途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配方法,能够灵活运用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通过配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x+m)2=n(n≥0)的形式。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已有的知识水平,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对比教学法,用“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巩固与运用——反思、拓展”来展示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习旧知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9x2=4 (2)( x+3)2=0
总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二 创设情境,设疑引新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
例:小明用一段长为 20米的竹篱笆围成一个矩形,怎样设计才可以使得矩形的面积为9米?
三 新知探究
1 提问:这样的方程你能解吗?
x2+6x+9=0 ①
2、提问:这样的方程你能解吗?
x2+6x+4=0 ②
思考:方程②与方程①有什么不同?能否把它化成方程①的形式呢?
归纳总结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这样的解法叫做配方法。
配方法的依据:完全平方公式
配方法的关键:给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点拨:先通过移项将方程左边化为x2+ax形式,然后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进行配方,然后直接开平方求解。
四 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1、 配方训练
(1) x2+12x+( )=(x+6)2
(2) x2-12x+( )=(x- )2
(3) x2+8x+( )=(x+ )2
(4) x2+mx+( )=(x+ )2
强调:当一次项系数为负数或分数时,要注意运算的准确性。
2、将下列方程化为(x+m)2=n
(n≥0)的形式并计算出X值。
(1)x2-4x+3=0
(2)x2+3x-1=0
解:X2-4X+3=0
移向:得X2-4X=-3
配方:得X2-4X+2^2=-3+2^2(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即:(X-2)2=1
开平方,得:X-2=1或X-2=-1
所以:X=3或X=1
方程(2)有学生完成。
3、巩固训练:课本55页随堂练习第一题。
五 小结
1、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一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先将方程化为(x+m)2=n(n≥0)的形式,然后两边开平方就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2、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一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 移项(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
(2) 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3) 开平方
(4) 解出方程的根
六 布置作业
习题2.3第1,2题
两个学生黑板上那解题,剩余学生练习本上计算。
学生观看课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设该矩形的长为x米,依题意得
x(10-x)=9
但是发现所列方程无法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于是引入新课。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可以化为( x+3)2=0,然后就可以运用上节课学过的直接开平方法解了。
方程②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于是不能直接开平方。学生陷入思考,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在学生思考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将方程②与方程①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到:
x2+6x=-4
x2+6x+9=-4+9
(x+3)2=5
从而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配方时,常数项为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归纳后教师再做相应的补充和强调。
学生分组完成方程(2)和课后随堂练习第一题
学生分组总结本节课知识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球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关键:从积分表中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投影仪。
教法:探究、讨论、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用投影仪展示几张比赛场面及比分(学习是生活需要,引起学生兴趣)
二、引入课题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课本106页中篮球联赛积分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 用式子表示总积分能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某队的胜场总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么?
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师:要解决问题①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几分么?你选择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生:从最下面一行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
师:胜一场呢?
生:2分(有的用算术法、有的用方程各抒己见)
师:若一个队胜a场,负多少场,又怎样积分?
生:负(14-a)场,胜场积分2a,负场积分14-a,总积分a+14.
师:问题②如何解决?
学生通过计算各队胜、负总分得出结论:不等。
师:你能用方程说明上述结论么?
生:老师,没有等量关系。
师:欸,就是,已知里没说,是不是不能用方程解决了?谁又没有大胆设想?
生:老师,能不能试着让它们相等?
师:伟大的发明都是在尝试中进行的,试试?
生: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14-x)场,让胜场总积分等负场总积分,方程为:2x=14-x解得x=4/3(学生掌声鼓励)
师:x表示什么?可以是分数么?由此你的出什么结论?
生:x表示胜得场数,应该是一个整数,所以,x=4/3不符合实际意义,因此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师:此问题说明,利用方程不仅求出具体数值,而且还可以推理判断,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还说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方程解得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拓展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师:我们可以从积分榜中积分不相同的两行数据求的胜负一场各得几分,如:一、三行。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学生试说。
生:设胜一场积x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10x,负场积分(24-10x)分,它负了4场,所以负一场积分为(24-10x)/4,同理从第三行得到负一场积分为(23-9x)/5,从而列方程为(24-10x)/4=(23-9x)/5。解得x=2,当x=2时,(24-10x)/4=1。仍然可得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三、巩固练习
已知某山区的平均气温与该山的海拔高度的关系见表:
海拔高度(单位:m)
100
200
300
400
平均气温(单位:℃)
22
21.5
21
20.5
20
若某种植物适宜生长在18℃20℃(包括18℃20℃)的山区,请问该植物适宜种在海拔为多少米的山区?
学生分析题意,思考,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桌小议,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
让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再让一个学生全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08页8、9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借球赛积分表问题传授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探究的问题比前几节的问题复杂些,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近。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近实际,其中的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是难点,教师要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作为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但教师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代数中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应用问题的优越性。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
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3.教学疑点:
学生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问题中检验步骤的理解。
4.解决办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先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列方程的基础,而列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在透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n表示整数)
2.例题讲解
例1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
(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
(2)设元(几种设法)a.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b.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奇数为;c.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由得,由得,
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则较大的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得,,或。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19,-17。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三种不同的设元,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响最后的结果吗?
2.解题中的x出现了负值,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数、偶数是在整数范围内讨论,而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3.选出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练习
1.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210,求这两个数。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21,求这三个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2,积为23,求这两个数。
学生板书,练习,回答,评价,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
例2 有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两位数。
分析:数与数字的关系是:
两位数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解: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这个两位数是。
据题意,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不合题意,舍去)
当时,
答:这个两位数是24。
以上分析,解答,教师引导,板书,学生回答,体会,评价。
注意:在求得解之后,要进行实际题意的检验。
练习1 有一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8,如果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就得1855,求原来的两位数。(35)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四、布置作业
补充:一个两位数,其两位数字的差为5,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数与原数之积为976,求这个两位数。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能卖500个,已知该商品每涨价1元时,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为了赚8000元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这时应进货为多少个?
参考答案:
精析:此题属于经营问题,设商品单价为(50+)元,则每个商品得利润元,因每涨1元,其销售量会减少10个,则每个涨价元,其销售量会减少10个,故销售量为(500)个,为赚得8000元利润,则应有(500)。故有=8000
当时,50+=60,500=400
当时,50+=80,500=200
所以,要想赚8000元,若售价为60元,则进货量应为400个,若售价为80元,则进货量应为200个。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
3. 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 ,只有当 时,才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如果 且 ,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 ( ),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 ,由于 ,所以 ,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这时题中隐含了 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 项,且出现“关于 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 的方程 ”,这就有两种可能,当 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 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 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 ( x(x十5)=150 )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初中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
(2)x2=4
(3)(x十3)(3x·4)=(x十2)2;
(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
4.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c=0 (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 (2)x2—3x十4=0; (3)3x2-5=0
(4)4x2十3x—2=0; (5)3x2—5=0; (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 (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关于增长率问题的应用题。
学习难点:
如何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学习过程:
一、 复习提问: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1.情境导入
问题:“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为了解决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问题、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战略措施,某村村长为带领全村群众自觉投入“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行动,率先示范。2002年将自家的坡耕地全部退耕,并于当年承包了30亩耕地的还林还草及管理任务,而实际完成的亩数比承包数增加的百分率为x,并保持这一增长率不变,2003年村长完成了36.3亩坡耕地还林还草任务,求①增长率x是多少?②该村有50户人家,每户均地村长2003年完成的亩数为准,国家按每亩耕地500斤粮食给予补助,则国家将对该村投入补助粮食多少万斤?
2.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于环保的情境导入问题,这是一个平均增长率问题,它的基数是30亩,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那么第一次增长后,即2002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第二次增长后,即2003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2,而这一年村长完成的亩数正好是36.3亩.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①30(1+x)2=36.3;(1+x)2=1.21;1+x=±1.1;x1=0.1=10%,x2=-2.1(舍去),所以增长的百分率为10%
②全村坡耕地还林还草为50×36.3=1 815(亩),国家将补助粮食1 815×500=907 500(斤)=90.75(万斤)
三、例题学习
说明:题目中求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好处在于计算简便且直接得出所求。
例、某产品原来每件是600元,由于连续两次降价,现价为384元,如果两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价百分之几?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时间 基数 降价 降价后价钱
第一次 600 600x 600(1-x)
第二次 600(1-x) 600(1-x)x 600(1-x)2
(由学生写出解答过程)
四、巩固练习
一商店1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3月份的利润达到3000元,这两个月的利润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
五、课堂总结:
1、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严格审题,弄清各数据间相互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2、注意解方程中的巧算和方程两个根的取舍问题。
六、反馈练习:
1.某商品计划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将售价提高20%,设每月平均增长率为x,则列出的方程为()
A.x+(1+x)x=20% B.(1+x)2=20%
C.(1+x)2=1.2 D.(1+x%)2=1+20%
2.某工厂计划两年内降低成本36%,则平均每年降低成本的百分率是()
3.某种药剂原售价为4元,经过两次降价,现在每瓶售价为2.56元,问平均每次降低百分之几?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会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一般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经历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形式。
教学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温故而知新,我们都学过什么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方程组)同桌两人说说学过这些方程的定义都是什么。你觉得学过这些方程难吗?只要你拿出你的学习热情来,就会感觉这节课的内容,也很简单。请你打开课本39页,从39页到40页议一议以上的内容,希望你准确而又迅速的在课本上列出方程,不用求解。列出方程后组内对一下答案,如有错误,出错的原因。(3’)
二、探索新知
列方程正确率百分之百的请举手。祝贺你们,没举手的同学加油!(列对的同学多就问,否则问现在会列这些方程的请举手)
请你将上述三个方程,化简成等号右边等于0的形式。完成后组内对一下答案,先完成的小组把你们的成果写在黑板上,其余组跟黑板上的答案对一下,有不同意见的把你们组的答案也写上去。(黑板上的答案对吗?如有没约分的,问哪个更好?)
观察、思考刚才这3个方程2x2-13x+11=0,x2-8x-20=0,x2+12x-15=0,以及又加入的这两个方程x2+3x=0,4x2-5=0是一元一次方程吗?你猜这些方程叫什么方程?对,这样的方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
请大家先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导学案中探究一中的问题2到6,组长找好本题发言人,最后全班交流你们组对问题5和6的看法。
2、以上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3、你能说说什么样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
4、如果我们借助字母系数来表示,那么以上方程能都化成一个方程--------------------------,用字母表示系数时,要注意什么吗?
5、你们组归纳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课本40页的定义有区别吗?谁的更好?好在哪?
6、你认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中重点要强调的是什么?为什么?
请3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问题5、6的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的提出为什么这样想?你的理由是什么?以强调a≠0。并板书(1)含一个未知数(2)2次(3)整式方程,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0)有没有要补充或者要发表不同看法的小组?
请你抢答问题7。
7、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同桌两人能举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例子吗?
探索二
先自学课本40最后一段话,然后同桌两人说出黑板上3个方程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找一元二次方程各项及其各项系数时,需要注意什么吗?(先要是一般形式,系数带符号)请你完成探究二中问题1,请2组、4组选派一名同学分别上黑板(10、(2)两题。完成后对照课本41页例1自己检查对错,有困难的同学找组长和我。
1、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x(x+2)=4(x-1)+7(2)(2x+3)2=(x+1)(4x-1)
问题3做对了的同学请举手?祝贺你们。出错的同学能不能把你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下次也好注意一下,别再出错?请你说说,谢谢你对我们的提醒。
三、巩固练习
请看问题2,
2、已知关于x的方程(1)k为何值时,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2)k为何值时,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谁能回答?为什么这样想?
四、课堂:
先小组内说出本节课你的收获,然后全班交流你们组的收获。大家看看哪个小组的收获多。
五、自我检测:
看看我们的收获是不是真的
硕果累累,请你完成自我检测给你5分钟时间,做完的给我和组长检查。老师和小组长当堂批改
1、三个连续整数两两相乘,所得积的和为242,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
2.把下列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常数项:
方程
一般形式
二次项系数
常数项
3x2=5x-1
(x+2)(x-1)=6
3、关于x的方程(k-2)x2+2(k+9)x+2k-1=0
(1)k为何值时,是一元二次方程?k--------------是一元二次方程。
(2)k为何值时,是一元一次方程?k-------------是一元一次方程。
六、小组
请小组长本小组今天大家的表现。
七、作业
课本42页1(2),2(1)(2)(3)
能力挑战:
已知关于x的方程(k2-1)x2+(k+1)x-2=0
(1)k为何值时,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并写出该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2)k为何值时,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
(1)3x(x+2)=4(x-1)+7(2)(2x+3)2=(x+1)(4x-1)
2x2-13x+11=0(1)含一个未知数(2)2次
x2-8x-20=0(3)整式方程
x2+12x-15=0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0)
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
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系数
参加区优质课评比反思:
这次有幸参加我区优质课评比,感受颇多。
一、对三分之一课堂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数学课的三分之一模式不是简单的把课堂分成三大块,也不是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教师引导,一定是严格的都是15分钟,这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灵活的把握。我讲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中,简单问题我就让大家自主探索,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自主探索后先小组合作,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
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想,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就要用优质课的进行教学,如果平时的授课方式和优质课的方式差别很大的话,虽然是经过加工了的课,但最后一定会带有很多平时上课的影子,很多不规范的方面还是难以改正的。
三、集体的智慧很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我很感谢我们数学组的各位老师对我的大力支持,他们一遍一遍的给提出修改建议,一次一次的跟我去听课,尤其是李老师、战老师、林老师,她们给了我教学理念上的很多建议,让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2)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并能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进对方程的认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难点:准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
四、学案
(1)预学检测
3x-5=0是什么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其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1)自学本P2—P3并完成书本
(2)请学生分别回答书本内容再
(二)主体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下列方程:
(35-2x)2=900 4x2-9=0 3y2-5y=7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分别含有几个未知数?它们的左边分别是未知数的几次几项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一般形式?
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b、c是已知数 a≠0),其中,a、b、c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如x2-x=56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
x2-x=1 3x(x-1)=5(x+2) x2=(x-1)2
例2: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解:去括号得
3x2-3x=5x+1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x2-8x-10=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8,常数项为-10.
学生练习:书本P4练习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都是根据一般式定义的,这与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及其系数的定义是一致的。
3.在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反思
方程ax3+bx2+cx+d=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条是a=0且b≠0,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条是a=b=0 且c≠0.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P4 习题1.1A组 1.2
(2)选做题: 若xm-2=9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试求代数式(㎡-5m+6)÷(㎡-2m)的值。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学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1、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自主探究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导学提纲,了解本节课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
一、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1、请认真完成课本P39—40议一议以上的内容;化简上述三个方程。
2、你发现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能把这些特点用一个方程概括出来吗?
3、请同学看课本40页,理解记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有关概念
你觉得理解这个概念要掌握哪几个要点?你还掌握了什么?
二、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1、下列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哪些不是?
①②③
④x2+2x-3=1+x2 ⑤ax2+bx+c=0
2、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6x2=0(2)3x(x+2)=4(x-1)+7(3)(2x+3)2=(x+1)(4x-1)
3、若关于x的方程(k-3)x2+2x-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的值是多少?
4、关于x的方程(k2-1)x2+2(k+1)x+2k+2=0,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5、以-2、3、0三个数作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请你写出满足条件的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
三、反思:(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自查自省:(通过当堂小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A、1个B、2个 C、3个D、4个
(1)(2)(3)(4)(5)(6)2、将方程-5x2+1=6x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次项是_________,系数为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常数项为______。
3、关于x的方程(㎡-4)x2+(m+2)x+2m+3=0,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作业:必做题:习题7.1
选做题:(挑战自我)p41随堂练习
1、已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为何值?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1+27mx+5=0是关x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3、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x+㎡-1=0有一根为,则的值多少?
4、某校为了美化校园,准备在一块长32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若干条道路,余下部分作草坪,并请全校同学参与设计,现在有两位学生各设计了一种(如图),根据两种设计各列出方程,求图中道路的宽分别是多少,使图(1),(2)的草坪面积为540米2?
(1)(2)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
定义:一个未知数整式方程可以化为
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0)
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
系数为a系数为b
教学反思
这次我参加了区里组织的优质
课比赛,这次的优质课采用市里要求的1/3模式,这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谓“1/3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致分为3个部分,1/3的时间个人自主学习,1/3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1/3的时间全班交流讨论。在1/3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环节1/3的时间只是大致的划分,可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安排。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要准备好学案。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学案里,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可包括以下方面: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学习内容的范围、完成学习任务所要达到的程度、自主学习成果展现的形式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考虑周全,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一次性提出,内容上有梯度。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检查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对自主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指导要适度,既要满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又不能挤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其次,学习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充裕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只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也要有较高水平,会发动学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再是,由于课堂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讲,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能讲的教师就不要讲,要避免因为教师呈现自己的观点而打破学生的讨论。学生说完的东西,如果没有问题,教师就不要重复。教师对学习内容要点的讲解要有的放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上进行提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才能保证我们的课堂很精彩,是名副其实的优质课。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构建本章的部分知识框图。
2、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章方程解法的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使学生在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建立本章的知识体系,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教学难点
解法的灵活选择;例4和例5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问题:本章中,我们有哪些收获?(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构建本章部分知识框图)
二、师生互动
共同探究
1、复习概念
例1
例2
2、四种解法
(1)
解法及其关系
(2)
根的形式
x1=3
x2=4
(3)熟悉解法
例3用四种解法分别解此方程
(4)方法优选
3、方法补充
例4
4、解法纠错
例5
解关于x的方程
错误解法
正确解法
三、小结反思
提炼思想
我们有哪些收获?解方程的思想方法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求根公式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提高运算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感受解法的多样性,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配方,得
(四)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做知识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叫公式法,怎样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如何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有实数根?
作业:课后练习题,试着用多种方法解答。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应用因式分解的方法,会正确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等价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与积极参与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发现与理解分解因式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和学生一起回忆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以及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二)探究新知
问题1: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后,展示三种做法。
问题:小颖用的什么法?——公式法
小明的解法对吗?为什么?——违背了等式的性质,x可能是零。
小亮的解法对吗?其依据是什么——两个数相乘,如果积等于零,那么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问题2:学生探讨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错的原因在哪?你会用哪种方法简便]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如果a·b=0,那么a=0或b=0
(如果两个因式的积为零,则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反之,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层含义
①a=0且b≠0②a≠0且b=0③a=0且b=0
问题3:
(1)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来解?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关键是什么?
(3)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方程,必须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吗?
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解。这种用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因式分解法。
老师提示:
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
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
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三)巩固提高
1.用分解因式法解下列方程吗?
总结:右化零,左分解,两因式,各求解。
(四)小结作业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方程左边因式分解;
3.至少一个一次因式等于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
第22章第2节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质。
2、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2、能根据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难点
具体用配方法的一般步骤解一元二次方程。
四、知识考点
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2、引入:
二次根式的意义:若x2=a (a为非负数),则x叫做a的平方根,即x=±√a 。实际上,x2 =a(a为非负数)就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求x的平方根就是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新课探究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出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点。通过问题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
一桶某种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李林用这桶油漆刚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
问题1重在引出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问题学生可通过“平方根的意义”的讲解过程具体的解答出来,
具体解题步骤:2解: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dm,则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6xd㎡
列出方程:60x2=1500
x2=25
x=±5
因为x为棱长不能为负值,所以x=5
即:正方体的棱长为5dm。
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定义:运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方求出一元二次方程解。
(2)备注: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来求方程的根。
问题2:
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cm,并且面积为16㎡,场地的长和宽应各为多少?
问题2重在引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而问题2应该大部分同学都不会,所以由我来具体的讲解。主要通过与完全平方式对比逐步解这个方程。再由这个方程的求解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让学生加深映像。
具体解题步骤:
解:设场地宽x m,长(x +6)m。
列方程: x(x +6)=16
即: x2+6x-16=0
x2+6x=16
x2+6x+9=16+9
(1)有实根(2)有两正根(3)一正一负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设计06-13
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设计06-13
一元二次方程根教学设计03-24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精选10篇)08-19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通用12篇)08-28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教学设计01-06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设计10-16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教学设计10-24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及反思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