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6 08:04:0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荐】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荐】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运算定律,但的确又非常重要、运用广泛。在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采用了让孩子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分类整理,生成模型;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表示规律,建构模型;概括规律,完善模型;应用规律,感受模型”的探索过程,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以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切入点,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自己的教学教训,在平常的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之后容易出现(a+b)×c=a×c+b的现象仔细研究其原因,其实是学生学的记的只是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对公式只不过是表面肤浅的.忘记,而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内在的数学意义。因此,我就打破通过观察 发现 猜想 验证 概括的传统教学思路,除了在外在形式上认识规律(教材意图),又从乘法的意义入手,使学生进一步从算式意义方面得出了(a+b)×c=a×b+b×c这样确凿无疑的结论。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形”,而是又进入“质”的深化。这种教学建立在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有效的建立模型突破了本节的第一个难点。从课后作业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以前。

  在突破本节第二个难点:乘法分配律容易跟乘法结合律混淆的现象时。敢于挑战自我,不再泛泛地讲两个规律的区别与联系,而采用反式教学写出25×(4×8)=25×4+25×8的现象,让学生既懂得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区别,又找到了乘法分配律概念的重点。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出示扩展型的练习,对分配律的概念加以升华。

  这些方面,只是我对自己原来的教学在反思与对比中觉得是对我而言较为进步的一点点。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整个教学过程也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课堂上由于紧强导致只顾自己思路,而忘了对学生的回答或知识的恰当与否做出及时评定。还有,恐怕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而把“总结”与“拓展”放错了位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预想中那么高,可能与我相对缺乏激励性语言有关等等问题。

  深入思考,觉得还是自己的业务不够熟练,驾驭课堂能力低下而造成的。因此,我想:今后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深入钻研,在挖掘教材上下功夫。

  二、多听课,学习别人长处,多查阅资料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最重要的是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思路的“创新”上狠下功夫,让学生看到的天天都是“新”老师,甚至忘记“传统”形象,这是我最高的追求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有两节课,一节是廖老师上的三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我认为这节课的内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难点。可是整节课老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做引导步步深入,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老师讲的精彩,学生听得入迷。老师没有一句多于的话,学生对答如流,我听得都出神了。老师神,学生牛。自己感叹真是自愧不如!人家的老师咋当的,我有的学生怎么教他5、6遍还不会。课后回来我趁热打铁,利用人家的课件给我的学生讲了,人家一节课完成的任务,我是两节课完成的。并且这个单元的知识我用几节课讲完后,还有的孩子模糊不清!我仰天长叹,低头深思,自己的教学道路应该怎么走!

  反思:像这样的课件如果是网上下载还好说,要是让老师自己制作没有一星期我看是不行的。教研员还说教案也改了好几次了,如果像这样上观摩课价值何在?要研究什么?是让我们学习课件的制作,还是反复修改教案?年轻老师精力旺盛,中老年老师能吃的销吗?

  第二节课是一个村小老师上的,内容是《统计的初步认识》,这位老师比第一节上课的老师要年轻些。上课开始,老师先让学生统计班里吃水果的人数。不知是老师没有说清楚,还是学生没有听清楚?老师让学生出来排队,有的学生出来了两次,统计的数量超过了班里的人数,这一乱不要紧,可小老师有点慌,所以后面讲的内容有的地方就脱节了。不过最后还是处理完了教学内容。

  反思:两节课结束了,接下来让老师们评价两节课。每位老师对第一节课都是大力赞扬: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熟练的运用课件进行教学,在扎实的铺垫之后进行新课的探索,有计划达成每一个目标,板书规范;学生纪律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几乎没有缺点,大家都感叹这真是一节好课。相比较,第二节课就逊色多了,老师们大都在找这节课的缺点,真是一个灰姑娘,一个公主。我却不尽然,既然是研究课就应该暴露缺点,怎样解决这些缺点才是关键。一位专家曾说一节再好的课,也有缺点;一节再不好的课,也有闪光的一角。专家的课好就好在人家把突发事件处理的恰到好处。

  数学课,尤其小学数学课,到底应该怎样上算真好,怎样上的算合适,怎样上算不作秀,如何做到师生互动,如何做到收放自如,这才真的需要我们去认真地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误区一: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同学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同学自身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局部同学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规范提出我们必需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同学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考虑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同学在课堂上表示的“轰轰烈烈”,可是同学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同学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同学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掌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同学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同学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同学畅所欲言,这样同学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协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误区二: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这是一节参赛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同学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同学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同学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议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保守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外表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同学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同学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同学经过独立考虑,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效果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身的想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同学将会丧失独立考虑、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测、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误区三:评价滥用失真

  实例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同学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褒扬他!”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褒扬不时,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褒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同学额头上有的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同学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师翘起的大拇指。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同学内在的耐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同学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同学的发明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同学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缺乏,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同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误区四:手段成为束缚

  实例这是一节公开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示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同学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玩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反思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同学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身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身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同学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支配。我们要充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时提高自身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干充沛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教学过程中第一个探究环节是认识吨,掌握1 吨 =1000 千克这个公式。我认为这个环节虽然是重点,但难度很小,所以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效果符合我的预想,学生用大约 3 分钟的时间掌握了这两个知识点。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知识本身难度很小,二是以前学的米和千米是千进制,上节课学的千克和克也是千进制,形成了良性知识迁移。

  第二个探究环节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 1 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我没有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不能直观、形象的认识,因为学生没有亲眼看见自己身边 1 吨重的物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原来设想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一下什么物体重大约 1 吨。后来想不行,没法验证, 1 吨重的物体不像 1 千克的可以称。经过冥思苦想我终于想到可以创新性地采用大合作的形式。即用一个学生的大约体重是40千克,来算一算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 1 吨,把这群人展示出来让学生看一看 1 吨到底有多重。实际教学中效果非常好,学生对次非常感兴趣,并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拓展延伸环节中的数学小故事曹冲称象是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我相应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学们,加油呀!的思想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存在问题

  1 、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

  2 、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

  改进措施

  1 、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 、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尤其利用体重表找出体重大约 1 吨的同学们的环节,应多找几组同学,使学生充分感知。

  3 、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这部分内容,读法和写法学生学起来比较简单,百分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难。

  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用了以下的教学方式:

  1、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百分数的意义,说出具体情境中的百分数表示的具体意义,再让学生归纳百分数的意义。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一些。

  2、在学习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时,这也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的意义,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本节课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式方式突破难点,学生理解的很好,教学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 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板书“整理数据”)

  师:为了能够使每种节目的数目更直观的表示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制作统计图。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条形统计图下板书节目种类。) 师:0是起点,如果1格表示1票,则数轴上依次应标的数字是1、2、3??糟了,合唱的票数最多有8票,只有5格,不够涂该怎么办呢?

  师:下面请小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一个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两票刚好用4个半格子??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没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票。请大家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每种节目的票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一个格子表示几票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的票最多???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票?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比如跟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我们可以统计买的什么种类的商品最多;老师在班上要统计哪一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组的表现最优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继续找一找能够用到统计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四、描述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节目很多,可是出2个节目,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节目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个节目。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出哪2个节目。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体会与反思: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知道哪2种节目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节目,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出什么节目好呢?”、“怎么办?”,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以课堂教学生活化为基础的。新课标喜爱倡导小学数学的生活化,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提出来的,但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实践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数学将教学的生活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数学教学源自于实际的生活,生活生产的进步又为数学教学的发展提供需。数学与实际的生活紧密的相连、不可分割。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的知识,人们的日常消费、银行的利息结算、物业费的交付与管理等等都需要人们应用数学知识。因此,新课标下数学的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要有效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学习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数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学生学习状况的要求。数学学习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学生对数学学习却没有丝毫的兴趣,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做不到学以致用。这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弊端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课堂中主要是听,机械的进行记忆,学习空间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缺乏探索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必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2、新的教学教材的要求。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小学数学的生活化已经得到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教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但是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还有许多的问题,生活化的现实内容联系的不够紧密,生活化的题目缺乏创新性,生活化与时代的要求相脱节。因此,需要不断地对教材进行创新,充分的充实的教学内容。

  3、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性。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逻辑推理,忽略知识外延与背景的介绍。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是“一张黑板一支笔,一张嘴巴讲到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根植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两大法宝就是填鸭式教学与题海战术。学生没有时间与空间进行自己的思考,失去对数学教学的兴趣,对数学教学越来越方案,甚至逐渐的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若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不要过分追求生活的原型。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的结合,是当前教育比较重视的问题。因此,有的教师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全部的教学内容都要与实际的生活联系,否则就不是成功的教学。有的教师实施教学的生活化,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且实施新的教学方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生活化需要与学习内容相联系,而不是强硬的、没有限制的生活化,将本来没有必要的生活化给披上生活化的外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设计创新的教学情境而费尽心思,有的可能会有科学依据,有的就是生编硬造,会很容易误导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有数学知识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原型的错误思想。有的教师认为,生活是服务于数学的,但是实际上,数学的发展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生活化,教师没有必要没借口么节课都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际能力,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2、数学与生活联系比较形式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的教师看似进行了生活化,但是实际上只是将知识与生活简单的加在一起,对于数学教学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如教师咋讲解“一定能摸到红球”,教师常做的做法就是让学生摸球,感受摸到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这种就是较浅层次的生活化。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交接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实践中来,运用自己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实际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再例如,学习“哪种方式更合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一个超市为了更好地吸引客户,设立了一个转盘,可以自由的转动。顾客消费满200元,可以有一次转动的机会,当停在红色、蓝色、黄色不同的区域,可以获得不同的购物券,其他区域没有购物券。如果顾客没有兴趣进行转动,可以直接获得20元的购物券。教师要让学生死来,如何进行设计,对顾客来说比较合算。这种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积极认真的思考,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思考与探索,提高数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1、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圈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

  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结合。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体会到图形、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3、本节课是在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的基础上,寻找了一条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从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出发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服务。教师只有课前知学,然后才能知教。然而怎样去知学?又怎样去知教?是需要课前花足时间去思考的事。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熟悉运动员进行曲导入主题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开运动会的主题图,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讲“凑十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先让同学们动手摆小棒,来算9+4等于多少?让学生上黑板来摆一摆,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根一根数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不管哪一种方法我们都不要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导孩子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让学生说的环节过少,没有做一定量的练习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新授部分】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图形对折,折痕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认识了对称轴。为了唤醒学生对旧知的记忆,我故意选择了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中部分内容,在认识各国国旗的基础上,从中选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从而复习和巩固了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新授部分,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找出它们的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第二个层次:让学生沿着折痕用点划线画一画图形的对称轴;第三个层次:给出一个长方形,不能折,让学生思考可以怎样来画一画它的对称轴。通过一层一层地递进式的教学,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熟练掌握如何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练习部分】

  第1题让学生通过将一些基本图形对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对称轴的意义。第2题在认识对称轴的基础上学习画一组简单图形的对称轴。教材没有用小方格作背景,也没有要求学生对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作出直观判断,必要时再通过操作验证。最后一个是中心对称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安排这个图形,可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第3题让学生在方格上利用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第4题画对称轴并探索规律,从新的角度加深对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最后,让学生欣赏了几幅我们现实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图片,在这过程中同时让学生享受人文与情感方面的`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反思部分】

  今天的复习巩固环节中,我只让学生初步回忆了轴对称图形特征方面的知识,而疏忽了让学生回忆什么是“对称轴”这个概念知识,虽然这对后续的教学过程没有产生大的影响,但为了完善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认知结构,还是应该复习一下这个知识。在让学生沿着折痕用点划线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板书演示,指导如何画点划线的方法,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自己画的过程中碰壁的情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

  在课的导入部分,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一些有趣的词语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口算竞赛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做铺垫。

  在教学例题时,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通过学生练习遇到障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便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如带分数、小数有没有倒数,怎样求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在这一节课没有顾及。也就是没有完全突破难点。这是考虑到我班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一节课很难接受这么多。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参赛前观看了教材配套光盘上的课例以及平时听到的课例,教学流程几乎如出一辙:(1)创设情境引入“统计”:用“正”字方法统计信息数据;(2)引导学生探究: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画图,学生发现人数多格子少不够画,交流得出多种解决办法(在上边、下边、左或右旁边添格子;把一个格分成2个等份等);(3)揭示探索规律:师引导比较得出“用1格代表2个单位”的方法重新画条形图,再看图分析提问;(4)实践应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没什么缺陷,优点很突出。

  几年来大家一直沿用难以突破就是很好的证明,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缺憾却非常明显:按如上设计能引出“以一代二”并仓促画图已经很不错了,几乎绝大多数老师都很难扎实有效地完成第一个活动的`教学。为什么呢?研讨过这节课的老师都清楚,让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的二年级儿童,亲身经历统计过程――画“正”记录、填表、制图、思维由“以一代一”跳到“以一代二”、再画图、分析统计图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还不考虑在实际统计中会出现单数的情况,信息容量、难度那是相当高啊!因此,整堂课只能围绕着一个数学活动“转来转去”就不足为奇了。

  今年有幸参加百花奖教学比赛,再次与团队教师研讨这节课,一开始也深受这个教学思路的影响,精彩的情境精美的课件精心的引导……但反复试教就是没法突破上述“瓶颈”,后来,重读新课标和教学用书,在对教学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打破常规,另辟蹊径,从“学”的视角出发设计“怎样教”,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学习活动层层深入。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3

  今天给二四班上了《千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这节课是本册书第二单元千以内数的认识中的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而《千以内的认识》是从“百”跨入“万”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也是学生接触大数的一个敲门砖,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为以后的学习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了一下几点:

  1、学生基本掌握千以内数的认识和表示

  让学生从实物图转化成点图,在学生的大脑中已潜移默化地形成数的`表象,从整百图慢慢增加到一千。从而对新学习的“千”更有立体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孩子们学会的知识也要能服务于日常生活。在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因此我有意识地加入了猜价格的环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2、不足之处:

  1)培养学生的数感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过于注重数的组成和表达。

  2)对学生起点定的太高。

  3)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层次的不同。

  4)练习过于注重数的组成

  3、改进之处:

  以后要多研究课程标准,了解本课的重点难点。要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进行数的大小顺序的比较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给予学生充

  分的展示自己才智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练习要分层次按照不同学生的掌握成度来分层联系。

  在算盘上表示千以内的数

  算盘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计算工具,甚至在今天有些情况下仍在使用。算盘能较好地体现出数的位值体系,因此,让学生初步地了解算盘,向学生简单地介绍算盘的构造以及来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其进一步了解我们古代数学发展的成就,同时也有利于他建立起数的位值概念,这里仅要求学生从数学文化的角度进行初步地了解,看一看数是如何用算盘来表示数的。

  在这里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表示各个数之前,必须在算盘上首先确定定位点,然后从定位点开始,从右到左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

  所以根据算盘写数和读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找到定位点,定位点找到就找到了个位,然后往左找到最高位,从最高位开始依次读数和写数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4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要和追求。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对1/这个分数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修正、充实的过程。

  第一层次,从生活事例使学生感受到分数1/产生的必要。此时,学生不会用数来表示半个蛋糕,就产生了要用一种数来表示的`愿望。第二层次,老师质疑为什么要把圆片对折,目的是什么?使学生感受到只有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才是1/。第三层次,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涂出一个长方形的1/,使他们对1/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不管是一个图形或是一个蛋糕,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那么其中的一份就是1/。学生感悟分数1/的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学生在认识1/之后,教师让学生创造一个几分之一,为学生创设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并自然的总结出: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那么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整个学习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了对分数的感受、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和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

  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情感与态度: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看一看,描一描。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美丽的叶子图片!多漂亮的叶子呀!可爱的蚂蚁看到它,高兴极了!它说它会画树叶,一笔就能画成美丽的树叶!看!(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两只小蚂蚁是怎么画的?谁画的好?师:这样由一点开始,再回到起点的一圈,在数学中叫做一周。这外面的边叫做边线。

  师: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圈,一个美丽的叶片图案就出现了。

  现在谁再来说说,蚂蚁是怎么画的?生: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周,最后又回到起点。师:小蚂蚁也能做老师,它教我们画出漂亮的叶子,你们学会了吗?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

  开始吧!

  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3、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动态演示)。

  你们知道树叶边线的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4、再来看(出示图),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一笔描出来。

  刚才同学们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找一找,摸一摸。

  1、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周长,也可以下位找。(指导: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地面周长、水池池口周长。)

  2、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三)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2、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估计的准不准呢?谁来量一量?(注重测量方法的指导:腰围怎么测量?)告诉大家测量结果。

  3、根据这个结果,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谁来说说自己的腰围?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cm左右。

  4、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所以想邀请你们参加下面的闯关比赛。

  有兴趣吗?这里共有3关,每闯过一关都会得到相应的分值。最后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胜利者!有信心吗?让我们充满自信迎接挑战!(四)闯关练习。

  1、先看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这里有3个图形,请你选择其中1个图形。

  看课本45页第2题,做在书上即可。选择长方形的能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吗?有不同方法吗?大家真聪明,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面我们还要研究。

  第一关谁成功了?请为自己加上100分!2、下面我们来继续闯第二关。怎样量出树叶的'周长?谁闯过了这关加上200分。

  3、第三关。(课本45页第3题)课件出示图:他们的周长一样吗?(指名说说)我们来看看演示移动的方法。

  谁闯过了这一关?祝贺你们!每人加300分!回想一下,刚才大家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图形周长的?这一关哪组闯过去了?请加上200分!现在算算自己得了多少分?祝贺你们!其他同学不要灰心,有信心赶上他们吗?希望你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下一次迎头赶上!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你能谈谈自己还有什么困惑吗?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首先利用微机向学生展示了许多漂亮的树叶,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以后,学生有了得到树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树叶的轮廓,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教师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19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4-18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4-18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8-1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2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12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最新11-1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选]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