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与磁》教学反思(通用11篇)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与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与磁》教学反思 篇1
成功之处:
1、本章的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电与磁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采取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物理的快乐,同时也从实验中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理论水平。
2、学生学习《电与磁》这一章的内容,学习的热情极度高涨,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对于物理这门学科的热爱,甚至一些学习非常落后的学生都对我们的物理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在课后一直追问老师有关的问题。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充分的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物理问题,而彻底改变了课堂上老师一味的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4、本章教学活动从设计理念方面,起点低,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入手,慢慢引导学生形成对电与磁的初步认识,为学生做好了层层铺垫,非常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课堂效率非常可观。
5、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勾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对电与磁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初中部分的这些浅层次的内容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出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结果令人相当满意。
有待完善之处:
1、教学的个别环节还需要改进,实验的设计还可以更加的灵活,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为学生开辟物理学习道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来学习,让学生自主的研究学习物理知识。
2、课堂上还是存在滥竽充数者,不乏有看热闹的学生,热闹看望了,知识却没有过脑子。
体会:
本章的教学活动已经全部结束了,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一设计实验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一生活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主要的探究要素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分析论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能用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有初步的交流意识。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遇见了学生提出的很多非常有趣的问题,比如说有的学生在学习完《电与磁》之后,追根究底的问老师,通电导线周围既然能够产生磁场,那么磁场的形状和方向是什么样子的?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能够产生感应电流,那么电流的方向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谜题,其实这些是要进入高中之后才学习的内容,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迫切需求,我带他们进入实验室,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仪器,来解决他们心目中的难题,我刚开始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是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不到几天时间,这些爱问问题的学生各自都设计出了各种实验,在实验室里面,研究出了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的磁感线画法,还有人研究出了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形成感应电流的电流方向判断方法,这些实验结果,总结的实验结论和高中即将学习的左手定则几乎完全吻合,只是在描述上存在一定的出入。对于学生的这种对新知识的渴望并且表现出来的极大的探究学习能力,让我倍感欣慰,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学生学习起来轻松且有很大的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要求自我能力的提升,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受益终身。
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一条基本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这条原则,就必须有机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联系起来。虽然初中只学习有限的初步物理知识,但这些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又都是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需要的,因此完全可以用这些知识初步解释、解决较多的身边物理问题,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学习物理知识认识物理现象,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索问题的物理环境。但是,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列举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则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或者可以丰富观察、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电与磁》教学反思 篇2
小学科学教研员来我校检查工作,我执教了《电和磁》一课,我发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材料,为课的进行提供了保障。
我觉得自己较满意的地方: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组装电路和观察电能产生磁的现象以及增大电流和增加线圈能是磁性增加的做法;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引导学生由现象思考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有个学生说有密切的关系,我进一步启发:“具体什么关系?”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了这种现象是说明电能产生磁。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让磁性增大的做法,这样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我留给学生的活动时间是非常充分的,特别是组装电路时花费的时间是较多的。我引导做短路实验时特别强调要小心、快,不能长时间接在电路上。最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线圈测试电池是否还有电。
我认为不满意的地方:学生汇报时的时间太少,学生汇报的人数较少,只是极个别学生在积极回报,其他学生做的很积极,但是汇报不积极参与,在测试电池是否还有电时,有走过场的迹象,因为电池都还能使灯泡亮起来,所以用线圈测试有点多余。
每节课都是许多的遗憾,正是这些遗憾才促使我们去进一步完善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课堂设计要严谨,防止再出现走过场现象,电路应该自己在课前每个都检测一遍做到万无一失才好。做好材料准备才可能上好科学课。
《电与磁》教学反思 篇3
《电和磁》这一单元的教学从备课来看,实在有些难度,孩子在准备材料上需要给足,开篇第一课很重要,面对单个电和磁,有一定的了解,他们之间为何联系起来有何关系,比较陌生,比较难理解,因而这节课从从“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激发孩子们去探索本课教学。
1.合理引导,有效实验
课件出示奥斯特发现电和磁联系的.过程,再运用通电导线和指南针来模拟科学家奥斯特的实验,然后再运用短路电路和指南针继续来做实验观察现象,再通过这两个实验来总结发现,最后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把短路电路实验与通电线圈实验放在平行的位置上,因为这两种都是让导线磁性变更强、实验效果更强的方法,当然其实他们也有一个小层次,就是通电线圈的磁性要比短路电路的磁性更强。
2.材料准备,教学关键。
“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础”这节课让我更加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很多,例如有电池盒、电池、开关、导线等,如果那一个小电路出现了故障灯泡不亮,那么这个小组的实验就会必然失败,所以材料的准备才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可靠基础。
3.安全教育,确保成功
因为涉及到短路电路,在自己动手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被烫到的情形,因而,在实验前需要和孩子们讲清楚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部分,短路会产生热,以及对电池伤害很大,不要持续将电线连接在电池两边。可以采取保护措施。
《电与磁》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的理念。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教学过程采用“问题解决”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教学评价方式新颖: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推迟判断和调查实验,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三次设置探究环节,引导学生使用视频投影对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帮助学生检视自我,树立方向,明了自己想要学什么,获得什么。充分体现了教学多媒体的优越性。
《电与磁》教学反思 篇5
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预设为主的,但有时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不能置之不理,而应该随机应变。有时,还要以“意外”做契机,有效展开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第一个班教学《电路研究》时,组织学生接亮小灯泡时,有两个小组的小灯泡坏了,有一部分小组的灯座的接触不好,学生怎么接也没办法把它接亮。而小灯泡不能接亮,后面的内容也无法进行。“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把这个“生成问题”还给了学生,让它作为学生探究的又一起点,结合对小灯泡的结构的观察,认识到“只有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小灯泡才能发光”这样的原理。让他们在课外的时候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提出“他能点亮的灯泡你能点亮吗?”作为对内容的补充。以便于接下去的进一步研究。
在另一个班教学这一课时,上课没多久,就有一学生报告说,同桌小颖在底下玩小灯泡,不小心手被“电”了一下。(我猜肯定是短路了)我当时没有理会,继续上课。在组织学生接亮小灯泡活动时,我就借机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小颖刚才手被‘电’了一下,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有经验的学生能说出这是“短路”,接着,我就引导学生理解“短路”这一概念。
让“生成问题”作为课外拓展的又一方式。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点亮一个小灯泡,分析小灯泡的发光原理,再想更多的方法点亮一个小灯泡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有序地步步深入,认知水平也是拾级而上。而我则经历了一个对这堂课的教学方式的探究过程,让我感到喜悦的是,我与学生共同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更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电与磁》教学反思 篇6
本课是六年级能量单元的第一课,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系活动,让学生认识电和磁的关系,知道电能生磁的科学概念,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学习是很必要的,在接下去的活动中,通过观察灯泡发光来证明电路通畅从而证明有电流经过指南针上方的导线。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指南针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偏转”,对指导学生分析“电能生磁”是有直接帮助的。
在实验将“通电导线”放置到“指南针”上面,让“导线”和“指南针”保持一致,观察指南针变化的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将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示方向一致”这一点,并且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学习实验操作的要点,并且可以请学生说说对实验步骤学习的理解,或者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示一下,确保帮助学生明确此操作要求,这样在实验中才能比较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在活动中,还要强调观察“断开电流时指导针的变化”和“接通电流时指针的变”,进行一个对比,通过反复通、断,对比指南针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对现象的比对与分析。在利用短路电路增大电流的活动前,要强调调只能短暂接通,可以让学生进行三秒的倒计时,以此保证电池不会被过于损耗,强化学生对短路的危害的认识。这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考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指南针的偏转?因为有了前前面的引导和学习,学生比较容易能得出:指南针的偏转是由于磁性,而这磁性既不来源于磁铁,也不来源于铁的影响,那就应该是电流,可能是电流流过导线时产生了磁性。
在最后一个活动“通电线圈和指南针”中,我利用较长的导线,演示了如何绕一个线圈,然后再给各小组分发导线,组织学生一起绕线圈,本来考虑到绕线会增加学生学习难度,但是,科学课强调的就是动手和动脑,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提供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和学习的机会。绕了线圈之后,让学生按照自己想尝试的式任意摆放线圈,从而能让学生发现,当线圈放置的位置不同对指南针偏转角度是有影响的,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将指南针套入线圈中时,产生的偏转程度最大,甚至旋转了起来。这样的设计既是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也是为了以后学习电动机埋下了伏笔。
根据之前课外的调查,这是学生们都较为感兴趣的单元,因为有教多动手操作和有趣的实验,因此,教师要乐于花时间准备充分的实验器材,只有学生快乐学习了,教师才能愉快施教。
《电与磁》教学反思 篇7
本课作为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目的在于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电和磁的关系,了解电能生磁的科学概念,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在教学活动中,先让学生回忆指南针的磁针静止后的指向,再让学生想办法如何能使磁针转动,(磁铁和铁)。最后在介绍奥地利的故事,让学生组装一个小电路,同时还回忆“指南针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偏转”,这对指导学生自行分析“电能生磁”是有帮助的。
在“通电导线和指南针”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将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示方向一致”这一条,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画一下,帮助学生明确此操作要求,这样在实验中才能比较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在活动中,还要强调观察断开电流时指导针的变化,通过反复通、断,对比指南针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对现象的思考与分析。
《电与磁》教学反思 篇8
这节课的一个特点是师生对话多。对教材的这种处理,是基于“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的教学思想,通过师生的对话,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动力,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亲自去体验,亲自去解读,课堂教学过程因此成了课程开发与创生的过程。另一个特点是探究实验多。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虽然探究实验多,但还是要突出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比较好的,该实验在器材不多的情况下,要注重演示实验的质量,让大多数学生看到其中铁屑的分布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用的磁针最好用大号的,一是便于全班学生看到,二是转动速度相对较慢,在观察过程中有利于思考。另外几个实验尽量让学生动手,因为该实验涉及的器材以前都用过,步骤也不复杂,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电与磁》教学反思 篇9
在前一课《能量的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和磁之间的能量转化。本课主要活动有三个:第一个活动是让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这个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让学生了解电和磁之间是可以进行能量转化的。
第二个活动是制作一个电磁铁。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完善实验计划,然后再分组实验。分组实验过程中也没有规定线圈缠绕的方向和电池的方向,这样各组制作的电磁铁钉尖、钉帽两极就很可能极性不同,为第三个活动做了铺垫。
第三个活动是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个实验也不难,因为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小组制作的电磁铁钉尖、钉帽的南北极有所不同。从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自己去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学科学课标中已经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业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学生是否获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求是,提问是否恰当,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合作的能力怎么样,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
《电与磁》教学反思 篇10
1、要从“思维”角度去组织教学
A、关于为什么要增加探究磁能否产生电的理由说明。“电和磁”这一课是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因为在奥斯特发现电和磁之间存在着联系之前,电就是电,磁就是磁,互不相关。所以我认为要探究电和磁,就是要探究它们之间存在着怎么的关系。如果磁能产生电或电能产生磁,都可以说明电和磁之间有联系,假如磁不能产生电,电也不能产生磁,那它们之间就不存在联系。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时,先让学生探究在电路中用磁铁替换电池,小灯泡还能亮起来了吗?学生当然不可能发现这样做,小灯泡也会发光。但没有关系,我们没有发现磁能产生电,但能不能发现电能产生磁的证据呢?接着继续探究。也许你会认为我多此一举,但我认为从思维逻辑性角度,这样做还是有必要的。
B、关于对指南针偏转的原因分析。指南针偏转的原因很多,我们用手一碰,指南针就会转来转去。如果用没有外壳的指南针,只要一吹,指针就会偏转。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首先选择了有外壳的指南针,排除吹气的方式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干扰;然后,规定手不能碰到指南针。剩下来分析就好办多了。学生说磁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追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复习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当学生说铁钉也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追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复习“磁性”的概念,更是为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解释做准备。因为导线是铜的,不是铁的,为什么指南针会偏转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C、关于怎样使指南针偏转的现象更明显的思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要适时给以引导。当提出有什么办法能使实验现象(指南针偏转现象)更明显时,学生可能一时无从回答。这时老师稍加点拨就可以让学生找到新的思维路子,从电流角度去想一想,从导线角度去想一想,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
2、要从“能量”角度去组织教学
“电和磁”是“能量”单元的第一课,站在“能量”角度看,本单元从“电和磁”开始引入,电能能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一直到第6课“电能和能量”才正式提出“能量”一词,到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研究哪些能量可以转换成电能,到第8课“能量与太阳”一课对能量进行拓展,煤、石油、天然气中蕴藏的能量和太阳能的关系。电磁现象在本单元中是作为一个重点进行研究的,它的研究是要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们要关注电磁现象的每一个细节,如偏转,偏转的角度,怎样偏转?通电时怎样?断电后怎样?因为断电后指南针要转回原来的位置,也会动。有的学生就会认为通电、断电都会偏转,那就说明与电无关了。所以要学生通过讨论明白,断电后的转动是指南针要回到原来的位置,不是发生新的或再一次的偏转。
3、要从“单元”角度去组织教学
“电和磁”这一课的最后一个活动是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这一活动如果仅从“电和磁”这一课来说,我个人认为可要可不要。因为前面学生已经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能产生磁,电和磁已经从互不相关到互相联系了,我们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但从单元角度,本单元在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中转动小电动机,小灯泡没有亮就是没有发出电来吗?如何检测是不是产生了电流?就要用到线圈和指南针的检测方法,所以在这一课安排检测“废电池”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因为它一来可以对这一课的学习知识得以运用,二来可以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电与磁》教学反思 篇11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探究课,能够按照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课前的教学目标。刚开始上课时可能是由于学生都比较紧张,所以表现的不是非常积极,短暂的紧张情绪过后,课堂气氛便开始活跃起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堂课的整体效果比较好,但是也有很多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下面我就总结一下课堂上的得与失。
情景一:重现奥斯特实验
本节课刚开始,我为学生演示奥斯特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奥斯特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非常简单。实验分为两步:一是将小磁针靠近通电导线,二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改变通电导线中电流的方向,然后观察现象。
在我对实验操作并不是很熟练的情况下,我在课前做了多次练习,使得我在课堂上能够将实验演示成功。唯一的缺憾是在改变通电导线中电流方向后,小磁针的偏转变化不是非常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验的可信性。此外,我觉得这个实验如果交给学生来做效果可能会更好,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这也是值得我去尝试的地方。
情景二:通电螺线管的制作
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但是磁场较弱,而且携带不方便,所以引出通电螺线管。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演示了通电螺线管最基本的制作方法,共有两种绕线方式。
其实这一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做。先引导学生理解通电螺线管无非就是将一段导线绕成线圈,然后让学生思考、交流,亲自动手制作出通电螺线管。接下来由其他学生讨论制作的是否正确。最后再由我来讲评。如果这样做我想效果会更好,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课堂气氛也会由此变得更加活跃。
情景三:练习环节过于相信学生
本节课最后的课堂练习中,我让学生到黑板前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画出电流方向。我叫到了一个名叫罗旭东的学生,罗旭东是班上物理成绩非常好的一名学生,过分的信任使我没有注意到他判断时出现的错误。这时座位上有学生说:“错了,画错了!”此时我才注意到他的错误,及时叫了另外一名学生进行了改正,避免了一次失误。
【《电与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电和磁》的教学反思11-24
科学《电与磁》教学反思11-24
科学《电与磁》教学反思03-08
电和磁的教学反思08-11
磁生电的教学反思12-07
科学《电与磁》教学反思03-30
《电和磁》教学反思10-10
电和磁教学反思范文06-02
《电生磁》教育教学反思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