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7 16:50:2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篇1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学问题。它与研究这三个量之间关系的整数工作问题的解题思路相同,不同的是工程问题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没有直接指明,解题时要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这是工程问题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先安排了一道工作总量已知的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的.应用题。例如:工程队修一条长1800米的公路,甲队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让学生进行解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然后,我把工作总量1800米该为3600米,让学生猜一猜,现在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呢?学生们非常激动,有的说,太简单了,不用计算我就知道了;有的学生把手举的高高,想回答。有的学生切切私语。

  我马上让学生回答,第一个学生回答的是工作总量是原来的2倍,那么,合作工作时间肯定是原来的2倍。

  第二个学生马上回答说合作工作时间和原来的是一样的。乘此机会,我又追问你有办法证明合作时间没有变吗?这为学生马上说有。于是他用了刚才的这种计算方法证明了工作时间没变,其他学生心服口服。而后,我又问学生如果工作总量变900米,现在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呢?当我问题一说出,学生就说,现在不会上当了,当然还是和原来的一样啦?那么就请你们计算一下?计算出来结果还是和原来一样。

  于是,我就设下疑问,为什么工作总量变了,合作的工作没变呢?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并交流,然后,在小结时我又把学生说的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下,这样学生明白了工作总量不管怎样变化,只要两队单独完成的工作时间没变,两队合作的工作时间也是不变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我将工作总量抽象为“一项工程”,由此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学生不仅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潜能,培养了他们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的开心,教师教的快乐。

  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篇2

  工程问题就数量关系而言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难,这节课的难点主要是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用分率进行分析解题,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工程问题被许多老师研究过,也看到过各种各样有特色的设计,有的先进行分率方面的铺垫再进入研究,有的出示工作总量是具体数量的工程问题直接研究,通过变幻数量的大小,让学生发现工作时间始终不变,从而转入真正的工程问题。但到最后总让学生感觉不到简单。不管如何设计,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让学生把具体数量和分率两种不同方法的相似点一定要揭示出来,另外,用分率解的思考的参照物应是用数量解的思路。

  基于以上的情况,我设计了本堂教研课的思路:修一条( )千米的路,甲队单独完成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完成要15天完成,两队合作,要几天完成?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研究的材料,这条路的长路由学生自己补充。我自认为这样设计有以上几方面的优点:

  1、让学生在决定这条路的长度的过程中,他们要进行估计和计算,因为不是随便哪个数都能除尽的,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数感。

  2、这条路的长度就一个班的学生而言一定是多种多样,学生汇报出来的数量也一定很多,这样就不用老师多费口舌变幻各种数据,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这节课的难点:为什么这条路的'总长变了而合做的时间却不变?从而为引出把单位“1”看作路的总长作了良好的铺垫。

  原本想,学生在汇报时应该是精彩纷呈的,但学生在独立尝试时却发现大部分学生用1作为这条路的总长,而且几乎找不出用具体数量计算的。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我们班的学生格外聪明吗?肯定不是的,下课后通过了解才知道,因为布置家庭作业中拓展题涉及到了工程问题,老师没教过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学生进行了自学,所以出现了我没教就已经会用单位1来解了。这种半生不熟的课真的好难上。我们是同磨一节课,这样的细节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研究,是放一放还是出现就解决呢?看来还得通过试验才能知道。

  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篇3

  教学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活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技巧,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

  一、这节课中,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是教师精心创设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教师先通过故事谈话引入,并创设以下情境:现在我们镇政府正要准备修一条1200米长的公路,今天一早有两个工程队找到了镇长。第一工程队说如果我们修要15天完工,第二个工程队说如果我们修要10天完工。如果你是镇长会怎么办呢?其次让学生先是小组讨论,学生一定会找出很多的答案,让小组讨论汇报选出最好的答案,那就是由两个队合做。这样安排首先是帮助镇长选择工程队,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其次激活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渗透了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教师让学生大胆的猜测,工作总量如果由现在的1200米变成2400米以后,合作时间会是几天?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12天”,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学生没去认真地思考,只是根据常规的想法,1200米要6天,哪2400米一定是12天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亲自算一算,使学生懂得不管工作总量怎样变,第一工程队的工作效率总是占总量的1/15,第二工程队的工作效率总是占总量的1/10,两队的工作效率和总是占总量的1/6,所以两队合修的天数始终是6天。然后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合情猜测,合理估算的能力,是国家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这一环节的安排,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是尤为重要的。

  使学生亲身经历这种探索的过程,同时找出合作时间不变的原因,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运用实际数量解题的思路迁移到单位“1”的难点渗透,用分数解题的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所以教师只要提供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即可。并适时地评价,鼓励、使学生的探索欲望越来越强烈,从而他们的潜能、创造力也得到张扬,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3、在练习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中,一道题目都力求创设一种生活情境,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之中,组织学生有兴趣地思考与学习,使学生体验到数学课堂之中,感悟数学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的乐趣。

  在情境之中教与学,不只是学生学得投入,学得高兴,老师也感觉教得轻松。

  二、不足之处,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师及同学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也特别强烈。因此,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实践,增强课堂互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此外,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勤练基本功,多看教育方面的书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合格教师。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拉近了数学学习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在这一情境之中,主动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去发现,理解并学会了新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与同学合作,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4-21

植树问题数学教学反思06-07

数学相遇问题教学反思01-29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数学教学反思04-28

工程问题教学的反思(通用5篇)10-19

数学课《沏茶问题》教学反思05-12

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精选20篇)02-29

用比例解决问题数学教学反思03-05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