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同学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俺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俺”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溢诗情画意,会令俺们发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溢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俺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俺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溢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俺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家长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考虑: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同学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俺”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俺”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
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
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板书:蔺相如 廉颇)
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二、切入,直击冲突处
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
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多维形象)
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 ?)
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 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
三、品读,感受蔺相如
(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
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
3、比读一、三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⑴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蔺相如先对赵王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把璧送回来,现在却对秦王说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怎么回事?)
⑵理直气壮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敢理直气壮地威胁秦王?(引导学生感知蔺相如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和十分喜爱和氏璧,体会蔺相如的机智,持璧在手,底气充足。)他不理直气壮行吗?
⑶你觉得蔺相如这个人怎么样?
⑷指导朗读。你来威胁秦王试试看。
4、比读二、四句:
出示句子: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⑴我们再来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
⑵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蔺相如都是在骗秦王。)
⑶蔺相如为什么要骗秦王呢?你读出了什么?
⑷指导朗读。现在,我就是秦王,和氏璧在我手中,谁能从我这骗去?
5、品读第五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⑴读一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⑵大大方方怎样理解?
⑶当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完这番话,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⑷面对强大而不讲理的秦王,面对很可能到来的死亡,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大大方方呢?(引导学生体会,已经完成了赵王交给的任务,不辱使命的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⑸来咱们一起放声读一读,读着读着,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6、讨论: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为的是什么?
7、小结:为了保住国家的利益,蔺相如能够忘却个人的生死,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板书:无我)
(二)研读渑池会见,感受无畏
1、接下来,我们品读渑池会见中的那张嘴, 请大家自由读文章第二部分,看看这时站在你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2、交流:这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你是从哪读出来的?
3、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你从哪里感受到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5、指导朗读。现在你就是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你来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
6、思考:蔺相如为什么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击缶?
7、师述: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能够不顾个人的安危,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而无畏的人(板书:无畏)
8、齐读。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逼逼秦王。
(三)研读负荆请罪,感受无私
1、仔细读读负荆请罪中的这张嘴,从蔺相如的话语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出示句子: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3、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4、敢骗秦王、敢逼秦王的蔺相如为什么要避着不如秦王厉害的廉颇呢?他到底怕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5、他时刻想到的是什么?
6、指导朗读。
7、师述:为了保持国家的安定,蔺相如时刻想到的是赵国、赵国,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定而无私的人吧。(板书:无私)
8、我们再来看看廉颇的话,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从这张嘴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9、师述:蔺相如靠的那仅仅是一张嘴啊,他是以他的生命做代价去骗秦王,去逼秦王。尽管他没有出入刀光剑影的战场。但他用他的唇枪舌剑,他靠他的无我无畏无私为赵国保住了利益,维护了尊严,保持了安定!
四、回归,感受廉颇
1、读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你对廉颇有了新的认识吗?(板书:知错就改)
2、负荆请罪什么意思?这里有个细节脱下战袍,战袍对将军意味着什么?廉颇为什么要脱下这身象征着荣誉、身份和地位的战袍?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爱国)
五、总结,体会和为贵
1、因为爱国,战功赫赫的廉颇将军能负荆请罪,也因为爱国,勇敢机智的蔺相如虽不怕秦王,却处处避着廉将军。因为他们知道,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啊!(板书:爱国)
2、齐读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板书设计:
18 将 相 和
蔺相如 无我 无畏 无私 嘴
爱国
廉 颇 知错就改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思品目标
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及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象,知道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怎样毁灭了圆明园。
教学难点:
懂得“作者写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先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查阅资料:
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圆明园图片)同学们,你们熟悉这幅图吗?(板书:圆明园)圆明园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学生结合课前收集资料谈,板书:的毁灭)
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市西郊。这是一座建筑宏伟的皇家园林,是清政府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和耗费巨额资财,前后共用了150年修建而成的。这座中外闻名的园林,竟在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后的纵火焚毁,变成了一片废墟。今天,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重温《圆明园的毁灭》这段历史。
观察课题,这两个“圆”和“园”的位置能互换吗?为什么?
二、检查字词
1。出示疑难生字:毁 剔 瑰 烬
读准字音: 瑰 剔。
2。出示形近字,理解字义,然后组词。
剔踢 煌蝗 烬尽 你用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考考同桌。
3。词语理解
(1)出示:圆明园 万春园 长春园
皇家园林 众星拱月 举世闻名 不可估量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诗情画意
流连其间 奇珍异宝 烟云笼罩
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 化为灰烬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谁读给大家听?
(2)重点词语理解
众星拱月:群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而使透空明晰。形容精工制作、内部镂空的工艺品。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举世闻名:举,全。全世界都知道,形容名望极大。
(3)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环绕(围绕)宏伟(雄伟)
估量(估计)奉命(遵命) 任意(随意) 珍贵(宝贵)
反义词:损失(收获)破坏(建设)
销毁(保存)精华(糟粕)
三、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想想课文分几部分?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四、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什么?“不可估量”说明了什么?
齐读第一段,为什么用感叹号?怎么读?
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造成了如此大的损失?相信大家通过下节课的学习一定会找到答案。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1题。
第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板书:损失不可估量)
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圆明园今日场景的配乐录像)
看着这些断壁残垣大家有什么感受?谈一谈。(3—5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昔日这座举世闻名、辉煌无比的皇家园林,去倾听它的诉说。
二、研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看看历经劫难的圆明园向我们诉说了什么?听了它的诉说,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请大家边读边画下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做一些批注。(学生自学,教师深入其间,观察、询问、倾听、启发。)
(在学生认真自学之后,指几名学生说一说。然后,抓住圆明园“诉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
(一)昔日辉煌
1。学习2自然段。
指名朗读,请同学们画出圆明园由哪几部分组成?
出示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的周围。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众星拱月”的各种园子。
指名读,指导朗读,想象圆明园的规模宏大。
出示:圆明三园全景图
请看,这就是昔日规模宏大、布局精妙的圆明三园。
出示文字补充材料,说明它的建筑总面积和水域面积。
师范读2自然段,引导学生想象感受圆明园的规模宏大、布局精妙。
生练读,注意体会。指名读。
2。学习3自然段。
轻声读课文,圆明园规模宏大,圆明园的里面又是什么样子呢?(圆明园内的建筑、景观丰富多彩)
默读思考:圆明园内丰富多彩的建筑景观,主要有什么特点?批注在旁边。
同学交流。指名汇报:规模不同 象征不同 创意不同 风格不同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读出来。
指名读相关句子。
随机出示
圆明园中,有……也有……;有象征着……也有象征着……。园中许多景物都是……还有……。园中不仅有……还有……
指导朗读,完整地体会圆明园中建筑宏伟繁多,风格特点各异,建筑艺术登峰造极。
师引读(红字)。(启发学生领悟这个自然段先具体后总结、先描写后议论抒情的表达顺序。)
3。学习4自然段。
出示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过渡句。说明4自然段要写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
圆明园都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一读,画下来。
出示
有上自……下至……还有……。它又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指名读,齐读。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史名人书画,”年代久远,种类繁多,可称作“奇珍异宝”。)
指导朗读,体会圆明园中历史文物众多且渐渐珍贵无比、价值连城。
为什么课文结尾将圆明园概括为“园里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全文第二段从三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辉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把这种自豪骄傲读出来,把这种对祖国的热爱读出来!练习读。
指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3、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领悟这三个自然段从不同方面记叙的顺序。
(二)惨遭毁灭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规模宏大、建筑宏伟、收藏着无数珍贵历史文物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1。学习5自然段。
出示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3000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自由读,谈谈感受。
再读,体会带点字的意思。从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默读5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突出英法联军罪行的词语画出来,然后尝试有感情朗读课文,准备交流。
(“掠”、“毁”、“烧”。“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凡是”和“统统”二词说明侵略者什么都拿,毫不留情。而且“拿不动的”也不放过,还用车拉,牲口搬运。还有“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任意”一词突出表现了侵略者的暴行,想怎样就怎样。“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在园内放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使得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很快化为灰烬。)
外国侵略者掠走的是什么,搬运的又是些什么,任意破坏的是什么,毁掉的又是什么?找出相关内容交流汇报。
(这一设计仍然以读为主,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的情感由刚才对圆明园灿烂文化的热爱过渡到对侵略者的痛恨上来。)
2。同学们,我们不愿看不忍看又不能不看,让我们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吧!
播放电影中英法联军抢掠、焚烧圆明园时的一段录像。
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师介绍补充资料《圆明园之火》)同学们,我们的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强盗烧毁了。
指导朗读,深刻体会侵略者的野蛮、贪婪、暴戾恣睢和中国人的愤恨、痛惜与无奈。
3。 在1860年中国的土地上,侵略者为什么竟敢如此胡作非为,为什么中国军队不进行抵抗?为什么侵略者敢于销毁罪证?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小结: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清军守军望风而逃,留守者自杀,留居者避匿……致使圆明园的毁灭,造成了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
(深刻地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激起小学生不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远大志向。)
4。将1、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领悟课文首尾照应的关系。
(三)问题探究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应重在写“毁灭”,为什么却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默读课文,边读边揣摩作者布局谋篇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运用对比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文本从课题看,应重在写“毁灭”,但实际上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从而使毁灭更让人触目惊心,让人无限惋惜,这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三、真情表达
出示圆明园的废墟图:现在你站在这片废墟前,你心中想的是什么?有人要重建圆明园,你有什么看法?
(在这两个问题的争论中,让孩子们真正的去关爱我们的祖国,达到真正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目的。)
1。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内心都无法平静,此时此刻,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想,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吧!
2。指名读自己所写内容,生欣赏、评价。
3。教师小结,升华情感: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但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学习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并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揣摩人物内心。
3、理解课题“圣诞蜡烛”的含义,感受科林对父亲的爱和用实际行动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懂得“爱”能创造“幸福”的真谛。
4、小组合作,进行合理的读写整合训练,发展学生表达能力。
重点:
1、学习抓住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
难点:
1、理解课题丰富的内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小组合作,进行合理的读写整合训练,发展学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并做好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检查预习
1、复习课文概况
2、检查课外预习情况
认真读课文8-22节,然后简要复述科林是怎么点亮灯塔的。
(1)、学生交流,师随机板书
( )点亮灯塔
( )搜集煤油
( )询问方法
(2)、补全板书
二、品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及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句子意思,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
1、询问方法
师:科林带着对父亲的爱,决定重新点亮为船只导航的灯塔,他去询问了看塔人达菲先生,认真读课文8——16小节,仔细找一找,哪些句子体现了科林急切的心情?用直线划出。
A、根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B、自由朗读体会,抓住关键动词
C、交流,指导朗读
(1) 找寻特点
(2) 明确作用
(动作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
D、知道人物的语言也是为表现人物内心服务的
(1)找寻特点
(2)明确作用
师:语言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塑造人物,揭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E、分角色朗读
2、自学搜集煤油
A、学生自学:
B、集体交流
(1)句子出示
(2)寻找关键词
(3)明确作用
C、根据提示齐读,读出感情
3、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师:科林的成功用达菲先生的话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你觉得呢?
板书: 毅力
爱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体会科林的心情变化,感受科林的幸福。
1、师:灯塔终于点亮了,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此时的科林心情如何?会想些什么呢?
出示:听着平安夜的歌声,看着远处经过自己努力点亮的灯塔,科林十分( )心想:( )。
2、理解课题中“圣诞蜡烛”的含义。
(1)师:有了灯塔的'导航,渔船终于靠了岸。灯塔给科林一家带来了什么?给渔船上所有人,和他们的家人带来了什么?带着问题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书:幸福
(2)情境说话:圣诞的钟声敲响了,虽然科林没有点燃那根圣诞小蜡烛,但是他觉得 因为
(3)理解课题
四、课堂练笔,读写整合
科林是如何搜集到第一杯煤油的?展开你的想象,写一写,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1、小组交流,学生代表执笔
2、集体交流,师及时指导
3、及时修改,再作交流
五:小结作业布置
科林用了三小时搜集了四桶煤油,前后三小时科林的心理有些什么变化?请你写一写科林搜集煤油的整个过程,注意有详有略,通过言行展现人物的内心。
板书:
( 成功 )点亮灯塔
13、科林的圣诞蜡烛( 努力 )搜集煤油
( 急切 )询问方法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虐待”等词语,积累“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道婆的经历以及她在棉纺织业的贡献。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体会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黄道婆的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教学难点
体会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黄道婆的资料。
导学过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黄道婆是哪里人?她是怎么学会的先进的纺织技术?搜集她的相关资料。
2、为什么要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黄道婆的塑像和松江布?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黄道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教师设置悬念,导读: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黄道婆的经历和事迹。那么,课文讲述了黄道婆的什么事情?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和同学交流读写生字上的注意之处。
2.勾画下列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歌谣 虐待 劳累 憔悴 效率 花卉 赢得
举目无亲 衣食无忧 应运而生 百感交集
3.标注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述了黄道婆什么事情?留给我们什么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词语。
⑴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⑵全班齐读。
⑶教师:这一课生字较多,而且有些字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大家提个醒?(指名说)教师强调“虐、悴、赢”的写法。
⑷指名逐段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读情况。
2.指名反馈词语的理解。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应运而生: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举目无亲: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百感交集: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事。黄道婆是一位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人。
4.教师:你们是怎么把课文分成四个意义段的?
第一段(1):讲一首民谣所唱的“黄道婆”指的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
第二段(2~4):讲黄道婆无法忍受公婆与丈夫的虐待,逃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百姓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由于她思念家乡,在老年的时候,她回到了故乡。
第三段(5、6):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
第四段(7):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建造了“先棉祠”来纪念她,北京的国家博物馆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四、初识人物,鼓励探究
1.指名说说黄道婆留给我们的印象。(黄道婆: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创新、无私奉献。)
2.教师:人物的性格及特点是由事情展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刻画黄道婆的性格特征的?
3.小组合作探究。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自己对黄道婆的认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组成词。
州( ) 谣( ) 效( ) 虐( ) 筒( )籽( )
洲( ) 遥( ) 郊( ) 虚( ) 桐( ) 仔( )
2.补充词语。
欲哭无( ) 百感交( ) ( )目无亲 ( )名全国 衣食无( ) 衣衫( )( )面容( )( )图案( )( )色彩( )(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歌谣 虐待 劳累 憔悴 效率 花卉 赢得
举目无亲 衣食无忧 应运而生 百感交集
2.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黄道婆。课文是是怎样塑造这个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感
1.教师:找出课文中体现黄道婆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语句。
⑴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定冲出牢笼。
①“牛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顿,锁在柴房里。)
②教师: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定冲出牢笼。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黄道婆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子?(是一个具有反抗、叛逆精神的女孩子。)
⑵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
教师:“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黄道婆为什么会百感交集?(一是她在家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不愿意想起往事;二是毕竟是自己的家乡,不能不思念;三是家乡非常贫穷,人们劳作非常艰辛,如果能传授先进的植棉方法和棉纺技术就好了,就不会那么穷,那么累了。这段话可以看出黄道婆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⑶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向父老乡亲们传授崖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她耐心地教人们用新式的的纺纱织布。这两句话表现了黄道婆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的品质。)
⑷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了一套轧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黄道婆具有一种什么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
2.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进一步体会黄道婆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称赞、佩服、语气)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从课文的介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黄道婆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
4.教师:就这样,在黄道婆和家乡人民的辛勤创造下,图案生动、色彩鲜明的“乌泥泾被”应运而生,不久便闻名全国。黄道婆的努力极大地推动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的发展。到了明朝,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可以这么说,我国的棉织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黄道婆的无私传授植棉技术、革新纺织工具的基础上的。
5.当她去世后,人们是怎样纪念她的?
(一是凑钱公葬她;二是建造了一座祠堂纪念她,题名为“先棉祠”;三是解放后,重修了她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四是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三、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她的故事
1.提出讲述要求: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得流畅完整;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2.学生在小组内按要求讲述黄道婆的故事。
3.小组代表在全班讲述。
四、总结全文
教师小结:同学们,黄道婆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五、布置作业
是啊,黄道婆无私奉献、勇于革新的精神让人敬佩。同学们可把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好吗?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6
学习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二、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三、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和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干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身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身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身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发明出无法想象的奇迹。
(板书,完成课题。)
3、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身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筹齐:筹集齐全。本课是指瑞恩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募捐:广泛征集捐款或物品。
颠簸:上下震荡。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迫不和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一声不吭:吭,出声,说话。“一声不吭”是指一直缄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
5、同学再读课文,考虑: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小朋友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身疑惑的问题。)
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身的梦想的?
2、文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在这些出人意料之处你想到些什么?从而深刻体会瑞恩以和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指导同学抓住重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3、引读课文,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⑴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段话与前面写瑞恩在第一次捐钱时听募捐项目的负责人说挖一口井得要2000块钱时的表示形成了对比:那时的瑞恩还不知道2000块钱是个多大的数目,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从“兴奋”到“坚定”,一方面表示了瑞恩在短短的两个月内,通过筹齐打井的2000块钱,已经迅速地长大了,他现在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买钻井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表示了瑞恩为了实现“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这一梦想的坚定态度是不可动摇的。
⑵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是指瑞恩“给非洲的小朋友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的实现,给安格鲁的小朋友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们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示,也令瑞恩和家长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作者在此点题,满怀深情地阐发议论,以反问句抒发自身的情感,并引发读者的考虑──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题目的含义
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只鼓动着他自己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此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使梦想成为实际;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以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这不就是梦想的力量吗?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身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六、拓展,深化主题
1、同学畅谈自身的体会,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谈,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升华自身的思想认识。
2、资料展示:
瑞恩·希里杰克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2001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协会的协助下,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颁发的国家荣誉勋章,10月,他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这一切来自于他6岁时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为非洲儿童挖一口井!起初,挖井的钱是靠他一个人做家务赚来的。然后亲戚、朋友、邻居也加入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协助瑞恩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人们纷纷解囊相助。到2003年初,“瑞恩的井”基金会有七十多万加元,已经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水井。
2003年3月15日,瑞恩去日本参与“第三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邀请瑞恩和他的妈妈到中国做客。瑞恩和他的妈妈通过《实话实说》节目与中国广大观众见面。在这次节目即将结束时,瑞恩说:“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二、重难点。
1、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三、乐学善思办法。
1、通过让学生听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北京话》激发学生去探究北京话的魅力的兴趣。
2、让学生听北京话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北京话的魅力。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听相声吧,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北京话》请同学们欣赏。听了这段相声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北京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对北京话的喜爱之情。)
(三)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1、自读勾画: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作者很喜爱北京话?用“——”勾画。
2、汇报点拨:
(1)体会“我在北京话的.诱惑中,改变着自己”一句的深刻含义。
(2)抓住“诱惑”追问:北京话的诱惑在哪里?(相机播放北京导游讲话、北京老人聊天、北京小贩吆喝的课件,让学生体会北京话的诱惑,与作者一起感受。)
(3)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我像一滴方言的水珠,融入北京话的汪洋大海之中”。
3、自读讨论:作者分别写了谁学说北京话?你有什么体会?抓住句子或词语说一说
(1)体会北京话很重要的句子:“北京话也是一种汉语方言——不过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
(2)在第3自然段中找出作者写朋友学说北京话失败的心情的句子,说说朋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这体现出北京话在朋友的心中怎么样?
(3)最能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哪句话?为什么北京话是不朽的?
(四)揣摩写法,拉近距离。
1、回顾全文: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2、小结,梳理写作方法。
3、指名交流:我们的家乡话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认识“膑、讥”等5个生字,会写“丧、瞪”等8个字,会写“依次、等级”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等的词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了解人物想法。
3.读懂课文内容,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
4.知道用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的原因。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纸牌小游戏。
老师拿出六张扑克牌,分为两组,分别是红桃的4、8、10,梅花3、7、9。老师和学生各选一组,然后比大小。老师依照田忌赛马的思维跟学生玩两盘,把输和赢的两种情况都体现出来。
2.在历史上,像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故事还真不少,你知道哪些?
官渡之战曹操2万人战胜10余万敌军
赤壁之战周瑜、刘备5万人战胜20余万敌军
淝水之战谢玄8万人战胜80多万敌军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轻蔑(qīng miè)、孙膑(bì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瞪、耀、蔑、赢”,并在黑板上示范。
(“瞪”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右上方的笔顺是横撇、点、撇、撇、捺。
“耀”是左右结构,部首是“”,右下方是“隹”,而不是“住”。
“蔑”是上中下结构,中间是“罒”,不是“四”,下面是“戍”,不要少写一点。
“赢”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月”,下面是“月、贝、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什么?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写了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赛马。)
2.自由读“两次赛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这两次比赛各是怎么赛的?画出两次赛马的对阵图。
3.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1)学生自学、讨论。
(2)小组汇报:
①第一次赛马第二次赛马
齐威王田忌齐威王田忌
上上上下
中中中上
下下下中
②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
a.两人的马没换。
b.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c.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后中等,再下等。
③两次赛马的不同之处:
a.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后上等,再中等。
b.比赛结果不同。
c.齐威王前后心情不一。第一次齐威王胜,得意扬扬。第二次齐威王败,目瞪口呆。
四、课堂小结。
朗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只要多思考,以弱胜强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两次赛马的比赛结果。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初赛失败后,孙膑与田忌的对话和表现。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
(1)田忌为什么都失败了?
本段中写“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这说明彼强我弱。而比赛的时候却是“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所以田忌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2)体会“垂头丧气”是写田忌初赛失败后的情绪。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在课文中是写田忌失败后情绪颓丧,非常失望的神情。
(3)你认为田忌要怎样才能赛过齐威王?(实力或技巧方法)
组织学生议论,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学习第3~12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第3~12自然段。
要求:(1)找出描写田忌情绪的三句话。
①“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是写田忌初赛失败的情绪,认为好朋友孙膑也看不起他。
②“你是说另换几匹马”是写田忌只看到马力的强弱,没有认识到比赛方法的重要。
③“那还不是照样输”是写田忌没有信心,缺乏求胜的精神。
(2)找出描写孙膑神态的四句话。
①“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哇”是写孙膑当朋友失意时,热情鼓励。
②“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是写孙膑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之后找到了取胜的可行办法。
③“摇摇头”是否定田忌的想法,“一匹也不用换”初次表露出马力强弱不能决定比赛的胜负。
④“胸有成竹地说”是写孙膑早已思考成熟,“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是写孙膑具有必胜的信心。再三用必胜的语言鼓舞田忌的斗志,终于使田忌鼓起勇气,充满信心再次比赛。表现在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3.体会三个人的.对话。默读13~18自然段。
提问:(1)第二次比赛,马还是原来的马,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
(下对上,上对中,中对下。调换出场顺序。突出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深入分析的品质。)
(2)齐威王为什么失败?
①齐威王正在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这段话是写齐威王根本没把田忌放在眼里,充分表现出骄傲自满的弱点。
②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
这段话是说齐威王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毫无失败的思想准备。
讲解以上两句话,要充分突出齐威王盲目骄傲自满,只凭马力、不善智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孙膑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安排了田忌赛马的出场顺序才取得胜利的。
③齐威王有点儿心慌了。
田忌胜了第二场,齐威王稍有觉醒但已经晚了,已无调整余地了,所以到第三场比赛下来,“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突出思维的重要性。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心句)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除了田忌赛马里面两种比赛匹配的办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有,但只有孙膑说的那种是取胜之道。再次突出了孙膑的聪明机智。)
2.让学生各选一个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演一演。
演完并让学生再次说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你还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是智力的比赛,不是力量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齐威王的失败是不善于动脑思考的失败。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取胜。)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策
教学反思
1.从游戏切入课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历史上,包括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事例,靠的就是多思考,用发散性思维统筹各方面。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0
一、导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今天,它依然以它磅礴的气势和滚滚的黄河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们今天接着学习黄河的主人,同学们,还记得黄河的主人是谁吗?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呢?
二、出示课件:滚滚的黄河。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你看到了什么?跟你想象中黄河的景象一样吗?
2、我看到了--------------------------的黄河。
3、师:这就是万马奔腾的黄河,这就是浊浪排空的黄河,这就是令人胆战心惊的黄河,同学们,你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吗?
4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二到五自然段。
1课件出示:这就是黄河中的羊皮筏子。
2、师问:这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句子,可句末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呢?
有什么地方值得惊叹的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自由讨论。
师指导:羊皮筏子在哪漂流?
“那么小,那么轻”应该怎么读?
“好象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你感受到了什么,能够读出这种凶险吗?
第三节中,那么小的的羊皮筏子上还有人呢!你此时又有什么感受呢?(害怕、惊讶)
指“啊!那上面还有人呢------------------------”,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危险,那这几个数字怎么读呢?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师过渡:更令人担心的是筏子上除了人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风险更大了,谁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提心吊胆。
4、再出示: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不平凡的羊皮筏子吧!
5、朗读课文二至五节,感受一下黄河的凶险与羊皮筏子的又小又轻。
五、学习课文六至八节。
过渡:同学们,作者在描写凶险的黄河与羊皮筏子时,还说了一句: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为什么艄公跟个值得敬仰和赞颂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六到八节。化出描写乘客和艄公的语句,并在自己欣赏的语句旁写写自己的感受。
1、提生回答描写乘客的句子。
师提问:什么叫“谈笑风生”,从这一节中的哪写地方看出他们在谈笑风生?
2、拓展练习。
筏子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可能谈些什么?讨论些什么呢?填写句子。
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有的----------------------------,有的-------------------------还有的----------------------------------。
3、同学们,如果你现在就站在滚滚的黄河上,你敢乘坐那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吗?
提生回答。并问为什么。
过渡:是啊,筏子上的艄公之所以谈笑风生,不仅是他们的大胆和勇气,更是因为他们信任艄公。
4、就在艄公谈笑风生时,艄公在干什么呢?
提生读有关语句,读了此句,你认为艄公怎样?
六、学习颁奖词。
作者写了一段赞美词来赞美艄公,请同学们读课文最后一节,你觉得这样的赞美辞符合艄公吗?
提生回答。
知道朗读,出示课件。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对艄公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诗行来赞美他吧。
黄河上的艄公,我敬仰你-----------------------------------------。
黄河上的艄公,------------------------------------你真了不起。
黄河上的艄公,我真想-----------------------------------------------。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以及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学习海豚助人为乐的品质。
2.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课文的表达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海豚为什么乐于救人,学习它助人为乐的品质。
2.进一步学习、巩固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在电视、电影中见过海豚精彩的表演,为它高超的'本领所叹服。你们知道吗?海豚除了有这么可爱的一面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因此,海豚还被称作“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这是一种什么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课《海豚救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2.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见义勇为、精疲力尽,不可思议……”等词意。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四、读课文,理解条理
1.分小组朗读课文,标然段序号。
2.想想文章分几部分来写的?
3.讨论后指名回答。
课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海豚常常救起落水的人们。
第二部分:(5~8自然段)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
五、从问题入手学习本课
1.读1~4自然段,看1自然段与后面三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总分关系)
2.海豚是怎样救人的?文中举了几个例子?(抓词句展开学习)
3.这一部分课文用了哪些表达,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列举、数字、拟人、比较。比较是指鲨鱼的狰狞凶残与海豚的善良比较,体会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说法。)
4.海豚为什么救人?在课文(5~8自然)中找出答案,这部分还用了举例的方法。
六、通读全文,交流表达方法
说说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七、、拓展
1.再读全文,说说学了本课,你对海豚有哪些了解,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品质(学习海豚助人为乐的品质)。
2.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内容外,你还对海豚有哪些了解呢?介绍给同学听。
八、作业
1.回答问题。
(1)海豚是怎样救人的,它为什么能够救人?
(2)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查找有关海豚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海豚救人
海豚救人:托、驮、甩
赶、护送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
围、陪伴人类的好朋友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2
《马陵之战》课文原文
公元前341年,魏国举兵攻打韩国。
魏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帅兵前往救韩。魏惠王得知这一消息后,即派太子申、大将庞涓率兵10万阻击齐军。可是,魏军抵达齐魏边境时,齐军早已越过边境西去。
魏军猛追齐军,田忌问孙膑如何对付魏军。孙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田忌说:“魏军速成剽悍,以为我军怯弱,而我们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田忌练练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便采用了孙膑之计。
根据预定的作战方案,两军一接触,齐军就立即后撒,诱敌深入。庞涓在追赶齐军的途中,发现齐军遗下的灶足够10万人吃饭使用,心里不免惴惴不安。第二天却发现齐军的灶减去一半,他又振作精神,令士兵加速追赶。
第三天,齐军的灶只剩下供3万人用的了,庞涓认为这是齐军不敢迎战纷纷逃亡所致。他骄傲地说:“我知道齐军一向怯弱,你们看,三天之中,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半数!”于是,他丢下大军,率领一支轻装的骑兵,孤军深入,不分日夜地穷追齐军。
孙膑根据庞涓的行军速度,判断魏军在日落后可到达马陵道。马陵道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地势险要树林茂密。孙膑让士兵把树砍倒,横七竖八丢在路上,只留其中最大一株,剥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孙膑挑选了一万名弓箭手埋伏在附近,命令他们夜间看到火光就一齐放箭。
一切布置停当,夜幕降临时庞涓已率部进入马陵道。因为道路被遍地树木阻塞,魏军只得停下来。暮色中,庞涓隐约发现一株剥皮大树写有数个大字,就命人点起火把,想看个究竟。就在这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自定败局已定无法挽回,长叹道:“让孙膑这小子成全了名声。”于是手持佩剑自刎而死。魏军失去主帅,顿时乱成一团,溃不成军。齐军成圣进攻,全歼魏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马陵之战》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读“韩、忌、懦、暮、溃、歼、虏”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生活故事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齐军取胜的原因。
重点: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生活故事梗概。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古代的军事谋略在战斗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以前学过《空城计》这个故事,知道你诸葛亮运用空城计,巧妙地躲过你一场灾难。其实,类似运用计谋作战的故事,在我们中国历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又是谁巧妙地应用你什么计谋,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呢?一起来学习吧。
二、检查交流,检查字词。
出示:
韩国、田忌、怯懦、暮色、溃不成军、全歼、俘虏。
学生认读,自主学习。强调“韩、歼”韵母是前鼻音,“虏”生母是边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故事背景(1、2自然段)
故事经过(3至6自然段)
2.默读看课文,介绍梗概。
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精读课文,知道什么是“减灶示弱”,了解它对战争起读影响。
(1)出示“减灶示弱”。学生边读边想:什么是“减灶示弱”?孙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计策呢?
(2)合作交流。
出示:“魏军素称剽悍,以为我军怯弱,而我们正好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
分析
魏军:素称剽悍,以为我军怯弱(骄傲、轻敌)
我们: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
孙膑这句话中,讲了几个条件可以战胜敌人?那个条件可以不要?(每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减灶示弱”是关键条件)。
(3)画出庞涓都心里活动都句子,说说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都感觉?
(4)用导读法感悟孙膑地“料事如神”和庞涓地“轻敌傲慢”
师导:庞涓第一次在追赶齐军地途中,发现——
生接:齐军遗下地灶足够10万人吃饭使用,
师导:庞涓心里——
生读:不免惴惴不安
师导:到了第二天,庞涓却发现——
生读:齐军地灶减去了一半,
师导:庞涓
生读:又振作精神,令士兵加速追赶
师导:第三天,庞涓高兴极了,因为——
生接:齐军地灶只剩下供3万人用的了
师导:庞涓认为——
生接:这是齐军不敢迎战,纷纷逃亡所致
师导:所以,庞涓骄傲地说——
生接:万知道齐军一向怯懦,你们看,三天之中,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半数
师导:庞涓再也顾不上多想,便——
生读:丢下大军,率领一支轻装地骑兵,孤军深入,不分日夜地穷追齐军。
(5)既然“减灶示弱”法这样富有成效,为什么课文干脆不以此为题,而要以“马陵之战”为题呢?
讨论后,教师点拨:
“孙膑根据庞涓地行军速度,判断魏军在日落后可到达马陵道。马陵道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交代道路战事地地点(马陵道)、天时(日落后)、地利(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一切布置停当,夜幕降临时庞涓已率部进入马陵道。因为道路不被遍地地树木阻塞,魏军只得停下来。”
孙膑的“运筹帷幄,料事如神”
“魏军失去主帅,顿时乱成一团,溃不成军。齐军乘胜进攻,全歼魏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交代了“马陵之战”的最后结果,进一步突出了它在“援韩战争”,所起地决定性作用。
理解思考:你觉得孙膑和庞涓各是怎么地人物?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复述课文。
2.拓展延伸:找“孙膑和庞涓”地故事读读。
板书
25马陵之战
孙膑 减灶示弱——胜
智取
庞涓 骄傲轻敌——败
马陵之战具体经过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魏国派遣襄疵攻打韩国汝南的梁、赫,韩国派将军孔夜应战,韩国战败,后求救于齐,于是就有了司马迁笔下,齐国在韩国五战全败后才出兵救援的记载。《战国策》中也有《南梁之难》一篇描述此役。
南梁在汝河上游,秦朝后称梁县,今属汝州。韩魏两国在此暴发激战,双方统帅是孔夜和襄疵,并非《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所说,是庞涓领兵攻打韩国。
韩国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允诺,人心振奋,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进攻,但结果仍然是五战皆败,只好再次向齐告急。齐威王抓住魏、韩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
但根据《战国策·南梁之难》记载,韩国并非得到齐国允诺才主动出击五次战败,而是齐国暂时坐山观虎斗,等到韩国五次战败后才出兵救援。献计者也是张丐,并非孙膑或田忌。魏国自己的史书《竹书纪年》中,也没有记载孙膑、田忌和庞涓参与了此战,马陵之战双方的统帅是魏太子申和田盼。
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恼怒愤懑自不必多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转将兵锋指向齐军。其含义不言而喻:好好教训一下齐国,省得它日后再同自己捣乱。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魏国兵力没有记载)
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孙膑针对魏兵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并在马陵利用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
庞涓在接连3天追下来以后,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命令部队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至马陵,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
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常用文言词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2、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补充。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
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
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
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第3段);
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第4段);
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
教师根据上述各段大意及学生回答作一口头小结即可,不必将段意抄在黑板上。
四、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五、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1、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六、讲读第2段。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试译这一段,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第1段重点写鲁肃,这一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要学生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以”:率领,动词。“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铠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学生讲解“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七、讲读第3段。
学生朗读并试译这一段,教师纠正、补充,然后研讨问题。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确:一、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奉辞伐罪”);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三、威胁挑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古人云:“骄兵必败。”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
明确:“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4、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八、布置作业
1、整理判断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译
①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4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
明确:①孙权“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孙坚、兄孙策)之烈(功业)”②“割据江东,地方(方圆)数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资充足)。①讲门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②讲幅员辽阔,③讲实力。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明确:①操有后患:马超、韩遂在关西割据。②操扬短避长:舍鞍马,仗舟楫。③天时不利:盛寒,马无槁草。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必生疾病。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二、讲读第五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孙权既然已决计抗曹了,周瑜为何还要写信给孙权?
明确:为了报告军情,进一步消除孙权的担心。从“愿将军勿虑”句可以看出周瑜上书的用意。
2、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3、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
明确: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三、小结第2-5段。
这五段为第一部分,写孙、刘联盟形成的经过——战前决策。是作者详写部分。“赤壁之战”完成准备阶段,胜负大局,已可预见。
四、讲读第二部分(6-7段)
1、第6段只用七个字概述孙、刘联军向西挺进的过程。
明确:一个“进”字省却了无限文字。因本文重点在于写战前准备(孙刘联盟的形成过程),故进军过程写得十分简略)。
2、指名学生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
①可烧而走也。
可以用火攻(的办法)来把他们赶跑呀。“烧”,指用火烧的办法攻击。“走”,使动用法,使……逃跑。“走”后面省略一个“之”字。
②盖以十舰最著前。
黄盖把十只船排在最前头。“著”,居于。
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被烧死或被淹死的人马很多。
“人马烧溺死者”即“烧溺死之人马”,定语后置。“烧溺”,或烧或溺,是选择关系。
④操行军多华容道步走。
曹操率领军队从陆路上逃跑。
3、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全文作答)
明确:曹军失败的原因是:①劳师远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③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宁;⑤战线过长,粮草不济;⑥军纪不整,骄傲轻敌。第6条是最根本的原因。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一致,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条。
五、写作特点
(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细细阅读,掩卷沉思,则其结构形式、思路线索,全部呈现在眼底,了然于心头。
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赤壁会战。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水陆并进等。
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说”音shuì,劝意)。其中,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孙刘联盟事上写了“三说”:开头写了鲁肃说吴主孙权,原因是“恐为操所先”,以求得孙权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势并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奔走;接着写鲁肃说蜀主刘备,以使他能主动同孙权联合抗曹;三写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说孙权联刘抗曹。在促使孙权定下抗曹决心并早作决断之事上,写了“四说”:先是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认为对曹“不如迎之”;紧接着写鲁肃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扩开大计”,提醒孙权不要被主降派言论所惑,使其联刘抗曹决心不致动摇;最后“两说”是写周瑜日夜连说孙权,力排“众人之议”,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赤壁之战》无论是叙写发生的事件,还是记述人物的活动,都有如链条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且又一气呵成;又都有如影视上的特写镜头,一幕紧接一幕地显示在阅读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赏人的脑际。文章以事件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来构建框架,并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来安排,以逻辑顺序来布局。在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进程中,或交替、或连续融入人物的活动。一个又一个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连的人物活动,除有不可挪动的外在时空关系外,还有其紧密联系的内在因果关系。而这些因果关系正好体现出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若不得到孙权的认可与赞同,岂有后来一系列戏剧性事件的发生?若无鲁肃说服刘备,哪有诸葛亮前往吴地说服孙权之举?没有鲁肃、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说服孙权,何来孙刘联盟的建立?若无肃、亮、瑜对孙权的说服,又哪有孙权抗曹的决断?没有孙权的最后决断,何来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那又怎么会出现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呢?从纵横全方位观之,司马光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走笔的轨迹图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犹如孙刘双方为了共同利益,经过主观努力而暂为一体的态势;其下“┃”,形似锋利无比的宝剑,势不可挡地直插曹军大本营。我们说这一“甲”字,恰好是《赤壁之战》的结构内涵和作者思路绝妙无比的图解。
(二)对话——各求理正、据足,言辞——尽透情态、性格
文章开篇写的是鲁肃得知形势有变而向孙权提出应变之计。他切盼得到孙权的准允,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决定性意义的外交活动。可鲁肃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孙权急欲扩大“帝王之资”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安的心理状态说话,其应变之计与要求,边说理边摆出。最后还以“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句结束谈话。这末一句强调了形势的严峻,反映出鲁肃心情的焦虑急迫,同时也激发了孙权,使其不能轻视怠慢。结果真的如此,“权即遣肃行”,鲁肃终于如愿以偿。整个一席话说得孙权口服心服,言听计从,充分显示出鲁肃的政治才能。
接下写的是鲁肃与刘备的一段对话。鲁肃本想与刘备会谈取得效果——“自结于东,以共济事业”,然而老成持重的鲁肃含而不露,摸清对方意欲如何,再作计较。当得知刘备所想之后,便立即陈述东吴优势,点出吴巨“岂足托乎”根由。一优一劣,对比鲜明,作何选择,不言而喻。文章用“备甚悦”三字表明刘备透彻理解鲁肃话意。若鲁肃不这样与刘备会谈,那效果当作别论了。鲁肃主动创造和谐氛围,平等地与刘备商讨,体现了鲁肃友善和坦诚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他过人的外交智慧。
这之后写的是诸葛亮与孙权的会谈。刘备“新败”,“遁逃至此”,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处在什么地位。为了这次“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的外交活动的成功,他必须不卑不亢,始终占据主动。于是他先发制人,与权相见后,就总论天下局势,客观分析孙、刘、曹三方面情况,紧接着连续两次反激孙权,使得孙权从根本上断绝与曹操的关系,这就取得了会谈的初步胜利。但联刘问题还未解决,于是诸葛亮趁回答孙权提问之机,将刘、曹对比,说明刘备军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着兵力(“远来疲散”)、战术(“不习水战”)、军心(“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点,不仅保住了刘备的尊严,更重要的是彻底消除了孙权在联合问题上的疑虑。接着推测建立孙刘联盟必然产生一个接一个的美好前景,从而使孙权在主动断曹后又树立了主动联刘的思想,取得了会谈的彻底胜利。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话语重理性分析,重事实证实。孙权能发“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的誓愿,最后又有“大悦”的反应,全是诸葛亮言辞所具强大的征服力作用的结果。
曹操的话语是在“遗权书”中。虽然只有三十个字,却显其杀气腾腾,骄横狂妄,气焰嚣张。即使人物的言辞很短,作者也不放过写理由写事实。在短短的两句里,写有一“理”(“奉辞伐罪”)“二事”(“刘琮束手”与“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将曹操的狡诈性格反映出来了。写张昭的言论,也是重视写理由写事实。张昭先说明曹操的本性与为人,作为提出“拒之,事更不顺”的依据,为后面提出“不如迎之”垫底。接着,指出孙权优势已失,而曹操优势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政见。这样写理摆事,使张昭言论更具迷惑力。这从孙权“独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举止完全可以看出来。
听了张昭的讲话,孙权很不痛快,借故走出议事厅。鲁肃唯恐孙权改变主意,立即“追于宇下”,对孙权讲了一段话。在情急之时讲话,他也是理据在前,结论随后。他直言“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点出了要害,作为“不足与图大事”的因由,使得孙权的心情稍稍安定。接下又向孙权对比分析“可迎操”与“不可”的两种人绝然不同的前途,设身处地,推心置腹,进一步劝权“莫用众人之议”,达到坚定孙权抗曹决心的目的。言辞恳切,充溢着对孙权无限忠贞之情。
最后写的是周瑜对孙权讲的两段话。白天(公开),周瑜讲的也是“不可迎”。不过,所谈与鲁肃不同。周瑜是在分析了曹操在政治上的不利(“托名汉相,其实汉贼”)和分析了孙权在环境、威望、兵力、人才方面的优势的基础上得出“不可迎”的结论。这之后,他又分析指出曹操“冒行”“数者用兵之患”,同时向孙权作出破曹许诺。从而激励了孙权的雄心,使他毅然摈斥了迎降的主张。夜里(私下)“复见孙权”,针对曹操“遗权书”中所言,分析曹操来犯的实际军力(“不过十五六万”)及其弱点(“疲病之卒”、“狐疑之众”),并再次担保破曹,从而消除了孙权在抗曹问题上的疑虑。《赤壁之战》中周瑜的话,点点在情合理,句句掷地有声。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个生龙活虎,雄姿英发、气势非凡而又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形象。
《赤壁之战》,以写对话取胜。作者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把人物放到内外部矛盾斗争的焦点上来刻画人物的语言。综观全部对话,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在对方面前,极尽所能,为了各自目的利益,力求所言理正据足。正因为这样,客观上他们的言辞尽透出自己的情态与性格。从文中的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看,司马光也是匠心独具,设计精巧的。
六、课堂练习
1、比较加点词的词性和词义。
当:
谁以当曹操者(动词,抵挡)
当横行天下(动词,应该)
孤当与孟德决之(副词,当即)
将:
命猛将统兵数万(名词,将领)
求救于孙将军(名词,高级军官)
彼所将中国人(动词,率领)
将顺江东下(副词,将要)
治:
共治曹操(动词,对付)
刘表治水军(动词,管理)
卒:
疲病之卒(名词,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亡)
五万兵难卒合(形容词,同“猝”,匆猝)
次:
引次并北(动词,临时驻扎)
余船以次俱进(名词,次序)
方:
助画方略(名词,次序)
地方千里(名词,方圆)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副词,正在、将要)
方连船舰(副词,正,或并)
乃:
此乃天也(判断动词,是)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副词,竟,居然)
乃罢会(副词,于是,就)
骑乃得过(副词,才)
2、辨析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词性、作用或意义)
为:
为孙权长史(wéi动词,是)
为操后患(wéi动词,成为)
动以朝廷为辞(wéi动词,做)
保为将军破之(wèi介词,替)
安能复为之下乎(wéi介词,在)
恐为操所先(wéi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wèi动词,通“谓”)
于:
求救于孙将军(介词,向)
见权于柴桑(介词,在)
肃追于宇下(介词,到)
受制于人(表被动,被)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4
教学目的:
1、通过开展“手拉手”活动,培养我们筹划活动和与同龄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2、了解书信的写作要求,能在信中有条理地、具体地陈述自己的想法,提出正确建议,加强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3、能按书信的格式和内容的要求,对自己的书信进行认真修改。
教学重点:
营造氛围激发活动热情,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一些遥远地方小学的情况及他们对交友的渴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营造氛围,激发活动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渲染氛围。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深感无比的自豪!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出谋划策,寻找联系对象。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土人情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交流方式: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电话、网络……
(集思广益,畅所欲言, 展现热闹的策划场面。)
三、集思广益,开展交往活动。
1.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现在大家集思广益,确定交际方法,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全班交流各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多姿多彩,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2)你们设计的活动方案都不错,都蕴涵着你们的想法和思想。但要开展好每一项活动,都要有一个可行性的计划,现在就请你谈一谈你自己设计的活动的可行性。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学生自由交流,其他同学帮助完善设计的可行性。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4.学生分组交流,最后形成共识,做到“六个一”:
A.交一个手拉手好朋友;
B.写一封“手拉手”交友信(信中主要介绍自己的生活、学习及家庭、学校的情况,并表达对远方朋友的关心和祝福、写信寄信全要由小伙伴自己独立完成,表达真情实感。当孩子们接到远方朋友的回信时,要提醒他们保持联系,持之以恒,使友谊不断加深,成为真正的好朋友。要提倡互相学习,教给孩子们怎样交友收获大。让孩子们从一封封信件这个小窗口中去找大世界,去了解对方小伙伴们的生活,珍惜今天,更加奋发努力。使孩子们通过信件从对比中找到自身的责任,找到助人的快乐);
C.给小伙伴送一本好书(将优秀图书送给小伙伴,使少年儿童通过读书、读报更新观念,获取真知,更茁壮成长);
D.给小伙伴赠送一件当地的土特产品;
E.向小伙伴学一种新知识(或新本领);
F.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
四、深入探讨,课外实践交往。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出示联系地址与对象: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5年级2班 朱珩尧
陕西省合阳县城关小学5年级2班 王笃行
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20xx级1班 余楚萌
甘肃省兰州市实验小学5年级 汤洋
江苏省南通市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6年级 潘晟威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4年级12班 陈奕骁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5年级4班 文雯
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5年级 张文博
广东省佛冈县第一小学4年级1班 邓先飞
……
3.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异地的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共筑美好未来。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读懂文章,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批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鸽子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PPT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检查学生第一次与文本对话效果)
1、古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不错的,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一篇自主批读课文,齐读课题。(8、鸽子)昨天我们已经用学过的读书方法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我们已有的读书方法把文章中的一些词句推想开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些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主要内容、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尝试研读(指导学生深入与文本进行第二交次对话)
1、本文是一篇自主批读文,我们可以怎么来读呢?课前的提示与建议中是这么说的(出示提示与建议)师生齐读。
通过齐读我们知道了,在读本文时,可以着重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不错,我们可以从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进行推想、批注,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推想、批注,更可以对你预习时留下的批注进行补充。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批注。
2、学生自读课文写体会,教师巡视,注意在巡视时点拨学生的批读角度。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句进行再次批读,第三次与文本对话)
1、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在读文时感受都会有所不同,希望大家在交流时能够充分说出自己的体会,当然,你也可以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
2、首先让我们来交流提示与建议中提到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你从文中找到了哪些?如果没有找的孩子也别担心,仔细聆听同学的发言,相信你会有所收获哟!
预设1:“我不养它找您干什么!”
生:从这里我体会到作者认为老人的问题多此一举。
生:我体会到作者就是因为要养鸽子才去找老人的。
生:我体会到作者心里对老人的不屑。
……
预设2:小题大做!捡只鸽子养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后悔不该来。
生:养鸽子和品行修养有关吗?我不这么认为。
生:我体会到作者很不赞同老人的想法。
……
师:你们是怎么读懂这个句子的呢?(抓住“小题大做”这个关键词)你真会读书,知道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读出自己的体会。你怎么理解“小题大做”呢?(捡只鸽子养没什么大不了,老人却认为这不道德,我认为这就是老人在小题大做。)(老人把养鸽子与人的品行修养联系起来就是小题大做)了不起,知道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同学们,如果这么一只惹人爱的鸽子自己飞到你家的阳台上,你会有什么想法呢?既然我们这样想,那老人的“把别人的鸽子归为己有是很不道德的话”也会让我们觉得是(小题大做)。
师:刚才我们怎么进行推想的?首先找出相关的句子(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从中抓住关键的词(小题大做)并联系上下文分别对“小”和“大”进行理解,也就是理解词语中的重点字,这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推想词句在文中的意思,最后我们还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推想到自己的想法,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推想开去,这样我们就能深入地领会文意了。
3、接下来我们继续交流,你对文中哪些地方还很感兴趣,读出了体会。
A、动作
预设1:我立刻把它抱进屋里。
生:从“立刻、抱”我体会到作者很喜欢这只鸽子。
师:不错,抓住人物的动作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预设2:我抱着鸽子,踏着对泥土的芬芳……(作者想养鸽子,爱鸽子)
预设3:我抚摩着鸽子,似乎感到它生命的脉搏在跳动!……(喜欢、舍不得)
B、语言
预设1:“鸽子比人还重感情。它失去了亲人,就算你养,也不一定能养活。放了它吧!它的主人也许还在焦急地等待着它回家呢!”
生:鸽子的特点:重感情,失去亲人,不能养活
生:老人关心鸽子。
师:是啊!老人关心鸽子,希望我能放了它,这让我们看到了老人那颗(善良的心)这里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预设2:“放了它吧!你喜欢,我可以送你一只……”
生:老人非常想给鸽子自由,爱鸽子,老人很善良……
师:是啊!为了能让我放鸽子,老人甚至愿意用自己的各自与我交换,这不但让我们看到老人对鸽子的关心,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善良,坚强,纯朴”的心。
预设3:“鸽子,生来就是为了飞翔。人们说,……”
生:鸽子坚强,鸽子是友爱的象征……
生:我体会到了老人知识渊博……
师:老人滔滔不绝地讲着,从他的话语中,我不仅了解了许许多多关于鸽子的故事,更体会到了老人(善良、坚强而又淳朴的心)。
预设4:它从南方起飞,要去黑龙江,是一只参加比赛的鸽子,这场暴雨迫使它降落在你家。
生:我从这句话体会到老爷爷对鸽子非常了解、熟悉。
师:之所以他这么熟悉、这么了解鸽子,是因为老爷爷非常(爱)鸽子。
生:我体会到鸽子师因为暴雨而迫不得已掉落在作者家窗台的。
预设5:把截获的鸽子归为己有,是不道德的。养鸽是一项情趣高雅的运动,养鸽者最注重自己的品行修养。
生:养鸽者要有修养,截获人家的鸽子养不道德……
预设6:“再见了,一路平安!”
生:我体会到作者舍不得这只鸽子。
师:是啊!望着渐渐远去的鸽子,我心中是那么的不舍,“再见了,一路平安!”道出了我对鸽子的(祝福),还道出了我对鸽子的`(喜爱),此时此刻,我对鸽子的一切都浓缩在了这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7个字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可以在“再见了,一路平安!”处讲。
C、神态
预设1:“那眼神依然那么和蔼,那么亲切,不过似乎又多了一份渴求。”
生:我从渴求体会到了老人非常希望各自得到自由……
师:老人渴求我放了鸽子,给鸽子自由,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老人那颗(善良纯洁的心)这里我们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读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2:“老人已经恳求了”,这里的恳求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可敬的品质。
望着远去的鸽子,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面对这样一位善良、将强而又淳朴的老人,我的视线模糊了)这泪水是为谁而流?文中还有一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我的视线模糊了。这里的泪水又是为谁?我的心里分别想到了什么?试着动动笔,批注在旁边。
指名上台展示交流。
四、深化中心,回归整体
1、就因为老人善良、坚强、淳朴的心让我感动,使我从原本想收养这只鸽子到后边放飞鸽子,并为它祝福。如今鸽子离开了,或许已经回到了主人的身边,这事也已经过了很久,可我永远也没办法忘记,我没有办法忘记的仅仅是那只鸽子吗?你觉得还有什么?(老人善良、坚强、淳朴的品质)是啊,也因为它,帮我找回了无私,善良,和友爱。相信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份善良,多一份无私,多一份友爱,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8 鸽 子 小 题 大 做
收养 放飞 捡只鸽子 不道德 推想课文
无私 善良 友爱 养没什么大不了 推想
联系实际 推想开去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相关文章: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07-30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6-21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18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04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2-30
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案01-15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下册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