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21 13:43:11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语文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 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 “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六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

  3、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体会夹竹桃身上的品质,懂得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

  重难点

  1、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品味课文的语言。

  2、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特色

  教学准备

  夹竹桃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出示夹竹桃花),请仔细观察她的花和叶,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引导学生从花和叶子着手观察:花朵像桃花,叶片像竹叶。因此,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课件出示夹竹桃图片让学生观赏夹竹桃的图片。

  那么,季羡林笔下的夹竹桃到底又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夹竹桃》。同时板书课题

  二、深入分析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季羡林老爷爷对夹竹桃的感情怎样?(让学生阅读后举手回答。)

  出示课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为什么夹竹桃对季先生来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文中给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的自然段,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夹竹桃的?

  生回答后总结:第二自然段,花色,第四自然段花期,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月光下的幻想。同时板书:花色、花期、幻想。

  3、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夹竹桃的花色有什么特别之处,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夹竹桃花色的相关语句体会。

  课件出示:红与白搭配宛如火与雪——奇妙有趣。(同时板书:奇妙有趣)

  课件出示: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师:看这个句子,说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课件出示:比喻---把一类事物比作另一类事物

  4、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看院子里都有哪些花,它们开放的季节是什么季节,画出季节和花名并找出描写这些话相关成语

  请三名同学一个说季节,一个说花名,一个同学说描写花的成语。

  课件出示: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全班齐读成语巩固。课文题为“夹竹桃”,季先生洋洋洒洒用了200多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这不是多余?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对比烘托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哪里悄悄开放。夹竹桃是怎样开放的?请阅读阅读第四自然段。指明回答。

  课件出示: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了出一嘟噜。

  师:夹竹桃从哪个季节开到哪个季节?

  课件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说明了夹竹桃花期怎么样?-板书:花期长——韧性可贵。

  “吐艳”什么意思? “盛开、绽放”。 “无日不迎风吐艳”该是什么意思?无日不迎风吐艳就是每天都绽放。“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一个什么句式?作者为什么不写“每天都绽放”呢? (感受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突出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双重否定句,什么是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体会句子:“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无不奉陪”我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无不奉陪”就是没有不陪伴,全都相陪。)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它“无不奉陪”(一直)两个“一直”,令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难道不是可贵的韧性吗?

  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韧性可贵。

  6、“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说明夹竹桃不仅,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有韧性,还有其它的妙处,那么夹竹桃还有什么妙处?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都把夹竹桃幻想成什么?

  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地图,水中的荇藻,一幅墨竹

  7、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夹竹桃吧。(配乐读)

  三、 总结

  请同学们回想第一自然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对作者来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提回忆的花?在夹竹桃身上我们看到哪些可贵品质?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作业设计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具体。

六年级语文教案3

  《别饿坏了那匹马》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学习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法提示:综合运用读、画、读、想、写、议等多种语文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注意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达标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残疾(jījí)瞥(piēpiě)见挣扎(zhāzhá)从(cōngcóng)容

  2、读读记记下面词语。

  忐忑不安刻骨铭心十指连心泪流不止怒目圆睁不由分说一如既往尴尬叮嘱

  3、多读几遍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一共写了哪些人物?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5、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想一想每次的用意是什么?

  6、认真读了课文,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

  二、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并把你的理解和感受写在空白处并与同学交流。

  学法提示:综合运用读、画、读、想、写、议等多种语文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即:多读几遍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然后用心读一读,想想自己为什么感动,或者是自己从中体会到人物的什么品质。最后把这些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2、文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是那么善良,我们可以从多处描写中体会到他们的美好心灵。读文找出相关句子,抄写在下面。

  父亲的善良:

  碧云的善良:

  “我”的善良:

  3、认真读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三、大胆想象,学习表达。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根据故事的结尾,请你展开想象,“我”回家后会怎样向父亲诉说?写一段父子俩的对话。

  四、拓展延伸

  温暖一生的赠与

  余艳琰

  很多年前,我在整理照片时,发现了一张很老的照片,上面有母亲、我和4个妹妹。在母亲的回忆中,当时的情景又仿佛再现我的眼前。

  那是1959年的圣诞夜,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喜庆。当时母亲带着我们姐妹离开父亲已经一个多月了。那个时代单亲母亲是不被社会接受的。周围的人都用歧视的眼光看我们一家。可怜的我们就住在贫困的温尼伯湖小街区里。那段时间夜里警报声不时响起,母亲望着天花板,眼里噙着泪水,几乎彻夜不眠。

  圣诞夜,外面下雪,房间里的光亮是圣诞树微弱的灯光,圣诞树扎得很简陋。母亲给了我们每人一件小礼物。她希望能给我们更多的礼物,但是吃饱才是最重要的。忽然她身子微微一抖,搂着我开始大声哭泣。

  这时,有人敲门。原来是那个“丑女”。这是母亲对楼上那个女人的'称呼,因为她总打扮得很俗很艳。母亲擦干眼泪让她进来。

  “女士,”她说,“我知道你的生活很艰难。你因为要照顾孩子而无法去教堂。你现在马上去教堂吧,我会照顾好你的孩子们的。你的大女儿告诉我,你很想去教堂。”

  母亲相信了她的话。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结局也并非是母亲沐浴着圣诞之光做完祷告回来。她刚进教堂就开始担心孩子们的安全,她怪自己为什么相信那个“丑女”。她一点也不了解那个女人。她急急忙忙地跑出教堂,在雪夜里狂奔,心揪得紧紧的。“我为什么这么傻,把孩子们留个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她想象得出:家里满是身份复杂的各色人物和醉鬼,孩子们哭着叫妈妈,那个丑女狂笑着踱着步。

  不一会儿,母亲已跑到楼梯口,她听到孩子们的尖叫声!天哪!她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母亲飞一般奔上去,猛地推开门。她见到了和想象完全不同的景象,她首先看到了脸上堆满微笑的我,我就是尖叫的那个,然后是我的妹妹们。当她看到地面。惊呆了:礼物!好大一堆的礼物。堆放在我们那简陋的小房间的地上!母亲愣了,好久说不出话来,“这是怎么……回事?”那个“丑女”什么也不说,只是微微笑着。“我像傻瓜一样误会你……”母亲哭着说。“我只是站在这里说说话。是那些流浪汉、清洁工、乞丐们送礼物给你和孩子们的。你们每人至少有八件礼物。”那个“丑女”仍笑着,但眼里闪烁着泪光。

  后来,母亲从他人的口中得知,楼上的那个“丑女”早已跟整个街区打过招呼。哀求人们来帮助我们。她的善心感动了人们,所以人们慷慨地赠与我们礼物。

  无数次,母亲讲着讲着,就戛然而止,那故事永远没有结局。她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那张照片,仿佛故事的结局就藏在那张照片里。

  就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圣诞夜,我们被礼物的海洋包围着。你可以从我和妹妹们惊喜地尖叫声还有母亲的笑容里知道这些礼物的意义。就是那群身份卑微的人,给了我们一个永生难忘的圣诞节和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那才是我们一辈子的礼物……

  请从下面的语句里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

  (1)“母亲望着天花板。眼里噙着泪水,几乎彻夜不眠。”当时,母亲的内心:

  (2)“那个‘丑女’仍笑着,但眼里闪烁着泪光。”那是因为:

  (3)“无数次,母亲讲着讲着,就戛然而止”因为:

  你怎样理解画线那句话的意思??

  五、相关链接

  一张电影票

  蒋溢轮

  雨细细地下着,灯光迷蒙。我悠闲地向电影院走去。

  电影院门口,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穿着一件灰色的茄克衫,手里捏着钱,不声不响地站在雨里,一个四五岁的男孩,牵着他的衣角。

  等退票的人很多,我刚走近电影院,不少人凑上来问我有没有余票,我一个劲儿地摇头。我只有一张票,怎么能给人呢!谁知这时,男孩的父亲迎向了我。

  “有票吗?”男子低声地问,声音带着点企望。

  小男孩仰起头,急切地看着我,深深的眸里闪着温柔的光,一眨不眨地盯着我。望着我渴求的眼神,热切的神情,我的“没有”哽在喉咙口上。

  我突然记起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也是这样的细雨迷蒙,灯光冥冥,我也是男孩这样的年龄,不同的是,牵着我的手等退票的是母亲。顿时,那种遥远的热切的记忆渐渐涌向心间,我的心柔柔地震颤了。那次,是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叔叔把票给了母亲。当母亲付过钱接过票时,我是多么欣喜雀跃啊!这时,一种崇高的感情在我心间升腾,我突然感到把票让给这个男孩是我的责任似的。

  我将手里捏着的票递给了孩子的父亲。

  男孩的脸放光了。“谢谢叔叔!”

  “没什么。”我答,情不自禁地伸手拍了拍男孩的头,仿佛大哥哥对小弟弟那样。

  看着小男孩蹦蹦跳跳地向电影院走去,我抬腕看了看表,离开映正好还有五分钟。我心里涌上一种恬淡熨帖的感觉,那是一种做了一件应该做值得做的事的感觉。

  回家的路上,我没有撑伞,任细雨丝丝地洒落在我身上。我吹起了口哨,看着街灯闪烁的光晕,树枝摇曳的碎影,突然感到这世界是多么美好和亲切。

六年级语文教案4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主题是“演讲”。从学生的相关经历引发交际话题,再从演讲的形式与内容、演讲稿、演讲的表现力三方面让学生学习演讲方法,提升演讲水平。

  第一部分,课文以两个泡泡照顾到学生的不同经历,既能引发一部分有过类似经历同学的表达欲望,分享自身体会,也为没有演讲经验的同学树立了信心。

  第二部分创设班级演讲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领域中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话题。同时,以“学习的快乐”、?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两个题目为例,让学生学习在题目中将演讲的主题与内容具体化。第三部分则从观点、材料、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关注演讲稿的说服力。第四部分则用小贴士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语气语调、停顿、重复、动作这类演讲技巧,旨在增强学生演讲的情感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演讲,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班级竞选都需要演讲。回顾学生在以往口语交际中所得,学生已经有了讲清楚、讲生动的语言表达基础,但在真实的演讲中,学生不仅存在表达观点时单纯讲道理、缺乏有力证明的情况,也有观点不清、逻辑性不强的现象,同时也更多关注老师的肯定,与听众互动不足。而教材的编排中针对这些都给出了建议,因此,本课的提升点在于学习就适当的话题提出自身观点,并围绕其选择有说服力的材料,练习如何演讲。

  三、教学目标

  1、能理解什么是演讲,并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写好演讲稿。

  2、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演讲,态度大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就适当的话题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并围绕其选择有说服力的材料,表达有条理。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优秀演讲视频以及演讲稿。

  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集相关资料。

  (一)激发兴趣,引出“演讲”

  1、分享经历,说说自己认为什么是演讲。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演讲”,比如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班级的竞选演讲等活动,你是否参加过呢?说说当时的感受。

  2、指名进行分享。

  3、教师小结:就像大家说的,演讲就是在公开场合发表讲话。一次好的演讲,不仅要有好的演讲稿,还得具备一些演讲技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怎么写演讲稿,做一次演讲。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亲身经历,一方面使有过经验的同学讲出体会、收获,另一方面使没有演讲经验的同学受到启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学习拟题

  1、选择话题,拟定题目。

  班里要进行一次演讲活动,有科学、读书、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几个话题,你对哪一个更感兴趣?说说你在这一话题有什么经历?结合你的感受和认识为演讲确定一个题目。

  2、对比范例,修改题目。

  (1)指名说题目,教师记录。

  (2)对比“读书的快乐”、“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说说感受。预设:看到“读书的快乐”这个题目,我就知道这篇演讲以“快乐”为主,而“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这个题目既有演讲的目的,也有做法。两个题目都能迅速让我们知道演讲者的观点。

  (3)教师总结。

  因此,一个好的演讲题目能够让听众对于演讲内容一目了然,既要观点明确,也要描述完整,体验意图。

  (4)修改题目。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领域选择演讲话题,并分享自己的相关经历,使得演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课本范例,学生知道了题目的作用,并且能够仿照,对自己的题目进行修改,学习在题目中表达出表达核心观点。

  (三)明确写法,试写演讲稿

  演讲的题目确定了,接下来就要关注演讲稿了。一篇好的演讲稿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与情感传递给听众,让他们产生共鸣,甚至认同。那什么样的演讲稿才是好的,怎样写一篇好的演讲稿?

  1、出示要点,讲解格式。

  我们先看看演讲稿的基本格式,一般有三个部分:

  (1)开头:对听众使用适当的称呼,如“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2)正文:表述观点并且围绕观点使用具体的材料进行说明。

  (3)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2、提供支架,试写讲稿。

  对于演讲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正文这一部分。那怎样才能让你的演讲稿具有说服力呢?

  (1)师生交流总结:观点明确,列举事例,引用名言、故事等。(相机板书)

  (2)列出提纲,为观点选例证。

  (3)小组分享,交流评价。具有说服力的演讲稿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还有用具体的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请你借助以下提纲,梳理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小组四人互相分享,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同学的演讲提纲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①观点鲜明吗?

  ②例子支持观点吗?

  ③例子的顺序是否合适?

  (4)根据建议试写演讲稿,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借助提纲,学生能够明确写作思路。小组交流意在让学生聚焦到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并思考演讲稿的条理性,再加上老师的个性化指导,学生写出一篇好的演讲稿有了充足的保障。

  (四)开展演讲比赛,评价总结

  1、了解演讲技巧,感受演讲的表现力。

  (1)出示“小贴士”。

  演讲,最重要的还是“讲”。刚才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演讲稿,要把它“讲好”,老师再给大家送上两点小秘籍:演讲时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演讲时可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2)欣赏经典视频,感受演讲者的表现力。

  这两点秘籍如何应用,我们可以通过一段精彩的视频来看看。(学生观看之后,分享在视频中看到的演讲者是如何用语气、语调、动作来增强表现力。)

  3、个人练习,教师相机指导。

  4、小组演讲,交流、推荐。

  (1)小组规模:小组人数以?6?人为宜。

  (2)分组依据:建议根据话题相关性进行分组。

  (3)小组依次演讲,互相提出建议。记着咱们的演讲秘籍,和自己组内的同学轮流演讲,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演讲之后为演讲者提出修改建议。

  (4)教师小结,每组推选一人参加班级演讲比赛。

  教师总结点:对学生的演讲热情进行肯定;围绕小组交流中反馈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再次强调指导。大家进行得如火如荼,现在我们根据刚才的演讲情况,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人参加最后班级的演讲比赛。

  5、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

  选手已经确定好了,那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比呢?(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归纳出评分标准,并进行补充。课上可以出示提前准备好的下表,也可以当堂生成。)

  内容

  声音响亮,语调适当;

  姿态大方,适时加入动作

  表情丰富,和听众有眼神交流;

  使用事例、名言,具有说服力。

  等级

  ★★★★★★

  ★★★★★★

  ★★★★★★

  ★★★★★★

  6、小组代表依次演讲,评选?“最佳演说家”。

  我们先请几位演讲者依次进行演讲,每位同学有一枚大拇指贴纸,演讲结束之后,可以把它贴在你心中的“最佳演说家”身上。(评选结果揭晓,老师随机邀请两位投票同学说说投票理由)

  7、教师总结。

  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展示与点评!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于演讲稿、演讲技巧进行了了解,并进行了眼睛比赛。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听到更多同学的精彩演讲,希望大家在课后再把自己的演讲稿进行修改,并练习演讲,我们有机会再进行一次演讲比赛,期待大家踊跃参加。

  【设计意图】借助优秀演讲范例学习演讲技巧,在个人练习中应用实践,在小组演讲中进行展示,也在小组同学的建议中修改纠正,从而使自己内化演讲技巧。班级共同制定演讲评价标准,以及最后的班级展示是对学生演讲热情的再一次激发,也是对演讲稿、演讲技巧的又一次深化。

  六、板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案5

  说教材

  我要说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6课《匆匆》。《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是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联想。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一是教育学生要珍惜时光,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去;二是要学会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起来轻巧、婉转,适合朗读背诵。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优美,含义深刻,适合朗读。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的美,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说教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

  1、围绕课题质疑。从课题入手,抓住“匆匆”两个字,理解题意,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领悟这些语句是如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2、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文章开头和结尾都用了一个设问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抓住这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到他人……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时间的文章——著名现代作家朱自的散文《匆匆》”板书课题后鼓励学生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在这里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四、感情朗读,深化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特别强调,把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的要求贯穿到各个学段。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特别是指导朗读的层次性。一开始,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再让学生自主研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让学生配乐读。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起来轻巧、婉转,在美妙、抒情的乐曲中朗读,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学生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课后延伸,拓展阅读。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回答了没有?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1、读一读《跟时间赛跑》和《长歌行》。2、写一句有关时间的句子做为自己的座佑铭。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这样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板书设计上,我力图遵循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板书重点词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积累优美的语句。

六年级语文教案6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2课《跳水》。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结合预习能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了解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题质疑,初步感知课文,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看到“跳水”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把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

  请学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一)引导学生通过读简单了解跳水的起因。

  (二)引导学生抓住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遇险的情景。

  1.请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表格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把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的词句画一画,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师: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重点体会两句话: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

  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重点指导朗读)体会完后问学生还能用哪些词形容孩.

  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目的是进行词语积累。

  体会后问:难道这顶帽子就真的这么贵重,值得孩子不顾危险地去追猴子?

  师小结:孩子准是被调皮的猴子气昏了头,一心只想着取回帽子,挽回面子,其余的可什么也没想了,就这样,孩子冲动的、不计后果地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困境。

  (三)引导学生从船长的办法,体会人物品质。

  1.用一句话概括船长的办法。

  2.想一想,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办法,为什么?

  3.通过这一段的描写,说说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来的?(小组讨论)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4.指导读船长的两句话。

  5.自读最后一自然段,看看结果怎样。

  (四)创设情景,拓展教材。

  孩子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可对孩子说、对船长说、对水手们说)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课后反思:

  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不足:在概括主要内容方面有部分学生抓不住重点。

六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思考·练习”第2题),明确“古井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问题。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二)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再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误读,区别字形。

  1.读准生字读音:

  “乳(rǔ)汁”的“乳”,“报酬(chóu)”的“酬”是翘舌音,要读准。

  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音:

  “扁担(dàn)”的“担”,不要读成“dān”的音;

  “单薄(bó)”的“薄”不要读成“báo”的音;

  “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shì)”的中“似”,不要读成“sì”的音;

  “日子长着哩(li)”的“哩”应读轻声;

  “提供(gōng)”的“供”不要读成“gòng”的音;

  “他们懂得(de)”的“得”应读轻声,不要读成“dé”的音;

  “不能总让大家出力气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应按“啊”的变调读,前者应读“ya”,后者应读“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边是“日”;

  “络绎不绝”的“绎”不要写成“泽”;

  “六旬”的“旬”与“句”,“陶冶”的“冶”与“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熹微”、“歉意”、“陶冶”、“络绎不绝”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二)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组讨论,并解答;再由老师归纳,顺便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1.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都来取水。

  第2自然段: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第3自然段: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来不要报酬。

  第4自然段:老两口表示歉意。

  第5自然段:乡亲们劝说两位老人接受大家的帮助。

  第6自然段:古井使大家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想一想,议一议:按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自然段的意思联系比较紧)为全文划分四个结构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第四段:第6自然段

  3.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及结尾一段话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四句话:有两句话是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还有两句话是进一步说明井水的质量和古井与乡亲们的关系的。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把前两句话画下来。后两句话中“清凉可□”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凉可口的井水。“哺育”是养育、培养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三)阅读分析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没有“很多”这个词?如果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时间长、人数多、路面湿表现。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2.春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下过一场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点是雨水少,有“贵如油”之称。下起来不大,断断续续,一般刚能润湿路面。)

  “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样的?

  (湿漉漉的。)

  “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说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也不干。)

  3.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阅读分析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呢?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样表示?乡亲们又是怎样“劝说”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外地教书,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2.“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说成“老人的水缸满满的”有什么不同?“总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直是满满的,大家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3.乡亲们这样不间断地、热情地帮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给乡亲们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于是,“老两口带着歉意说: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自出力气啊。”老人的话里“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那么,不“白出力气”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报酬)

  “总让”的“总”跟“总是满满的”的“总”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一样,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换个意思相近的、同学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口语词是什么?

  (老是)

  4.乡亲们是怎样表示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这句话点了问号,应该怎样读?是有疑问而提出询问的语气,还是强调古井为乡亲们做了巨大贡献的一种反问语气?连同下面一句话试读一下看看。

  5.“乡亲们总是劝说两位老人”,“劝说”是什么意思?

  (劝解、说服)

  为什么还要“劝说”两位老人呢?

  (因为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要给帮助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乡亲们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讲道理,让老人安心接受帮助。)

  这种“劝说”是不是只有一两次,还是多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每次老人表示,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的。“总是”)

  6.这一段出现了两个“总是”,一个“总让”,查查工具书,这里的“总”是什么意思?

  (经常、一直或一向。)

  一是为了表示乡亲们对两位老人的无私的热情的帮助,一是为了说明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感激乡亲们要有所表示。

  7.有感情地试读这一段,再指名读。要读出乡亲们的关怀热切和体贴的感情,还要显示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五)阅读分析第四段:

  1.先齐读,再自由读课文结尾段。

  “多好的古井啊”,好在什么地方?下面的话,说明了“多好”:

  ①“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

  这句话跟开头一段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再读读开头段。

  (这句话跟开头段呼应了,是开头段内容的概括和加深。)

  把开头一段和结尾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看看它们的联系密切不密切: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它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

  看来,“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二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②古井“多好”,好在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陶冶”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上是怎么讲的?“品格”是指人的什么?

  (“陶冶”,原来的意思是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用来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品格”是指人的品质、风格。)

  小组(或同桌)议论,然后全班讨论:古井“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古井源源不绝地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乡亲们以什么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精神乡亲们学到手没有?

  (学到手了)

  表现在什么地方?

  (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2.小结:

  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广场“”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下看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指导朗读(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感情朗读全文。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板书设计:

  深情地 憧憬

  壮烈地 牺牲

  舍生忘死

  毫无遗憾

六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3. 了解有关茶的知识,培养对祖国茶文化的兴趣。通过探究问题,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教学难点:

  1. 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 搜集有关茶的资料,进行分类处理,交流汇报。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碧螺春》的第一课时。谁能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屏显字幕) ( )的碧螺春( )。

  2、 是啊,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的。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四小节

  1、请大家打开书,找出描写采茶的自然段,好好地读几遍,有什么体会在书旁作简单批注。(学生自己读,边读边做批注。)

  2、谁能说说,从作者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交流体会)

  ⑴ 除了“明媚”,还有什么词可用来形容江南春光?

  ⑵ 相机理解“翠绿欲滴”、“神采飞扬”。

  ⑶ “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副美丽动人的图画。”是什么句?为什么这样说?

  3、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不是图画胜似图画。(屏显课文的插图),谁能给它起个合适的题目?(给插图起题目)

  4、江南春光如此美丽动人,你喜爱它吗?自由朗读第四小结,看谁读得声情并茂。

  (朗读第四小节)

  (二)焙茶

  1、过渡:清晨,茶园里欢声笑语,入夜,又是另一番繁忙景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象学习第四小节时一样,边读边做批注。

  2、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先在四人小组交流,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一读。

  3、是啊,难怪人们把这碧螺春茶称作是——(工艺茶)

  4、指导朗读。

  5、小结:这哪里是在焙茶,分明是在进行艺术表演嘛!

  (三)品茶

  1、过渡: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受的.话,那么——(齐读)

  2、为什么品茶使作者陶醉呢?我们也来沏杯茶,品品看。

  3、示范泡茶,指导观察。(仔细观察泡茶的过程,说说看到的、闻到的。)

  4、喝过茶没有?说说喝茶的感受。

  5、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六小节,画出相关的词句。

  6、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色、香、味、形

  (为什么你喝的茶是苦的,而作者却说是甜津津的呢?)

  7、默读这一自然段,想一想,使作者陶醉的,除了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还有什么?

  8、能不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呢?想读哪句都可以。

  9、教师范读。

  三、赞茶

  1、是的,碧螺春以她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无怪乎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齐读)

  2、作者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你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写一写。

  四、拓展

  1、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自古至今,赞美茶的诗词歌赋很多,你知道哪些?

  2、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你知道茶有哪些妙用吗?

  课下,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出一期有关茶的小报。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

六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中国称为“丝国”。同学们,中国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习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六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运用树状结构图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通过品读重点词名、感情朗读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和精神,感悟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用“提要式”阅读方法提炼关键词,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科书、学习卡片(一)(二)、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背景课件)

  1、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2、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山,去领略黄山奇松的风光。

  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介绍作者丰子恺。

  2、交流课前预习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关注“罅、邛、髓、娉”等字的读音,体会“石罅生、言疏煮石髓、臆测、娉娉婷婷”的意思。学生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及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解答,扫清文章的障碍。

  三、发现文章结构特点,借助中心句,理清文路。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分别写了黄山松的哪三个特色,发现文章结构上的特点。(总——分)

  2、在书中画出写黄山松的三个特色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中心句)

  3、给三个自然段分别加个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梳理结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

  一、板块解读,回顾导入。

  1、由板块主题“名山奇景”切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山松》是名山奇景板块中的一篇文章,黄山便是名山,而黄山松以奇闻名于世,与黄山的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堪称是奇景。加之这篇文章的作者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的作家,黄山松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家名篇,又选入名山奇景的板块中,教材编得多么恰如其分啊!

  2、用树状结构图,回顾梳理课文内容。(板书,构建结构树)

  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脉络也清晰的显现出来,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独具匠心。

  二、指导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学习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

  1、巧妙引导,明确任务。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长文如何品读,丰子恺先生又是怎样把黄山松的三个特点形象而又传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这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看看在研读的过程中能否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帮助我们高效、准确地把握出作者都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首先,我们来关注第一个特色。

  2、自主学习,提炼方法

  (1)出示学习指南一:

  学习指南一

  1.默读描写黄山松第一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完成学习卡片(一)。(建议5分钟)

  3.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建议5分钟)

  4.全班交流。(预计13分钟)

  (2)学生进行了自主性学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化指导。

  (3)小组交流学习卡片的内容,教师参与小组讨论,进行课堂观察。

  (4)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苍翠、坚劲、窈窕、郁郁苍苍、娉娉婷婷等词语,体会黄山松长势葱郁的特点;结合“不可思议”一词,体会黄山松生命力的顽强。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黄山松顽强的精神品格。(相机引入图片、视频资源,进一步感受黄山松的顽强的特点。)

  指导学生提炼关键词的基本策略:

  ①借助学习卡片汇报;②追问提炼关键词的想法;

  ③透过这个词语体会到黄山松的特点;④比较研究提炼哪些词最恰当;

  ⑤教师支援的引入等。

  3、总结方法,体会提要式阅读的方法及作用。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描写黄山松的特色的句子,然后提炼出最能突显其特色的`关键词,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的品味,体会文字背后展现的黄山松的精神品质,从而感悟到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与喜爱之情。这就是提要式的阅读方法。提要式阅读不仅让我们清楚的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而且文章的脉络也会一目了然。

  三、尝试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自由选择学习另外两个特色之一。

  1、出示学习指南二:

  学习指南二

  1.默读你最感兴趣的那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运用提要式阅读方法,小组共同完成学习卡片(二)。(建议3分钟)

  3.全班围绕卡片内容进行交流。(建议5分钟)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学习最感兴趣的一个特色。

  3、完成学习卡片(二)。

  4、全班做简要地交流。

  交流重点:在小组研读的基础上,能提炼出关键词“左右平伸、挺秀坚韧、不肯面壁、一心倾向阳光”,并结合这些关键词谈对第二个特色的感悟:抓住关键关键词“偎傍、铁铸一般、团结松、松”体会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并结合感悟与体会,总结提升出黄山松一心向阳和具有团结力的品格。(此环节重点考察学生是否会运用提要式方法进行阅读,主要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做适当的占拨)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课,深化主题。

  同学们,这就是丰子恺的笔下的黄山松,顽强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奇特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团结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这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吗?或许我们会从丰子恺先生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

  2、布置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描写黄山风光的

六年级语文教案12

  《鲧禹治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2.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难点:掌握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和“壤、浃”等字的字形和写法。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或图片,激情导人

  1.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了!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了。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了,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也要饿死了。……

  3.教师小结导人: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⑴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⑵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交流互动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⑴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⑵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要对齐写紧凑,注意有下方有三个横。形近字:禹()旺()壤()汤()陕()寓()汪()嚷()烫()浃()

  ⑶词义: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领。形容汗出得很多。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上古时代,鲧与禹父子两代人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用以赶退洪水,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治服了洪水。)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反馈分段情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交代故事的起因,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洪水的折磨,苦苦诉求天帝,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鲧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息壤驱赶洪水,被天帝派火神杀死。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继承你志,带领人们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苦战治服了洪水。

  五、学习课文,了解鲧治水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

  ①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②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a.理解“哀求”与“祈求”,想象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悲惨与无助。

  哀求:哀告请求。

  祈求:诚恳地、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b.理解“毫不理会”,感受天帝的冷酷、无情。

  “理会”在词典中有五种含义:①懂得,领会,如:“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②注意(多用于否定),如:“人家说了半天,他也没有理会。”③理睬,过问(多用于否定)。如:“他在旁边站了半天,谁也没有理会他。”④理论,交涉;⑤照料,处理。在文中应该选第几项?(第③项)

  c.教师小结: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们,面对无情的天帝,善良的天神鲧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强烈的同情心驱使着他要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2.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鲧治水的方法与结果。

  (转载于:www.hnNscy.CoM: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⑴鲧治水的方法。

  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

  ③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了洪水,露出了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

  ④教师小结、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了洪水,但最终的结果

  又是如何呢?

  ⑵鲧治水的结果。

  ①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

  ②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陷入灾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对天神鲧的认识与了解,感受其精神品质。

  2.教师小结:面对人们身陷洪灾的悲惨遭遇,天神鲧毅然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想借助神力驱赶洪水,但最终惨遭杀害,但他的善良正义、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精神却为世人所敬仰,他的形象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看拼音。写词语。

  dàyǔxīrǎnagwānagyánaggǔntànaghànliújiābai

  ()()()()()

  3.形近字组词。

  禹()旺()壤()汤()陕()

  寓()汪()嚷()烫()浃()

  4.抄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结果。

  2.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大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体会这个故事揭示的意义——表现了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准备:有关大禹的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说说天神鲧用了什么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最终的结果如何?

  2.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补充。

  3.教师小结:善良的鲧冒险偷取天帝的宝物——息壤,想借助神力,用息壤驱赶洪水,这是一个充满危险但十分快捷的方法。但很快就被天帝发现惨遭杀害,无情的天帝夺回了息壤,使人们再次身陷洪灾。为拯救人类而献身的鲧死后,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4.指名反馈,介绍鲧死后的表现。

  (尸体三年不腐,某一天,随着一声巨响,肚子裂开,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5.教师描述导人:这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

  6.介绍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长到10多岁了,跑出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觉悟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感动了老百姓,人们都踊跃参加治水工程,大禹带领治水大军相继疏通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汉水、颍水等大小几百条河流,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使水有水道,陆有大路,老百姓都回到自己家乡,重建家园,男耕女织,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时,大禹才回到嵩山和亲人团聚。涂山氏一手搀着老婆婆,一手拉着小夏启,迎接大禹,乡亲们也敲锣打鼓地欢迎大禹这位治水英雄。

  二、继续学文,了解禹治水

  1.认真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最后结果如何。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治水方法: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⑵治水结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3.教师导言:治服洪水谈何容易,十三年的苦战中,大禹付出多少的努力啊。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三部分内容,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4.学生独立阅读,品析语句。

  5.四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针对重、难点处引导深人品折,从中了解大禹所作的努力,体会其精神品质。

  ⑴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①理解“走遍”“山南海北”,体会大禹在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为了摸清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②理解“摸清”,体会大禹之所“走遍山南海北是为了弄清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寻求清理的办法。③理解“引洪水入大海”,出示地形图,了解要想消除水灾,只能将洪水引流进大海,从中体会大禹的智慧。

  ⑵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①理解“亲自”一词,体会大禹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②理解“成千上万”,体会受灾百姓之多,他们积极响应大禹的号召,投身于治洪行动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③理解“挖槊开山,疏通柯道”,观看地形图,了解要想让洪水流入大海,就应当在洪水与大海之间挖出水渠,打通挡住洪水的山峰,从而疏通河道让洪水流走。从中再次体会大禹的智慧。

  ⑶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①展开想象,理解“汗流浃背”“磨出了血泡”“毒虫猛兽的袭击”“冻得坚硬的土地”,体会环境的恶劣,以及大禹为开凿龙门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②理解“仍然不停地干着”“毫不在乎”“三过家门而不人”,体会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③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

  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⑷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①理解“由南到北,由西到东”,体会大禹带领人们所疏通的河道之长,治理水灾的地域之广。

  ②理解“十三年”,体会治理水灾的时间长。

  ③理解“苦战”,体会治洪工程犹如一场艰苦的战役,体会治理洪水之艰辛。

  ④理解“终于”,体会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7.教师小结: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凶猛肆虐的洪水终于被治服了,顺着河道乖乖地流人大海,天下太平了,一心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大禹也被推举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8.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对比鲧禹治水,再悟精神品质

  1.鲧禹治水的原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身陷洪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一心想拯救人类,让他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2.鲧禹治水所用的不同方法:鲧是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借助神力治水;大禹则通过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人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3.鲧禹共同的精神: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精神。鲧为治水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为治水不怕辛苦,不畏艰险,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的出世”“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在这篇神话传说中,人们通过天帝的冷酷表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但灾难无情人却有情,善良的天神鲧偷取宝物拯救人类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美好愿望;而大禹率领百姓挖渠丌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却有着现实的意义。从中也告诉我们,虽然灾难可怕,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运用智慧,通过努力是可以战胜灾难的。

  2.出示洪水被治服后的太平景象,学生欣赏感悟。

  3.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大禹的资料,进一步认识人物。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鲧禹治水》的故事讲述给家长听。

  《大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

六年级语文教案13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08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08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六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后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回答课后问题。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体会作者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对诗歌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3.学习作者直白而富有童趣的表达,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条理,回答课后思考题,体会文中流露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激发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材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体会小作者的童真与可爱,体会作者在学诗过程中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一至十段。

  一.导入新课:

  不管学习什么东西,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有时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我们的作家萧红把自己小时候学古诗的故事写了出来。很有趣。看看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二.指名读全文:

  1.听听生字的音发准了没有。

  2.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

  3.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三.全班交流:

  1、交流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2、提出问题。

  3.读了这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思考:我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你觉得作者经历了哪些过程?

  (跟着祖父念,基本上就是乱叫。然后读的好听的诗就喜欢读,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最后学诗意也是胡猜乱想,流露出童真非常可爱)

  五.细读文章1----10段:

  1.最初作者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谁能描绘一下作者学诗的情形呢?

  2.体会一下“房盖被你抬走了”是什么意思?

  3.请同学分角色有感情的将这部分读一读。也可以讲讲你的体会。

  六,课时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后半部分,体会作者在学习自己喜欢的诗和学习诗意时的有趣与天真,感受作者的童真与可爱。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作者开始学习是出于好奇和好玩,我们看看她是怎样学的呢?哦,原来是在祖父口口相传中学习的,她的学习方法就是乱喊乱叫,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二,那么作者学习也很挑剔,有喜欢念的也有不喜欢念的,看看她喜欢念什么诗?为什么喜欢呢?

  1.指名读11—17段。

  2.作者喜欢什么诗?我们也来念念。(指名读)你们喜欢吗?

  3.下面我们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喜欢呢?

  (原来是字音好听,还有发音很好玩)你们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

  (作者通过这个事例写出了孩童的'天真可爱,非常有趣)

  4.谁有感情的把这部分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诵)

  三.读到一定的时候,就有新的要求了。祖父开始讲意思。那么小作者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吗?

  指名读最后一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小作者完全没有理解意思。只是想着吃的,和凭感觉判断)这一部分更深入的表现出作者的天真可爱。特别是与爷爷的对话显得非常真实,非常有趣。谁能读出这种感情呢?

  指名分角色朗诵。教师指导,反复朗诵。

  四.学完了作者学诗的经历,你觉得真实吗,有趣吗?谈谈你学诗的体会吧?

  (全班交流)

  五.作者围绕学古诗选取哪些典型事例呢?总结一下。

  小结:文章选取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选择的材料要生动,要准确的表达中心,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集中,表达意思明确。

六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初读课文并质疑。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观看情景朗读,然后说说有什么感受。

  2.你养过花吗?有什么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养花》,看看老舍先生对养花有哪些独到的感受。板书:13养花

  二、合作交流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勾画出生词及其他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完成预习要求中提出的问题。

  3、小组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尽”,分别组词。

  (2).说说自己弄懂了哪些词语。

  (3).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4).谈谈已经读懂了什么。

  (5).提出不懂的问题。

  理清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课下搜集老舍先生的生平资料,了解他的人品、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品读体验

  1、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或对老舍先生的印象。

  2.自己默读、感悟。

  3.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讨论疑点。

  4.班上汇报。

  采取一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及教师点拨的形式。

  着重理解这些内容:

  (l)“花开得大小好坏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

  (2)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3)作者养花,不是对花“置之不理”,而是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地关心它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花有感情。)作者在照管花的过程中,摸出了一些规律,增长了知识,从中得到了乐趣。

  “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这是作者学会养花后的自豪之情的流露,这就是乐趣。

  (4)养花有益身心。指养花锻炼了

  教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养花》教案及教学反思》

  身体,消除了疲劳。在辛苦中了解了劳动的意义,得到了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的感情。

  这里有两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a.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

  b.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吗?为什么?

  投影出示句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a.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b.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5)作者养花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并与朋友分享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这也是养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

  (6)当花受到摧残时,养花的人难免忧伤,这说明作者对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伤心中表现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7)养花的乐趣,归结起来就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否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作者从养花中得到这些乐趣。正说明作者爱劳动、爱生活。

  (8)第一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前后照应,第七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二、巩固延伸

  1.通读全文,感受喜与忧,笑与泪。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养花的新认识。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布置作业

  1.摘抄体现作者爱花的句子。

  2.实践活动:每人养一种花。

  附:板书设计

  养花

  种易活花

  怎样养花

  付出劳动

  也有忧愁共享成果

  教学反思:本文题材为散文,在反复阅读的基础既陶冶了情操,又增长了知识。通过对学习文章中重点句子的理解与体会学习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反复体味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使学生增加了学习名家名篇的兴趣。

【六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6

六年级语文的教案08-25

语文六年级教案01-07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06-25

六年级语文《青花》教案11-26

六年级语文《匆匆》教案01-07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08-20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08-25

六年级语文教案12-01

语文六年级教案范本09-28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六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语文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 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 “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六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

  3、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体会夹竹桃身上的品质,懂得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

  重难点

  1、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品味课文的语言。

  2、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特色

  教学准备

  夹竹桃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出示夹竹桃花),请仔细观察她的花和叶,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引导学生从花和叶子着手观察:花朵像桃花,叶片像竹叶。因此,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课件出示夹竹桃图片让学生观赏夹竹桃的图片。

  那么,季羡林笔下的夹竹桃到底又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夹竹桃》。同时板书课题

  二、深入分析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季羡林老爷爷对夹竹桃的感情怎样?(让学生阅读后举手回答。)

  出示课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为什么夹竹桃对季先生来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文中给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的自然段,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夹竹桃的?

  生回答后总结:第二自然段,花色,第四自然段花期,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月光下的幻想。同时板书:花色、花期、幻想。

  3、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夹竹桃的花色有什么特别之处,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夹竹桃花色的相关语句体会。

  课件出示:红与白搭配宛如火与雪——奇妙有趣。(同时板书:奇妙有趣)

  课件出示: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师:看这个句子,说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课件出示:比喻---把一类事物比作另一类事物

  4、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看院子里都有哪些花,它们开放的季节是什么季节,画出季节和花名并找出描写这些话相关成语

  请三名同学一个说季节,一个说花名,一个同学说描写花的成语。

  课件出示: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全班齐读成语巩固。课文题为“夹竹桃”,季先生洋洋洒洒用了200多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这不是多余?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对比烘托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哪里悄悄开放。夹竹桃是怎样开放的?请阅读阅读第四自然段。指明回答。

  课件出示: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了出一嘟噜。

  师:夹竹桃从哪个季节开到哪个季节?

  课件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说明了夹竹桃花期怎么样?-板书:花期长——韧性可贵。

  “吐艳”什么意思? “盛开、绽放”。 “无日不迎风吐艳”该是什么意思?无日不迎风吐艳就是每天都绽放。“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一个什么句式?作者为什么不写“每天都绽放”呢? (感受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突出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双重否定句,什么是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体会句子:“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无不奉陪”我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无不奉陪”就是没有不陪伴,全都相陪。)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它“无不奉陪”(一直)两个“一直”,令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难道不是可贵的韧性吗?

  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韧性可贵。

  6、“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说明夹竹桃不仅,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有韧性,还有其它的妙处,那么夹竹桃还有什么妙处?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都把夹竹桃幻想成什么?

  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地图,水中的荇藻,一幅墨竹

  7、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夹竹桃吧。(配乐读)

  三、 总结

  请同学们回想第一自然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对作者来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提回忆的花?在夹竹桃身上我们看到哪些可贵品质?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作业设计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具体。

六年级语文教案3

  《别饿坏了那匹马》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学习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法提示:综合运用读、画、读、想、写、议等多种语文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注意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达标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残疾(jījí)瞥(piēpiě)见挣扎(zhāzhá)从(cōngcóng)容

  2、读读记记下面词语。

  忐忑不安刻骨铭心十指连心泪流不止怒目圆睁不由分说一如既往尴尬叮嘱

  3、多读几遍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一共写了哪些人物?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5、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想一想每次的用意是什么?

  6、认真读了课文,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

  二、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并把你的理解和感受写在空白处并与同学交流。

  学法提示:综合运用读、画、读、想、写、议等多种语文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即:多读几遍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然后用心读一读,想想自己为什么感动,或者是自己从中体会到人物的什么品质。最后把这些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2、文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是那么善良,我们可以从多处描写中体会到他们的美好心灵。读文找出相关句子,抄写在下面。

  父亲的善良:

  碧云的善良:

  “我”的善良:

  3、认真读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三、大胆想象,学习表达。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根据故事的结尾,请你展开想象,“我”回家后会怎样向父亲诉说?写一段父子俩的对话。

  四、拓展延伸

  温暖一生的赠与

  余艳琰

  很多年前,我在整理照片时,发现了一张很老的照片,上面有母亲、我和4个妹妹。在母亲的回忆中,当时的情景又仿佛再现我的眼前。

  那是1959年的圣诞夜,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喜庆。当时母亲带着我们姐妹离开父亲已经一个多月了。那个时代单亲母亲是不被社会接受的。周围的人都用歧视的眼光看我们一家。可怜的我们就住在贫困的温尼伯湖小街区里。那段时间夜里警报声不时响起,母亲望着天花板,眼里噙着泪水,几乎彻夜不眠。

  圣诞夜,外面下雪,房间里的光亮是圣诞树微弱的灯光,圣诞树扎得很简陋。母亲给了我们每人一件小礼物。她希望能给我们更多的礼物,但是吃饱才是最重要的。忽然她身子微微一抖,搂着我开始大声哭泣。

  这时,有人敲门。原来是那个“丑女”。这是母亲对楼上那个女人的'称呼,因为她总打扮得很俗很艳。母亲擦干眼泪让她进来。

  “女士,”她说,“我知道你的生活很艰难。你因为要照顾孩子而无法去教堂。你现在马上去教堂吧,我会照顾好你的孩子们的。你的大女儿告诉我,你很想去教堂。”

  母亲相信了她的话。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结局也并非是母亲沐浴着圣诞之光做完祷告回来。她刚进教堂就开始担心孩子们的安全,她怪自己为什么相信那个“丑女”。她一点也不了解那个女人。她急急忙忙地跑出教堂,在雪夜里狂奔,心揪得紧紧的。“我为什么这么傻,把孩子们留个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她想象得出:家里满是身份复杂的各色人物和醉鬼,孩子们哭着叫妈妈,那个丑女狂笑着踱着步。

  不一会儿,母亲已跑到楼梯口,她听到孩子们的尖叫声!天哪!她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母亲飞一般奔上去,猛地推开门。她见到了和想象完全不同的景象,她首先看到了脸上堆满微笑的我,我就是尖叫的那个,然后是我的妹妹们。当她看到地面。惊呆了:礼物!好大一堆的礼物。堆放在我们那简陋的小房间的地上!母亲愣了,好久说不出话来,“这是怎么……回事?”那个“丑女”什么也不说,只是微微笑着。“我像傻瓜一样误会你……”母亲哭着说。“我只是站在这里说说话。是那些流浪汉、清洁工、乞丐们送礼物给你和孩子们的。你们每人至少有八件礼物。”那个“丑女”仍笑着,但眼里闪烁着泪光。

  后来,母亲从他人的口中得知,楼上的那个“丑女”早已跟整个街区打过招呼。哀求人们来帮助我们。她的善心感动了人们,所以人们慷慨地赠与我们礼物。

  无数次,母亲讲着讲着,就戛然而止,那故事永远没有结局。她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那张照片,仿佛故事的结局就藏在那张照片里。

  就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圣诞夜,我们被礼物的海洋包围着。你可以从我和妹妹们惊喜地尖叫声还有母亲的笑容里知道这些礼物的意义。就是那群身份卑微的人,给了我们一个永生难忘的圣诞节和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那才是我们一辈子的礼物……

  请从下面的语句里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

  (1)“母亲望着天花板。眼里噙着泪水,几乎彻夜不眠。”当时,母亲的内心:

  (2)“那个‘丑女’仍笑着,但眼里闪烁着泪光。”那是因为:

  (3)“无数次,母亲讲着讲着,就戛然而止”因为:

  你怎样理解画线那句话的意思??

  五、相关链接

  一张电影票

  蒋溢轮

  雨细细地下着,灯光迷蒙。我悠闲地向电影院走去。

  电影院门口,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穿着一件灰色的茄克衫,手里捏着钱,不声不响地站在雨里,一个四五岁的男孩,牵着他的衣角。

  等退票的人很多,我刚走近电影院,不少人凑上来问我有没有余票,我一个劲儿地摇头。我只有一张票,怎么能给人呢!谁知这时,男孩的父亲迎向了我。

  “有票吗?”男子低声地问,声音带着点企望。

  小男孩仰起头,急切地看着我,深深的眸里闪着温柔的光,一眨不眨地盯着我。望着我渴求的眼神,热切的神情,我的“没有”哽在喉咙口上。

  我突然记起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也是这样的细雨迷蒙,灯光冥冥,我也是男孩这样的年龄,不同的是,牵着我的手等退票的是母亲。顿时,那种遥远的热切的记忆渐渐涌向心间,我的心柔柔地震颤了。那次,是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叔叔把票给了母亲。当母亲付过钱接过票时,我是多么欣喜雀跃啊!这时,一种崇高的感情在我心间升腾,我突然感到把票让给这个男孩是我的责任似的。

  我将手里捏着的票递给了孩子的父亲。

  男孩的脸放光了。“谢谢叔叔!”

  “没什么。”我答,情不自禁地伸手拍了拍男孩的头,仿佛大哥哥对小弟弟那样。

  看着小男孩蹦蹦跳跳地向电影院走去,我抬腕看了看表,离开映正好还有五分钟。我心里涌上一种恬淡熨帖的感觉,那是一种做了一件应该做值得做的事的感觉。

  回家的路上,我没有撑伞,任细雨丝丝地洒落在我身上。我吹起了口哨,看着街灯闪烁的光晕,树枝摇曳的碎影,突然感到这世界是多么美好和亲切。

六年级语文教案4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主题是“演讲”。从学生的相关经历引发交际话题,再从演讲的形式与内容、演讲稿、演讲的表现力三方面让学生学习演讲方法,提升演讲水平。

  第一部分,课文以两个泡泡照顾到学生的不同经历,既能引发一部分有过类似经历同学的表达欲望,分享自身体会,也为没有演讲经验的同学树立了信心。

  第二部分创设班级演讲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领域中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话题。同时,以“学习的快乐”、?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两个题目为例,让学生学习在题目中将演讲的主题与内容具体化。第三部分则从观点、材料、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关注演讲稿的说服力。第四部分则用小贴士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语气语调、停顿、重复、动作这类演讲技巧,旨在增强学生演讲的情感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演讲,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班级竞选都需要演讲。回顾学生在以往口语交际中所得,学生已经有了讲清楚、讲生动的语言表达基础,但在真实的演讲中,学生不仅存在表达观点时单纯讲道理、缺乏有力证明的情况,也有观点不清、逻辑性不强的现象,同时也更多关注老师的肯定,与听众互动不足。而教材的编排中针对这些都给出了建议,因此,本课的提升点在于学习就适当的话题提出自身观点,并围绕其选择有说服力的材料,练习如何演讲。

  三、教学目标

  1、能理解什么是演讲,并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写好演讲稿。

  2、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演讲,态度大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就适当的话题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并围绕其选择有说服力的材料,表达有条理。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优秀演讲视频以及演讲稿。

  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集相关资料。

  (一)激发兴趣,引出“演讲”

  1、分享经历,说说自己认为什么是演讲。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演讲”,比如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班级的竞选演讲等活动,你是否参加过呢?说说当时的感受。

  2、指名进行分享。

  3、教师小结:就像大家说的,演讲就是在公开场合发表讲话。一次好的演讲,不仅要有好的演讲稿,还得具备一些演讲技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怎么写演讲稿,做一次演讲。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亲身经历,一方面使有过经验的同学讲出体会、收获,另一方面使没有演讲经验的同学受到启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学习拟题

  1、选择话题,拟定题目。

  班里要进行一次演讲活动,有科学、读书、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几个话题,你对哪一个更感兴趣?说说你在这一话题有什么经历?结合你的感受和认识为演讲确定一个题目。

  2、对比范例,修改题目。

  (1)指名说题目,教师记录。

  (2)对比“读书的快乐”、“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说说感受。预设:看到“读书的快乐”这个题目,我就知道这篇演讲以“快乐”为主,而“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这个题目既有演讲的目的,也有做法。两个题目都能迅速让我们知道演讲者的观点。

  (3)教师总结。

  因此,一个好的演讲题目能够让听众对于演讲内容一目了然,既要观点明确,也要描述完整,体验意图。

  (4)修改题目。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领域选择演讲话题,并分享自己的相关经历,使得演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课本范例,学生知道了题目的作用,并且能够仿照,对自己的题目进行修改,学习在题目中表达出表达核心观点。

  (三)明确写法,试写演讲稿

  演讲的题目确定了,接下来就要关注演讲稿了。一篇好的演讲稿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与情感传递给听众,让他们产生共鸣,甚至认同。那什么样的演讲稿才是好的,怎样写一篇好的演讲稿?

  1、出示要点,讲解格式。

  我们先看看演讲稿的基本格式,一般有三个部分:

  (1)开头:对听众使用适当的称呼,如“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2)正文:表述观点并且围绕观点使用具体的材料进行说明。

  (3)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2、提供支架,试写讲稿。

  对于演讲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正文这一部分。那怎样才能让你的演讲稿具有说服力呢?

  (1)师生交流总结:观点明确,列举事例,引用名言、故事等。(相机板书)

  (2)列出提纲,为观点选例证。

  (3)小组分享,交流评价。具有说服力的演讲稿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还有用具体的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请你借助以下提纲,梳理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小组四人互相分享,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同学的演讲提纲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①观点鲜明吗?

  ②例子支持观点吗?

  ③例子的顺序是否合适?

  (4)根据建议试写演讲稿,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借助提纲,学生能够明确写作思路。小组交流意在让学生聚焦到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并思考演讲稿的条理性,再加上老师的个性化指导,学生写出一篇好的演讲稿有了充足的保障。

  (四)开展演讲比赛,评价总结

  1、了解演讲技巧,感受演讲的表现力。

  (1)出示“小贴士”。

  演讲,最重要的还是“讲”。刚才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演讲稿,要把它“讲好”,老师再给大家送上两点小秘籍:演讲时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演讲时可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2)欣赏经典视频,感受演讲者的表现力。

  这两点秘籍如何应用,我们可以通过一段精彩的视频来看看。(学生观看之后,分享在视频中看到的演讲者是如何用语气、语调、动作来增强表现力。)

  3、个人练习,教师相机指导。

  4、小组演讲,交流、推荐。

  (1)小组规模:小组人数以?6?人为宜。

  (2)分组依据:建议根据话题相关性进行分组。

  (3)小组依次演讲,互相提出建议。记着咱们的演讲秘籍,和自己组内的同学轮流演讲,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演讲之后为演讲者提出修改建议。

  (4)教师小结,每组推选一人参加班级演讲比赛。

  教师总结点:对学生的演讲热情进行肯定;围绕小组交流中反馈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再次强调指导。大家进行得如火如荼,现在我们根据刚才的演讲情况,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人参加最后班级的演讲比赛。

  5、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

  选手已经确定好了,那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比呢?(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归纳出评分标准,并进行补充。课上可以出示提前准备好的下表,也可以当堂生成。)

  内容

  声音响亮,语调适当;

  姿态大方,适时加入动作

  表情丰富,和听众有眼神交流;

  使用事例、名言,具有说服力。

  等级

  ★★★★★★

  ★★★★★★

  ★★★★★★

  ★★★★★★

  6、小组代表依次演讲,评选?“最佳演说家”。

  我们先请几位演讲者依次进行演讲,每位同学有一枚大拇指贴纸,演讲结束之后,可以把它贴在你心中的“最佳演说家”身上。(评选结果揭晓,老师随机邀请两位投票同学说说投票理由)

  7、教师总结。

  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展示与点评!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于演讲稿、演讲技巧进行了了解,并进行了眼睛比赛。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听到更多同学的精彩演讲,希望大家在课后再把自己的演讲稿进行修改,并练习演讲,我们有机会再进行一次演讲比赛,期待大家踊跃参加。

  【设计意图】借助优秀演讲范例学习演讲技巧,在个人练习中应用实践,在小组演讲中进行展示,也在小组同学的建议中修改纠正,从而使自己内化演讲技巧。班级共同制定演讲评价标准,以及最后的班级展示是对学生演讲热情的再一次激发,也是对演讲稿、演讲技巧的又一次深化。

  六、板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案5

  说教材

  我要说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6课《匆匆》。《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是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联想。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一是教育学生要珍惜时光,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去;二是要学会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起来轻巧、婉转,适合朗读背诵。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优美,含义深刻,适合朗读。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的美,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说教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

  1、围绕课题质疑。从课题入手,抓住“匆匆”两个字,理解题意,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领悟这些语句是如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2、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文章开头和结尾都用了一个设问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抓住这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到他人……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时间的文章——著名现代作家朱自的散文《匆匆》”板书课题后鼓励学生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在这里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四、感情朗读,深化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特别强调,把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的要求贯穿到各个学段。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特别是指导朗读的层次性。一开始,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再让学生自主研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让学生配乐读。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起来轻巧、婉转,在美妙、抒情的乐曲中朗读,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学生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课后延伸,拓展阅读。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回答了没有?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1、读一读《跟时间赛跑》和《长歌行》。2、写一句有关时间的句子做为自己的座佑铭。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这样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板书设计上,我力图遵循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板书重点词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积累优美的语句。

六年级语文教案6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2课《跳水》。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结合预习能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了解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题质疑,初步感知课文,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看到“跳水”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把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

  请学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一)引导学生通过读简单了解跳水的起因。

  (二)引导学生抓住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遇险的情景。

  1.请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表格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把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的词句画一画,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师: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重点体会两句话: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

  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重点指导朗读)体会完后问学生还能用哪些词形容孩.

  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目的是进行词语积累。

  体会后问:难道这顶帽子就真的这么贵重,值得孩子不顾危险地去追猴子?

  师小结:孩子准是被调皮的猴子气昏了头,一心只想着取回帽子,挽回面子,其余的可什么也没想了,就这样,孩子冲动的、不计后果地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困境。

  (三)引导学生从船长的办法,体会人物品质。

  1.用一句话概括船长的办法。

  2.想一想,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办法,为什么?

  3.通过这一段的描写,说说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来的?(小组讨论)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4.指导读船长的两句话。

  5.自读最后一自然段,看看结果怎样。

  (四)创设情景,拓展教材。

  孩子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可对孩子说、对船长说、对水手们说)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课后反思:

  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不足:在概括主要内容方面有部分学生抓不住重点。

六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思考·练习”第2题),明确“古井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问题。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二)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再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误读,区别字形。

  1.读准生字读音:

  “乳(rǔ)汁”的“乳”,“报酬(chóu)”的“酬”是翘舌音,要读准。

  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音:

  “扁担(dàn)”的“担”,不要读成“dān”的音;

  “单薄(bó)”的“薄”不要读成“báo”的音;

  “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shì)”的中“似”,不要读成“sì”的音;

  “日子长着哩(li)”的“哩”应读轻声;

  “提供(gōng)”的“供”不要读成“gòng”的音;

  “他们懂得(de)”的“得”应读轻声,不要读成“dé”的音;

  “不能总让大家出力气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应按“啊”的变调读,前者应读“ya”,后者应读“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边是“日”;

  “络绎不绝”的“绎”不要写成“泽”;

  “六旬”的“旬”与“句”,“陶冶”的“冶”与“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熹微”、“歉意”、“陶冶”、“络绎不绝”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二)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组讨论,并解答;再由老师归纳,顺便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1.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都来取水。

  第2自然段: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第3自然段: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来不要报酬。

  第4自然段:老两口表示歉意。

  第5自然段:乡亲们劝说两位老人接受大家的帮助。

  第6自然段:古井使大家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想一想,议一议:按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自然段的意思联系比较紧)为全文划分四个结构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第四段:第6自然段

  3.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及结尾一段话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四句话:有两句话是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还有两句话是进一步说明井水的质量和古井与乡亲们的关系的。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把前两句话画下来。后两句话中“清凉可□”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凉可口的井水。“哺育”是养育、培养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三)阅读分析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没有“很多”这个词?如果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时间长、人数多、路面湿表现。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2.春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下过一场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点是雨水少,有“贵如油”之称。下起来不大,断断续续,一般刚能润湿路面。)

  “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样的?

  (湿漉漉的。)

  “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说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也不干。)

  3.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阅读分析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呢?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样表示?乡亲们又是怎样“劝说”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外地教书,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2.“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说成“老人的水缸满满的”有什么不同?“总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直是满满的,大家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3.乡亲们这样不间断地、热情地帮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给乡亲们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于是,“老两口带着歉意说: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自出力气啊。”老人的话里“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那么,不“白出力气”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报酬)

  “总让”的“总”跟“总是满满的”的“总”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一样,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换个意思相近的、同学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口语词是什么?

  (老是)

  4.乡亲们是怎样表示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这句话点了问号,应该怎样读?是有疑问而提出询问的语气,还是强调古井为乡亲们做了巨大贡献的一种反问语气?连同下面一句话试读一下看看。

  5.“乡亲们总是劝说两位老人”,“劝说”是什么意思?

  (劝解、说服)

  为什么还要“劝说”两位老人呢?

  (因为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要给帮助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乡亲们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讲道理,让老人安心接受帮助。)

  这种“劝说”是不是只有一两次,还是多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每次老人表示,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的。“总是”)

  6.这一段出现了两个“总是”,一个“总让”,查查工具书,这里的“总”是什么意思?

  (经常、一直或一向。)

  一是为了表示乡亲们对两位老人的无私的热情的帮助,一是为了说明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感激乡亲们要有所表示。

  7.有感情地试读这一段,再指名读。要读出乡亲们的关怀热切和体贴的感情,还要显示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五)阅读分析第四段:

  1.先齐读,再自由读课文结尾段。

  “多好的古井啊”,好在什么地方?下面的话,说明了“多好”:

  ①“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

  这句话跟开头一段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再读读开头段。

  (这句话跟开头段呼应了,是开头段内容的概括和加深。)

  把开头一段和结尾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看看它们的联系密切不密切: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它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

  看来,“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二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②古井“多好”,好在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陶冶”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上是怎么讲的?“品格”是指人的什么?

  (“陶冶”,原来的意思是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用来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品格”是指人的品质、风格。)

  小组(或同桌)议论,然后全班讨论:古井“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古井源源不绝地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乡亲们以什么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精神乡亲们学到手没有?

  (学到手了)

  表现在什么地方?

  (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2.小结:

  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广场“”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下看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指导朗读(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感情朗读全文。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板书设计:

  深情地 憧憬

  壮烈地 牺牲

  舍生忘死

  毫无遗憾

六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3. 了解有关茶的知识,培养对祖国茶文化的兴趣。通过探究问题,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教学难点:

  1. 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 搜集有关茶的资料,进行分类处理,交流汇报。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碧螺春》的第一课时。谁能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屏显字幕) ( )的碧螺春( )。

  2、 是啊,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的。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四小节

  1、请大家打开书,找出描写采茶的自然段,好好地读几遍,有什么体会在书旁作简单批注。(学生自己读,边读边做批注。)

  2、谁能说说,从作者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交流体会)

  ⑴ 除了“明媚”,还有什么词可用来形容江南春光?

  ⑵ 相机理解“翠绿欲滴”、“神采飞扬”。

  ⑶ “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副美丽动人的图画。”是什么句?为什么这样说?

  3、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不是图画胜似图画。(屏显课文的插图),谁能给它起个合适的题目?(给插图起题目)

  4、江南春光如此美丽动人,你喜爱它吗?自由朗读第四小结,看谁读得声情并茂。

  (朗读第四小节)

  (二)焙茶

  1、过渡:清晨,茶园里欢声笑语,入夜,又是另一番繁忙景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象学习第四小节时一样,边读边做批注。

  2、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先在四人小组交流,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一读。

  3、是啊,难怪人们把这碧螺春茶称作是——(工艺茶)

  4、指导朗读。

  5、小结:这哪里是在焙茶,分明是在进行艺术表演嘛!

  (三)品茶

  1、过渡: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受的.话,那么——(齐读)

  2、为什么品茶使作者陶醉呢?我们也来沏杯茶,品品看。

  3、示范泡茶,指导观察。(仔细观察泡茶的过程,说说看到的、闻到的。)

  4、喝过茶没有?说说喝茶的感受。

  5、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六小节,画出相关的词句。

  6、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色、香、味、形

  (为什么你喝的茶是苦的,而作者却说是甜津津的呢?)

  7、默读这一自然段,想一想,使作者陶醉的,除了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还有什么?

  8、能不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呢?想读哪句都可以。

  9、教师范读。

  三、赞茶

  1、是的,碧螺春以她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无怪乎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齐读)

  2、作者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你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写一写。

  四、拓展

  1、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自古至今,赞美茶的诗词歌赋很多,你知道哪些?

  2、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你知道茶有哪些妙用吗?

  课下,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出一期有关茶的小报。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

六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中国称为“丝国”。同学们,中国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习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六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运用树状结构图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通过品读重点词名、感情朗读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和精神,感悟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用“提要式”阅读方法提炼关键词,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科书、学习卡片(一)(二)、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背景课件)

  1、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2、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山,去领略黄山奇松的风光。

  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介绍作者丰子恺。

  2、交流课前预习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关注“罅、邛、髓、娉”等字的读音,体会“石罅生、言疏煮石髓、臆测、娉娉婷婷”的意思。学生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及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解答,扫清文章的障碍。

  三、发现文章结构特点,借助中心句,理清文路。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分别写了黄山松的哪三个特色,发现文章结构上的特点。(总——分)

  2、在书中画出写黄山松的三个特色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中心句)

  3、给三个自然段分别加个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梳理结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

  一、板块解读,回顾导入。

  1、由板块主题“名山奇景”切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山松》是名山奇景板块中的一篇文章,黄山便是名山,而黄山松以奇闻名于世,与黄山的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堪称是奇景。加之这篇文章的作者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的作家,黄山松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家名篇,又选入名山奇景的板块中,教材编得多么恰如其分啊!

  2、用树状结构图,回顾梳理课文内容。(板书,构建结构树)

  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脉络也清晰的显现出来,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独具匠心。

  二、指导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学习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

  1、巧妙引导,明确任务。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长文如何品读,丰子恺先生又是怎样把黄山松的三个特点形象而又传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这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看看在研读的过程中能否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帮助我们高效、准确地把握出作者都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首先,我们来关注第一个特色。

  2、自主学习,提炼方法

  (1)出示学习指南一:

  学习指南一

  1.默读描写黄山松第一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完成学习卡片(一)。(建议5分钟)

  3.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建议5分钟)

  4.全班交流。(预计13分钟)

  (2)学生进行了自主性学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化指导。

  (3)小组交流学习卡片的内容,教师参与小组讨论,进行课堂观察。

  (4)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苍翠、坚劲、窈窕、郁郁苍苍、娉娉婷婷等词语,体会黄山松长势葱郁的特点;结合“不可思议”一词,体会黄山松生命力的顽强。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黄山松顽强的精神品格。(相机引入图片、视频资源,进一步感受黄山松的顽强的特点。)

  指导学生提炼关键词的基本策略:

  ①借助学习卡片汇报;②追问提炼关键词的想法;

  ③透过这个词语体会到黄山松的特点;④比较研究提炼哪些词最恰当;

  ⑤教师支援的引入等。

  3、总结方法,体会提要式阅读的方法及作用。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描写黄山松的特色的句子,然后提炼出最能突显其特色的`关键词,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的品味,体会文字背后展现的黄山松的精神品质,从而感悟到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与喜爱之情。这就是提要式的阅读方法。提要式阅读不仅让我们清楚的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而且文章的脉络也会一目了然。

  三、尝试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自由选择学习另外两个特色之一。

  1、出示学习指南二:

  学习指南二

  1.默读你最感兴趣的那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运用提要式阅读方法,小组共同完成学习卡片(二)。(建议3分钟)

  3.全班围绕卡片内容进行交流。(建议5分钟)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学习最感兴趣的一个特色。

  3、完成学习卡片(二)。

  4、全班做简要地交流。

  交流重点:在小组研读的基础上,能提炼出关键词“左右平伸、挺秀坚韧、不肯面壁、一心倾向阳光”,并结合这些关键词谈对第二个特色的感悟:抓住关键关键词“偎傍、铁铸一般、团结松、松”体会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并结合感悟与体会,总结提升出黄山松一心向阳和具有团结力的品格。(此环节重点考察学生是否会运用提要式方法进行阅读,主要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做适当的占拨)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课,深化主题。

  同学们,这就是丰子恺的笔下的黄山松,顽强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奇特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团结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这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吗?或许我们会从丰子恺先生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

  2、布置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描写黄山风光的

六年级语文教案12

  《鲧禹治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2.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难点:掌握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和“壤、浃”等字的字形和写法。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或图片,激情导人

  1.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了!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了。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了,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也要饿死了。……

  3.教师小结导人: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⑴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⑵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交流互动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⑴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⑵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要对齐写紧凑,注意有下方有三个横。形近字:禹()旺()壤()汤()陕()寓()汪()嚷()烫()浃()

  ⑶词义: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领。形容汗出得很多。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上古时代,鲧与禹父子两代人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用以赶退洪水,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治服了洪水。)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反馈分段情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交代故事的起因,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洪水的折磨,苦苦诉求天帝,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鲧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息壤驱赶洪水,被天帝派火神杀死。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继承你志,带领人们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苦战治服了洪水。

  五、学习课文,了解鲧治水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

  ①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②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a.理解“哀求”与“祈求”,想象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悲惨与无助。

  哀求:哀告请求。

  祈求:诚恳地、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b.理解“毫不理会”,感受天帝的冷酷、无情。

  “理会”在词典中有五种含义:①懂得,领会,如:“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②注意(多用于否定),如:“人家说了半天,他也没有理会。”③理睬,过问(多用于否定)。如:“他在旁边站了半天,谁也没有理会他。”④理论,交涉;⑤照料,处理。在文中应该选第几项?(第③项)

  c.教师小结: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们,面对无情的天帝,善良的天神鲧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强烈的同情心驱使着他要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2.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鲧治水的方法与结果。

  (转载于:www.hnNscy.CoM: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⑴鲧治水的方法。

  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

  ③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了洪水,露出了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

  ④教师小结、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了洪水,但最终的结果

  又是如何呢?

  ⑵鲧治水的结果。

  ①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

  ②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陷入灾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对天神鲧的认识与了解,感受其精神品质。

  2.教师小结:面对人们身陷洪灾的悲惨遭遇,天神鲧毅然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想借助神力驱赶洪水,但最终惨遭杀害,但他的善良正义、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精神却为世人所敬仰,他的形象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看拼音。写词语。

  dàyǔxīrǎnagwānagyánaggǔntànaghànliújiābai

  ()()()()()

  3.形近字组词。

  禹()旺()壤()汤()陕()

  寓()汪()嚷()烫()浃()

  4.抄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结果。

  2.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大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体会这个故事揭示的意义——表现了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准备:有关大禹的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说说天神鲧用了什么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最终的结果如何?

  2.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补充。

  3.教师小结:善良的鲧冒险偷取天帝的宝物——息壤,想借助神力,用息壤驱赶洪水,这是一个充满危险但十分快捷的方法。但很快就被天帝发现惨遭杀害,无情的天帝夺回了息壤,使人们再次身陷洪灾。为拯救人类而献身的鲧死后,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4.指名反馈,介绍鲧死后的表现。

  (尸体三年不腐,某一天,随着一声巨响,肚子裂开,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5.教师描述导人:这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

  6.介绍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长到10多岁了,跑出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觉悟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感动了老百姓,人们都踊跃参加治水工程,大禹带领治水大军相继疏通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汉水、颍水等大小几百条河流,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使水有水道,陆有大路,老百姓都回到自己家乡,重建家园,男耕女织,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时,大禹才回到嵩山和亲人团聚。涂山氏一手搀着老婆婆,一手拉着小夏启,迎接大禹,乡亲们也敲锣打鼓地欢迎大禹这位治水英雄。

  二、继续学文,了解禹治水

  1.认真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最后结果如何。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治水方法: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⑵治水结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3.教师导言:治服洪水谈何容易,十三年的苦战中,大禹付出多少的努力啊。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三部分内容,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4.学生独立阅读,品析语句。

  5.四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针对重、难点处引导深人品折,从中了解大禹所作的努力,体会其精神品质。

  ⑴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①理解“走遍”“山南海北”,体会大禹在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为了摸清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②理解“摸清”,体会大禹之所“走遍山南海北是为了弄清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寻求清理的办法。③理解“引洪水入大海”,出示地形图,了解要想消除水灾,只能将洪水引流进大海,从中体会大禹的智慧。

  ⑵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①理解“亲自”一词,体会大禹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②理解“成千上万”,体会受灾百姓之多,他们积极响应大禹的号召,投身于治洪行动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③理解“挖槊开山,疏通柯道”,观看地形图,了解要想让洪水流入大海,就应当在洪水与大海之间挖出水渠,打通挡住洪水的山峰,从而疏通河道让洪水流走。从中再次体会大禹的智慧。

  ⑶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①展开想象,理解“汗流浃背”“磨出了血泡”“毒虫猛兽的袭击”“冻得坚硬的土地”,体会环境的恶劣,以及大禹为开凿龙门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②理解“仍然不停地干着”“毫不在乎”“三过家门而不人”,体会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③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

  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⑷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①理解“由南到北,由西到东”,体会大禹带领人们所疏通的河道之长,治理水灾的地域之广。

  ②理解“十三年”,体会治理水灾的时间长。

  ③理解“苦战”,体会治洪工程犹如一场艰苦的战役,体会治理洪水之艰辛。

  ④理解“终于”,体会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7.教师小结: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凶猛肆虐的洪水终于被治服了,顺着河道乖乖地流人大海,天下太平了,一心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大禹也被推举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8.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对比鲧禹治水,再悟精神品质

  1.鲧禹治水的原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身陷洪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一心想拯救人类,让他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2.鲧禹治水所用的不同方法:鲧是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借助神力治水;大禹则通过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人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3.鲧禹共同的精神: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精神。鲧为治水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为治水不怕辛苦,不畏艰险,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的出世”“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在这篇神话传说中,人们通过天帝的冷酷表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但灾难无情人却有情,善良的天神鲧偷取宝物拯救人类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美好愿望;而大禹率领百姓挖渠丌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却有着现实的意义。从中也告诉我们,虽然灾难可怕,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运用智慧,通过努力是可以战胜灾难的。

  2.出示洪水被治服后的太平景象,学生欣赏感悟。

  3.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大禹的资料,进一步认识人物。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鲧禹治水》的故事讲述给家长听。

  《大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

六年级语文教案13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08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08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六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后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回答课后问题。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体会作者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对诗歌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3.学习作者直白而富有童趣的表达,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条理,回答课后思考题,体会文中流露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激发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材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体会小作者的童真与可爱,体会作者在学诗过程中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一至十段。

  一.导入新课:

  不管学习什么东西,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有时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我们的作家萧红把自己小时候学古诗的故事写了出来。很有趣。看看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二.指名读全文:

  1.听听生字的音发准了没有。

  2.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

  3.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三.全班交流:

  1、交流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2、提出问题。

  3.读了这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思考:我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你觉得作者经历了哪些过程?

  (跟着祖父念,基本上就是乱叫。然后读的好听的诗就喜欢读,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最后学诗意也是胡猜乱想,流露出童真非常可爱)

  五.细读文章1----10段:

  1.最初作者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谁能描绘一下作者学诗的情形呢?

  2.体会一下“房盖被你抬走了”是什么意思?

  3.请同学分角色有感情的将这部分读一读。也可以讲讲你的体会。

  六,课时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后半部分,体会作者在学习自己喜欢的诗和学习诗意时的有趣与天真,感受作者的童真与可爱。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作者开始学习是出于好奇和好玩,我们看看她是怎样学的呢?哦,原来是在祖父口口相传中学习的,她的学习方法就是乱喊乱叫,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二,那么作者学习也很挑剔,有喜欢念的也有不喜欢念的,看看她喜欢念什么诗?为什么喜欢呢?

  1.指名读11—17段。

  2.作者喜欢什么诗?我们也来念念。(指名读)你们喜欢吗?

  3.下面我们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喜欢呢?

  (原来是字音好听,还有发音很好玩)你们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

  (作者通过这个事例写出了孩童的'天真可爱,非常有趣)

  4.谁有感情的把这部分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诵)

  三.读到一定的时候,就有新的要求了。祖父开始讲意思。那么小作者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吗?

  指名读最后一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小作者完全没有理解意思。只是想着吃的,和凭感觉判断)这一部分更深入的表现出作者的天真可爱。特别是与爷爷的对话显得非常真实,非常有趣。谁能读出这种感情呢?

  指名分角色朗诵。教师指导,反复朗诵。

  四.学完了作者学诗的经历,你觉得真实吗,有趣吗?谈谈你学诗的体会吧?

  (全班交流)

  五.作者围绕学古诗选取哪些典型事例呢?总结一下。

  小结:文章选取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选择的材料要生动,要准确的表达中心,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集中,表达意思明确。

六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初读课文并质疑。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观看情景朗读,然后说说有什么感受。

  2.你养过花吗?有什么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养花》,看看老舍先生对养花有哪些独到的感受。板书:13养花

  二、合作交流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勾画出生词及其他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完成预习要求中提出的问题。

  3、小组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尽”,分别组词。

  (2).说说自己弄懂了哪些词语。

  (3).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4).谈谈已经读懂了什么。

  (5).提出不懂的问题。

  理清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课下搜集老舍先生的生平资料,了解他的人品、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品读体验

  1、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或对老舍先生的印象。

  2.自己默读、感悟。

  3.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讨论疑点。

  4.班上汇报。

  采取一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及教师点拨的形式。

  着重理解这些内容:

  (l)“花开得大小好坏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

  (2)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3)作者养花,不是对花“置之不理”,而是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地关心它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花有感情。)作者在照管花的过程中,摸出了一些规律,增长了知识,从中得到了乐趣。

  “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这是作者学会养花后的自豪之情的流露,这就是乐趣。

  (4)养花有益身心。指养花锻炼了

  教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养花》教案及教学反思》

  身体,消除了疲劳。在辛苦中了解了劳动的意义,得到了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的感情。

  这里有两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a.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

  b.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吗?为什么?

  投影出示句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a.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b.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5)作者养花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并与朋友分享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这也是养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

  (6)当花受到摧残时,养花的人难免忧伤,这说明作者对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伤心中表现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7)养花的乐趣,归结起来就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否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作者从养花中得到这些乐趣。正说明作者爱劳动、爱生活。

  (8)第一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前后照应,第七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二、巩固延伸

  1.通读全文,感受喜与忧,笑与泪。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养花的新认识。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布置作业

  1.摘抄体现作者爱花的句子。

  2.实践活动:每人养一种花。

  附:板书设计

  养花

  种易活花

  怎样养花

  付出劳动

  也有忧愁共享成果

  教学反思:本文题材为散文,在反复阅读的基础既陶冶了情操,又增长了知识。通过对学习文章中重点句子的理解与体会学习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反复体味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使学生增加了学习名家名篇的兴趣。

【六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6

六年级语文的教案08-25

语文六年级教案01-07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06-25

六年级语文《青花》教案11-26

六年级语文《匆匆》教案01-07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08-20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08-25

六年级语文教案12-01

语文六年级教案范本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