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课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光曲课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曲课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配乐故事。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月光曲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3、教师梳理问题,总结出问题。
4、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并提出读书要求:
⑴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⑵课文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自己解决。
⑶在老师规定的时间把课文读能读熟。
5、学生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6、学生课堂汇报交流,并自己解决问题。
7、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加入正确引导。
三、重点段落分析
1、教师置疑:
贝多芬用音符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并读一读。
3、学生找出展现月光曲音乐内容的段落。
4、学生小声读文,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5、和同桌先说说,哪些画面展现在你面前。
6、学生点击网页,欣赏美景。
7、用恰当的词语形容画面。
8、学生配乐朗读,体会月光照下大海不同变化。
(教师指导。)
9、学生点击网页,欣赏月光曲。述说心情。
10、教师总结,
四、音乐欣赏
1、学生点击网页,搜寻钢琴曲欣赏。
2、生说感受,并把感受发布在网站的交流平台里。
3、师小结。
月光曲课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品读课文,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3、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准备:
《月光曲》音乐,ppt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请学生静静地欣赏,导入新课。
2、师诵读第一小节,学生提炼要点并以“月光曲”开头说一句话,理解“传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尝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讲述的资料。
小节:
三、深入文本,探究学习
1、学生根据文本,提出疑问。
2、教师提出疑问,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能回答这些问题的语句,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在旁边。
(1)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琴
(2)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从而创造了《月光曲》
(3)《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
3、重点赏析相关段落。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但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但是随便说说罢了。”
引导:贝多芬在这段对话中听到了什么分主角朗读,尝试着用声音再现当时的情景。
小结: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感受到了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同时也感受到了兄妹俩的真情,哥哥的善良,妹妹的善解人意,所以贝多芬为他们弹奏了第一曲,满足盲姑娘的愿望。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方法同上。
小结:这样一位身有残疾的盲姑娘不仅仅懂音乐,而且熟知贝多芬的音乐,让贝多芬在感动的同时有一种偶遇知音的快乐,所以有了即兴创作的激情,从而创作了《月光曲》,这首传世名曲就这样谱成了!
(3)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应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革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A、明确朗读感情: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柔和徐缓)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有力快速)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高昂激荡)
B、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必须也是不平静的。应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应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会想些什么呢先试着写一写,然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务必精心备课,但检验备课的唯一标准还是课堂,课前无论如何精心设计教案,都不能说备课已经成功,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课前认为自己的课备的很详细,全面,条理清晰,然而课堂却不必须和你想象的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不断反思。
《月光曲》这堂课讲完后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出,首先就从备课谈起吧。《月光曲》这课,学生要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这课有两个突破点:一是从联想中感受月光曲的美妙体会贝多芬的高超技艺,二是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真挚的情感。在备课时,我是这样想的先从第九自然段的联想画面入手,让学生感受联想的好处,从联想中感受乐曲的节奏,从而感受贝多芬高超的技艺。然后再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从原因中感受贝多对穷人的同情,对遇到知音的激动,从而想象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情感变化,这样来突破文章的难点。这两点都是文章的重点,而我在备课是却把他们备到一齐,讲课前就认为资料挺多,但还是没有进行取舍,从这次节课中,我认识到了自己备课的失败,不能抓重点,舍不得放下,这也是我的一个缺点,很多次课总是想把更多的讲出来,而往往却适得其反,没有中心和主干。
从这次课堂,我再次反思了自己。虽然教学已经好多年,但没有构成属于自己的个性的课堂,这也许是自己对语文教学没有独特的思考和理解。在《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分析时,我先问:“这段是透过什么老表现月光曲的学生说出是皮鞋匠听音乐时产生的联想,接下来让学生画出联想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区分实在事物和联想。让学生读皮鞋匠联想的句子时,先想象是几幅画面,并说说在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样的想象对我班学生是个难点,因此我让观看了这段资料的视频,并透过抓住“微波粼粼、霎时间”来感受海上月升的景象,同时想象此时的乐曲是怎样的节奏。后面波涛汹涌的大海抓住“巨浪,一个接一个”来分析,让学生头脑中产生狂风卷着巨浪涌向岸边的情景,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不是很好,课后我想是我的引导不够到位,当学生说出“像有千万匹马奔腾而来时”,如加问一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或者我的引导再生动点再婉转点,会更好。也或者,是我在备课时没有以学生的角度去想,因此在讲课时不能很好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来让学生理解。在今后的备课中,就应以学生为本,备教材的同时,备学生,只有预设了才能有好的生成。
月光曲课文教案3
一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通过对比阅读扩充阅读信息,进一步认识音乐家的伟大之处。
4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我所认识的贝多芬"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二 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
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有关语句。)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3)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读。(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诵读,教师随机示范并及时表扬)
3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拟定目标。贝多芬先生为什么回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如此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回读课文,从文中的重点语句中找寻原因。关系
(2)创造性的阅读。(自读感悟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即调整,随即点拨。)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语段:兄妹俩的对话。(1研读"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2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1"多纯熟","感情多深"等。2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语段:第八自然段。(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
(4)情景朗读。(师生合作,再现课文情景)
4扩展阅读,进一步贝多芬。
(1)屏幕阅读<<不为侵略者演奏>>,提示学生注意语速,抓住要点。
(2)读了这个小故事之后,请你再联系课文中所描写的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事,说说你对贝多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在贝多芬的画像旁写下一两句赞扬的话。
(3)有感情朗读自己写的话,引导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有的学生这样写到:
1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人
2贝多芬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是一个不向侵略者屈服的人。
3贝多芬先生,您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的人,我要采一束最美的鲜花送给您。
(4)延伸教育专题
A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学生自选阅读。
B提示课外选材途径(书籍,网络)探究阅读。
C书面。总结反馈。(定期两周完成研究专题—我所认识的贝多芬。题目自拟,如:我对贝多芬的认识,《月光曲》的诞生,贝多芬的成长之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等。)
月光曲课文教案4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幽静的莱茵河畔,不期听到了盲姑娘的琴声而受到触动,不请而进的他看到穷兄妹俩又心生感动,便为其弹奏一曲,可他没想到遇上了知音――一位对音乐痴迷且极富音乐理解力、有极高音乐素养的盲姑娘,因此内心激动不已以至不答而弹,在那个月光如水、情感如潮的时刻,即兴创作出了《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月光曲》一文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它是一篇如《月光曲》一般时而轻柔徐缓、时而沉重刚健、时而高昂激越的情感丰富的文章。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展开全文,与此同时,穷兄妹的思想感情与贝多芬的内心创作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虽然文章这一明两暗三条线索相互渗透,交织并行,但文章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全文――那就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过程中的情感起伏线。因此,引导学生抓住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资料便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之所在。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对教学资料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等词语。
2、背诵课文的8、9、10三个自然段。
(二)智能目标
1、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资料。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潜力。
(三)情感目标
1、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感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设计理念及教学策略]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确立了如下的设计理念,即:以情感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为根本。紧紧围绕设计理念,我试图实施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抓住“三不一谢”(“三不”即不期而听动真情,不请而进遇知音,不答而弹醉知音;“一谢”即《月光曲》的创作究竟是兄妹俩要谢贝多芬,还是贝多芬谢兄妹俩)这一情感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完成知识、潜力、情感的主动建构。
2、学科间融合,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3、课内外联系,读与写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升华学生对《月光曲》的情感体验,同时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潜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真情
1、课件出示,营造氛围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1)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你们明白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生答:月光曲)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
[点评:真实的照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让贝多芬――伟大的人民艺术家的形象一下子印入学生的脑海,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崇敬之情,带着这样的情感走入文本,为后面的教学作了情感铺垫。另外,和谐优美的曲子,教师生动激情的语言,很快将学生从现实的课堂引向了两百多年前的幽静的莱茵河畔,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阅读期盼。]
二、庖丁解牛显真情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有什么疑问?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刚才认真地读了课文,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请提出来,同学帮你解决;同学不能解决的,老师帮你解决;老师也不能解决的,咱们再一块讨论。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a.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b.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c.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
[点评: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贴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主角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相机板书,提炼问题
这些问题很有份量,都是大家认真思考后提出来的,并且都是围绕《月光曲》的创作提出来的,那么,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8、9自然段)
4、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请大家自由地、深情地朗读这两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也能够读给同桌或老师听。
(1)借着这清幽的月光,情绪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演奏了,当穷兄妹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3)同学们闭上眼睛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图画。(生再读想象)
(4)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引导板书:月光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5)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们闭上眼睛放飞想象,再一齐来欣赏这美丽的《月光曲》!
(播放音乐,师感情朗读描述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
(6)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试一试从这三幅不同的画面,你能体味到贝多芬琴声的旋律怎样变化?
(播放音乐,学生读书)
(7)学生交流读后体会。(师引导板书:轻柔缓缓沉重刚健高昂激荡)
(8)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变化,读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兄妹的惊喜。(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点评: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画面,这样美的'旋律,这样美的情感,怎样让学生真正有所体验,的确需要点艺术。教师带着学生先读课文想象画面,完成了语言到形象的一次转换,之后又要求学生把想到的画面还原成简炼的语言,完成了由形象到语言的二次转换,然后又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读边想画面,体味琴声的旋律怎样变化。这样,以图画再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深深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水到渠成的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三、紧扣“三不”悟真情
如此完美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不期而听动真情
(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从“幽静”一词能想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2)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在这淡淡的月光下,幽静的莱茵河畔,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想想他此刻的情绪该是怎样的?
(师板书:不期而听触动)
(3)读第三小节,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姑娘的琴声和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还会为他们做些什么?(师板书:不请而进感动)
[点评: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2、不请而进遇知音
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盲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触动,正如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自然段。”
(1)“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多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知音,他此时的情绪必须是――(生:激动万分,板书:激动)
(3)此时,贝多芬很自然地产生了“伯牙为子期而弹”的激情,他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生:为姑娘再弹一曲,板书:不答而弹)
3、不答而弹醉知音
(1)突破难点,“两境”统一
《月光曲》这一经典绝唱醉倒了兄妹俩,我们明白,艺术家都是用自己创作的作品来抒发内心感受的,诗人李白观赏了雄奇的庐山瀑布,心中被壮丽的自然景观所感,他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千古名篇;画家列宾看到艰苦挣扎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用色块和线条描绘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世界名画;在那里贝多芬的《月光曲》难道是凭空想象吗?
师连接左右板书,你从这种连接中悟出了什么?
(2)释放情感,朗读升华
生表演读8、9自然段
[点评:“三不”即不期而听动真情,不请而进遇知音,不答而弹醉知音,它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又是贝多芬思想感情的起伏线,抓住了这条红线,就串起了课文的整个教学环节,正所谓“提领一顿,百毛皆顺。”而这条主线的提炼,正是教者反复研读教材,另辟蹊径的结果。]
四、谁谢谁来辩真情
穷兄妹俩醉了,久久沉醉在动人的乐曲中,而贝多芬更是万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由此成就了这首世界名曲――《月光曲》,那么对于这段传奇的故事和这首世界名曲,究竟该谁来谢谁呢?
[点评:很多时候,教师要扮演“两面派”的主角,挑起学生的思维矛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到更深层次的感悟。那里一“谢”击起千层浪,同学们在言说中抒发着自己内心对《月光曲》的独特感受,同学们在争辩中体味着贝多芬这位人民音乐家的高尚情怀,体味着穷兄妹俩热爱音乐的痴情和善良。]
五、读写结合抒真情
是啊,穷兄妹要谢贝多芬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让他们享受了一次绝妙的音乐之旅,可“大恩不言谢”呀!贝多芬要谢穷兄妹,正是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才这样诞生了。
贝多芬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一生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钢琴曲,课后,同学们能够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你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与大家共同交流。也能够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将这位音乐家的故事记下来,再次感受他们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
[点评:重“读”轻“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弊端,而读写结合,则能促进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此处设计不仅仅再次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实在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潜力,把学生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
10月光曲
不期而听触动(轻柔徐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不请而进感动(沉重刚健)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不答而弹激动(高昂激越)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总评:
《月光曲》是一篇经典课文,文质兼美,然而就是这样一篇美则美矣的文章,历来让教者难教,学者难学。难教之一:东西方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差异;难教之二:小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大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之间存在差异;难教之三:文章线索复杂。既有故事情节的发展线,又有穷兄妹俩的思想起伏线,还有贝多芬的内情绪感起伏线。但是,差异也是一种课程资源。透过差异的表象,拨开线索的迷雾,我们发现,既然《月光曲》是一个有关音乐创作的传说,大凡艺术创作又是离不开一个“情”字的。而只要抓住贝多芬的内情绪感起伏线就能够抓住这个“情”字。刘老师的教学设计正是寻此蹊径,围绕一个“情”字,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抓住主线教学,体现以情为本。本课的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真情→疱丁解牛显真情→紧扣“三不”悟真情→谁谢谁来辩真情→读写结合抒真情,都紧紧抓住了情感主线。
二、关注以学定教,体现以生为本。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教师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关注学生的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景,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以学定教,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不着痕迹地把学生的问题引向对文章的重点段落的研读。
三、重视学科融合,体现以读为本。在对重点段第9自然段的研读中,教师将美术、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形象、旋律来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齐读、品读、想象读等)、多个层次的读书实践中,体悟语言,引发情感,产生共鸣,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四、力求读写结合,拓展学习空间。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教师让学生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自己喜欢的其他曲子,边听边展开想象,与大家共同交流。这样,力求读写结合,让学生将课内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月光曲课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4、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5、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读题。
2、师诵第一小节,学生提炼要点并以“月光曲”开头说一句话,理解“传说”。
3、提出疑问:《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学生围绕问题自学。
4、组织交流。
5、归纳梳理交流要点,导入下文教学。
说明:在揭示课题后,学生透过听,了解与《月光曲》相关的信息,并以“月光曲”开头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清楚地表达相似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了解传说中《月光曲》谱成的大概过程。
二、学习2―7小节,体会人物情感。
1、创设情境,理解“幽静”,了解贝多芬走近茅屋的原因。(板书:情不自禁走近)
说明: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幽静”这一词语的意思,体会作为一个音乐大师,身处这样的意境中,很容易触动创作的思绪。
2、学习兄妹俩的对话。
⑴引导学生在转述对话的过程中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感受兄妹俩互相体谅的真情。板书要点,随机指导朗读。
⑵指导分主角朗读。
⑶根据要点概括对话的.大意。
说明:课文第3小节作者重点描述穷兄妹俩的对话,这既让贝多芬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又让他感受到兄妹俩之间的真情,这是他为盲姑娘弹奏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起因。教师抓住这一写作特点,让学生在转述对话、圈画批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要点信息,简要概括对话的大意,为达成本课时简要概括《月光曲》谱成经过这一训练目标作铺垫。
3、(板书:走进)了解贝多芬走进茅屋后做了哪些事。
4、学生交流。(板书:弹再弹)
5、围绕“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再弹一曲”深入研读。
⑴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
⑵组织交流,随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品读盲姑娘的语言,体会她激动的情绪,了解她不仅仅懂音乐而且熟知贝多芬的音乐。随机理解“纯熟”。
●品读贝多芬的语言,感受贝多芬小镇遇知己时的情绪及对盲姑娘的敬佩。
⑶指导朗读对话。
⑷小结贝多芬弹了一曲再弹一曲的原因。
说明:教学时,先让学生抓住主要事件整体了解4-7小节这部份资料,再透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在交流中相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由此了解贝多芬弹了一曲后又决定即兴创作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发展。
三、感受意境,指导概括。
1、诵第8小节,渲染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
2、出示第9小节,初步感受文中《月光曲》所描绘的意境。(板书:记录谱成)
3、引导学生根据贝多芬的行为线索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结并明确下一节课学习的资料。
说明:透过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当时正是由于情、景的交融,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之后,引导学生简要概括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
学生简要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说明:回顾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复习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资料的方法。
二、学习8―10小节,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1、出示写景句,理解“清幽”,指导“幽”的书写。
2、播放《月光曲》音乐,引导学生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情境,进行个性化的描述。
3、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⑴自读第9小节,用直线划出哥哥想象的资料,尝试读出感受。
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交流感受,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的情感,随机指导朗读。
⑶配乐,师生合作朗读,尝试背诵。
4、理解“恬静”,从盲姑娘的神态中感受音乐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说明:本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体会乐曲的美妙旋律和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并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效果,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5、引读第10节描述贝多芬的句子,结合“飞奔”感受贝多芬急切的情绪。指导朗读。
6、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资料。
说明:在想象写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力,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写好一段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贝多芬的人格魅力。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
2、感悟人们赋予《月光曲》这一“传说”的内涵。
说明: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透过对“传说”的深入理解,感受音乐家用高超的技艺、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为热爱音乐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揭示课文主题。
月光曲课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读懂课文,感悟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的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
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查阅资料、处理信息,完成学习任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了解并赞赏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质。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贝多芬为一对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以及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表现了贝多芬关心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质。
重点是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能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学习运用联想进行表达。
难点是感受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品质。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求知欲强,要求参与和表现个性的愿望较高。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节课坚持“以读为本,以读悟情”。通过朗读情境的设计激发感染学生,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体会联想的美妙。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使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下真正做到学有所感,学有所得。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网络电教室、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新知,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音乐片断,引导学生点击电脑查阅资料,粗知《月光曲》的有关知识。
2、出示并让学生读一段评价贝多芬的文字,引入新课学习。
二、体会“月之美”,感悟“月之情”
1、再次欣赏《月光曲》,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⑴ 学生交流。
⑵ 默读课文,了解皮鞋匠和她的妹妹听了后会想到什么,把他们想到的用笔画一画,再交流。
⑶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段,边读边想,体会《月光曲》的节奏是怎样的。
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开展评议。
⑸ 学生比较、感悟在表达中如何运用写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相结合的方法,体会其好处。
(点评: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借助多媒体课件画面指导朗读感悟,达到了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
2、查阅电脑资料,边读边思考:你觉得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⑴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各抒己见,教师相机点拨。
⑵ 通过查阅电脑资料,了解贝多芬创作的世界名曲。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进入“讨论小站”,阅读故事:
《不为侵略者演奏》。
2、再联系课文中所描写的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事,谈谈对贝多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贝多芬的画像旁写下一、两句自己想说的话。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话,引导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
4、全班齐读句子: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点评: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
四、拓展天地
1、结合课堂上实实在在的事物,进行联想实践。
2、要求把在课外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加入适当的联想进行描写,完成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上。
(点评:学习语言能够交际运用,一定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主动性,利用拓展天地创设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将学习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向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方面转化。)
【板书设计】
月光曲
为兄妹弹奏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舒缓
风卷巨浪 波涛汹涌 明快、激昂
创作《月光曲》
【总评】
1、“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地感悟、积累课文的优美片断,而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朗读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感情,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情景的体验中感受理解文本语言,走进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境界。
2、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月光曲课文教案7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 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音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教具准备: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 新课。
板书:9. 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 弄清弹奏第一音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一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3)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放录相,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5)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6)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
(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2、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3、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月光曲课文教案8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情绪。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超多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就应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资料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资料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能够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能够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但是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那里能够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十分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能够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之后,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月光曲课文教案9
【设计理念】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如果去掉这写联想的语句,大家再读读。
你感觉怎么样?(不美了)为什么?
可见联想是理解艺术作品的很好的方法,生动的联想语句也能让读者从无声的文字中欣赏到有声的乐曲。
6.于是课文写到(出示句子)——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板书“美妙”)
多么美妙的琴声!
这份美妙的感觉就来自乐曲让人感受到的自由和进步的力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四、欣赏乐曲,练笔运用
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联想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巨大作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森林狂想曲》,想不想听听?出示《森林狂想曲》——
下面让我们欣赏这首曲子,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一)学生听曲子,请两个学生谈听了乐曲,联想到了什么。
(二)把丰富的联想化作生动的语句和大家分享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拿起你们手中的练习纸,写下你刚才的联想吧!
(三)展示交流若干个作品(视时间而定),提示注意倾听,重点评价联想的`丰富生动。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富有爱心的乐圣贝多芬,一起感受了美妙的《月光曲》,欣赏艺术,用联想表现艺术的魅力其乐无穷,老师希望大家课后(出示作业)——
作业:
1.背诵第九自然段。
2.听一首乐曲,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读《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
【板书设计】
联 想
月光曲 ←——→ 美 妙
语 言
贝多芬 ←——→ 爱 心
月光曲课文教案10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月光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学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三)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一课,讲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其中第九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创作曲子的描写。它的意境深邃,音乐语言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中,我重视感悟,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领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月光曲的内容,反复地朗读和品味,并请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让学生闭目想像当时的情景,循着作者的描写,使文中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时候,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许比老师的分析讲解还要丰富,还要迷人。当学生有点入境生情时,我及时加以引导,放《月光曲》的录音,让学生在美妙的《月光曲》乐曲声中朗读品味,去想像大海的变化,去思索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诗的意境。此时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乐曲会融为一体,这时再让学生听着乐曲,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再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景,学生们眼前的景象更加具体化了,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用简笔画儿的形式画下来,此时学生兴趣很高,主动地去感知,主动地领悟,纷纷展示眼前出现的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洒遍了银光。第二幅是月亮升高了,正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大家通过展示、评议这三幅画儿画得怎样,为什么,来相互丰富对月光曲内容的理解。
不同的画面必然反映出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因为贝多芬用音乐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这时让学生看着画面再朗读这段话,去体会贝多芬当时的情感是怎样变化时,学生比较容易地从音乐所描绘的那些情境,豁然领悟了用以表现这些情境的语言文字,悟出了贝多芬的情感是由平静到激动的变化,并结合上下文能具体地说出引出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内容贝多芬看到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像披上了银纱,显得很清幽时,他的心情很平静。当他看到站在琴旁的穷兄妹俩时,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想到在当时的社会,穷人热爱音乐却没钱听音乐,而盲姑娘又这样懂音乐,真是找到了知音,因此变得很激动。当学生用理解的语气再读这段话时,从中体会出: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苦人,热爱大自然的音乐家。
学生能读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在理解过程中那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感悟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月光曲课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前)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 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课文教案12
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着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二、 教学设计思想: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思想,我是这样设计的:本课8个生字。第一课时完成生字、词语的教学,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的大意,并完成课后第四题的练习。第二课时围绕课后思考题,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 教学目标:
a)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 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c) 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 重点、难点:
1、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 同学们,请听。(播放乐曲《月光曲》)
2、 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曲子吗?它叫“月光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即兴创作的。贝多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关于这首曲子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一遍,想一想:这个故事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随机板书:贝多芬、走近茅屋、弹奏一曲、即兴创作)
(三、)谈话激趣:
1、 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穷苦人盲姑娘弹奏,弹了一曲,又弹一曲《月光曲》,这第二次弹奏的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生:从“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可以看出,他不是早已谱写好的。)
2、 显然,贝多芬是在小茅屋里乘着兴致把曲子弹奏出来,而后追记的。我们知道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那么是怎样的情境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名曲的呢?
(四、)教学3——8自然段。
1、 请默看3——8自然段,拿笔,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或者哪些标点符号读懂了什么?在有关句子、词语、标点符号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 抽生汇报,并及时指导感情朗读。
生:我从姑娘说的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该多好啊!”知道盲姑娘是多么喜爱音乐,多么想去听音乐会呀!
师:你体会得好。那么,你能不能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迫切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抽读、齐读)
生:我还从皮鞋匠说的话中的两个“太”字,读懂了皮鞋匠很爱妹妹,但他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心里难过。
师:体会得好!他当时的心里只是一些难过吗?
生:不是的,是很难过。
师:对,很难过。难过得……(师指自己的心)
生:心里很痛。
师:对,皮鞋匠当时心里隐隐作痛。那么怎样读这句才能表现出皮鞋匠买不起入场券时心里隐隐痛楚呢?
(指导读好皮鞋匠的话)
生:我还从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知道盲姑娘也很爱哥哥,她很懂事。
师:你体会得好!看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1:我还从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看出贝多芬很同情穷兄妹俩,他是一个大音乐家,但他不拿架子,却还那样热情地要为盲姑娘弹奏。
生2:我还从六自然段中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知道盲姑娘发现弹琴的人是贝多芬本人的时候,她很惊喜,有些不相信。
生3:我要补充。从这里的两个“!”可以看出盲姑娘确实很激动,她赞美贝多芬的钢琴弹得好。
师:只是好吗?
众生:不只是好,是特别好。
师:从哪个词语能看出?
生1:从“纯熟”可以看出贝多芬的钢琴弹得特别好,他弹琴的技术很高超,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生2:我要补充,我认为当时盲姑娘惊喜的原因是她认为此人肯定是贝多芬本人,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曲子弹得这样纯熟,如果是其他人的话,就不一定弹得这样好。
师:盲姑娘可是看不见的呀!她凭什么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生: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用心去感受音乐,她懂音乐,她知道只有创作乐曲的本人才能弹得这么纯熟,所以她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师:你们体会得都很好。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赞美、惊喜表现出来呢?
师:同学们,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作何反应?
众生:贝多芬没有回答。
师:他怎么不回答?他当时怎么想的?
生1:我认为他不回答的原因是他不想张扬自己,他当时可能在想,还是不回答盲姑娘吧,她喜爱音乐,我就再给她弹一曲吧!
生2:我认为贝多芬当时听了盲姑娘的话也很激动,他来不及回答,当时他很惊讶:啊,在这个偏僻的地方,竟然有人这么懂音乐,这个盲姑娘不简单呀!
师:你们真会想象,会体会。同学们,贝多芬发现盲姑娘很懂音乐,你们想,“我”懂音乐,她懂音乐,这叫什么?
众生:这叫“知音”!
师:对,这叫“知音”。大家都知道知音难觅呀!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竟然找到一个知音,而这个知音是正常人吗?
生:不是的,她是残疾人,是盲人。
师:对,这个知音不是正常人,是一个才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呀!贝多芬此时的心里能不激动吗?所以他问盲姑娘……
生齐答:“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出示插图)
师: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吹起了茅屋里破旧的窗帘。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它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你们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图上的情景描述出来吗?
生:我看到了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美丽。这时,贝多芬不由弹起了琴键,穷兄妹俩听得是那样认真。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图上的内容的?
生:文中第八自然段描写图上的内容。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轻轻地、美美的读第八自然段吧,让我们细细地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八自然段的内容)
(五)教学9——10自然段内容。
(《月光曲》响起)
d) 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什么?
生:我听见音乐开始很慢,接着逐渐快起来,最后又快又强。
e) 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述这段曲调的呢?找一找,找出来画上“﹏﹏”。
f) 抽生回答所勾的`句子,师随机出示句子:“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
(出示选择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 ),请选出合理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3)抽生选择。
生:我选择a。因为月亮开始升起,表明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这时,音乐应该是舒缓的;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微云在月光的照耀下飘动着,音乐应该是明快的;最后,风起浪涌,月光下的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应该是高昂激越的。
(4)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月光曲》,看看曲调同大家的理解是否一样。(放音乐)
(5)把眼睛睁开,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这么美的乐曲,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呢?
(6)试读、抽读、范读、再抽读、配乐读。
(六)引导学生联想。
1、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有问题问吗?
生:为什么皮鞋匠听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呢?(抽生解答)
2、 引读“皮鞋匠看看妹妹……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3、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抽生解答)
4、 引读10自然段。体会并读好“陶醉”、“苏醒”。
5、 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黄老师相信我们五、三班的59位同学,你们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放乐曲)
6、 抽生谈谈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
(七)学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八)总结扩展。
1、 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8——10自然段。
2、 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或者是你想对图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心里话?(随机板书:有才华、有爱心)
3、 同学们,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段乐曲,想听吗?不过,听完以后要把联想到的景象告诉大家。(放《苗岭的早晨》)
4、 抽生谈谈联想到的景象。
(九)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8——10自然段。
2、 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联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3、 上网或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月光曲课文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善良、易感的音乐家,经久不衰的音乐往往来自完美心灵所散发出的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读和悟上,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潜力,领悟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的艺术魅力,感受生动文字画面的美丽。
二、设计理念
1.《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强烈的文章,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潜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用心讨论与交流。
3.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潜力、情感,透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贝多芬,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潜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了解《月光曲》的来历及文章的内涵。
2.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感受盲姑娘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
以及贝多芬那善于倾听、易感的心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善良完美、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
五、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导学生谈感受,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天地。同学们,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历来是一种时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唤,像阿炳一样,十九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曾有过不寻常的经历。这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善良、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走进贝多芬,去认识他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
媒体显示贝多芬资料: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他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10岁举行首次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30岁时,因病两耳失去听力,但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世界名曲《英雄交响曲》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板块一:熟读感知,唤起情感
在多媒体《月光曲》的伴奏下,教师有感情范读课文,完后学生充满激情朗读两遍。教师作出如下要求:活动的任务是涵咏品味、激发想象、体悟情感,也就是也就是反复朗读,沉潜其中,得到真悟。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标记重点字词,勾画感受最深的句子,记下阅读中的困惑,以备交流。
多媒体显示:
1.须记住的字词。
传说幽静断断续续陌生水天相连恬静陶醉入场券粼粼
2.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①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②《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曲子。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资料。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板块二:自主质疑,品味探讨
1.请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刚才在初读课文中的困惑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
2.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
①预设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点拨:让学生找根据,反复模拟试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读出真情。
②预设问题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他有什么苦衷?
点拨归纳:盲姑娘家境的贫寒,“微弱的烛光、住的是茅屋、一架旧钢琴、入场券太贵。”但她的精神是富有的,他热爱艺术,他的灵魂在高处。
③预设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点拨归纳:文中语言描述和神态描述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乐艺术中。她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④预设问题四: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引导归纳: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板块三:自主训练,升华感情
多媒体显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呢?
①师启发情感:“诗文不是无情物”,一首名曲的诞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皎洁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清泉濯足,月下焚琴”总被人们斥之谓大煞风景之举。
②学生活动: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③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谈《月光曲》的资料,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的画面。
点拨归纳: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海波粼粼。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④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归纳点拨: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
⑤如此完美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归纳点拨:是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多媒体显示: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溶溶、清幽雅静
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名曲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优秀习作的产生是建立在扎实的积累和深刻的体验之上的。
⑥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
学生领悟出: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⑦欣赏:女生拟作盲姑娘闭上眼睛,男生拟作皮鞋匠,静静地倾听天籁之音钢琴曲《月光曲》。
然后学生不看课本,把自己联想和想象的资料写在练习本上,不少于50字,完后读给同座听,亦可在全班交流。
板块四:总结思辨,拓展延伸
师启发: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十分同情,他以前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学生自由谈对贝多芬的评价认识。
例: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贝多芬是属于世界的……
音乐不仅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们向困难挑战。31岁时,他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便应运而生了。此刻让我们用心倾听他的那激越豪迈的乐章。
【结束语】
同学们,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这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热爱音乐艺术吧!
【布置作业】
1.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月光曲课文教案14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辩事物和联想。
教学重点:
1、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具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我们已经初读了《月光曲》这篇课文,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 请同学们说说感受。
二、直奔中心,感受《月光曲》。
1. 学生尝试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段落。
2. 出示文段,全班齐读。
3. 出示尝试题一: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 四人小组讨论。
5. 师生交流找出如下三个画面(投影):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6. 学生任选一幅画下来展示台上展示。
7. 依次出示三个画面,配乐欣赏。
8. 讨论音乐旋律变化。(由轻柔到强烈,由缓慢到快速)
9. 指导感情朗读文段。
10.请说说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产生的联想。
三、自主探究《月光曲》的创作历程。
㈠ 出示尝试题二:
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回读课文第二到第八自然段,找出原因。
㈡ 四人小组讨论。
㈢ 师生交流讨论情况。
1. 对穷兄妹的同情。集体思考讨论: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
(太可怜了,太感人了,我要为他们弹一首曲子。)
2. 遇到了知音。思考:听了姑娘的话,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里会怎么想?
(这穷苦的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能从琴声中分辩出弹琴的人是我,我遇到知音了。)
3. 触景生情。思考:看到茅屋里的一切和清幽的月光贝多芬又会怎么想?
(美好的音乐是给予穷苦人们和爱好音乐的人的,我要为他们弹一首动听的乐曲。)
4、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
四、欣赏曲子,回顾全文:
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看到盲姑娘听得入神,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声,贝多芬心想,音乐是给予穷苦人们和懂音乐的人们的,于是就借着清幽的月光即兴弹奏了一首曲子,这就是《月光曲》。
五、质疑问难。
六、出示作业:
再次听听《月光曲》,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同情穷人 事物 联想
遇到知音 月亮 月光
触景生情 弹琴 大海
月光曲课文教案15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和全文的主要内容。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陶醉、断断续续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各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
①学会本课书的生字新词。
②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梗概。
第二课时:
①了解《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③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情引起的联想。
第三课时:
①检查指导片断练习。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
③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系(板书: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①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板书:听、琴声)
解释:断断续续。
②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③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弟俩的谈话声)(板书:谈话)(请一学生读这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侧重分析随便说说的含义。
④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⑤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⑥他为什么弹琴?(他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坐在钢琴前面脸很清秀的盲姑娘。听到皮鞋匠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这家人贫穷,但爱好音乐)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板书:同情)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怀着这种感情,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
⑦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解释:纯熟、感情多深。)
⑧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这位先生的确弹得很好。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当时贝多芬正在镇上演出。贝多芬没有直接回答,他想到了什么?(板书:激动)
⑨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琴声)(板书:第二首即《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①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为了描写这环境,文中用了个什么词?清幽。解释:清幽。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让学生说出,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板书:月光、琴声)知道这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板书:事物)
②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微波粼粼,洒遍银光。(板书:月亮初升的海面出示图①)
(月亮越来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宁静被破坏了。
③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板书:波涛汹涌的大海,出示图②)看到这些现象是由月光、琴声产生的联想。(板书:联想)此时乐曲的弹奏是怎样的呢?(放录音,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④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睁得大大的眼睛。恬静神情安静。本文指心中舒适)
⑤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他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看到兄妹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贝多芬也激动万分,哪个词可以看出?(飞奔)
⑥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花一夜功夫记录下这首曲子。板书:记)
⑦记的是什么曲子?(板书:《月光曲》)
⑧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没有)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板书:激情)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板书: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③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板书:深刻,感人。这就是二者结合的作用。)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小音乐家杨科》、《一幅壮锦》和《读写例话》几篇课文中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请写一段话。
要求: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在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月光曲课文教案】相关文章:
课文月光曲教案(精选18篇)05-18
《月光曲》课文11-29
月光曲课文教案15篇11-09
月光曲课文教案(15篇)11-09
月光曲课文解读11-20
课文月光曲的原文11-25
月光曲课文教案汇编15篇11-10
月光曲课文教案集合15篇11-10
月光曲的课文主要内容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