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有哪些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意义

  (2)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3)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

  (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精气神》

  【师】大家觉得中国的精气神体现在哪里?

  【师】鲁迅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

  【生】那些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学生具体举例。

  【师】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

  【师】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美德,而且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教学】

  一、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师】什么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师】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师】你知道体现民族精神的名言吗?

  教师举例,见课件

  【师】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巨大的灾难,包括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是什么让中华民族屹立不倒?

  【师】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培养本国的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先导,以青少年为重点,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我国自2004年开始将每年9月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师总】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师】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3、民族精神的表现

  (1)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

  (2)新中国成立(1949-1978):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3)改革开放以后: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64字创业精神。

  【师总】可以看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极大拓展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使中华民族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

  播放视频《缅怀先烈功绩传承民族精神》

  二、民族精神我传承

  【师】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师】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又该如何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呢?

  (1)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与行为。

  (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4)积极参加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活动,传播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师】其实,传承民族精神就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的小事中:

  早晨,当你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看到国旗冉冉升起;当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时;你的同学遇到困难时;回到家看到爸爸妈妈劳累了一天等等。

  课后小结: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的伟大民族精神。跨入新的时代,长城在我们脚下延伸,黄河在我们胸中沸腾,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滚滚流淌。我们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2

  考点1中华文化

  【课程目标】

  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1、了解中华文化,感悟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了解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体会传统美德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以扬弃的态度看待民族文化;

  4、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5、勇于承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责任和义务,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参与各种各样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核心知识】

  1.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明确传统文化对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4.认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扬弃的态度看待民族文化。

  5.知道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6.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7.知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8.青少年应该弘扬民族精神。知道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参与各种各样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考点2实现共同理想,选择希望人生

  【课程目标】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理解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及其现实作用,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明确努力方向,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未来的挑战。

  了解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结合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理解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及其现实作用,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特别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学会作出选择,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终身学习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

  【核心知识】

  1.明确我们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把握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辩证关系。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只有实现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打好思想基础。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3.理解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在21世纪的头20年,党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同绘小康蓝图,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明确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创业精神。

  6.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7.了解学习压力对我们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要学会从容面对考试。

  8.掌握必要的方法和策略,学会选择,勇于承担责任,做自己的主人。

  9.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发扬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应对未来挑战。

  考点3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课程目标】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4.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5.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6.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7.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核心知识】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2.党的基本路线制定的依据、内容、核心内容、长期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

  3.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

  4.有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5.认识到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体会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6.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资源现状、主要环境问题以及环境形势的总特点。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7.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先进文化的含义及其指导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8.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在世界格局中所面临的挑战,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3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知识与技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查找资料、链接所学历史知识把握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并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本课知识脉络

  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识记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自主学习认真准备

  课堂预习(15分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预习题,并在教材中做出相应的标记)

  (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2)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3)请你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容。

  (4)请你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5)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影响?

  (6)请列举中华传统美德。

  (7)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

  提出质疑:(2分钟)(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或者你发现的问题请写下来)

  四、互动交流:(13分钟)

  五、课堂检测(10分钟)

  (一)填空题

  (1)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中。

  (2)独具特色的_________、浩如烟海的____________,异彩芬呈的____________,充满智慧的__________,完备而深刻的_________等,共同组成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4)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二)分析说明题

  汉语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除了其特有的书法,对联、诗词等艺术形式外,还有能极为准确的表达语意的成语,这更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比拟的。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2、请说出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并列举一些代表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至少三个成语)

  3、请说明中华文化的影响

  4、你还知道哪些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形式,试举二、三例。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的最后一课,从了解到爱是升华,从制度认同到文化认同也是升华。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无时无处不渗透着文化的特点,所以,使学生学好本课,也有利于理解我国的大政方针。本课由文化了解入手,提升出文化精髓,再到民族精神,层层深入。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使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

  学情分析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一些中学生对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了解民族精神特别是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巨大的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要消除这些影响,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就有必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加以弘扬。所以我们采用视频、讲故事、MTV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知识的奥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明确中华民族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当中;感知中华文化对今天的中国人具有深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从中华文华的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结合各个民族对中华文化所做的贡献,体会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从今天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上,能够感受中华文化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培养和产生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了解中华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教学环境与准备

  PPT课件;多功能互动平台;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和整合资料;课上利用多种媒体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设疑激趣

  师:2013年10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举办,外国友人Bobo来山东观看,并且买了一个十艺会的吉祥物“凤舞东方”,但他实在搞不明白,这个美丽的吉祥物到底是什么动物(出示图片),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疑惑?

  生:是一个载歌载舞、欢乐喜庆、吉祥美丽的“凤凰”形象,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的一种鸟,是中华文化中特有的一种生物,实际并不存在。

  教师总结: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就和外国友人一起来了解这节课的内容——《灿烂的中华文化》。

  2.感受文化,升华碰撞

  (1)小导游谈“文化”

  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外国友人不了解也是正常的。那接下来,Bobo要继续游览,想要了解我们中华文化,假如你是小导游,你将怎样对外国友人介绍我们的传统文化?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搜索的中华文化的资料(文学艺术、科技工艺、衣食住行、名言警句、格言等)。(视频、PPT、图片、文字、诗歌等形式)

  (2)自主感悟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师系统地整理关于中华文化的图片、视频,并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师:你看了上述视频有何感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传颂文化,激扬美德

  教师讲身边的、历史上的名人的或自己的传统美德故事。(可以用网络搜索、电话采访、QQ交流、博客查询等方式搜集)

  播放临淄实验中学的“一分钱工程”视频、图片,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

  师: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对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4.思维碰撞,辨析明德

  教师组织小组辩论会:当今社会,中华传统美德是否需要继承和发扬?(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通过辩论感悟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并且充分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5.视频欣赏,情感升华

  教师播放视频MTV“好人就在身边”。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美德,学生欣赏视频感受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6.践行拓展,文化传承

  教师播放“齐文化”视频。学生利用地域优势,搜集、了解齐文化,通过网络、QQ、微信等方式交流齐文化,弘扬并传播中华文化。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利用网络多种手段获取知识,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探究、体验,通过践行促进健康发展。

  设计亮点

  1.思路清晰,板块明了,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通过问题导入、设疑激趣,感受文化、升华碰撞,传颂文化、激扬美德,思维碰撞、辨析明德,视频欣赏、情感升华,践行拓展、文化传承六大板块构成课堂主体,实现学生从对中华文化的感受、传颂、辨析升华到对中华文明的思维碰撞、激扬美德、践行拓展、文化传承的引导转变。

  2.充分利用网络多种方式辅助学生学习参考论文

  通过网络搜集科技、文学、艺术、中华名家、文化遗产、吃文化、穿文化等某方面内容,自制PPT进行课堂展示,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灿烂;通过电子相册赏析,进一步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通过微信、QQ群传播身边学生的美言善行,让学生明白,美德就在你我的身边;通过观看视频“好人就在身边”进行思想升华,弘扬中华美德。利用网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3.课堂设计、情景选择符合“三贴近”原则,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教学设计选材取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在感悟、体验、反思中受到教育。通过临淄实验中学“一分钱”工程的节俭、助人等美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感人魅力。通过“齐文化”资源的利用,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好地践行中华文明的要求。

  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小组展示、网络搜集、小组辩论、音频赏析等多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5

  本框要学习的内容“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个整体。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理解它的关键是懂得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学生已学过传统美德是从传统文化中得来的,要从内在关系上把握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三者之间的关系。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业就落空了。本框的教学重点是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难点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一、目标及分析

  目标定位

  (1)懂得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体会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2)牢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

  目标分析

  (1)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2)中华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存在以下问题,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有所减弱,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了解民族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一些中学生中也存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了解传统美德并结合新时代特点加以弘扬。

  三、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不使用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读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论述“中国的脊梁”的一段话,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民族气节、民族品格,初步感受什么是民族精神及其巨大力量。

  例一、教材p68页练习

  变式练习:在你看来,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是什么?请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

  (1)、什么是民族精神?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人物和事例体会什么是“中国的脊梁”例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提倡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诸葛亮践行的“鞠躬尽誶,死而后已等。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丼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革命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

  (2)、思考长征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英雄事迹,感悟什么是长征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问题二、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和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方面深化对相关观点的体会,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

  变式练习:见教材p71页。

  师生活动

  (1)、这些中国学生的行为为什么会赢得热烈的掌声?

  (2)、当雄壮的国歌奏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3)、改革开放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这些精神素质既使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6

  本课地位:

  本课对应新课标的内容:“我与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积极适应社会”: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我与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本课从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基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肩负起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能得以发扬光大。

  学生分析: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了解民族精神特别是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就会导致千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学习这一课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懂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了解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了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4.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之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能力目标

  1.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兴旺发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威力;

  2.结合各个民族对中华文化所作的贡献的史料,体会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

  3.从历史、文学、军事、科技等方面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4.从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

  5.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6.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7.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8.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9.逐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地看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在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其认同感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3.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发扬、传播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难点:传统美德,薪火相;民族精神我传承

  教学方法

  讨论法、活动探究法

  课时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1.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中华文化某一方面的资料,通过研究,展现其魅力,可以多种形式展示。

  2.了解苏武牧羊、徙木为信、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一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关于文化的话题,我们不是第一次探讨,还记不记得初二我们曾经学习过有关文化的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思考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多元文化地球村。探讨的是世界各国的文化。

  今天,我们侧重探讨的是中华文化的内容。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提到中华文化,同学们会想到什么?

  活动一: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中华文化的资料。(穿插点评)

  教师补充归纳:

  从同学们展示的内容看,提到中华文化,我们都会想到中华书法、春节、武术、旗袍、长城、清明、玉器这些文化是自古以来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和创造出来。

  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长河映照出中结民族几千年风雨烟尘身影,回荡着中华儿女自豪的声音,刻印着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记忆。我们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方块字,留下无数建筑艺术品,独具东方魅力的戏曲等。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

  活动二:探讨教材P65的问题:方块字、京剧,粽子的来历。

  课件展示它们的来历。

  汉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六千多岁了,它是从甲骨文和金文演变而来。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划,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一个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是形声字。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在北京市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分布,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凝聚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京剧: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表现力丰富。广为流传的传统剧目有《霸王别姬》《群英会》《打渔杀家》等。

  编钟:我国古代击乐器,由悬挂在木架上的一系列铜制的钟组成。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有六十四枚。

  粽子: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食品。屈原投江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湖南等地的人民以赛龙舟、包粽子等方式来表示纪念。

  关于它们的来历,我们还可以从其它角度来看,就故宫而言,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研究我国封建王朝的活化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同样的文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因为文化情趣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小结: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活动三:分小组讨论教材P65问题。派代表发言。

  1、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2、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教师归纳:多媒体显示:

  思想家:孔子,整理《诗》《书》,编订《春秋》;孟子著有《孟子》;王夫之及其著作《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

  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孙膑著有《孙膑兵法》,毛泽东著有《论持久战》等。 文学家:鲁迅著有《狂人日记》,茅盾著有《子夜》等。

  2、因为他们用自己光辉的成就共同装扮了中华文化的大花园,从不同的方面在中华文化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小结: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活动四:结合教材P66的所列谚语、格言,探讨这些富有理性的谚语、格言对我们为人做事的影响。(学生讨论、发言)

  多媒体显示:

  吃一堑,长一智。

  教育我们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车到山前必有路。

  激发身处困境中的人们的勇气与斗志,战胜挫折,看到希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让人们用辨证的眼光长远地看待周围的人与事

  人是文化的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受既定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无不打上一定文化的烙印。中华文化特别是其优秀文化传统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一些充满哲理的谚语或格言对人们的影响中窥见一斑。

  课堂小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奇葩。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发展,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二、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导言:上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

  传统文化,传统美德都是过去的,但其富有生命力的内涵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教材给我们提供的三个历史故事,最远的距离我们将近二千年,但它的精神内涵到今天仍备受推崇。

  请同学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这三个故事。

  活动一:

  1、学生介绍“苏武牧羊、负荆请罪、徙木为信”的故事。

  2、探讨这些故事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的影响。

  教师补充归纳:(多媒体展示)

  故事一、苏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因其副使张胜参加匈奴内部的斗争而受牵连,汉朝使节全部被囚禁。匈奴单于派人劝苏武投降,苏武以拔剑自刎相抗,誓死不屈。匈奴又采取各种手段,迫苏武就范未成,匈奴单于将苏武流放至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身陷绝境的苏武以草根野鼠为食,面对南天,怀念祖国,强烈的爱国信念,使他顽强地与困境抗争。他孤身一人与羊群相伴19年,始终不辱汉使气节。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白发苍苍的苏武被遣回朝。苏武临大节而不辱,经磨难而不屈,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心,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故事二、负荆请罪

  战国时,廉颇为赵国大将,蔺相如后来居上,廉颇不服,欲羞辱蔺,蔺为了赵国的利益,处处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两人遂为刎颈之交。

  故事三、徙木为信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了取信于民,商鞅“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人们都表示怀疑,这时,一个年轻人将所立之木搬到北城门,商鞅果然赏十金。

  这三个历史典故反映了爱国、贵和、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与时俱进的传统美德

  多媒体显示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洪战辉的事例。

  下面是200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洪战辉的内心独白:

  我是洪战辉!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

  不知为什么,今天晚上总是睡不着,我认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的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只是默默地走,不愿放弃。我所有的思维和做法也是一个普通人的。

  有些事情我也想不通,普通人就应该做普通的事,尽自己应该尽的责任,这有什么奇怪的。要奇怪的应该可能是现在一些普通人不去做或者不愿去做或是不敢去做普通的事情,要么是不去尽、不愿尽,不敢去尽作为一个人应该尽的一点责任和义务。做人应该有责任心,能担多大的责任,方能成就多大的事业,我认为就是这个道理。

  大家不必说三道四,也不必感天动地。我作为普通人,还会一如既往地去做我该做的事情,去尽我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平和、静心、无悔、无愧地走完这一生几十年,不是很好吗?

  关于为我捐款的事,我的态度是,我决不会在网上和媒体上公布自己的账号,也请大家务必注意,去年时,就有人冒充我的老师,以我的名义在网上公布捐款账号,我看到后非常生气,还报了警,请大家看到这样的捐款账号,不要相信。

  不接受捐款,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自立、自强才是最重要的!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劣势的现状才是最重要的!我现在已经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处于艰难中而又无力挣扎出来的人们!他们才是我们现在需要帮助的!

  引导学生阅读探讨:

  (1)材料集中体现了洪战辉身上的什么美德?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有哪些方面的表现?请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发言(略)

  教师小结:

  (1) 材料集中体现了洪战辉身上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

  (2)如: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等。

  课堂小结: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用勤劳和智慧开发了祖国的大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的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青少年有义务、有责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杨利伟的事例

  杨利伟,“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和“航天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他从小向往军营,从穿上飞行服那天起,他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蓝天。他在恶劣的环境中磨砺自己的意志,苦练过硬的航天飞行本领,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终于成功地飞向天空。他的成功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引导学生阅读上述材料,思考:杨利伟的这种精神是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略)

  教师:是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问题。

  一、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活动一:探讨“中国脊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8鲁迅先生的话,

  思考:“中国的脊梁”是什么?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发言(略)。

  教师补充归纳:我们先看一写鲁迅写这段话的背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尊心,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所提到的“中国的脊梁”,就是那些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贡献自己的一切的人们。“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段话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脊梁”是什么?

  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 为保卫祖国的安全,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 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 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

  教师小结:从这些分析中我们体会到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人就是“中国的脊梁”。也感受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的民族战胜困难的力量之源。

  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巨大的灾难,包括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但是,他们都没有动摇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活动二:共同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教材P69的表格

  教师补充归纳:“爱好和平”对应的历史典故是“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勤劳勇敢”对应的名言警句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君子以俭德辟难”,“率义之为勇”,“见义不为,无勇也”,“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勇者不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强不息”对应的历史典故是“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等”

  小结: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3.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多媒体显示材料:

  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启动以来,经过全国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不但取得“神舟”六号“多人多天”的历史性突破,而且形成了宝贵妁精神财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已经与“两弹一星”精神一起成为激励亿万人民的强大力量。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这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科学概括,道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声与实践感受,揭示了载人航天精神的本质,也是我们各项科学技术取得成功的普遍经验。

  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

  (1)载人航天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集中体现为哪些精神?

  (3)民族精神我传承。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讨论、发言(略)

  教师小结:(1)载人航天精神是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2)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3)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发扬创新精神等。

  第二课时

  导入:上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而且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所以,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民族精神我传承

  活动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0的问题,讨论

  (1) 这些中国学生的行为为什么会赢得热烈的掌声?

  (2) 当雄壮的国歌奏响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略)

  教师归纳: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离我们很遥远,但通过这样一个具体的事例我们能够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体现在祖国面临危难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更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等,都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每个学校几乎都有固定的升旗仪式,回味我们站在国旗下,听国歌奏响时的内心感受,我们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国旗国歌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活动二:反思社会现象,树立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感

  多媒体显示材料:“哈韩”“哈日”的潮流席卷着中学校园,肥大的裤腿是他们的标志,流行的日韩剧是他们关心的永恒话题,伴随其中的是对日韩文化的崇拜。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圣诞节、情人节,乃至复活节、万圣节、愚人节,这些“洋节”成为追捧的对象,反而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被淡忘了。

  学生阅读并讨论: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发言(略)

  教师小结: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活动三:学生分组讨论:在今天,民族精神中丰富了哪些内容?我们该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这些精神素质既使中华民族精神的蕴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作文2500字

2.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优秀作文

3.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3篇

4.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设计

5.《老子》与《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较

6.《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

7.《心愿》教学设计与反思

8.旋转与角教学设计

9.《量变与质变》教学设计